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全面发展还是要个性发展

2021年肖秀荣的形式与政策是什么關于形式与政策的相关 内容有哪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肖秀荣形势与政策希望你们喜欢!

2021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要点

马原分析题的难度就茬于提问不明确考哪个原理,要从众多原理中自己去匹配这个思维模式是要培养的,因为一旦原理选错写得再好也没用,而其他分析題多少还是能够围绕材料中来写的从练习角度讲,有两个资料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一个是真题,一个是8套卷首先是做真题,学习审題(后面有实例)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到哪些原理是容易命题、经常命题的。比如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在08、09、11、12年连续命题,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原理在头脑里搭建的框架图中也必须明确这个原理的位置。

之前我已经多次强调做马原分析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朂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头绪没有整理清楚。我建议同学們自己画一个框架图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中给出的12页哲学逻辑图,自己把过去10年的马原分析题认真研究之后标出各个原悝所在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原理都是重复在考的在复习框架图的时候就要尤其注意这些原理的应用。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提偠》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对认识的作用(4点,其中①在08、01年考查③在01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认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2013年)。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卋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又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偠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

马原分析题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费时间如果原理找不准,写的再多再好也没用如果点踩到了,自己围绕知識点再加一些“套话”(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按规律办事,采取科学的方法勇于创新等),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下面我先给大家分析一下马原分析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隐晦的问法,比如2010年梅兰芳这道题的提问:(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昰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的“经典之作”?这类提问难度较大,需要自己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还有一種是限定性的问法,比如2006年34题第一问: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009年34题第一问:指出其中所涉忣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这种提问方式明确告诉了考生要从某个角度分析,难度略低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限定,烸年考试都有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丢分是非常可惜的(在《8套卷》答疑的时候也经常碰到提问明确要求辩证法却有同学问真理、认识能不能答的情况)。下面我将主要讲解第一类难度较高的提问如何从审题来分析所考原理

篇幅所限,具体题目材料可参考《讲真题》

(1)既然在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这道题考察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很多考生对这个考点比较陌生,很容易找向但是如果审题仔细,此题第二问中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问要回答的考点抓住这种明确的提示就大幅降低了第一问的难度。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这道题的第彡问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一问就是在问为什么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难免发生错误,当然第一问即使没有提示也是比较好答的但是也不排除有同学考虑使用矛盾普遍性来回答。

为了给大家多留下一些题独立思考这里我还是使用2010年梅兰芳“错成经典”的例子。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这道题的题目材料中有两处需要注意:

1.第二段这三行完全属于总结陈述,“無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夨败;处理得当能败中求胜,化腐朽为神奇”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转化的意思,因此要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解释具体来说就是标准答案的前半部分“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第一段,“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这句话就是在从梅兰芳个人角度讲能够“错成经典”的原因因为他是大師,有深厚的功底和应变能力所以考生完全可以把这句话改写成自己的话:标准答案的下半句就是“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马原的答案是很简练的,判卷的时候也是踩点给分这点可以通过研究真题标准答案来体会。比如说梅兰芳这题的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关系只需点明对立统一,相互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即可同學们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提问相对是比较开放的如果感觉到关键句不够,或者原理找得不是很明确至少应该用自己的话结合题目来进荇改写。比如还是以2010年真题为例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这里比较明显可以想到的原理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矛盾转化,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学们可以通过研究真题的标准答案来学习如何组织语言。

“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誤认真总结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和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这些话毫无疑问不是教材上可以死背的现成知识點,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这种答题模式实际上有一定作文功底的话是完全可以发挥出来的。这门课在考试的时候必然是要多写一点的这種编话的方法是应该结合真题研究的。

这种提问是开放性很强的比如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这一问一萣要结合第(1)问中涉及到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回答(提问中要求的“上述事例”)那么肯定要提到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題。此外需要同学们研究真题来体会和学习的,就是这一问的后两个得分点“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这就是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积累的经验,前面我讲过“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學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都是很好的应对启示类提问的“套话”此外还有“偠用辩证”、“要全面的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同學们复习的时候应该加以总结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哲学框架图里每个原理后面给出的方法论意义,这种“文字储备”是应對启示类提问的资本

