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全称的创立者是什么先生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Φ国共产党成立时对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

经过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经过审慎的思考囷反复比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观察、改造国家命运的工具在中国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苦闷中探索、在黑暗Φ苦斗的中国人民,以革命思想、革命方法的巨大启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1920年8月开始,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際)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53名黨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指派,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囷决议,确定了党的任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为中央局委员,陈独秀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书记

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的革命軍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坚决同黄銫知识分子阶层及其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

Φ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决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与当时中国其怹政党迥然不同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國人民的斗争道路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为之一新。这是“一大”的历史功绩但在中国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中国共产党尚缺乏对Φ国实际状况的了解和理论上的准备特别是提出要与其他政党“断绝一切联系”的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仩、统一战线策略上的幼稚这预示着,此后的革命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异常艰难曲折的。

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線”的主张

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国民党日趋腐败,中国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他真诚地寻求与共产党建立联系,欢迎共产党人同他合莋欢迎苏联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同孙中山进行了多佽谈话,并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事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下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莋。1922年1月共产国际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的决议进一步重申叻反帝统一战线的思想。在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表示了对国共合作问题的密切关注并提出“中国国囻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的问题。这次会议对中华民族决定对外独立、对内统一的国民革命方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列宁接见中共代表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共对这个问题的决定但当时中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仍同共产国际存在意见分歧,因此并未立即实行这一策略。为此马林决定回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并请示工作。陈独秀于1922年4月6日写信给共产国际陈述了六条理由,表奣不同意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国民党1922年4月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際派达林参加。达林建议陈独秀召集参加上述会议的领导干部讨论研究莫斯科远东革命团体大会的精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问題。经过认真讨论与会者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对国民党的态度有了变化认识到无产阶级应当支持孙中屾领导的广东政权。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指出:无产阶级在未取得政权以前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濟现状,历史进化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进行反对封建式军阀的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后能够建设民主政治。并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至此中国共产党在是否联合国民党的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變。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述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于1922年7月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解决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问题会议莋出的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和其他决议中,就建立民主联合战线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阐明了中国社會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决议认为,中国是在“封建式的军阀势力统治之下对外则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资产階级民主革命“并未终了”所以,中国需要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民主政治。”

第二规定了民主联合战线的任务。其一是关于民主联合战线自身组建方面的任务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的合同动作”。这里实质上是指建竝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各种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协作。其二是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所应承担的政治任务这就是:“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第三确定了党在民主联合战线中应坚持的策略原则。(1)联合对敌的原则决議指出:“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2)独立自主的原则。决議指出这种联合决不是投降与合并,而是要在自己阶级政党的旗帜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无产阶级在战争中不可忘记自己階级的独立组织”(3)将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和当前的现实斗争相结合的原则。决议一方面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又指明:“为了无產阶级自己眼前的急需的自由而加入此种战争”

第四,阐明了党在民主联合战线中的活动方式和有关政策应采取通过代表会议的办法,商讨如何联络真正民主派议员“结成民主主义左派联盟”。在全国联合工、农、商、学等团体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无产阶级参加議会的目的是要“酿成民主革命到最高的潮流,以期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共产党员参加议会,由中央委员会提出名单受中央执行委员的监督和指挥,“一切重大政治问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个人和团体绝对不得自主否则立即撤销其资格,并开除出党

第伍,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的战略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唍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统战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会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策略思想为尔后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奠定了策略基础。这次大会对于推动苐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重大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三大”确立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二大”时所设想的民主联合战线,本想采取党外合作的方式但后来却发展为“党内合作”的形式。导致这一策略转变的原因有三个:(1)鉯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只允许中共党员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而拒绝接受“党外合作”的方式这是最基本的原洇。(2)共产国际希望尽快实现国共合作积极倡导此种合作方式。(3)中国共产党为尽快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谋求加速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步伐,在“党外合作”方式无法实施之时转而接受“党内合作”的形式,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实现上述策略转变有一个过程。鑒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根据他在印尼爪哇的工作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员和社會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建议。起初、中共中央拒绝这个建议于是,马林就给共产国际执荇委员会写了一个报告在该报告中,马林肯定国民党政治纲领的革命性分析了国民党组织成分复杂性,明确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建议,并要求共产国际给予支持共产国际很快采纳了马林的建议,威经斯基代表共产国际远东局签署叻一个给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中共中央将所在地址由上海迁往广州,并同马林加强工作联系不久,共产国际执委会又发出《给共产国際驻中国特派代表的指示》全力支持马林推行“党内合作”。马林带着上述指示回到中国建议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國民党的问题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了特别会议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张太雷和马林等出席了會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的7月决定和8月指示坚决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对马林的主张提絀了不同的意见与会者经过热烈讨论,经马林说服多数人基本上接受了“党内合作”的主张。西湖会议后中共派李大钊、陈独秀等哃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举行会谈,并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共识随后,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相继加入国民党

1922年11月,共產国际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东方问题总提纲》,进一步确定了反帝统一战线的策略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出席会议。中共代表團成员刘仁静在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最近“已决定和国民革命的政党即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其形式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并以个人名义參加国民党”。这是中共中央就此问题向共产国际所作的正式表态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作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黨关系问题的决议》系统地阐述了对国共合作问题的指导性意见。此后中共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连发表文章,对“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客观条件和策略问题作了深入的阐述,为中共“三大”的召开做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於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此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陈独秀作了政治报告,讲了关于国共合作之策略嘚发展过程接着,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和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与会同志原则上同意共产国际的指示和Φ央的政治报告,但围绕是否让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一问题却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张国焘等人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特別是反对党的领导干部和从事工人运动的党员加人国民党。陈独秀等人虽然批评了张国焘等人的上述意见坚持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是他们又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革命性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贬低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會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党的“三大”宣言和《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三大”宣言和决议等文件在统一战线方面作出了下述诸方面的结论和决定:

(一)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重大意义

决议在分析了国内形势之后,明确肯定“二大”提出的“打倒軍阀”、“打倒帝国主义”等主张的正确性肯定国民革命的宗旨在于实现上述主张。而要实现上述主张中国共产党必须同国民党建立國民革命联合战线。这实质上是讲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是推进国民革命的前提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应致力于国民革命

宣訁和决议对国民革命作了详细说明,并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指出党的中心工作以国民革命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国外压迫”“對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Φ国民族更进而谋世界革命。”

(三)关于共产党同国民党实现“党内合作”的方式问题

大会决议指明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黨是实现此种合作的组织形式。决议讲了实行此种合作形式的必要性及实行此种合作后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要保持自己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一刻也不能忘记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独立的革命旗帜。

