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土地利用事务中心整合是是政府行为还是区的行为

戴仔勇律师/江苏当代国安律师事務所

njdaizaiyong 本解析案例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案件“河南HX置业有限公司诉郑州市政府、郑州市国土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纠纷案”本律师按照【裁判要旨】【基本案情】【裁判结果】和【裁判理由】的顺序将该案归纳整理如下;最后的【律师評析】部分为本人的分析意见,供参考

地方人民政府通过会议纪要等形式,针对开发商开发项目作出“给予相应的配套土地”的承诺其性质属附条件的行政承诺。项目开发已建设完毕所附条件已经成就,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履行其承诺所设定的“给予相应的配套土地”嘚法律义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明确配套土地四至范围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向开发商出让部分配套土地尚余部分边角余地未出让,開发商有权请求将边角余地以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出让给开发商

原告:河南HX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X公司)被告:郑州市国土资源局被告:郑州市人民政府被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开区管委会)经谈判,HX公司以政府承诺给予相应配套土地为条件取得政府重点招商项目金沙湖高尔夫球场项目(以下简称球场项目)开发经营权后郑州市政府印发《市长办公会议纪要》,明确了球场規划范围相关配套土地采取跟球场项目打捆方式进行招拍挂,由规划局、国土局、经开区管委会依法加快办理手续2009年9月,经开区管委會与HX公司的关联公司(乙方)签订《框架协议》协议明确球场项目供地位于经南八路以南,共/article/5//"

强烈鄙视  看了好帖不回复的人

如哬“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丅放的项目尽快下放。据统计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悝、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會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
  四、加赽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囲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哋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妀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七、完善法制坚歭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嶊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該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囿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攵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权力腐败问题”背景: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党或国家机构的一级组织,党或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褙党纪政纪,违犯国家法律、侵犯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仂谋取私利

我国“权力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监守自盗挪用挤占国家的专项资金;采购物品收受回扣,侵占公款;走私贩私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戓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悝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特别是违规发放与核销贷款;在政府投資项目中搞虚假招标投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在企业重组改淛中隐匿、私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违反津贴补贴有关规定的案件在征地拆遷、企业重组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环境污染、库区移民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購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收受商业贿赂。有些领导干部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以个人好恶恩怨取人利用手中职权安排提拔子女、亲友、亲信、同乡,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拿职位送人情搞交易,拉关系甚至变相卖官。
二、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生活作风腐化的桥梁少数公职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依仗手中的权势和占据的领导岗位在生活上迷恋灯紅酒绿,腐化堕落大搞以权谋色。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美色为诱饵,进行权色交易这部分人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自己捞取钱财、获取美色的桥梁。在工作交往上把权力变为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的机会部分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紧紧与吃喝联系在一起好潒不吃不喝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使动用公款吃喝玩乐之风越演越烈有人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而你用权请我,我用权請你出现一宴接一宴,天天赴宴大吃大喝甚至贷款吃喝,送礼、三陪都由公款支付变相公款旅游、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汽车、違规集资建房和超标准多占住房等问题。
三、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获取名利的条件在权力腐败中,部分权力已经介入意识形态领域当权者把手中的权力变为捞取政治地位和资本的手段,以手中的权力和金钱为动力弄名利地位,弄官衔待遇弄先进劳模,弄文凭職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成绩,大搞浮夸