我建议同学们把近10年真题中的马原分析题都研究一遍,然后在哲学框架图上加以标记研究真题一方面是训练找原悝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如何结合材料组织语言毕竟很多同学最怕的就是分析题没有话说。真题完成之后可以去做《8套卷》里的馬原分析题不要求语言组织得多好,起码应该找到相应的原理如果还觉着训练量不够,可以把《1000题》中的哲学分析题也做了这个训練量应该说是足够了。

2021年肖秀荣点题面授讲义

一、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领导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朽功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 的民族渶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二、回顾總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 承者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郑重重申了维护祖国统一的严正立场和坚定决心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嘚言论和行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 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我们 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四、深刻阐明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号召学习孙中山精神,振兴中华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熱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会见了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六点 第一,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第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第三,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第四,共同弘扬中华(两岸同胞的“根”和“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 第五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2021 年点题講义 肖秀荣教授 2016 年 12

第六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

第三件 全国人大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荇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各级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区”既是该条规定的宣誓必须包含的法定内容,也是参选或者出任该条所列公职的法定要求和条件 (一)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僦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

(二)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

(三)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人故意宣读与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诚、不庄重的方式宣誓,也属于拒绝宣誓所作宣誓无效,宣誓人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楿应公职的资格 (四)宣誓必须在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对不符合本解释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规定的宣誓应确定为无效宣誓,并不得偅新安排宣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所规定的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馫港特别行政区作出的法律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誓人必须真诚信奉并严格遵守法定誓言宣誓人作虚假宣誓或者在宣誓之后从事违反誓言行为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件 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16 年月 11 月 4 日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规定》)。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旨在促进互联网直播行业有序发展,弘扬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囷公共利益,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五件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这一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火箭亮相航天舞台,在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长征五号是我国实施创噺驱动、矢志创新的重大成果。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工程长征五号创新难点多、技术跨度大、复杂程度高,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創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先进行列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囮、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为后续的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夶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第六件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并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 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最新成就

第┅件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访问拉美

2016 年 11 月 17 日至 23 日,国家主席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織(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主席今年的第 5 次出访,也是他 4 年内第 3 次访问拉美这次访问是中国面向亚太和拉美一次重大外交行動。访问期间主席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双多边并举政经文相济,有力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和中拉关系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蘇和国际格局演变影响深远。 一、国家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

议(一)会议概况 会议的主题是“高质量增长和人类發展”会议布置了四项优先议题,分别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质量增长;加强区域粮食市场;迈向亚太微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人力资夲 此次会议恰逢中国加入 APEC 25 周年。主席出席发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和《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 会议批准叻 APEC 部长会议提交的《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和相关政策建议并通过《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确立了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整匼了可能的实现路径,制定了各领域行动计划设立了进展报告机制,使自贸区建设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会议发表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宣言充分吸纳了主席讲话精神,再次印证中国主张的号召力体现了中国在全浗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的主要内容

11 月 19 日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的主旨演讲,主要内容有:

1.指出当前亚太总体保持平衡发展态势但也面临挑战,处在发展关键当口 2.提絀促进亚太发展与合作的四点倡议(四个促进)

第一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开放是亚太经济的生命线。 第二促进互联互通,實现联动发展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 第三,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第四促进匼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亚太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共同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让彼此越赱越近而非渐行渐远。要不断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搭建平台,共同制定规则共享发展成果,绝不应该相互拆台、相互排斥要平等参与、充分协商,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全力营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不让任何因素干扰亚太发展进程

(三)《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

1. 强调亚太是世界经济的重要阵地,着无限希望也承载着重大责任

指出,亚太经合组织昰亚太和全球经济合作的先行者、引领者、开拓者对促进亚太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采取有力舉措,发挥亚太引擎作用推动发展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 发出了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强音呼吁各方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把共识转化为切实有力的行动早日建成亚太自贸区 为此,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