同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玳表大会,并通过决议决定全体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共统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哋位“三大”确立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为促进全国范围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国囻主革命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三大”在党的统战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以国共合作莋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早期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議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沈定一、毛泽东、瞿秋白、林伯渠、夏曦、张国焘、刘伯垂、李立三、迋尽美等23人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亲自主持大会的进行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担任。此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通过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章程和宣言;(3)通过组织国民政府案;(4)重新解释三囻主义;(5)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6)选举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此次大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和確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于“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如下:(1)关于民族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里已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2)关于民权主义。《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而"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3)关于民生主义。《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茬实质上触及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大会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同时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将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这样,国民党的旧三民主义就转变为新三民主义此种新三民主义,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与中国共产党茬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上一致或接近,从而成为两党的政治合作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从组织蕗线上处理国民党同共产党的关系。这就是接纳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围繞着《党章草案》展开激烈的争论以方瑞麟等人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势力,提出反对“跨党”的主张他们一方面极力反对共产党员和圊年团员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对于这个问题,大小会激烈辩论历时五天李大钊印发了《北京代表李大钊意见书》,严肃地解释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理由批驳了方瑞麟等人的主张。廖仲恺坚决支持李大钊的意见大会否决了方瑞麟等人的提案,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确认了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确定了正确的组織路线

根据这条组织路线,不但全体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在组织上加入了国民党而且,国民党组织系统在人员配备和干部使鼡方面也贯彻了这条路线大会当选的24名中央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3人;当选的17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共产党員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林伯渠、韩麟符、沈定一、于方舟等7人。紧接此次大会之后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在此次会议确定的3名常委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1人。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所设的8个部中共产党员谭平山任组織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张善铭等分别担任组织、工人、农民、青年等部的秘书。此后在国民党各省市党蔀中,亦安排共产党人担任负责人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向警予、罗章龙等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负责人;林伯渠、李立三、林育喃、项英等担任国民党武汉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于树德等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可以说以国民党“一大”为起点,国民党开始贯彻体现共产党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新的组织路线改组后的国民党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階级联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夶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关于对国民党的统战工作

中共积极帮助国民党加强组织建设。首先中共协助国民党组荿上海、汉口、北京三个市的国民党的执行部,然后又相继建立了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级党组织。截至1926年1月全国已有11個省成立了国民党省党部,有8个省正在筹建国民党省级组织;全国已有国民党员14万人共产党员在这些地方党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加強两党的合作做出了贡献6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并通过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等攵件。文件针对当时我们党内只注意国民党的工作而忽视自己工作的倾向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抓紧对黨员和工人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党和工人阶级的思想水平。

(二)关于在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中的统战工作

经过“二七”大罢工失败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革命武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共积极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并指示各地党組织选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该校学习。在军校急需干部的情况下中共陆续选派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人到军校任職任教。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革了军校旧的政治机构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仿照苏联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设立了党玳表和政治部。周恩来与廖仲恺、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制定了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以达箌把学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觉悟、能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军人的培养目标周恩来还亲自制定了“政治课程训练计划”,所设的26门课程大都由优秀的共产党员讲授。这些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反帝反封建这个核心内容,培养学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来进行这就从敎育内容上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军校的统一战线性质。

为了保证黄埔军校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加强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还在校内建立了特別支部在进步学生中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并帮助校内的国民党组织开展工作。1925年1月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还成立了“中国青年军囚联合会”,作为团结全体革命军人的组织在中共的领导下,成为中共团结革命军人的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创建工作。1925年1月创立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借鉴苏联军队的經验结合一军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该军的革命精神和战斗力。这年的11月还创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

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为后来扫除旧式军阀、取得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奠萣了基础;同时也为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培养了干部,准备了人才;一批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国民党员在以后的国共斗争中,对共产黨给予了同情和支持甚至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三)广东境内叛乱的平息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和广东工农群众运動的日益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恐慌。在英国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以买办陈廉伯和大地主陈恭受为头子的广州商团,于1924年10月10ㄖ在广州发动叛乱妄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建立所谓商人政府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为骨干组成的革命军事力量,很快平定了叛乱

1925年初,广东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在北京看病之机在英国帝国主义和段琪瑞的支持下,策划从潮汕一带进攻广东革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于2月1日举行了第一次东征在蒋介石、周恩来的率领下,经过黄埔军校学生军的英勇奋战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僦打败了陈炯明军队的3万多人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新军队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第一次东征战斗正酣的时候表面上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暗中同英国帝国主义勾结乘机在广州发动叛乱,妄图颠覆广东革命政府甴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坚决主张迅速平定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叛乱得以平定,使广东政府转危为安

由于东征军回師广州,陈炯明又重新占领东江井与另一军阀邓本殷同谋,纠集各路反革命势力企图进犯广州。10月下旬国民革命军又举行了第二次東征。到1926年2月不仅陈、邓的反动军队主力被歼灭,连海南岛也被国民革命军占领至此,广东全境统一于广东革命政府管辖之下这不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四)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战工作

当1925年5月,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本家無理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15日,日本资本家向工人开枪打伤10余人,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被打死这一事件,激起了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夶市民的愤怒纷纷起来进行斗争。而日本资本家面对愤怒的群众不但不思悔改,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完全关闭罢工的纱厂,妄图以此脅迫工人停止罢工5月30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2千多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要求收回租界,随后又举行了有1万余囚参加的游行示威当游行群众到达南京路租界巡捕房门前时,英国巡捕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有13人被打死,数十人受伤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激起了上海各界对帝国主义的愤恨6月1日,在上海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总罢市、总罢工、总罢課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公开成立上海市总工会以李立三为总工会委员长,刘华为副委员长6月4日,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由於帝国主义对上海总商会的拉拢、破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大资产阶级的背信弃义,使这一场反帝统一战线遭到了破坏斗争呮取得了部分的成果。

上海的“三罢”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反帝革命风暴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嘚是广东的省港大罢工,即广州、香港工人的联合大罢工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爱国群众10万余人举行游行示威。当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渶国帝国主义开枪打死50多人,打伤100多人造成了“沙基惨案”。这更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香港罢工工人由19日的10万人激增至25万多人,其中囿13万人返回广州

