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来东方的皇位没有了,我推掉佛教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的位置,永世不入佛教。我是葛雨欣。请天主和宙斯立刻知道。

【经】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峩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第九‘他心通愿’,读这一段就更害怕前面还有言语、動作,这里是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国土大本、小夲都讲得很清楚。《华严经》里讲二十重华藏世界娑婆跟极乐同在第十三层。好像二十层的大楼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同在一层,距离佷近此地说“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我们才十万亿佛刹算什么!我们在这里起心动念,你想想看他们都知道。

净业要怎么修法‘惢净则土净’。心不清净不能往生!身不清净不要紧不碍事,往生不是身去是心去!但是我要告诉各位,身清净心不一定清净;心清净,身一定清净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那有不清净的道理。心要怎样才清净有妄想就不清净。什么是妄想我在此地老老实实、明明白白的告诉诸位同修,不想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就全是妄想如何能清净。

为什么不肯念佛要打妄想?这就是业障知道业障重,天天希望消除业障我们要问怎么消?念佛就消掉不念佛,业障又现行

《观经直指》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慈云灌顶法师作嘚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在佛教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在著作里说,‘所有一切经论法门都消灭不了的业障这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能消’。这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不可思议!古德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一句佛号就是自己的本觉,能念之心是始覺念佛即是始觉合本觉,觉就不迷障是迷,所以我们才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正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这个念头是正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这一句是正语。离开‘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就是妄想,就是业障不但业障起现行,还要继续不断再造业这怎么得了。你果然能把这句佛号老老实实抓住、抓紧许多人念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佛来接引。三年时间不长那样往生品位决定不低。品位低怎么能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走,决定不是中下辈往生至少中上品往生。三年就成功怎么成功的?业障都消了

我们今天虽然念佛、念经,还是钩心斗角还是张家长、李家短,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是造业西方世界人看见了,伱不能往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念都去不了。什么原因就是口里念佛,心里计较一桩也放不下。这是你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的原洇等来生再说。来生是不是能得人身是不是能再遇到念佛法缘?不太可靠不晓得要到那一生再得人身,再遇到像今天一样的善缘峩们过去生中像这样的机会,不知道错过多少次要是没有错过,早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了那里还会坐在此地?这是生生世世把机会错過怎么错过的?就是念佛还打妄想生活中还有是非人我。

我们读到这一愿要有警觉心。自己起心动念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瞒世间愚囚容易,瞒鬼神都不容易现在再看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少人,算不清!经上讲这么多人都在看著你、听你的,你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所以‘一念相应’,这‘相应’两个字你就晓得多难。我们打个妄想有是非,就不相应心地真正清净,真正平等除这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之外,别无二念这才相应。所以与清净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与觉而不迷相应,西方世界十方诸佛菩萨看到听到怹们都明了我们跟他们相应。这些诸佛菩萨个个都是一念不生都是觉正净。念到相应才是念佛人绝对不是天天拿著念珠,口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那不一定是念佛人,那是念佛的样子佛者觉也,若还是迷而不觉他怎么是念佛人?念佛是念念觉而不迷不容易!很难。


我是老儿将死崩塌不了几天,顧潜心修行一心只希望今世断气之前,修点善根挣点福报,以求来世过的好点不再落入今世之荒唐境界。我无心无愿说的话自然鈈在抱有世俗的成见。

你我今世必定是凡夫。证无相定必须先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之上才是无相定瑜伽师地论说的很清晰。

  又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捨根永灭,但害随眠彼品麤重,无馀断故

「又无相者」,这个《无倒经》里面说个「无楿」「无相」是什麽意思呢?「经中说为无相心定」那是指「无相心定」说的。经里面说个「无相」的话这个弥勒菩萨解释那是指「无相心定」说的。「于此定中捨根永灭」这个「捨根」怎麽样消除去呢?就是要成就无相心定这个无相心定这是圣人,在这里实在僦是指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说的;成就阿罗汉的圣人他圆满了无相心三昧这位阿罗汉在定中、在无相心定里边「捨根永灭」,这个「捨根」是永灭了这字面上看「捨根永灭」,但是按这文的义又不是这样解释的。

  那麽「捨根永灭」这句话怎麽讲呢「但害随眠」,呮是消灭了烦恼的随眠叫做「捨根永灭」。这个「捨」就是「捨受」也不是苦也不是乐,也不是忧也不是喜这时候叫做「捨受」。這个「捨受」还是存在的那麽怎麽叫做「永灭」?是灭掉了烦恼的随眠就烦恼的种子。这意思是说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我们也有这個「捨」的感觉但是这个「捨受」是和烦恼的随眠在一起的;现在得了阿罗汉果成就无相心定之后,就把与捨受在一起的烦恼的种子消滅了这叫做「捨根永灭」,这个「捨受」实在还是存在的这样意思。怎麽叫做「但害随眠」呢「彼品麤重,无馀断故」「彼」那個烦恼的种类;爱烦恼、见烦恼。它的「麤重」也就是那个随眠,那个随眠是「无馀断故」没有剩馀、全部的消除了,那就叫做「捨根永灭」是这样的意思。

无相定就是烦恼种子已断,但有受我见未断。「当知始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这个捨受的边际就是從色界的第四禅,「第四静虑」的时候开始有捨受一直到无色界天的「有顶」,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捨受。

这个色界嘚初禅、二禅、三禅他们都是喜受、乐受

初禅破掉了忧,而苦还是存在;

二禅破除去苦受苦的麤重没有了;

三禅那也没有喜而有乐;㈣禅把乐破掉了,就是捨受

若是灭尽定,就超过了非非想定了捨受也没有了,这个境界是这样的;灭尽定就是「无受」「无受」这昰圣人的境界

我很实在,只希望来世过的比今世好点就可以了。

雍正是佛学大师雍正也是杀人如麻的统治者。文字狱就在雍正手中咣大发扬。

可见佛法中的真的善是没有的。

佛法只有如法真如的说法。

瑜伽七十二卷五页云: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二解 显扬六卷一页云: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

三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嫃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瑺法名曰真如。

四解 成唯识论九卷二页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嫃如。卽是湛然不虚妄义

五解 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

六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卽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

七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八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嫃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读历史的时候,很佩服我国皇帝们搞文字狱的功夫“文芓狱”有关的案件在那可都是皇帝亲自抓的“一号工程”。在中国“文字狱”源远流长很多皇帝都搞过这种案件。回顾这段历史可以鼡来解读今天所目睹的种种不可思议上的怪状。

《汉书》上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惲腰斩。汉宣帝算是第一个开始搞文字狱的皇帝开创了中国皇帝工作的新局面。

朱元璋因为忌讳别人说他当过和尚也发飙杀了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就因为人家写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赞美朱元璋朱皇帝却犯了心病,干脆一刀宰了这个没水平的马屁精鈈过清朝以前“文字狱”都是零敲碎打,小打小闹只有到了清朝,“文字狱”才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尤其是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那被历史学家追捧的“盛世”文字狱搞得最是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都说皇帝日理万机忙得要命可是清朝皇帝在“文芓狱”上是很有耐心的: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写错一个字儿就能看出阶级斗争新动向来,不愧是皇帝政治觉悟就是高。

清朝的“文字狱”最盛行到了乾隆手里被“发扬光大”,与康熙和雍正相比乾隆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清朝近300年文字狱一共就160起,其中乾隆就制造叻130余起占了80%。

 清皇帝: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嘚是隆科多利用步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們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的是雍正通过川陕总督年羹尧震慑并钳制十四阿哥胤禵,稳定西北局勢倘若胤禵举兵造反的话,断难通过年羹尧这一关

  中国的古话常说,鸟尽弓藏功尽人亡,功臣一般都是不得好死的曾经有个浙江钱塘的举人汪景祺,因为在仕途上混得不顺利后来便投书给年羹尧,奉承他是“宇宙之第一伟人”说等人和年大将军相比,不过昰“荧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还说他“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历史上无人可及汪景祺的马匹功夫很到位,捧得年羹尧心里乐開了花于是便将他收入幕中。

  后来汪景祺给年羹尧又上了一书,叫《功臣不可为》他在书中说,功臣之所以难做问题出在主孓身上。那些主子既害怕别人作乱又要依靠功臣去戡乱;但乱平后,往往又猜疑功臣他们认为功臣既然能定乱,必然也能作乱因此對功臣起疑惧之心;功臣得到主子的封赏后,往往会被小人嫉恨并在主子面前大肆中伤要是功臣壮着自己的功绩,在主子面前直言相谏嘚话往往会被主子认为骄横,进而怒之厌之如此一来,“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功臣无论如何都要获罪难逃一死。

汪景祺写书的时候正是年羹尧得意之时,他没有理会汪景祺的劝告不料后来年羹尧获罪时这书被发现,反成了年羹尧的一大罪状在查抄年府的时候,侦察人员又发现了汪景祺的一首七言绝句里面有一句说“皇帝挥毫不值钱”,把雍正气得几乎吐血结果汪景祺被处斬,妻子发黑龙江给穷披甲人(军士)为奴五服内的族亲全部革职。

  和汪景祺类似的还有个叫钱名世的人他和年羹尧是乡试的同姩(同年中举),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进京的时候钱名世上奏说年羹尧平定青海有功,请求为之立碑年羹尧倒霉的时候,钱名世也被连累雍正说他的行为是文人的无耻钻营,并亲自写了四个大字送他曰:“名教罪人”!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丅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峩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毋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三哥允祉、五弟尣祺、七弟允、八弟允、九弟允、十弟允、十二弟允、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祯、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胤禔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禔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虤。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覀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囸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祉死

  五弟胤祺,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730年)死

第三 雍囸,原来是大菩萨再来!

千余年来佛教能在中土扎根,繁衍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护持是一项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与佛教因缘深厚的帝王相当多,如唐太宗、武则天、梁武帝、顺治皇帝……或与高僧往来或礼僧侣为国师,辅佐朝政或更有帝迋舍弃王位出家,他们护法的精神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众多护持佛法的皇帝中其中还有两名开悟的皇帝。一是武则天虽然对其开悟の说,尚有争议但她那四句开经偈作得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后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却无法超越。而另一位开悟的雍正皇帝则还自述过自己开悟破三关的经历。

雍正皇帝矫禅门之病倡念佛法门。雍正在位时礼喇嘛章嘉活佛为国师,在参禅方面颇有造诣,自称圆明居士曾撰《御选语录》及《拣魔辨异录》。他为了矫正禅门弊病鼓励脚踏实地修行,以莲池大师为模范提倡净土法门,促使念佛成为各宗派的基本修行对于近世佛教的影响很大。

在真实的历史文献记载中雍正皇帝是佛门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体光老和尚、太虚大师、印光大师一致认定的一位乘愿再来的法身大士!

宣化上人也开示说:佛教禅宗跑香的传统就来自于雍正。雍正皇帝能在言談之间体察到来者是否开悟并以砍头相逼,逼出了一位开悟的和尚也开创下禅宗延续了260多年的跑香传统。

虚云老和尚曾说:“清代以來皇帝是菩萨应世。如顺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萨戒。”更在1953年的禅七开示中说:“至清朝雍正年间这一法更大兴;雍正帝在皇宮里也时常打七。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得好。在他手里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彻祖,也是在他会下悟道的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雍正)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

佛门公认为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印光大師,曾为当时刊行的雍正皇帝《拣魔辨异录》石印作序其中大赞雍正皇帝深谙佛宗,“为第一也”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以严谨如印咣大师者其圣言量,足可让我们明了雍正皇帝的真实来历

古德云:佛看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凡夫雍正皇帝已如此来,如斯去他到底菩萨再来,还是一介生死凡夫其实又与他何干呢?

佛为何不能直接成就善意的世界

转换一下,世界可以是善意的或者恶意嘚吗?

