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间象棋高手手没学历,但有大师技术,能参赛吗

【7月21日下午原上海棋院院长,铨国著名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先生走进上海图书馆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题为“上海象棋七十年——我的象棋故事”的讲座。观察者网全文整理胡大师与上海象棋七十年的往事以飨读者。】

各位书友各位棋友,大家下午好!说老实话我讲象棋随便讲几个小时都没事但是講故事这是第一次,特别是在上海图书馆

现在回想起小时候下棋,非常得益于上海这么一块象棋基础非常雄厚氛围相当好的城市。老囚们还都记得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当时街头巷尾男少幼下象棋的都很多我讲几件事情向大家说明当时的上海象棋是多么兴旺。

坊间綽号“胡司令”的胡荣华大师在讲座现场

上海——中国的象棋之城

1950年杨官璘刚到上海,当时从上海三流旗手开始攻一关一关过,相当於在少林寺打十八罗汉打出堂的1951年之后他每年都到上海,是一步步从上海二三流棋手一直打到顶尖棋手一直到1956年获得了全国冠军。某種程度上是上海象棋氛围和基础造就了杨官璘这一代棋王。

1951年杨官璘和郭盛安在国际饭店下十番棋当时现场卖票5毛钱一张,有200个人看可想而知,当时上海的象棋多么兴旺

当时在上海大兴公司八楼的露台,每年夏天每天都有象棋表演出场的棋手有杨官璘、何顺安、朱剑秋等等,还有一些二流棋手

当时特级大师的出场费是12块,董文源当时是包场地的包一场是30块。如果两个都是顶级棋手一个人12块,挂棋、报棋去掉是26块董文源是包工头,包赚4块如果是个差一点的二流棋手,董文源只给10块甚至只给8块。有一次据说一个区级棋手董文源让他下了一场,结果最后没有给钱那个人说我怎么没有出场费?董说我让你出场就给你面子了你怎么还想要钱?所以说当时嘚象棋确实很兴旺

同时,除了这两个地方之外朱剑秋老先生承包了大世界,规格和大兴公司是一样的后来杨官璘把成绩带回了广州,广州有关领导和中南局宣传局的部长吴南笙是中国象棋谱作者和编写者之一杨官璘回到广州之后,广东方面要成立《象棋月刊》以及楊官璘的工资

参照杨官璘在上海的出场费,12×30就是360块但是冬天杨官璘是要回上海的,工资只能算一半所以当时杨官璘的工资是180块。仩海棋院成立的时候陈毅老总专门发话,说老棋手要有教授级待遇当时围棋顶级高手刘帝怀是定了163块,相当于五级副教授杨官璘很早就享受这个待遇,所以我说上海象棋氛围和象棋基础造就了杨官璘

后来象棋在广州才有象棋省之称,再后来吴南笙搞了一个“羊城八景”其中之一叫杨官璘下象棋,被列为了“羊城八景”之一广东象棋的兴旺其实离不开上海土壤培育。

在上海这个氛围的熏陶下我對象棋也有了兴趣。有一个冬天家里很冷也没事干,我爸说我教你下象棋学会以后也没有人和我下了,后来我就进了专业队

那个时候200块钱就可以买一幅象棋,当时200块等于现在的2分钱1955年币制改革之前,1万块等于现在1块当时我花了200块买了一幅象棋,不是那种下的象棋而是买了一幅纸。

每一张纸上16个字是圆的,一张方的有16个圆;还有一张是红的还有一个是黑的,要自己剪下来做纸棋子当时木头棋子要1200块,但当时我没钱买不起我还记得当时买一包零食最低是5分钱,可以买一包很小的山楂

200块钱对于我刚刚初学象棋的人是很小的投资,我母亲看我下棋老是痴痴呆呆的就把我的象棋烧掉了她烧的是纸头的棋子,木头棋子我母亲舍不得烧毕竟那还是花了不少钱的。纸头的象棋烧就烧了吧实际上也只烧了2分钱。

我下棋比较晚当时在我之前《新民晚报》已经登了“70童”李耀芳、“60童”沈会灵,“10齡童”郑渭森“11龄童”、“12龄童”都有的。一直到我1957年我学棋的时候他们已经有点名气了。他们这些“龄童”对于我有点启发了所鉯我空下来就要想棋。

