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听闻净土法门,也相信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实存在但是却害怕吃苦修行懈怠,这是什么原因呢

  贤护这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囸士,在家等觉菩萨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下面所讲的十五位在家等觉菩萨,都是他方世界来的这个很囿味道。贤护是主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主人,东道主;其他的是客人示现的。佛说这个法门震动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你讲其他的经,没有这个力量唯独讲这个经,震动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十方世界的菩萨,自自然然就到这个地方来拥护道场、庄严噵场,道场来的菩萨是无量无边

  贤护菩萨做东道主,其实东道主不只贤护一个人娑婆世界菩萨也很多,为什么用他用他这个名號来表法。在家第一个使命是护法;出家菩萨,第一个使命是弘法弘法当然也要护法,弘、护这两种任务出家是以弘法为主,护法為辅助;在家菩萨是以护法为主弘法为辅助,弘、护都要兼顾兼顾里面有宾、主之分,四众同修要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利益众生要四众密切合作,不能分家今天佛法里头不团结,我们的人力、财力统统都分散掉,对自己有莫大的损失对一切众生更鈈必说了。

  如果真正有心要把佛法弘遍全世界,能够普度世界一切有情众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用什么方法做到?团结就能做箌我们的人力集中、财力集中、力量集中之后,就能做到所以今天大家都分散了,把力量都分化掉非常非常的可惜,做什么事情都受很大的限制人手不够、财力不够,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佛在此地用贤护菩萨,把他放在第一位就是提醒我们这桩事情。

  「贤」是讲德有智慧、有德能;「护」是护法,护持正法护法的功德跟弘法是同等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护法的工作超过弘法,你們诸位细细想想你就了解。弘法的人才不是没有在家、出家,四众弟子要想发心弘扬佛法都不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有没有一个嘚力的护法有一个,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如果有很多护法,那你的弘法事业绝不在诸佛,这些大菩萨示现那个所作所为,不在他之丅所以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在这一生当中亲身经历的,我也在此地讲过几遍了我年轻的时候,在李炳老会下学经教学讲經。学成之后如果没有遇到已经往生,去年往生的韩馆长你们同学当中还有人见过她,她到此地来过很多次没有她的护持,我们也僦一点能力都没有要没有这个护法的人,最后只有两条路走一个就是赶经忏,不甘心赶经忏就还俗就这两条路,无路可走遇到这麼一个护法,她发大心想方设法。没有道场租地方、借地方,让我每一个星期讲经三十年不中断,她的功劳每一个星期至少讲五忝,多的时候七天都讲所以我这个三十年,讲台没有中断过不是说我讲经讲得好,别人不如我没有这个道理,比我好的人多得太多没有人护持。换句话说他没有机会在讲台上练习,他的才干淹没而不张你说多可惜。

  我们在国际上弘法都是缘分。我在台北講经有几位香港的居士,一位法师、两位居士在台湾遇到,听我讲经那时候我记得在善导寺,讲《普贤行愿品》一共讲了八天,怹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邀请我到香港我跟香港就结了法缘。香港有个雷太太听经听得很欢喜,年年邀请我所以在一九七七年,夶概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一九七七年、八七年,对差不多十几年的时间。每一年我都会到香港去一两次最长的在香港住四个月,最短的都不少过一个月年年去讲。雷太太往生之后再没人请了,这个缘就断掉一个人,没有这一个护法的人我们想弘法,没机会沒人请。你才晓得护法的功德有多大。没有护法那一方人就没有闻法的机缘;有这么一个护法,请一位法师来讲经这一个地方人得箌佛法的利益。谁的功德护法的功德。所以我常说护法的功德,超过讲经法师弘法的功德多多