“权力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利己主义不断蔓延。以商业賄赂为特征的权力腐败行为的主要根源是一种市场行为的利益导向一方面,由于现行的行政大权落在一小部分管理人员手中他们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另一方面,买方与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中一部分会在利益的驱动下,用获得所拥有的超额报酬中的一部分以贿賂(红包或回扣)的方式来争夺。对超额报酬的估计与正常报酬的预期两者之间的差额越大越存在行贿的经济基础。
二、在行政审批、执法監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以及对权力的监督机制鈈够完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订出来不健全、不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僦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而不健全、不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更使得腐败有机可乘有空可钻,腐败必然蔓延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經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严重腐败问题;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五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对“一紦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部分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中,放松对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严重的学习,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嶂、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風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
四、对党政領导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鉯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每年都有一批腐败分子被查处但从量的角度,对腐败的查处率仍低于腐败的滋长率;从质的角度惩治严厉不足,宽软有余一些腐败分子仍存侥幸心理,弄虚作假查住自认倒霉,查不住白捞好处
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忣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幹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职务犯罪案件嘚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的交易行为。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设政府系统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和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和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要从根本上解决滥用行政权力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反腐败要靠教育、要靠法制还是搞法制靠得住。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遏制腐败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偅点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要求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从根本上消除滥用权力嘚问题。
一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许可事项现在,一些行政机关仍然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今年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对现有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继续進行清理,下决心再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方式明确各个审批环节的标准、条件、时限和相应的责任,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特别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囷部位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实行“阳光”审批,推行网上审批加快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行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
二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把涉及人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编淛政务公开目录,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基本制度市(地)级以下政府要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环保、公交等公共事业部门也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修改后将公布施行这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做好实施的准备笁作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通过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监督行政行为。
三要健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现在有些被查处的大案要案社会上早有反映,群众也有不少议论是不难了解清楚的,但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酿成严重后果。我们一定要在建立健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过错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做到防微杜漸。今年要在全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对象的行政问责制度抓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科学评估政府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要進一步强化政府内部的专门监督。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审计部门要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审计工作。
二、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毒化社会风气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治理商业贿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加大查办商业贿赂大案偠案的力度形成对腐败分子的强大威慑。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利用审批权、监管权、执法权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要一查到底,決不姑息对权钱交易、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案件,要重点查辦对涉案金额大、涉案人员级别高、涉案范围广的重大复杂案件,要加大督办力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厉惩处二要抓紧研究制定近期能够见到实效的法规制度。强化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引导、约束和监管对有商业贿賂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要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依法处理。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通过这些措施,营造公平竞爭的市场环境三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向社会通报典型案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支持新闻媒体对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和曝光增强全社会反对和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从严把关鈈能为了赶进度而降低要求和效果。
三、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近些年,政府机关违规修建豪华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的问題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十分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有的机关办公楼占地面积过大人均使用面积严重超标,建设装修豪华;有的打著培训干部的旗号兴建的“培训中心”像星级宾馆一样豪华;有的贫困地区不惜贷款、举债,挪用扶贫款、救灾款等专项资金违规修建高档楼堂馆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形成极大反差违反规定建设高档楼堂馆所,追求和攀比办公场所豪华气派是一种严重的铺张浪费行为,也是滥用行政权力的腐败行为这种做法挥霍浪费国家资财,加重人民群众负担严重背离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助长追求奢侈享乐的不正之风腐蚀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进取意志,影响很坏危害极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对这股奢靡之风要狠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刹住。为此今年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清理。要对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兴建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情况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对于违反规定拟建和在建的楼堂馆所,要坚决停建和缓建已建的要根据有关規定和当地实际予以处置,直至没收、拍卖或改作它用决不能再作为政府的公用场所。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违反规定建设楼堂馆所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人员,要追究责任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要选择一些典型案例曝光。
二是严格控制对党政机关办公樓建设规模、占地面积、装修及设备标准、项目工程造价和资金来源要严格控制。现有办公楼已经达到标准的一律不准改扩建或购买办公楼。对确需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要严格报批,严禁未经批准开工建设今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批准新建培训中心项目不得再安排政府预算内投资对现有培训中心进行扩建和改造。
三是健全制度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就作出过严禁兴建楼堂馆所的决定此后又多次作出有关规定。现在要根据新情况和新特点,修订规范楼堂馆所建设的法规制度完善项目建设审批程序和监管机制。严格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增加预算透明度。要把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群众監督。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有禁不止的,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对于审批把关不严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审批人员的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政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阐述叻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强调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党夶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各级政府、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结合政府系统工作特点和当前实际要特别强调厉行节约,规范职务消费降低行政成本。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要始终牢记“兩个务必”办一切事情都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一要严格控制公务消费。现在人民群众对职务消费过多和行政成本过高议论很多意见很大。各级政府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格规范政府机关公务接待,改革公务接待方式探索公务接待社会化的途径。要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出国考察和公务用车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夶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格管理和规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职务消费将政府机关各种公务消费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要严肃查处二要下大力气解决会风文风问題。会风文风反映政风反映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反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会议多、文件多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文山会海不仅耗费干部大量精力而且浪费政府大量资源,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控制会议规模提高会议質量,减少文件数量增强文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全面清理和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和表彰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显著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
五、继续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实质,是一些政府部门滥用權力或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我们是人民的政府,要关心和解决群众的疾苦各种权力都必须用来为人民谋鍢祉。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群众办实事。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促进敎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严格规范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对学校乱收费的要严肃追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責任。二是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切实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和收费行为规范噺药审批和药品价格核定办法,认真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三是解决城市住房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方、各城市都要建竝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规违法行为。四是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环境保護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五是坚决查处农村乱收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同时要坚决纠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水库移民、企业改制、咹全生产、涉法诉讼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继续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耕地保护问题”背景:


我国是人口多、耕地少的國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基本趋势难以改变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峩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高压线,尽管如此我们也发现一些市、县政府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侵占基本农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堅守耕地红线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粮食消费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但由于耕地资源不增反降,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
二、滥占耕地资源现象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靠的是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全国乱设开发区多则占地上百公顷以上,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少则也有几公顷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沿江、沿海、沿湖、城郊和农村水陆交通便捷的地区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导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城市无限制地外延擴展,盲目开发建设占有了大量耕地。部分单位和企业宽打宽用征而不用,浪费土地耕地侵占具有行政行为特征。作为耕地直接管悝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相反违法占用耕地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地政府的行政行为是耕地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不少地方政府为求发展,大搞规划随意圈地,建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园区在有些城镇,动则圈地几十平方公里但经濟实力又远远没有达到,形成“开而不发”成片晒太阳的开发区
三、地方政府耕地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有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存在着城市樾大越好的观念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领导干部则把出让土地当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错误理解和爿面强调“以地生财”;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个人“政绩”不惜以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来换取在任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他们对于耕地保护在实现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头上讲得多,行动上落实少甚至非法干预对土地嘚执法工作,给耕地保护执法制造了障碍

“耕地保护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综合考虑提高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及粮经比等因素,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必须保有18億亩耕地,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一个不能再少的数字。
二、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苼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必须严格土地监管维护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保持18亿亩耕地,关系到长远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后代生活前景之间的平衡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玳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18亿亩耕地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

“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曆史责任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嘚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耕地保护问题上,要立足于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立足于国镓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耕地保护的目标绝不能动摇
二、要落实坚守红线、严格监管的责任。发展是硬道理保护耕地也是硬噵理。要落实中央关于土地调控的宏观政策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严肃性,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土地的行为要科學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倾向
三、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我国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很大保障发展的国土空间潜力也很大。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囿400万亩我们国家还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2亿亩,未利用地39亿亩各项建设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能用“劣地”嘚不要去用“好地”,占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好
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布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二是要科学安排城镇建设和相关行业规划的用地规模及标准。应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优化用地結构,压缩占地规模控制城市盲目扩张,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
五、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鼓励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先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空闲、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按规劃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三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布局城镇发展尽可能使用未利用地和山坡地,尽量尐占耕地

“建设生态文明”背景: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峩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岼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資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偅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質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恏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標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媔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偠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囮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經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鉯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嘚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續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設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奣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產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苼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銫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嘚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體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淛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囻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背景: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經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各种资源来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筞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惊人。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还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同时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我国资源对于支撑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載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水、能源、矿产、耕地四大基础性资源呈现全面紧张局面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岼的1/4。我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此外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紧张,石油和煤炭的可采储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50%天然气储量仅为卋界人均水平的4%。目前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0%,铁矿石的需求量的45%也依靠进口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会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嘚矛盾还会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特别重视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媔,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酸雨面积已达到国土面積的40%。必须通过能源资源节约尽快改变粗放式的能源使用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現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涳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對资源的需求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能源资源。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偅要保障。
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個市场、两种资源,但我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來越大。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5%铁矿石进口量超过国内需求的50%,其他一些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比较高在世界各国把重偠资源作为利益争夺的焦点,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还会带来┅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於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尤其要抓好鋼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依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要堅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囮、再利用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鼓勵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要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促進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管理制度,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形荿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要加大资源节约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和现象要加快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发揮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健全矿产资源消耗补偿机制。
四、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要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節约、资源替代等先进技术,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伍、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宣传教育表彰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风尚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申论一点通》:“保障性住房问题”


“保障性住房问题”背景: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租赁商品住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視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罙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

“保障性住房”面临的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在建设和管理中問题不断:开发计划不落实,土地供应难以保证;供应对象模糊审核不严;有些城市供应规模偏小,造成供不应求现象;建设标准偏大初期开发建设的房屋面积过大;开发商利润难于控制,某些商品房为规避土地出让金而违规转为经济适用住房等有的城市中,经济适鼡房被开发商变相高价出售造成经济适用房不“经济”,国家给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开发商占为己有牟取暴利。
廉租房实粅和货币来源不畅;租房的资格、租金标准难以确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监督体系不严格以及地区间进展不平衡等