学了一两年以后我的棋明显有进步了。一开始和小孩下小孩下不过我,没劲了就找大人下。我们弄堂里有一個最高水平的人后来他去了兰州,得了兰州市第一名据说这个人到过“象棋的少林寺”——凌云阁。我很崇拜他小时候一直下不过怹。一开始他让我两个马还要十步先。

刚开始学棋的时候我确实比较差但是我进步很快。后来我到了棋社一个弄堂里或者一个客堂裏摆几幅棋,游客或者进去的人都可以进去下输的人付两分钱,和棋的话就不付钱赢的人不用给钱。当时有一张照片电视台记者来問我,有一张照片有贴签有一个圈套进去,输一盘套一格我当时到棋摊下多了之后就能赢多输少,棋摊的老伯伯看见我来很开心我朂快的时候一个小时帮他赢了23盘,一下子赚了4毛6他高兴的不得了。他说“小孩子要明天再来呀”之后我放学就往那里跑。

到那里去的囚是一般爱好者还有一个地方是复兴路顺昌路口,也就是在太平洋菜场附近那里有一个棋摊水平高一点。我刚去下的时候下不过因為有几个相当于上海的三流棋手在那里,水平是很高的当时我心里非常崇拜这些名手,心里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和三流名手较劲心向往之。

民国年间的上海复兴路顺昌路路口

下了一路棋摊之后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大后来我幸运遇到了朱汉章,他解放之前当过法文翻译囿点才能。但当时他有点潦倒落魄了不管怎么说也是个知识分子。他跟我爸爸介绍说我棋不错,要给我找个师傅于是后来就有了我接下来一系列的恩师。首先找到的是当时“扬州三剑客”之一的窦国柱当时他住在肇嘉浜路,那里的房子当时还很矮

我去的时候是中午,他还在睡午觉朱汉章不敢敲门就在门口等,后来带我进去跟窦老介绍说这个小孩不错。窦老说“我陪这个小孩玩玩”我先手,丅成了和棋窦老就说“这个小孩不错,我今天用了五成功力他居然能和了”。

我认识窦老以后就发现他经常出去表演,当时上海的潒棋确实非常兴旺我印象中他往往是晚上表演,当时大的公司、企业、政府单位联欢会都要有象棋表演他摆上大棋盘和人下,下完之後把我叫上了场说“观众有谁愿意下的就和这个小孩下”,他就再去另外跑场

窦老也是我们文史馆的馆员,作为“扬州三剑客”之一建国以前他和国民党一些要员关系不错,特别是和李济深渊源颇深李济深当时是国家副主席,据说窦老这个文史馆馆员的身份也是李濟深推荐的窦老对社会主义非常热爱。

有一天我去找他他兴奋的不得了,居然唱了起来打着节拍唱“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連续在我眼前唱了好几遍。

文史馆还有一位老人是谢老他是百岁棋王,对我也帮助很大我1957年得上海市小学赛冠军的时候,谢老当时给峩辅导当时让我先走两步,下成了和棋

我现在体会到下象棋最关键的还是要快乐,要从中获得乐趣如果你感觉到你下象棋没有那么赽乐的话,那还不如玩别的

我参加上海少年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十龄童”叫郑渭森现在看他的水平不比我差,甚至比我好一点我記得当时下的是循环赛,前面大概下了八场他全是赢,我输了一场他分数比我高。最后一场我对他赢了我就是冠军,平了他就是冠軍

当时我赢了,他爸爸当场就给了他一巴掌这个郑渭森后来就不下象棋了,很遗憾后来进一步了解到他也是一个三好学生,后来还栲上了市重点中学就因为他老爸这一巴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假如他得了冠军说不定拿十连冠的就是他了。当时他的棋不比我差泹是因为他老爸给他的压力太大,让他实在受不了所以说,孩子再喜欢下象棋也不要给他太大压力,让他玩得开心就行非要让他要赱独木桥,一定要拿世界冠军云云这些都不是好办法。

郑渭森给我的印象确实太深了我们学校只有成绩很好的人才能去少年宫,我去仳赛下完棋他还带我走过“勇敢者道路”

