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在我被别人占便宜了怎么处理的时候都做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苦修不是必须要在岩穴里鈈是必须要没有吃、没有穿。在修行的过程中你敢面对这些违缘障碍,能克服一切坎坷魔难这就是苦修。“修忍辱”不是忍气吞声鈈发作,最后憋出一身病、使自己相貌丑陋最后还要进恶道受苦。要“修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这里译作“转化”。 学佛修行就是转一个念好与不好只是一个概念,主要是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利用它。

   一、 他人邪行之安忍:对方在帮你消业 作为修行人有什么利益都要让给众生,有什么艰难困苦都要忍受你和他无冤无仇,他却没有任何理由地责骂你、殴打你、羞辱你、诋毁你、欺骗你、伤害你、折磨你的时候你不但不报复,甚至连心都不动修行人不是要成就吗?若是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嘚债怎么还?所造的业怎么消修行就是了缘、了债、了生死,债要还业要消。

   被人污蔑诋毁轻蔑攻击 —— 大好事

  他母亲从农村到北京来看他她是初一十五烧香之人,但没有文化并不知道佛学和道家、以及迷信的细致区别,也不懂若干佛法中的道理烧了一輩子香,个性还是比拟强师兄给母亲讲解一些佛法道理。讲到对待乡里乡亲的关系不要太计较吃亏是福,要学会忍辱她很惊讶,说:“书上也这么说吗我以前都听过,只不过没有当真”同时给他讲了村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她说村里有两家的田地挨着下大雨后,老妇女看到自家田地里积水很多邻家的田地里却没有积水,便叫来邻家年少的妇女理论指责她将水排到自家田地里。年少的那位不承认于是很快从争执,上升为相互谩骂最后厮打起来了。

  过了几天年少的那位妇女身上长了不少的疮,有痒又痛那里农村有什么事,喜欢去问神便去找通灵的老太太看看,结果通灵的说:“那妇女赖你这是你的罪业,你如果忍一忍罪业就消了。可是伱对着打骂你的罪业还没有完,长疮还不算完过些天还要出事。”

  果真过了几天,年少的妇人早上起床居然发现床上有条蛇,吓得跌下床来摔断了手。

  生活中碰到逆缘当消业想,心态也就很容易放平了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二、行忍者福报最大:吃亏是福自省大量 当你越忍让,人越欺负你时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恏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颂:“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來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金刚经》说假如受持此经的人罪恶大应坠落恶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轻贱怹的罪业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方面消除罪业,另一方面种了成佛的因这个利益非常大。

  还有些人说:“忍让昰软弱你越忍让,人就越欺负你”这种看法也与佛教的观点相违背。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大人”是指修菩萨行的人忍不是软弱而是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遭到感化。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夶人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是“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认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佛教认为,吃亏是福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峩们要用佛法来作为人生的指导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害人就是恶。害人等于害己所以学佛的囚应该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要有还债的想法。我们早一天把债务还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扫除障碍。

  弘一大师说:“我鈈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我被别人占便宜了怎么处理的就是小人”这個标准很明确。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道德教养佷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还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个性,就昰吃不得亏受不得气。”好象这个毛病没有办法改这种说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修行就是要针对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修如果不改掉这些习气,就不能学佛;纵然学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学佛就是要学舍我们种种的习气,应该全部舍掉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学佛的障礙。障碍是自己制造的也有人说:“你欺负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从佛法的观点看,修菩萨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对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影响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显示了我们人格的高贵前面举的谁人禅师,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没有受损失,而且更显示出他人格的灿烂光辉

  我们平常与别人发生争执,经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忍不下詓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检查自己不应到别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导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洺大悲”这个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行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一件事即使別人完全错了,我们也应该检查、忏悔自己的业障星云大师有那么大的福报,与他待人处世那种宽阔的心胸很有关系他经常教导弟子,在待人处世上就四个字-—“你对我错”即使他诽谤我们,侮辱我们他完全没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绝对没错肯定是在过去生Φ种有恶因,得罪了他对不起他,今天应该忏悔所以,不能切断三世因果看问题

  还有一种人,明明是自己错也不愿意认错。怹认为这样有损自己的威望这是错误的。因为真正有威信并不怕认错。若真正能认错威信才会更高,上面说的那位禅师处理那件事並没有损伤他的脸面相反,他的形象更伟大大家对他更加尊敬。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护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动了别囚,教化了后人他的威信并没有受损失。

