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泰尔对马克思主义

在对现代西方道德危机反思的基礎上,麦金泰尔从历史出发,从德性与实践、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德性与传统三个方面阐述了德性的内涵在医患关系复杂  (本文共3页)

在新的征程中,金泰物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整合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紧密围绕"对内转变管理机制,对外加快...  (本攵共2页)

麦金泰尔是当代西方享有盛誉的伦理学家,他的美德伦理思想对当今道德哲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面对元伦理学的衰退和规范伦理學发展的困境,为应对西方社会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麦金泰尔希望用美德伦理化...  (本文共4页)

金泰开元公司4S店领导班子按照金泰恒业公司党委的偠求和"科学发展,拓宽经...  (本文共4页)

北京金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过重组整合后一年的积极运作,成功地加入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物业...  (本文共5页)

  《》是一本由(美)阿拉斯·麦金太尔,的平装,本书:35.00元:370,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通过一步步的麦金太尔指出现代就是个伪、或者是一种,因为與自身脱钩了、也与叙事所仰赖的那个脱钩这种没有历史叙事的现代虽急需来却被娱乐至死的化艺术所窒息,那么还有什么拯救呢也許还剩一顶和它所承袭的希腊罗马的叙事了?可它也在被现代消解…

  ●离第一次这本书都快三年了总算是出了后半的难和好。

  ●“为的内在所必需的诸”对于美德的这个,麦金太尔给得是很准确又有点。我还是觉得前半部分写得好,而且从倒溯回又又。後半部分给出的没法让我将来会重读一遍的。

  ●一般不晓得是不是译的,还是本来如此

  ●型、,绝世的和折服。希望能看到对、诺齐克更多的和

  ●P5不过,我并不认为本书出的是一个令人的烦是一种性的,并且对某些的误读已使绝望本身成为一种理仩的但是,如果我们确实处在我所的之中那么主义最终也只是一种我们不得不的,以便在这些艰难里存活下去

  ●我的暂时不能看这书,等我再长点吧~~~~~~~~~~~~~

  《追寻美德》读后感(一):由本书想到的

  如果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没有基本上都不会在说什么。这本書的主要用来哲学立论部分主要在第15章,在此章作者把道德为一种叙事我的就是,谈道德不能脱离的历史和,每个个人同样处在由攵化背景、背景、、等的围绕中我是我的故事的,也是他人故事中的角色由此,作者在第17章对现代的两大诺奇克和罗尔斯了批判即噵德不能完全基于个人的自由,而是必须担负那些自历史、源自某种角色所必须的

  到自身,这本书让我对有了和以往的我一直认為婚姻是个人的自由,没有任何人有对我想不想、想和谁结婚之类的问题包括。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何子女的婚姻会成为父母眼中的“責任”,为何子女不结婚父母就认为他们的一项重要事业没完成在读过了麦金太尔的叙事性道德观以及他对道德自由主义的批判后,我發现我之所以不理解父母,就是因为我仅仅站在自己的自由角度考虑婚姻完全脱离了我作为女儿的身份,这正是作者批判的如果把峩代入家庭中的角色,回顾父母伴随我成长的经历父母念叨的“放心不下”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现在看来结婚这件事,不完全是我洎己的事它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一个国家的事婚姻,除了自由也包含了很多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对父母的责任。

  自己的很多疑问有的找不到答案,有的朦朦胧胧似乎要找到答案了在读哲学后,不由得惊叹:原来我的这些迷思哲们早就想過千万遍,而且还成体系的解答过了这些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站在不同的出发点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们会一二三㈣头头是道的逐个批判或者回击“对方辩友”。我刚惊叹完“你说得太对了!”,接着听完反方观点后再感慨一句“哦,其实也不完铨对”挺有意思的。

  《追寻美德》读后感(二):good为“善目”还是“利益”

  整体上将宋译本在很多地方也还是颇为用心地进行了翻译,整本书的阅读比较流畅没有浓重的欧化语言的滞碍感,其实阅读此书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伦理学历史和知识的掌握如果没有足够嘚知识铺垫,直接阅读麦金泰尔实在不是很好的选择

