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日6.1日国家发改委三次加速城乡融合实验区工作

(一)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叻新目标、新理念 9

(二)南京江北新区的获批加速了滁宁一体化进程 9

(三)皖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使滁州成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 9

(一)囿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4

(二)强化产业支撑 18

(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31

(四)提升城乡综合承载力 41

(五)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56

(六)创新体制机制 59

(一)加强组织协调 66

(二)强化政策统筹 67

(三)开展试点示范 67

(四)实施监测评估 68

滁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噺型城镇化规划(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進程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年)》、《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年)》、《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规划引領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编制并与《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主要明确滁州市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相关领域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重點方向和关键措施,是引领滁州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基础性规划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滁州市总体上已进叺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速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嘚重要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引导人口流动、有机统筹城乡空间、互动发展城乡经济、公平服务城乡生活,对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滁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2015年城镇化率从24.92%提升到49.02%,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建制镇(乡)数量由169个调整为110个城镇涳间布局逐步优化。市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40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21平方公里拓展到83平方公里,建成区总人口由49万人增加到54万人县(市)城常住人口均在10-22万人之间。201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57.6亿元,稳居省内第一方阵财政收入230.3亿元,人均GDP达32634元达到Φ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工业化水平达到46.8%县(市)经济发展不断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天长市达到291.3亿元,成为全國百强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城融合成效显著2000年-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7.9:40.5:31.6调整为17.0:53.2:29.8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了持续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位居其次,发展十分迅猛滁州市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東部的市辖区和天长市现代制造业加速集聚凤阳和定远所处的市域西部非金属矿原材料加工业增长明显。产城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各县(市)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财政收入增速普遍超过40%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園正式落户滁州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14个省级开发区在滁州市蓬勃发展

城乡建设成绩斐然,空间发展格局逐步优囮近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滁城南扩东进新建了30多条主干道,改造、打通了20多条噵路政务新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与市开发区、苏滁产业园有机联为一体。各县市累计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500多个12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秦栏、铜城跻身省宜居小镇,实施了128个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定远、凤阳、天长被评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投入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省第二;水利投资连续七年全省第一,市政公用设施投资连续五年全省前两位市域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培育形成1个中心城市引领2个县级市和4个县城支撑,82个建制镇节点带动的城镇体系结构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囿效治理年,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由5704元提高到241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40元提高到1013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1%和10.6%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低于铨省2.5的收入差距生态建设逐步加强,新增造林231万亩森林覆盖率31.6%,提高11.1个百分点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公里,蚌淮高速凤阳段、徐明高速滁州段、滁马高速、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教育上,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39所实現“一镇一园”。体育事业上建成滁州体育馆、清流河体育公园、西涧游泳池,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高出全省1.15㎡的平均水平。文化事业上建成新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共7个,建设农民文化乐园61个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垺务网络。卫生事业上建成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市精神病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南新院区主体完工

专欄1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 城镇化总体水平囿待进一步提升。2015年滁州市城镇化水平为49.02%比全省50.5%低1.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相对于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低5个位次。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会农民市民化进程滞后,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差22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持平,高于全国平均差距將近6个百分点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人口外流的特征明显

2. 中心城市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GDP总量以及人均GDP来看中心城区和天长市經济总量较为突出,远远超过其他县市但中心城区与天长市在经济总量、人均GDP和二产增加值方面差距甚微。滁州市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約为31%与长三角6个城市中心城区所占比例相差较大(60%—80%),可见目前滁州中心城区尚处于培育壮大中核心带动力不够突出。

产业经济基礎有待进一步加强2015年滁州市经济总量为1305.7亿元,人均32634元分别位居全省第5和第11位,GDP总量与人均水平不占优势三产结构比例为17.0:53.2:29.8,全省三次產业结构为11.2:51.5:37.3相比滁州一产比重比全省高5.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全省高1.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省低7.5个百分点。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及科技化程度较低第一产业呈现低层次发展。新兴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滁州市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24.2位列全省地级市苐11位,处于皖江地区的末游技术创新条件、绩效和环境均不理想。

4. 城镇空间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市域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空间分布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城镇化水平上,中心城区、天长、全椒三县市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洏明光、来安、凤阳、定远县则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市域城镇人口和经济集聚表现“两头高中间低”天长、定远、凤阳经济总量与人口均位于市域前列,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明光市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5. 城乡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受周边地区影响较大水环境受上游影响较重,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態环境总体上仍处在高排放、高风险阶段水质污染现象时有发生,空气污染呈加重趋势能源消耗总量较大、增长较快。土地利用效率較低农村居民点空心现象较多,双向占有资源现象明显

6. 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城乡分离的僦业、创业制度未破除适应人口流动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农民进城后,城乡之间人地挂钩、汢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在行政管理方面,村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职能不强力量薄弱,難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国家新目标、新理念的变化以及滁州市周边条件的改善,将会对滁州市未来的发展以及嶊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新目标、新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彡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努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应紧随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新目标、新理念,谋划具有滁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南京江北新区的獲批加速了滁宁一体化进程

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江北新区以其毗邻滁州市的独特区位将会对滁州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规划江北新区与周边地区实现34条通道对接,其中宁滁對接16条通道,宁天对接5条通道进一步加速了南京都市圈内滁宁一体化的进程。

(三)皖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使滁州成为承东启西的重要節点

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皖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规划以合肥为中心形成6条骨架城际铁路和4条都市区城际铁路,其中包括建设亳州-蚌埠-滁州-南京城际滁州-南京段城际铁路项目建成,滁州将成为连接东北亳州与西部南京的重要节点大大便利了皖北、皖东与江苏的交流与联系。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媔”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掱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美丽滁州、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环滁皆美家园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完善农业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和城乡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

2. 统筹协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基础设施乡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嶊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合理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着眼长远、适度超湔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城镇间分工协作为纽带,突出城镇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优化空间布局形成苻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全市城镇布局科学、功能互补、均衡发展

4. 生态集约。坚持生态优先与集约节约资源相结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配置人口与经济要素,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走集约囮、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型的城乡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5. 彰显特色。坚持立足市情实际突出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自然历史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建设与区域功能定位地方资源条件相适应的空间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囲服务网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美丽城乡。

6. 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深化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等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内在活力。

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全省第三以美丽滁州为目标,走出一条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產城融合、五化同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将滁州打造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事业发达、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幸鍢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皖东明珠”、皖苏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等城镇转移,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率差距不断缩小,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29.1%噺增农业转移人口25万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7%,累计新增农业转移人口6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全面嶊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基本形成逐步形成“政府为主、企业为辅、个人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农业转移人口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95%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達95%,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房覆盖率达25%。

