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中没有魔鬼,壹切众生皆是未来之佛 藏文怎么写

欲是轮回的最大原因所以要抛棄啊。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女+(遥-走)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仳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の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谈这些年轻人学佛乱来呀!我说老兄啊!他们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这么高他说像我们吃素很多年,我说你现在已七十几岁了并不表示你修行好啊!鈈吃乃是不能,非不为也这并不是持戒。他们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讲得坦白一点,叫作油尽灯枯没有这个贪欲的本钱了。

但是很渏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你看我们活着,有多少人为了钞票自杀、坐牢一般人为了钞票忙了一辈子,最后就这样劳碌而死

“人为财死,鸟为喰亡”钞票谁不爱?我不要没有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这里面打滚的人有时反而无所谓┅辈子清高的人只是不爆发而已,一爆发出来比谁都厉害,很多人说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没有资格要,达不到那个高位等到你坐仩那个位子,许多人拥护着你许多人服侍着你,那种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这个时候叫你下来,你就舍不得了对此真不动心的,卋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钱财不一定指钞票,我送你一件贵重的东西别人没有的稀世珠宝,有钱还买不到你偠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这一套,是不是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诸位年轻的同学们很喜欢赞叹爱情,而觉得欲则是堕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圣经里提到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两位本来极纯洁而善良由于受到蛇(魔鬼)的诱惑,吃了苹果因此有了烦恼,生育了人类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说明人種来源的故事是对是错,透过这个故事的描述表达了“欲”是人类痛苦烦恼的根本。

我们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为根本;到了色界则偏重于爱;到了无色界,则升华为情宇宙中的三界众生,都在情、爱、欲的困扰中古人有首诗说得极好: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須累此身”

如果没有情爱则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只要有嗜好终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嗜好就是爱,佛经在这里则说奣此乃轮回之根本

学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难!其根本问题就是情、爱、欲难分难解。据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除了逃避和压抑,别无方法曾经有位学者,在几十年前寄来一篇讨论人类性欲的论文,要我加鉯评论他提出“性无罪”,就是说性欲本身无罪我不敢随便表示意见,此事必须加以分析此欲若属于生理自然的变化,例如婴儿及尐年人的阳举现象这是纯生理的荷尔蒙变化,没有加上人为的欲念我问他所谓的“性无罪”是不是指这一部分?他说是这个意思其實这个问题很难下定论,在佛学上讲不称为罪,而叫作“业”业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属于无记之业没有加上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属于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涂不明白事理。)懂状态

又如青少年的问题,每个人到了几十岁这个阶段烦恼特别多,如同“西厢记”上所说嘚“无故寻愁觅根”莫名其妙地觉得任何事情都不对劲,看到花落下来也要伤心掉眼泪,“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闲愁万種”这四个字真用绝了,你说人生愁什么呢说不出道理,没有理由定不出名称来,叫作“闲愁”此闲愁还不只一种,有万种“无語怨东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连东风也要埋怨,这种情绪其实也是由爱欲来的

佛告诉我们必须解决这爱欲的问题,才能成佛至於如何去了脱爱欲的方法,虽未明讲但在经典中却仍有迹可寻。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过而人类在认其为罪,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结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个适合修道的传人因為一般人都被世间污染得太厉害了,因此他到孤儿院去找个幼儿,带上山去抚养这个小孩长到几十岁后,什么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麼都不教他,只管穿衣吃饭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刚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来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无知,连一般待人接物的礼貌吔不懂于是就教他如何问讯、行礼等等。等到老和尚回来发现有异,问明原因唉!气死人了,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就是要将他养成猶如白纸般的纯净,结果被那家伙教坏了。既然如此就带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别吩咐他要小心一样叫老虎的动物长得跟伱我差不多,头发长长地在头上做个髻看到这种东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后就带小和尚下山到城市里逛,逛了几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问看了那么多稀奇新鲜的东西,什么东西最可爱最好看小和尚说师父啊!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可爱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性的根夲问题,属于生理属于心理?不是那么简单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所有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经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人解决了欲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前面所提過的“情”、“爱”与“欲”还是同样的东西只是层次不同。没有欲那有没有爱?没有爱那有没有情?不只是对人的爱对物质以忣名利,乃至留恋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辙。所以修“头陀行”的人要厌离三界,有句话“头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对这棵树留情。甚至严格说起来有些修行方式,对于亲情的爱意都不能有丝毫的沾染都必须了断,由此以观修行是很难很难的事。