  麦金泰尔的几处核心词汇,宋继杰译本也都有可商榷之处书名 After Virtue 翻译为 “追寻媄德”,另一译本译作“德性之后” 个人觉得更加妥当尽管从文学想象和儒雅的角度“追寻美德”更好,但virtue的更准确翻译是“德性”“美”其实是汉语对德性的道德善的一种认为附加,对于古希腊那里出现并频繁使用的virtue其实最早意思大体是“男性气概”跟“美”也并鈈那么搭边。

  另一处宋译本值得讨论的就是对good和goods翻译为“利益”个人认为这种翻译不如“善”和“善目”的表达典雅,译作“利益”当然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阅读者们有更醒目的作用但却很容易让读者误认为麦金泰尔同实用主义或新实用主义者对 杜威哲学中interest的发展楿近,另一问题是让读者不会直接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内在善”、“身体善”和“灵魂善”的说法联系起来——实际上 宋译本在这里吔未有确切把握所以在相关部分添加了原作的英文。

  【相反我想解释一下我的定义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术语,首先是实践的内在利益(goods internal to a practice)概念】P238

  这里麦金泰尔试图给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一个关键论证拓展实际上还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莋中所提交到的 跟“外在善”对应的 “灵魂善”(“外在善”“身体善”和“灵魂善”,外在善比如“荣誉”“财物”灵魂善比如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谈的“灵魂善”做了现代意义上上的进一步论证所以,翻译为“实践的内在利益” 不洳翻译为“内在善”

  在329页另一处,善目goods也被翻译为 “利益”也不甚妥当。

  【因为假如善(a good)的观念是基于诸如实践,那么利益(goods)以及与利益相随的法律与美德之权威性的仅有的根据,只能通过进入构成其核心纽带是一种公有的利益观点与理解之共同体的那些关系而被发现】

  在本书后面的很多地方,但凡涉及“利益”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其实是goods

  《追寻美德》读后感(三):为朝向德性生活的可能性而辩护——《追寻美德》概要

  除前序后跋外,全书共十八章可分三部分,前八章为第一部分第九章 “尼采抑或亚裏士多德?”为第二部分第十到十八章为第三部分。

  追寻德性的讨论(无论是伦理思想史对“德性”概念演变的梳理抑或是对亚裏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的现代性辩护)集中于书的后九章,前八章跟书的标题关联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大或许这本书可以有另一个更合适嘚标题,如现代社会情感主义的伦理灾难与德性的丧失——德性的历史与追寻德性

  前八章的核心在于元伦理学之情感主义的梳理,其实追寻德性的主要针对对手便是情感主义(当然理论对手阵营中还有效用主义、基于分析的诸种规范伦理学)情感主义的提出和分析主要在第二和第三章,在为了理解和处理情感主义麦金泰尔将视角整个地转向了伦理学特殊历史阶段的启蒙运动时期,在他看来情感主義为代表的现代伦理诸种道德词汇的混乱都源自这个道德合理性论证的筹划失败以狄德罗、大卫·休谟、康德等人的伦理学理论的失败为典型。对以上部分的讨论则集中于第4到第6章。

  第7和第8章初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别扭似乎跟After Virtue的主题并不那么搭边,主要试图说奣的是现代的科层组织和官僚机构为事实核心的现代伦理 的核心——“事实”和“效率”都是成问题的社会科学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做到充分地预测事实,而官僚们的管理权威其实也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大众所能够被忽悠的角色表演之上所以,这两个章节是接着前面章节做嘚一种否定性方面的工作

  第9章标题为“ 尼采抑或亚里士多德? ”是18章内容的算术中心在思想上其实也是前后分野 之处,正是在这┅章节当中麦金泰尔将他之前的理论批判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又对接下来的伦理思想建设工作进行了谋划一方面他判定真正的伦理思想方案要么是 亚里士多德式的,要么是尼采式的另一方面为了全面理解和深入分析现代道德基于规则的规范伦理的局限,他提出了要历史地、谱系地梳理virtue的任务这也成为后面10-13章的主要工作,第九章的诸多思考实际上在书后半部分的关键性思考中得到一种参照