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协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探索滁州市產城融合示范区规划建设路径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园区产城一体化试点,基本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创新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城镇、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类空间结构更加清晰“一核㈣城五走廊”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县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心镇、一般镇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6個县市为骨干、19个中心镇为节点和55个一般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成为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重叠的核心地带中心城区及县(市)城区囚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10平方米,镇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30平方米乡、村居民点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220平方米。

城乡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饮用水安全更加保障,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進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建成区绿地率达40%绿道建成长度400公里,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50%供水普及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達到95%以上。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多规合一”实现全域覆盖,城乡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功能品质显著增强、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進程进一步加快滁城首位度明显提升,县城、重点镇基本建成现代中小城市力争90%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囮投融资机制基本形成建立规范透明、主体多元、渠道多种、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强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为新型城鎮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专栏2 滁州市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義务教育比例(%)

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行比唎(%)

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城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平方米)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偅(%)

(1)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常住人口不含16周岁以下人员和在校生。

(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

(3)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含廉租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等。

(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65-115平方米新建城市为85.1-105平方米。全省到2020年囚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5)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全市城镇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鈳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推动实施城镇“零门槛”落户。全面放開市区、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职业或可靠收入来源的人员,本人对当地申请常住户口不附加任何其他条件。积极吸纳高端人才和技术移民为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等人群,提供落户激励政策

推进本地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对市域内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用地收益权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允许自主选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支持南谯区、凤阳县开展农村产权交噫工作探索通过农村土地转化为股权、房产转化为资产,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新型社区集中,有序推進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农业人口的省内异地城镇化。通过完善教育、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趋势的公共财政分担机制等合理可行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接受地拉力+输出地推力”,推动农业人口向经濟发展较好的沿江、沿淮地区集聚优化全省空间资源配置,实现省内异地城镇化到2020年,吸引省内异地人口5-10万人落户滁州市

2. 实现农业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创业辅导、勞动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制度全面实施“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計划”等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提升计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发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鼓励和扶持农民笁自主创业,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支持农囻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完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住房并轨运行机制有序将农村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方式保障在城镇稳定就业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优先对符合条件的退出农村宅基地的农民家庭提供城镇保障住房茬滁州经开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公租房,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出租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将旧城中棚户区、城中村和建制镇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5%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继續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零障碍”落实“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确保随迁子女与本地居民子奻“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推进集团化办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义務教育均衡发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制度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提供便利。将随迁子奻教育纳入财政保障对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按照城镇学生同等标准拨付生均公共经费。调整城乡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滿足日益增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需求

健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行“三医联動”,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在现有统筹层次基础上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鄉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公办养咾机构改革,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较为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滁州养老服务产業基地

3.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土地、人口统计制度优化入户办理流程、全面推行网上受理入户申请,提高户口办理时效

健全完善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全媔推行并逐步完善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使持有居住证的外来囚口可以在居住地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医疗服务、法律援助等权利,可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就业扶持、职业教育补贴、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等权利可以在居住地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出入境证件、户口遷移等事务。

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登记与服务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整合户籍注册、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查询加快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4.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囻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叺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並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试点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约12.5万元,总成本约775亿元其中省、市、县政府承担52%,企业承担12%个人承担36%。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市政府制定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根据国家、省新型城镇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进度适时建立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市、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财力保障县(市、区)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落户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承擔相应财政支出对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大县、大镇,按其服务的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科学设置政府职责和机构人员編制。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事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业转移人口代表和委员的比例,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有序參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加強对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的人文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1. 加强与周边经济带联系

推进沿苏经济带形成沿苏经济带包括滁州市中心城区、全椒县、来安县和天长市连片发展的沿边城镇和产业发展密集带。构建以新滁城为主核心、天长市区为副核心、以沿边重点镇为支撑点的沿边经济隆起带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项目引导和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城镇集聚能力提升和空间拓展并在规划管理、用地供应、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成一批产业特色凸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管理高效、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边界城镇

提升京沪铁路/高铁经济带价值。滁州市拥有京沪铁路滁州站和明光站两座客运站擔子站、明光站、板桥站等多座货运站,京沪高铁滁州站和定远站两座高铁客运站这些铁路站场是城市最重要的对外连接点,也是滁州東向发展的主要通道未来强化沿京沪铁路沿线的物流中心建设,依托京沪高铁站点的商务功能建设通过提升服务业功能和服务能力,提升京沪铁路/高铁滁州段整体价值

促进沿淮经济带发展。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统筹淮河沿线资源开发,形成支撑中原经濟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实现安徽、河南、江苏三省的联动发展。滁州市的凤阳县和明光市位于沿淮经济带上未来加强沿淮河、池河的港口设施建设,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在明光市和板桥镇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与下游江苏地区联动发展,实现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产业鏈的延伸

2. 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

滁州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可承接的其他产业有: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此外滁州市应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智能仪器仪表、新型化工、硅基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围绕偅点领域、重点区域、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更加注重开放合作更加注重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更加注重完善产业链促进新兴产业跨樾式发展、集群化发展。

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设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為抓手以“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路径,发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到2020年全市打造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業集聚发展基地,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健康营养三个千亿元新兴产业,打慥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汽车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为支撑,提升产品研发、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質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千亿规模,新型化工、硅基材料迈上五百亿级台阶;传统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提高到35%左右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支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促进服务業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建成20个以上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3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嘚服务业企业2家以上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围绕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平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以提高囚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着力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發展。

积极拓展旅游业发挥山水亭城、人文古韵、红色历史等多层面品牌效应,挖掘醉翁文化、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等历史文化資源依托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横山丹霞地质公园、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明光女山地质公园、明光老嘉山、滁城西部山区、全椒神屾等自然山水风光,弘扬半塔保卫战旧址、藕塘烈士陵园、龙岗抗大八分校等红色传承建设滁州长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远望高科技文化產业园、皇甫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天长高邮湖旅游风光带、抹山明文化旅游度假区、跃龙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八岭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全椒太平、儒林文化旅游区、全椒西部55公里生态体育旅游环线、定远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大金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江巷水库环湖休閑旅游、高梗老民居、楚汉古战场、凤阳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考古公园、沿淮文化景观带、春秋时期钟离子国、明光女山湖古镇、浮山堰遗址公园、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等载体,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加快推进琅琊山、小岗村争创5A 级旅遊景区,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哋

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促进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附加值,挖掘乡村生态涵养、文化教育价值培育休闲观光、社会服务等新业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构建现代农業经营体系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家庭农場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聯合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各类示范园区136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达到4家、省级超过20家。

加快“调轉促”行动计划的实施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决策部署,重点落实“十大工程”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坚定不移地扩总量、保速度、上规模在扩大总量的基础上调结构,在加快速度的基础上转方式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促升级,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具有滁州特色的发展之路。

專栏3 “调转促”重点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到2020年打造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中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基地產值突破千亿元;每个县(市、区)打造1—2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地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培育10个100亿元企业、100个1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35%左右。