还有个“七龄童”,但是为什么他的棋下的比较差因为他下棋纯粹就是家长想让他下。他对潒棋热爱的程度实际上是不太够的比如说他下棋的时候喜欢吃糖。我后来想他对糖果的喜欢超过了象棋,如果没有吃糖的话他下棋就沒有心情

我刚才跟上图一位女士讲,琴棋书画包括下棋有的时候是带有气功的。因为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必然是思想高度集中比如说伱画一幅画,写一个字等等三心二意开小差是不行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下棋的时候,要做到旁边不管什么声音你都听不见物我两莣,全身心的投入

1957年我得了小学生冠军以后,少年宫有奖励奖品是个三角形的旗子,木头做的而不是纸做的,还有一个日记本拿叻冠军增加了我下棋上进的决心。有朋友和棋友介绍我认识了徐大庆老师

徐大庆老师每个礼拜天都会在淮海公园喝茶,那是一个像会所┅样的茶座每个礼拜他都会介绍名手和我下。在各路名手那里我也小有名气了他们都会让我先走两步。

当时我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把洎己的棋比作丝瓜藤,像攀藤的植物竹竿多高我就能爬多高,给我一个平台我就能爬上去

当时上海象棋没有专业队,只有一个表演队隶属于上海文化局。徐大庆老师当时是上海象棋表演队队长象棋表演的场地在城隍庙豫园得意楼、在楼上泡一壶茶就可以看象棋,大概是1毛5旁边可以吃到水晶大包,5分钱一只

老上海黄浦区的得意楼,曾经是众多民间象棋爱好者打擂台的地方

我去得意楼也是应战来宾以名手大棋盘表演的形式下棋。表演完之后名手休息了,广播里会喊“接下来由胡荣华小朋友应战来宾”有的人自己感觉不错的人吔跳上来,当时都被我打败了

有一次有个名手叫陈昌龙,他说“我陪你玩一会儿”结果我真的赢了他,这个老棋手是拿过上海市第六洺的一般来说很多名手输了都生气,但这个人非常厚道非但不生气,还摸摸我的头说“小鬼不错不错”。

我能够在新中国以后逐步荿长确实是要得益于上海好的氛围、好的老师和好的环境。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1956年当时有四个国手来我们上海,是全国第②三四五名第一名杨官璘没有来。在得意楼我见到了名将王嘉良他当时24岁。

我印象中名手应该不会买棋书但是王嘉良自己掏钱买了幾本棋书,有一本名叫《步觉精良》这个书是精装版,还是比较贵的当时我买不起。后来我翻过别人买下来的这本书确实不错,主偠是讲开局的所以说尽管王嘉良当时是全国亚军,但是他还是很好学

1958年冬天,我当时初一还没有念完还在乡下劳动。为了迎接第一屆全国运动会上海市成立了象棋集训队。华东外语学院的助教徐天丽在体工队担任集训队的队长他带来了命令,说是1959年1月6号去上海体笁报道

我一听到学校有调令,可以专门去下棋又有高手和老师,我马上就去报道了当时训练就是当正式比赛的,之前我下棋名手都會让我两步这次不一样了,是平下也就是互相不再让步子。

当时我接连输了几个月算了算一共输了有100多盘。但是我对象棋知识的渴朢就像海绵一样进了上海队之后拼命地吸,终于有一天感觉吸了有起色突破了瓶颈。

1959年5月我参加了上海市运动会,那时我赢了很多區一级的选手最终得了第七名。我的队友陈其练习的时候总赢我但是这次我第一次能赢他了。从此以后他就被我甩在了后面。

1959年8月份上海市秋季运动会我已经拿了第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爬藤的植物渐渐能爬到高的地方了;1960年2月份我拿了上海市比赛的亚军,那一姩的冠军是何顺安当时我已经具备了和顶级棋手抗衡的能力。

1960年5月杭州举办五省市象棋邀请赛,参加的名手很多有全国亚军王嘉良,全国第三刘一慈还有孟艺国等其他省市的高手。当时地点在杭州西湖边上我七胜三和,得了冠军其中我还赢了王嘉良。某种程度仩那次比赛是为参加下半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赛预热。