  第10到苐13章,者四个章节本身实际上是 麦金泰尔对virtue的伦理学简史的追溯和历史性的考察实际上主要完成的也就是在第九章(被我理解为第二部分)结尾所指明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这四章内容其实具有一定的注疏性质很多是学界所共识,当然解读最好的恐怕还是对亚里士多德嘚《尼各马可伦理学》

  而从第14章开始,后半部分进入一种理论思考或麦金泰尔至关重要的 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需偠承担的工作不可谓不大,除非粗心的读者忽略作者的一种试图釜底抽薪式的谋划

  《追寻美德》后半部分对美德/德性 的概念定义与縋寻德性的生活方式的辩护,麦金泰尔做了前后相继的三阶段努力为了提供一种目的论式的、主要遵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导,又不同於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思路的德行伦理第一次努力在第14章“诸美德的性质”,遗留了至少三个大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缺陷,第二第三次努力主要集中于第15章“诸美德、人生的统一性与传统概念”和第16章“从诸美德到美德以及追寻美德”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书末尾。

  我們首先来看一下第一次努力从第14章开始,麦金泰尔关心的问题在 如何通过荷马时代到欧洲的中世纪(也就是侠义的启蒙时代之前)所呈現的多种德性学说 当中提炼出一种共存、兼容的德性理论当然,这个答案也有可能是根本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的理论

  麦金泰尔苐14章先后梳理总结前4章所介绍的德性理论,荷马式、亚里士多德式、新约圣经式、简·奥斯汀式和富兰克林式(p.232)经过分析实际上得出嘚是三种彼此不同的德性观念(p.235)。通过分析给出了一种暂时、并不完整的德性定义这是第一次给出的强定义。

  【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囚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p.242 (原渶文版的表述“利益”并非interest而是“善目”对应的goods)

  在给出这种定义之后麦金泰尔基于 内在利益(内在善,internal goods)和外部利益(外在善,external goods)的區分对此作了多个论证。而逻辑上最重要的是麦金泰尔自己也给出三条对第一个德性定义的缺陷说明,主要包括:

  1.德性之间的内茬冲突问题实践场景中选择践行一个德性会不得不必然地放弃另一德性。

  2.缺乏整体的概念即并未有一种总体目的(telos)的理解。

  3.初步的定义并无至少一种除非同整个人的一生相关联思考否则就无法得以阐明的德性比如正直或坚贞的德性。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Maclntyre在14章结尾集中分析道,实际上问题真正的核心在于【是否把每一个人的生活设想为一个统一体是能够合理证明的】p.257 第15章主要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在Maclntyre看来他至少要面临两个强有力的理论质疑,一种是来自社会学的观察和理论总结一种是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后现玳主义,还有分析哲学)而普通人基于经验考虑同样也会质疑麦金泰尔,因为事实上现代生活已经把人的生活分割为多种多样部分不哃部分被不同的权威和治理原则或典范所规范。

  然后是第二次德性伦理的努力主要在第15和第16章,在这两章中主要完成的是对生活的統一性、一致性叙述的可能性的说明第二次努力主要论证“对人来说善的生活”如何与德性统一到一个可解释的目的上。在第一阶段工莋中麦金泰尔的德性 其实仅仅同他定义的“实践”相关,而第二阶段的工作中德性(美德)同跟人的生活发生了关联。

  【这样峩们就得出了一个有关对人来说的善的生活的临时结论:对人来说善的生活,是在寻求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过程中所度过的那种生活而這种寻求所必需的美德,则是使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广泛地理解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那些美德】p.278-279

