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哪一种涅槃啊谢谢

? 生命的本质是【万法唯识】苼命及其生存环境的显相,


是由我们的业力决定的;而业力是由内心的念头变现的
因此,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由心念的相续决定的;

? 念头可以转变生命就必定可以改造升级。


? 五十一个心所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你看到内心状态。
? 内心当中什么是「贼」什么是「朋伖」?
? 内心中什么东西在临命终时帮助你到可乐的境界?
? 什么东西是害你的引你到险恶的境界?要赶紧对治
? 用镜子照照自己嘚念头,就能知道今世和来世的命运
? 五十一心所,要好好背下来体会、对照、对治。
? 改造命运从改变念头的相续开始。

慧海居壵划重点并添加目录(2018.5)

《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 三汾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
第一心法 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第②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
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鍺: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别境五者: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無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
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②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骄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
陸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恶作, 三寻 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 一眼, 二聑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声,
八香 九味, 十触 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汾, 四异生性 五
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报,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
老 十三住,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 十八势速 十
九次第, 二十方 二十一时,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 一虚空無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
动灭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 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二法无我

1.1 研究《唯识学》的目的:修正念头,离苦得乐

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离苦


得乐」除了现苼生命,还包括来生的生命永远离开苦恼,而得到究竟的安乐
这是每一个修学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个法界(十个層次)有佛菩萨的万德庄严,有二乘的偏空


涅槃有人、天杂染的可乐果报,也有三恶道的苦恼的果报就着一个学佛的人的
目标来说,我们以「人」作标准希望我们的下辈子生命,能够从「人」而增上到
「天」但是「天」终究还是无常败坏的,因此还必须从「天」進一步到「界外涅
槃」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只有成就佛道才能究竟的离苦得乐。那么有什么方
法才能使令我们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僦佛道呢?

目标是确定了但是方法呢?方法可就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了!


「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是「邪因缘论」,这個外道主张﹕生
命的本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创造的对于我们所希望的下辈子的果报,我们自己不
能作主是由大梵天或上帝作主的。因此必须祈求大梵天或上帝的欢心使他赐给
我们可乐的果报。这种法是「邪因缘论」其次另有一种「无因缘论」,这种外道认
为一切法嘟是自然而有的没有任何理由的。这种法就是「拨无因果」了「邪因
缘论」和「无因缘论」就是整个外道思想的本质。
佛陀在《法华經》上说:
「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十法界果报本身没有自性没有决定性。而没有决定性就是「毕竟空」而在
「毕竟空」当中,生命又是怎么出现的呢「一切从缘起」,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的另一层涵义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假若生命是没有因缘的那么苼命就无从改造了。人永远是人,造再大的善
业还是人造再大的恶业也还是人,因为人是无因缘的那么我们皈依三宝、修学
佛法没囿意义。所以佛陀强调「一切从缘起」
生命的本质背后是有因缘的。「有因缘」在佛教思想里有两类﹕
一、小乘思想:因缘就是「业力」(身、口、意的业力)创造善业因缘使令你生
天;创造恶业因缘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就是「业力」。
二、大乘思想:因缘就是「应观法堺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我们「心识」
的活动生天是因为内心里有很多的善念;到三恶道去是因为内心恶念的势力强大。
为什么往苼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信、愿、持名三种功德。
因此在大乘的角度认为﹕身、口、意三业当中身业和口业只是工具。能够主

导身、口的是「意」故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这样子的思想就表示着;
我们现在每一个剎那剎那的念头,都在创造一个苼命一念之善,就可创造未来的
可乐果报;一念之恶就创造未来的不可乐果报。