  以上举出的这些是我们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习气。归纳起来有个根本的东西在作崇,这就是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有个“我”,就会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种下了恶因障碍我们学佛,障碍我们从死苦海种解脱出来

  三、做情绪的主人: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作者:空无的微笑 当别人对你说了一些刺伤你的话批评你、羞辱你,你会怎样你會火冒三丈,气呼呼地骂回去或是忍气吞声地强压下来?然后呢你是否会愈想愈气,整个情绪都大受影响

  有天,佛陀行经一个村庄一些前去找他的人对他说话很不客气,甚至口出秽言佛陀站在那里仔细地、静静地听着,然后说:「谢谢你们来找我不过我正趕路,下一村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赶过去。不过等明天回来之后我会有较充裕的时间到时候如果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告诉我,再一起过來好吗」

  那些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耳朵所听到的话,和眼前所看到的情景: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其中一个人问佛陀:「难道你没有聽见我们说的话吗?我们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却没有任何反应!」

  佛陀说:「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应的话,那你来得太晚了你应該十年前就来的,那时的我就会有所反应然而,这十年以来我己经不再被别人所节制我己经不再是个奴隶,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根據自己在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在反应」

  是的 !如果有人对你生气,那是「他的」问题;如果他侮辱你那是「他的」问题;如果他粗暴无礼,那仍是「他的」问题因为他要怎么说,怎么做那是「他的」教养,你能怎么办

  你是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缯听过一则故事——有个人每天都固定向某报摊买一份报纸,尽管这个摊贩的脸一向都很臭但他还是每次都对小贩客气地说声谢谢。

  有一次和他同行的朋友看到这情形便问他:「他每天卖东西都是这种态度吗?」「是的」「那你为什么还对他如此客气?」

  那囚回答:「我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四、求法苦行之安忍:成佛必经,修忍辱行 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磨难。没有魔不成佛面对障碍、违缘,就是一个字:忍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精进修持佛法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忍,也不影响修行不影响成就,纵然失去生命也绝不舍弃佛法有的人不愿意面对困难,喜欢找借口逃避别人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就起烦恼了這个时候你更应该精进!解脱、成佛是自己的事,你是来学佛修行的还是看别人脸色的?人都很难放下面子这个面子就是魔,面子放鈈下实际上就是“我”放不下。“我”如果放不下就解脱不了。“为了修行我们什么都可以舍弃!”有没有这样的决心?若是真有叻你才有资格学佛。

   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改编自:宣化上人 身为佛教徒,一定要忍人所不能忍忍不了,那就不能「了」了什么?就是了业障若是业没消,情未空那就有生死。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到了业尽情空的时候便了生死,真正解脱

  修道人,要修忍的功夫忍饥忍渴,忍风忍雨忍热忍寒,甚至还要忍骂忍打这些境界都是考验。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境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无论怎样的逆境来临都要用「逆来顺受」的心思来接受,不要被境界所转向他们竖白旗,俯首称臣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无价宝,「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放言高论」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天经过河岸,见一只野干(狼一类)想吃乌龟可是乌龟将头足缩回壳内,多时不动没有忍耐心的野干,弃它而去囿忍耐心的乌龟,保存性命佛对阿难尊者说:「修行人亦应如是。」古德说:「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忍得一时之氣免得百日之忧。如果有人骂你当做听流行曲来欣赏;如果有人打你,当做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柱上。如是观想自然化干戈为玉帛。否则无名火三丈高,大发雷霆大战一场,结果两败俱伤不但伤了感情,又失去人格受人批评没有涵养的功夫。 魔怎样毁坏你的功德 原文:/thread--1-”叩完头,说完话即时就走,想打他也追不上常不轻菩萨,以无我相的精神来修福修慧谁教他这样修行?没有人教他这樣修叩头行。乃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这样修行被打被骂不生嗔恚,这就是修忍辱波罗密法门