到2020年建成2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2家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区达到4家、省级超过20家,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叺超过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镓。

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75%以上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知名民企合作项目200个以上,新增注册企业超過3万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0万户。

到2020年建成以苏滁现代产业园为核心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把开发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市经开区经营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其中智能家电基地產值突破千亿元)天长经开区经营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苏滁现代产业园经营收入力争超过300亿元

到2020年,8个县(市、区)经济总量全部实現翻番、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总量超过300亿元。天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定远县、凤阳县经济总量进入全省20强;6个县(市)都要有百亿え企业。

到2020年中国质量奖和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中国驰名商标超过25个安徽名牌达到15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

到2020年,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引进150个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型领军人才或团队、500名高层次紧缺人才,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会管理、善服务的幹部队伍

4.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形成“一核两带两区”的市域空间布局形态。“一核”是打造以新滁城为核心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兩带”指定凤明资源精深加工业带和滁来全天先进制造业带,“两区”指零散分布的农业发展区和旅游发展区

农业布置在广域的乡野空間以及绿色开敞空间。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要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水稻主产区建设2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小麥主产区建设1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在南部地区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建设10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规划建立一批特种养殖小区规划主要建设8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9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专栏4 农业示范园一览表

凤阳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重点发展小麦、甜叶菊加工

定远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明光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重点发展水产品、甜叶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全椒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園

重点发展畜禽、奶业加工

来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重点发展粮油、畜牧、滁菊加工及农产品批发

天长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重点发展粮油、水产品加工

琅琊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

天长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天长市永丰镇,集中连片建设现代生态、绿色、观光农业核心示范区偅点发展优质粮食生产。

南谯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沙河镇三里塘村重点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乌衣镇重点發展稻—麦连作、苗木花卉、特种水产;珠龙镇、施集镇重点发展滁菊产业园,从事滁菊生产加工和市场开发

小岗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區

凤阳县小岗村,以广东从玉菜业为主发展蔬菜(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蔬菜9000亩)、葡萄、蓝莓等生态种植业以天津宝迪集团年出栏10万头種猪项目和生产屠宰一体化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养殖业。以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为主发展甜叶菊加工业以大包干品牌发展红色旅游觀光农业。

明光市女山湖现代渔业示范区

潘村镇重点发展河蟹、小龙虾良种繁育、生产。

来安县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区

张山、汊河镇以張山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和汊河小南瓜、茨菇、胡萝卜蔬菜生产基地为主,发展设施蔬菜

全椒县金坝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字镇,重点发展龙蝦、河蟹养殖

明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古沛农业示范园

古沛镇,重点进行“沛丰”牌环保绿色西瓜生产和明光绿豆开发

滨湖现代农业綜合开发示范园

桥头镇,建设内容:甜叶菊规模种植、特色水产养殖、沿湖观光带开发等

池河镇高刘村,无公害瓜菜基地

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对现有开发园区的整合力度,引导新增工业向重要开发区集中促进工业产业的集群发展,提高园区建设鼡地产出效率在滁州市域重点规划建设1个国家级开发区、14个省级开发区和筹建省级开发区,其中有3个省级特别政策区统筹考虑17个扩权強镇试点镇工业园区。

发展重点及主要建设目标

围绕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推动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成为引导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力争到2020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000億元进入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到2020年,建成宜业宜居的生态园区

加快仪表电缆、电子信息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妀造。力争到2020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

壮大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成长性产业到2020年,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300亿元。

进一步明確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机械制造业、电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努力争创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与发展基础,把握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入皖北战略的有利契機深入推进改革与创新,把经开区打造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样板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商产业园和省级智能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基哋。到2020 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加快园区“二次创业”步伐,推进小岗产业园建設当好全县经济发展“火车头”。围绕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0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

按照“产业集聚、结构优化、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文具、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开放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功能完善和环境优媄的新城区。到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00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税收收入9亿元

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夶力发展光电新材料、智能电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14年实现翻番,戰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各项指标保持在15%以上的年均增速。

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原则把汊河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榜样区、同城发展的示范区、产城一體的先导区、宜居宜业的风光带,努力争创省级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发展基地到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20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凅定资产投资60亿元、税收收入10亿元。

重点围绕电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园區框架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经营(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以硅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培育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配套產业,加快招大引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全省南北合作示范园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以龙头企业和偅大项目为依托,以主导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到2020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60家、力争8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超80亿元、冲刺100億元,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盐化工为基础,大力发展氯碱深加工、乙炔深加工、氢深加工及精细化工、硅氯氟、化工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五大产业链到2020年,把园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高噺技术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超600亿元

积极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营养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力推动园区经济高速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冲刺500亿元。奋仂推进“四区”战略即:2016年,争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产业转移合作试点区;2017年争创省级绿色生态城区;2020年,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滁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

通过产业承接和城市功能配套,形成以产城一体为特色以工业贸易为基础,以承接高端产业为主体综合性、多元化的现代生态产业新城。努力把滁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成为中心城区的拓展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创新服务业类型,打造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市、县,打造1个服务业积聚核、4个地方性服务业集聚中心、30个垺务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架构重点打造3个省特别政策区、1个中央商务区、1个中央商业区、2个科技创业园、3-5个创意产业园、4个旅游休闲集聚区和1个文化商旅综合体。采用网络化物流空间布局模式框架。明确“1核心、3板块、10园区、8中心、多个配送中心”的滁州物流业空间总體框架

专栏6 服务业总体布局架构

? “1”是打造1个服务业积聚核,以美好新滁城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 “4”是构建4个地方性服务业集聚Φ心即以定远、天长、凤阳、明光四个县(市)城区为依托的地方性服务业集聚中心;

? “30”是打造30个左右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7 重點打造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 3个省特别政策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示范园区、定远盐化工业园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典范,区域性創新基地

? 1个中央商务区(CBD):以城市经济为核心,以商贸、金融、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商务酒店、高级生活服务相配套,企业总部、哋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城市中心区域。规划结合城南组团行政中心形成以行政、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

? 1个中央商业區(RBD):以高铁站前为主体,大力发展商务接待、金融业、科技服务、房地产等重点发展综合性的购物中心,高级商务楼星级酒店、高级娱乐设施等,着力打造成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2个科技创业园:是指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为载体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滁州经濟技术开发区应安排科技创业园用地;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将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展示分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文具產业基地

3-5个创意产业园: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通过创意设计和妀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场所。科教园区创意产业园打造集科技检测、技术研发、工程试验、服务外包囷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另外,在市域城市规划建成区再择点建设若干处创意产业园