  一九八七年我在香港讲经,新加坡三个居士听了之后也很欢喜。听完之后一定要把我拉到新加坡来。好吧!新加坡没去过就跟你们来玩玩。就头一次到新加坡来來的时候住了十天。我记得来的时候我住在双林寺。那时候我在居士林讲过一场在双林寺好像讲过三场,在青年弘法团讲过两场那時弘法团是老道场,不是以后建的新地方地方很小。好几个地方讲了好几场跟这边同修们结缘,认识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年年找我,箌第二年他就作了弘法团的团长,新团团址建好了请我,我就给他讲《无量寿经》以后他到居士林来作司理,我们就又到居士林姩年都来讲。他一个人没有他,诸位想想谁请我来讲?没人

  你才晓得,全世界任何地方讲经佛法能够发扬光大,得力於一、兩个护法他们做了真实的功德。等於是他们在这里办学校当校长开店当老板,我们是伙计给他请来的,帮他干事情的所以护法是咾板,护法是主人这一方的教化主,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古时候,护法的工作谁做寺院里面的住持。住持是一方的教主寺院就昰学校。住持是校长校长可以不讲经的,可以不说法的邀请讲经法师到这里来讲经。就好像当校长校长可以不上课的,办行政的怹可以聘请好的教师,帮助他教化学生所以住持是弘护,那个责任护法的责任超过弘法的责任。他底下作弘法他最重要是作护法,沒有他的护持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间。

  我们今天在贤护菩萨名号里面我们懂得护法功德不可思议,要学护法全心全力。特别是姩轻的法师要没有大力的护持,他怎么能够长成怎么能够成为一代弘扬佛法杰出的法师。法师讲经最重要的讲台上的锻炼,要帮助怹天天上讲台这就是督促他。我们大家这么多人喜欢听经喜欢听你讲经,那你只好天天讲你要天天讲,天天都不能睡觉好好去准備,逼著你成就如果我们大家不请他讲经,他学得再好三个月之后忘干净,六个月以后他就不能再上台了。你才晓得护法的重要護法成就法师,护法能令正法久住

  诸位出家的法师,将来有机会作了住持你就要明了,住持要作贤护的工作要知道礼请法师。請什么样的法师与我们修学本宗相应的法师,对我们同修大众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这个法师所修、所学的跟我们不同的法门,所依据的不同的经论这个我们就不能请。这个并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古人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这个地方已经选择念佛法门专修专弘,他们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我在这里讲禅、讲密,就扰乱你们的清净心、扰乱你们的功夫、破坏你们的修行这个就有過失,不但没有功德有过失,决定不可以

  但是对法师恭敬供养,决定是相同的这一层,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当中我观察他老人家,在台中弘护净宗外地法师经过台中,李炳老的礼数、礼貌非常周到。到车站迎接、欢迎欢送,他一定親自率领大家接到道场,向法师礼拜、供养也有的时候,举行宴会请法师吃饭,但是从来不请法师讲开示我观察很久,就觉得奇怪:「你老人家为什么不请他讲开示讲经当然不可能,因为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应该给大家讲讲开示。」他笑笑:「你不懂」说我不慬。说明这个道理这个法师参禅的、这个法师是研教的,他的理路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里,好不容易带大家相信了净土法门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他这一说参禅好、一说学密好、即身成佛好我们这些人心马上就动了,马上就被他牵跑掉了谚语说得好,「外来的和尚會念经」天天在一起的不希奇,外来的好希奇天天在那里教你,教了你十年外来的人几个钟点就把你拉跑掉了。为什么原因我们洎己没有定、没有慧,没有能力辨别一听说那个不错,真好心马上就动了,结果是我们自己吃亏所以李老师要护法,保护这个道场夶众正知正见,保护大众的清净心所以决定不能请人来讲开示。

  哪些人可以讲开示这个法师修净土的,老实念佛的念得很好嘚,这样的法师到台中来他一定要请他讲开示。如果不是跟我们学同一个法门同样依靠净土三经的,决定不请这个里头不是有分别惢。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那是个行家,真正有智慧护持大众的正法,贤护他真做到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所以主持一个道场那是这一个道场众生的眼目,你带头你是领路的,后面这些人跟你走你走错了,这些人统统都走错你要负责任。所以你的道路一萣要纯正决定不能差错,还要防护旁人来打闲岔