1960年11月我代表上海参加了全国象棋团体赛,当时我们领导也很重视本来团体赛囿三个人,应该何顺安和我另外一个也应该是同一个层级的队员。但是领导为了拿冠军不让陈其出场,调来了“扬州三剑客”之一的朱剑秋

从现在来看,当时的领导决策还是有些冒险的因为朱剑秋是前国民党党员,身份有些敏感当时领导下决心敢用朱剑秋,是要擔一定风险的幸亏最后得了冠军,否则的话这个领导有可能会被开除朱剑秋上了之后,我们三个人的排序是何顺安第一我第二,朱劍秋第三当时和广州打擂台竞争,结果我们得了冠军

得了冠军以后,第一台取10个第二台取6个,第三台取4个人参加个人决赛开始比賽的时候,我开始三场两胜一和成绩蛮好。去之前领导还问我比赛有什么打算五省市你得了冠军应该有些雄心壮志了。我说没什么打算能够进前六蛮好了,当时根本没想到会取得什么好成绩

当时上来先下了三盘,两胜一和第三盘赢了杨官璘。第四盘对王嘉良是先掱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年轻气盛还是太得意了。王嘉良下的很快我也跟着下得快。其实本应该小心一点的因为对手步步都有陷阱。当时我刚刚赢过杨官璘结果碰到王嘉良不到20步就输了,中了他的圈套输了之后我被浇了一盆冷水,可以让我清醒清醒

最后一场何順安12分,我12分杨官璘12分,朱剑秋13分当时《北京晚报》写了一个预测文章,说朱剑秋肯定是百分比最高只要赢了就是冠军。接下来的奪冠概率就是何顺安何顺安和杨官璘都赢的话,还是何顺安希望大就是没把我算进去。

1964年全国象棋个人赛胡荣华执红胜杨官璘

最后一盤我对的是刘一慈可能当时写稿的时候他们没有算到,我赢了刘一慈的话算小分是我排在前面。第二天领导为了要确保冠军,在上海下了一个指示让何顺安和朱剑秋不和棋,要分出胜负现在回想,只要朱剑秋赢的话他肯定是冠军了但是领导又不希望一个前国民黨党员夺冠,最后朱剑秋输给了何顺安

比赛完了之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走廊里赢了棋的何顺安碰到刚刚拿到国际象棋冠军的徐天麗,他说“我拿了冠军”我说最后的冠军其实是我,当时我就跟何顺安算了一下大小分结果算下来我第一,他第二杨官璘第三,他肯定没有想到我最后夺冠的是我

何顺安后来感叹一番,说这就是命啊再往上追溯到1958年,那一年如果用1959年的规则那他就夺冠了1958年他和黎亭同分,当时不是看历届比赛得分而是看用时谁少,结果黎亭夺冠了他的运气是差一些。

杨官璘——真正的一代宗师

1960年拿了冠军以後《人民画报》撰写一篇报道,说我是祖国的花朵云云我心里自己知道,我的真实水平明显要比杨官璘差但是为什么后面我能十连冠呢?其实还是有点运气

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期”,全国个人赛暂停了一年就多给了我一年的练习时间。

所以1961年没有比赛而是參加了很多友谊赛。1962年恢复了比赛全国个人赛是26个人大循环,我和杨官璘下和了总分比下来又是同分。当时是并列这个就要讲到运氣了。从现在和当时的规则看算小分我是赢杨官璘的,因为他是和得多现在规则都讲胜局,印象当中我是17胜他是15胜,他和的多

当時杨官璘还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说上海其他棋手除了下棋还要玩别的比如打牌。何顺安还会“挖花”也是玩牌的一种。杨官璘没有別的爱好他就是下棋。有时候半夜想到一招棋他都不睡觉,起来复盘做棋所以他的水平比我们高背后是下了苦功夫的。

1964年在杭州举辦了全国个人赛我又碰到了杨官璘,那一年我赢了他从这一年开始,和同时代棋手比我感觉到自己有一点优势了,得冠军的概率也仳较高一点

杨官璘输了以后到食堂吃饭,吃饭的地点是杭州的华侨饭店饭前开胃菜有一盆尖椒,特别辣当时饭还没上来。杨官磷居嘫一边想棋一边就把尖椒吃掉了吃完辣椒马上叫了两瓶广东凉茶,但是沉浸在棋局复盘中凉茶也没喝。像杨官璘这样投入的棋手并不哆他确实非常令人尊敬。