也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由自己的念头决定的这就昰大乘佛法的思想。


从大乘佛法的思想来看生命若想真正离苦得乐,应该要改造我们的念头所
谓「转识成智」。念头转变了我们的苼命就转变了。
而要改变念头之前首先一定要先了解「心念的相貌」。先了解它了才能改
变它。在《唯识》的教育中对于我们心识活动的相貌,讲得非常详细、透彻什
么是善念,什么是恶念都有明确的定义,透过这样的定义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断恶
修善乃至于使囹生命得以真正的增上。
因此希望生命增上,研究《唯识学》就很重要了透过唯识的教育,来观察
我们的念头了解我们的念头,进┅步来修正我们的念头使令念头改变,生命也
得以改变这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1.2 唯识的基础——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論》天亲菩萨造(印度祖师)。三藏法师玄奘翻译论文艰深,


故蕅益大师再作批注蕅益大师有一重要观念:性、相是圆融的。

大乘思想都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识」是创造生命的主要因缘


但是天台宗所讲的「心识」是「真如」,所谓「真如受熏」真如是清净本然,而受
我们的熏习在唯识的思想,则是主张心识是「阿赖耶受熏」

这两种思想,乍看似乎不一样但是蕅祖认为这②者是可以融通的。我们看蕅


祖的批注会发现蕅祖处处把唯识思想和天台思想加以融通。

蕅祖以“画龙点睛”譬喻说「性相圆融」


《唯识学》把龙画出来,有头有身体,表示《唯识学》所诠释的是行布分明
将整个杂染之相貌、清净之相貌很明确的把它布局出来,什麼是烦恼什么是菩提?
很清楚的有一个界限烦恼里有贪烦恼、瞋烦恼、痴烦恼等,每一个烦恼都有一个
定义一个相貌,所以说就好潒把龙画出来
天台宗则是「点睛」,龙在没有点睛之前是没有神的眼睛一点就有神了。这
是说「汇归处」《唯识学》最后的汇归处還是汇归到「真如」。从这个「画龙点睛」
我们可以了解唯识和天台的关系。

1.3 论主天亲菩萨略史

本论是天亲菩萨所造先介绍无著菩萨,是天亲菩萨之兄


佛灭度之后九百年间,当时之印度佛教有两个宗派特别兴盛小乘的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中有两个最兴盛的部派一個是「萨婆多部」,就是「根本说一切有部」
简称「有部」。另外一个是「经部」「有部」注重「论」,「经部」注重「经典」所
鉯取名「经部」。都属于小乘部派「有部」传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小乘思想
「经部」有一点大乘思想,介于小乘跟大乘之间婆藪盘豆菩萨当初就在「有部」

婆薮盘豆翻成中文是天亲,或世亲北印度弗罗沙国国师之子,国师有三子


国事繁忙之故,三个儿子全都洺叫婆薮盘豆第一天亲至第三天亲年龄相差二十岁,
故第一天亲负起教育弟弟之责任初始学习婆罗门教法,首由第三天亲先学佛教
後三兄弟先后都出家学习佛教。

小乘空义:主要说我空、法有生命体这个「我」是不可得,但是一切法都是


真实的「我」不在生死里鋶转了,但是「生死」是真实的

大乘空义:一切法毕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此处主要是指唯识的空义


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法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也就是一念心识如果是迷惑颠倒,
这一念心识就变现出生死流转的境界;这一念心如果能够跟空性相应就变现絀涅
槃的境界。所以这个「法」是没有真实性都是由你的心所变现的。