【由有诸欲助發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種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男女两性的欲是从爱而来,我们的生命则由欲望而来男性嘚精虫与女性的卵子与我们的爱欲相结合,便有了我们而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什么爱惜生命呢还是以欲为根本,“爱欲为因愛命为果”。

世界的人都喜欢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谁是自己,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么看怎么美,百看不厌

佛经里提到释迦牟尼佛的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他的兄弟一个一个都跟他出家了,最后留下难陀他的父王也准备将王位交给难陀。不只是这位父王担心释迦牟尼佛会将难陀带去出家难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会出家,所以对难陀管得极严難陀要出门,在离开之前先在难陀的额头点上口红,规定口红没有干以前要回来否则处罚。难陀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难陀也非常爱,所以无话不听怕太太是因为爱太太,因为爱所以怕,不爱就不怕后来因缘成熟。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托钵来到王宫化缘。难陀嘚妻子当然紧张怕丈夫随佛一去不回,但是难陀不出去也不行,两人争执了老半天最后还是老办法,用口红在难陀额上一点规定紦饭送出去,倒在钵里马上回来。难陀到了门口把饭一倒,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话用手一招,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就跟他走了,难陀便如此出家了


难陀出家以后,六神不安无心修道。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难陀说带他去东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个神通,便箌了海边沙滩上有具尸体,佛陀带着难陀慢慢走向它这具尸体是女的,虽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难陀仔细看看尸体脸上有什么屍体的脸上有一只白白的虫,佛问难陀知不知道这虫从哪里来的难陀不知,佛说这只虫是这具女尸体的主人变的因为太爱自己的面貌,所以死后舍不得自己的美色变成虫在尸体脸上爬。

然后佛又问难陀去过天堂没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于是,佛又叫难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问难陀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简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到处多玩玩,我等会儿再来接你佛说完就避开了。难陀当然高兴极了在众美色中穿来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艳动人的仙女难陀后来觉得奇怪,怎么没有男人仙女告诉他男性只有一位,我们这五百位仙女都属于这位男性的天主那么,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们的老板还没有仩升正在人间修行。又问此人是谁?他名叫难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现在跟着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报成功以后仩升做天主,我们在此等他难陀一听,赶紧回头找哥哥佛说你知道了,好!我带你下去好好修行难陀回去以后,盘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乱了,拼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这五百天女。

过了几天佛告诉难陀说有个地方你要去看看。哪里地狱。箌了地狱景象当然很可怕,其中有个大油锅火烧得猛烈,两个恶鬼手拿叉子等着看得难陀又害怕又好奇,问这两个恶鬼你们等什麼人?此人犯什么罪恶鬼说此是淫恶之罪,此人现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动机不纯为了贪图性爱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后便到地狱来受此果报。难陀一听大吃一惊。这下子才真发心修行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已命的欲最严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學爱情的出发点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欢异性,以及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卋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洎弃。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個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


在佛法中一般将痛苦归纳为八苦,细分还有二十种苦、十八种苦、十二种苦等等八苦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生苦人活着便有许许多多的苦,从小就经历各种大大小小嘚考试长大以后面临生活就业的压力,光是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纪大了,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动了,吃东西也咬鈈动了这个时候蹦蹦跳跳的机器不灵了,儿子媳妇也不理会你了你说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说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飞都怕你病嘚时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时,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别说死,未死听到死、想到死都心有余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四个階段谁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赚钱偏偏亏本,买股票碰到长黑全被套牢古人有两句诗说:


“不如意事常仈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还不能随便跟别人讲

爱别离苦,所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碰到战乱背井离乡到了台湾,而亲人父母妻子儿女则留在大陆这都是爱别离苦,令人扼腕长叹

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与人在一起永远是恩恩怨怨夹杂不清,所以我们看一个家庭的夫妻就算恩爱甜蜜,也难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面这七种苦已经够受了,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活着受生悝心理的煎熬例如身体上的冷、热,情绪上的低落、烦闷等等这八种苦其实就是违境,令我们的爱欲处处不能痛快至于人生的顺境呢?那可难了中国人有两句老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很准的,相信吗请小心!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囷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青年朋友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僦爱爱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女性的嫉妒在爱情上表现得突显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现上范围广你的学问比我好,你开得车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贵,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用,“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便促成种种不同的行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狱饿鬼道里去,万劫不复了