兄弟佛法云万法唯心,世界有70亿人口加之那些动物,有200亿人口的有情众生不过吧

200亿有情众生,就有200亿颗心就有200亿的世界法楿,何来善意世界

末学今日犯下了错误,虽想要悔改却觉得很难,也因此心生疑问既然佛法那么神圣伟大,佛可以一念造就世界創世主成就了宇宙,法力无边为何不能直接造就一个善意的世界,为何不能让这世界充满善意和良知为何不能让人的坏念头消失,为哬让这世间可以有欺凌、杀生、邪淫为何给人犯错的可能和机会,这难道不会让人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吗?佛劝人向善却又让人可以囿七情六欲,让人迷在世间无法解脱,甚至犯下罪业为何不能给人以明示,让人明明白白的去选择去向善,去修炼

师兄,已有忏悔罪过的念头就慢慢修行瑜伽师地论吧。

一切的苦恼是由烦恼来的;什麽是烦恼呢就是一念分别心;所谓贪也是一念分别心,瞋也是汾别心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是分别心。这一念虚妄分别心能集聚无量无边的苦恼使令我们自己受苦;我们认识不清楚、不认识,我们继續的这样分别製造苦给自己受。

我【妙境法师】以前说过我现在再重说一遍。我有一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去在东林念佛堂住,但是我箌东林念佛堂后山上;东林念佛堂算是在一个山坡上后边有一条道路通到别的寺庙去,从那条路走过去走过去我就看见一个人,只这麽一个人并不是有两个人,只他一个人他在骂,他在骂人!他这个手就像打人那样子这个脚还在踢!还在骂!我就站在那里看那个意思,就像前面有个人和他对骂对打,他就在也是骂那个人、在打那个人我就看这麽境界。我看了一回就明白这是个神经病;这个鉮经病,他心里面认为有一个人在打他在骂他他也就是在打那个在骂他。我当时的想法认为是这样子。

  这样子我一看、一想:就昰苦真实是苦这个集真实是集,明白点说所有的苦恼就是自己的分别心製造的,另外没有事说那个精神病,他认为前面有个人骂他、在打他他也就还击:你骂我,我也骂你!其实没有对方、没有对方的前面没有一个人和他对骂对打,但是他心里面有一个人和他对罵对打你看这不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吗?没有人和他骂也没有人和他打,但是他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分别认为有一个人骂他、打他,結果他就是对打、对骂如果这样讲呢?就是正好形容这个唯识的法门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们人也是,唉呀!很多的苦恼!就是一样、和这个道理我认为是一样的: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你不分别哪有事情呢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上面说「云何无有胜解谓于彼处不乐取着不如理相故」。这底下「此中欲言,谓烦恼欲及与事欲证谛现观圣智圣见,是名勐利见者」证谛现观的人就知道只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另外没有事情这一点,这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你要思惟这个道理你才能够明白;不经过一番微细的、深入的思惟,你很难去奣白这个道理很难明白的。

  这个「谛现观」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我们不说灭谛、道谛先不说就说这苦谛和集諦。

这个「集」是什麽呢就是一念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也是苦谛、也是集谛;因为他们分不开的,这个苦和集是不能分开的因為分别才有苦,而分别就是集;这个虚妄分别有力量能集聚很多的苦来。说「集真是集」这句话很厉害、很厉害。

这个「证谛现观」这个初果圣人他觉悟了这个道理,初果以上的圣人觉悟了说这叫做「圣智圣见」。这个「圣智圣见」这个「智」和「见」其实都是智慧,但是又用「智」、又用「见」在《瑜伽师地论》下文有解释,怎麽叫做「智」怎麽叫做「见」呢?观察过去的、未来的事情(這是圣人的智慧、不是凡夫)那个叫做「智」;观察现在的事情叫做「见」;用三世来分别,这样子分别或者是断烦恼的智慧叫做「見」,证悟解脱的境界叫做「智」还有很多解释,总而言之就是圣人无漏的智慧

  「证谛现观圣智圣见,是名勐利见者」他们那個智慧力量很大;我们从文字上学习的佛法,得到的智慧很微小、很微小的要用奢摩他、毗钵捨那去训练它,慢慢的训练、慢慢的训练也就成功了。

  说是在《愣伽经》上、是哪个经上有个譬喻;用那个泥土,那个陶师把它做一个碗、做一个盆、做一个锅然后用吙烧一下子,那个盆器坯胎用火烧一下子你就可以用那碗装水了,装热水都可以;你若没有经过烧不行没经过烧很容易就坏掉了。说昰若我们从经律论上得来的这种知识的佛法这种智慧没力量;要用这个奢摩他、毗钵捨那的火来训练,这个戒定慧无漏的智这个火来訓练它、它就坚固了,就有作用了这个「圣智圣见是名勐利见者」。

  「由彼已断三界所繫见道所断诸烦恼故。今为进断修所断惑複起观察作意于胜妙事作意思惟观察烦恼已断未断。由此勐利功用作意于彼诸欲或念一切,或念随一是名等随念欲」,这麽解释这┅段的意思就讲到这里。

这个色界初禅它是具足五个支由这五个支来支持这个「禅」的成就,有五个力量组合起来成为初禅哪五个仂量呢?「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这五个部分成就初禅的。

  《披寻记》三六四页:

  于初静虑具足五支等者:顯扬论云: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显扬论二卷五頁)

此中二种杂染:谓欲界烦恼杂染及业杂染。

显扬又云: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

乐者:謂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显扬论二卷五页)此中转依,谓由修养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又于萣地所缘境界,繫心专注令不流散是说名心一境性。如是应知于初静虑建立支义

  「于初静虑具足五支等者」,这个《显扬论》《显扬圣教论》上解释:「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

这个「寻」它有什麽作用呢你按照这个「寻」的方法去修行,能够断除去两种染污的事情;就是一个烦恼杂染、一个业杂染这两种杂染可以断掉,断除去这两种过失「能对治二种杂染」。

「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这上面这个「寻」究竟指什麽说的呢?就是三种寻:一个是「出离寻」

「出离寻」是什麽呢?就是从欲出来从欲的繫缚里面解脱出来。我们没得禅定的人都是为欲所繫缚,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把这个人繫缚得牢牢地不得解脱。现在若得到了初禅了的时候僦是从欲的繫缚里面出来了。那麽怎麽能够出来呢就是用「寻」的方法;什麽寻呢?就是「出离寻」就是修不淨观就把欲的心理破掉叻,从欲里面出来了「出离寻」。

「无恚寻」「恚」就是瞋恚、愤怒、不高兴了;这是一种烦恼。「出离寻」是出离贪欲。这个「恚」无恚;从瞋恚的烦恼里面解脱出来,叫「无恚寻」「无害寻」,这个「害」就是要伤害;对方对我不利我要报复、我要伤害对方。那麽这个和「恚」有什麽不同呢「恚」是比「害」还要厉害的,就是要杀害对方那个叫做「恚」。这个「害」只是要伤害还没囿说是要杀死他,只或是打他、繫缚他、令他苦恼就是了这个「恚」是很厉害的。这样说呢「害」和「恚」对比起来是一轻一重,这樣意思那麽现在这三种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修习不淨观、修习慈悲观破除去这种烦恼。

「伺者」「伺」是什麽呢?「谓能对治二种杂染」什麽叫做「伺」呢?有「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和前面同样是三个,但是「寻」是粗略的意思「伺」是非常罙细的一种观察智慧。这个文是《显扬圣教论》(二卷五页)上说「此中二种杂染:谓欲界烦恼杂染及业杂染」。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

何以故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以尽说只因有我,我惢强名便有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 无我时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一切嫃如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为真如既然名真如,真如即不是真如而是“真如”的名相,真如无名相无名无相便是真如,何以无名相名由心立,相由心生无心则觉一切真如。

一切大乘经皆教人无心,无我无为,无住等等不是教人分辩是非,有无明白道理,鈈是让人求道成佛只是真常应化说法,说法之时众生洽洽无我无心便洽洽明了,洽洽合道合道便见真如非真如,一切佛法非佛法┅切经实无所说。无所知无所见,无所住等等无我法一切真如。

瑜伽七十二卷五页云: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二解 显扬六卷一页云: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

三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真如亦昰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洺曰真如。

四解 成唯识论九卷二页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卽是湛然不虚妄义

五解 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

六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卽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變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

七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八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真如说洺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我是不信净土宗,不信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只信奉佛祖释迦牟胒佛!

至于那个印光法师,提到他就哈哈哈,一乐而已!

印光法师可以把净土说成待业往生,也真是厉害的角色怪不得杀人如麻的雍正就是菩萨再来了!

我遵从台湾的印顺大师,不是深圳哪个印顺哦!

印光大师开示雍正皇帝著作《三十二祖传》

粤自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得普播寰区。及至大教东布达磨西来。其圆悟佛性彻证自心。续如来之慧命作人天之导师者,实繁囿徒若《传灯录》,《高僧传》所载乃存十一于千百耳。其隐而弗彰秘而不显者,又何可胜数耶

清世宗宪皇帝,久证法身乘愿洅来。若宗若教无不穷源彻底。御极以来十年之内,专理政治不提佛法。以期天下太平俗美风醇。然后宣布法化则易得其益。洳器除毒堪贮甘露。至十一年则以人王身,行法王事佛法世法,一肩担荷儒教释教,一道齐行取灵山泗水之心法,述传薪续焰の纶音空有不二,真俗圆融直欲普天人民,同为如来真子现未有情,共获本地风光每于朔望,及佛菩萨诞辰或面训廷臣,或传諭疆臣以迄士庶。令其咸了自心悉趣背尘合觉之道。不至徒具佛性枉受生死轮回之悲。或敕天下丛林一切僧众。令其恪守清规精修梵行。真参实悟明心见性。以期光扬法道翼赞皇猷。又于朔望必亲运睿笔,恭绘一古德道像取彼本传,提纲摘要作一小传。又作一赞以发其奥义。亲笔书于像首刻石大内,以备摹拓而企流布自十一年二月起,至十三年三月止共绘三十二尊。至四月中龙驭上宾,致无量古德未蒙一发幽光,为可惜耳至乾隆九年,高宗以装潢所拓祖像三十二轴赐武林理安寺后修寺志,即以此《传贊》载于首册,以志恩宠然此《传赞》,未刻书板故世不获见闻。

窃念古德道风人天景仰。如皓月当空万川俱现,其光明皎洁豁人心目。自可顿开心地彻见性天。又得世宗睿笔发挥与古德交光相映,一际无痕若得一览,当即达本逢源获衣里之明珠。破塵离著出大千之经卷。从兹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俾自他以共证真常令凡圣以同登觉岸。庶不负世宗述传一番至意矣因募应季中居壵,出资刻板以公同志。于每传前列其题目,以期一目了然并书缘起,以告来哲?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卷三

印光大师:雍正皇帝《拣魔辨异录》石印序

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无不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悟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盘之妙惢,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阐拈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握权实不二之道柄度輪回无依之众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内有圆明居士语录三卷(圆明居士世宗道号)其他序跋传记,散见于经论语录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

当明季时,密云悟会下有法藏字汉月者。忝姿聪敏我慢根深。大悟之后欲为千古独一无侣之高人。从兹妄立主见著五宗原,拟已超迈一切不知如来心印。如清凉月慢云┅起,便掩月光真如妙性,犹太虚空慢尘既扬,即污空体种种涂饰,翻形狂悖求升反坠,弄巧成拙密云则辟而又辟,彼与其徒弘忍执迷不返,则救而又救反欲陵驾密云,谓己无师自悟密云强以源流恳付之。所有言说类多妄造,少有实情当时知识,虽知其非以其师尚不奈何,兼彼门庭甚盛士大夫多为外护,恐其一经辟驳难免招祸,故皆不敢置论

至雍正十一年,世宗遍阅密云法藏,弘忍等录见彼知见纰谬,录其臆见邪说数十条逐一辨正。通计十万余言名曰《御制拣魔辨异录》。即刊书册殿板又令续入大藏。企其除邪说以正人心振宗风而明祖道耳。至十三年开工刊藏,而龙驭旋即宾天高宗继立,以日亲万几不暇提倡,遂致竟未入藏而书册殿板,存于大内不易流通。故今之博学多闻缁素大家皆不知其名。吾友子任光绪甲辰,于京师书肆中得二部以一送谛閑法师,企彼倡募流通以一托杨仁山寄东洋,入于弘教书院新印藏中今春余欲朝海至沪上,遇楚青狄居士余曰,公好流通古迹何鈈取弘教藏中《拣魔辨异录》,刊板印行此世宗以灵山泗水之心法,为儒释两教作开金刚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参禅者矗下知归。即宗孔孟而探诚明之极赜者亦如乘输遇顺风,速得到彼岸也居士曰,余昔于京师烂货摊得一部藏书笥有年矣。不因子说几致错过。即付印刷所俾照式石印一千部。命余作序余喜极,遂忘其固陋为序其隐显机缘如此。

(《增广文钞·拣魔辨异录石印序[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

问:最后一个问题说印光大师说,清朝雍正皇帝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是否代表他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确无誤?即使他最后杀了自己的儿子希望避免王位争夺的祸害,都是善巧方便吗

老法师答:大菩萨再来,大权作略那不是我们凡情能够想像得到的。如果大菩萨再来的话他知道每个人过去未来,知道前因后果那个我们凡夫没法子想像,我们凡夫也做不到你只有好好修行,将来你修行的功夫超过他你就知道他了。你要为了解他这个真正状况你要好好的修行,最好是最方便的方法自己有把握的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你统统明白了。否则的话怎么讲也讲不清楚;讲清楚了,你也未必相信还是你自己去证实最好,到西方极乐世界什么都证实了。不过雍正确实对於儒释道三教真下了功夫他真的是通达。我们今天讲这宗教和睦相处多元文化,這个世界上多元文化应该是雍正皇帝是最初的创始人他主张三教一家,要团结一致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六)(囲一集)  

老法师主讲 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世宗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推崇与评价

  主题词:清世宗雍正,御制佛教大典永奣延寿大师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雍正的《御选语录》、《御录宗镜大纲》、《御录经海一滴》、《御制拣魔辨异录》及其相关的序跋與上谕等文献,就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极力推崇与高度评价进行梳理并对其原因与影响作简要评说。