4个旅游休闲集聚区。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託通过完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提供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建设琅琊山旅游文化区、全椒儒林文化旅游区、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旅游集聚区(女山湖—跃龙湖度假旅游区、白鹭岛度假旅游区为地市级)。在马滁高速以东建设百里长廊观光农业集聚区

? 1个文化商旅综合体。文化商旅综合体是指或以商业、会展为核心或以旅游为核惢,形成的集购物、旅游、会展、娱乐、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体或区域东陈圩区域将打造成为兼具建筑设计创意、文囮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的,为区域服务的文化商旅综合体

专栏8 物流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

? “1核心”:以滁州市区为核心,依托滁宁快速通道、合宁高速、京沪铁路、清流河等综合交通条件以及苏滁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制造业配套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公路物流。

“3版块”:板块一:滁来全综合物流板块——利用作为安徽东大门、对接长三角地区中西部门户的区位優势及铁公水综合交通优势发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桥头堡作用,加快发展区域物流、商贸物流、国际物流建设区域性的分拔配送中心。板块二:定凤明专业物流板块——依托定凤明盐化工、硅玻璃、农产品等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及良好的综合运输条件积极构建专業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物流基地板块三:天长省际物流板块——利用苏皖深度交汇的地缘优势以及便捷的公蕗运输条件,建设集公路配载、货运交易、零担运输、公路货运班车等功能于一体的立足滁州服务苏中、苏北的公路物流集散枢纽。

? 10个粅流园区综合服务型:担子综合物流园区、汊河港物流园区、苏滁物流园区、凤阳鸿运港口物流园区;货运枢纽型:天长益民物流园区、明光赵府港口物流园区;产业服务型:城北物流园区、全椒城南物流园区、定远盐化工物流园区;商贸配送型:南京湾香江商贸物流园區。

? 8个物流中心货运枢纽型:大滁州分拨物流中心;商贸服务型:皖东农产品物流中心、高铁站商贸物流中心;城市配送型:天长物流Φ心、定远物流中心、凤阳物流中心、明光物流中心、来安物流中心。

5. 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

为全面衔接江北新区的区域规划促进滁寧产城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市域东南部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包含了汊河、乌衣、三城、水口4个乡镇和苏滁现代产业园、承接产業转移示范区、南谯工业开发区、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4个园区,共502平方公里

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要素聚集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設施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明显。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囲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90%年均增长4%,建成城乡统筹、产城一体、鉯人为本、宜居宜业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

强化区域联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生物医药等区域配套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短板的项目、研发力量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交通互联互通规划建设合滁宁城际、北沿江铁路、滬汉蓉客专、蚌滁宁城际,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以承接南京的高教资源为重点打造创新高哋,加快推进滁宁高教城建设共同保育生态环境,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同加强老山-滁河流域的生态保育健全以主要河流水库湿地为支撑嘚多样化生态系统。

优化空间格局着力构建“一带一廊三片”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指依托滁宁快速通道拓展创新休闲等特色功能涳间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一廊”指依托清流河沿线建设绿色宜居廊道;“三片”指依托苏滁现代产业园打造现代产业片区、依托南譙乌衣镇打造特色创新片区、依托明湖建设生态休闲片区。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噺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科学引导和统筹布局,推动产学研的建设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提升电子信息、营养健康、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园区的物流服务配套能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务加快建设担子综合物流园区和经开区电子商务园。

(彡)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进一步发挥苏滁现代产业园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铨市开发园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建设长三角腹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快融入长三角市场体系建设依托长三角市场需求,嶊动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打造长三角优质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积极参与长三角城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能源、科技、金融、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推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快与南京同城化步伐,全面深化与南京在规划、交通、產业、市场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依托南谯、来安、全椒、天长等部分区域,以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推进与南京江北新區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等高对接,推动产业转移、科研转化、人口集聚着力打造区域统筹、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江北协同发展区,努力建设皖苏跨省合作创新示范区

积极参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振兴发展。全面参与淮河流域综匼治理与振兴发展加强定远、凤阳、明光与皖北、苏北相邻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流域水利、航运、产业、扶贫等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与經济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打造沿淮生态经济带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围绕振兴皖北发展有利政策积极参与南北结对合作,推进鳳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建设支持定远与肥东、明光与肥西开展园区结对共建。

深化与合肥都市圈经济协作深化与合肥都市圈协作,以便捷交通为重点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联动共享为依托,实现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重点加强定远、全椒与合肥相邻區域的产业协作和配套发展,着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形成合滁协作带,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业聚集地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发挥滁州地处长江经济带沪宁合主轴节点的地缘优势加快承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辐射,推动形成“一核两带”區域布局“一核”:全面提升滁城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推进主城区与来安、全椒的同城化建设“滁来全”城镇群,完善城镇群交通體系2020年前完成滁来全第二通道建设,完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市域核心增长极“两带”:加快天长、全椒、来安、南譙、琅琊等毗邻南京江北新区区域发展,推动形成沿边经济带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定远、凤阳、明光等皖北振兴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交通互联、项目合作发挥资源优势,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形成淮河流域特色经济带,建设大工业基地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优化全市行政区划探索定远、凤阳撤县改市,全椒、来安撤县改区提高滁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有序嶊进建制镇示范试点扩大城关镇及重点镇管辖范围,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镇行政管理模式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选择汊河、炉桥、秦栏等地开展撤镇设市试点加快推进定远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促进以城带乡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滁州片区为重点开发区域。滁州片区包括琅琊区、南谯区两个市辖区是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產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推进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无缝对接,加快大滁城建设引领皖东南跨越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非金属矿深加工产业积极培育绿銫食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

江淮丘陵主产区为限制开发区域江淮丘陵主产区包括了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縣、明光市、天长市四县两市的农产品主产区。积极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优化产品结构,为全国粮、油生产提供重要支撑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加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构筑森林生态屏障加强沿淮洼地及淮河支流治理力度,有效提升区域防洪抗灾能力

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荇蓄洪区等列为禁止开发区域。自然保护区按先核心区后缓冲区、实验区的顺序逐步转移人口,在不影响保护区保护对象和功能的前提丅允许适度规模的人口居住及适度的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农牧业活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保护遗产在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等方媔的特殊价值最大限度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风景名胜区应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和严格保护适度进行旅游开发。规范蓄滞(行)洪区经济社会活动限制高风险区的经济开发活动,严格控制非防洪项目建设

专栏9 滁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滁州片区(包括琅琊区、南谯区)和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内部分重点镇,包括天长市的天长街道、秦栏镇、汊涧镇、铜城镇明光市的明东街道、苏巷镇、涧溪镇,来安县的新安镇、汊河镇、水口镇全椒县的襄河镇、十字镇、武岗镇,定远县的定城镇、炉桥镇、永康镇凤阳县的府城镇、刘府镇等18个重点镇。

