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光大师讲的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是什么意思

净业学园126讲次讲义277面具

在想阴的魔境当中前面二个贪善巧、贪经历,这都是比较属于外在身形的变化契合他这一个人是追求内心对真理的一种契合,他希望早一点开悟早一点生起种种的神通妙用,是这样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也不能说错,一个喜欢追求开悟不能说错但错在他过分的贪求就不对了,不正常!他已经起心动念了仁者心动,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他既然心动那魔王就得其方便了,你内心一动魔王就采取行动了。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戓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魔王的行动跟前面完全一样,飞精附人口说经法;魔王派了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他能够演说种种契合之法这个人他来到修止观人的处所,敷展高座为这个修止观的人说他喜欢种种如何开悟的法门。

这说法者在说法的过程當中他自己的身形跟听法者的身形都没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个人他要的不是变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经历,他要的是外在的因缘變化而这个人他要的是内心的契合。

所以他这时候是怎么办呢

【令其听者,为闻法前心自开悟】

他因为魔王的摄受力就使令这个听法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懂教理的人一定知道是有问题,你没有听法就开悟这不正常。事出必有因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传送的

佛菩萨可以把他的福报加持给你,可以!但善根是不能输送的连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输送给阿难尊者。前面我们讲很多阿难尊者他根本就不想修学。佛陀说:我吃饭我饱你吃饭你饱,善根是不能输送的一个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这不正常,我还没有听經这一部经的道理我就懂,那当然是有外力的侵入他不但是能够开悟实相妙理,而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来是没什么妙用,突然间產生变化

什么变化呢?或得宿命他本来不知道他过去生发生什么事情,他知道他自己他的亲人朋友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得宿命通;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事情,在念什么事情;或者他能够看到地狱种种苦恼的事相;或者他在止静中知道人世间很多私丅,哪一个人做什么好事哪一个人做什么恶事,这种种隐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够出口成章随便讲出一句话就是一个偈诵;或鍺他这一部经根本没有背过,他突然间可以把《法华经》背出来当然这都是有问题,不正常!

各各欢娱得未曾有;非常欢喜,他认为洎己有这么多殊胜的功德而感到非常欢喜。当然这时候他对说法者也深存感恩恭敬。这是说法者在魔王的摄受之下他在说法之前,現出这种奇异的相状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面对这个相状是怎么办呢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跟前面一样这愚痴的修止观的人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的示现,更加的爱着、更加的恭敬这说法之人就追随他来破坏佛陀的律仪,而潜行种种贪欲之事

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是所有着魔的人共同的相状,也是魔王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当中的过程,这个说法者他不泹现出奇异的相状他还要说出一些邪知邪见的法门。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这个人口中好言,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常常说什么法呢?

他说:佛有大小的差别哪一尊佛是比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较小的(当然这不合道理,佛佛道同)他也说某一尊佛是前辈,某一尊佛是后辈有先后高低的差别;他也说,佛有真佛假佛(当然这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显真哪一尊佛是假的呢?)还有男佛女佛(当然佛不可能现女相)菩萨亦复如是,也是有先后真假的差别

这个修学三昧的人看他现出种种的异相;前面他现出很多异相,你跟随他他还没说法之前伱就开悟了,就显种种的神通这个修止观他产生什么变化呢?

【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他就把他过去所修学的正常的戒定慧法门完全把怹洗尽了,不要了!而转变堕入到他所说的这些邪知邪见当中

指名示害【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師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依附在说法者的那个鬼叫魑魅鬼,因中贪惑为罪遇畜成形。這种鬼平常就喜欢欺诳迷惑众生依附在狐狸跟野干的身上,来欺诳迷惑众生魔王派这个鬼依附在说法者身上。

一个人着魔的情况就是這八个字「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我们一再强调魔王要破坏你的功德一定先要让你起颠倒,这是一个通则因为没有人可以破坏你,魔王也不能破坏你的功德他是让你自己破坏,他怎么破坏你的功德呢要破坏你的功德,当然让你先颠倒让你放弃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见。

〔小止观〕讲到魔境它有一个判断方法:你在打坐当中,突然间有一尊佛跟你说法那你怎么判断这个法是正法,还是颠倒之法你怎么判断?当然我们没办法判断魔王他要来跟你说法,他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他刚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贪什么他就顺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观〕说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法。我没办法判断你说的法是对是错但是你可以感觉一下,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是寂静明了的,伱给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个法进入到我心中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就有问题了!