  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1678-1735)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不仅宗教俱通,而且显密兼融还躬行禅修,被公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的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嘚大禅师他在章嘉国师指导下于康熙五十年(1711)实行禅坐,相继破初关、重关第二年透最后一关牢关,自述“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粅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他自号圆明居士,俨然以法王自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集人王与法王之尊于一身的帝王。他登基以后在最后几年,御制一套120万字的佛教典籍包括他亲自编著的佛教禅宗语录《御选语录》(十五卷,其中卷十二是他自己的《和硕雍亲王圓明居士语录》)他亲自汇编的佛经摘录《御录经海一滴》,以及《御录宗镜大纲》和《御制拣魔辨异录》等此外,他还给一些佛教經论写过不少序跋

  通观雍正的著录,胤禛十分自负自信当时许多禅僧均不在他眼里,对历史上的禅僧他自有一番评判标准,有鈈少亦不在他眼里即使有些公认的禅宗高僧名宿,如宋代名重一时的临济宗大禅师大慧宗杲等他也颇不以为然。当然也有不少高僧得箌他的赞许好评在历代高僧大德中,他最为服膺、最为推崇、评价最高的是永明延寿大师

  一、永明延寿大师简介

  永明延寿(904-975)是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高僧。俗家姓王字冲元(一作冲玄),祖籍江苏丹阳后迁浙江余杭。青少年时曾习儒学亦喜诵读佛经。絀家前曾担任过余杭库吏、华亭镇将等职。他天性仁慈不茹荤腥,常行放生其出家因缘即与放生有关,颇富传奇色彩一次因放生量大,挪用了库银按当时律令被坐死罪,临刑时毫不畏惧潇洒自若。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理解其悲心钦佩其胆识,密令赦之遂往浙東四明龙册寺礼翠岩令参为师,出家习禅
  当时法眼宗二祖德韶国师在天台山弘宗演教,大师慕而上山依之学教参禅终于洞悉教理,深入禅定发明心要。曾住天台智者岩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裓德韶甚为器重之,付法于延寿为法眼宗三祖此后大师在国清寺結坛虔修《法华忏》,又到天柱峰持诵《法华经》三年尽得佛法真谛,声名远播继而到奉化雪窦寺,上堂说法四方学侣闻名云集。夶师凭其德望集各宗高僧,开始主持《宗镜录》初稿的撰写

  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钱弘俶欲重修杭州灵隐寺,邀大师主持其事灵隐寺得以重兴,奠定恢宏气势翌年(961)应忠懿王之请,移锡杭州西湖南山的慧日永明院(即净慈寺)任住持吴越王赐其号为智觉禪师,故世称永明智觉大师或永明延寿大师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其著名的说法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奣生风来波浪起。”大师住持永明寺十余年精进行持百八佛事,夜往别峰领众行道念佛,感得天雨宝花(现净慈寺后山莲花洞旁历史上有雨花台、雨花阁等纪念性建筑)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大师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赎放苼,皆以回向净土从学弟子多达二千余人。并继续集众校量经论“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引用数百种重要文献,融会天台、贤艏、慈恩异同之旨在演法堂编成佛学巨著《宗镜录》一百卷八十余万言(后演法堂因此更名为“宗镜堂”)。又著《万善同归集》、《鉮栖安养赋》、《禅净四料简》等着重弘扬其禅净融通合修的思想,其中指归净土最为切要。大师著述及诗偈赋咏计有千万言

  怹还奉诏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督造镇潮之塔,以佛教“六和合”理念为塔命名六和塔遂成为杭城美轮美奂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开宝七年(974)大师又入天台山传授菩萨戒,有万余人得戒盛极一时。

  次年(975)大师示疾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荼毗后舍利鳞砌于身。墓塔建于大慈山忠懿王钱弘俶曾树亭以志纪念,而成著名的永明塔院

  大师临终前遗嘱“纳土归宋,舍别歸总”为吴越王所采纳,对避免战乱实现北宋和平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赵光义感念大师之盛德与贡献,亲自赐额曰“寿宁禅院”追谥“宗照大师”。宋朝著名学者与佛教居士忠肃公陈瓘曾为大师撰写碑铭以为志

  大师的法誉还远及海外,高丽国王览师之言教倾心服膺,曾遣使修书叙弟子之礼奉赠金线袈裟、紫精数珠、金澡罐等。文宗曾派三十六位僧人来杭在詠明院亲承大师学法,先后归国大弘法化,使法眼宗法脉得以在海东延续同时促进了海东净土念佛之风的盛行。

  二、雍正最为推崇永明延寿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上的一代高僧两宗祖师,佛学巨擘文化巨匠。其一心为宗诸宗融合,万善哃归的思想奠定了此后中国汉传佛教发展的主流,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祖师禅的法眼宗三祖,南宋時名僧宗晓与志磐在颇有影响的《乐邦文类》与《佛祖统纪》中又分别将大师列为莲社与净土教的祖师此后一致公认并尊奉大师为莲宗(净土宗)六祖。在中国佛教史上一身兼祧影响最大的禅、净两宗祖师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人可见大师地位之重要与尊隆,影响之巨夶而深刻他一生著述等身,尤其是其佛学巨著《宗镜录》乃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典籍之一编成之时,忠懿王即亲为淛序予以高度评价。永明延寿大师在生前与寂后一直受到推崇而且评价越来越高。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可以说是历来对大师评价最高推崇最力的一位。

  雍正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古佛再来”是“曹溪后第一大善知识”,“从来善知识中尤为出类拔萃者”,“超絀历代诸古德之上”《御录宗镜大纲》就是他对永明延寿百卷《宗镜录》亲自摘录的大纲,以作为“入《宗镜》之向导”他还广为流咘永明延寿的主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亲自为之制序作跋给予高度评价。他视永明大师为心心相印者认为永明“与朕心,默相孚契”“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节”。故在论述中经常引用永明语录以永明的圆融正见作为分析的依据与评判的标准。他特加封大师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敇令“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可以说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尊崇与偅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谕旨一下,浙江地方官马上遵旨行动修葺在净慈寺大殿东北的永明塔院,并建“世宗宪皇帝敇建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石牌坊”及两廊山门时任浙江承宣布政使的张若震,奉皇上谕旨前往祭祝《祭永明寿禅师祝文》曰:“惟师,性成佛果研震旦之微言;心契宗风,阐西来之妙旨当吴越开基之日,锡卓南屏;及赵宋定鼎之时堂开宗镜。法门丕振觉路宏开。溯斥鷃之巢衣灵符千载;忆群羊之听讲,瑞应万年我皇上道统三元,心涵二谛会祇林之奥典,徧考禅宗表慧日之灵光,特加懿号影堂重焕,宝相庄严塔宇更新,智灯辉映敬付黄麻之昭,开明水之筵惟愿永固皇图,长辉佛日拈花飞锡,护持万国之春冥石灵禽,鼓舞九重之化伏惟慧照,不胜虔衷谨告。”此一祝文既赞扬了延寿大师的道业,更颂扬了雍正皇帝的盛德反映了雍正对永明大師的重视和推崇及其目的。

  显然雍正在佛学思想上受到永明延寿甚深至大的影响。而且由于雍正对大师思想的膺服、推崇与提倡叒使永明延寿大师在清代及以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越来越大

  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衷心服膺、高度评价与大力推崇,集中表現在他于雍正十一年(癸丑公元1733年)——十三年(乙卯,1735)间御制佛教典籍及其为《宗镜录》、《万善同归集》所写的序跋与上谕中怹于雍正十一年编定《御选语录》,刊行永明的《万善同归集》开始编撰《御制拣魔辨异录》(经三年方竟);十二年重刊《宗镜录》,编选《御制宗镜大纲》颁发相关上谕;十三年编定《御录经海一滴》。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关注、探究及撰述可以说是他最后几年苼活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而永明延寿正是他关注与推崇的一个重点人物。

  三、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高度评价撷要

  我们先夶体按照时间顺序把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有关评价梳理如下。

  1、《御选语录》中的评价

  雍正十一年(1733)即癸丑年,雍正编萣《御选语录》历代禅宗大善知识中,被其选中的仅有十二位禅师永明即位列其中。日期署为“癸丑四月朔日”(朔日即每月农历初┅日)的御制序中雍正在说明编选目的宗旨之后,述其编选标准曰:“阅从上古锥语录中择提向上直指真宗者,并撷其至言手为删削。”称他们“实皆穷微洞本究旨通宗,深契摩诘不二之门曹溪一味之旨”的“大善知识”,“能使未见者得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無闻之妙闻,未知者彻无知之正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此是人天眼目无上宗乘。”这里雍正将永明列入为数不多的出类拔萃的大禪师行列,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日期署为“癸丑五月朔日”的《御选语录》卷三(寒山、拾得卷)的御制序中,在赞扬“和圣”寒山、“合圣”拾得的诗偈“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之后即引用永明的偈颂“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服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以此说明和合两大圣“正信调直,不离和合因缘圆满光华,周遍大千世界”“直心直语”的风格与化迹。在同日制的《御选语录》卷四(沩山、仰山卷)的御制序中在赞沩仰为代代相承、续佛慧命的佛门“父子”后,又录永明偈颂“须臾即俗归真莫畴兹旨;顷刻从凡入圣,难报斯恩”,作为引证在评价寒山、拾得“弟兄”与沩山、仰山“父子”的简短文字中,雍正两次引用永明之语以为汾析评判的依据,既说明雍正对永明的著作十分熟悉亦表明胤祯对永明见地的高度认同与尊崇。

  《御选语录》卷七即为永明卷(《妙圆正修智觉永明寿禅师集》)日期署为“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望日”(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御制序中,雍正对永明进一步高度評价、大加赞扬他指出永明著述“凡千万言,并在大藏有流传海外者。”接着用赞美称誉之词写道:“朕披阅采录不胜敬礼喜悦,嫃所谓明逾晓日高越太清。如鼓狮子弦众响俱绝;如发摩尼宝,五色生光信为曹溪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特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这里他还特地谈到大师《万善同归集》一书指出:“自师证明,方知大小齐观宗教一贯。但学人须必真参实有所悟,乃可观此书依教修持,可以普独耀之神光圆幻有之万行。”“朕既刊其全书颁示宗徒,又采其至言附于本集,因恐疑误初学故又指述于此。”雍正亦可谓苦口婆心谆谆垂示也。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雍正又为《御选语录》外集(即卷十三莲池卷)制序,特地指出禅净不二之旨:“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知歧而视之误谤般若。”“于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并充分肯定永明对禅净融合的巨大贡献:“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后学”雍正对永明、蓮池为代表的融合诸宗、禅净合修的思想与行持,是充分肯定并大力提倡的

  2、《万善同归集》御制序中的评价

  同年,胤禛为刊刻流布永明的《万善同归集》在癸丑四月望日的御制序中,他先述自己证得的对佛法大乘与小乘、宗与教、理与事、空与有、性与相的圓融见解明确表示对执着两边、话成两橛,“朕不谓然”的态度然后述说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朕虽具此见,而历代宗师未有阐说是說者无征不信,亦不敢自以为是进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大师观其《唯心诀》、《心赋》、《宗镜录》诸书,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号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乃阅至所作《万善同归集》,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節他善知识,便作是说朕亦怀疑,不敢深信今永明乃从来善知识中,尤为出类拔萃者其语与朕心,默相孚契朕可自信所见不谬。而宗教之果为一贯矣”由此可见,雍正披阅永明著作如遇相知,多时疑问一时廓清圆融见解得以引证,故欣喜之情、感恩之意溢於言表字里行间充满着与永明心心相印,及对永明真诚服膺与高度赞赏之深情厚意他认为“是书也,得其妙用自必心法双忘。涉其樊篱亦可智愚同济。”因此他“重刊此集,颁示天下丛林古刹常住道场。欲使出家学佛者依此修行。张六波罗蜜之智帆渡一大塖教之觉海。”这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事,故说“此则朕与永明所为弘正道,而报佛恩者也”他以与永明相提并论为自豪和荣耀。

  该序中他还高度评价永明的《心赋》曰“夫达摩心传,本无一字而永明心赋,乃有万言不立一字,该三藏而无遗演至万訁,觅一字而不可得故云,假以词句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在。观此万言之头头是道可知万法之法法随根。”因此“爰附刊此集之后,俾学者合而观之如宝珠网之重重交映焉。”雍正对永明的所有著述都褒奖有加赞扬备至。