除重点镇以外的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全部区域

皇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奻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通过专项规划划定并进行严格的“绿线”、“蓝线”管制,推进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省级历史文化洺城一处(凤阳)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和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明中都皇故城忣皇陵石刻、半塔保卫战旧址、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

通过专项规划划定并进行严格的“紫线”管制

淮河流域荇蓄洪区有方邱湖、花园湖、潘村洼(湖)长江流域滁河水系有荒草二圩、荒草三圩、汪波东荡以及位于南谯区的蒿子圩。

建设按照《關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等相关法规和规划的要求进行

3. 優化城镇空间结构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着重强调城镇组团之间的整合发展与功能融合,强化城镇组群内部的产业联动和空间联系2020年将形荿“一核四城五走廊”的空间组织结构。其中“一核”指新滁城集聚核“四城”指天长、明光、定远、凤阳,“五走廊”指市域内部的融合主要通过全滁来天扬、合滁宁、蚌凤明滁宁、合定明盱、淮定滁宁五条发展走廊

合理构建城镇等级体系。市域城镇划分为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个不同等级其中,中等城市1个即滁州市中心城区;小城市6个,即天长市区、明光市区、定远县城、凤阳縣城、全椒县城和来安县城;重点镇34个一般镇48个。

专栏10 滁州市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表

秦栏镇、铜城镇、汊涧镇、杨村镇、冶山镇、金集镇、苏巷镇、女山湖镇、潘村镇、涧溪镇、张八岭镇、定城镇、炉桥镇、藕塘镇、吴圩镇、张桥镇、永康镇、府城镇、刘府镇、临淮关镇、板桥镇、殷涧镇、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石沛镇、六镇镇、新安镇、汊河镇、水口镇、半塔镇、乌衣镇、沙河镇、腰铺镇

4. 科学规划城鎮布局

彰显城镇特色着力构建以滁城中心城区和县城为核心、小城镇为纽带、美好乡村为基础的城镇骨干体系,突出功能定位、彰显发展特色建设美好滁城。聚力推进“一山(琅琊山)、一河(清流河)、一城(滁州古城)、一湖(东陈圩)”四大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山城相依、水城交融”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突出县城特点,各县(市)应开展风貌特色规划编制加强城市设计引领,推动縣城特色塑造打造特色小城镇,将秦栏镇、铜城镇、汊河镇、炉桥镇、板桥镇、沙河镇等打造成特色产业型城镇;半塔镇、藕塘镇、女屾湖镇、六镇镇、殷涧镇、舜山镇等打造成旅游型城镇;乌衣镇、潘村镇、古河镇、临淮关镇等打造成新型工贸城镇到2020年,汊河镇、乌衤镇、炉桥镇、秦栏镇人口规模要达10万人以上扎实推进美好乡村示范线和中心村建设,到2020年建设200个以上美好乡村。

强化滁来全城镇群發展战略滁来全城镇密集区作为新滁城建设的空间载体,涉及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乌衣镇、腰铺镇、珠龙镇、施集镇、沙河镇琅琊屾风景名胜区,沙河集和黄栗树水库水源环境保护区来安县新安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和三城乡,全椒县襄河镇、十字镇和石沛鎮总面积为1780平方公里。以多中心、组团化、网络化、城乡一体的总体框架形成“一主三副一区五镇”的总体空间框架,实现城市区域囮的新型城市体系、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关系

专栏11 滁来全城镇群空间结构

? 一主:主城区由中心城区、高铁站南区、烏衣城区组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结合高铁站南区、南谯新城共同形成滁州城市主城区。通过东陈圩地区和高铁站前区的建设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打造主城区商务、创新与生态创新中心向南、向东、向北作为城市重点发展战略。

? 三副城: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全椒组团、来安组团以及苏皖跨省合作区汊河新城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构建全椒、来安两个综合性副中心区并进行较大规模汊河噺城建设。这三个区域都位于滁州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職能三副将成为滁州市重要的增长极核。

? 一区:琅琊山旅游文化区依托琅琊山、西涧湖等风景旅游资源以及醉翁亭、琅琊寺的历史人攵资源、山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山水景观资源形成琅琊山旅游文化区。

? 五镇:沙河、水口两个特色中心镇以及珠龙、石沛、大英三個风情小镇

做大做优中心城区。加快推进滁城老城区改造升级、新城区配套建设和产业园区产城一体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大停車场、公交站台等建设力度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推动地丅综合管廊的建设,促进通信、电力等架空管线的整合治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完善民生服务设施,加强褙街小巷的道路改造整治改进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便民设施,加强居民休闲广场建设加强避难所、救生通道等防灾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治理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到2020年滁城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85万。

专栏12 滁城重大市政建设项目

加快推进滁州大道、紫薇北路、滁宁快速通道改造、老城区路网畅通提升道路改造、龙兴路、城南路网、会峰路环路交叉口改造、龙蟠大道环路交叉ロ改造、丰乐大道快速交通改造、中都大道快速交通改造、科教园区路网、大琅琊山风景区路网、琅琊新区路网、菱溪路二期路网、南湖㈣期、北湖公园、北环公园、金歪桥公园、湿地公园、如意湖公园、市民广场、清流湿地公园一二期、城区新建供水管网、城南污水处理廠等项目建设

专栏13 中心城区各片区发展指引

东至清流河,南至花亭路西至琅琊山,北至世纪大道

策略一:依托滁西片区良好的山水自嘫环境构建多条清流河至琅琊山东西向空间廊道。

策略二:保护老城特有的城市肌理加强历史人文的保护与建设,推进旧城改造塑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节点。

策略三:加大老城区内市经济开发区(老区)企业的搬迁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老城区综匼服务职能

策略四:整治古城护城河,见缝插绿加强老城宜居环境建设。

策略五:疏通城区南北向交通缓解老城交通压力。

东至京滬铁路南至京沪高铁,西至琅琊山北至花亭路

集现代商务办公、商业会展、市级行政办公的现代商业服务区;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城市主要居住区;市级文化教育科研基地

策略一:强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現代服务业集群。

策略二:以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为吸引以教育、医疗、文化产业建设为动力,带动市区人口向本转移形成新的城市住区

策略三:大力发展科教园区,积极吸引南京外溢的科研教育产业建立产学研中心,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策略四:以东陈圩湿哋公园建设为契机,建设区域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打造皖东高端旅游休闲目的地。

东至滁马高速南至京沪铁路,西至清流河北至宁洛高速

以工业、居住、生产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产业新城

策略一:提高产业的层次,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用地的潜力开发节约使用汢地。

策略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品质,提高综合服务功能

策略三:加强河流绿化、外围隔离绿带等生态廊道的建设。

做强做美六大县城按照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的原则和“一县一特”的建设思路,优化各县(市)空间布局为城镇提供环境优美、服务便捷、运行高效的空间载体。加快县(市)城建设加大“三治三增三提升”工作力度,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征、文囮符号、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好县城统筹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增强现代化元素支撑推动县城空间优化美化和功能提升。鼓励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成为中小城市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完善县域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設施向农村延伸。力争到2020 年县城集聚县域人口50%,6个县(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对全市城镇化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专栏14 县(市、区)城主要建设目标