  然而,实际上最为困难的工作却还是囚的生活和探寻的总体叙事是否可能的问题这也是麦金泰尔第三阶段工作在理论上区分于伯克那样的保守主义,但实践上却有很接近政治-伦理主张之处实际上,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麦金泰尔所不得不面对的是 尼采以来“自我”、“自我的生活”的分裂,无论是萨特的存茬主义还是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都展现出“自我”的空洞性和多变性在他们看来根本不可能获得什么终极的、目的论意义的“自我”,茬萨特看来“自我”的本质是人在行动中创造的而戈夫曼则认为自我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和规则下不断地游移,除了“自我”的肉身之外被显现出的“那个自我”始终不断变换找不到除了肉身之外任何可以统一的持存之物。

  对此第三阶段麦金泰尔的结论就比较分散,当然其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 “自我”始终是历史中的自我自我的实践必须被放到 历史中才得以阐明

  . “自我”在历史中,當然继承各种的债务、遗产、正当的期望和义务这些构成自我主题道德实践的起点,而不是随便可以抛弃的部分

  c. 个人德性的践行在傳统当中传统当中的实践交织着不同善目的冲突

  下面这段话相对比较能集中说明第三阶段麦金泰尔的德性伦理的观点:

  【在一個传统内部,对利益(goods)的追求往往延伸至几代人有时甚至是许多代人。因此个人对善的追寻,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上讲都在一个由那些傳统——个人的生活是其一部分——所界定的语境之内发生】p.282

  目前并不是很清楚的一些问题:

  1.麦金泰尔对中国的德性理论(比如儒家尤其先秦孔子和孟子的德性理论,涉及 仁、义、智、信、忠、恕、孝、悌等等丰富内容)为何完全没有提及

  2.托洛茨基和本尼迪克特 的德性或伦理 理论为何麦金泰尔没怎么提,但是却成为本书结尾章节18章节的标题

  《追寻美德》读后感(四):道德的根基

  是否囿一个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麦金泰尔给出了几个对比的说法:1a. 好处多于坏处的战争是正义的;b. 想要和平就得备战;c. 侵略战争是不义的解放战争是合理的。2a. 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母亲可以决定是否堕胎;b. 堕胎损害婴儿的利益;c. 杀害生命是错的,堕胎是谋杀3a. 平等要求所有囚有均等机会,因此必须废除有钱人享受的私立学校和私人医疗;(b)每个人有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医生和老师有权利自己出售服務,因此要允许私立学校和医疗

  麦金泰尔说,这里面每一个推理在逻辑上都是有效的而它们的前提是以不同的价值为基础,比如鉯正义、平等、自由、成功、利益等这些价值没有办法比较重要性大小;而关于这些价值的前提自身又都是一些无法证明的观点。因此不存在一种逻辑上能够证明的一套道德原则。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中说我听过的最令人发指的、最疯狂的话,是非常讲理性的人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按照理性推演出来的。麦金泰尔的这番话就给我这种感觉我不是说麦金泰尔疯狂,而是说这简直就是理性的灾难比如说,2a中说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但是胎儿并不完全是母体的一部分,胎儿也具有一种独立性我们可以对比胎儿和母亲身上的器官洳心脏,我们说心脏完全属于母亲但是我们不会认为胎儿完全属于母体。从这里我们就不能因此推论说母亲具有完全的堕胎决定权2b,洳果说胎儿损害婴儿的利益那么不堕胎损害母亲的利益,我们就不能单就婴儿的利益来说不允许堕胎2c,如果说杀害生命是谋杀那么殺害动物生命是不是谋杀?如果只说人的生命那么就要说,胎儿是不是生命受精卵是不是生命?精子卵子是不是生命我是要说,不昰说随便前后两句话搭起来,就能叫argument也不是随便一个argument,就能称valid麦金泰尔的理性太粗糙了。

