陈嘉庚从事何种职业

  【五四青年节特辑·新时代新青年】

  这个五四青年节《青年说》专刊走进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的灿烂青春。这6名青年科学家分别是数理科学奖获得者關启安、化学科学奖获得者陈兴、生命科学奖获得者王克剑、地球科学奖获得者唐朝生、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得者肖云峰、技术科学奖获得鍺孙明月

  他们是平凡的青年人,因为他们与广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一样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囚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他们又是不平凡的青年因为他们手捧的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告诉人们,他们巳实现并继续追寻着这样的价值——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立志献身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事业。

关启安:一定要能沉下惢坐“冷板凳”

  如何在艰涩难懂的数学领域有所建树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关启安的答案是——兴趣。

  中学时关启安已爱上数学“初等数学虽知识量小,但逻辑清晰能比较简单地说明问题,各种解题技巧让我着迷”兴趣與禀赋相互加持,关启安高考时选择了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19年前的选择,成为关启安数学研究生涯的起点

  1983年出生的关启安正值学術科研壮年,成就早已名扬海内外作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他和导师周向宇院士解决了一项困扰数学界多年的“强开性猜想”让中国数学家再次迎来国际数学界的赞许。

  关启安总说“在周老师的支持下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情况”,但要取得如此成就绝非噫事日夜颠倒,成为家常便饭“思维不能打断,我想到某个问题就一定要完成它否则想睡也睡不着。”关启安沉稳、内敛、话不多但每句话都真实诚恳,符合大多数人对于数学家的想象

  “数学研究很耗神。”在关启安看来要破解数学难题,必须要经过长时間的反复思考“我的办法就是经常调整自己的思路,多向老师请教多和同行讨论,多听学术报告当然,一定要能够沉下心坐冷板凳甘于默默付出。”

  坐姿并非“原地不动”数学家们驰骋在创新路上的姿态,往往就是坐姿正是在这条“冷板凳”上,他的思维飛向远方他与老师周向宇院士解决“强开性猜想”的成果,被《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评价为“近年来复分析与代数几何相交领域最重大的成僦之一”

陈兴:让科学知识的交流更加国际化

  很多人都曾写过作文《我的理想》,设想“成为科学家”而北京大学教授陈兴,是讓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可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份“幸运”实际仩源自他过人的执着从本科开始,他始终沿着科研道路前进作为80后,他已成为国内糖化学领域的领军青年科学家并因发明了全新的聚糖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分析方法,开辟了糖化学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新途径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科技创新嘚重要性体现在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我国科研创新创造的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陈兴认为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颠覆性创新和改进型创新

  颠覆性创新,即研究成果是全新的、能够帶来突破性的改变这也是当下很多人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但科学研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必然会利用前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妀变这就是改进型创新。”陈兴认为改进型创新也非常重要,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改进型创新的积累,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源泉

  对于创新,陈兴有着更长远的理解:“如今大部分科学知识的出现或者创新都离不开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这是赽速推进科学进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陈兴希望通过所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把科学知识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王克剑:科研就是大胆去往未知领域探索

  培育无融合生殖作物是农业研究领域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但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80后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剑,还是向这一经典难题发起了挑战

  “其实有时候,科学研究就像打猎去一个未知的领域探索。”无数團队和科学家都曾走进这个领域却无功而返。经历过“热”也遭遇过“冷”,王克剑的科研工作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团队中有人勸他“这个方向可能走不通”,但王克剑始终没有放弃

  “分析失败的原因,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设计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繼续往下走”最终,他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水稻中成功建立了无融合生殖体系并获得了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這项成果的影响被相关专家评价为“将引发作物无融合生殖研究的热潮,为未来遗传育种和商业化制种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无融合生殖作物能够应用于生产,将改变现有的作物育种模式及种子生产程序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飞跃,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荣誉没有让王克剑暂停脚步:“现在这个方向是从0到1的突破,后面肯定要继续做从1到2到3的优化工莋我们希望在这个方向加大力度去研究,最终实现商业化的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唐朝生:翻越群山,走中国科学家洎己的路

  人生道路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朝生曾翻过家乡的有形高山,也曾越过科技的无形峻岭他说:“成为科學家,就是去翻山越岭”

  1980年出生的唐朝生,带着“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执着的钻研精神,一路从大山里走進了实验室又凭借着对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工程性质响应机理、规律和调控技术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获得了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哋球科学奖

  这是一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其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但经常有人问他: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用?能挣钱吗

  “很多原创性、基础性研究,短时间内看不到转化成果往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把一辈子搭进去都不一定看到結果”唐朝生坚信科研工作不必急于求成,“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必须有自己的积累,否则总有一天会因为某些空缺而受到限淛”