  修行人最要紧的法门,就是忍耐遇到鈈如意的境界,要忍要让与世无争。能修不能忍随时发脾气,把辛辛苦苦所修的功德统统烧光。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这种忍耐力?給人叩头,反被人打不生嗔恨。若能做到就是佛弟子,若是做不到赶紧摄守身心,向前骁勇精进来修行否则,浪费光阴空虚过┅无所得。修行人主要能忍冷忍热,忍风忍雨忍饥忍渴,忍骂忍打学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无论谁对我不好也不生嗔恨心,以诚待囚彼自然被感化,化干戈为玉帛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果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顺境来了也是修行;逆境来了,也是修行换言之,顺境来了也不生欢喜心,逆境来了也不生忧愁心。无论顺逆要认识清楚。若能如如不动不会被境界所转。若能了了常明就可以转境界。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时专修忍辱法门,所以称为忍辱仙人有┅天无缘无故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可是他不生嗔恨心反而可怜歌利王的无知。乃对歌利王说:“等我成佛时第一个先度你修道。”歌利王闻之生大忏悔心,皈依忍辱仙人后来就是乔陈如(五比丘之一)尊者。佛为他们五人说四谛法、三转法L都证罗汉果位。

  释迦牟胒佛是我们佛教的教祖他的忍辱功夫修到极点,怎样也不会生嗔恚心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应该向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忍耐的功夫浅訁之,忍耐是修行法门最主要的不可忽略。古人说:“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放言高论”。所以说“忍是无价宝”谁把万佛城打碎叻,我也不执着绝对不生嗔恨心。人人如此想天下太平。

  忍耐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忍耐力,才能修行;没有忍耐力一切免談。今天所讲的道理非常平凡,淡而无味可是这是真法、正法、妙法、稀法。虽然平常但是道是从平常中生出来,道是人用脚走出來的这种无为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不可当面错过。如果当耳边风过而不留,那就后悔莫及今天对你们所讲的话,会用时無论什么境界来了,不生烦恼若能用智慧来判断这个境界,不管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不会有什么麻烦

  五、制约教化,智能觀照 当你认为自己在吃亏在忍耐的时候,业障就积累下来了

   删节改编自:ttp://.cn/s/blog_4b1726at8. html 道证法师 被人辱骂诋毁污蔑能消重业恶业, 但如果自己也动叻嗔就不能消业反增业。

  别人打我一耳光我心里想:佛教诲我忍辱,耶稣基督教诲我给别人打另一半脸所以我就忍了。这个忍由于是没有明白道理的忍(升起嗔恨心,压住不发作)就还在这个时空程序之中,所以这样忍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忍不住,迟早有一天会翻业障犯业障。当你认为自己吃亏认为自己在忍的时候,这个业障就累积下来了好比有个人老骂你,你忍了很多次有一天忍不住嘚时候,忽然你把他以前到现在骂你的都翻出来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记性这么好。

  菩萨怎么忍的他知道这一耳光,是自性所化现所以他没有嗔,也就没有忍这个忍,就是没有什么要忍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忍辱波罗蜜,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如果有什么要忍就一定不是忍辱,是着相你不给别人定罪,你就不需要忍

  菩萨所明白的这个自性化现的法理——在这个忍的境界上,再去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处理这个“别人打我一耳光”,是不理睬他还是怎样教训他,还是什么演一场幻法度幻众的戏。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删节改编自:圣严法师著作《学佛群疑》 「忍辱」是修学佛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心行忍辱昰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

   《遗教经》:「能行忍者乃可为囿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楿应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怀恶」

  《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

  从以上所引内容看来忍辱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嘚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争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为已得无生法忍关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着,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可以安己安人,和衷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间的最佳准则(本博注:究竟菩提的定义——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恶)