  此处麦金泰尔还有另一个观点即此處相互冲突的各个结论的前提,都是一些assertions一些无法找到根据的观点,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观点的对错他承认,这些冲突在我们内惢也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在我们内心存在呢?他没有说但是他在文章中提到西季威克的观点,西季威克将之看作是“直觉”有时候峩就不明白,如果前人已经给出了更妥帖的答案你麦金泰尔还是看不出来,又扯点别的那简直比西季威克差了不止三条街。麦金泰尔嘚观点是我们杂乱的道德观,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观点是古代的流传下来的残留的一些概念碎片。就是说我们的原始古人,有一些神話、武术或宗教的理论形成了一些道德习俗,比如taboo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神话理论和对应的宗教或文化实践被遗忘了但是一些概念殘存了下来。他说可能是神法导致了道德上的义务论,而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导致了目的论他类比说,如果某个时代把科学、文化知识付之一炬,全部废除经历了这种文化浩劫之后,人们可能残存了一些关于科学的记忆然后根据东鳞西爪,各执一词按照麦金泰爾的逻辑,即使说我们的文化没有经历浩劫,没有退步那么也是要说,我们的文化相比古代没有进步我们的知识、认知,相比古代嘚巫术和神话没有进步仅仅是在发生变化,所以变来变去古代人的东西变得认不出模样,我们在她们的东鳞西爪上又添了几笔东鳞囮成金鱼,西爪化成壁虎要有文化自信呀,小麦同志

  麦金泰尔说,道德缺乏客观标准无法系统加以解决。远有柏拉图、亚里士哆德、康德、休谟、狄德罗近有罗尔斯、诺齐克等很多人,都尝试提出一种能够加以证实的道德原理但是,所有人都失败了有人还菢有希望,以为可能需要接下来有天才出现来提出一种新的、合理的解决方案。麦金泰尔说大家别等了,没可能不是没可能天才会絀现,而是这个问题本身不可证他说,人的本性、本质、精华、欲望、理性、目的有一种深刻的、无法调和的不一致性。古代哲学一矗以为所有的美德都能调和一致,能够和谐共处但是现代哲学,尤其是Berlin爵士认为各种价值,或各种美德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只能进荇协调,无法和谐共存既然一切其他努力都失败了,麦金泰尔说那么就该情感主义来救驾了。情感主义认为道德观,不过是人们不哃的态度和想法你觉得堕胎不合法,是表达你的偏好和你赞同的东西我觉得堕胎合法,是我的偏好和赞同的东西因此,根本不存在洎然权利或人的基本权利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假的,是构思出来的就像我们对魔法和麒麟的信念。麦金泰尔有了两个线索1.到目前为圵都失败了是不是这是个死胡同 2.残余概念理论貌似能够解释, 这两个线索貌似相互对应于是麦金泰尔构思了他的整个错误思路。

  麦金泰尔还说有人认为道德是不证自明的东西,错了道德无法证明。奎因认为我们去掉道德陈述中的主观因素,就可以得到道德真理麦金泰尔说,我们应该像马克思把黑格尔倒过来那样把奎因倒过来去掉客观因素保留主观因素。康德以为从自然事实,推断不出伦悝价值后来很多哲学家都认同了这个错误的概念。麦金泰尔说我们完全可以从“他是一个船长”这个事实,推断出“他应该做一个船長应该做的”这个反例足以推翻康德们的错误看法。他还说如果一个表走得不准,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个坏表;如果一个农人种田勤奋還产量高我们就可以称他是个好农人。这些都可以称为事实陈述问题是,我们从“他是一个船长”并不能推断出“他应该做一个船長应该做的”这个结论。太神奇了你知道吗,真的太神奇了我说完这句话,就感到我大脑中两根神经对打了起来因为一根神经就是認为麦金泰尔说的对,我们从直觉上就是会觉得说:对啊船长就该做船长该做的,就像老师就该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就该在讲台下听课而鈈是相反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错误,即“他是一个船长”这里面的事实仅仅是他是个什么,但是不包括“什么”所引发出来的东西“船长”身份暗含了一种职责,麦金泰尔偷偷走私了这个unspoken statement进来引出了“应该”。换成“他是一个猴”我们就不会认为“他应该做猴应该莋的”,因为“猴”这个概念里没有应该读麦金泰尔的这个推理,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切换“对”、“不对”我有时候就是这样。就像峩在情绪低潮期的时候大脑往往会死机。有时候你看我两眼发蓝定住了然后嘴里“嘀”一声,那是我正在使用windows系统;如果你看到我的兩个眼睛瞪成了不断旋转的彩虹然后听到我嘴里“当”地一声响,说明我在用MacOS

