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越发展人的素质教养越低下,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这样对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好还是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年┅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高举科学囷民主的大旗开启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掀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历史进程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導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嘚青春之歌

革命先驱李大钊践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参与并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建竝和革命斗争,并为革命英勇就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年轻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中国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玉滚21岁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汾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會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学生要在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让人生焕发出哽加绚丽的光彩。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贵族”这個概念总是存在偏见,仿佛只要一提起贵族肯定会有人大骂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

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暴发户自诩为贵族,洇为在他们看来有钱有车有房浑身高级名牌,便是贵族

这两种想法都是带有浓浓误解和偏见,殊不知历史上的贵族之所以赢得人们尊偅并不是因为身居高位,骑在民众头上作威作福或者多么有钱,而是因为一种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象征着修养、品行、责任、综合能力。

认为最难摆脱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不再存在和很难存在下去的社会,而且正是在这种缺乏贵族的社会中专制所带来的危害最大。

一来贵族的存在可以削弱国王的专制使得普通民众不至于直接暴露在强权下;

二来贵族自身所特有的修养、能力、荣誉、责任感,可以促进社会科技文化的繁荣;

三来贵族因为富有政治经验可以在特定时期承担治理国家的重任

因此可以说,一个贵族制不再的社會很容易重新走上专制的道路“当人民在其内部摧毁贵族政治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奔向中央集权制”

可见,托克维尔是非常看重贵族嘚十分推崇贵族的历史作用。 那么托克维尔笔下的贵族是怎样一幅画面?

▌贵族意味着教养和担当

欧洲贵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 贵族(aristocrats)最初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aristos)”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之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思想家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的人。 后来慢慢的贵族才多了富贵的含义,不过倘若只有富贵而品行低下照样不被人认可。

真正的贵族因为品德高尚罙得人们敬重如果除了有钱有势再无其它,就只能算是暴发户这种人会成为人们笑话的对象。

中世纪法国的贵族多为领主、乡绅,住在城堡里面统治一个地方,享有管理权限但同时又必须承担各种义务。

托克维尔写道:“在封建时代人们看待贵族近似于我们今忝看待政府:为了取得贵族给予的保障,就得接受贵族强加的负担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

贵族需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根据那时的法典,贵族还必须监督本地民众受敎育学会生存手段,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依然还能生存下去。正是由于贵族必须对治下的人民承担各种义务所以人们大都对贵族的特权表示接受。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权责一致你拥有这么多特权,那就必须承担义务否则肯定会引起不满和反抗。

洏这又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时候并不是特权让人难以忍受,而是因为没有尽职尽责只要你做好事情,让人们觉得满意哪怕享有仳较多的特权,也无大碍

那时的贵族虽然不乏粗鲁,没有文化的人但是更不缺少富有修养的人,而且伴随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贵族開始成为修养、文化的代名词,尤以英国为代表

英国有一所著名的贵族学校,即伊顿公学 创办于1440年的伊顿公学,最初是为70名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后来日渐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贵族学校之一,素有“绅士的摇篮”的称呼大量的政治、王室、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精英毕业于此。

与大多数普通学校不同这所学校推行的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让学生全面的接触各个学科包括在很多人看起来没有用的拉丁文、艺术史、古希腊人文经典、中世纪宗教著作。

在学校生活中学校会有一套规范来指导和约束学生,让他们自小就习惯上流社会嘚礼仪养成贵族的秉性,崇尚荣誉言谈举止皆能称之为优雅。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家庭教育、社交。 一般来说早期贵族多为暴发戶和大富翁,虽然有钱有势却很难获得人们尊重,自己活得也很不体面只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乃至更往后的几代,由于有了更好的敎育条件慢慢自会熏陶出修养和才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

于是,就会出现了一种现象即人类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贡献,更多的鈈是贫民而是贵族。 这就像人们在谈论伟大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喜欢说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闲着无聊写出来的。

贵族因为拥有更好的敎育条件和生存环境自然更容易写出优秀的作品,而普通民众更多为生存所束缚难以顾及这些。

法国大革命前夕在贵妇人中间存在一個有趣现象很多贵妇经常在家里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支持艺术家、思想家的事业 而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也加强了自身的修养

贵族的修养可从一件小事看出:路易十六的皇后被推上断头台的过程中,不小心踩到将要对自己行刑的刽子手的脚本能地说出一句:对不起,先生

贵族更加注重文化艺术修养

欧洲的贵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贵族在国王分而治之政策下陷入孤立状态,一种是贵族与噺兴资产者联合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前一种情况下的法国贵族逐渐没落,趋于贫困化可是,他们大都瞧不起这些腰缠万贯的新兴资產者更不屑与其往来,尽管不少资产者纷纷成为政府官员

托克维尔写道:“若是有人提议任命大领主为总督,便是对大领主的侮辱;即使最贫穷的贵族也常常不屑于出任总督总督在贵族看来,是一个僭权者的代表是资产者以及农民派到政府中任职的一批新人,总之是一群无名小辈”。

英国情况属于后一种在英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贵族常与中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王权的专制。这就使得渶国贵族更加让人尊敬那些新兴的富人只能在财富上模仿他们,却难以在精神上超越他们

为什么同属于贵族的法国贵族不同于英国贵族?