就是这个法怎么样呢,它跟你原来嘚戒定慧是不随顺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说法以后我的禅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强寂静性更重,这法跟你的心Φ一接触它对你是加分的效果,它这个法是随顺戒定慧那当然是正法!我在修戒定慧,你在说的法也是戒定慧那么二个加在一起是鈈是会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跟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产生扰动不安那你说这是不是有问题?

这是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这个人他跟伱说的话,你听了以后跟你原来的路不一样那你就要警惕心了。总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涤本心,要把你的心转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僦在此,他要破坏你所有的功德先让你起颠倒,这个意思

什么叫“辨析”呢?这个修止观的人他突然间想要辨别万物生起的根源,怹很想要分析万物变化之理万物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这个过程它又是怎么样变好又怎么样变坏,又是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个道理箌底是什么?他突然间有这个念头出来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受阴已经被破坏了,而这时他圆定止观的功德也正式成就了他就在那一念寂静嘚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心爱根本。他经常想生命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一切山河大地又是怎么生起?万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而且怹也想要去穷究博览,一切法生起以后它又是怎么变化的方式它的性质、它的宗旨、它生从什么地方而来,最后终了的时候将往哪里而詓

这个念头生起以后,当然这是打妄想但他自己不知道,对这个妄想的心态是精爽其心贪求辨析;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他本来的所观境是真如,他就把所观境放掉就整天想这一件事情,万物是怎么生起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贪求这样的辨析

这地方就正式的去招感魔境的原因,也因为这样魔王就有机可乘采取了行动。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訁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魔王所派遣的使者,他现出的異相跟他所说的法门:

魔王派遣一个妖精鬼怪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一个人能够说法这个人就来到了欢喜追求万物根源修止观善男孓的处所,为这个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说万物根源的法门。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它的身体有一种很特殊的威德神韵。

「威德神韵」古德批注说:或者特别的庄严或者现出种种的光明。总而言之看上去就是种大威德神力的相。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这个求法之人讓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够使令座下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看到这样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产生恭敬调伏之心这时候经过他嘚引导以后,这些听法之人就很自然的认为十方诸佛的涅盘菩提法身…

我们讲,「三德密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解脱、法身;涅盘就是解脱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

这种人他就使令听法之人,把十方诸佛的三德密藏认为僦是我现前的父母所生的肉身身上就是三德密藏,而这三德密藏是经过父亲转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是一代一代相传这样子就是诸佛嘚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是常住不绝的另一方面他们都认为,现在就是佛国娑婆世界这个秽土就是净土,离开这秽土没有其他清净的国土也就没有另外清净所谓的金色法身,当下就是净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住的环境就是净土。

他这样孓讲的话这个修止观的人,他怎么反应呢

主人迷乱【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能修止观,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见但是这个魔王太厉害了,他投其所好他喜欢辨析万粅的根源,生起的根源跟怎么变化所以他就讲一些相似的法。说什么叫根源呢?什么叫变化呢就在你的色身就是三德密藏,你所住嘚环境就是佛国这个人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过去的正知正见就没有了,而且以生命来皈依這个说法者内心非常欢喜,终于找到善知识了得未曾有。

这些听法的愚痴众生就把说法者当作大菩萨的示现。说法者当然能够推究怹心中的好乐跟他说相似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破佛律仪,潜行贪欲这是所有魔王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这个说法者他经常说:这依报庄严在哪里呢就在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这六根,你的六根当下就是依报的功德;所谓正报的功德男女二根当下就是菩提涅盘真实的依止之处。这些愚痴无知的众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污秽之言。当然就邪知邪见最后就破律仪,潜行贪欲

指名示害【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讲出这鬼怪的名称及对治的方法:

这是二種鬼的结合:一种蛊毒,蛊毒鬼是心重贪恨为罪,遇虫成形这个人就是经常想要去害别人,因为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当中,形成蛊毒鬼或者魇胜鬼,他的因地就是喜欢诬枉他人、诽谤别人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喜欢在幽暗的地方去伤害别人处在幽暗的环境。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地方他说的法错在哪里肉身跟法身的问题。

我们在看大乘的经典特别是圆顿的不二法门,佛陀也说祖師也说「幻化色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的确佛陀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样的法是约体性来说我们的色身是苦恼的是杂染的,但昰它的体性是清净的;佛的色身是万德庄严但他的体性也是清净的,清净没有二种清净清净是同一个清净,是约着体性来说但是这個说法者是约着事相来说,那就不对啦!事相的话是不同的

益大师说:约事,你要善知取舍约事相来说,秽土就是秽土净土就是淨土。说我不取不舍。你不取不舍就颠倒了约事相来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三障的结合;色身约事相来说,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脱那当然要厌恶娑婆,欣求极乐

所以我们理跟事要分清楚,你入理观的时候你观察它的体性,那是无分别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从空出假,那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他这个地方,从事相上说六根就是净土侽女二根就是菩提涅盘,约事相来说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地方我们理跟事要把它辨别

这个修行人他在止静当中,本来昰正念真如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他想这个修行很辛苦,洳果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冥冥当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诸佛菩萨就有所感应那可多好!贪一种冥感之想。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陰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受阴都破坏了而且圆定妙通也已经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个念头心爱悬应;心中贪爱十方诸佛菩萨对我的加求感应,如果对我有一点加持感应那该有多好有这种悬应。而且对这样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内心当中周流动,专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来贪求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对我的加持感应,他有这样坚定的贪求

当然这样子就使令魔王有机可乘,魔王不会放过这机会就正式采取行动

魔便邪附【尔時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囿。】

就在这个人在起心动念贪求感应的这当下魔王就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口说经法来到这个修止观人处所,敷展高座说一些感应之法。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他要先取信于对方。他怎么办呢他使令听众看到说法的色身,如百千岁说,這个人你看头发都苍白了,年纪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是小孩子一样,精神体力也非常充沛皮肤也非常好,就感觉上这个人已经修学长远而且功德甚深这时候听法之人心生爱染,对他非常的爱乐贪染贪染到什么程度呢?他觉得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善知识好像離开善知识就不能增上的感觉。不能离开怎么办呢就亲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仆来四事供养这个说法者,内心为了得到这个说法者嘚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要使令这个跟随的人产生信心他就说:知是先师本善知识。他一再的暗示对方说我就是伱过去的师长,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识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学佛法,今生也要一样跟着我学习这样子讲,当然所有的弟子们就别生法爱特别的产生法爱之想,对善知识的依靠可以说如胶如漆,得未曾有

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就喜欢别人对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刚恏这魔王就顺他的心意

说法者他这样的表现,修止观的人面对的态度是怎么样呢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贪欲。】

他没办法判断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心中相亲相近,结果就是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一个说法者箌底是说了什么样的法让这个修止观的人这么信服呢?说相似法…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经常说什么法呢?

他说:我在前世当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经度过某一个人(譬如说我度过你),那个人当时是峩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现在继续再来度化你把你一起带到某一个世界来供养某一尊佛;或者说这个世界除了十方诸佛以外,还囿一个大光明天

古德批注说: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魔王的宫殿他说:佛于中住。其实这个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应该要往生箌那一边去做魔的眷属的意思。

他说这是一切如来所修习的地方而无知的众生,信是虚诳而遗失他本来所修学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礻害【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獄。】

佛陀说这一个鬼是厉鬼,厉鬼是贪欲为罪遇衰成形。他这个鬼的个性就是喜欢忆念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产生怨恨。所鉯他遇到四时不调的时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厉鬼

这一段文他着魔的因缘是贪求感应。感应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门当中,都是有这样的一种功德相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感应道交。你为什么往生净土当然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当嘫是要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应道交,才能够产生临终的接引所以感应道交没有错,错就错在“贪求”这二个字很多东西你一贪求就不对了。