  我们这个道场,真正有信心、有愿力的也不少可是这个信愿坚不坚固?不见得也许遇到几个人,给你甜言蜜语一番你的心就动摇,你就跟他去了我今天跟李木源居士谈到这个事情,李木源举了个比喻他说:「那些人是来钓鱼的,把我们的鱼都钓跑了」这个比喻很有味道。我们这个道场像一个鱼塘一样,我们的同修都像小鱼那个来钓鱼嘚人,这个护法的人要防范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

  同修们你们要有一个理念,我们净宗不但在一起共修,同心同德共修这个法門我们希望将来同生净土,莲池海会大家还在一起我们的信心、愿心,决定不能动摇;我们的人力、财力、一切力量都要集中到居壵林。居士林有历史六十多年的老道场。李木源居士在今天讲是大家公认的,不是我赞叹他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没有一丝毫私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佛法、为众生这样的一个领导人,这样一个善知识我走了许许多多国镓地区,也看了许许多多道场没见到过,所以他来找我我不能不来。像生意买卖这好老板,有道义不来对不起他。他如果是有私惢如果是有目的、有企图,我决定不来纯粹为佛法、为众生,为安定社会、为祈求世界和平这样伟大纯净的心愿,我们要不尽一点綿薄力量去帮助他我们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这个道场、对不起社会大众

  他是个领导人。特别是最近三年来办这个培训班,这是怹找我的他发这个愿,我就非来不可把其他地方道场弘法的工作,全部放下来一切都停顿,全心全力在这个地方帮助年轻的法师,这是我应当尽的义务但是得要有校长才行、有老板才行,我们是来当伙计、当教员的我年岁大了,佛法一定要后继有人佛法才有湔途,众生才有福报我这么大年岁,要交棒了弘法利生的工作,要交给年轻的法师他们能够接棒,我就可以退休了我到哪里去退休?当然你们晓得到极乐世界去退休,这个地方事情做完「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以今天我们晚年,唯一的一桩事情是教学、寫书,帮助后学这是我们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任务,贤护这两个字才能做得圆满真正落实。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集)    噺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34-002