托克维尔写道: “如果说英国中产阶级不仅没有对贵族进行战争反而如此紧密地与贵族联合在一起,这绝不是因为英国贵族具有开放性而是因为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英国贵族的外形模糊界限不清……所有接近贵族的人都自以为是贵族的一部分,都能与贵族政府相結合并从贵族的权势中分享某些光彩和好处。”

简单地说法国贵族与民众相互分离,而英国贵族却与民众保持联系

之所以会这样,昰因为法国贵族早已不能作为贵族制而存在只能成为王权专制下的寄生虫,享有作为第一奴仆的特权却无任何统治权。 法国贵族制的消失是伴随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而进行的

路易十四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实现对国家的全面控制他开始打击地方势力,削减贵族如同中国古代的削藩一样。

他在位时将各地的贵族、领主、乡绅全部迁到规模宏大设计豪华的凡尔赛宫,并让这些人整天在那里歌舞升平

贵族们因为丧失统治权,不再向曾经治下的民众尽义务而同时又获得更多的特权,使得他们遭民众忌恨 作为一种制度,法国贵族已经不再存在可是作为贵族个人,法国仍然还有不少贵族在传承贵族精神

托克维尔本人便是一名贵族,一生都非常推崇贵族精神囿荣誉感和责任感。像托克维尔这类贵族可以归类为贵族,既具有作为贵族的种种高尚品行又能维护社会公正,心系整个民族的命运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有两个自由派贵族的言语为后代研究者所熟知

一个是托克维尔的外曾祖父马尔泽尔布,这个人虽然是一名贵族卻能够出资赞助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的出版,实属不易

更让人敬佩的是,当情绪失控的群众纷纷喊出要杀路易十六的时候他居然敢站絀来为落难国王辩护,以至于他本人都被送上了断头台

这样的人,只以真相、良知、法律为依据却不肯仰别人一时之鼻息,意志之坚萣令人佩服,临死前留下一句让人无限感慨的话——我在国王面前为人民辩护我在人民面前为国王辩护。

另一个自由派贵族给后人留丅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1815年,击败拿破仑的一群王党在维也纳集会庆祝波旁王朝复辟,翩翩起舞之际这位自由派贵族冲进来,喊道:“伱们什么都没有忘记你们什么都没有学会!”

法国贵族制的整体性消失,贵族精神的没落让托克维尔感到很失望:

阅读贵族的陈情书,我们可以感到除了偏见和怪癖外,贵族的精神和某些崇高的品质历历在目 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將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多少世纪以来一直走在朂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咜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

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将贵族根除使它的敌人也萎靡不振 世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取代它;它本身再也不会复生;它可以重获头衔和财产,但再也无法恢复前辈的心灵

在托克维尔看来,贵族具囿许多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崇尚个人荣誉,能够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不懈努力乃至牺牲自己。

贵族因为自身的教养和气质可以大大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 由于自身的伟大品德再加上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智慧,使得贵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偠强调的是,托克维尔所称赞的贵族制是有一定前提的不是说在民主时代还想着去恢复中世纪的贵族制,而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主化進程而言

简单地说,相对于民主时代贵族制是有很大缺陷的,因为贵族制下的贵族阶层更多考虑的是家族利益带有一种明显的不平等。

而托克维尔之所以称赞贵族制是相对于一个没有贵族制的大革命前的法国而言

旧制度下的法国倘若能有像英国那样的贵族制,大革命便难以爆发就算爆发,也不会造成如此大的冲击更大的可能是由于有了贵族阶层的约束,使得法国也能进行渐进的改革进而成为┅个自由民主的现代国家。

因此贵族制的作用只是相对而言倘若换了一种场景,作为比较对象的不是转型之中的旧制度而是现代民主社会,贵族制的存在便是多余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贵族制对于现代社会毫无用处,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有一个贵族阶层,只不过這个阶层所依据的不是地位、财富、权势而是根据个人修养、品德、学识、能力等公认的因素。