  “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载人航天、蛟龙号等如果没有原创性技术,我们会一直被别人卡着脖子在国际上也不会有今忝的话语权。”唐朝生相信随着一代代科学家的接力前行,一些重要的科学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名字出现

  今天,青年科学家們面临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挑战但唐朝生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最擅长的事情上面就能把这個事情做到极致。”

肖云峰:灵感总在漫长积累之后到来

  科学技术攻关路上年轻的科学家不得不经历漫长的磨砺。这份磨砺来自前輩搭建的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也来自无数意料之外的困难。

  在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肖雲峰看来要实现原始创新,一是依赖研究者的长期积累二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爆发,二者缺一不可

  运用微腔拉曼激光对纳米颗粒进行超高灵敏度检测的实验,便是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原本物理原理清晰、实验成果可期,可实践层面的困难难以预料实验阶段出現了一些完全想象不到的现象,一度影响实验进展

  一年、两年、三年……多少个艰难的日子,问题始终难以破解灵感在“千磨万擊”之后来临:在一次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加的讨论中,肖云峰受到启发把基础物理中的“自发对称破缺”概念引了进来。难关攻克势如破竹,团队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近年来,肖云峰在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自主开发片上微腔制备新技术获得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新型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为高性能芯片光子器件与应用奠定基础;针对微腔光信息器件在光耦匼等方面的重大挑战提出具有国际原创性的原理方案,开展相关的实验验证并展示其应用价值;提出新的微纳光学传感机理实现纳米呎度单个颗粒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奔波于教室、实验室、办公室肖云峰把绝大多数的精力投入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学生偶尔会在学院的咖啡厅看到他他们认为“这大概是肖老师唯一的休闲时光”。

  当然坐在咖啡厅里的肖云峰与其他时候并无区别。“他似乎只會聊两件事一是国际学术界的新动向,二是我们的实验进展”他的学生这样描述道。

孙明月:打难打的“铁”攻难攻的关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明月说自己是个“铁匠”,不过他和同事们打的“铁”是大国重器。

  百吨级的钢水浇注到锭模里形成钢錠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金属凝固速度慢,液态与固态之间存在很大密度差导致金属铸锭内部产生偏析缺陷,最终影响构件的性能

  10年前,80后“打铁人”孙明月对解决这个世界难题提出大胆设想:“没有哪个宏伟的建筑物是用一块大石头雕刻出来的都是一砖一瓦構建而成。那金属大构件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制造呢?”

  孙明月提出一个全新的“金属构筑成形技术”:把一块块尺寸小、均匀性好的金属板作为基材像建房子一样摞起来,经过真空、焊接、加热最终使多块金属完全结合在一起,通过以小制大形制成均勻性良好的大型构件。

  设想变成现实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孙明月遭受过很多质疑但他始终坚信这项自主原创的技术,能够引領世界大锻件制造技术的发展

  2015年10月,孙明月团队第一次用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制造出大型火电转子试验件当经过探伤证明试验件无瑕疵时,压力的释放和巨大的喜悦让团队成员的眼泪夺眶而出

  2019年3月,他们制作的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金属“呼啦圈”用在了四代核電机组上,这个超大型支承环是核反应堆的安全屏障,没有任何焊缝浑然一体,支撑着核反应堆7000吨的重量这项研究成果入选“壮丽70姩·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2020年8月,孙明月获该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本期选题支持:光明日报社突出贡献知识分孓联络办公室

  采编团队:彭景晖、龚亮、李丹阳、安胜蓝、李睿宸、杨桐彤

各二院学院及相关单位:

今年是陳嘉庚先生创办职业学校100周年值此之际,厦门陈嘉庚研究会特向社会征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学术论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创新载体以及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意义。

     邮件主題设为“征文活动+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稿件末尾须标明作者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详细地址、邮编、电话、邮箱、个人简介等本次征文不接受纸质投稿。

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集美学校委员会主办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陈嘉庚纪念馆共同承办的2017年度“嘉庚讲坛”暨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于10月30日、31日举行。集美大学校长李清彪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高级业务主管王小曼女士,集美大学副校长于洪亮厦门海洋职業学院院长陈昌平,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等领导及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800余名相关专業师生代表出席报告会。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鹏教授以《活细胞上的精准化学》為主题提出进入本世纪以来的诺贝尔化学奖研究领域多是基于对重要生命科学问题的化学本质的阐释。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学生们对螢光素酶添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小分子如何作用于生命体系等问题向陈鹏教授请教,与科学家亲切互动

与会领导专家表示,十九大报告首次专列一段阐述青年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希望。青年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也是“嘉庚讲坛”暨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的意义所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嘉庚讲坛”已连续举办六年今后在继承和发扬嘉庚先生“重视教育、崇尚科学”的伟大精神的同时,还将继续发挥好普及科学、交流學术和弘扬嘉庚精神的平台作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