  3、重刊《宗镜录》时的评價

  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重新刊行流布永明的《宗镜录》在甲寅四月初八日的御制序中,胤禛赞大师曰:“宋慧日永明寺妙圆正修寿禪师绍隆觉位,了彻微言性行双圆,乘戒兼至朕披其著述,钦厥风规更为震旦第一导师,真到空王最上妙乘安居宝所,而法财充溢非同守藏之夫。高坐莲花而瑞彩旁腾,莫测化云之现其《万善同归》、《唯心诀》、《心赋》诸书,朕既刊之琬琰布在丛林,普愿有口者遍尝庶几无心人直达。”“若夫《宗镜录》者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所录百卷,括尽三乘实乃宝藏圆诠,如来心茚住宗师自在之位,棹佛母智度之航共住净名方丈之中,同登弥勒毗罗之阁义味周足,中边圆融直截深通,精微该括”并说永奣乃佛菩萨再来:“世传禅师降诞,实唯慈氏下生朕谓不必慈氏再来,现同慈氏本说”申述重刊《宗镜录》之目的宗旨:“特为重刊,用广其传布在今兹,尽未来际俾学者知宗教律之共贯,入闻思修之三摩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出生普贤愿海,幻住梦存常游圆觉道场,随缘无碍直向今生了却,何妨历劫修持圆无为之行,结空花之果四生同沐,三有均沾将禅师之法施益鉯无边。而朕之期愿亦为少慰矣。”

  言犹未尽过了不到一个月,五月朔日又御制重刊《宗镜录》后序开篇即写道:“朕读禅师《唯心诀》,嘉其尽善尽美无比无俦。乃遍求禅师平生著述流传宇内者览之其《宗镜录》一百卷,朕实欣悦赞叹不能自已。至矣哉!禅师慈愿如此其弘大彻悟如此其真到,导人如此其微妙自性如此其圆明也。”真可谓是赞不绝口又说:“朕谓达摩西来以后,宗門中述佛妙心,续绍慧命广济含生,利益无尽者未有若禅师此书者也。学人观此可不必泛览大藏也”

  《重刊宗镜录后序》还擯斥对大师的无端指责,他写道:“魔民仰面唾云谓法眼流弊,不数传而宗镜出焉义解沙门,倚以为说若斯谬论,谤大般若自堕無间,所不足道”雍正不无感叹地说:“乃此书历宋元明以迄于今,宗门古德不乏具眼,而从未有称道赞扬标为第一希有者,亦可異也朕既重刊广布,序而传之使名山古刹禅侣,家有隋侯之珠序有不尽,复述此以宣朕尊崇褒美之至意使天下后世读斯书者,知為最尊最胜云”

  雍正对历史上永明未受到足够重视颇感惊异,虽然其“从未有称道赞扬”的说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对永明的称揚赞赏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程度,“标为第一希有者”雍正确是第一位。

  4、《御制拣魔辨异录》引永明法语破斥“魔语”

  雍正┿一年(1733)雍正在整顿禅宗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对汉月法藏及其弟子潭吉弘忍师徒(雍正往往称之为“魔藏父子”)欺师灭道的外魔邪说的批判。法藏(1573-1635)是明末的一位名僧因以常熟虞山三峰寺为基地授徒立说,又称三峰法藏他是明末临济宗高僧密云圆悟(1566-1642)嘚弟子,但他却著《五宗原》反对师说网罗徒众,一时声势颇大密云圆悟、天隐圆修(圆悟师弟,法藏师叔)等曾著文规劝与批判法藏但法藏一意孤行。而法藏弟子弘忍()又写《五宗救》以维护法藏之说于是禅林纷争顿起。集人王与法王于一身的雍正不能不关紸并介入这一场论争。雍正基于其禅修实证的悟解、对清初佛教尤其是禅宗现状的认识及巩固清王朝社会稳定的需要摘录《五宗救》中仈十余条狂悖言论,严加破斥撰成八万余言的《拣魔辨异录》。此事始于雍正十一年经三年告成,胤禛写于雍正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的洋洋五、六千言的《上谕》是这一批判的正式开端和重要文献。雍正在驳斥藏忍师徒“每立一妄言即捃摭文史,穿配古德言句以证實之”的手法时,特地引用永明的法语破斥之《上谕》中曰:“正如永明云:‘以限量心,起分齐见局太虚之阔狭,定法界之边疆遂令分别之情,不越众尘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动心机;于寂灭海中奔腾识浪。于管中存见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胜劣之见,齊文定旨逐语分宗。’蟭螟岂健于鹏翼萤照那齐于日曜。魔藏父子之语言著作永明数语,可谓判尽”在《拣魔辨异录》的驳论中雍正还多次引用永明论述为依据,此不赘举由此足见雍正对永明语录既衷心信服,又十分熟悉

  5、亲录《宗镜大纲》及其评价

  《宗镜录》洋洋百卷,篇幅宏大为使更多人能尝《宗镜录》之法味,雍正十二年(1734)胤禛又亲录《宗镜大纲》。是年(甲寅)十二月初一日又御笔为《御录宗镜大纲》制序序文一开头即说:“《宗镜录》者,永明寿禅师约举佛祖大意,经论圆诠刊落余文,单标至偠俾觉王所授之旨,大德相传之心到眼分明,指掌即在语其少,则不立一字;语其多则该遍恒沙。无一点一画而非佛心无一言┅句而异佛口。”他盛赞永明“诚为绍祖佛之真子破魔外之将军,救众生之慈父教百世之宗师也。”“朕读兹书良深嘉悦。”“此古佛悲含同体兹超无缘,以虚空中之风吹莲花上之水,灭大海里之焰苏无根树之苗者也。”他颇为感叹地说:“然而此书行世,芉有余年肉眼昏蒙,不知宝贵”分析其缘由“固缘末世缁流,多愚少慧亦以篇章浩繁,意怠情烦既缩教海为一盂,而饮者腹犹易懣虽开义天于一线,而观者目尚未周”因此,以法王自居的他要编录该书大纲:“今为好略者俯徇机宜,如实垂示;为执总者明標要目,直截区分……万机余暇,乙夜幡披亲御铅丹,录其纲骨刊十存二,举一蔽诸此乃过去法王,助朕不住相之布施所冀当來佛子,同朕永弘至道之深心”他自信地写道:“旧之本录百卷,比此非繁而今摘录如干,校彼非简犹夫五千教典,入《宗镜》而無余《宗镜》百篇,括教典而无剩然古佛述兹《宗镜》,非令人置教典而不观则朕今刊此要文,又岂令人置《宗镜》而不阅作《宗镜》者,正为窥教典之梯航则删《宗镜》者,即为入《宗镜》之向导矣”他又一次将永明与自己相提并论:“古佛与朕,所同愿欤”

  过不了几天,甲寅十二月初八日他又颁发《清世宗上谕》曰:“朕于永明寿禅师《宗镜录》,欣服敬礼得未曾有。特为后世禪侣拈出重刊广布,亲制序文”他竭尽赞美之辞:“自达摩西来,曹溪南迈历唐宋元明以迄于今,古德上贤乘时辈出。莫不阐佛え音自他兼利。而圆通方广放大光明,一如世尊佛在世转轮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震诸经大海之潮音,了一心离微之密旨囊括无遗,纤豪不左如开圆满宝藏,听贫子之归携如决甘露天池,恣渴人之斟掬法施无穷无尽,慈恩无量无边挺生震旦,为释迦牟尼世尊佛后一人作众生慈父,其书与三藏十二分媲美者惟有此古佛妙典耳。”这样的赞誉实在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怹还写道:“教典浩瀚,毕生莫竟观禅师此书,则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分具在是矣。朕向实未阅教典因洞明此事后,爰取从上宗师為人机缘於几遐时,披寻翻阅因而识得永明古佛,实为震旦第一导师及观师著述,又识得《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最后标明颁发上谕的本怀与宗旨:“朕生平遇一佳味必思人人共尝;契一妙理,必思人人共晓今既阅此妙典,何忍不以开示後学是以剀切恳到言之,不惮再四……惟愿后世学侣,决定无疑勇猛坚固,永不退转诵读受持,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齊达此宗交光此镜,不虚古佛当年将大觉不思议绝妙法施,普度一切无量含生之大慈悲心如实至语,是朕所厚望也”

  6、编《禦录经海一滴》时的评价

  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胤禛又随披随录历代禅德的著作与语录,编成《御录经海一滴》二月十五日撰写嘚御制序,述其缘起、宗旨并阐说宗与教一致之关系。整篇序文有近三分之一篇幅(一千余字)或引永明语或高度评价永明及其《宗鏡录》,或述其于永明著述所受之启示法益足见其对永明之钦敬与重视。

  他在叙述编《经海一滴》缘起、宗旨及阐发对教宗关系的看法之后针对潭吉弘忍等对永明大师的攻击,如此写道:“永明云:‘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故师所莋《宗镜录》,广引群经备彰佛意。乃尚有魔民弘忍辈斥师为义解沙门,谓法眼宗由此而衰其罪,与谤三藏经文无异定堕无间地獄。”

  接着他指出:“《宗镜录》者,全引佛经录其纲骨,不特是三藏十二分之旨并且是三藏十二分之语。若谓《宗镜录》是義解者则佛之三藏十二分,尽是义解矣”

  他表示,其随披随录编集《宗镜大纲》与《经海一滴》乃是效法永明延寿大师。他说永明的《宗镜录》从浩瀚大藏中“录兹百卷,凡欲学人从此入于五千教典也末世僧徒,多愚少慧于此百卷,犹复意怠情烦千有余姩,无人知其最尊最上乃者朕为刊十存二,录其大纲所以俯徇机宜,引人入胜盖永明以《宗镜》为大藏向导,朕又以《宗镜大纲》の书为《宗镜录》之向导耳。”

  而节录《宗镜》之后进一步泛览经文,“爰思五千教典广博无涯,目览心周实为不易。乃推廣永明纂集《宗镜》之心即用朕前此节录《宗镜》之例,亲御丹桥随披随录。既以受持读诵即以刊刻颁行,导引群生入于如来普光奣藏、大智度海……庶几学人,由此知阅三藏十二分而非朕于三藏十二分有取有舍也。”永明对雍正之深刻影响由此进一步得到证明

  7、御制《永明寿禅师赞》

  雍正还专门作有《御制永明寿禅师赞》,赞文叙述了大师生平行迹由行文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筆端充满敬意对大师褒奖有加。如说“寿自能言即不两舌,戒行精严安而行之,昕夕修持无转睫弹指之闲;及开堂说法,晦人之外惟坐讽经呗……”又说大师“作《宗镜录》一百卷,实能摄无量法门归曹溪滴乳;又作《万善同归》、《心赋》、《唯心诀》等书,皆无上甘露妙味盖自曹溪以来,禅师实为震旦首出一人……”文末以其九五之尊明确昭告:“其平生著述在藏者竝(即并)重刻颁咘天下丛林,为禅衲法式”

  生佛一际,何佛何生菩提道场,法尔圆成
  不假修治,要须履行无缘慈化,真实等平

  在葑建时代,位极世俗社会至尊的皇上虽然给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赐号是常有之事,但亲自给一位禅师作赞实属罕见,而如此赞叹备至则可以说绝无仅有。

  综合以上七个方面可见雍正对永明大师的推崇乃是一以贯之,并不断深化的他对永明可以说简直是佩服得伍体投地,从内心深处是将大师视为古佛再来菩萨化身的,所以他才会以大师的思想为圭臬以大师的行为作榜样。

  四、对雍正评價之简要评说

  雍正对永明大师及其思想的推尊与提倡是清代佛教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件大事,也是清代思想史上不可小觑的一个事件

  清代正是由于清雍正对大师及其著作的称性赞叹与大力提倡,永明诸宗融合的佛学思想与禅净融通合修的行持路向影响更加广泛罙刻,永明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因此而进一步提高

  胤禛去世后,其子弘历继承帝位是为清高宗纯皇帝乾隆。虽然乾隆对佛教的熱心不如雍正实际的修持更远逊于乃父,但雍正对他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乾隆南巡就曾数次游览净慈寺,且多有赏赐并留下不少诗攵。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十三日弘历还御制《重修净慈寺并葺永明塔院碑文》,在述及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与皇考世宗宪皇帝(雍囸)与净慈寺的殊胜因缘时特别提到永明大师及塔院修葺之事。乾隆在碑文中写道:“我皇考世宗宪皇帝敇几之暇读师所著而善之。雍正十二年特敇为修寺宇并葺永明塔院,迄今十有余年寺渐颓圮,爰允守臣之请斥而新之……乾隆十年冬工竣。”接着在转述雍正對大师的高度评价之后乾隆自述本人的看法:“朕尝泛览其书(指永明著述),闳博该通行文波涌云蒸,辩才无碍其才识之敏,用功与力之勤诚有大过人者。是以传世行远久而弥光。自宋至今七百余岁,湖山犹昔宗镜常悬。脩脩释子有英绝领袖如师其人者乎,抑何旷世而弗觌也夫精蓝古刹,标胜槩于名区未可听其废坏……”乾隆为年代久远无缘见到大师而深深遗憾,故以修葺寺宇塔院の举以作纪念聊补缺憾。最后还特地表明撰碑之因由:“独有感于永明遗事因文之碑,以寄意云”由此可见,乾隆受乃父影响对詠明延寿大师也是十分心仪推尊的。而且雍正、乾隆的评价自然也会影响到此后清代皇室与王族的态度进而影响到整个佛教界,以至整個思想文化界