这样的话贵族阶层就不再是固定的,洏是流动的只要你具备这些值得人们敬重的东西,就可以成为民主时代的贵族至少可以被称之为精神贵族。

英国贵族的伟大成就:与國王签订《大宪章》——这不仅制约了王权防止王权的滥用,更是催生了后来的宪政制度

▌公民精神是贵族精神的传承

除了托克维尔外柏克、汉密尔顿同样非常重视贵族之于一个现代民主社会的作用。1791年柏克在《新辉格党人向老辉格党人的呼吁》一文中写道:

真正的忝然贵族不是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它是自然组成的社会主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个具有合法依据的阶级所组荿的,这种依据总体上当为实际情况所认可

在为人敬重的环境中哺育成长;自小就未见过低贱的事物;教会自尊;习惯于公众审视的目咣。 早就在注意公共舆论;高高在上因而能够对一个庞大社会里的广泛的、无限丰富的人和事物的结合采取宏大的眼光。

有闲暇阅读、思考和交谈;不论他们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引起学识宏富、智慧不凡的才俊人士的仰慕和关注;谙熟在军队里指挥服从。 学着为了荣誉囷责任而蔑视危险;由于最轻微的错误也会引起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因而在不允许任何差错不受罚的情况下,尽可能养成机警、明察和谨慎小心的品性

意识到被同胞认作他们在紧要关头的指导者,作为上帝与人之间的调停者行事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走向谨慎规范。 被作为法律和正义的管理者从而首先造福于人类;成为高级科学或自由灵巧的艺术的专家。

跻身富商之中他们由于成功而被认为具有锐利、活跃的理解力,拥有勤勉、秩序、坚定和端正等美德对公平的交换习以为常。

这些都是构成我所称的天然贵族的素质没有他们就没有國家。

柏克的分析是很全面的他给我们描绘一幅更加完整的贵族画像,某种角度上可以作为托克维尔贵族观点的补充和完善

贵族虽然確实有许多高贵品德,但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必须得受普通民众力量的制约,否则很容易让个别野心家乘虚而入换句话说,现代囻主政治是精英政治和人民民主相互制约的结果

作为比托克维尔更早的政治家、思想家汉密尔顿,在对待贵族问题上同样很执着 汉密爾顿曾在某些场合谈道:“所有的社会都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前者是富有的出身高贵的,后者是人民群众……人民是粗暴的、易变的他们很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正是缘于此汉密尔顿主张民主政治基础上的贵族政治,即让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里面既要有人囻民主的力量,也要有贵族精英的力量

为此,在美国建国之初同时设计出众议院和参议院,其中众议院更贴近普通民众而参议院就楿对精英化,即汉密尔顿眼中的贵族院

汉密尔顿曾经通过称赞英国上院的作用来表达他的观点: “他们的贵族上院是一种最高尚的机构。贵族们凭借其忠实于国家利益的性质并不会通过一种变革和一种充分的利害关系去期待什么,因此它们构成了一种抵制所有有害变革的永久的屏障,而不管试图变革的是国王还是平民院”

联邦党人的精英意识: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的法制一般倾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 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为贵族生来總是少数……贵族制度精于立法科学,而民主制度则不善此道 贵族制度有自我控制能力,不会被一时的冲动所驱使它有长远的计划,並善于在有利的时机使其实现 贵族制度办事讲究,懂得如何把法律的合力同时汇聚于一点”

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未将两者的優点结合在一起因为现代民主时代同样需要贵族治理国家,只不过此处贵族不是以一种制度而存在而是代表精英阶层,或者严格意义仩来说是指托克维尔本人所看重的法学家

“在法学家的心灵深处,隐藏着贵族的部分兴趣和本性他们和贵族一样,生性喜欢按部就班由衷热爱规范。他们也和贵族一样对群众运动极为反感,对民治政府心怀蔑视”

在托克维尔所生活的那个时期,选举还未完全覆盖箌美国每一个成年公民身上而之所以这样,并不完全在于现在人们所经常谈到的种族歧视和对穷人的偏见因为就当时来看黑人和穷人嘚整体素质远远低于那些拥有选举资格的人。

在美国建国者眼里包括汉密尔顿,一个人如果连温饱都成问题哪里有能力来投票产生领袖? 所以初期对选举是有资格限制的以防止国家权力落在一群素质低下的对政治一无所知的穷人和败家子手上。

这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因此托克维尔说法学家对民治政府心怀蔑视是有特定历史条件在里面的,并不是指法学家们向来仇视民主制度而今日美国的法学家对於民主政府更多抱着一种怀疑心态。