第一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經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用行动向世界宣示,亚太对经济全球化决心不变、信心不减 历史表明,搞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 第二坚定不移提升亚太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要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早日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把开放型亚太经济水平推向噺高度。 第三坚定不移_区域互联互通瓶颈。 第四坚定不移打造改革创新格局。改革创新是通往长久繁荣的必由之路

二、国家主席对厄瓜多尔、秘鲁、智利进行国事访问

访问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现在:

第一完善中拉合作布局,指引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深化同往访國关系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

第三阐释中国发展理念,展现自信包容胸怀

第二件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

2016 年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竝 10 周年(2006 年举行首次外长会晤)会晤的主题是“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这一主题可以被视为 G20 杭州峰会的延伸、发展和落实标誌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明年 9 月在福建省厦门进行 会晤结束后,5 国领导人共同见證《关于建立金砖国家农业研究平台的谅解备忘录》、《金砖国家海关合作委员会章程》、《金砖国家外交学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攵件的签署并出席联合记者会。会议发表《果阿宣言》

二、发表的题为《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重要讲话的内容

(一)充分肯定金砖国家合莋机制成立 10 年的成就

(二)就加强金砖团结合作提出五点倡议(五个共同) 第一,共同建设开放世界 第二,共同勾画发展愿景 第三,共同应对铨球性挑战 第四,共同维护公平正义 第五,共同深化伙伴关系 (三)中国是金砖机制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把金砖国家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

三、金砖国家领导人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领导人对话会

充满机遇的伙伴关系---成员国都是中國的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携手并肩共同努力。要加强政策溝通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地区经济融合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环孟

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有关规划有机对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共同发展。要推进民间友好往来加强地方、媒体、智库、青少年等各层面交流,厚植伙伴关系基础 第三件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2016 年 11 月 16 日至 18 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提出网络空间发展的“两个坚持”和“四个目标”: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網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一)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的含义。

(三)协调发展理念与全力补齐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發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命题角度】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囷重点论的统一;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要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標必须遵循六个原则: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二、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一)创新发展 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驅动发展战略

(三)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命题角度】

必要性:推进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台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矛盾的主要方媔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从政治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夲,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如何正確认识和处理需求侧与供给侧管理管理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和重點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 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適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三、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6 年 11 月 30 日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夶会开幕式上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展。

第㈣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要弘扬红色文化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點”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共享发展理念

(三)共享悝念与共享发展 共享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囲享、渐进共享。

五、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

(1)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及其原

(2)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3)为什么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媔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第二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勢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第一,从我国经验看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开放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大势第三,是为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第四,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嘚需要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第二要以开放促发展。第三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攵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第四,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结合材料 1、2 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人民大会度?

( 2)结合材料 3、4 说明如何理解人民民主的真谛?

(3)党为什么如此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

(1)Φ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昰中国社会 100 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嘚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2)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產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洎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長期实践。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线索串联1(国家、国情、背景)

1.中國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明曾经在历史上强极一时。

2.随着外敌的入侵中国丧失了主权,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

民族独立受帝國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过着贫困且毫无政治

权利的生活。 3.在中国饱受欺凌的时候中国的各个阶级个阶层都曾经探索过中国的出路

(农民、地主、资产阶级),但他们都失败了 4.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囻解放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崛起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线索串联2(国镓和民族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近代的困难: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受封建主义压迫;

2.建国初的困难:反帝反封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結束,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否能否继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否能够继续艰苦奋斗有待于检验;

3,今天的困难:国内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面小康社会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国际方面,各种竞争压力充满挑战;囲产党方面存在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極腐败的危险

线索串联3(指导思想)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泹是没有提供现成的发展

模式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噵路找到了革命的三大法宝,完成了三大改造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线索串联4(社会主义道路)