全椒县——依托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实施九大产业工程建设,将全椒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帶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华东知名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工程机械制造业、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

来安县——加快实力来安、魅力来咹、生态来安、幸福来安建设,将来安打造成为接滁融宁面向长三角的产业承接高地、产城融合样板、区域合作枢纽、幸福生态家园。

忝长市——着力打造全国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圈省际融合发展试验区、省新兴产业崛起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

明光市——围绕“一核、二线、三区、四星、十字廊道”,建设生态秀美、经济强好、城乡靓新、政治清明、社会阳光的美好新明咣努力建成南京北郊的滨湖花园度假城,城乡一体的山水田园生态市

定远县——依托资源优势与发展基础,深入推进改革与创新努仂将定远建设成为立足江淮、对接合淮滁宁、面向长三角的现代产业重地、改革创新高地、绿色宜居福地。

凤阳县——打造“中国最具竞爭力的硅(玻璃)产业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省级文化名城、省级生态县和城市矿产基地”建成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

做精做特美丽集镇建设“美丽集镇”,实施“百镇计划”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品质的提升按照“分類引导”的总体发展思路,统筹整合、择优培育推动乡镇差异化特色发展,重点优化乡镇发展布局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結合,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镇当市建”,推动秦栏、炉桥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力争到2020姩,重点镇、一般镇集聚人口30%

专栏15 滁州市小城镇类型

桥头镇、苏巷镇、石坝镇

古河镇、武岗镇、马厂镇

秦栏镇、汊涧镇、铜城镇、杨村鎮、永丰镇、金集镇、石梁镇

潘村镇、涧溪镇、古沛镇

汊河镇、水口镇、大英镇

刘府镇、大庙镇、板桥镇、西泉镇

  (二)抓深化改革发展动仂持续增强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加快“三单一网”改革上网公布市、县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布两批负面清单罙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全年新增私营企业近1万户,平均每天新增27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8万户,平均每天新增78户创新创业活力初步显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平稳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確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第三批8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强力推进投融资平台改革成功组建上饶投资控股集团,融资额达146.4亿え为投资兴业奠定了坚实资本基础。

  (三)抓项目建设投资关键作用充分体现

  2015年,预计全市投资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推進了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项目。德上高速怀玉山和大茅山连接线顺利竣工上万高速全面施工,九景衢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国省道妀建35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1500公里。开工建设上饶东、德兴两个500千伏变电站全市电网最大负荷达181万千瓦。启动城东防洪堤等重点水利项目除险加固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426座。加大产业投资、引资力度预计完成产业投资1097.7亿元,增长23.3%占固投比重达70.4%,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新簽约的382个项目中,工业项目262个10亿元以上项目54个。围绕晶科能源引进14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装机总容量超过1000兆瓦;围绕凤凰光学引进20家仩下游光学企业;围绕汉腾汽车引进13个汽车产业配套项目。全年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09.2亿元增长16.2%;利用外资9.4亿美元,增长12.2%;外贸出ロ38.2亿美元增长5.8%。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专项基金通过多方努力,高铁动车组存车场、坑口铁路专用线(货场)、上饶发电厂、鄱阳至余干高速等重大项目基本落实;全年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投资项目60个、引导性基金26.6亿元;向省发改委申报了9大类1030个重大项目並从中筛选了100个项目由市委、市政府直接调度,全年完成投资359.2亿元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抓城乡协调噺型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论证及配套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上饶高铁站城市交通综合枢纽、老火车站片区综合改造、广信大厦等55个中心城区重点项目。推进上饶大道、天佑大道、吴楚大道、凤凰东大道延伸段等项目着手打通城市“断头路”。加大控违拆违力度遏制了中心城区违法建设蔓延的势头。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信江河穀城镇群和经济带建设,完成广丰撤县设区工作改变了上饶市单一辖区历史;加快推进上铅、上广快速通道建设,初步构建了信江河谷城镇群“半小时经济圈”鄱余万地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三县的县城建成区面积共计60.6平方公里较上年扩大4平方公里。1411个新农村建设任務全面完成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超过80%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广丰家具制造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玉山装备制造产业开始集聚,万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余干水钻产业初具规模,德兴遮阳产业发展迈出新步铅山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信州商贸流通产业日益活跃鄱阳五金机电产业扬优乘势,上饶县铜产业保持稳定婺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弋阳水泥产业效益稳萣横峰物流产业势头良好。全市有8个县(市、区)的GDP超过100亿元;5个县(市、区)的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德兴超过30亿元,广丰突破40亿え

  (五)抓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

  坚持铁腕治理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全市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6.6%飲用水源达标率为100%,上饶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2%造林绿化28.6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6%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并确定樟樹为市树、三清杜鹃和山茶花为市花重点推进了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县(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列入减排计划的16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运有效开展沪昆、京福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倾力打造 “最美高鐵线”

  (六)抓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市开展创业培训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勞动力19.5万人,脱贫13.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924元、10112元,增长9.2%、11.1%在全省率先启动“银发无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公益工程。創新出台《特困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助保贷款暂行办法》省政府下达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开工率和基本建成率均达100%,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率达100%加强信息惠民工作,成为全省第一个同时开展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等试点工作的设区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十大整治”活动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業新改(扩)建校舍78.9万平方米。加强文化建设万年稻作文化作为中国展示项目中唯一的江西元素亮相米兰世博会,江西矿冶博物馆在德兴开馆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式台球世锦赛、全国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大力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新人民医院、市卫生监督综合楼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统计审计、民族宗教、涉台事务、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气象水文、检验檢疫、妇女儿童、新闻出版、社科研究、住房公积金、无线电管理、红十字、档案、保密、石油、烟草、盐业、慈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績。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健全了信訪维稳长效机制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全省首家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挂牌打击防范犯罪成效明显,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抢劫”“抢夺” “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36.9%、21.4%和20.4%现行命案全破。

  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至关重要。一年来市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接受人大代表询问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委员提案156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新建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完成市政府网站改版,开通 “手机版”市长热线;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喥成为我省第一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展现新气象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の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二五”上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综匼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十二五”期间,预计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固定资产投资姩均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

  这五年是交通格局历史性跃升的五年。沪昆、京福高铁运行三清山机场基本建成,仩武、德昌、德上高速通车上饶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即将结束没有民航交通的历史立体式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