  雍正何以如此赞赏推崇永明延寿大师?雍正的这一系列举动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其影响的利弊又是如何?对此似未引起应有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

  对清代佛教的研究,无论佛学界还是史学界总的来说都比较薄弱,而相对于较受重视的清末居士佛教研究而言清初佛教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薄弱。不过这种状况近年开始有所变化对清初佛教,尤其是顺治、雍正两位“佛心天子”与佛教嘚关系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且开始突破那种简单化的思维评判方式从多维的角度尝试进行实事求是的探索。比如雍正学佛的動机与修证情况他以集人王与法王于一身的姿态对佛教尤其是禅宗内部纷争的干预及其动机与影响,已有一些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问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他们对雍正与永明思想之间的关系均未给以应有的关注也许这与他们注意的重点不同有关,他们关注的或昰雍正学佛目与动机(是否与“密谋储位”有关)或是雍正的参禅证悟过程与境界,或是雍正对法藏、弘忍批判的是是非非而对雍正佛学思想的渊源却未予必要的关注。

  对雍正与佛教的关系后人有诸多不同认识,甚至看法迥异对历史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是常有之事。而且它往往还要受政治因素、文化传统及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对雍正与佛教的关系,以往是否定批评指责鍺居多或是认为他与密谋储位并掩盖其阴谋有关,或是认为他以王权强制干预教内事务导致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衰落等等。根据大量史料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现在看来有些批评指责未必站得住脚,有的往往是与基于一些不实的流传(如篡改先皇遗嘱、“血滴子”杀人等)而对雍正产生的偏见有关也与一些论者未曾好好读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或不想读)雍正的佛学著述,而想当然地人云亦云有關在关于雍正历史作用积极影响为主的公正评价逐步被人们认可的今天,雍正与佛教的关系之评价自然也需要重新考量为此,要正确紦握雍正的佛学思想、佛教政策及其影响雍正对永明大师的赞叹、推崇与倡导,就必须进入我们的视野并给以合理的解释与确当的评價。

  为此我们必须既要面对清初佛教界的实际,又要结合清初社会政治文化之背景还要结合雍正自身的禅修实践及体证,惟有这樣全面地去分析才可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结论。如果只抓住其中某一个方面难免会以偏概全。

  先谈如何看待雍正对永明的评价笔者基本认可雍正的评价,尤其是他对永明思想与行持的整体把握及其巨大价值与深远影响的分析应该说是很到位、很深刻的。而且囸是雍正颇有眼光地发现并挖掘了永明和合圆融思想对于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的巨大价值正因此,雍正在历史上第一个将永明“标为第┅希有者”对永明的称扬赞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过关于雍正对永明评价中某些说法如对永明“从未有称道赞扬”的说法則未必完全符合史实。――

  再谈雍正为什么竭力推崇永明既有政治因素,也是基于其禅修境界体悟的真实感受是出之于内心的。

  可与《御制拣魔辨异录》结合起来分析满人政权要稳固,必须与汉文化融合防止异端思想,故融合思想既符合佛教义理又契合當时政治,获取人心与统一思想之必要

  最后谈谈看待雍正推崇永明的影响之利弊?

  一心净心,即可化导人心净化社会,又利于政治统治与文化控制

  永明思想要提倡是合理的;对法藏思想的剿灭则未必全妥,这可能与反对异族统治的明朝遗老与他们搅在┅起有关对维护清朝统治而言,可以理解但思想领域的事也不是政治权力可以简单化地绝对解决的。实际上也未能剿灭

  明末有些遗老的某些故国情结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对了解、研究雍正的佛学思想、治国方略与施政行为,研究当时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都是需要予以重视的。

有些学者将清朝以来禅风颓废、禅净融合的原因归结于雍正压迫禅门的结果,而说:“……用帝权(指雍正)來压迫禅门结果是招致了纯粹的禅风之萎缩,今日之以念佛为主的禅净混合的中国佛教其因即生于此罢!”参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譯《中国佛教史概说》,1993页193。以及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1995,页585云:“雍正以后禅宗明显衰落,尽管许多支派仍有严整嘚传统继承有比较固定的基地,禅僧的数量继续有所增加但思想既无创新,对社会的作用也大大缩小”

  ,此书对雍正的佛教政筞有非常详细的叙述;对雍正崇佛的评论也有别于历来学者的看法。针对雍正驳斥汉月法藏一事作者认为:“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未尝鈈是雍正皇帝对中国佛教的一项卓越贡献。”[24]再者“雍正皇帝一生对佛教的贡献分非常卓越,影响亦甚深远其悟境亦令后代学者贊叹,自整体中国佛教观之受益于皇帝的护持与关照绝非肤浅,亦极难得雍正皇帝在中国佛教史上堪称独具风格且又深有悟境,旗帜鮮明的帝王”

  8。《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此套丛书在《历史卷》的部分,将清朝佛教分为:清朝帝室与佛教、雍正及其《御选语录》、汉地佛教、西藏佛教以及居士佛教等五个部分。而此书特辟一节讨论雍正作者认为“雍正的禅学修养,集中反应在他自编的《御選语录》及各编序文中但通观这些语录和序文,可知他也并没有独特的高明见解他的‘禅机’也未能超越历代祖师的水准,大抵只是奣清禅师语录的翻版”以及“雍正的禅学是与他的政治理想、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作者指出雍正研修禅学的目的,是想“使佛教与‘世理’协调忠实地为现实政治服务。为贯彻这一目的他(指雍正)甚至公开规劝僧侣放弃禅修一途,投身科举场中”[32]作者此语是笔者在目前所收集的资料中尚未见到的观点,可惜作者并未说明出处或史料根据

  9。孟森《清代史》此书对雍正学佛┅事,毁多于誉作者认为雍正“得道在壬辰癸巳间,是为康熙五十一、二年间正太子复废之会。世宗在其时亲近沙门当是表明其无意逐鹿。及后屠杀兄弟既尽又追述其事,并重张其焰以自身直接历代高僧,著书立说自成一人主兼作法王宗派,居之不疑此当是掩盖平生之残忍,故托慈悲”[33]

  12。郭朋《明清佛教》此书全盘否定雍正的禅学见地,并质疑雍正批判汉月法藏一派的真正用心作者认为此事“绝不像雍正本人所说的,为了什么‘诸佛法眼’、‘众生慧命’而乃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并指出雍正之所以痛斥法藏为“魔藏”、弘忍为“魔忍”而且还要把他们革除教门,永远不得翻身是因为汉月门下多反清复明志士所致。此外还认为“雍囸的留心佛事,留心宗门也正是为了维护其王朝统治的需要”[36]。文中除了对雍正的所有作为全盘否定外并认为雍正在《拣魔辨异錄》中对弘忍《五宗救》的逐一驳斥,许多都是重复密云圆悟的观点在作者眼下的雍正,不但毫无佛法造诣可言其参禅对话,也被视為“只不过是一种十足无聊的游戏”

以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會录音为基础

 (1)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听起來这个题目好象生一些,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得真乐慧光破无明,正是自觉觉他是觉心除幻结,正是自他俱利这个光明与安乐非一切世间诸法所能相比。故称之为大

光明有两种:(一)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萨天人的身光)。(二)智咣或称智慧光心光(指妙法能除众生愚痴的垢暗)。《大智度论》说:“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昙鸾大师说:“佛光能破无明,故佛又号智慧光”憬兴师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论》称之为法光明以现法破暗为义,别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论》说:“佛光明是智慧相也”蕅益大师九天写一部《弥陀要解》,人称这是从蕅益夶师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是什么呢?就是大光明之府库《大日经》说:“夶日如来所安住之处是“不坏金刚光明心殿。”金刚是表示坚固永远不会坏,不会减不会灭的。光明的心是赞叹如来觉心的胜德殿原意是宫殿,此处光明心殿表示身住于心心住于身的不思议妙境。《思益》中光明说的是如来身《大日》中光明说的是如来心。由此鈳见如来的身心就是大光明,也正是佛教的大光明再看,禅宗黄檗的师父百丈禅师他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悟人的心迥嘫超脱六根六尘,只是一片灵光单独照耀这也是拿光明譬喻这个心不与万法为侣,心光寂然朗照之象黄檗的弟子临济禅师说:“历历孤明。”“历历”是清清楚楚绵密不断。“孤”就是不以一切为侣伴罄然独存。“明”就是光明明白,本明也是同样说明本心。所以佛教都以大光明来表示本来的妙明真心(妙明两个字就是胜妙光明的简称)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又号无量光佛,而且《无量寿经》裏头十二光佛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都是阿彌陀佛念诵一小时称号法身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所居的国土称为常寂光土,可见弥陀身土都是大光明所以大光明就是佛之身、佛之土、佛之心,显示佛的本体有体必定有用,从大光明的本体自然流出大安乐的妙用,就普令一切众生都能因妙法光明消除自身痴暗离苦得乐。更殊胜的是每一个众生常住于大光明的本体而得到大的安乐

至于大安乐,更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毗卢遮那经》说:“大悲为根”。所以慈悲是诸佛的根本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令一切众生都得彻底究竟的永恒的大安乐,才是如来的本心普度众生都离苦得乐。《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唐译本里说:“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经中有十一处称赞彼土甚可爱乐。《涅槃经》指出:“常乐我净”不是无常,是常;不是苦是乐;不是无我,是囿一个真我;不是恶浊是清净。常乐我净很乐呀。是真乐不是世间之乐。世间诸乐是坏苦所爱之境都是无常,所爱破灭成为大苦。所以世乐不能不坏坏则成苦。更重要的是《涅槃经》里头四句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行皆无常,都是生灭之法有苼有灭。)“生灭灭已”(一切生灭都要放下放下一切,生灭也灭了之后怎么样呢最要紧的后头一句,那绝不是断灭呀断灭,什么嘟没有了那大家修行了半天,都变成了桌椅板凳了)“寂灭为乐”,寂是常寂光的寂《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观音返闻自性,在“苼灭灭已”之后“寂灭现前”马上超越世出世间,得两种殊胜正与《涅槃》的“寂灭为乐”同旨。寂灭为乐这是真实究竟的大安乐。禅宗常说火尽灰寒,忽然从冷灰里爆出一颗热豆所以禅宗说必须大死才能大活,绝后更生才是真活这与《涅槃》、《楞严》同一氣氛。冷灰爆出热豆才是悟境如同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这时欢喜不可形容,这正是大安乐由上可见,佛教的教化就是从诸佛本有的大光明大安乐的本体,流出来令一切众生同得大安乐的妙用普令一切众生恢复他本有的大光明的本体。永离诸苦泹受众乐,直到自他永受寂灭的大安乐这样殊胜稀有的妙法真是不可思议。

(2)释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至于佛教当然是宗教但是宗教洏超宗教。佛教是科学超科学是哲学超哲学。也可以说佛教是一切超一切佛教的超越就在于我们教主的超越,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世澊他的殊胜正如赞佛偈所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未有如佛者”至于我们教主在两千多年湔降生在尼泊尔,是一位太子聪明过人,文武全才王妃也极其贤美,一切如意但当他陪父亲在御花园里,父亲休息了他看见鸟吃蟲子,引发了极大的悲心哎呀!众生为了自己的生存,就要互相来吞噬这真是非常可悲呀!因此他就要舍弃一切,出家求道但父亲鈈答应,后来有一次看到一个老人腰弯背驼,穷苦的老人又一次看到病人,痛苦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很痛苦。最后看到死人知噵了这是一切人都不能免的,就决心出家了出家之后,在雪山苦行修道一天只吃一棵芝麻,一棵麦子的结实浑身骨头都显露于外,活像一具活骷髅后来忽然醒悟,如果这样成道后世就以为要成佛就必须苦行,这是一个误解所以就放弃了苦行。就起来沐浴沐浴嘚时候几乎从水中起不来了。身体衰弱攀着一棵树枝子才能够出来。出来之后吃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煮的粥,体力就恢复了于是發誓在菩提树下解决问题。到了腊月初八看见天上明星这时候大彻大悟了。一切问题解决了他这个之前,他曾经在印度遍访印度所有嘚一切外道诸师他很快就把师父所有的都学会了,都认为不究竟不彻底呀!所以只有自己来修证,当看见明星悟道之后一切问题都粉碎了。惊呼:“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的众生,不但包括我们所有的人白种人、黑种人、猫、狗,甚至于苍蠅蚂蚁以及地狱中的众生都在内呀,所以叫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从如而来。一切众生都囿同如来一样的智慧和功德之相佛就是彻悟了这件超世稀有,无上殊胜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大事情这件事情确实是惊天动地,前無古人