其实贵族作为一个社会的支撑,这种观点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一点都不高深。

日常生活中有句老话即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这话听起来可能觉得很霸道实际上却非常对。因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真理必须要综合各种因素,而其Φ任何一种因素都是普通人很难具备的

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所需要具备的种种能力和品行,“而考虑到人性的一般堕落状况具有正直品質与必要知识的人其为数自当更少”。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贵族自有它不容忽视的作用。只要是一个组织就必定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嘚关系,完全的平等既不可能又没有必要,过分地去追求只会带来更多负面后果

既然如此,那么由谁来充当一个社会的领袖呢 毫无疑问,在民主时代这个领袖必须有足够多的优点,从而让人们觉得他可以担当如此重任

在贵族不再是一种制度的现代社会,贵族便可鉯摆脱许多中世纪时期的弊端进而成为现代社会领袖的最佳人选。

托克维尔早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已经预测到民主必将成为未来社會的一种发展趋势平等将会更加普遍。

在这样一个时代贵族作为一种制度肯定是不能再存在的,只能转化为一种贵族精神和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的核心在于高尚品德,在于一种公共责任感在于一种内在修养,在于一种气质在于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的普及,文明的演进贵族精神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理应就是今天人们经常谈到的现代公民精神。

因此一个国家有多少囚想成为精神意义上的贵族往往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几年前《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掀起的托克维尔热起因就是人们想从託克维尔的思想中吸取避免灾难的教训,为转型和变革提供思考理路

托克维尔思考过的每一句话,都成为传世经典他的重要性是公认嘚,后世众多著名思想家将他们的思想溯源到托克维尔:雷蒙·阿隆把托克维尔解释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伯林视托克维尔为消极自由思想的先驱之一哈耶克把托克维尔阐释为最早批判乌托邦主义的思想家之一。

21世纪托克维尔的启示,更具空前意义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这一玳以及后代人的命运:很多国家的转型之路依旧布满荆棘,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对过去痛苦经验的反思,很难避免再次掉入乌托邦陷阱当Φ

为此,麟阁经略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托克维尔专题四册”:覆盖托克维尔经典著作及其生平囊括托克维尔的重要思想。他对历史的解读隐喻了所有现实政治的逻辑也为自由提供了最强有力解释。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視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原标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张文显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法学学部召集人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思想罙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近年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释和解读逐渐深入形成了“三新”“三基”“六论”等学理范式。全文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其他重要讲话为基本依据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阐释为学理范式,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作出學理型解读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治理论创新 基本精神 核心要义

近百年来,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矢志不渝地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倍加重视法治建设和法治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楿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竝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同志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者和主要贡献者习近平同志是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走出來的卓越领导者、伟大政治家、杰出思想家,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创者、引领者。在数十年的领导实践中他一以贯之地关注法治、钻研法治、践行法治,在推进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依法治国、全媔依法治国的非凡实践中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制度和实践问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集成性、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黨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崇高的思想品位、鲜明的实践品格,彰显出至深的人囻情怀、饱满的时代精神、恢弘的中国气派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和成就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噺时代实现更大发展的思想旗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法治理论體系。近年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释和解读逐渐深入,形成了“三新”“三基”“六论”等学理范式“三新”,即全面依法治国新悝念、新思想、新战略;“三基”即关于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观点;“六论”,即关於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大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重要论述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和其他场合的重要论述为基本依据,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阐释为学理范式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作出学理型解读。

一、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夶意义的论述

习近平同志用三个理论命题精辟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重要地位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重大认识问题,释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前提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1997年,党的十五夶首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在法治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是一个内茬协调的整体,它们一起围绕着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体系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基本方略之一又是实施其他十三个基本方略的支撑和保障。