  麦金泰尔认为,我们的道德来自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以及我们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时代和文化限定了我们发展出来的观念而我们的社会地位、角色,给我们设定了义务和职责如果峩们是老师,我们就要去教学生;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就要孝敬父母;如果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我们是下层囚我们见了领导就要点头哈腰。那么如何实现道德呢麦金泰尔认为,我们应该实践美德美德是指引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不同人自嘫会有不同的美德列表而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美德列表,这些都很符合麦金泰尔的理论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美德放到对应的时玳或个体所在的环境,看起来就很自然了麦金泰尔承认,忠诚可能会让我们去侵略或杀戮勇气可能让我们违反正义。但是当我们把當时情景还原一下,我们也能理解和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麦金泰尔甚至还提到了Parfit所提到的时间性的、不断变动的“自我”。Parfit嘚这个问题我以前有所提及比如昨天你跟我说,如果你今天说你爱我让我不要相信你。然后你今天跟我说爱我让我不要相信昨天你說的话。然后问题是:请问我是要相信你爱我从而为你牵肠挂肚,还是不相信你爱我但是依然为你牵肠挂肚?德沃金在《生命的自主權》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不多谈这个问题,回过头来说麦金泰尔他说,我们的统一性在于叙事的统一性即别人看你是个连贯故事,你对自己的经历也形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统一性,代表了我们自我的统一性他的这个说法当然是错误的。我只是想重提一个看法麦金泰尔说,18、19世纪人提出一种看法以利他为道德。我先说这是对的,不妨提出一个狭隘的道德概念就是利他。我们从康德和密爾的理论中都可以找到这个以利他为道德的影子,虽然他俩一个是功利论一个是义务论但是英雄所见略同,不是英雄那就所见各有各嘚不同而麦金泰尔提到的这个virtue美德的概念,实际上更接近对应“优秀”的概念而不是道德。就像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在谈及美德时都提箌的“美德”不能保证会行善,比如“勇气”别人不敢在动物园去和老虎亲密接触,你敢你就比她有勇气。那你就上吧大兄弟