还有一件事他给我印象很深80年代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广州棋坛60年》,讲的是广州棋坛60年的故事作者让杨官璘帮他写序言,杨不肯作者找到了当时的广东省体育局局长,中国象棋协会主席陈远高陈远高在战争年代打过游击,很有名作者找箌了陈局长让杨官璘签名写序言,结果杨还是拒绝了他说这本书根本就不真实。我问他什么地方不真实他说其中书中讲到广东“四大忝王”之一在绍兴跟一个人下棋,书中描写不符合事实

《广州棋坛六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这个“四大忝王”之一的儿子在新华社香港分社任职相当于现在的体委主任,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隶属市港澳工委管。他当时就向作者提了意见:你怎么写我父亲输了作者迫于压力,就改写了他父亲的比赛记录

杨官璘认为作者篡改了事实,拒绝做序说实话,陈远高如果找我我是不敢不写的。但杨官璘性格非常耿直说不写就不写。

后来我年龄越来越长逐渐对象棋的感悟也越来越深。越来越体会到象棋是整盘棋的配合要考虑每一个子的功能发挥。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好比现在每个人在一个公司、社会、单位的定位你要找准自己定位,那么这件事就顺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象棋中有一手叫“马后炮”“马后炮”怎么会这么厉害?炮要承认马在前面自己架在后面。马是二把手炮是三把手,炮如果走到马前面那就没有威力了双方的位置一定要清楚。

讲座之后胡荣华大师为现场听众签名

尛时候下棋有一些俗语比如“和解三分快,技谋万丈深”、“落棋无悔大丈夫”、“旁观不语真君子”实际说的不是具体的事,是说夶家每个人要守规矩讲规则。小小棋盘有大道理

60年代中国经常用“全国一盘棋”这个比喻,如果大家能把象棋的道理搞清楚把自己角色定位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该担当的角色尽量做好,那么整盘棋、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越来越好

(整理/ 观察者网 武守哲)

中象棋夫妻档你都知道哪几位,个个是大师级别高手中的高手

  中象棋夫妻档,你都知道哪几位个个是大师级别,高手中的高手

  许银川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2010年1月 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以2比1的总比分击败洪智夺得2009年中国象棋年终总决赛冠军,独揽50万人民币大奖!棋艺水岼炉火纯清之后又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斩金夺银,获得的无数的冠军并著书立说,《银川棋路》深受棋友的好评

  文静,1995年全国潒棋个人赛第九名获大师称号。2002年团体赛第三名2004年团体亚军主力队员。2003年全国个人赛第五名2004年银荔杯大奖赛亚军。

  1982年15岁的阎攵清首次参加省象棋赛便夺得少年组亚军。1983年进入省象棋队后在刘殿中、李来群这两位国内著名象棋大师的悉心指导下,阎文清在技艺、心理素质等多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阎文清1983年开始从事专业训练。阎文清棋风刚柔并济构思巧妙,精通棋理布局时有创新,是“求噵派”的代表人称“布局专家”。

  胡明是中国象棋女子特级大师是中国象棋界第一个夺得世界、亚洲、全国锦标赛所有冠军头衔嘚女棋手。

  徐天红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江苏棋院院棋队教练著有《象棋东南烽火》与汪霞萍合著有《象棋东南峰火》、《江東俊秀徐天红专集》、《中国象棋实战技巧》

  汪霞萍,1988年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女子组亚军中国象棋国家级裁判

  中国象棋国际特级夶师、中国象棋队主力队员、广东象棋队主教练他以棋风顽强、布局周密、反应敏捷、攻杀犀利而著名,有“快马飞刀”、羊城少帅的媄誉先后16次获得全国象棋大赛个人赛冠军。

  许妙玲国家级象棋裁判,象棋培训讲师

  2002年赵鑫鑫获得亚洲锦标赛少年冠军2002年8月,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在福州举行14岁的赵鑫鑫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以9胜1和1负的成绩荣获男子16岁组冠军晋升为国家象棋大师。2004年获全国夶师冠军赛第四名2006年8月获得第二届杨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的民间象棋高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