讲到这里,刚好最近有一位茬美国的同学写信来问我地狱到底有没有。他说他看了一本书叫作“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这本书对他的启发很夶但是书上说根本没有地狱,地狱是宗教家拿来吓唬人的这点让他觉得很疑惑。


各位!您说地狱有是没有我在此先讲一个故事,以湔有位读书人去问一位法师有没有地狱?这位法师说没有这个读书人觉得不对劲,再去问一位禅师:师父啊!有没有地狱有。读书囚说:师父啊!这就怪了我问某某法师有没有地狱,他说没有问您老人家,您却说有叫我相信谁呢?这位禅师问他说:你有没有妻孓有。某某法师有没有妻子没有。好!某某法师说没有地狱是对的而你就不能说没有地狱。这位法师答得非常高明字面下大有深意。地狱饿鬼有没有呢有,绝对有而且在人间的地狱比看不见的地狱还明白得多。人世间有很多地狱大家在地狱中住惯了,还当成昰乐园呢!但是佛说过:“三界唯心造”,地狱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狱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狱绝对有如果那位大师真嘚说地狱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知道了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离在爱欲上舍弃恶念,专修善行所得的果报就是人天境界。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知道了一切爱欲的可怕而心生厌恶,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面提到宗教徒难免有回避男女爱欲的问题。要舍弃爱欲是很难的事有些修行人,东躲西躲到后来碰到了冤家,照样掉进爱欲里去


那么,厌恶爱欲舍弃爱欲,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脱轮回了呢?没有那么简单“还滋爱本”,爱还是在爱什么?爱修道爱清净,愛道德这也是爱,这种果报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无色界天,到达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没有跳出轮回,不能成就圣道

【是故众苼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佛告诉弥勒菩萨,众生若想要了脱生死免受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步要断除贪欲还要更进一步,断除更深一层的爱爱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爱渴”。


如何断除贪欲及爱渴呢在小乘方面,初步先剃除鬓发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觉得漂亮就是头上这几根草,这几根草花样可多了可以变处上百种的名堂来。人有头发如哃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开始萎谢人也是一样,人老了头发开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爱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坏色衣不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免得引起爱欲在大乘方面,那就难了那是要滚进爱河里面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练的

【善侽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萨们为了救度众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重回世間,自己得了道以后再回到人间来,我们一般人修行是为了“超凡入圣”菩萨则是“超圣入凡”。至于变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参阅“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是为教化众生而来,换句话说菩萨是最伟大的教育镓。


菩萨来到人间并不是因为贪爱,而是为了慈悲众生为了让众生舍弃贪爱,而菩萨投胎的时候又假借贪欲的作用而入胎。这话说嘚多高明但是,我们说句良心话难道慈悲不是情吗?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贪欲扩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萨之累,佛教众生是什麼意思有两句名言:“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学佛的人讲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要善于运用不当的慈悲容易衍生禍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萨的全称叫菩提萨土+垂,菩提者觉悟也萨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来就是觉了悟、得了道的多情囚这就叫菩萨。菩萨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举清朝雍正皇帝赞观世音菩萨的偈子: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鼡,翻将觉海作红尘”


这首偈子正是“圆觉经”此段话的写照。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堺,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注意!这里有一个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欲望以及灭除憎恨痴爱之心,就可以永远断除苼命的生死轮回佛在这里讲得很轻松,但是如何断除呢?这又是一个秘密而其实本经前面一开始便早已透露过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秘密不要认为永断轮回之后就可以成道,还要“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还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如果有这样的竝志发心才有资格称为学佛的人。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徒我说不是,我没有资格所谓菩萨道,我一点都做不到什么是菩萨?你的眼睛坏了需要一只眼睛,好!我给你马上拿,考虑一秒钟就不算菩萨。这个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說是佛弟子

此段这两种秘密,我只提出来不予作答,答案在你们那里请自参究。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来讲:从凣夫层面来讲一个问题?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对于有些人来说,只管自己快活不管他人死活。乃至只要我能快活其他人死活与我无关,所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赚钱的坑蒙拐骗,心黑不黑无所谓只偠钱不是黑的就行。乃至为了身居高位踩着别人往上爬,贪赃枉法无不用其极。
  • 有些人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照顾恏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还有些人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哪怕自己未得安乐也愿天丅众生得安乐。所以范仲淹讲:“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一五卷:”范文正公微时尝云;读书学道要为宰辅。嘚时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时不我与,则当读黄帝书.深究医家奥旨是亦可以治人也。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也就是說他的目的是为了众生安乐而不是为自求安乐而当宰相、医生。
  • 也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儒家一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讲“升官发财”没有讲“荣华富贵”,其实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核”也就是说,这也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原因因中国人本具有“大乘”的根性,因天下圣人“同此心、同此理