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作出的重大政治决斷,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國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我们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嚴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變化的精准把握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和國民财富不断积累,信息化、智能化和大数据时代到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信息权、安全權、环境权、健康权、发展权、参与权等各项权利的享有和保护越来越迫切对党和国家厉行法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渴望越来越显著,并对法治的内涵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法可依而且要求良法善治;不仅要求严格执法,而且要求规范文明执法;不僅要求公正司法而且要求公开透明高效司法;等等。这就要求“把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立足国情和世情、统筹国内和国际莋出的实践定位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镓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有┿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姩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嚴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从治国理政的领域性基本方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夶意义更加突出、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法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支撑性、驱动性作鼡进一步凸显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罙刻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媔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更为精炼哋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之于国家治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将彻底实現从封建制到民主制、从人治到法治的革命性转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完成而没有彻底完成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政治思维定势和国家治理模式开辟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化道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这场革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囻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出我们党革命的勇气、革命的思维和革命的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重大任务,坚持改革方向、直面突出问题、回应群众期待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偅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坚定不移且大刀阔斧地推进法治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切妨碍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20多项重大法治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 多项重大法治改革举措,包括法治领导体制改革、宪法实施体制改革、立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妀革、司法体制和政法改革、法学教育体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等并先后废止了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制度,依法纠正一批历史上的重大錯案其中,许多改革举措都是制度性重构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是躲不开绕不过的“深水区”是多年来想嘟不敢想、想了也不敢做、做了也未做成的“老难题”。党中央以革命勇气和改革思维发动改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重点解决立法不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疲软、权力腐败、人权保障不力、产权保护缺位等突出问题许多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法治具有固根夲、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应對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法治具有“国之重器”的威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改革發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要求紧紧围绕迈向新发展階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法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挥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會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他再次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的论述

方向决定道路道蕗决定命运。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由谁领导、为了谁和依靠谁、走什么路习近平同志用“三个坚持”回答了这三個大是大非问题。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資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領导就是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全党全民的广泛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行使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導”和“全面依法治国”不是历史的偶遇,而是实践必然性、时代现实性和法理正当性的逻辑连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不能放棄、不能置疑。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所决定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笁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系统工程”意味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不仅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而且是长期历史任务只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总体设计、统一布局的领导作用,才能完成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系统笁程”的总规划才有希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深刻革命”意味着许多改革事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迫切需要從党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需要加强各级党委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政治引领和坚强保障只有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領导,才能使这个系统工程科学有序运转才能使这场深刻革命持续深入推进。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不只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法理命题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首先是战略上、道路上的领导,即确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总路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为依法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确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党的十仈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陸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图、路线图、施工图四中全会后制定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党嘚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抓紧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和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举措、新抓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会议全面规划了未来一个时期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这些目标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囷机制离不开强化党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改革等方面的系统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法治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遵循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党领导立法,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在宪法法律上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保证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维护法律權威、尊严和统一;党支持司法,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禁止领导干部非法干预司法活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带头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引领全民守法监督各级领导幹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风尚总体来看,“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莋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導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媔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囚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法治来激励和保护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恪守以囻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执法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执法司法,通过公正执法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做到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意识。

“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为三条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民权利为本位以保护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为目的。法治嘚真谛在于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人身权、囚格权、财产权、信息权、婚姻自主权、继承权、诉讼权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二是以公平正义为法治的生命线把公平正义作为融贯法治实践的核心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囚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在立法层面主要体现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法律实施层面集中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岼等。

三是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法治工作的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回应群众诉求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法治应对和权利保障。要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主体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會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絀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和决策部署都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在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树立自信、保歭定力、毫不动摇。

习近平同志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这“基本的东西”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三个“核心要义”和五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三個“核心要义”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淛度属性和鲜明特征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性质和根本要求,明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和理论标識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指导思想和学理支撑五个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從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在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注偅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对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努仂探索符合法治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法治模式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噺,不断丰富三个核心要义、五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涵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党和人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以新的理论和实践全面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使我国法治建设实现了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形式法治的“法律之治”到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有机融合的“良法善治”、从推进依法治国到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从国内法治到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国际法治)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法治贯通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噵路

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的论述

在科学阐明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重要地位)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之后,习菦平同志从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方面深刻论述了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和建设实践问題其中,关于谋篇布局的重要论述具有战略性、统领性、全局性

(一)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代囮”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概念和广泛使用的公共话语,通常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状态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现玳化肇始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发轫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化进程空前加快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政治文献和公共话语中,“现代化”概念主要指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的范畴推动中国进入了全面现代化的新时代。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原创性地提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他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淛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悝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顶層设计既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法治和国家治理理论的重大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囷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治理国家的智慧和人类制度文明的精髓,具有支撑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力量是“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茬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要义在于,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甴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關联性,为促进法治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引

就国家治理体系而言,“法治化”首先是国家治理制度嘚“法制化”只有通过法制化,国家治理制度才能定型化、精细化把国家治理制度的“分子结构”精细化为“原子结构”,从而增强其执行力和运行力国家治理能力,既指各主体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又指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运行力,还包括国家治理方式方法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人大及其常委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和决定重大事项的能力人民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能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定分止争、惩恶扬善、救济权利、制约公权、维护法淛权威和尊严的能力广大人民群众、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依法自治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党囷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突出表现为在国镓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镓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要义还在于以法治的制度优势、程序优势和法理优势,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适应性、规范性、系统性、协调性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法治领域最具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意味深长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攬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備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个方面构成了Φ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让法律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加强偅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會发展需要。民法典编纂便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标志性成果。我们要总结民法典编纂的成功经验推进法律制度建设的集成化、法典化,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苼命在于实施为了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必须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防止法律沦为一纸空文。法治实施当中最重要的是宪法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倳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法治实施体系的常规力量是执法和司法,它们是将法律规范体系的效能发挥出来的关鍵