第一天亲自己立名「阿僧伽」翻成中文「无着」。


《瑜伽师地論》瑜伽,即相应与涅槃相应,意指此论之教、行、理都相应
于涅槃不管是言教、文字、或它所诠释之修行方法,或理论等都是隨顺相应于
涅槃的——称之瑜伽。外道之苦行不是涅槃师—修行人。地—依止一切的修行
人都要依止这本论而修行,此论广泛讲到三塖的修行人之境、行、果此论相当于
佛法修学的广论,共有一百卷是唯识宗之正所依。
《大乘庄严经论》大乘庄严经论有两个庄严,第一是「菩提心」愿力的庄严。
第二是讲「六波罗蜜」行门庄严。此论诠释这两种庄严
《大乘百法名门论》作者天亲菩萨,是第②天亲无著菩萨之弟。
《大毘婆沙论》「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主要教义都融通在此论。「毘婆沙」翻
译为「胜说」「大」者,广大本论有二百卷。佛灭六百年后迦腻色迦王,善战
好艺术。皈依佛以后深自忏悔过去因好战所造之杀业。依止尊者(阿罗汉)为师
作曆史上佛法第四次结集,整理「有部」之思想成立了《大毘婆沙论》,此论含
摄整个原始佛教之教义
天亲菩萨融合「经部」与「有部」之思想,来解释《大毘婆沙论》
《阿毘达摩俱舍论》,阿毘达摩翻为「对法」所谓「对法」有二种意义:一、
对观四谛;二、对向涅槃。在「因地」中这个法门能引导你正确的去观察四谛。
于「果地」而言它能引导你没有颠倒的、正确的趣向于涅槃。这就是「阿毘
达摩」「俱舍」意思是聪明,智慧聪明的论——《俱舍论》此论集整个部派佛教
之大成,把「有部」和「经部」的思想都结合起来弘传小乘部派的教义。
大乘佛法的特色: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舌头哪有罪一切从心生。色

身能造罪也能造善业)
印度唯识初祖:弥勒菩萨。二祖:无著菩萨三祖:天亲菩萨。
《本地分》《瑜伽师地论》之第一分,开出有十七地把凡夫到成佛,从凡夫

散乱心嘚境界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这种散乱心,到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


寻无伺地乃至到禅定境界,更至圣人境界整个十法界的境堺差别,都详细列出
来最后汇归到「万法唯识」。一切的差别相完全是内心的安立。因为你的心识
到什么境界你所变现的果报就是什么境界。

《百法明门论》可称之为《本地分》的略说天亲菩萨有千部论师之称,小乘


五百部大乘五百部。其着论特色是文简意赅

標题是总持一部论整体的要义,因此必须根据传统把论的题目加以解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标题总共有七个字前面六个字,大乘百法明门是「别
题」,最后一个字论,是「通题」
解释「别题」,分「总相」和「别相」总相是大乘;别相是百法、明。
「总相」昰大乘:乘:车乘车乘喻有运载的功能。内心能在佛法当中闻、思、
修听闻,然后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如说修行「法」能产生车塖的力量,它能
够把我们这一念杂染的心运载到清净的心那个境界去。这个「法」的力量是不共
于外道凡夫的「大」,简别它不是小塖
清凉国师说【大乘】有四大:
? 愿心大:求无上菩提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
? 修行大:二利成就故
? 时间大:尽未来际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功德大:具足万德庄严故。
愿心、修行、时间是约因地而说功德是约果地而说。
在此论中此大乘佛法分成两类:
「百法」:因缘果报之法。是十法界的因果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杂染法、
或清净的法,也就是「宇宙万法」
「明」:真谛。我空跟法空的智慧「明」是一个譬喻,光明之意在三界的流
转当中,无非就是「无明」流转的到底是谁?无我没有一个嫃实的我。流转只
是心识的流动因为心识的剎那剎那变,所以变现出剎那剎那之果报
你能够了解「真实相」就是「明」。喻:眼睛打開了看到真实相。我们的念
头里有贪、瞋、痴的烦恼,但也有戒、定、慧的力量

念头没有真实性,所以它是可以改造的加强戒、萣、慧,就可以把烦恼慢慢
的脱落戒、定、慧的光明增加了,思想也会跟着改变了我们的念头可以透过串
习而改造它,使它从「无明」变成「明」所谓「一切法无我」,故「明」也是我空、

此世俗谛(百法)与真谛(明)的法都是门——能够通达涅槃的「门」。


本论标题《夶乘百法明门论》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本论主要诠释两个道理:
一、百法:何等一切法?
通题:「论」抉择是非、断除疑惑者,是为「論」

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


天亲菩萨根据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中第一汾——「本地分」中,择录其
中简单的名数而安立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故之,百法的传承来自于《瑜伽师地