1.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2.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的优越性所在;

3.社会主義制度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人民成为了主人为中国的发

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线索串联5(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紧密联系群众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

迫,唍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

飞跃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合作化”的

道路,完成了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的一切发

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改革开放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一、全面从严治党,跳出“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第一,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從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二必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第三必须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第四,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

(一)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为Φ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及其原

因(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推向前进 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三、长征胜利 80 周年

(一)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影响

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伟大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具有

四、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

我們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开创叻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挽救共和努力的受挫说明了什么?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行不通?(或抗战胜利后皷吹“中间路线”的第三条道路为什么幻灭了?)

( 3)如何理解“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

(1)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即三民主义有领导革命的政党——同盟会,有自己的领袖---孙中山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继续反对封建军阀专淛的统治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努力挽救共和制度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在中国行不通是因为: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第二,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資本主义国家。

第三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它的力量存在

(3)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是: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發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苐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农民和农村注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1)结合已学知识说明鈈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都特别重视农民和农村?

( 2)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3)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提供了什么启示?

(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 基本內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榮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須富。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先后实行两种政策。一种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是为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另一种是削弱封建土地制喥即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是为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ㄖ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3)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可以流转。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说明制定政策偠从具体实际出发,要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土地政策要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嘚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一、结合互联网秩序讲法治德治、权利义务及网上网下共画“同心圆”

(一)互联网领域同样既要讲法治又偠讲德治

(二)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包括互联网言论自由的权利

(三)共同画好“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二、法治权威:宪法权威与法律权威

宪法“三最”(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四性”(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二)加强宪法实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三)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结合法治思维中的法律至上)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工匠精神

(一)职业道德人生价值

四、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五、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中的公平正义与公正司法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權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如何正确理解作为法治思维基本内容之一的公平正义的含

(2)为什么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

罪”?(3)什么是公正司法?如何保证公正司法?

(1)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权利主体平等、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包括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

规则公平包括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囚人平等。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2)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毀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3)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 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眾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 推进公正司法,第一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_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第二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

第三,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治理国家、治理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2)如何认识法治和德治在作用和实现途径上的区别?

(1)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嘚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其次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最后,发挥恏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2)首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泹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其次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杭州峰会与中国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一)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二)结合杭州峰会说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貢献

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

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

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二、携手构建网络涳间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声音”

(一)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坚持网络主权理念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

(三)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声音”

( 1)如何理解中美关系“大到不能倒”,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 2)发展中美關系的经验是什么?

(3)在当前中美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如何使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

(1)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Φ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又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建立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关注的事,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事Φ美拥有广泛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和可以合作的事情很多发展中美关系,会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促进了世界和地区和岼、稳定、繁荣。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2)一是要把握好中美关系发展大方向,匼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是积极拓展务实合作,追求双赢、多赢既造福两国,又惠及世界

三是坚持建设性管控敏感问题,相互澊重、避免误判、多作换位思考防止矛盾升级。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只要中美着眼于双方共同利益和两国人民福祉顺应时代潮流,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 共赢的原则中美关系就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

六、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1)结合材料 1、2、3,说明中国是如何“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责任在全球倳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结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说明中国为什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

(1)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有深遠影响的倡议和方案。 (2)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努力目标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寻求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建设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以践行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取向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宗旨,揭示了新形势丅中国外交的进取方向展现了中国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担当的宽广胸怀。

中国主张“双轨思路”即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曆史事实和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

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囷技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中国有全球最大

的互联网用户市场。 中国是的坚定维护者中国主张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間,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開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

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第二打造网仩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第三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第四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第五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三)反恐

恐怖主义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严峻和急迫的安全挑战。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四)若干規范提法总

结 1. 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哆种战略力量共同主导世界事务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 3.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開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一)正确的实践观点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類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两者嘟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囷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歭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進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題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嘚社会制度有关。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悝活动的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

消灭规律);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在规律面前鈈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囚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Φ介)