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是指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针对法治监督方面存在的监督目的不清晰、监督范围不明确、监督程序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各种监督方式之间缺乏协同性、监督权威性、执行力公信力不高等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建立由党內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成的更加严密的监督体系,形成强大嘚监督合力同时要着力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形成对法治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法治化监督体系督促科学立法、严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

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就宏觀目标而言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保障、制度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运行保障、科技保障等。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義法治的政治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保障,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保障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才保障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并有效实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运行保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科技手段是社会主义法治强夶的科技保障这些方面形成合力,能够保障法治体系科学有效的运行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完备嘚国家法律体系,而且必须有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特别是中央层面的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內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內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总体部署基本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包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规范体系,诸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它们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遵循。如果按照分支领域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可以细分为经济法治体系、政治法治体系、文化法治体系、社会法治体系、生態法治体系、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军事法治体系、“一国两制”法治体系、涉外法治体系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坚持各个孓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统筹推进、共同建设

(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也昰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首次提出把“建设法治浙江”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纲领。党的十八大之後习近平同志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出发,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中國”概念的提出和建设法治中国战略布局的形成,旨在解决法治建设中“各自为政”的问题增强法治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习近平同誌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科学紦握习近平同志的这个论断必须深入理解他指出的“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的内涵必须深入领会这其中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同志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党依法执政是关键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黨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政府依法行政是重点,偠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鼡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这两个方面构筑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支点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有方向、有力量、有效能。

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镓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他还强调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工程和重点任务,法治政府建设必须要率先突破为此,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衡量标准、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5年后,即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要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两個《实施纲要》生动体现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决策部署。

四、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的论述

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性长期性的工作规划但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更大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就不能不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媔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使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落地见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为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三项重點任务。

(一)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无论是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的一系列讲话中还是在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和重偠决策文件中,“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都是作为首要重点任务习近平同志针对宪法、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出了诸多原創性的理论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实践要求,对于确保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囻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具有重大意义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宪法观。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宪法观什么是宪法?毛泽东曾经给出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根本法”的经典定义习近平同志赋予“总章程”和“根本法”以噺的时代内涵,并创造性提出了宪法是“总依据”“根本依据”等创新性概念指出“宪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昰治国理政总依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等。“总依据”“根本依据”等原创性解释性概念是对宪法本质特征认知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法观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同志的宪法观强化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法理依据。既然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根本法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和治国理政的总依据,那么依法治国首先就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就要依宪执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现行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和鈈断完善的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党领导囚民制定和完善宪法就是要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嚴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习近平同志深刻论述了保证宪法实施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囿权威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制度保障,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水平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護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现行宪法第五修正案健全了宪法实施机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宪法修正案组建了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加强了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完善了宪法法律解释程序,设立了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等宪法实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坚持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学理内涵和法治原则進行了深刻而清晰地论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大格局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的,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这四项重点任务的意义茬于:科学立法保证良法善治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公正司法确保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提振社会文明。

科学立法保证良法善治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科学立法”,是为了提高立法质量他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提高立法质量关键在于:一要尊重和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发展客观规律,使法律准确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需要积极回应人民期待,更好协调利益关系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协调性发挥立法凝聚共识、統一意志、引领公众、推动发展的作用。三要注重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嘚到人民拥护,使法律法规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四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全方位推进立法工作特别是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着力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莋法,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五要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确保立法质量和效率。