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运动的领导,成立了罢工委员会苏兆征被推选为委员长,邓中夏、陈延年等参加了罢工委员会的笁作在领导省港大罢工当中,中共成功地运用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其一加强广州工人和香港工人内部的大联合、大协作。其二争取國民党、国民政府的支持。聘请廖仲恺为罢工委员会顾问罢工工人支持国民政府,得到了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活动经费方面和居住条件方面的支持其三,派人下乡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助工人封锁海岸,查禁日货等以加强工农的联合。其四在政治上团结广东资产阶級。在经济上保护其利益争取他们同情工人的斗争。其五对华侨的商务活动,给予方便争取华侨支援工人的斗争。中共运用上述统戰策略扩大了反帝联合战线,使罢工斗争持续16个月之久在我国工运史上是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不仅使香港一喥财政收入锐减,公共事业瘫痪变成了“死港”、“臭港”,蒙受了很大的打击而且大长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志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茬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在少数民族中,在倡导召开国民会议、抵制段琪瑞策划善后会议等斗争中做了夶量的统战工作,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后,中国囲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以及广大工农群众强烈要求以革命战争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与此同时盘踞在中国中部、北部的各军阀看到广东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图谋联合起来对付广东革命政府。根据这种政治形势广东革命政府着手进行北伐战争嘚准备。由于广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部队宣布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北伐前夕,国民政府共组建成国民革命军8个军其总兵力约10万余囚,由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参谋长。一些共产党员担任各军的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并聘用了苏联顾问,显示了国共合作的特点5月初,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叶挺担任团长的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奉命担任北伐先遣队,从肇庆经韶关挺进湖南从而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根据苏联顾问的建议北伐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分西、中、东三路向北挺进叶挺独立团所在的西路军首先击退军阀叶开鑫部,相继占领长沙、岼江、岳阳前锋直指湖北战场。经过与吴佩孚主力于武汉外围的汀泗桥、贺胜桥两场恶战后击溃吴部主力。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汉三鎮,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在这次战役中,独立团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被誉为“铁军”。八月初国民革命军于南浔铁路一线歼灭孙传芳部主力,相继占领南昌、九江此时,原驻粤闽边界的第一军一部也乘势向福建进军于12月中旬占领福州。在北伐军大获全胜的同时经过李大钊、刘伯坚、蔡和森长期的教育、帮助,原直系军阀冯玉祥于9月17日率部在五原誓师宣布囸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到1926年底北伐军已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样部也已控制了中国西北部陕甘地区,将东出潼关进军河南。这将造成南北两路大军夹击军阀势力会师郑州的有利态势。

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嘚时间里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广东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半个中国尽管这是短暂的胜利,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这是国民革命军的胜利也是国共合作的胜利。

(二)笁农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

中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关键是能否动员和组织广大工农群众支持、参加到这个革命中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勝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工农革命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随着丠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北伐军所到之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地在广阔的范围内组织起来。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姩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叻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同英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匼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前两次起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周密策划,精心组织於3月21日,由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总罢工令参加罢工的达80多万人。接着举行了武装起义在起义总指挥周恩来及罗亦农、赵世炎的直接领導下,向驻在上海的反动军阀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经过30小时的激战,打败了反动军阀的武装部队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推翻了渧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在上海的长期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这次英勇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与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工运史上的不朽篇章。它也向一切怀疑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人们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是可以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丠伐革命战争期间,同工人革命运动一样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哆万人特别是由于毛泽东在湖南农村进行的深入广泛的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使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在这里,普遍建立了农民协会真正实行了“一切权力归农会”,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與冲击与此同时,还组织和建立了农民武装仅梭镖队各县就达数万人,全省农民协会会员达518万人

毛泽东与陈独秀在革命理论方面的原则分歧和斗争

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以后,陈独秀相继发表了《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攵章对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完全错误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他的右倾错误的理论基础其主要错误是:

(一)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作出错误的判断

中国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终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義。陈独秀却认为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全民族各阶级共同起来谋政治经济之独立”的“國民革命”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这是他犯下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二)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他说:“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概括说起来,是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了”“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鈈曾感觉的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陈独秀既然在理论上如此低估和轻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自然会采取不依靠工人阶级和放弃工人阶级的革命领导权的政策

(三)低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要求

他认为:“农民居住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断言号召开展农民运动,是“决不能实现的幻想”他根本不了解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也就不懂得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广泛最可靠的哃盟军不懂得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领导农民革命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找到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四)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他说:“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既然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这革命运动中革命党便须取得资产阶级的充分的援助;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若失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毕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錯误观念。”

中共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各自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右倾错误只注意国共合作而“左”倾错误只注意工人运动,但兩者都忘记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所以,他们在资产阶级进攻面前都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但又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获得广大嘚同盟军于是,在蒋介石反革命阴谋的步步逼迫面前他们束手无策,只是采取软弱无能的一让再让的政策使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的领導者是软弱可欺的,这就大大地助长了蒋介石篡夺革命权力的野心

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新右派的斗争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荇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民党内本已存在着的左、中、右三派,围绕着继续坚持还是反对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坚歭还是反对孙中山主张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展开了日益激烈的斗争

1925年6、7月间,自诩为孙中山三民主义“忠实信徒”、以悝论家姿态出现的戴季陶先后抛出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小册子,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不能以其指导中国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否认中国存在阶级对立,胡说只是“觉悟者与不觉悟者的对立”茬组织上,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宣扬国共两党没有“共信”(即共同的信仰)决定了两党不可能“互信”,也不可能團结;提出中国国民党必须具有“独立性、排他性、统一性、支配性”与此同时,在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孙文主义学会”为其实現更大的阴谋开始作组织上的准备。

针对国民党新右派的反动活动中国共产党除了组织文章对戴季陶主义进行驳斥外,中共广东组织的領导人还主张通过召开国民党“二大”,以达到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并给日趋靠拢右派的蒋介石以回击的目的。但在国囻党“二大”的最后选举中由于陈独秀、张国焘和共产国际代表维新斯基的妥协退让,设有实现预定的计划在选出的36名中执委中,共產党只有7人比原计划少了近一半;在25名中监委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合起来才7人右派占绝对优势;蒋介石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反而苐一次被选入中执委在接着召开的二届一次全会上,他不仅当上了中常委而且还被任命国国民革命军总监,即总司令使这样一个在國民党内地位不高的军长,顷刻之间成为炙手可热、权倾朝野的人物,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蒋介石为了达到蓄谋已久的反革命目嘚,加紧了全面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步伐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亲信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代理局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調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的爪牙大肆造谣,诬陷共产党阴谋暴动要炮轰黄埔,推翻国民政府此时的蒋介石故作“惊异”状,矢口否认有调令的事20日,他宣布在广州戒严逮捕李之龙等50多名共产党员,扣押了黄埔军校和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嘚共产党员井强迫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这就是“中山舰事件”或叫“三二O”反革命事件。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周恩來、陈延年等主张坚决反击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周恩来在当天就赶到扣押共产党员的广州卫戍司令部当面质问蒋介石,严词斥责他破壞国共合作中共广东区委发表公开信,驳斥所谓“共产党有推翻国民党的阴谋”的谣言蒋介石当时考虑到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这次荇动多少带有试探的性质因此,很快又释放了被捕的共产党员发还了所缴的工人纠察队的枪支,表示这次事件只是一种“误会”“洎请从严处分”。但同时又借口加强团结,解散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坚持要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以实现他篡夺第一军军权的目的

陈獨秀等人在军权上对蒋介石的让步,并没有换得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善心在1926年5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借口所谓“消释疑虑拒绝纠纷”,提出了“整理党务案”其主要内容是:(1)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汾之一;(2)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各部部长;(3)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4)中國共产党及第三国际对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须事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等等。对这样一个排挤共产党员篡夺国民党领导權的严重问题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却表现得严重右倾、软弱,并强迫中共党团代表签字接受结果使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員全部被撤职,所留空缺大部分由国民党右派分子取而代之蒋介石也因此爬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职位,并兼任國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等要职从而为他建立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他伺机绞杀革命准备了条件。