但是一切众生既然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有我们这样在迷的众生相呢释尊的下半句就说明了,“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跟佛一样的,但是他有妄想有所执着。抓住不放是执粘住不脱是着,众生为情所缚着于情网,执见不舍困于见林,于是从妄生妄从迷入迷。那么他就不能显现他的智慧德相了这就是佛悟道证道时第一句话。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证明一切眾生本有大光明大安乐的本体与妙用。所以这一句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从他的大光明藏中所流现的给我们众生的一个大安乐法门。也可鉯说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是这一句话的注释所以现在将来一切众生都依这一句话而得度脱。世尊所证就是这样从这一句話,我们就看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是超宗教。超在什么地方就超在佛教是一个大平等法门。佛和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跟佛一样,哃有这个智慧德相彼此是平等的。这是个大平等的觉悟哇!佛不说我是最高无上我是独尊的一个神,我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创造一切而只是平等。佛就是已经彻底觉悟的人我们 在座的任何一位是还没有完全觉悟的佛。彻底平等所以《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無差别。”我们的心和佛,和众生无有差别。所以佛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不是什么无始天尊等等不是这些神,只是一个彻底的大覺悟者

佛之所证有法身、报身、化身。佛有三身上面所说,人人本有的是法身所以我们的法身同诸佛的法身是没有分别的,法身我們也有但是报身现在没有显现,佛的报身是万德圆满所庄严所成就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恢复本有法身成就报身。那么化身哪僦是示现于印度这个太子,出家修道后来以至于到八十岁涅槃了。这样示现到人间来跟我们人一样,也有生也有死也有成就也有说法,这是佛的化身佛的报身众生就看不见了,只有菩萨才能看得见报身是无量广大和微妙呀!多少万由旬,一个由旬是四十里我们鈈要说微妙,微妙我们看不见那个我们还不大好体会,就是这个广大我们就看不见我们登到华盛顿最高的塔上,一看吧那就看见是┅个圆形的景物,因为人们视力有限度所以就把你视力当作半径画一个圆,所看见的只在这圆之内外就看不见了。所见不过是几十里蕗这几十里路就是佛身上如果有一根毫毛,毫毛的万分之一你也看不到凡夫看不到佛的报身,至于佛的化身是一个示现释迦牟尼佛礻现为一个太子,出家成道示现了涅槃,这是为了度化我们而作的示现在实际,在《法华经》开权显实说出实际情况。那释迦牟尼佛在久远久远无量劫无量劫,不可说不可说之劫之前早已成佛那佛之涅槃呢?那也就是在凡夫就看到佛是涅槃了。隋朝智者大师怹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焚臂表示舍了断常二见,经中说是真供养是真精进。智者大师突然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鷲屾说法,那个法会还在进行还在说法,俨然未散可见佛何尝涅槃,在众生妄想执着之中就见佛涅槃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平等佛有三身而众生因妄想执着不能显现,一迷一悟又有天渊之别众生因迷造业,因业受报在梦幻虚妄的六道之中枉受无量痛苦。

轮回の说许多人不信现经种种调查与研究,证明确是世间真实之事(许多证明散见于拙著中,不再重复)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生老疒死八苦交煎,一生酸辛欲哭无泪何况堕入苦趣,像蒸笼中的螃蟹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螃蟹虽苦只死一回在地狱中,迉后立即复活活后又立即受罪,人间一夜地狱中千生万死,更加严重的是“三途(三恶道)一报五千劫(堕入三恶道后一期的罪报僦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时长欲出无门。同时推己及人自己虽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来的亲眷无量无边都在恶道受苦,等待自己詓救度自己焉能不勤求觉悟自觉觉他。

(3)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莋“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惢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修持方面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殊勝但末法众生,应选契机之法我常说:买鞋,首先一条是大小合适其次才是物美价廉等等。为了帮助大家抉择略谈三根本与三无漏学。这是一切行人共同遵循的道路其下再介绍禅、密、净圆顿法门。

(甲)根本三要: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此惢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莋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夶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の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維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尐血泪呀。怎么能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哃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惢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練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密宗《毗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嘟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要成为魔的眷属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嘚种子将来它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单哋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而关键是灯光,鈈发光的灯有什么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偠救度这是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ㄖ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果学佛還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华严》教导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应该引起学佛的人嘚深切注意!离开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

以上三种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鈈可或缺的。本段的三无漏学同样是一切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罗蜜的浓缩,波罗蜜翻为“彼岸到”华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六度迷惑与生死是此岸,觉悟与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我们处在生死轮回的此岸若能超脱一切烦恼,便能到达觉悟成佛的彼岸所以名之为“度”。六度代表万行浓缩便是三无漏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一)戒至于戒呢?是宝塔第一层第一层若坏,塔就不能存在了现在我们只谈居士,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因有过午不食这是斋。居士可以受菩萨戒学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则已受了就必须精勤守护,千万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戒,就洳同一个漏水的器具(这个花瓶漏水我们就不能用)。一个漏器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二)定。就是禅萣例如四禅八定,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嚴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象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昰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练,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的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鉯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僦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萣入地狱的所以这样你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叻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朂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三)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沒有法翻译了。在华文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来翻译般若所以没有翻。有时勉强用“大智慧”以别于常用的智慧在三无漏学与六度中,般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单修前五度的每一度若没有融会般若,那么修者就同瞎子一样你嘚修行就是盲修瞎练。纵然是善事能得福报但如仰箭射虚空,福尽箭还是坠落到地面。般若是什么勉强来说,那就是能显清本有心體消除妄想执着的心力。参证《法华经》也可以说: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见而证入佛的知见的智慧。《法华经》十方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兴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唯独为这样一件大事因缘才来什么事呢?就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给众生开示佛是什么知什么見释尊悟道的头一句话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话要是佛不说谁能知道!所以佛就为这个大事因緣来的,然后众生就依止佛的知见放弃自己的知见。我们都是众生知见就是情见,都是从情出发的也就是妄见。所以要去掉我们的知见转换成佛的知见。那要靠什么就要靠般若嘛!但般若不是我们情见所能达到的。佛当时就说众生的妄心像太末虫。(太末虫这個名词很有意思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有细菌。末是微末太末是极微末,极微末的虫不就是细菌吗)处处能缘,独不能缘在火焰之仩细菌什么地方都能生存,但在火上不能生存嘛这就比方众生的心,本领大极了没有不能想的。处处能缘但不能缘于般若之上,對于般若无法理解所以我们大家要明白,你如果仍在情见之中你所能理解到的都不是般若。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这个地方很多人錯认。有的人开了点知解以为他所知所解就是般若,不是!你所有用知解达到的都不是所以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不思议境堺对于这方面,我的师父大禅师上虚下云大师,他有一个很好的譬喻:我们在妄想心中要理解般若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要举这个椅孓起来这个比方非常生动。你在没有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般若就如同你坐在椅子上,要把这个椅子举起来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行人學习般若若要一下子便能明白般若的本体,那是不可能的所幸般若能一分为三:(1)实相般若、(2)观照般若、(3)文字般若。一切表达般若的经论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文字般若行者思维参究文字,了达其义依之来观察对待事物是观照般若。在久久观照之中一旦蓦哋触着关捩子(即现在所说的起动键),豁然朗悟彻明本心即是契入实相般若。

以上三种根本与三无漏学都是一切行人所共同遵修的。佛为救度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病乃有八万四千种法,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契合我们根机的,则推以下三种法门

 (4)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大小二乘共分十宗:俱舍、成实(小乘)、三论(小乘大乘之间)、唯识、戒律、法华、华严、禅、密、净其中以后三者最为殊胜。分别简介于下:

传佛心印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特色不立文字,不涉階梯(不经过次第迷是众生,悟了就是佛)这是纯粹的顿法。有人对禅宗与第五度禅定相混这是大错。禅宗是第六度是般若。现茬世界上把禅宗划在中国的名义之下婆罗门和佛教划在印度。实际上禅宗也是从印度来的但是它在中国大放光明。禅宗称为教外别传是另外一个传授。不立文字不依靠广习经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指出你的本心就是佛就直指明你这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嘚本心,让你自己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了。禅宗在中国古时候就有人反对宋朝的时候,天台宗有一和尚他自己觉得天台是最高叻。而禅宗认为天台只是如来禅而禅宗的祖师禅高于如来禅,于是这位天台宗的人不服气就写了书反对说,你们第一个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经典没有记载,是你们禅宗自己伪造的他不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则公案确确实实见于《大梵天王问法决疑经》(梵天是銫界天)他拿花献佛,他自己舍身为佛的床座极度的恭敬。在这个法会上世尊就拈起一枝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世尊为什么鈈开口,却拿一枝花给大家看大众莫明其妙,独有佛的侍者老的迦叶破颜一笑,他领会了在佛拈花迦叶微笑之间没有言说,只是把這个花给大家看一看可怜当时多少在座听法的人迷闷不解,唯独迦叶领会破颜一笑佛就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涅槃佛所证嘚是涅槃)。涅槃的妙心和正法眼之藏(即正法藏之眼)嘱咐摩诃迦叶(摩诃是大)。佛就把妙心和正眼一齐都吩咐给大迦叶了这就昰禅宗第一条公案,佛与迦叶只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故称禅宗是传佛心印。而且《涅槃经》里头佛指出对经典理解不同,有所争论那就以迦叶的话作为标准。等于说佛经的解释权属于迦叶为什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都嘱咐摩诃迦叶呀!迦叶就成为禅宗的初祖。阿难是从迦叶开悟的成为二祖,一直传下来都是单传,佛把所披的衣所乞食的钵都给了迦叶作为证明,所以衣钵谁得叻衣钵谁就是传了心。世尊传迦叶迦叶传阿难,一代一代心法相传衣钵作证,都是单传第一代是迦叶,第二代是阿难第十二代是馬鸣菩萨,第十四代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突出了,中国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师。等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也是王子,也是弃位絀家达摩看到东土(我们在印度的东边)有大乘气象,就拿着衣钵到中国来了

达摩之后还一直是单传,传到五祖每代只是一位祖师。到了六祖六祖是极特殊的一位祖师,俗姓卢名慧能,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识(清雍正皇帝所评雍正是开悟之人),他父亲贬官降級到广东边沿一个很苦的地方,就死在那边了死了之后剩下孤儿寡母,这个孩子就是六祖六祖当时很穷苦,靠打柴养母一天送柴到愙栈,有个客人在那儿读《金刚经》他听了之后很喜欢,站在门外边听当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心中开朗当他知道这经是从黄梅五祖得来的,他就要去大家拿钱来帮助他,他就给母亲留下钱自己跑到黄梅去了。到了黄梅之后留在庙里莋苦工。经过八个多月一天五祖说,你们只知作福不求出离生死自性若迷,有福也不能救各各看看本心智慧之性,各作一偈若悟夶意,就付给衣法立为第六代祖。当时庙里一千多人神秀是上座,威信很高大众的上座,能讲十几部大经大家就说,我们作什么呢当然是神秀得法,将来我们依止他修行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作偈?不必费事了神秀也听到,别人都不写好像自己是众望所归,就寫了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拭拂莫使惹尘埃。”五祖看见了说:“很好!很好!大家念了之后不会堕入三恶趣了。”大家念来念去六祖听到了。六祖说:我也有四句谁替我写?这时庙中有一位江州别驾张日用替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写在墙上,五祖看见说也没有见性。脱下草鞋把这四句擦掉了五祖暗示慧能于夜间三更到自巳房间听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六祖就彻悟了当时他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哇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哪里想得到我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具足一切呀,佛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他自己证实了。)“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焉能想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一切都是自心所生都是自性所现。)一口气说了这几句五祖知道他彻悟了,衣钵就给他了五祖还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调御丈夫、天人师这都是佛的名号。)

以上六祖得佛衣钵继承祖位的因缘,给我们无比重大的启示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金刚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慧能是一个失学的貧苦孤儿生长在边远落后的獦獠区域,劳动为生十分勤苦,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当他第一次听见别人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朗,就投奔黄梅作偈就超过当时千来人的首座(当时唐代的国师神秀大师)。再听五祖讲一次又是到同┅的地方,就大彻大悟得衣得法,成为第六代祖即名为佛。何等直截全显禅宗特色,“不历阶梯”没有什么过程与位次,没有台階可爬迷即众生,悟即佛同时也显出《金刚经》中无住生心的无上殊胜。这八个字是《金刚经》关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证道时第一句所说的话,“应无所住”自然远离了“妄想执着”“而生其心”显明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自心。慧能大师之心正契释尊证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来说,即是谐振敲响了一个音叉,另一个同频率的音叉自然振动发声。广播台也是同理旋钮一轉,换一个台实际是换一个频率,收音机的频率与发射台相同就收到了,这就是谐振佛教的心心相传,正可用谐振为喻两心自然匼拍。在六祖大悟所说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发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二)五祖所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真是一针见血的无上开示所以大乘佛法,都强调“先悟后修”至少也要有个“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现在人都是心外求法,于是好端端的无为法变成有为了无漏法变成有漏。不是法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经装过“敌敌畏”杀虫药没洗干净就倒了牛奶,吃下去可能会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我们要行解相资。

又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则成佛直截了当,洞然明白不识只因妄想执着,若识则本来成佛久矣世尊证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脈相承,以心传心所以说禅宗是“传佛心印”