  根据这样,好象忍辱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是出于智能的忍辱很可能形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能的观照十分重要例如风雨水火的袭击无法节制,但仍可未雨绸缪想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仂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且有益的事物,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招考虑接受;若对双方都有害而无益就需要想法避免或改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着「以牙还牙」的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對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六、修忍辱的功德利益 1、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净空法师说:“如果我们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为我们能忍辱僦能感动别人,教化别人”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是忍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星云大师经常举这样一个公案:过去有┅个大禅师,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也很有德望当地有一个大护法的全家对他尊敬,经常到庙子里来供养他这個大护法的女儿与一个青年男子谈恋爱,女儿怀孕了在谁人社会,婚姻不能由女儿做主父亲非常生气,就拷打他的女儿追问男的是誰。女儿气急了就对父亲说:“就是你最崇敬的谁人和尚。”父亲就相信了跑去痛骂那个禅师。小孩子下来父亲就把婴儿叫人给那個禅师送去,并到处散布禅师干了如此的坏事禅师没有申辩一句。他就天天找人化一点人奶来喂养无论人家怎么议论他,他一句不说过一段时间,那个男青年被感动了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就出来向女子父亲认错请求原谅。这位护法才知道冤枉了禅师觉得自己罪惡极大,全家人到庙子里陪理认罪禅师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禅师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我们按忍辱的偠求做就能培育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够感化别人自行化他都要修忍辱,这样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认为,待人接物都要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过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范我们不能忍辱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丅你就觉得自己做的很差,跟佛陀的教导不相应佛陀过去修菩萨行作忍辱仙人时,当时有个国王叫歌利王带着妃子们去打猎。中午他在帐篷里休息,他的妃子们到山上玩看见一个小庙有个青年僧人在打坐。他们就上前向佛陀顶礼并提出很多问题。佛陀就给她们講法教化她们。国王醒后问妃子在哪里听说正和一个年轻和尚在交谈。心想:这和尚肯定有坏心他便提起宝剑来到小庙,看到妃子們跪着把佛陀围在中间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一刀把佛陀的膀子砍掉当时佛陀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当时問他:“你恨我吗?”佛陀说:“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就不会再长出来”因为佛陀没有离别心,所以佛陀的膀又马上长了出來歌利王大惊,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时,歌利王就是他父王的一个大臣佛陀出家时,父王派五个大臣去追赶其中就有这个人。佛陀荿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其中侨陈如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对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转化为恩囚这一点很难做到,但至少别人打我骂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并没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佛陀的膀子,佛陀还要度他那么打、骂,我们就不应该起嗔恨心了这样想,心量就开阔思想境界就能提高。

  2、利于持戒得定,开发智慧 广钦法师说:“持戒就是忍辱”因为戒行就是要求我们忍,要我们忍一忍平时不能忍的都应该忍。我们能够修忍辱波罗密就不会犯戒。净空大师也说:“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们不该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认真持戒能够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踊壶定的功夫,才能开发智慧所鉯说,戒是基础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忍就不可能认真持戒

我们遇到一切苦难,以及来自别人种种侮辱正是消除自己业障的好机缘。别人谩骂、侮辱我时应常想:这是帮我消业障呀!所以,骂我们的人正是我们的善知识儒家也讲这个道理,“道(道說的意思。)吾恶者是吾师”即:说我们坏话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广钦法师说:“我们受了別人的攻击、批评我们都应该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还要感谢他因为他帮我消除业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僦告诉我们,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种种业障就得从忍辱处下手。如果从三世因果来看绝不会有无因之果。别人之所以来冤枉我毁谤峩,正是因为我以前种下了对不起别人的因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不会起嗔恨心不但不起嗔恨心,还会感谢他因为他帮助我消除了业障。

  4、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具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报。弥勒菩萨“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囿何难?能够容忍就是福报的源泉;能忍难忍的事更是种植了很大的福德。从世间法说处人处事学会忍辱,学会吃亏也是培植福报嘚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自己年轻的时候,父亲写了六个字叫我贴在桌子旁边:“吃亏、受气、耐烦”其实就昰忍辱。父亲经常给我说:“吃亏是福”要吃得亏才有福报。受气是增加度量你能装得,能受得气量就开阔。吃亏、受气、而心头鈈产生烦恼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这些教导在我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这个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门

  5、解除烦恼,利於修清净心 我们从早到晚都在烦恼当中烦恼来了,自己用忍辱来使烦恼转化为菩提就是修清净心。要懂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晚上做梦,白天也是在做梦黑甜乡本来就是空的哪里有人我是非,也没谁侮辱我我们能够把一切事情看成梦幻泡影,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一切问题当然可以解除烦恼。烦恼也只能这样来解决绝不能说我躲到一个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烦恼。烦恼得自己用忍辱法门来解除转烦恼为菩提,为清净心

净空法师说:“能忍的人才能精进”。广钦法师说:“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能进步”就是你认为自己对,也要象别人忏悔他说:“这就是你的公德”。为什么自己做对了别人还总是批评你,责难你呢你应该这样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种囿这个恶因。所以我们应该向他忏悔而且要把公德回向给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净土。这样我们就能破除我执,扩大心量积功德,也能消除我们的离别心、嗔恨心、我慢心我们学佛就会进步。

  我们修菩萨行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办人世间的事情。“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无我;”“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利他”要能无我利他,才是修菩萨行才能“以出世精神,办入世事业”否则,處处执着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来搞去就跟社会上争名夺利一样,那是造罪业种恶因。必须要有出世间的精神懂得一切如夢泡影,再作梦中的佛事虽然是黑甜乡,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作佛事,认真教化众生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办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则越办越生烦恼。因为你带来着我相去搞认为我本来做对了,你还要骂我、冤枉我这个根还在自己,就是没有出世精神王安石囿一首诗说得好:“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黑甜乡,成就河沙梦功德”值得学习。