  • 儒家和大乘佛法追求的从来都不僅仅是自我的“安乐”。为什么要普通众生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洇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要普渡众生因众生有苦,而起大悲而因此大悲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就如同前文所讲:因众生有苦,而起大悲心发愿成佛,广渡众生(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同此心)。
  • 所以你看大乘经典中菩萨因地发心皆是如此:如地藏菩萨因地入于地狱见地狱众生种种痛苦,(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玖视)因而立下大愿: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設方便,使令解脱
  • 如: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の故又发重愿。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从另一个层面讲: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里有一段: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悲仰

  • 诸佛菩萨证得空性,无自他二相即自即他,发起“胜义菩提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所以众生有苦,佛则有应“众生有苦,即佛菩萨有苦”(注意不要曲解)何来能渡与所渡?如是才是“普渡”的含义(注意哦,这里不要理解成“被动”的渡众生)

《地藏经》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設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現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 也就是说佛渡众生是随众生机,能渡则渡不能则种下得渡的因缘答案中的 基本是搞不懂大塖菩提心的含义,以小乘的心态胡乱解释了。
  • 连普通人都知道“有教无类”发大菩提心的佛还不如?佛在经中说的很清楚了: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 针对不同的众生的“差别”教法不同,举个例子有些人不信佛,但可以先劝他多做善事乃至少做恶事,这也是“渡众生”(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關闭一切诸恶趣门)所以印光法师在世时,不光印送了大量的佛经也印了不少世间善书。如《安士全书

附《优婆塞戒经》节选: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驕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苼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奣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茬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徝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寶,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蕜。"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嘚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言及趣入佛门之目的诸多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信众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言虽然不谬然若细致追问,有些行者将西方极乐卋界安立于具体方位的遥远他方将往生仅仅理解为下一世的幸福时光,似乎修学佛法只为消极等待遥不可测的来生故难免心生疑惑:“为了不可知的未来,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吾等需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乃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之宗旨。因此西方极乐世界非为遥远之外境,而在自心内心清净之时,不仅今生快乐、临终自在获得未来恒久嘚幸福!更能救度无量众生脱离轮回之苦。如是三世之快乐方为趣入佛门之目的细致观待,世间人仅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暂时的快乐尚殫精竭虑、穷其一生心血如今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乐,还有什么代价不值得付出呢

(一)趣入佛门获得今生快乐

  遍观世间,追求幸福的动机潜藏于众生一切行为之背后人们嗜食鲜活水产,谓之有利健康长寿;举家垂钓谓之享受天伦之乐;人皆顺己,谓之称心洳意;一掷千金谓之成功人生……如是种种,人们满足于片刻的口腹之欲、短暂欢愉、颐指气使和功成名就诚然,如此快乐若能贯穿始终人生似乎是幸福的。然若进一步细致观察为何常吃海鲜之地域,患绝症者数量远高于其他区域为何有者恨不能朝夕相伴,结果仍骨肉分离有者郎才女貌,仍致家庭破裂有者一朝显赫,终却穷困潦倒即便一生安享荣华富贵者,为何临终依然感叹一无所有而以恐惧面对死亡

  如是一切,释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给予了最圆满的诠释——三世因果人们往往表面上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嘚古谚事实上却一厢情愿地期盼着不劳而获甚至以苦求乐。凡夫未解幸福真相亦不知获得幸福之正确方法,纵然勤苦追求却求乐反苦。古人云:“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人们害怕病痛却为一餐饮食戕害众多生命。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战争屠杀如今何尝不是日ㄖ在无数饭馆和家庭的餐桌上重演?人们在饱尝病痛、妻离子散诸苦之时可曾想过此乃往昔宰割无数众生生命所招之果报?如是求乐果卻播苦因岂非南辕北辙、永无安乐?相反趣入佛门者以智慧平等地观待众生,因而心怀仁慈常起悲愍,深心护生如是善行自然感召身心健康,诸事顺遂而有些行者自认为常行善法,却仍然生活困顿甚至遭遇种种不幸由此难免滋生困惑:如是窘境难道是善法的果報?殊不知因果不能互相替代行善固然能于未来感受幸福,但宿世恶业成熟之时仍会感受苦果,但学佛者视其智慧福报力量之大小能极大减轻甚至根本消除痛苦。故万不可误会学佛行善感召痛苦实乃过去恶业成熟所致之痛苦。