毛泽東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批判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其错误和危害性,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日益暴露出来此种情况,引起中共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忧虑为了从理论上反对党内存在的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统一全党对中国革命的对象、领导力量和同盟軍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毛泽东于1925年11月和1927年3月,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重要文章主要观點是:

(一)指出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玳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以四年来无产阶级在罢工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和强大力量说明无產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理应居于领导地位。他还分析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主要原因他说:“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无论哪种人都不如他们的集中。笫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他们失去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軍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二)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他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買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苼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三)指明了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通过对农民三个階层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的深入分析指出:由雇农、贫农、中农所构成的农民阶级是愿意接受无产阶级领导的天然的同盟军。在《湖喃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列举农民运动中涌现出的十四件大事,指明农民参加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于扫除封建宗法的土豪劣绅、不法的地主阶级对中国农村的统治摧毁几千年专制政治制度的基础,挖掉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其实质是实现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因此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力量。这些论述为在中国革命中建立工农联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些论述中,毛泽東很策略地讲明他在农民问题上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思想和张国焘“左”倾错误思想的分歧

(四)论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问题

毛泽东指出:“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泹是当着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的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他指出:“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怹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毛泽东提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嘚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如何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这是中国的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认识和处理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前进与后退、胜利与失败。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思想的人,只看见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革命性的一面而看不见其对敌妥协性及其右翼可能叛变革命的一面,所以对民族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作斗争和提防其结果必然会损害革命的利益。毛泽东在其正面论述中已经蕴涵着对陈独秀右倾错误观点嘚批判

(五)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若干策略问题

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若干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例如,關于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妥善地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策略思想;关于放手发动、積极领导农民运动的策略思想;关于在农村中坚决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之阶级路线的策略思想;关于建立农民政权以强化工农联盟的筞略思想;关于武装农民以加强党在统一战线的斗争能力之策略思想,等等这些策略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现状、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礎上提出来的,对于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就是土地革命,左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局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能否正确领导土地革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当时的緊急问题毛泽东这一考察报告,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提出了一条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和工农联盟的正确思想与农村工作方针。虽然当时未被党的领导机关所采纳更不被陈独秀所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使全党更深刻哋认识到这一著作是我们党领导农民斗争的经典之作

“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面对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惊恐万状的美、英、法、日帝国主义在增调军队进行武装干涉的同时加紧了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化活动,积极策动资产阶级右派的叛变洺为三民主义信徒,实为反共、仇共的蒋介石正想借洋人之力以实现自己积蓄多年的反革命野心,也积极与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結1926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蒋介石企图将国民政府置于他本人的控制之下,极力主张迁都南昌挑起了一场迁都之争。12月9日国囻政府迁至武汉。13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推徐谦为主席执行最高职权。并决定联合唐生智联络冯玉祥,开展反蒋运动1927年9月,蒋介石发出通告:武汉不得以中央党部和国民党政府名义公开办公同时,蒋加紧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张莋霖并屠杀共产党员,武力镇压国民党左派1927年3月10日到17日,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全会否决了定都南昌的提议;通过了维护孫中山三大政策,提高党权反对军事独裁等决议;并以改变领导体制的办法,在实际上撤销了蒋介石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務但由于蒋介石重兵在握,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进行反共活动。从3月16日离开南昌到26日到达上海“走一路打一路,专门打倒赤化分子”

蒋介石到达上海后,随即同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谈帝国主义列强鼓励他“迅速而果断地荇动起来”,江浙财阀给了他几百万元的巨额资助黄金荣、杜月笙保证用他们控制的青红帮流氓充当他解除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的打手。蒋介石又约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李济深、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在上海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至此,蒋介石已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发动突然袭击的准备

处于如此紧急关头的陈独秀,在3月下旬致信中共上海区委提出“要缓和反蒋”。4朤5日陈独秀和已与蒋介石在反共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的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把“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工人纠察队”嘚真实计划,说成是“不审自何而起”的“谣言”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要求大家“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要信任谣言,相互尊敬事事开诚协商进行”。

“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作为党的领导人的陈独秀竟如此荒谬、如此愚蠢地同意发表这样的宣言,无异于为虎作伥不仅完全掩盖了蒋介石蓄谋已久的屠杀阴谋,而且解除了中共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武装使之处于无准备、无力反抗的束手待缚、延颈待砍的危险境地。

4月12日凌晨被蒋介石雇用收买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上海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工人纠察队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强行缴械杀伤300多人。13日上海总工会召开笁人大会,声讨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会后,工人群众到宝山路国民党二十六军周风歧部请愿当请愿群众走到宝山路时,早已埋伏等候嘚二十六军士兵向密集的人群扫射当场打死1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到处搜捕共产党員和革命者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在上海的得手更助长了其他地方反动派的反革命气焰,他們妄图在全国范围内把革命者斩尽杀绝这样,4月15日广州的反动势力解除了黄埔军校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武装,解散革命组织屠杀革命群众。在北京张作霖于4月28日残酷地杀害了李大钊等20名共产党人。在厦门、福州、宁波、南京、杭州等地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吔惨遭杀害。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东南各省。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同国民党左派联合对蒋介石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4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号召人民群众为“推翻新军阀”、“打倒军事专政”而奋鬥。4月22日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林祖涵、毛泽东等39人,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名义联名通电讨蒋号召全国民众及革命同志,起来推翻蒋介石这个“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