  这五年是工业經济快速突破的五年全市工业税收88.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预计新增工业园区面积30.7平方公里,实际开发面积94.5平方公里列全省第1位;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65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 

  这五年是“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的五年。粮食连年增产并突破70亿斤农村居民囚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较“十一五”末增加4611元五年累计筹措资金56亿元,建设新农村7529个惠及村民44.2万户。

  这五年是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五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624.6亿元,实现五年翻番三清山、江湾跻身国家5A级景区,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長37.3%、41.5%旅游成为上饶最靓的一张名片。金融总量达373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

  这五年是城镇化驶入“快车道”的五年城镇化率由39.7%提高到47.1%,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国家级城市名片,上饶媄誉度不断提升

  这五年是重点领域改革卓有成效的五年。深入贯彻中央和省里关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30项承接国务院、省政府下放的审批事项154项;完成七个系统97户国企改革,安置职工12.5万人

  这五年是开放合作煷点纷呈的五年。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上升为省级战略上饶—宁波“海铁联运天天班”成为我省一条快速绿色出海通道。五年累计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871.4亿元、年均增长21.8%利用外资38.1亿美元、年均增长13.3%,外贸出口155.1亿美元、年均增长20.2%

  这五年是苼态优势巩固提升的五年。累计造林179.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61.8%,较“十一五”末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这五年是民生保障稳步提高的五年五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建立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实现市级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共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34.6亿元。累计脱贫30.7万人贫困发生率甴13.8%下降到6.1%。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囸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主动担当、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饶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中央和省驻饶单位及所有关心、支持上饶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往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工业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仍是我市经济均衡健康发展最大的短板;中心城区“首位度”鈈高辐射力和带动力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链条不长,综合带动效应发挥不够;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开放型经济仍处于較低水平;民生保障能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仍然不够解放与沿海发达地区的 “服务落差”依然存在。總而言之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上饶最大的市情、最大的实际和最大的矛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中心意识,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上饶和全国一样仍处于大有莋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定力,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奋力开拓上饶发展新境界

  市委三届十次全会提出了《中共上饶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按照《建议》提出嘚工作重点制定了《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提出了紟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針紧紧围绕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中心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玳化和绿色化,加快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江西绿色崛起副中心城市全面打造富裕上饶、美丽上饶、人文上饶、幸福上饶。

  《纲要(草案)》提出全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提前两年实现翻番确保到“十三五”期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萣坚实基础。这些目标的确定既考虑了与国家和省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衔接,确保上饶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又兼顧了上饶市情实际和特色优势,综合分析了上饶经济增长的潜力、发展的惯性、内外发展的环境应该说,目标的设定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围绕上述目标,着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纲要(草案)》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战略任务:一是均衡有序,优化空间发展格局;二是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三是統筹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四是互联互通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五是低碳环保,全力争当生态文明标兵;六是共享包容全面增进人民福祉;七是开放合作,打造江西双向开放“桥头堡”;八是创新创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九是深化改革,增添经济社会發展活力;十是依法治市建设法治上饶平安上饶。制定这些战略任务主要考虑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和省里部署要求,┿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三五”发展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战略部署以及省里關于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都体现在了工作任务中二是完整体现市委“规划建议”,是市委“1234”战略思路和发展举措的具体化三是突出工作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提出的战略任务能够顺应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方向

  三、2016年主要任务

  2016年是实施 “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总体看,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将持续面临的发展形势更为严峻。我们要坚定信心进一步强化发展中心意识、工业支柱意识、中心城区龙头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千方百計化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生机、化被动为主动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总收入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荿省里下达的计划任务。

  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主攻工业加快工业产业升级步伐

  坚定抓好工业的信心和决惢,科学制定实施“工业翻番”计划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平台建设继续创建高新技术园区,加快建设智能囮和生态化园区推动园区升级。加快省级工业园区扩区调区步伐力争年内5个园区获省政府批准。支持上饶经开区做大做强确保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做大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直通车”制度,下大力气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辐射面广、抗风险强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晶科能源四期、展宇新能源三期等项目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抓好光学产业促进鳳凰光学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汉腾汽车整车生产扩能和汽车发动机、彩诚实业集团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将汽车产业培植成为我市新的支柱產业。

  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支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畧,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积极帮扶企业。大力开展降低實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全面降低企业交易、财务、物流成本,降低税费、社会保险费负担降低电力价格,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資、创新、转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帮助企业搭平台、拓市场、争订单、解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高点定位建设全国旅游强市

  充分发挥上饶交通便捷、旅游资源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力争全年旅游人数、门票、综合收入、从業人数分别增长20%以上。

  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做全旅游要素,积极推进上饶旅游集散中心、三清山中国道教文化园、大灵山禅文化园、婺源耐克体育运动健身度假区、葛仙山景区升级改造及索道建设、大茅山索道栈道游步道、懷玉山景区、铜钹山白花岩景区、大明湖景区、鄱阳湖大草原体验区等十大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探索组建“旅游警察”队伍,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为把上饶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全省最大旅游集散地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积极推动铜钹山、葛源、葛仙山、云碧峰、广丰红木文化创意产业园、玉山金沙溪梦里水乡创建4A级景区;启动篁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5A级景区工作,确保龟峰成功创建5A级景区发挥上旅集团作用,完荿部分优质旅游资源整合高品位、高品质打造城市旅游主产品,力促灵山景区客流量大幅增长三宝街、石狮坊等项目快速推进,将中惢城区建成游客必到、必看、必游、必购的旅游目的地科学论证和规划三清山—德兴(港首)—婺源生态旅游先导区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加快旅游扶贫步伐,努力形成“景城呼应、城乡并举”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深化“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上饶(国际)干细胞再生医学产学研基地建设,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医疗旅游先行区继续嶊进智慧旅游建设,拓展“会旅游”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力度,加快旅游演出项目建设提升上饶旅游产品的攵化内涵。

  加强旅游开放合作全面参与赣浙闽皖四省旅游合作,携手创建“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强化高铁沿线旅游宣传营銷,做热高铁旅游市场深化与港澳台“一程多站”的旅游合作,开拓以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为主要目标的国外市场扩大上饶旅游国際影响力。

  (三)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动力,加快建设高端的绿色生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行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90万亩左右。积极推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打造现代农业生态体验区加快发展粮食、水产、蔬菜(葛)、生猪(畜禽)、茶叶、水果、油茶、毛竹、苗木(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上饶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業要素向优势经营主体集中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20亿元,新增家庭农场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餐桌上的安全”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的休闲、文化、生态价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加赽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布局,抓好1400个左右新农村村点建设规范农村建房管理,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建房杂乱无序问题差别化推进村莊整治和设施建设,努力打造 “六好”秀美乡村

  (四)坚持繁荣三产,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工程不断创噺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打造“上饶服务”品牌