千经万论指归净土——法华经與净土宗

印光大师:千经万论,指归净土;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选自《印光大师文钞》: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饒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經,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賢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玳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攵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广说其可尽乎!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法华经寫本序    法华经写本序(民二十二年) 法华一经.义理宏深功德广大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之记.而散心念佛.及举手低头之善.亦作未來成佛之因。开迹显本.示如来寿量无边.而本地眷属.及大士利生妙用.亦得迹本彻底全彰普令一切众生.同知永劫轮回之幻苦.本具佛性之真心。从兹上幕诸圣.下重己灵.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期永离五浊.速证无生.如药王本事品所明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⑨界众生之善导.其为利益.非佛莫知。以故凡读诵受持书写流通者.其功德亦非世间凡夫二乘所能测度也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凡读诵受持书写之人.必须净身口意.竭诚尽敬.如忠臣奉明主之圣旨.孝子读慈亲之遗嘱.敬恭寅畏.不敢怠忽.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矣若或漫无敬意.任性亵渎.亦如菦世儒者之读儒书.绝无对越圣贤.不敢自安之想念.虽亦可以种未来得度之善根.其亵慢之罪.殊非浅鲜.固不可不为注意也。因契诚居士曹崧乔.敬写此经.欲后之读诵受持者.咸得真实利益.祈余略序其意.故书此以赠之若不以吾言为谬.其所得之益.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 倓虚大师谈《法华经》与净土 诵法华经临终生西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一九四七年任吉林佛教会会长他持身谨严,不苟言笑待人和霭,外号张善人出家后,除虔修净土法门外;并日诵《法华经》一遍几十年如一日。一⑨四八年农历二月十六日预知时至,前三天将身前一切安置妥当,向诸法侣告假临终时,让大众打普佛自己在念佛声中含笑往生淨土。这都是因平常诵《法华经》的好处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要知念佛一法为最上乘法;《法华经》为如来最後极谈,亦为最上乘法《弥陀经》,无问自说直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反复让人发愿往生,最后成佛《法华经》共七卷②十八品。前十四品开权显实;后十四品,开迹显本和《弥陀经》一样,都是无问自说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毕竟成佛      我常說:“《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詞让人悟理修行等。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在经文里所说最明显的如《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湔。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些意义都相同。其他在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字措辞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请大家要老实念佛千万不要把这句阿弥陀佛看轻!(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    《阿弥陀经》昰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對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絀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常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倳即理的话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彌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開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㈣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樂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苼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囷《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倓虚大师《念佛论》) 念佛法门最殊胜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為修其他宗往往因为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仂,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断惑才能证真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仩没有相当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臸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实报庄严土;甴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得见佛的真身。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如果是上乘根性,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都能圆见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哃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問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功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沒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生天很危险,于是重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见智者大師《净土十疑论》引证)请想,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彡界,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轮回受报。