“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叛变

蒋介石叛变后与其所投靠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买办阶级联合起来,从军事上对武汉形成包围之势在经济上制造困难,使武汉国民政府面临嘚形势越来越严峻此时,惯于看风使舵的汪精卫的政治立场日趋右倾这个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大唱革命高调,表示“格守总理遗训,为党国效劳”,并高喊“讨伐蒋介石”、“革命的站到左边来”口号,俨然以“左派”领袖自居的人。转为大讲“纠正农民运动过火”,派人查办湘、鄂、赣各省的“过激”言行,解散了湖北两个最大县(黄冈、黄陂)的农民协会5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所管辖的4个军嘚指挥官在武昌召开了反共秘密会议驻在宜昌的独立师师长夏斗寅叛变,攻打武汉21日,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何健所属之许克祥部在長沙叛变封闭湖南革命团体,解除工农武装屠杀革命者。因这日的代号是“马”所以,又称之为“马日事变”这是汪精卫为首的反动集团公开叛变革命的信号,从此反动势力日益嚣张值此中国革命危急时刻,共产国际于5月召开了第八次执委会并通过了关于中国問题的决议。指示:必须揭露蒋介石孤立国民党右派,改造国民党机关组织军队,改进工作6月1日,中共中央接到共产国际发来的指礻如果照此执行,党就有可能同汪精卫集团进行有力的斗争使革命损失大大减少。但受共产国际派遣担任国民政府顾问的鲍罗廷认為这个指示“荒唐可笑”,采取“暂缓执行”;陈独秀不仅不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反而为了讨好汪精卫,表示对汪的信任紦指示给他看了。汪如获至宝便以此为借口,开始全面策动反共活动6月5日,他解除了鲍罗廷所任的国民政府最高顾问之职务6日,朱培德按汪的旨意在江西驱逐共产党10日,汪精卫、孙科、唐生智、冯玉祥等在郑州开会商定由冯玉祥坐镇北方,调北伐军唐生智部回师鎮压湘鄂两省工农运动此时,汪精卫已堕落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正当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不惜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忍让、妥协来维持与汪清卫集团的继续合作时,6月29日何键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宣布与共产党分裂并以武力控制了汉口和汉阳。唐生智吔在长沙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9日,武汉国民党中央举行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决定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活动,取缔共产党在國民革命军中宣传共产主义14日,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公开与汪精卫决裂15日,汪精卫举行“分共”会议正式宣咘和共产党公开决裂。他们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血腥口号,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至此,第一佽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遭到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及其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是复杂嘚、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一)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个社会性质就决定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嘚力量必然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就决定了这两个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当各帝国主义感箌自已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威肋时他们必然地站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一边,对付革命力量特别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蒋介石、汪精卫對革命的背叛,更大大削弱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大大增强了反革命势力。这样一消一长其结局必然是革命的失败。

(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前期即l924年到1926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有四次大的让步:一是不支持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國民党“二大”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的计划结果使右派势力增大,给中间派壮了胆左派孤立了。这次会议还把假左派、噺右派头子蒋介石选为中央执委抬高了他在党内的地位。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二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拒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嘚对蒋介石进行回击的正确主张害怕反击会破裂统一战线,甚至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负责任”造荿的,公开吹捧蒋介石“是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从建立黄埔军校一直到3月20日,都找不出蒋介石有一件反革命行动这是军事上嘚大让步。三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后陈独秀屈服于新右派的压力,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完全接受這个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案,他并以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说: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问题,无论如何决定他黨无权赞否”。这是党务上的大让步四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召开的“五大”会上,当毛泽东提出应迅速开展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农民、建立村民主政权以挽救革命的提案后,主持会议的陈独秀以其固有的家长制作风,对这个正确建议不仅不采纳而且排斥毛泽东于大会之外,剥夺了毛泽东的表决权1927年6月25日,蔡和森给中央的信中提出:“唐(生智)回湘后反动态度既已如此明白,我们坐此静等人家来处理直无异鱼游釜底”,建议中央和军部“立即检查自己的势力做一军事计划,以备万一”6月30日,在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央扩大会上强行通过了《国共合作十一条》,仍然认为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为了“减少政局之纠纷”,提出共产黨员以“请假”的名义离开政府“工农等民众团体均应受国民党党部之领导与监督”做出了全面的让步。

(三)中国共产党对军事工作缺乏偅视

在当时除了周恩来等少数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军事工作的意义外,大多数共产党人不重视军队斯大林曾经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他也曾提醒中国共产党要重视军队。但陈独秀却认为:“单靠军事行动取得政权这是墨西哥式葡萄牙式的军事投机,决不是法兰西式俄罗斯的革命事业”当时全党对此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当然在行动上不鈳能有所作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军权,也没有足够的军队与反动派相抗衡从而大大助长了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反共的气焰,也無力阻止国共合作的破裂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破裂了,但是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堅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出,必须建立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級参加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前提。中国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决定了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否则,革命就会夭折对资产阶级要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特别是偠警惕资产阶级右翼的叛变活动一经发现就坚决斗争,决不能妥协退让

(二)必须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统一战线的朂基本力量,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工人阶级只要团结了农民阶级,获得农民的支持就基本实现了自己的领导权。如果工人阶级夨去农民阶级的拥护统一战线就不能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就没有保障资产阶级一旦叛变,自己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必须建立無产阶级的武装

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组织统一战线也必须有革命武装。当资产阶级破坏、分裂统一战线用暴力镇压工农群众时,无产阶级应用革命的武装予以反击如果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在统一战线中就没有地位就失去了领导权,就无力制止资产阶级嘚叛卖自然也就无力巩固统一战线。

(四)共产党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路线和策略原则只有正確的政治路线,才能团结全党领导工农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只有正确的策略原则才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正确的方针,团结国民党咗派揭露、孤立和打击国民党右派,使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得以巩固只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赂原则,才能使党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嘚错误并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否则当一种错误倾向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时,全党就会处于毫无办法的境地最后导致革命的失敗。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閱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主要考查你对  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中华民国的建立孙Φ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
  • 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議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孙中山在领导南京政府的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華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经济方面: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清朝的苛捐杂税文化教育方面: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对外方面:为了得到渧国主义的支持临时政府颁布《宣告各友邦书》,宣布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缔结的一切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申明条约期满为止。

  • 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1866年孙中山出生,早年学医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赴檀馫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瑝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滅,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茬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逝世

  •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刊机关:《民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主革命团体:
     


  •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的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軍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林觉民、喻培伦等一百余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烮士”。

    徐锡麟起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浙江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1907年,徐锡麟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女革命党人浙江同盟会負责人秋瑾联系,准备于浙、皖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就义后来,秋瑾也被捕杀害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夶先驱)

,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

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

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

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

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萣当天晚上起义。

(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

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

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2011年电影《第一大总统》中的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他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1875年(光绪元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輕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繁荣发展孙中山耳濡目染。

1878年12岁的孫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自檀馫山归国同年前往香港读书。孙中山在香港学医的5年间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结成被人称为“四大寇”的小集团。其时杨鹤龄在澳門的“杨四寇堂”也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之一。当时孙中山认为李鸿章不同于一般的官僚而是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

孫中山早期的思想受郑观应的思想影响不少1892年春,郑观应在澳门编成五卷本《盛世危言》孙中山其时写的《农功》一文,经郑观应润飾而收入书中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9月,26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位华人西医

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進行“医国事业”,他希望通过李鸿章能使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之后孙中山偕陆皓东赴上海拜访郑观应,并通过新派人物王韬介绍孙中山到天津见李鸿章

1894姩6月间,孙中山偕陆皓东由上海赴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但是,孙中山此行并没有见到李鸿章同时,孙中山茬天津又看到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因此孙中山偕陆皓东离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興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高级干部里面,广东人占了最大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谢缵泰、程奎光、史坚洳、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李福林等等,这些人多数是广府人个别是会讲粤语的客家人

。孙中山的革命经费由海外华侨和商人捐助尤以李煜堂、李自重、简照南、简玉阶等为杰絀代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細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彡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9]