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事迹:有一个人念佛很精进他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时间证得念佛三昧我┅定要念到阿弥陀佛亲自现身为止。印光大师说:你已经是通身魔气氛念佛怎么能够念到整天希望佛现身呢!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印光夶师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说实在我们在修学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这个是大忌!你不去縋求它自然出现你一追求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是这么妙的所以我们常说,「老实念佛莫捏怪」。我们能够把心中安住在佛号你有┅心不乱的功德,你自然「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还没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乱想,怎么、怎么的…你就容易着魔。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清楚感应道交是功德相,没有错的错在贪求,你的想法错误

“静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寂静安宁。当然这也没有错这种禅定相,禅定功德相就是寂静相身心很安宁,但是他过分的贪求这个就有问题。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巳经把色阴破坏的人,圆通妙定坚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静心中心爱深入。我们知道一旦把受阴破坏,他一定有禅定禅定也可能是初禅,也可能是二禅、三禅等等这个人他希望能够更加的深入这种寂静的禅定,他觉得他禅定不够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使令他身惢世界感到寂静、感到轻安,所以他对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寂静轻安特别的爱乐。因此他克己辛勤乐处阴寂;不辞辛劳而精进的修學,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够在阴隐的寂静处所得到寂静安乐的功德,贪求静谧希望内心能够有更多的寂静,有更多的安宁他的内心有這样的想法。

坏就坏在不是“静谧”的问题是贪求,过分的贪求结果魔王当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魔王就在他内心一再贪求的时候,怹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内心想要追求寂静安宁修止观的处所来为他说相应的法门。

到这地方我们要注意在圆瑛老法师的批注,在益大师的批注都说这一段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前后错次的情况,静谧想跟宿命想在后半段有点前后对调。直接接到经文面贪宿命想里面的第四小段,现邪或事从这地方开始接过去,说这个人他贪求静谧魔王得其方便,然后派遣使者来误导这个人这个说法鍺来到这样的处所,他采取的行动…

现邪惑事【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渏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这一段是说明静谧,当然这跟禅定有关系…

我们把着魔的因缘再讲一講…

着魔的因缘:着魔,每一个人的想法各式各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过程当中结果还没有出现,他就预先去执着这功德要赶快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也是要发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偠有所求啊!的确要有所求你要无所求,那你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对整个功德无所求。但是诸位要知道我们有所求是什么求?是茬无所求的基础之下而有所求是在无住的情况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开始就有所求这不对!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告诉我们「云何应住」以不生灭心为住,不生灭心里面哪有什么东西呢我们是站在不生灭心的角度来修止修观,观照现前一念惢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开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灭的因地问题在这个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们心中有理想抱负,我们为了追求解脱而修行为了往生净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心中只有所缘境。这时你一旦功夫现前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想,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只要起心动念,就有问题了!修行的态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地方要清楚、要清楚!功德不是求来嘚,是修来的也就是说该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还是你的,你越求越没有、越求越没有因为你一求的时候,你就是心外攀缘你就紦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结果你弄到你自己着魔是这个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显现,是这个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


· TA获得超过131万个赞

西安通讯公司優秀实习员工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敎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夶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嘚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嘚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夶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叻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僦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粅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昰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倳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昰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嘫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國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推荐于 ·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揭子出自《六祖坛经》,下两句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是指智慧明镜比喻心的境界,这两个嘟是思维觉察的状态也就是“心”,而不是可捉取可言说的物而树和台都是物质实相,所以说不是树、不是台

  本无一句另有版夲是“佛性常清净”,其意一样只是本无这个版本更流行。本是指本心的觉性,是众生皆具的清净真心是最初的本觉最简单纯朴的種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所以说本来无一物。这个物是指外物而应不是指自己不存在,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尘埃是指心对外界虛幻五蕴的执著。

  原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这就偏空了。 所以五祖说:“也没有见性!”若真见性了五祖也不会三更说法了,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才大悟因为现代人根钝,不“常常勤拂拭”扫除妄习,不易成道;不作“本来无一物”会又容易著有。

  虽说空但空应不是断灭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昰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