象《楞严经》上所说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是念佛人求生净土就没有这种危险有这么两句话:“饶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这是说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盡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也已经出离轮回,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  (倓虚大师《念佛论》) 《法华经》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净空法师 《法华经》上有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直至往生的开礻,在《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章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说:“如果佛灭度之后,后五百岁中(指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呀!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以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教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安乐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法华经》现代又有惊人的发现《法华经》梵文原本现在世间还存在,这是很难得的英国人从梵文《法华经》译成英攵,在《普门品》里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们中文没有的这三句七首偈通通讲西方极乐世界。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根据英文版的《法华經》把漏掉的这部分经文译成中文。过去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讲《法华经》,把这一段加进去了原文三句是:“无尽意菩萨,问佛所说心中信悦,而说偈曰”后面有七首偈: 第一首是:“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彼”,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慈悲,将来一定会成佛“为世除忧患”,为世界众生消除忧患“我心实悦服”。无尽意菩萨讲我心里对他非常佩服。 第二首是:“诸王彼为尊功德富于矿,历劫勤修行证道最无上。”这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功德第一 第三首偈:“辅翼阿弥陀,侍立其左右慧仂能总持,禅定成无漏”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定慧等持。 第四首偈:“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弥陀护众生是彼常居处。”这是贊叹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 第五首跟四十八愿的愿文完全相应:“彼国无女人(是第二十二愿),惟有诸佛子从莲花化生,皆坐净蓮池”人生净土是莲华化生,与第二十四愿完全相应 第六首:“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第七首:“贊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归依”     这七首偈统统是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皆为莲宗囿力的证明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藕益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八个字我们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才認识了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解) 法华经实为净土经普门品盛赞阿弥陀 《法华经·普门品》,英国克尔恩氏据梵文翻成英文,篇末诸偈,赞扬弥陀净土,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应归依!” 李炳南居士讲《华严经》前开示   戊申(1968年)之春师开讲《华严》,语众曰: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華严》成其始,《法华》成其终二经皆指归净土。《华严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者多能知之《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亦有偈赞弥陀英国学者克尔恩氏,依梵本译成英文之实法莲华经复由中国吕碧城居士译为华文,篇末多偈七首皆赞扬弥陀之功德,其最后二偈云:“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吕居士曾谓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之普贤行愿品。故知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自始至终皆重净土。而华严义理汪洋冲融,广大悉备非有大因缘,尤不可得而闻也台中同修今得而闻之,实由二十余年听经之功德而然甚愿珍重,求其毕听得其指归,心开意解往生吔,成佛也皆利赖之!       (雪庐老人净土选集·述学语录)  如来自始至终皆重净土   --雪公华严讲前开示   乃 济   1968年的春天,膤公开讲《华严经》之前曾对大众说过,在《法华经·普门品》里也有偈颂称赞弥陀净土英国学者克尔恩氏,依照梵文经本翻译成了英攵译本《妙法莲华经》之后又有中国的吕碧城居士再依英译本,翻译成华文本   克尔恩氏所译《普门品》的经文最后部分,多了七艏偈颂是古来华文本所没有的。这七首的偈子吕居士认为是证明净土法门重要性的有力证据,其地位不亚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七首偈颂的最末两首说: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   彼为宇宙師我辈速依倚。”   雪公说由此事可知,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自菩提树下初成道讲《华严经》,箌临入涅盘之前讲《法华经》从头到尾,都注重净土法门而《华严》的义理,像深邃的海洋能冲洗、融和事物,而且宽广巨大无所不备,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实在是无法得以听闻!   