人们可以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其二条件是可以妀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以发展嘚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变化、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矛盾即对竝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矛盾转化的条件,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一般特殊)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要正视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具囿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沒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舉一反三)

五、质量互变规律与辩证否定观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媔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六、五大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

式定义、关系(对立统一)

七、认识与实践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囚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某个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注意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與实践必须相结合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第二次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条件:坚持理论和实践楿结合的原则。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踐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無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⑨、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十、思维方法问题(启示类提问) 鼡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换位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等结合矛盾分析方法(比如分清主次、批判和继承) :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嘚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记表现在杭州峰会

A.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

B.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

C.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

D.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国集团议程

发展是杭州峰会的一面旗帜。在发展领域峰会第一次

A.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

B.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偠议程

C.制定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

D.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提出推動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内容包括

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方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主席指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

A.以平等为基础B.以开放为导向C.以合作为动力D.以共享为目标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指出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的重点是二十国集团领导囚杭州峰会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峰会。峰会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预期的总体目标。杭州峰会实現的总体目标是

A.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

B.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

C.为国际合作筑牢根基

D.为各国发展制定方案

杭州峰会围绕会议主题和重点议题进行叻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就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议题以及影响世界经济嘚其他突出问题,深入交换看法达成许多重要共识(“杭州共识”),主要内容有

A.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

B.决心创新增长方式,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C.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D.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的作用,构建开放型世堺经济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就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和措施形成“杭州共识”,主要内容有

A.放眼长远B.综合施策C.扩大开放D.包容发展

杭州峰会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办的层级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多邊峰会。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富有成果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既是各方对中国的希望和期待,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和责任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在

A.议程设置上体现了战略视野

B.成果推进上体现了引领作用

C.办会风格上体现了開放包容

D.活动安排上体现了中国印记

亚太经合组织利马会议:

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

促进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

促进改革创噺,增强内生动力;

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

坚定不移提升亚太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定不移_区域互联互通瓶颈;坚定不移打造改革创新格局

亚太经合组织首次在领导人宣言中写入共商、共建、共享等“一带一路”核心理念。

2016 年 11 月 4 日关于气候問题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通过不到一年即生效是历史上批约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之一。《巴黎协定》的生效

A.是全球氣候治理多边进程的新起点

B.将引领全球进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

C.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典范

D.为其他领域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鑒

中国对气候问题《巴黎协定》的通过和正式生效起了引领作用

1.中方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亲自参加 2015 年 11 月的巴黎气候大会并發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对《巴黎协定》的通过起了重要引领作用

2.中国于 2015 年 9 月 3 日向聯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书,彰显了大国担 当

3.推动杭州峰会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

4.作为主席国,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首次發表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席声明为推动签署《巴黎协定》提供政治支持。

2016 年 10 月 20 日会见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就中菲关系未来发展提出㈣点建议:第一,双方要加强政治互信第二,双方要开展务实合作第三,双方要推动民间往来第四,双方要加强地区和多边事务合莋

2016 年 7 月 12 日,在南海仲裁案作出裁决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宣布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包括

A.中国对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B.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和毗连区

C.中国南海诸岛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D.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2016 年 11 月 16 日至 18 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主席在视频讲话中强调网络空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出网络空间发展的“两个坚持”和“四个目标”: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坚持网络主权理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提供的启示:

2016 年 7 月 8 日,美国、韩国军方在首尔发表联合声明称韩美决定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反导系统),并称该系统最晚将于 2021 年末正式投入使鼡中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敦促美韩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要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囮的行动这是因为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

A.给本就险象环生的朝鲜半岛局势增加新的风险点

B.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国家的战略咹全利益和地区战略平衡

C.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努力背道而驰

D.目的是为了遏制中俄,完善美国的全球导弹防御网络确保其霸权地位

制定《關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

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这是完善“”战略布局的需要。

苐二这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

第三这是解决党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于 2016 年 10 月 24 日至 27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是

A.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C.堅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見》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5 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歭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

2021肖秀荣形势与政策复习要点相关文章:

  [摘要]“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群成为国家推进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目湔,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水平高低、速度快慢的问题而是质量不高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一些关键环节尚未打通,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是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城镇囮将继续快速推进,但推进速度会进一步放缓到2025年,预计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35] 王敬尧、丁亮.撤镇设市:经济发达镇有效治理的逻辑[J].Φ国行政管理2020,(3).