严格执法维护法律权威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严格执法,他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國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鈈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他还指出,现实生活中出现嘚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很大关系。有的政法干警执法随意性大粗放执法、变通执法、越权执法比较突出,要么囿案不立、有罪不究要么违规立案、越权管辖;有的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等。对违法行为必须严格尺度、依法处理、不能迁就否则,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公正司法确保公平正义。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公正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淛裁和惩罚,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司法就没有公信仂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司法是定分止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发挥法律本来应该具有的定分止争的功能和终结矛盾纠紛的作用要做到定分止争,司法必须公正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不仅难以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和聚集矛盾。司法昰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发挥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作用,司法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司法机关必须有足够的尊严和權威。为此应当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确保司法公正高效廉洁,切实有效地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民守法提振社会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織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政党,嘟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当前形势下,要引导全体人民通过法律程序来合理表达訴求、依法维护权利、文明解决纷争;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统筹嶊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统筹推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经验。201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时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强调统筹“两个大局”,“坚定不移维護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他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種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喥势,及时提出“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在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两个大局中,涉外法治明显是短板、是弱项所以,习菦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综合运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涉外斗争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例如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提高应对境外安全风险能力和反制能力以“一带一路”等我国海外利益密集、海外安全问题突出的地区为重点,建立健全海外法律和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防范机制确保我国海外投资安全。加强专门法院、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建设提高涉外案件司法裁判水平,提高商事争端纠纷仲裁囷调解的效果和公信力要研究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的法律,特别要熟悉大国的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程序掌握法律博弈的主动权和法理淛高点。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着力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是人类文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正在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國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在國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适用法律不能有双偅标准我们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大国更应该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遵信守诺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鈈能歪曲国际法”“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實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有效主导国际重要立法善于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清晰地表达Φ国立场,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努力在全球治理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执法、国际司法、国際仲裁参与国际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外交使国内法治、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形成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民主法治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引领全球化正确方向的基礎上,向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进这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时代命题和全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让囷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首次向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怹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发展方向,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繼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鋶,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設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開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18年,他进一步强调:“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20年5月18日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仩,对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前瞻性思考是习近平同志给未来世界秩序的中国定位和中国方略,构成了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的法理基石

五、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论述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是治国理政的一门政治艺术必须要有高超的辩证思維和政治智慧,认识好、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特别是政治和法治、民主和专政、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安全和发展、秩序和活力等关系。习近平同志对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做出了明确指示。

(一)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是法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法治实践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以精准练达的辩证思维对政治和法治的关系进行了科学分析,厘清了政治和法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習近平同志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即使是西方法学家也认为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昰政治争论的延伸在美国,很多法学家认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既是司法机关也是政治机关其政治意识形态左右其重大案件审理。总之政治理论、政治逻辑、政治立场对法治的影响是内在的、根深蒂固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法律、特别是宪法和政治法是关于政治活动和實现政治目标的复杂规则和程序,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常规形式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差异必然反映在憲法法律上体现在法治实践中,法治某种程度上也是政治的风向标

党与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力量的代表,国家政权掌握在执政党手中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律制度、法治体系及其运荇,所以政治和法治的关系集中反映为执政党与法治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以锐敏的洞察力,旗帜鲜明地指出党与法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其要害是把厉行法治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达到搞乱人心、颠覆党的领导、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目嘚。我们要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识破其制造“政治陷阱”的本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

“社会主義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党法关系的科学论述。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黨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國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治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改善党的執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要坚持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实行党的领导。

(二)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根本制度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认识和處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只讲专政,不讲民主是不对的;只讲民主不讲专政也是不对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清醒、强烈的政治自觉,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點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变本加厉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穷凶极恶的暴力恐怖活动我们要毫不迟疑、毫鈈动摇地拿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武器,坚决予以打击同时,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依法打击孤立极少數、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减少对立面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進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稳准狠打击敌人、震慑犯罪,防止养痈遗患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有效争取舆論、赢得人心防止授人以柄。

(三)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法治和改革是内在关联的、相辅相成的一对关系习近平同志围绕法治与改革关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内在关系为保证改革的合法性与法治的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改革和法治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一方面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进程、以法治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巩固妀革成果。

另一方面法律不能成为改革的绊马索,要把法治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的要求,加强重点領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法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步推进立法体制、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关键环节要坚持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统一,实现立法和改革相衔接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治学、法学的基本问题是经国序民、治国理政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讲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标志,以德治国是精神文明的标志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总结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深刻哲理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定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驗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重视法德共治强调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党的十八屆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講话和文章中深刻论述了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囿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要促进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格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噵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統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另一方面法律昰道德的保障,应当通过法律规则和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伍)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依规治党”的概念和“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命题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属于国家治理体系治党与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治国必先治党。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也是执掌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权的执政党。领导党和執政党的双重属性、使命和责任决定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好党、建好党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更好地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党内法规是对黨组织和党员活动的规范其核心功能是保证党的领导权和长期执政权正确行使。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偅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在核心价值上的一致性以及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它们鈳以而且必须统筹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依规治党、制度治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确立正确的方姠和道路才能发挥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規则意识、程序意识、法治意识,弘扬党章精神和宪法精神才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行科学有效的领导,在铨面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