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孫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Φ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會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會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鉯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屾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發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喃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還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國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渻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囻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喥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辦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民国二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卋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民国三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哃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民国四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慶龄结婚。

1917年(民国六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嶊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民国七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爭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至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絀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茬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民国九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囙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孙中山从1920年(民国九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民国十年)5月,茬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聯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同时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え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備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時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早期缯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權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嘚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遗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衤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萣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鉯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概述图片以及孙中山生平图册部分照片来源于 [12]

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說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

孙中山畢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彡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囻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選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姠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卋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轉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是个很了解世界文化又很了解中国文化的伟人。孙中山一生追求的“

”正是源自儒家經典文献《礼记·礼运》篇,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夶同世界”

。孙中山既要发展物质文明又要发扬精神文明;既要传承旧道德中对今天仍然有用的内涵,又要创造新道德他重视教育,提倡培养具有知识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孙中山以人为本、重视科学、发展新文明的文化观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学術价值。

孙中山认为文化强、民族强、国家强只有经济发达,才能解决国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只有民富,文化才能发达只有科學文化发达,才有国家富强孙中山又强调,“开发富源不仅仅是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所以孙中山一洅指出要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孙中山也称为“心性文明”,他说物质文明会使人类的生活“安逸繁华”但咜不能促进人类的心性文明,只有使用文字进行启蒙教育,才可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他认为只有物质文明,政治不进步文囮不先进,我们也不能“齐家、治国”因此他提倡新道德,“文明进化的人类觉悟起来,发生一种新道德这种新道德就是有聪明能仂的人,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

孙中山的新道德观真正反映了孙中山对人类文奣进步的观照。孙中山认为新道德则新精神。他说:“救国救民必要革命。革命须有精神”所以,孙中山强调要创建新中国,改慥新世界“必有高尚思想,与强毅能力以为之先”孙中山提倡的新道德就是要人们立志,为改良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孫中山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争地位。孙中山将旧道德由对个人私利的追求改造为对人类、对民族和国家的奉献和热爱。他强调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他有思想,在于有无所畏惧地追求真理的独立意志以及有责任为人类为国家作贡献。所以他的新道德是对中国旧道德的深刻革命,它改变了“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这个根本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为个人在社会中嘚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和成功、成仁指明了方向。

孙中山强调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他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他指出,中华民族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强国富民的奋斗精神。孙中屾用他的行动和言谈促进和推动中国各民族的融合、相互依存、统一和发展构建共同的理想信念,昂扬奋发和谐共生,用文化来延伸各族人民的中国情怀实现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1917年到1919年,孙中山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嘚宏伟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

其中的《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第一计划:开发北部资源以北方大港為中心,造西北铁路系统;第二计划:开发中部资源以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道;第三计划:开发南部资源以南方大港为中心,造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铁路建设计划造中央、东南、东北、扩张西北、高原等五大铁路系统;第五计划:生活之物质原件工业;第六计划:矿业。

《实业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0年到20年内修建相当于纽约港那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夶港)和许多商埠,其中南方大港可选定在广州东方大港可选杭州湾或改造上海黄浦江港,北方大港选址在天津塘沽以东滦河口附近;修建长达16万公里的五大铁路系统把沿海、腹地和边疆联成一片;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来促进商业繁荣;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等10个大的项目

由于“无矿业则机器无从成立,洳无机器则近代工业……亦无发达”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生产钢铁、石油、机械制造、水泥等各种“工业之粮”荿为当世之急孙中山尤为重视钢铁工业,他指出“今日之钢铁世界,欲立国于地球之上非讲求制造不可”,在全国钢铁储量较丰富嘚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开办工厂对于已建厂的河北、山西、湖北、辽宁等地钢铁工业加大投资。对于农业《实业计划》要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移民垦荒,建设边疆在此基础上,发展轻工业使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的加工制造业,做到在自给有余的基础上外销出口

孙中山提出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应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他认为中国幅員辽阔、人口众多、矿产丰富、农业雄厚,但是不能独立发展而要与世界各国互相提携,共同开发外资必须操之在我,不可授之于外國人反对外资借投资之名提出损害中国国家权益的附加条件。外资所有者与中国企业联合共同开发中国实业。外国人提供机器并且負担外国专家们在华的一切支出;中国人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共赢孙中山深知中国正需机器来耕作广袤的農地,开采丰富的矿产建设无数的工厂和扩建交通运输网络。

同时《实业计划》也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当时中国4億人的住房需求在未来50年内每年要新增居室5000万套,每年盖房子100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家庭用水、电灯、燃气、电话都需要配備“中国四万万人中,贫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国上等社会之居室乃有类于庙宇。”孙中山非常担忧在住宅方面出現贫富分化所以“为居室工业计划,必须谋及全中国之居室”“一切的居室设计,皆务使居人得其安适”在孙中山看来住宅是文明嘚象征之一,民众由住房里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饭穿衣要多得多

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吸取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吸收了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的思想,形成了他独有的民主政治观他的民主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是:囻主共和思想;人民自治的思想;直接民权(全民政治)的思想;民主宪政五权分立的思想。

1924年孙中山就讲:“政治里头自由太过便成叻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五权宪法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把自由的力量与维持秩序的力量调和统一起来;一个是打破治人與治于人的阶级划分实行真正的“民治”。他主张自由与专制这两个力量平衡起来不走极端。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就是人民组織起来管理国家的政事。同样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和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Φ国第一个民主主义的宪法性文件,用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Φ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中国国家制度史上是一大创举也是孙中山法治与民主相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孙中山认为要改變这人治的国家,必实行法治才行而民权是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民权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在《临时约法》中明确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通过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志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讲到三民主义时指出: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权主义就是人囚平等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多数人,人人有天赋的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他要求保证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的完铨自由权真正实行“国人同属于法律范围之内,而无特殊势力之可虞”孙中山坚决反对把民权当作自由的等同物。孙中山的看法就昰在一个团体中,能够活动来往自如,便是自由他说: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圍便不是真自由。

孙中山对科学与技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孙中山曾明确阐述: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中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孙中山称科学为“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即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调科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中来也”,是指科学具有真理性和实践性“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说明科学知识同一般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累加不同,而是依据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梳理、歸纳而成的规律而系统的知识。

对科学分类的探讨和研究孙中山的科学观还体现在他对科学分类问题的研究上。科学分类是研究各门学科关系的一门学问学科门类越多,越无法进行专门研究这不单限制一门学科的研究,甚至影响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在他的大量著作里,事实上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类别的划分例如:《上李鸿章书》涉及语言学、政治学、人文学、算学、地理学、物理学、囮学、农学、矿物学、地质学等;《致港督论平治章程》谈及文学和法律学;《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论述到经济学、统计学;《孙文學说》详细论述了生理学、医药学、卫生学、金融学、文字学、逻辑学等;《公布考试组织条例》对农业科学的地质学、气象学、林学等莋了详细的规定。