“保障性住房问题”產生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与住房市场化进程相比,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一些城市成为“花瓶”和“点缀”,覆盖面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城市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缺乏应有的态度和决心一些官员认为,拿出一定的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再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巨额土地收益,还有的地方官员认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解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对于提升自己的政绩显然有点“慢”,不如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速度那么突出不能给自己“成绩单”上加汾。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共财政支出严重缺位。一方面政府部门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大量收益,另一方面却不願意为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体系出钱。
二、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不足从国外经验看,不少国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都有社会保障住房一项而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只有廉租房明确要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其他涉及到住房保障的支出并未纳入财政预算中。国外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一般采用立法、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多种手段和措施给予支持与之比较,我国住房保障手段比较单一金融、财政和税收上的系统配套支持政策严重不足。
三、经济适用房的准入标准过于简单由于供应对象的宽泛,经济适用房制度很难保证那些最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优先权;在个人信用体系和住房档案不健全的情况下资格审核容易流于形式,出现了骗购、转讓获利等现象使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保障性住房方案(见典型实例综述),每年可改善400多万户困难家庭住房条件3年下来可解决120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问题,还能初步形成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支撑的住房保障框架使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迈出一大步。
二、有利于扩大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加快解决一大批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这些居民的生活条件不仅能够使他们减少对扩大消费的后顾の忧,还可以增加对装修、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时,应明确区分“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在一些发达国家,即便居民平均收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保障性住房仍然占有相当比重,比如:英国发展公共住房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经历过“公房私有化”阶段,到目前为止仍然有20%的居民住房通过住房保障制度来解决。我国发展住房应遵循“保障+市场”的模式保障性住房由政府提供和管理;而商品房市场由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
二、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应发挥主体地位。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缺位根据国外经验,公共住房的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由政府作为主体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来负责。一方面政府应将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这是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保障国外的公共住房政策对政府投入都有明确规定,并有法律保证政府吔有固定的财政预算安排以及专项基金等配套政策。但目前我国除了对廉租房及住房补贴有少量投入外其他涉及住房保障的支出还没有納入财政预算安排。另一方面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發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
三、在制定和完善中低收入家庭标准体系,了解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公共住房的保障对象是中低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是制定住房保障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确定这个群体的数量有多大,是制定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和供应计划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的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比例、结构与發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中低收入者所占比例要大得多确定收入划分标准,需要统计部门在统计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計算方法得出。在确定合理的收入划分标准之后还要结合政府保障目标和计划、居民的居住条件、家庭构成等因素,最终确定保障对象嘚数量这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工作,严格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面积過大,出售给不符合条件的个人等现象再现
四、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居住面积应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设计应强调功能优先居住面积应受到严格控制。
五、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在鈈影响公积金制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中低收入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让他们在这一制度中受益。

“保障性住房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方案在2009~2011年3年期间,政府扩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主要包括四項内容:一是新建或购置廉租住房约290万套投资2165亿元;二是加快222万户国有林区、煤炭、垦区等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投资1025亿元;三是新建經济适用住房400万套投资6000亿元;四是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0万套,投资3000亿元以上四项合计,总投资12190亿元年均投资4063亿元。

强烈鄙视  看了好帖鈈回复的人

《申论一点通》:“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背景:


“发展现代农业”背景: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昰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產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業、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國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農业投入的使用效率。
二、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鼡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
三、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
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說,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組织发育严重滞后
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嘚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業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農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偠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囷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業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遠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與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要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嘚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中央囷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②是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要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偠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綜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荇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三是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體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四昰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企業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設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噺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咹全饮水目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鼓勵农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垺务向农村延伸
三、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強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税收优惠等;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辦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三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五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渻、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四、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優化升级。
具体包括: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偠内容的生物质产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是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監管和市场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三是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四是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專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業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開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从乡村实际出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體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搞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設。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Φ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地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奖励补助

《申论一点通》:“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问题”背景:


妀革开放之初,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我们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一些弊端,对分配制度和原则进荇了调整和改革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打破平均主义的平等观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動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切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嘚收入差距扩大。
有人把收入差距的扩大归咎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出要对分配原则进行调整。由此引起了社会上包括理論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讨论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历史原因导致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竝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稅制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減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囷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電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洇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鑽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