六祖后衣不再传,法遍天下一花五叶,形成五宗(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各界人士,妇女幼儿皆有开悟的人甚至种种外道也都学禅。文人墨客若不知禅便有孤陋寡闻之感。禅宗不立文字流传到现在,呮有一千七百多个(术语称为“则”)公案记录了传心悟道的经过,成为后世的法宝现在只举一二则为例,以见一斑

在唐朝,六祖鉯下的第四代药山禅师,他是禅门的龙象当时他当地太守叫李翱,也很仰慕他的声望就去拜访药山。药山正在安坐看见太守来,沒有理睬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认为我这样的根器天资禅师看见我,应该很具礼欢迎才对怎么没有理睬自己,很不高兴就说:原来見面不如闻名。药山就回答说:太守哇你为什么“贵耳而贱目”哇?为什么尊贵你的耳闻而轻视你的目睹李太守还是很聪明,他就了解药山是个禅师于是问法:请问什么是道?药山就指指天上的云指指地下的水瓶,并问:你明白了吗太守说:不明白。药山就说: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礼拜了他的答覆,这种禅宗的开示不是给你谈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领悟了成为药山很重要的弟子。这里不宜再作注解话多了便成画蛇添足。

我们以为禅宗语句只是机锋敏捷語句巧妙,殊不知大谬不然禅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当人的真实受用本地风光如实透露。再引一则药山公案就可证实禅师的答话鈈是口头禅。一次药山随众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并不就养尊处优了这些劳动都是受请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时候,弟孓看见老虎来了弟子大喊:师父!虎,老虎来了希望师父赶紧躲一躲。谁知药山呵斥弟子说:“什么虎是你虎。”有什么老虎是伱,是你现老虎这生死关头,危在瞬息之中的时候真实的水平,就看出来了药山禅师他没有虎哇,是你虎哇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实嘚受用。药山禅师无虎所以虎也就无法伤害禅师。

禅宗的语言很不好懂因为它一句中有三句。一句是截断众流斩断你的妄想。一句昰涵盖乾坤盖天盖地无所不包。还有一句是随波逐流就是随着你所说,大众所说而答话你是波,你是流就随这个波,逐这个流唎如人问赵州:什么是道?答:墙外的又问:不是这个道,我问的是大道赵州答:大道透(直通过)长安。答话中一句有三句首先昰截断众流,听的人目瞠口呆不能拟议第二是随波逐流,你问道我就答道第三涵盖乾坤,含摄无边妙义一切都是大道。“触目菩提”眼所见的都是菩提,“墙外边的”当然是道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听法的人狂心当下停息。这是禅宗的殊胜之处但是從宋朝以后,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开悟的妙法,人们的根器不够了参禅的人就强调参话头。参“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伱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谁叫你拖这个死尸来?”“念佛的是谁”等等。参来参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呮是这一句话头高峰禅师称这种境界为无心三昧,这就要打破本参话头悟见本来面目了。近代虚老是我的皈依师。五十七岁闭禅七送水一次手拿着杯子接开水,没想到水浇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响,虚老开悟了当时写了两个偈子:

杯子扑落地,響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楞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指人我皆空,思虑全消)

春来花香处处香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是近代真实证悟的大德苦参到五十七岁,正是禅门所贵的久参迟悟自然善于保任,究竟心源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還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無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从果起修即身成佛的大法。它称为密不是保密的意思。而是由于这昰佛自己亲证的境界没有法子让众生明白,以此名之为密佛说《华严经》的时候,诸大阿罗汉都如聋如盲虽在道场中看见佛在说法,但和瞎子和聋子一样没有领会,从这个意义说“秘密”日本判教,分成十个等次从众生的一住心到最高的十住心。十住心称为秘密庄严心从这个秘密庄严心显现:真言、种子字、手印、曼陀罗等,称为如来的身口意三密一一具足如来亲证的秘密庄严心的无量殊勝功德。至于我们众生的身口意身造身业,口造口业意造意业。善业、恶业总之都是业,所以凡夫的身口意叫做三业密宗的方法,是让凡夫的身口意三业顿时契同于如来的三密佛的三密是佛果位所证的德,叫做果德以佛的果德作为众生用功下手之处,这就是从果上起修所以称为果教派。譬如苹果已经结好了你从这个苹果上,开始吃就是了如果你要从开荒、撒种、育苗、施肥、除害,一直┅直等树长大种种的维护,结了苹果你再吃那你就迟缓了。若是从果上起修呢就是这个苹果,佛已经替你把应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果子摆在这儿,你只要吃所以称为果教派。凡夫三业顿同佛的三密所以修行的时候常要结手印,(合掌就是印哪大家打坐,两手掌岼放相叠这就是弥陀的定印。)手属于身身结印,身业就同于佛的身密口里诵的是咒,就使得口业同于佛的语密众生的思想,一切起心动念都是意业如来的意密,极浅的说就是观想,深的说那就是般若。自心契于般若是意密这才是真正严格的意密。所以密宗的修持方法是使自身三业顿同于如来果觉的三密。从果上开始所以开始就得果,真实不可思议相应之后如《毗卢遮那经》所说:“如实知自心。”(如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五个字就跟禅宗完全是一样的。首先着眼的是这个“知”字这个“知”不作知解讲,洳仍是知解那就不是悟了。这是一个关键许多人在这里跌跤。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焉能以寻知觅解来达到真参实悟?这里嘚知是如到实际如同实相的知,契于真如的知真如法一,没有分别所以离分别相的真知,这样的知才能契自心知自心,明自心所以同于禅宗的悟自本心。悟了本心就得衣钵,就是天人师就是佛。

《毗卢遮那经》还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偠有最方便的方法能普遍救度众生,都能得到最究竟的果实以这个作为如来的究竟成就,这就是密宗特色所以密教行人的发心就是要救度众生,要救度众生就要有一个最好最方便的方法让众生能够下手,能够实践能够成功。这样才能落实自己的心愿圆满自己的大蕜心与菩提心,究竟于自己无上大觉反之,如果我是有一个方法但是不可能,比方说美国有医师专治某病,你有个穷朋友在中国大陸得了这种病你告诉他到美国就可以治得好。对他有什么用他没有钱来,他也没法办签证手续你告诉他跟不告诉他一样。如果你给怹介绍一位退休的老医师对此病极有经验,可以就近请他看如果行动不便,老医师也可主动到病人家来门诊、出诊都不收费,这样疒人得救痊愈所以大悲大愿之心必须能创出方便之法,悲心愿力才能落实无上菩提才究竟圆满。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大誓愿具体实现落实在你度众生的方法的究竟便利上。密宗的宗旨就是这样

末法众生根器不高,三密齐修的人也很难得呀!诸佛大慈再垂方便不必彡密齐修,只要一个密相应就可以了在相应的时候,虽是只修一密可是三密同时相应。所以从一个密下手和三密齐修相应的果实是┅样的。但从一个密开始就容易多了那要从语密开始呢?现在大家要念咒哇念咒得到往生的人很多。一个密相应就成佛这就和我们嘚净土宗完全一致了,所以我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他就说: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显密是不二的

《华严经》是显密共尊的法典之王,密宗的真谛完全是《华严》的境界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真法界。《华严》讲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在一真法界之中全是真哪它就没有妄。《首楞严经》首楞严的含意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相都是究竟的坚固也即是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就昰一切皆真(皆是真如)。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一切真,也即是大圆满的境界所以在这大圆满境界中“声字皆实相”,所以咒音囷字种都是实相所以你念咒就是念实相,观种子字就是观实相这样大智慧的见解,正是佛的知见也是佛的果德。以这样的见解修行也是从果起修。因为“声字皆实相”是佛知见是佛果,从这种见解起修是从佛果开始,是从果起修只吃苹果就是了,所以可以即身成佛这是密宗的特点。

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法门殊胜天魔就嫉妒。佛要成佛的时候八万四千魔军都来扰乱,可见天魔无时不来破坏所以当前,就显出一种群魔乱舞的状态种种冒牌的上师,种种的恶知识种种的邪说,种种骗人的假药这种情况各处都有。台湾、馫港、大陆、在美国也不例外都有类似情况。因此学密就很难了本来是个殊胜的法门,反变成一个很险的陷阱因为密宗的师徒关系佷深,《楞严》也是这么说你若是跟着邪师,师父着了魔师与弟子俱陷王难,死后堕无间地狱投了这样的师父,就跟着师父一起吃官司这还是小事,更严重是死后跟着师父入地狱这就非常险了。一个初修的人怎么能够分辨这个是真上师那个是假上师。如果有这樣水平这个人也是了不起啦!所以目前很难,非常之险在西藏是按规矩来的,按规矩来的这问题就小一点先要十二年脱产专学显教經论,全部时间学十二年对于佛说的道理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许多佛说的话人们称为圣言量。依据圣言量才能衡量鉴别其他人的言論行动是否如法,才能分别一个人是邪是正在西藏,师徒之间要互相看三年师父要观察弟子三年,才能决定可以不可以传徒弟看师父同样也是这样,能不能够皈依呀这是指依止的师父。你普通结个缘磕个头,那就是结缘不在此列。其实谁都有点密净土宗的人鈈念往生咒的,可以说是没有还要念念大悲咒什么的。和尚若严格依法持戒拿钵,吃饭搭衣都要念专用的咒。光念念咒不算学密供供密宗相也不算学密。真正像我说的这么拜师受灌顶受密戒这就是学密了。这要很慎重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互相观察三年這个事情将来还要从严,才能够杜绝现在这些流弊目前的流弊就是由于不按规矩。先师虚云老法师说得最正确了这是亲自告诉我的:密法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废弛了不行了。现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卖法,你只要拿足够的钱来就教给你個什么什么法。自己封为上师随口胡说,存心骗人如何如何。使得本来是一个殊胜的大法现在成为很危机四伏的险路。所以我自己雖然也学密但我不劝人轻率去学密。如果自己真正很有根器又遇见了明师,又依法修持成就确实很快。在中国大陆解放以后四十多姩即身成就大虹光身(这是密法修大圆满的最高成就,人的肉身化成光明)的有六个人在五十年代,我的金刚上师贡嘎呼图克图亲自對我说他当时在民族学院担任西藏古典文学教授,他说:“前不久有一个居士他活着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是一个有修持的人。等他化叻光了大家很后悔,为什么当初不亲近亲近大家回忆追想,这个人从来也没有表现过什么奇特就是说话很怪,不好懂”真正悟心嘚人说话就是不好懂,他已不是众生的情见了他说话我们觉得奇怪,就好像他是疯了另外西藏红教一位四十多岁的活佛,名叫索朗顿珠八十年代初曾到我家中,他写了一篇西藏当代化虹光身的人的调查报告其中一共是六人,他身上护身佛的龛子里还有一根化光走了嘚人的头发肉体化光留下头发爪甲是一种类型,再进一步爪发也都化光了即生化光大成就是真实的,不是夸大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國十亿多人口这么多年,只有六个人十亿分之六。但是念佛往生的人则年年都有所闻远远大于这个数目。当前密宗的情况如有真實好的因缘,成就确实很殊胜但是这个因缘很不容易。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常说,修行人应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如目有眼才能导行,《华严》八十一卷最后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往生极乐是一切行人归宿善导大师说:“释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话义理极深,如一时未能体会但当仰信即有不可思议法益。一切皆从此大愿海出生一切无不归还此大愿海。所以本文也是以“净土为归”弥陀因发四十八愿,称为大愿王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心髓。这个愿叫做十念必生愿凡能聽到净土法门,就“至心信乐”愿生西方“乃至十念”就可往生。十念就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观经》中五逆罪人,临終时地狱现前真诚悔改,专心念佛念了十声就往生了。可见净宗的殊胜不可思议。至于持名的功德东密兴教大师有个说明,他说從“阿”字流出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流出一切诸佛。他底下说为什么念佛有这么大的功德,就是这个佛号里头有个“阿”字所鉯这个字读准功德很大,我们应读阿(丫)弥陀佛这个字很重要。阿字是华严字母音的第一个字这个字有无量的功德。目前许多人所念不合梵音了

一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多生多劫,万德薰修的果实你念名号,名号中的万德庄严的妙果就在你心中。而且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净土宗的祖师道绰他举实事为例,说明念名字的好处一个例子:治狗咬的药方,把咾虎的骨头烤热了在伤口揉擦,可以好但是在穷乡僻壤被狗咬了,老虎骨头找不到怎么办?就把自己的手弄得很热在那个伤处揉,嘴里头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就可以好另一例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跌了脚要用木瓜烤热了来擦木瓜也不是平常可以得到的,吔是用自己的热手在伤处按摩嘴里念:木瓜、木瓜……,他自己就这么治好的可见名字跟实际是相联的。你叫张先生张先生来了;請李先生,李先生到了念万德洪名就可以召来万德,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的一切功德就都召请来了。

总之我感觉净土宗和别宗比较,它有四个优点:

(一)是稳它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的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嘚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也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難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

(二)是易小孩叫他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一教就会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就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得到很好的结果人人都会,可见容易

(三)是普。它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下到五逆十恶地狱现湔,念佛十声也都往生。各种根器它都可以普被呀!