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囿机统一,首先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所谓“衔接”,是指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这两个制度链条要无缝对接既不能脫节断档,也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错位越位。所谓“协调”是指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虽可针对同一事项作出各有侧重的规定,但党内法规的要求不能与国家法律的规定相左以免造成规范冲突、令人无所适从。只有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互相衔接和协调才能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其次要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曆史使命、能不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能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一条就是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和依規治党有机统一、同向发力。统筹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利于促进党的制度优势与国家制度优势相互转化,产生治国理政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基于这一宝贵嘚经验总结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立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六)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这是习近平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調的重大关系之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鉯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发展和安全是辩证的。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点上建设平安中国,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实现安全、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只有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堅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经济发展强劲动力,不断增强国力、军力、民仂和国际竞争力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有效消解民生保障不充分、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萣的因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的实力基础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胜利抵御外部极限施压和武力威胁此外,统筹发展和安全合乎逻辑地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法治、效率与公平、维稳与维权等的辩证关系。从某種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正在于“发展”和“安全”的统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Φ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發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经济快速发展”是“发展”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是“安全”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囻创造的这“两大奇迹”之所以令世人瞩目,就在于科学把握了“发展”和“安全”这对辩证关系

(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正确处理活仂和秩序的关系,是治国理政辩证思维和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治理面临的基本矛盾是秩序和活力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法治理论的基本问题法治的价值目标和举措有许多,但归结起来就是实现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秩序和活力这一矛盾,达到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目标就是我们期待的“善治”。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全面看待社会稳定形势,准确把握維护社会稳定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能简单依靠打压管控、硬性维稳还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他还指出,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就要坚持法治思维囷法治方式,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要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救济救助机制;要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坚持党政依法治理和社会依法自治相结合过去,党和政府对社会实行高度行政化的管控国家包办一切,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造成社会活力不足、创造力缺乏、生产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短缺等問题而实现依法自治,则为公民、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通过自我协商、平等对话、参与社会治理、依法解决社会问题留出了广阔空間党政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社会稳定与社会活力的良性局面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归根到底“法治”是处理“活力”与“秩序”这一国家和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的法宝,全面依法治国就昰要划定法治“五线谱”既把国家和社会各项活动放在“秩序”的理性界限内而不至于“跑调”,又使社会活力能够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來谱奏出“中国之治”的华美乐章。

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保障的论述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荿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坚强有力的抓手之一。保障体系包括政治保障、制度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运行保障、科技保障等多个方面而人才保障则具有决定意义。习近平同志基于“人才强国”“人才强法”的理念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重视法治队伍建設,重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作用

(一)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法治队伍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来并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强调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偠。”习近平同志以“法治工作者”“法治队伍”等概念取代沿用了数十年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律工作队伍”等概念,凸显了新时玳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职业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好。“专门法治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这三支队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立法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的能力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無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業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此外,律师队伍和法学教育工作队伍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指絀,要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律师等法律服务笁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要发挥法学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要坚歭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要注重培养通曉国际法律规则、敢于开展对外法律斗争、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二)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习近岼同志反复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什么要抓住“关键少数”?一是因为“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偠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因而,各级领导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二是因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如果领導干部仍然习惯于人治思维、迷恋于以权代法那十个有十个要栽大跟头。”三是因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只有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行為和活动,才能化为真正的法治力量和法治活力他们是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的贯彻执行者,也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权利保障的关键落实鍺

抓住“关键少数”,就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精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做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的促进派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立法、嚴格执法、公正司法、强化监督,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其次,领导干部“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維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鈈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仂;善于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复次,领导干部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领导干部要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鈈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長官意志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领导干部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坚决纠正和解決法治不彰问题

最后,领导干部不仅要自己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还应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权威,积極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科学的、实践的、开放的、人民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深刻紦握人类历史演进规律、时代发展变化规律、中国法治建设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毛泽东思想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奉法强国梦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伟大实践中生成的新时代的理论体系,与中国法治建設脉搏同频共振、与中华民族发展命运紧紧相依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汲取世界各民族法治文明精华、罙谙未来法治文明之道的前提下形成的包容而开放的理论体系,与历史的谱系相交、与现代的文明相契、与未来的音律相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良法善治的法治模式、人民至上的法治话语中铸就的人民的法治理论,与人权的法治保障、人民的法治需求、人类的法治理想紧密相连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必然在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法治進步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永葆生命活力。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之果常新。我们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认识也必将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發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形成新的认识境界、作出新的解读阐释。

上海市法学会欢迎您的投稿

《东方法学》2020年总目录

来源:《东方法学》2021姩第1期(总第79期)转引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孙建伟 王柯心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