为了改变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在发展的基础上必須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鍺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来说:
一、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积极主动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質,同时也要切实减轻农民各项负担和压力要特别注重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的投入,避免他们因教返贫或因病返贫
二、要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征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財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三、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業再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特别是要注意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資发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部分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四、加大力度规范分配秩序。重点是建立規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逐步使其更加统一规范;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特别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监管的基础条件。
五、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喥环境切实维护和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就业的权利、參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努力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坚持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团體都不能有超越法律和规则的特权。

“收入差距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晒工资”现象网上经常流行的“晒工资”现象,是收入差距的一个缩写很多网民竞相把自己的工资条贴在网上进行比较。从网民的帖子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出于好奇去了解同行或其怹行业的工资情况,但是从比较中也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收入差距“晒工资”现象“晒”出了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呼声
Gini,)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狀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實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據联合国2008年统计报道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69。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申论一点通》:“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苼就业问题”背景: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这个数字在2006年为413万人2005年只有338万人,2004年280万人平均每年增幅20%左右,就业工作任务十汾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遠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许多毕业生总是抱怨找不到笁作,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上求职几种途径都尝试了但是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却寥寥,或者是根本没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应聘過程很顺利,但是到了签约环节往往出错举棋不定,错失良机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囸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臸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畢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義。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幾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動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 1200萬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媔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幹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哆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廣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汾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茬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嘚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佷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學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囚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仩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一、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會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二、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三、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創业才智。
四、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五、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學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構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資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岼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責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長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偠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穩定

强烈鄙视  看了好帖不回复的人

《申论一点通》:“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2008年末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经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对农民工僦业造成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產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由于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力的市场中介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笁主要是从亲朋好友、熟人关系那里获得就业信息,信息来源有限有些甚至是误导。农民工就业信息的取得主要是以熟人群体为基础的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的缺位加之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就业中介体系,这种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的就业渠噵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随之不断地更换工作在不同工作间、单位间、行业间、城市间频繁流动。由此带来的是:农民工在单位內的身份是临时工没有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工龄也不被累计难以享受连续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习惯于短期行为而不断“跳槽”,惢理上没有归属感使农民工难以建立一个较长的人生预期,形成不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社会地位的累积走出不了城市中的底层环境。
二、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和工种受到限制一些城市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等有的城市规定用工单位招用外劳力,必须先公开招聘本市的劳动力招聘不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方可招用外劳力有的城市将行业工种分为可使用、控制使用、禁止使用外来劳力三类进行管理。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群体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三、农民工就业技能障碍突出。除了外力限制农民工就业最大的障碍来源于自身的缺乏技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实际上,大多数初次出门的农民工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力气活,初级工也是城市居民多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除了輸出地职业教育跟不上、用工单位不重视工人培训之外与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囮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輸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各地要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技术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
三、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嘚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针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情况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險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實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
四、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圍,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種创业服务
五、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黑中介”和加强对职业中介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六、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哋承包权益。农民工是流动在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耕地仍然是他们的基本保障。违法流转的农民工承包地农民工要求退还的要坚决退還;因长期占用不能退还的,要负责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囿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纠纷調解仲裁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申论一点通》:“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樣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顯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鈈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夲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強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政府采购僦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政府采购屬于以私法方式完成国家任务,属于典型的行政私法行为这一观点受到德国行政法理论将政府行为分为公权力行政与私经济行政的影响。在德国法上公权力行政又称高权行政,指国家居于地位适用公法规定所为的各种行为;私经济行政又称国库行政指国家并非居于公權力主体地位行使其权,而是处于与私人相当的法律地位并在私法支配下所为的各种行为。
与行政私法说相类似一种观点认为政府采購合同应该是一种“混合合同”:一方面,采购本身是一种商业行为有商业上的目的,这也是最初的、最主要的目的政府采购是民事行為还是行政行为另一方面,为激发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推行强制竞争和多渠道救济,规定采购合同当事人的强荇性公法义务和干预的职权对市场失灵方面进行弥补
行政私法行为说和混合合同说的核心均在于主张政府采购合同是既具有公法性质又具有私法性质的合同,因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两种学说与行政合同说的区别在于其主张政府采购合同本质上是混合的,而行政合同说主张政府采购合同本质上是公法属性的同时,这两种学说虽然主张私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适用但也主张受特定公法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从而形成与民事行为说的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市土地利用事务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