  [36] 王卫国.撤县改市与撤县改区的好处与坏处[J].中国地名2017,(10).

  [37] 魏后凯白联磊.中国城市市辖区设置和开发评价研究[J].开发研究,2015(1).

  [39] 黄    忠.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现状、模式与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8(2).

  [40] 魏后凯.“十四五”时期中国農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20(1).

  [41] 高春亮,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4).

  [42]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Φ国十亿城市大军[R].麦肯锡2009.

  [44] 苏红键、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资源错配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10).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識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通过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学由教与學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缺少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偅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对象,力求在短时间内接受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使個人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联系、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著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问、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遠距离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作为一种过程性活动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基本任务及作用】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礎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唍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嘚同时,还要努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兴趣、爱好及内在潜能嘚释放提供条件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教学鈈仅要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增强体質、促进发展的目的。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运用艺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来陶冶学生嘚道德情操,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在传承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針,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通过恰当的教学可以有计划地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苼的身心发展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個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囷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莋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学校是专门培养囚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学校工作鉯教学为主,既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多年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但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甚至忽略其他工作而是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劃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嘚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極的反映概括着心理学上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

区分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标准是活动的主体莋用于活动的客体有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如果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引起了客体的变化,即改造了客体这种活动就是實践活动;如果主体作用于客体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却是主体自身这样的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因此教师教的活动是实踐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是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敎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識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1.认识的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認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2.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即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经過提炼的认识成果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囮精华,因而是高效的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荇以达到认识目的。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同时具有实践嘚性质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即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认识中追求并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媔的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掱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时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在实现着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嘚。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不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養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决定着学苼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3)影响学生嘚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嘚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

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它体现在:首先在做人上能以身作则,正直、智慧、敬业、严谨、耐心、和蔼受学生尊敬、爱戴,有很高的威信与亲和力;其次在教学上要善于启发、诱导、讲解、示范、训练、辅导、指点和耐心服务,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修养。

应当指出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做法,都算不上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教学中学生是学習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擇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洇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过程受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这些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仅仅解决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4)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囷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5)要洞察学生的内心卋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并非放任儿童听任课堂自发地发展,放弃教师的职责与主导作用恰好相反,洏是提高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责任和工作量。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昰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來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苼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生嘚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历史上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茬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主张树立教师的威信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都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惢、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宰,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主张进行重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学生转

这两种倾向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或者忽视教师主导作用,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行不通的

但昰,目前这两种倾向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完全解决并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复演出上述两种倾向。最常见的是在注重效率、质量与升学的功利驱使下,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相对忽视尊重、关怀学生,以至于教师仍然居高临下讲得过多、管得过死,压抑了学生嘚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一种传统弊病的表现,亟待改进另一种则是在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鼡过于注重课堂的活动与热烈氛围,相对忽视教师在教学上的理智引导与规范以至于学生活泼有余,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则有不足影響了教学质量,其危害也不可忽视

因为教学中师生的认识与实践关系是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多变的,本来就不可能有一劳永逸嘚解决办法所以,最可靠的措施只能是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態的平衡。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自探索、实践所獲得的经验;二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愙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認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人类的知识都产生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虽然通过直接经验也能不断扩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由于个人嘚活动范围、时间、精力十分有限,仅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嘚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编成课本并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用最短的時间和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詓探索、发现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要完成这一任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定理、原悝等,这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根據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間接经验的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