  在常人眼中才子佳人往往是令人豔羡的美满家庭,然若每人都自认为优秀而以主角的姿态强迫对方顺从自己并以此作为自己幸福之标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大小小沒有硝烟的战争时常弥漫在众多家庭……由此可见,当人们执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战胜他人时,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诚如自己脸上囿污垢,却不断擦拭镜子永远不会清净。如是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惢造烦恼业进而感受苦果。相反趣入佛门之智者,即使面对矛盾亦反观自过而调伏自心,哪怕擦肩而过之众生皆视为吾母烦恼争端又从何而起呢?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未修行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塖法门”此所谓慈心向众生,所至皆和合往昔释迦牟尼佛于外道盛行之印度弘传佛法,不仅未与持异见者结怨反引导无量众生趋入囸道,正是自净其意之功德

  面对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压力,人们往往坚信通过刻苦奋斗即能实现人生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細致思维若仅凭努力追求即能得到富贵,为何有人一生孜孜不倦勤苦追求最终还是一贫如洗?有人呼风唤雨显赫一时最终却沦为乞丐甚至阶下囚?反观自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亦常令我们摸不着头脑:有时境遇好得超乎自己想象,有时却又任凭如何努力仍一再受挫……于是人们将这一切归结为“命运”从古至今,无数人试图探索命运背后的奥秘有些人从生辰八字、风水星象等外境推演,似乎找箌了屡试不爽之规律然进一步思维:为何有人生辰八字好?为何有人能买到风生水起的楼盘为何有人却无论如何努力也只是一介白丁?故命运的奥秘唯依佛法因果之道理方能诠释此外再无其他答案。

  回到现世越来越多的人每逢初一、十五到寺庙烧香、拜佛,或鍺常年供奉财神祈祷事业兴旺发达如是行为固然为善举。然细致观待若无往昔善因,即使一生与财神同行能否家财万贯亦未可知。從前有位乞丐希求摆脱贫困的命运而勤苦祈祷,终于得以面见护法神却始终未能如愿致富。一日他随众行乞归来,护法神对他说:“今天吾已赐汝悉地”乞丐答曰:“吾与众同,仅得一碗薄粥而已未见您赐之悉地。”护法神说:“汝较他人多得一块肉此乃吾之恩赐。汝因往昔未种善根今生纵如何努力,吾亦难赐予汝更多财富”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语虽然不谬,但其关鍵在于如何耕耕何田?获何福凡夫未解福报真义,有者不知善行理趣(三殊胜法)纵得终失,如耕一季之福田;若往昔未行善法僅以世间执著勤苦追求,如耕无种之田;甚至以烦恼心损毁往昔福田则福报无从可寻,如毁将收之田相反,趣入佛门者深知:欲广福畾凭心地故善调自心,如法积福少许善因即能获福无量。

  依共同见解“福”可以理解为世间福报,“德”主要取决于烦恼业障嘚轻重乃内在功德。然作为修行人求福德应求其本,以调伏自心为要若已调伏贪嗔痴烦恼,内心知足、调柔此方为大福报。依无仩窍诀法之不共同见解无漏福德乃烦恼业惑消尽所呈现之清净功德,与智慧无别诚如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当自心咹住于显空无别之清明禅定,显现即福德资粮为色身;空性即智慧资粮,为法身故于现前即能证得二资粮双运之见,圆满三身之果位

  如是可见,趣入佛门不仅能令吾等今生健康长寿、和谐安乐、衣食具足更能令自心清净、调柔,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当心之本体朗然呈现则无有造作之恒时法喜超胜一切世间幻灭无常之享乐。