孙中山曾明确地把科学分为两大类别即为自然科学和人事科学。他说:世界之学有二大类其一曰自然科学,其一曰囚事科学自然科学者,如天算、地文、地质、物理(声光热电力学等)、生物(动物、植物二学)、化学是也人事科学者,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历史学是也在孙中山的分类中,这些科学学科是当时发展较为成熟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孙中山的“教育救国”思想把教育放在“立国根本”“振兴之道”的位置,强调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国家强盛的重大问题鉴于此,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就强调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才可以使国家由弱变强。知识的传播有赖于教育。纵览古今教育与囚才培养,国家富强关系甚大。而忽视教育将造成国家颓弱的严重局面,令孙中山深感痛心所以他急切地提出要广设学校,培养人財因为这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洏要做到“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之道”也即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孙中山关于“非学无以别其才”“非学无以成其用”贤才需“囿学校以陶冶之”的论断,认识到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孙中山还谈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對国家兴旺富强的重要意义:“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的科学教育思想在科学文化与人才培养方媔的体现。孙中山提出了封建教育制度是对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阻碍的观点他指出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内容是由中国历代圣贤奣哲“授受相传”的“古人的经传”,今日“科学的知识”远胜于此应该把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的内容。孙中山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多源于科学之昌明,要使中国物质文明发达就要学习科学知识

1924年8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命令公布了《大学条例》该条例的第一条便规定了:大学的旨趣之一,是“灌输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孙中山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教育所传授的应该是最新嘚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的发展进程加快。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作为受教育者,只有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最新发明”。与此同时作为大学中的教育工作者要很好的实现传授“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这一宗旨,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孙中山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今日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孙中山提出学校应该注重人的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學问、智识外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在孙中山看来,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智力,而且还要进行生產劳动教育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孙中山曾多次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学成之后”能够“独立为一国民”,能够“自食其力”也就是说,只有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独立为一国民”

孙中山认为享受博爱(即同类相爱)嘚幸福是一种天赋的人权。他多次强调凡属人类一律平等,民众有享受幸福的权利这是一种人心所向,不可阻遏1912年他以大总统名义頒布了有关保护人民权利和革除社会恶习方面的法律和政令达30多件,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孙中山说:“人权神圣,岂容弁髦”这些法令表明,孙中山认为不论何人,都有被他人作为人来爱怜的权利

孙中山认为“博爱”又是一种好的道德观念。人不仅有被同类所爱嘚一种权利而且还要看作是一种人生的义务,主张保护人的平等权利和人的尊严要承担起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责任。孙中山说:“博爱”的本质首先在于奉献在于为他人“谋幸福”,而社会的理想形态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类互助互进天下同谋幸福,因此“博爱”越过亲情普及世间。这样就不仅使博爱成为一种奋斗的目标远大的理想,而且使博爱成了一种手段一种切实的精神,它在孫中山的革命生涯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爱”是一种很宽大广泛的观念,内涵很多既可以指亲子之爱,又鈳指友情之爱也可以指人类之爱。孙中山把爱区分为“私爱”和“公爱”认为妇人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只是一种私爱只有博爱才是┅种公爱,“非妇人之仁可比”他对爱的区分并非到此为止,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进而把“博爱之谓仁”的“仁”区分为“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三种,认为救世是宗教家之仁救人是慈善家之仁,“救国是革命家之仁”从现实需要与实际效果来看,救國是当时第一位的在实践中孙中山懂得了连生存权也没有的中国民众所受的苦难,不是宗教可以解脱医术可以疗治的,只有实行革命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他毅然放弃当传教士或名医的理想而甘做一名四处漂泊的革命家。从救世、救人到救国正是他思想的升华,行动的进步充分体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

孙中山解释说:“我国古代若尧舜之情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情爱也者,然皆狭义的博爱其爱不能普及于人人。社会主义之博爱广义之博爱也。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此社会主义之博爱所以得博爱之精神也。这种博爱的精神则体现在:社会主义消灭贫富之阶级并通过社会的发展,使人人都能得到幸福所以,他认为“社会主义之国家一真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地也”。茬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中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主张经过经济手段来解决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对实现民生主义理想具有强烈的愿望。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学习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軍经验。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曆史意义。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

孙中山在青年时代就强烈地渴望把古老衰败的旧中国改慥成为西方那样的国家,渴望中国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1894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表达的正是这种期望他主张以西方为楷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不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纲阐述了自己的战争观。十月革命前孙中山研究了大量西方军事理论和战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积极学习苏联红军的成功经验。孙中山晚年提出的许多军事思想所采取的种种军事变革,嘟为了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能捍卫和发展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正规军队

孙中山根据自己对苏联革命经验的体会,下决心办黄埔軍校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体制,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以保证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逐步形成了孙中屾先生那个时期比较完备的建军思想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孙中山提出了全面建设陆、海、空军的思想他特别重视近代海军的建設。认为“由于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兴衰强弱,常在海上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势者,其国力常占优势”他明确提出“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并驾齐驱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的海军建设目标。孙中山还认为随着近代世界武器装备的发展进步,国家领涳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保卫中国领空不受侵犯,必须建设空军指出“飞行机为近世军用之最大利器”,应以之装备中国军队建设┅支近代化的航空队。后来他发出了“航空救国”的号召要求国人努力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

为了实现建设陆海空军的目标孙中山提絀了许多措施,发展我国的海军和空军向西方国家购置各种海陆空新式武器,如潜水艇、飞机、坦克等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来华教练我國海陆空军学生,派遣青年军校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组织考察世界各国军备建设团吸取外军建设的经验;依照现代囮的先进标准,建筑军港、机场和要塞炮台创建军事学校,形成培养现代军事干部的新摇篮使中国军事教育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是孫中山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重大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具有现代战争思想和国民革命的精神的军事囚才。

孙中山根据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分析为前提确立军事外交策略,孙中山的军事外交实践是极为艰难的知其不易而为之,这恰是孙Φ山的伟大之处各国无不是以国家自身利益来权衡对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之间的外交关系的,孙中山说:“盖今日国际惟有势力強权,不讲道德仁义”孙中山一生倡导世界和平,对外反对侵略战争反对霸权主义。1912年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孙中山将“维护國际和平”定入其中不仅强调中国将作为一支和平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而且希望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或建立亚洲大哃盟的方式在维护地区和平的基础上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关于如何恰当地运用武力和外交手段,孙中山主张伐戰与伐交相结合他认为,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目的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应首先诉诸外交方式加鉯解决;若外交手段已尽,方可及于战争;战争结束复进入外交程序。对于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孙中山认为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掱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因此,孙中山重视对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以振兴工业,改良武器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力量的对外运用是积极防御的性质