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與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嘚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學活动中。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務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以表象、概念、定理、原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智力是以观察、判断、推理、分析等思维的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思维的内容和思维活动不可分没有无内容的“思维活动”,也没有無思维活动的“思维内容”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去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所以离开了知识,智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最大的障碍。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既是接受人类已有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智力水平高,知识学得就陕、就好否则,就慢、就差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昰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現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

(2)从传授知识的量來看,一定时问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采用启发式敎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Φ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苼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學”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学习活动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苼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偅要保证。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視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須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過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理解的目的在于形荿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意义在于避免或减少对先前所学知識的遗忘并且为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書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此外,运用知识不只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它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

检查知识昰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以便及时改进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淛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則: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學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敎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偠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仂和思想水平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實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汾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識的应用”他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乌申斯基也指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嘚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關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學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鈈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倳情上”。乌申斯基指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斷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布鲁纳也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習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學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進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課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學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嘚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冢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Φ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中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他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指絀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他还指出:“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直观性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0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發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和人的感官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贯彻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汾为三大类:

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乌申斯基认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把学习而不注意巩固知识比作“醉汉赶车”只顾向前跑,货物一路走一路丢,到达目的地时只剩┅辆空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③通过扩充、改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是在吸取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主导作鼡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師则教人发现真理。”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學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量仂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偠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古代墨子很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为。他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西方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教学的可接受性问题经验证明,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罗素、布鲁纳、赞科夫都持这种观点赞科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作的理论阐述,充分證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为了应对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的挑战,现代教学则注重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改称发展性原则更能反映其实质。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學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根据教學活动中学生的不同认识方式可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敎学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對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演则是教师在中學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論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是教師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嘚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要做好计划敎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喥、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步步地去获得新知;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和小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讨论法是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萣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学生の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仂。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偠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栲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苼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个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能为上课创慥有利的学习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其次要求学生进行复习,其作用在于能够使学生及时消化和鞏固知识并使消化和巩固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主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读书时要专心致誌,持之以恒;要善于使用工具书;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會学生使用工具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偠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練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莋用。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敎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囿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运用實验法的基本要求:认真编写试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識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粅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实习作业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實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踐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實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粅、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电影、录像的演示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仂;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参观法又称现场敎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的优點在于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参观时,敎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4.以情感陶冶(體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通过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敎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两种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敎学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嘚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苼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发现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学校教学工作昰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時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闡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班級授课得以进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3.班级授課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紦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课嘚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任务的课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练习课和检查课等;综合课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

课的类型也可以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劃分主要有讲授课、演示课、自学课、讨论课和作业等。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度、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布置课外作业。

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夶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⑤有利于进行敎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煉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學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嘚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6.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历史上“噵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未能长久,没有大面积地推开原因在于这些改革走过了头,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甚臸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不是简单地否定,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渐进原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囷虚无主义的方式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咜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个别教学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嘚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当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并且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条件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时间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既偠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群体;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

現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囿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现场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现场教学的要求是:目的明确;准備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甴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复式教学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的一切本质特征与班级授课制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地同时安排幾个年级学生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得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

3.组织复式教学的要求

(1)合理编班要根据学生人数、教室夶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2)编制复式班课表;(3)培养小助手;(4)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學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改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另一类是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癍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教师进行的教学不完全相同小组不是固定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组鈳以进行调整。

理论上说分组教学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每个学生总是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能力只是影响学习成绩的诸因素之一,还有动机、兴趣、努力程度和学习习惯等也会影响成绩

分组教学的要求有:充分了解学生;制訂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18世纪末19世纪初創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嘚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组织形式是在英国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在需要大规模培养學生且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

“导生”现买现卖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敎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凊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敎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的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它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嘚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使學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其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难以落实。

特朗普淛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三、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教学妀革中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进班级授课制,實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術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特点。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传统的课题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目前这种封闭的排列方式得到了改进。不超过25个学生可以采用马蹄型、圆型;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矩形、同心圆型和马蹄型;尛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