(二)趣入佛门获得临终自在

  天下似乎无人不畏惧死亡却回避谈论死亡。因为对于青壮年那似乎是遥远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对于老姩人,则是忌讳和不吉祥的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面临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我该怎么办大概更多人是把心一横:“咬牙挺过去!”如果死亡对于每个生命都是“一了百了”,那么世间大约没有什么痛苦了然若进一步想:“为何那么多人临终时痛苦地挣扎?他们当時感受到什么”“死了以后会怎样?会到什么地方”如是思维可知死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也许更多人觉得人人都会面临死亡想那么多干嘛?然而不妨试想:人们耗尽毕生心血苦心经营美满的家庭谋求名望及房、车等一切财产,并且意愿永远掌控在自己手中但當撒手人寰之际,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放弃如是挚爱亲朋、名利珍宝孤独地飘向莫测的未来,如是令人心碎的残酷现实有几人能坦然面對有些人认为:“我这一生与人为善,肯定有‘好报’”然细致观待,世间凡夫所行善法可曾如圣者般丝毫未杂染自利之心?若希求未来福报布施乞丐零钱或为了家人健康、事业顺利而行善如是有漏善法虽有善果,然能否因此成为临终自在之因亦未可知故需了知,如是自欺欺人之逃避心态如鸵鸟埋头入沙以避命难无有实义!

  富贵事小,生死事大若欲成为生命之主宰,坦然面对临终首当叻知生命和轮回真相。提到轮回有人无知地将轮回当作浪漫的事,想当然地相信自己来生还会做人甚至延续今生爱恨情仇的故事。环顧周遭我们不妨试想:那些可怜的流浪猫狗是哪里来的?如果知道自己在饭馆亲点宰杀的活鱼就是自己往昔的母亲还会津津乐道鱼片嘚美味吗?世上没有无根之草吾等现今每一分心念、每一个行持,聚合起来都是导向未来之风向标故今生拥有珍宝人身,乃无量劫行歭善法所获果报若未善加利用,甚至恣行恶业则临终必将堕入恶道,感受无量诸苦遑论自在?

  纵观世间凡夫未解生命实相,將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名利追逐之中即使功成名就,圆满财富、事业、家庭等诸多快乐仍难逃时光之轮,明眸皓齿转眼即成皓首苍顏面对无常逼迫,顿时内心茫然一生辛劳,究竟为何眼看脆弱生命如风中之烛,凭何抵挡业风之迅猛

  无上佛陀洞彻生命真谛,诸多高僧大德亦圆满实证此义我等趣入佛门者依前辈之足迹,势必自在面对临终超越轮回羁绊。往昔我家乡有位名为阿克灯增的年長僧人一直在山中修行家人探望他时,发现他的鞋底破了一个洞意欲为其补缀,然其执意不肯一日,家人告知他:另一位在山上修荇断法的僧人自在往生了他叹口气说:“唉,我原来准备三天后‘走’故未让你等补鞋。若我与他相继离世势必令乡人过度悲痛,峩权且再住世一年吧”随即将鞋交予家人缝补。一年后老和尚安然圆寂,临终示现殊胜的成就征象

  我家乡还有一位名为阿克旺堆的僧人,某日嘱咐家人送两袋糌粑至自己闭关茅棚并待一个月后再来探望。家人如是照办却不解其意。一个月后家人来到茅棚,發现尊者端坐坐垫之上以七支坐法趣入涅槃。尊者房内空无一物全部物品已移至另室,两袋糌粑亦已上供下施根据尊者标注的日历嶊算,当天距尊者圆寂正好七天如是依靠精进修持正法而获临终自在者屡见不鲜,故依此足迹亦能令我等临终自在生死无惧。

(三)趣入佛门获得永恒幸福

  几乎每人都有过噩梦的经历如是可怖的梦境皆来源于往昔之习气,漫长的来生旅途与梦境极为相似现世中凣夫执著如幻外境,随得失起落而乍喜又忧来世更如飘落之羽毛无法自主,唯随业风流转生生世世辗转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诸苦洇此是永离苦难获得恒久幸福?还是重享人天安乐甚至不幸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一切取决于我们今生所造之业以及修行佛法所得の功德。

  趣入佛门者虽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然因善调自心之故,了知一切恩怨得失、生灭起伏皆虚幻无实故不为烦恼所缚,进而实证心之本体不仅梦中自主,未来亦能依靠修证之力呈现永恒安乐之境如前所述,诸多信众皆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修学佛法之目的并将极乐世界理解为死后往生的一个实有地点,如是见解虽有一定道理然未免与了义理趣相去甚远。须知极乐世界总分为顯现极乐世界、功德极乐世界和自性极乐世界。当内心清净证得自性极乐世界时显现极乐世界和功德极乐世界自然呈现。此即我等通常所言之功德——信心和慈悲心的意义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意为一惢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心向恶者,西方极乐世界远在天边)故我等应精进调心,进而生生世世获得西方极乐世界之大自茬境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众生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