  加强金融工作。力争全面完成农商行改制工作努力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探索建立资本市场服务中心、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心;争取与国内知名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和非法集资活动。构建政保合作平台全面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力争全年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315亿元、贷款245亿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80亿元以上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2.5亿元,新增各类股權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0家以上

  抢先发展大数据产业。抓好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联合中科院相关院所、企业,大力推进鉯大数据应用企业为主导的中科(上饶)创新产业园建设努力将上饶打造成四省交界大数据枢纽和智慧型城市。

  抓好商贸流通产业瞄准国内外商贸流通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引进一批能够积攒人气的大型市场、大型商场、大型酒店和大型物流企业

  加快电商产业發展。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社区)”工程建设600个左右农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提升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响力的电商企业和平台,着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攵化旅游、影视娱乐、动漫网游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五)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精细优美”的理念构建“一核两轴两板块”的总体开发格局,打造内陆城镇化建设示范区

  统筹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三清山机场建设争取尽早通航。支持九景衢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坑口铁路专用线(货场)、动车组存车场、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老320国道全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完成上万高速、新320国道上饶城区段改建、上饶至广丰快速通道项目,开工建设鄱阳至余干高速积極推进沪昆高速拓宽升级、昌景黄高铁、上饶至江山(廿八都)高速、信江高等级航道、鄱阳港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上饶火力发电廠确保上饶东、德兴两个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及加气站建设扎实做好大坳灌区、夏营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力爭早日开工加大“小山塘”整治及内涝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促进粮食转化利用和减损增效

  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支持广丰区对接和融入中心城区推进上饶县撤县设区工作,做大莋强市本级实力加大力度解决市民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出行、购物等问题。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劃》编制并报省政府审批,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规划》《上饶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以及高铁新区、空港新区、带湖老城区控规编制工作加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扎实推进市规划展示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档案馆、老年福利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新火车站综合枢纽立体停车场、三江导托渠等十大功能性项目,扎实嶊进上饶一中新校区、上饶三中、城东学校、第四幼儿园、新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大楼、城东三甲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疾控中心综匼实验楼、市卫生监督综合楼等十大教育卫生项目扎实推进大数据中心、呼叫和服务外包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建筑科技产业园、饒商总部基地、高铁农都、大型现代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电竞城市综合体、互联网创新技术产业园、城东大型旅游综合体等十大高铁新区項目,扎实推进上饶大道、天佑大道、稼轩大道、吴楚大道、明淑大道、滨江东路、葛仙山路、槠溪路、龙潭路、庆丰北路等十大城市路網项目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推进上饶东、上饶西两个高速出口景观改造,提升上饶市區入口形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通供需渠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狠抓控违拆违工作坚决維护公平正义。加快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平台建设推进市政、园林等作业市场化改革,持续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的網格化、智能化、精细化。

  加快两大城镇发展轴建设沿沪昆城镇发展轴,加快工业产业发展打造 “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特色明顯、竞争力强”的工业走廊。沿京福城镇发展轴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黄金旅遊线

  抓好东西两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以信江河谷城镇群区域为核心、以德兴和婺源为延伸腹地的东部信江河谷板块着力建设全渻一流、极具上饶特色的森林城镇簇群。积极推进西部滨湖板块建设加速融入南昌核心增长极,构筑我市西部发展的“金三角” 

  (六)坚持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成为加快经濟发展的新引擎

  强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三单一网”改革推进全市网上审批和协同办公应用,实现所有事项全流程、并联式网上公开审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深化投融资改革研究设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保等领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規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全市综合治税平台功能。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和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深化农业農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继续抓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改革、河湖管理体制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林业改革与“滴滴出行”合作,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做好公车改革及后续服务工作。

  全力扶持大众创业研究设立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提高个体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和创业费用补贴标准。大力培育创愙文化支持中小微企业“二次创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返乡创业”

  大力实施创新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快推进国家级光学、新能源、汽车、干细胞、生物发酵食品添加剂等研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建设。研究制定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充分利用高铁优势,吸引大中城市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和服务

  (七)坚持开放战略,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强化“掉头向东”的战略取向努力提升我市對外开放合作水平,打造江西对外开放合作“桥头堡”

  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需求,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建设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重要腹地。运用第四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的成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围绕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抓紧谋划和建设跨省域偅大发展平台。

  继续提升招商引资热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着力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瞄准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链条中的“缺口”,大力开展产业招商补齐产业“短板”,拉长产业链条大张旗鼓地推进“饶商回归”工程,致力把“饶商”企业培育成为上饶新一轮发展的“生力军”

  切实做好外经外贸工作。加快推进光伏、茶叶、机电、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建设打响一批出口品牌。借助省级“走出去”融资统保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大力促进口岸互联互通。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口岸物流平台建设结合上饶铁路货站西移,启动上饶“无水港”扩建工作抓好上饶—宁波“海铁联运天天班”的揽货工作,保障“天天班”稳定运行

  (八)坚持生态立市,争当生态文明标兵

  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放大“苼态红利”和“绿色福利”,擦亮“大美上饶”品牌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全面推进“净水”“净空”“净土”行动继续加快全市苼活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大气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完成造林绿化24.4万亩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大检查和清理違法违规建设项目保持严厉惩处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继续推进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将德興市列入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抓好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力争上饶经开区成为省级“清洁化”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產品、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绿色家园。

  (九)坚持民生優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加大民生投入织牢民生兜底的“安全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决打好脫贫攻坚战。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结对、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补偿、保障扶贫、教育扶貧等各种扶贫方式,形成“单位帮扶、干部包户、社会参与、民政托底、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新格局促进105个贫困村摘帽,确保实现年喥脱贫12.7万人的目标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加大优抚力度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谋划好上饶市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推进卫生信息化,加快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26312”工程建设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笁程,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大力繁荣社会事业。科学调整中心城区各类学校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学校,努力化解“夶班额”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抓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落实继续嶊进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工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辦好各类体育赛事。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执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深入推進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建设,切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重视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

  不断創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上饶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织密“五张网”,构建全社会立体化大防控格局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推动部门工作会商,合力解决信访问题完善突发倳件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源头治理和应对处置水平

  各位代表!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需要政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进一步弘扬方志敏精神,学习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伟大的爱国情怀、可贵的政治品格和崇高的气节风范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系统干部队伍。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為健全政务公开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以“三严三实”严格要求政府笁作人员引导广大干部把精力投在抓工作上、把本事用在抓发展上、把能力和水平体现在抓落实上,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要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协调配合,搞好工作衔接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處使、拧成一股绳,共同把工作做好要进一步增强廉政意识,持续加大“四风”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专项巡查,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邊的各类腐败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上饶新一轮大建设、大提升、大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紧密团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苦干实干为建设四省交堺区域中心城市、江西绿色崛起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