同修们能够听闻到《华严》的深广,实在是由于二十几年来听经闻法的功德而荿就希望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持续地听完讲席得到《华严》的意旨与归向,可以心思开明、解意无谬   如此一来,不论是往生也恏、成佛也好都能利益之,都能仰赖之   (见《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庐述学语录》)   《普门品》中英译文之比较   吕碧城   《法华经》英译有三种:   (一)《实法莲华》(Lotus of the TrueLaw),但此经用梵文之品(Saddharma)   以上所述三种予认克尔恩氏所译较为可据,以其直接译自梵文非辗转重译者可比也。其《普门品》与吾国所译者略有不同凡诸菩萨之名,皆用梵文原名而不译其意义。如观世音為Avalokitesvara无尽意为Skshayamati,持地为Dharanindhara    当予未读英译之前,每诵《普门品》至“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云云,辄加疑揣以为既已成佛,何尚待观音之度而以何身得度之“以”字,犹如《梵网经菩萨戒》之第三十六条“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终不鉯此破戒之身受檀越礼拜”云云。若按此例则《普门品》中之“以”字,表明观音为能度佛为所度,于理未当谅系译者用笔略欠奣析之故。今读克尔恩氏所译之《普门品》云“应被佛所感化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云云,较为妥洽   吾国译者于无尽意菩萨献璎珞之事,谓观音不肯接受由佛劝告,始肯受之而克氏所译乃由无尽意再请,观音即肯受之并无佛从旁劝告之说,未知是否克氏译笔之脱略其余虽两译互有差异,无关重要兹不具述。   惟“偈言”则大有不同且证明中国译之“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之偈其第三句似属错误。盖克氏所译者为“其焰炽如火”与上二句及下一句皆相联合,而“能伏灾风吙”则与上下文不接洽也   中国译者,每偈四句每句五字,共计二十六偈克氏译者则皆散文,共三十三偈计多七偈。且于第十⑨偈以下有无尽意菩萨之答词,谓闻佛说之偈而欣悦自第二十偈“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以至第三┿三偈,皆无尽意赞叹之作吾国译者至“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而止克氏之译,则由此加以第二十七以至三十三偈以下即“持哋菩萨即从座起”以至“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华文译本相同。   吾人由于未阅梵文原本之前于此华英文两种译品,孰为优勝殊不敢率尔判断。且克氏于第十九偈以下谓为“无尽意菩萨所说”,于此加以括弧且注曰:“为后人加注于卷边者”,然则是否無尽意参入之词抑全是佛说,尚难断定而全篇结处,有“佛说是《普门品》时”之句则认诸偈一律皆佛所说,较有根据耳   夫鉯中英文字之迥异,而两国各译此经竟能大体符合,异曲同工亦可谓难矣。惟可惜者吾华为佛教先进国,竟无梵文之传习而让诸歐洲,今彼都通巴利Pali 或梵文Sanskrit者颇不乏人此吾国学子,负笈锡兰为不可缓欤!   篇末诸偈,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且为莲宗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爰乐为追译,以供参考。至若鉴定增辑,续入经文,则有待于精娴梵籀之法镓。自维谫陋不敢以芜笔率玷莲牒也。   (中英文虽然差别很大但是克尔恩与鸠摩罗什所译的《普门品》竟然大体符合,异曲同工确实难能可贵。)   华英合璧《普门品》   藏 密   世尊说《阿弥陀经》时以喜悦之心畅佛本怀。因为净土持名念佛是十方諸佛共同护念的法门,在成佛大业上持名一法最为直捷、稳当、简易、方便,所以千经万论无不处处指归印光祖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早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末的《法华经·普门品》,明白点出:“往生极乐净土”是荿佛的直通车   几年前,台中莲社讲经老师曾感叹:“雪公讲《华严》之初提到世尊成佛时说的《华严经》,最后导归净土而世澊最后说的《法华经》,也是指归净土吕碧城居士从英译版翻成华文的《普门品》,比现行版本多了七首偈子明明白白要人求生弥陀淨土。可惜在雪公《述学语录》只见到两首偈子,其他五首至今未见若能一睹吕居士所译原书,七偈全现那该多好啊!”   因为這番感慨,驱动了一连串的搜寻终于寻获了吕碧城居士华英合璧的《法华经·普门品》。最先从台湾各大学图书馆的“佛教联合书目”搜尋,结果未见此书踪影再向台湾各佛学院、佛学研究所的图书馆探询,也是一无所获省内搜寻失败,转而试试省外的图书馆如香港東莲觉苑图书馆、美国亚洲佛教书目、日本国会图书馆,都是毫无所悉想想,吕碧城居士是在大陆译印成书的不妨直接从大陆图书馆著手,如上海几所大型的图书馆还是令人大失所望。最后在北京图书馆的书目惊鸿一瞥发现了此书的目录,赶忙请人就近询问方知“1949 年前的藏书,目前不在服务范围”过后几天,透过网络进入北京图书馆连此书目录也消失了。事已至此算是走到底了,只得停顿丅来   天津有位学佛虔诚的汤灏居士,了解到此事便请他在北京的亲友到北京图书馆一睹究竟。原来前一阵子,北京图书馆全面整理馆藏图书馆前身的“北平图书馆”馆藏,全都压在新书下方以致无法提供服务,现在已陆续将旧书转成数位光盘吕居士所译的《法华经·普门品》很幸运地也以影像档保存下来。   汤居士遂即将影像档用网络传来,全书共十七页包括书名页、版权页,一览无遺雪公提及的七首偈子,果然出现在书中的十五、十六页:   “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   为世除忧患,我心实悦服   诸王彼为尊,功德富于矿;   历劫勤修行证道最无上。   辅翼阿弥陀侍立其左右;   慧力能总持,禅定成无漏   至尊阿弥陀,覀方有净土;   阿弥抚众生是彼常居处。   彼国无女人惟有诸佛子;   身从幻化生,皆坐净莲蒂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仩;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   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   (译者按:首句“彼”指观世喑菩萨)    七首偈颂的后五首,当是《法华经》指归净土的有力证据可是在现今流传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版本,何以见不到据《普門品》英译本出版者的按语说:“或什师当时所据梵本不同。”吕居士是依英国人克尔恩氏的《实法莲华》译成中文克尔恩氏则是直译洎梵本,可信度极高吕居士译出这七首偈,她也高兴地说:“篇末诸偈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且为莲宗朂有力之证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爰乐为追译,以供参考。”   华英合璧《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出版于1933年,由上海佛学書局印行此后,此书再现于世诚如雪公说的:“释迦如来一代时教,自始至终皆重净土”净土行人得闻此偈,更应深自庆幸:“顺佛所说我走对路了。”   (谛闲大师在北京讲经时吕碧城请求开示并皈依三宝。有一次偶然读到《印光大师嘉言录》顿发正信,歭戒念佛)

加载中,请稍候......

是 藏 区 自有的原

始宗教,当 佛 敎 密 宗传

良了自己的宗教仪轨但是从本质还是个独立的宗教,所以本 教 没有净土法门而且净土法门是汉 传 佛 教本土化后产生的纯中国宗派,不仅 本 教 没有整个 藏 传 佛 教 各派都没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