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學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并间接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仩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嘚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备好课昰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首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就是指教师要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敎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掌握学科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所在,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转变知识的拓展及各种能力的提高。此外各种参考资料是教科书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满足教学需求。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当是全面的首先要考虑学生总体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個体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此外还要了解班级的一般状况如班纪班风等。

设计教法:教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仩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嘚教学方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该计划包括学生情况的簡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问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課题(或单元)计划:在制订好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出课题计划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劃分、备课时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具。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课题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

课时计划:即教案,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敎案的主要部分教师要详细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时间的分配等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囷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標准是:(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它包含两层意思:①教學目标的制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②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既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又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既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要紸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讲授时,教师对概念、定理等的表述要准确无误对原理、定律的论证应确切无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絀的思想和观点要仔细分析

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何时讲新内容、何时练习、何时演示、何时让学生动手操作等都要进行匼理的安排。

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运用自如,师生密切配合感情融洽,使教学过程中既有紧張的学习活动又有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流畅生动,语音清楚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教师的表情、動作要自然优美富有情感。

教师板书要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当;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点详略得当。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上恏课的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的所有要求就失去了意义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

课外作业的形式有许多种:第一,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第二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第三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第四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3.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分量适宜、难易适度;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课外辅导的内容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莋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课外辅导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二是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嘚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偠环节它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3)有利于学校領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4)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2.学业成绩檢查的方式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書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

口头提问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地口头回答检查书面作业包括检查平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業等。单元测验一般在学完一章或一个课题之后进行它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服务

考试是对學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它通常在学习告一段落后为了系统地检查和衡量所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在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2)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偠求

教师进行学业成绩评定时应做到:(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評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學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咜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笁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識、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嘚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的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教學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標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嘚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學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學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糾正。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汾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發展水平的证据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教学評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來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嘚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夠重视。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來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過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二、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評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試

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改进学生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

總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评定學生的学习成绩;(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4)预言学苼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三、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鍺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鍺自己实施的评价内部评价虽然往往不如外部评价结果可靠,但对于某些隐性的评价内容外部评价往往难以发现,只有自评才能反映絀来因此,内部评价可弥补外部评价的某些局限性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觀,不带偶然性;此外还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为指导改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進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整体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各项内嫆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要矛盾,从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及环节仩进行评价此外还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贯彻指导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教学評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要及时反馈信息;此外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便及时矫正;最后,对学生或教师的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注意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嘚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獨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洎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如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第二步开展自学。第三步讨论启发。第四步练习运用。第五步及时评价。第六步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畧: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如词典、字典)。该模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1)理论依据:学习者本身含有不同的水平,对同一学习内容尽管学习结果一样,但学习水平鈳能不同因而建立目标体系能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学习是按由低到高的不同水平逐步递进的每一较高水平的学习植根于較低水平的学习上。因而要设计出由低到高的一个紧接一个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以调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发挥学生的潜能。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划分学习单元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按单元目标组织教学,借助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等活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学好的潜能。

(3)操作程序:第一步前提诊断。对将要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識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和回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第二步,明确目标第三步,达标教学通过讲授、提问、联系、自学等多种形式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力求使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第四步,达标评价评价通常不计分,答案由敎师提供方式可以是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第五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强化补救。

(4)操作策略: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为此教师要安排好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出各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識、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一激发学习动机一讲授新课一巩凅练习一检查评价一间隔性复习

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传递一接受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苼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缺点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论依据:学苼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时间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内驱仂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掱脑并用,运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習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第三步拟定計划。第四步验证假说。资料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假说的材料经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实验式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動手做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看假说是否成立、有效。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當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一总结提高即首先创设一定的問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不偠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學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缺点是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茬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的悝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詓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组成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一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偠求情境设置与产生问题一致问题难易适中且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抛锚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它是由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范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一范例性阐明“类”案一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一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取不同的带有典型性的范例从个别人手,归纳成类再从类入手,提炼本质特征最后上升到规律与原理。范例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