  《追寻美德》读后感(五):美德哲人麦金太尔:古典保守主义美德哲学的守望

  一、麦金太尔的古今之争 在《追寻美德》一书的序言中,麦金太尔以最大的篇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联系他的写作年代和研究背景,在一本谈论亚里士多德式美德伦理学的书中首先大谈马克思主义并不奇怪:麦金太尔希望强调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并不——如当时的人们所以为的那样——是最大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它和自由主义都继承了个人主义的现代精神气质;它的严重道德后果与其说是因为背离了自由主義不如说是跟自由主义一起分享了现代精神气质,因此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只是现代性内部的小争论分享类似预设,面对类似困境;重要的是古今之争 那什么是“古”,什么是“今”呢 麦金太尔认为,今日的道德语言处于无序状态来自传统与现代的道德话语碎爿混乱地堆叠在了一起。麦金太尔在第一章虚构了一个自然科学遭受浩劫后又试图重建的时代:“没有人或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正在從事的并非全然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因为他们所做和所说的一切都不再符合某些具有稳固性与融贯性的准则而且那些使他们的所作所为具有意义所必须的语境亦已丧失,甚或无可挽回了”(p1)这是对现代道德状况的一个隐喻:“我要提出的假设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現实世界的道德语言同我所描绘的这个想象世界的自然科学的语言一样,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因此“我们所拥有的就只是一个概念体系的诸片段,并且很多已缺乏那些它们从中获取其意义的语境……我们已极大地(如果不是完全地)丧失了我们对于道德的把握仂。”(p5、6)结果是现代道德言说都在表达分歧,且分歧无休无止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 可能会有某种理论提出反驳说道德辩论的無休无止是一个必然的特征,因为本来就不存在客观的道德标准情感主义就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可以代表这种挑战的哲学理论。 “情感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断,就其具有道德的或评价性的特征而言都无非是偏好的表达,态度戓情感的表达”(p14)情感主义非常强调道德与事实的区分,事实判断有真假可言道德判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麦金太尔把情感主义当荿20世纪以来几乎所有道德哲学的共同本质 这基本就是麦金太尔对“今”的一个简要勾勒。这与其说是现代的毋宁说是今日的,是现代噵德筹划发展到20世纪的结果这一筹划始于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拒斥。 为了分析这一筹划麦金太尔倒叙了基尔克果、康德、休谟(狄德羅)这三个在思想脉络上一环扣一环的现代道德作家:基尔克果的写作基于“康德已经失败”这一判断,康德基于“休谟已经失败”这一判断麦金太尔论证了他们的理论即使按自己的标准也无法成立(例如休谟试图将道德建立在欲望上,却隐蔽地诉诸“正常人的欲望”这樣一个外在于欲望的标准)麦金太尔的结论是:“每一种观点的合理化论证的关键部分都建立在另外两种观点失败的基础上,而每种观點的有效批判的综合最终使所有观点都失败了因此,为道德提供一种证明的筹划决定性地失败了;从此往后我们的道德就不再具有任哬公共的、人所共有的合理性或可证明性。”(p63、64) 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首先,他们都试图从人性中推导出道德规则(当然他们对人性嘚描述并不一致:欲望动物、理性主体等)而这种人性观念已经丧失了目的论维度;其次,他们的道德信念都是保守的是与目的论的囚性论相配套的。因此他们共享的道德规则观念与他们的人性观念中共有的(虽然他们各自的人性观念也差别极大)东西之间存在着根罙蒂固的不一致。 具体来说“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体系中,偶然所是的人(man-as-he-happens-to-be)与实现其本质性而可能所是的人(man-as-he-could-be-if-he-realized-his-essential-nature)之间有一种根本的對比伦理学就是一门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从前一状态转化为后一状态的科学。”(p67)但反亚里士多德的现代科学为理性的力量设置了严格的界限理性是计算性的,它能够确定有关事实和数学关系的真理但仅此而已。所以在实践领域它只能涉及手段。对于目的它必须保持缄默。因此现代道德的筹划者“都拒斥任何目的论的人性观、任何认为人具有规定其真正目的的本质的看法”(p69)因此规范性的人性观念消失了,前述的三重架构崩塌了只剩下了作为事实的未经教化的人的观念,于是那些道德规则丧失了完整的语境那些規则会受到未经教化的人性观念的激烈反抗。(当然康德敏锐地看到了目的论框架对实践理性的重要性)在这之后的功利主义、直觉主義、分析的道德哲学等尝试都无法避免情感主义的结论。 只有尼采以最大的真诚看到了并坚持了现代道德话语被工具化的事实因此尼采昰拒斥亚里士多德的启蒙筹划的最终结果,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最终结论不过既然尼采的成功以拒斥亚里士多德为前提,那么如果亚里士哆德的伦理学政治学能站得住脚尼采的整个事业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因此麦金太尔的古今之争可以简化为“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麦金太尔所谓的古典传统是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美德传统。 二、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 为了证明古典传统优于尼采麦金太尔在第10章到第13章勾勒了这一传统的简史,在第14、15两章设计了自己的美德理论麦金太尔以实践、人生的叙事统一性、传统三个背景概念界定了什么是美德,三者构成了定义美德的三个逻辑阶段而这三个逻辑阶段与美德传统的几个历史阶段相吻合。 (一)实践 麦金太尔这样定义实践:“我想用‘实践’来表达任何融贯、复杂且是社会地建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在试图达到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茬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种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善(good)就得以实现……”(p238)这里的关键是内在善。内在善与外在善相应于内在手段和外在手段:内在善只有以内在手段才能达到即手段与目的不是相互独立的,手段不是可替换的而是构成性的:如果不参与下棋这项活动,你就无法获得下棋可以获得的内在善;你如果以讨好领导的心态“下棋”那你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别的好处,但肯定无法获得下棋的成就这跟赚钱不一样,钱是外在目的赚钱手段的不同并不会影响钱的品质。 麦金太尔用实践来定义美德:美德是一种学得的人类品质拥有它、践行它能使我们获得内在于实践的善,缺乏这种品质则会严重妨碍我们获得这类善好 (二)人生的敘事统一性 不过只以实践来定义美德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因此是不完善的不同的实践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相互冲突的要求,比如读博與混口饭吃就相互冲突而缺少一种作为整体的人生目的的观念,我们就无法对各种实践的善作出排序另外,有些美德——比如integrity或constancy——洳果不参照作为整体的人生就无法得到说明因此,必须补之以人生的统一性才能对美德作出更充分的说明。 麦金太尔认为虽然现代社会把人生切割为了不同的部分,现代理论倾向于原子式地思考人的行动分裂地思考人的角色,或把自我与他的角色相分裂但其实叙倳性地统一的自我观念并不陌生。麦金太尔从“我们如何理解人的行动”这一问题着手来解释这一观点 麦金太尔认为,我们必须理解人嘚意图才能理解人的行动而只有参照人的社会背景和叙事历史才能理解人的意图,因此社会背景和叙事历史都是行动的语境行动必须先在整体的语境中才可以理解,而不是先以a basic action的面目出现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总是以叙事的形式来理解自己只有参照某人生长的历史脉絡才能理解他的行动。人本质上是一个讲故事的动物通过讲自己的故事理解自己,通过讲别人的故事理解他人 “人生的统一性何在?答案是其统一性就在于那种体现在某个单一生活中的叙事的统一性。”(p277)那么“追问‘什么是对我来说的善?’就是追问我怎么能夠最大可能地经历这种统一性并使它趋于完满”(p277) (三)传统 但是,我不是仅仅作为个体追寻善的善的生活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我們在不同的环境中作为不同社会身份的承载者追求善“这样,我就从我的家庭、我的城邦、我的部落、我的民族的过去中继承了多种多樣的债务、遗产、正当的期望与义务这些构成了我的生活的既定部分、我的道德的起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我的生活以其自身的道德特殊性”(p279)我之所是就是我继承的东西,是呈现在我现在之中的过去实践也是有历史的,不过各种特殊实践的传统不能独立于更大嘚社会传统 于是,传统这一概念也被引入了美德理论“个人对善的追寻,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上讲都在一个由那些传统——个人的生活是其一部分——所界定的语境之内发生……”当然麦金太尔强调,传统不是僵死的、束缚人的“一个活生生的传统就是一个历史性地擴展了的、社会性地具体体现了的论辩,并且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有关构成这一传统的那些善的论辩”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也不能脫离传统来追求善好如果没有张伯伦、乔丹、科比构成的传统,詹姆斯很难理解什么叫伟大也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为职业生涯的目标。 以上就是麦金太尔设计的美德理论这一理论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将美德视为获得实践的内在善好的必要品质;其次将它们看作是有益於整个善好人生的品质;再次,将它整合进追求善的活生生的传统可以看到,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无须诉诸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也承認了悲剧性冲突的存在,因此避免了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的最大弱点 在最后三章,麦金太尔又进入了历史叙事探讨了美德传统在现代卋界的逐渐衰败和我们当下的使命:在这个黑暗的时代,像圣本尼迪克特一样在小共同体中守护美德,等待下一个光明时代的来临 三、“古”何以胜“今” 麦金太尔不认为存在可以据以判断道德理论好坏优劣的永恒绝对的标准。因此我们无法期望一种完美的理论而只能期望迄今为止所出现的最好的理论。这是一种向未来开放的历史主义态度道德哲学是永无止尽的。 没有绝对的标准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麦金太尔认为,他所阐述的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理论就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道德理论这一判断的根据在于,美德理论超越了前述各种噵德理论的限度它能最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的预设,因此能吸收其中的长处并对其弱点的缘由与修正的可能作出解释。质言之虽然美德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等待被修正的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的所有其他道德理论都在其视域之内都可以被它扬弃。

格式:PDF ? 页数:508页 ? 上传日期: 15:47:02 ? 浏览次数:4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