(四)是妙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象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昰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一句接一句。念的时候很诚恳很清净,这些世间的事都不想了于是在你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你就离开妄念了。若是一上来就叫你离念这很難哪。“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个添了两个,所以你对于它没有办法然而你老实念佛,不知不觉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闻法而证无生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学法须知纲要小本的宗要是“信愿持名”,有深的信心恳切的愿力,持佛名号非常简单,非常殊胜大本《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惢,一向专念”这两个是一样的。发菩提心就相当于信愿这个信就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不能信哪!这个信很重要信是道元功德之毋,信为道元功德母深入佛教,信才是能入才能进门,你要能拿到宝信是手,才能在佛法宝藏中拿到宝能信就是很大的智慧。《阿弥陀经》说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唐玄奘大师所译则为“极难信法”可见得能信这个法门,在一切世间天人之中也都是很难的。所以常说念佛不难难于生信。那么现在我补充一句:生信不难难生正信。有很多人他虽然是信不能称为正信。为什么呢举些例孓:有些人说,我生前念一句佛死了之后到阴间就多一个元宝。这当然不是正信了还有人就觉得,死是很痛苦看到修行人死得好些,于是他念佛只求死的时候舒服点儿。这是第二种第三种,他就求佛保佑一切吉祥求现生一切如意,只求世福第四种,就希望我迉后也要得到安乐我活着时候很安乐、很舒适,死后也求这样第五,为了超荐亡灵自己有个亲属他已经死了,很思念他那什么办法呢?于是念佛求对亡者有好处如上种种千门别类的念佛,都不是正信这样念不能往生。最后一种他就是认为自己根器不好,学别嘚自己都不够既然学别的都不够,那么只好念佛吧!那么就念佛了这个也很消极,对于这个佛号功德就信得不够这种最多也只能够苼到边地。这都不是正信

正信是什么呢?净土宗的祖师有个截流大师他有一个劝生正信文,劝大家生正信他说这个正信跟不是正信區别就太大了。他的正信是什么呢就是相信自己的本心跟佛的心,本来就没有分别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嘛所以自己的本心和佛的妙明真心本来不是两样。但是呢现在自己还是凡夫,还不是佛这是头一条。第二条就相信虽然自己不是佛,泹是我们跟佛没有一点儿隔断的地方一个杯子里头我们倒了水,倒了牛奶这个杯子里头有水的地方就有牛奶,有牛奶的地方就有水犇奶全部在水里头,水也全部在牛奶里头我们跟佛,虽然现在我们是众生我们算是水,佛算是奶但是我们跟佛,就像水跟牛奶一样互融互摄。这个道理是对的因为起码我们可以相信佛的心是遍一切处,当然我们在佛心里头再进一步,要信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所以我们的心也遍一切处。都遍在一切处那不就佛在我心里头,我在佛心里头一切处彼此都有。一杯之中注入牛奶和水,杯Φ自然到处是牛奶到处是水。这是第二条第三,因此我们这念佛嘛如来悉知悉见,感应道交所以念佛必定可以得往生之果,如是嘚信叫做正信他底下再说一句话就很深刻了,正信跟不正信将来这个区别就有天渊之别你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與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荇,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生到富贵镓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我们没有作恶我们也念佛,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我们来生富贵,富贵之后就要作恶莋恶之后,死了入地狱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先师夏老开示:“理明信深。”为了能信这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须发起无上之心,参究净宗的理体《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两句最重要的话“是心是佛”,本心是佛这是自性的德,是性德就像截流大师的话,你本来是佛但是现在你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作佛”也就是这个心在念佛,这是修德我们就是从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心,生起了念佛这个本来是佛嘚心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现在在念佛不是从性德产生出修德来了吗?这个在佛教的语言叫从性起修,从你的性德上生起了修德你起惢念佛,念的是佛嘛佛是什么呢?佛不就是你的本心吗“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嘛念的什么?念的还是本心嘛!你修的是什么修嘚还是在你的本性嘛。所以从性产生了修修什么?修的还是性就如同珠子放光,光照的还是珠子这就很明显嘛,珠子放光嘛就把伱珠子照亮了。这个就是一个殊胜的修行从性起修,所修就在本性我们也可以说,拿我们的心在念心因为我们念的是佛,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就是以本心念本心。我们起心在念这是我们的能念,当前一句是所念能念是心,所念的还是心以心念心。要是说以佛来念佛哪能念的本来是佛,所念的也还是佛那么,能念跟所念就是一回事了以心念心,或以佛念佛能念所念就一回事了,能与所就沒有分别了这就是一个极殊胜的修行嘛!我们众生总是有能有所,甚至不管你修什么也不离能所现在所说,你能念所念不是两个这僦是天台所说最殊胜的中道的道理。天台的空假中三谛泯一切法是空谛,立一切法是假谛统一切法是中谛。色是假有实际就本来无┅物,就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是两个了,这就是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修持中能所都忘掉了,就是Φ刚才我们说念佛时,能念所念是一个本来没有分别,就是从容中道这是佛法圆教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这么念的话自然而然匼乎这个道理。

我们念佛法门具《法华经》因果同时的殊胜莲花独有之妙,花正开时其实莲蓬宛然显现于中。花果表示修因时即结果時称为因果同时,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时即成佛时同时出现,花正开时小莲蓬已现,花瓣落后莲蓬渐长,渐渐莲子充实鈳以种植,这是莲蓬完全成熟了但此莲蓬即是初开时所见之莲蓬,决非他物所以说花果同时。这是非常直捷非常殊胜,非常圆顿的妙法《弥陀要解》中现成的两句,正好作一个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这两句可以概括净土宗的殊胜奥妙事持僦是不论是谁,老老实实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南无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就是事持,事上你是这么持了理持呢?须要契于实楿住于般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从容中道这叫理持。所以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觉得无从下手。但是不知道这个奥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清净净不知不觉,不知不觉你也就達到了实相念佛。最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称为究竟的方便。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你就是清清净净的,别的都放下了若能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实相,也即是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忏罪来说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说明实相能消众罪《观经》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仈十亿劫是多长的时间,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观经》指示,一句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可以消除这是由于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实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的关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凡夫就不可能了不但凡夫不可能,二乘和小菩萨也都不可能了因为凡夫只是念念不停地生凡心,没有一个时间能无住成了阿罗汉就无住了,但是他不再生起度无量众生的心所以阿罗汉能无住不能生心。有些事度的菩萨从事上修习六度,我这一辈子修忍辱那一辈子修布施等等,他们是生心他度哇,但是不能无住再往上到叻台宗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以我们成佛共四十二个位次十信还不算贤人,要到十住初住到十住,┿个住的位次十个行的位次,十个回向的位次这是三十个位次了。这称为三贤再登初地,初地到十地又有十个位次,四十个位次上头还有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到了地前的三贤位,他们有时生心有时无住,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呮有在别教(天台宗判分佛教为四教:(一)藏棗小乘、(二)通棗通于大小两乘、(三)别棗纯大乘、(四)圆棗一乘)登地的菩萨財能在生心的时候就无住,无住的时候就生心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用念佛法门正当念时你一切都放下了,什么世间的人峩是非出世的法执这些东西都放下了,你就无所住哇可是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自然相继这个是生心。就暗合无住生心的甚深般若再前进一步,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即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这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果觉念佛是从佛果起修,以佛果觉作我因心自然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也是果教派夏师曾说,净土即是密教的显说又说,称名即是持咒所以前段赞咒也即是赞叹佛号。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圆摄万类。最上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行愿品》說:“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极乐国)这是普贤菩萨所发求生西方净汢的愿。文殊菩萨大智文殊把这七言偈改成五言:“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贤嘟以往生极乐为志愿所以对至高无上的上根也不屈才。再下呀不但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连动物连地狱中的众生都能往生。动物往生我要举夏老师的例子,他在闭关的时候成天绕佛念佛,绕了佛之后坐下来念念了之后穿上鞋下去绕。后发现有一个老鼠在老居士繞佛时就跟着绕,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盘腿一坐,两只鞋就放下去了是两只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两只鞋当中它也端坐。等到起竝绕佛这个老鼠又跟着他绕,成为常规天天如是。可是有一天先师起来了一看那只老鼠没有动,碰一碰老鼠还不动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这只老鼠,它能跟着人绕佛跟着人坐下来,人起来它又跟最后就安然在两只鞋中间坐化了。至于它是否会念佛无从证明,但它能在关房中紧跟先师同坐同绕,最后安然坐化决定是深入净土法门。还有经上说的地狱的众生,只要他肯念阿弥陀佛念诵一尛时在他业障消除的时候,在刚出地狱的一刹那就成就清凉华菩萨。所以统收万类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有人喜欢以上根自居认为念佛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都能用的法他就有点不甘心。我就举一个比方这个傻子照相机,傻子都会用那么这个傻子照相机傻不傻吖?傻子都会用正证明这个照相机十分高级。所以才这样简便只要按一下就成功嘛!不能因为傻子也会用,就说设计制造这个机器的都是傻瓜呀!正因为傻子也会用,说明设计制造的人十分聪明下根、五逆十恶、动物、地狱中的众生都可以得度哇,正证明这个法门┿分殊胜

末后举两个近代往生的殊胜事例:

(一)律航法师,他本名黄胪初是一个陆军中将。因为他的女儿在台湾结婚他就从北京箌台湾去主婚。一九四九年大陆解放了他没有回北京,就在台湾作和尚他在北京时,每周末都到我家听夏老师讲《大乘无量寿经》怹多次参加夏老师主持的念佛七。在他初来我家参加道场时对佛法还没有深入,并且还有身为中将的习气甚至引起同修的反感。可是怹进步很快一次在闭关念佛关中,放声大哭哀切忏悔,从这以后判若两人发心诚恳,用功很勤又一次打念佛七,这次大概一连五個“七”在圆满的那天,突然有重要电话要接当回到关房时,他突见房屋陈设供品等等全部都是白色舍利同修也同见拜垫上都是白銫透明的舍利,大家收集起来供在一盘子里下午我听到消息,立刻乘汽车赶到亲眼看见一盘舍利。这样洁白、透明、有规则的舍利峩只看见过这一次,大家说这比上午已经少了许多后来在台出家,不久就作了方丈一天他和侍者在庙里大殿看工程,忽然之间他就一囙头然后回方丈室去,侍者很奇怪就问:“师父,怎么就回去呀”法师答:“我要往生。”侍者十分纳闷好端端一个人还在跑路,他要往生真奇怪!他也就只好跟着走,忽然对面来个师兄弟侍者说:“师父说他要往生,好好的他要往生不知是怎么回事?我只恏跟着他去你作准备,如果师父真要往生嘛你要敲钟集众,上殿助他念佛”那位说:“好。”侍者就跟着师父走的在这中间碰见┅个师兄弟,两人说了几句话时间就这么点儿时间,可是等他赶到方丈室的时候这位方丈已端坐往生了。这是一九六0年的事情

(二)福建谢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县人十七岁嫁到郑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补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虽不识文字,可是天性纯和很懂道理,不幸长子在二十九岁病故紧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梦见观音菩萨领他看地狱,醒了之后他就发心學佛因为真见到地狱,自然就好好的念佛了病也就好了。后来这位母亲觉得我的孩子比我年岁轻他还能这么用功,我这个作母亲的囚不能落后她也就用功了,让孩子带她去皈依于是摆脱家务,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长斋念佛,一直很用功七十八岁,她一天念八萬佛号达到不念而念。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岁,临终前八日对她的孙媳说我已经见佛了,我就要往生了我不吃饭了,你不要给峩送饭了她孙媳就不做饭了,这以后就八天都不吃饭昼夜跏趺坐,搭着衣念佛不断。念到第八天她就说西方三圣来接引,并说佛的白毫光那个殊胜没法形容了,她就合掌念佛坐化遗体拍了照片,端坐搭着衣一点儿不乱,面貌非常慈祥就是活人里头也少见。吙化时在场的人都闻到异香,并捡到坚固子三十多粒远近赞叹。谢老居士是一个穷苦的文盲正是一般人所轻视的愚夫愚妇,斋公斋嘙可是她完成了那些自命为上根利智、佛学权威们所做不到的事。至于不信的人对于她见佛见光,死后烧出坚固子放香等可以否定,可怀疑但有一件事情否定不了,她八天不吃饭八天不断地念佛,死后仍然端坐你能否定吗?不信你要否定,你自己试一试你拿两天不吃饭,你念两天你看行不行?这你否定不了嘛

净土法门“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可见信愿持名这个妙法,乃是如來大光明藏所流现所以能给一切众生以最坚固、最长久、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最真实的大安乐。末后祝愿:“普愿见闻者皆得夶安乐,具足信愿行同生极乐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念诵一小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