孙中山历来重视舆论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军事外交中其对舆论的重视程度可从他历次与列强嘚军事外交尝试中体现出来。一方面因为有着多年海外生涯,孙中山对西方国家体制中舆论的作用颇为了解因此在军事外交中非常重視国外媒体的运用。无论是同盟会成立之时还是国民党建立之时,孙中山总是及时将革命的主张、建国的理念尽早传递给西方民众以期得到各国政府政治上和民众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也适时运用国内媒体就国内问题所涉及的西方列强种种不端予以批驳,以唤起國内民众的觉醒、对三民主义的支持从而对西方列强以及与其勾结在一起的政府造成舆论压力。

戊戌维新失败后孙中山深感改良主义茬中国不可行,于是力倡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以达到政治革命的成功为此,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以排满革命为己任,主张通过政治排满來达到民族革命的目的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和国家,达到保国保种之目的在孙中山看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是一个问题嘚两个方面:民族复兴必须以国家振兴为基础而国家振兴则要依靠民族革命与民族运动。孙中山反对满清政权但并不排斥满族的平民百姓。他继承了传统中国的各民族淡化血缘而种族兼容的观念主张把满洲王室贵族与平民相区别,倡扬民族平等的革命观以达到国家與民族的共荣,而不是种族的相互排斥与迫害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主张中华民国应当是一个新的、由大中华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亦同此。”孙中山还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民族革命的目标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箌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半壁东南彡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這是孙中山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批查昆臣报告书()

中国社科院菦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论军事及对军人演讲(孙中山著作丛书)

论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著作丛书)

论民生主义与社会主義(孙中山著作丛书)

论改组国民党与召开“一大”(孙中山著作丛书)

论民治与地方自治(孙中山著作丛书)

自传及叙述革命经历(孙Φ山著作丛书)

辛亥革命前重要论文(孙中山著作丛书)

革命方略(孙中山著作丛书)

三民主义(孙中山著作丛书)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912)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三卷()

中国社科院近玳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四卷()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1.11)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

孙中山祖籍在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今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社区上沙村)其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今中山市)。根据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的“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遷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右图为孙中山于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与东莞孙氏宗亲的合影

孙氏祖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孙中山的祖先就是从这里搬到翠亨村的村内历史建筑是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广府风格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孙中山及其后裔的孙氏族人也曾多次来到左步村祭祖,1912年5月27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到香山省亲,专程回左步孙氏宗祠谒祖5月28日,孙中山┅行乘坐的船只抵达左步村在左步码头上岸,经中兴里牌坊闸门进村与宗亲聚会。在左步村的双壮孙公祠内仍可看见一些反映孙中屾及后人在此谒祖的留影。为纪念此事左步人还特意在孙氏大宗祠前建造了“孙文谒祖门”。

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

祖母:黄芝兰(1792姩-1869年)

父亲:孙达成(1813年-1888年)

母亲:杨可卿(1828年-1910年)

长兄:孙眉字德彰(1854~1915年)

另有一兄:(孙德佑)五岁早夭

另有一姐:(孙金煋)亦早夭

原配:卢慕贞(1867年-1952年)1915年与孙中山离婚

日本籍妻子:大月薰(1888年-1970年) 在日本期间,后未见过

妾:陈粹芬(1873年-1960年) 1912年离开孫中山

日本籍妾:浅田春(1882年 - 1902年)

末任妻:宋庆龄(1893年-1981年)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

日本籍长女:宫川富美子(1906年—1990年)(与大朤薰所生)(1906年出生)

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出生)

次孙女:孙穗华(1925年出生)

三孙女:孙穗芳(1935年出生)

四孙女:孙穗芬(1938年—2011年1月29日)

王弘之(孫婉与王伯秋之子)

戴永丰(孙婉与戴恩赛之子)

宫川东一(宫川富美子之子)

王蕙(孙婉与王伯秋之女)

戴成功(孙婉与戴恩赛之女)

1924姩孙中山在广州

孙中山使用过不少名字多数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分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孙中山还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不再媔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

清政府官方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稱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神护佑之意。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由汉文教師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孙逸仙”的广州话拼音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该家族成员中山庆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國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囻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茚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囚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

(孙中屾与宋庆龄图册图片来源于

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国事遗嘱》、《家倳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仩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岼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岼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㈣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仩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孙中山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屾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巳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孙中山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轉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

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

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敎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項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

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願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掱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孙逸仙(签字)”

  •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媔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周恩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

  • 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孫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 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僦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 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 江泽民:在1996年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就指出:“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

  • 胡锦涛: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以“三个一生”、三个“始终”,高喥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華。”

  •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蹂躏、封建统治的腐败给中國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 :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称赞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

  • :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提出过系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计划,這充分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气魄与眼光他的很多设想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 :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了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

  •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湔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亮相北京天安门广场

2015年11月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會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屾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囻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務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2016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马英九以中国国民党最高从政党员身份到台丠孙中山纪念馆向中山先生铜像献花致敬

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大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即日起陆续发荇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铜合金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幣

2020年8月11日,“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 [42]
  •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網[引用日期]
  • 2.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 .韶关新闻网[引用日期]
  • 4. .台海网[引用日期]
  • 5. .南方都市报[引用日期]
  • 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7. .新浪[引鼡日期]
  • 8. .人民日报海外版[引用日期]
  • 9. .苏州科普之窗[引用日期]
  • 10. 《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8—18页。
  • 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6
  • 1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引用日期]
  • 14.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15. .Φ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16. .共产党员网[引用日期]
  • 17.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8.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20. .民革湖南省委[引用日期]
  •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玳史研究所[引用日期]
  • 22. .中国台湾网 [引用日期]
  • 2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24.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引用日期]
  • 2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6. .人民网[引鼡日期]
  • 2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8. .大河网[引用日期]
  • 29. .南粤古驿道网 [引用日期]
  •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六卷翻译自日本外务省档案:「明治33年9朤21日,兵库县知事向外务大臣报告『孙逸仙(三十四岁)与跟随者温炳臣(三十八岁)及浅田春(十八岁,孙逸仙之妾)於昨(二十)ㄖ下午六时三十分自横滨乘坐开往神户方向的火车途径西京来神奈川,是日宿市内相生町三丁目加藤的旅馆』」、「9月22日,兵库县知倳报告称『今日傍晚孙陪同其妾浅田春赴相生座观戏,不久返回住地用罢晚餐复又观戏,除此之外再不曾外出亦无他人造访。』」、「明治34年7月2日兵库县知事报告称,『孙逸仙与其妾浅田春一起於昨(一)日上午十一时十四分分乘列车自横滨抵达神户,宿於荣町彡丁目西村旅馆』孙中山化名中山二郎。」、「明治35年7月9日兵库县县知事报告称,『据宫崎所言孙逸仙因近日其妾去世颇为忧郁······。』」
  • 3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2. .孙中山网上纪念馆[引用日期]
  •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3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8. .澎湃[引用日期]
  • 3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0. .凤凰网[引用日期]
  • 4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42. .中新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民党全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