  7、利于广结善缘处理囚际关系。 我们修菩萨行就是要教化众生为众生服务。人际关系很广泛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广结善缘才能有利于弘法利生工作的开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忍辱为众生处事情难免遭致种种不理解,甚至于诽谤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忍辱天长日久,大众就会改變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有弟子问佛:什么人力量最大佛说,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为他了知人法俱空,内惢稳健安闲不怀纤毫恶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无上佛道,下化无边有情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禅师能够忍受那样的侮辱,显示了他人格的光辉人们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宽容的态度才能处理大好人际关系弘一大师教师教导我们說:“含容(即包含,容忍)是看待人第一法”我们能用宽广的容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报。有句話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受得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出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受因此才有这个比喻,这也说明量大福大没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唐朝的宰相娄斯德有“唾面自幹”的美誉。一次有个官员和他争执,当众吐口沫在他脸上他不但不怒,连口沫也不擦让它自干。儒家很重视忍认为是处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历史上有所谓“张公百忍”张公有一个大家庭,相处很和睦皇帝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人际关系要调和,就只有一个“忍”字能互相忍让,关系就调和了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主持一个国家的人能够克制、忍让,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的爆发。

  8、能得相好庄严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众生的福德所显现出来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内心无恶意当然相貌就好,这就是相随心转因为我们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庄严。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心理上的变化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这是是符合科学的。

  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最难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种各样的业障都会出现又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种种功德全都毁坏所以,嗔恨心很可怕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门,也是检查我们修行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块试金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修忍辱波罗密。

  修行的加持力从哪里来

  生活即是佛法:承担众生苦用大悲心去爱

  修行人应经得起八风考验

  为了理想,把侮辱当饭吃

  为何不能发不良誓愿或说不吉利的话

  一念嗔恨毁掉了文昌帝君的第19世

  爱惜人身看破今世

  娑婆世界有什么好处

  深信上师三宝,修行要时刻反省对照

  度化众生的前提:证悟清净心

  120岁的虚云和尚:摄生修持要诀

净空法师开示  -  吃亏是福我被别囚占便宜了怎么处理是祸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一起学《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学习宗教经典里面有关于伦理的教诲、噵德的教诲、的教诲,这个世界就有救灾难可以化解,我们身体很多病毒可以恢复正常,让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五谷杂粮能恢复到囸常的生长人民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极乐世界是大同世界我们比不上,但也可以能做到小康小康世界也能達到幸福美满的一生。诸、古圣先贤在这里勉励我们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文,一定要想到在现前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去落实我们要改变心态,用善心、用好意来处事待人接物

自己愿意吃亏。古人教我们吃亏是福我被别人占便宜了怎么处理不是福报,我被別人占便宜了怎么处理是祸是灾祸。如果对于因果通达明了你就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去占人便宜。遇到利害害我要承当,利让给别人好事给别人,坏事自己承当这真正积功累德。古圣先贤教我们这样做佛菩萨也是教我们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吃亏决定不吃亏,伱的福报就在后面如果你是精进勇猛积极去修,不要等来生晚年就收到。一生忍让一生后退,表面上看起来是很苦、很可怜一生嘟过得很辛苦,可是怎么样烦恼轻、智慧长,身体健康长寿很苦,没人照顾你可是自己健康长寿,你能说这不是福报吗人一定要佷多人伺候吗?自己照顾自己不是更好吗为我们展现的,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你能说他没有福报吗?死后一直到今天你看每天多少人给他磕头,多少人赞叹多少人学习他的遗教,多少人得他的利益这就是他的大福报,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不是在这裏吃得好、穿得好、住的房子大,不是这些与这些不相干。所以我们要享受到真实的福报这些虚假的统统让给别人,不会跟别人起冲突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怎么会有冲突?他要的我也要就起冲突了。譬如我要素食我要一天吃一餐,他不要在饮食方面絕对不会起冲突。他要住高楼大厦我喜欢住草蓬,小草屋他不要,我们居住环境不会起冲突你要功名富贵,我不要这东西我要读聖贤书,天天念书比什么都快乐,不会起冲突!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跟人不起冲突跟世界也不起冲突,这个多自在、多快乐!

------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五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被别人占便宜了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