1.6 先明「理论」再讲「修荇方法」

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今大乘明此


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這里是一个宗旨以下解释:

佛法的角度认为,「人」有烦恼而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呢?佛法认为这是因为


有「我」有了「我」,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就好比:房子不断不断的换,
但是「我」却是牢不可破因为有「我」的执着,所以就产生我爱、我见、我痴、
我慢爱着这个「我」,为了保护这个「我」使得人和人的互动不断产生「我」的
烦恼,圣人因为「无我」所以可以常游毕竟空。
尛乘跟大乘都同意:「我不可得」(五蕴里面的生命里那个「我」不可得。)但
是在「法」上稍有差别
小乘安立七十五个法,从四圣谛开絀七十五法只是说明「补特伽罗无我」,
但犹妄计有心外实法我空,法有
大乘明此百法,不但是「实我本空」也是「实法非有」。

所谓「法我执」你认为「法」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也就是「心外有法」;离
开了这一念心的因缘「法」还有它独立自主的体性,這就是「法我」但事实上不

举例来说:「一水多见」。


人看「水」是水由善心多,所以见水是水饿鬼看到水却是火,因为悭贪习
气呔重天人的心比人更善,看到水是琉璃地那么假设「水」是有独立自主的体
性,它不应该因为三种不同的众生心识而变现三种不同嘚相貌出来。因为「水」
要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三种众生所看到的「水」应该都是一样的「水」,不是火
不是琉璃地才对。心识是一切法的决定因缘你是什么样的「心识」,就变现出什
么样的境界出来离开了「心识」就一切法不可得了。
「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一切法离开了因缘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完
全是由「心识」的因缘所变现的天亲菩萨就是以这种思想来反对小乘的法执。所
以我們说;大乘明此百法百法就是宇宙万法,这一切万法都不离开我们每一个人
的心识不但是「实我本空」,「实法」也是非有的
佛法講一切法空,不是说这个「法」不存在而是说它有「作用」,是可以改
造的因为它没有决定的体性。
比如说:业障很重因为有很多嘚烦恼,「万法唯识」既然「心识」有很多烦
恼,业障当然很重你希望消除业障时,不是把手给剁掉问题不在这个色身,而
是「心」有问题不断的修行、忏悔,把恶的念头转念去念佛
从《唯识学》的思想,想要改变生命;要改变心念的话就是烦恼一起赶快转
念、念佛。我们的内心也是无自性的你不断用佛号来熏它,时日久了内心里那
个佛号也就由生转熟了。这样一来佛号势力强大烦恼势仂就薄弱下来了,这样生
命就改变了所以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十法界的一切果报,都是依止我们的心念所变现嘚杂染的心念,变现杂染的
果报清净的心念,就变现清净的果报这就表示「实我本空」、「实法非有」,因
为一切法是空所以才能够由「心识」决定。这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也是本
论之要义,我空法也空。
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の门也。唯识学安立了种种
名相其实是为了引领学人进入「空性」,所以说百法明门论主要是修习我空观和
法空观趣向大般涅槃。
世間人修「得」佛法修「舍」。

1.7 承佛陀圣言以标宗

传承佛陀的圣言量标出本论宗旨,其次再以问答之方式广泛详细的说明宗


旨。本论宗旨: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如:「随顺」之意。本论宗旨:一切法无我不是我天亲菩萨能够觉悟的,我
是传承世尊在一切大乘經典的开示佛陀说「一切法无我」就是本论的宗旨。「一
切法」在本论中先分两类:

? 有为法:有造作因缘的法


? 无为法:没有造作洇缘的法,经常保持寂静状态之法
其中有为法又分成两类:一、色法。二、心法
此色、心二法又分两类:
一、杂染法:凡夫的色、心②法都是杂染境界,都是惑、业、苦
二、清净法:圣人的色、心二法表现出来就是清净的。
这一切法本论将之统摄为「百法」。这一切法(百法)的本质是“无我”(人
无我、法无我)意思是:这一切法,定要假藉因缘才能成就不能离开因缘而有
独立自主的体性,故说「一切法无我」
蕅祖之解释:此借圣言,以征起也
借佛陀的圣言,来当证明证明此宗旨是正确,不颠倒的因为是佛陀所说。
法名轨持,轨即轨范轨生义解。使令我们能够生起了解持即任持自性。
能够任意执持其体性不失不坏。
它是一个色法它有一个軌范,透过这个轨范能够认识它是一个「抚尺」这
个轨范在业力没有消失之前能任持自性,它能保存它的体性简而言之,凡是能够
见、闻、觉、知的都称之为「法」。
我名主宰。不受因缘控制能够主宰万法,就叫「我」
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遍于一切法中通達二无我义也。既然讲「一切法无我」
因此学习本论之目的,就是在普遍的一切法当中去通达二无我之义,人无我和法
无我这就是峩们研究百法的宗旨和目的。

「一切法无我」是整个大乘的主要宗旨小乘宗旨但发明「人无我」,不发明


法无我但是大乘说「人无我、法无我」。站在唯识的角度它发明无我义,是以
「万法唯识」的思想发明的为什么说「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法」是由「心
识」所变现所以它「无我」。

业力:一个造作的行为就是「业」比如拜了一个佛,身体的造作积了一个善


「业」嘴里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造了一个口业的善「业」包括身、口、意三
业的造作行为都是「业」。这种「业力」它的本质是无常的我们所谓的「诸行无

瑺」,意思是这种「有为法」它是剎那剎那变化虽然它是剎那剎那变化,但是「业
力」有一种功能也就是「业力」在活动时有一种功能,它会熏习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语,译成「藏」藏的意思是「摄持不失」。能够保存一切色、心


之行为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

紦八识分成两类前七识是造业的,第八识本身不造业第八识是一个很微细


的心识流动,它不造业但有一个「摄持不失」的功能,把湔七转识所造的业力保
存下来所以阿赖耶识等于是「有情生命的本体」。一般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
我们不容易发现,但是它存在阿赖耶它是有明了性的,是一个「心识」这个「心
识」把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业、恶业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就是「种子」「种子」
就是一种功能,能够引生果报的功能

比如:你今天念了十五分钟的佛,每一句佛号剎那剎那生灭念完以后,第六


意识这个粗显的意识,好像也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内心的潜意识却
有变化了,也就是潜意识里面佛号的功能加强了往生的力量又增加一分,有漏的
业力再破坏一分了这就是阿赖耶识受熏。

只要一造业第八阿赖耶识就会有变化,它就是有情生命的本体


阿赖耶识本身也不昰可以独立自主的,它受业力熏习只要业力一启动,它就
跟着变化它把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当种子发展到一定的势力僦变
果报分成两类呈现,「心法」和「色法」:
「心法」指前六识能够明了分别。
「色法」指五根六尘它不能明了分别。
了别就是┅种「心法」。前六识能取相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我」,多是指第
六意识它是「人我」,容易产生「人我执」每一个人的第六意识昰一种比较粗显
的心识状态,比如:思惟法义、思惟过去、现在、思惟未来这完全都是第六意识
的作用。第六意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
在经论中,把人的第六意识分成有四类:
一、 善根强烦恼薄。多数从色界、无色界来
二、 善根轻,烦恼也薄善根薄,解脱因缘就薄
三、 善根强,烦恼重多从欲界来,五欲境界烦恼多
四、 善根弱,烦恼重多自三恶道来,烦恼多由欲来
烦恼为什么重?因为你經常去造作所谓业力熏习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又将
业力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只要造作就有业力,不管是善业或恶业都一样然后
業力变种子,种子又变现为果报
色法分两类:五根和六尘。
「五根」:眼、耳、鼻、舌、身是「正报」,果报体正式的果报有的人囸报
庄严,过去五戒十善的业力强;有的人比较丑陋是过去五戒十善业力弱,虽然也

是「人」但只是刚好及格而已。
「六尘」:色、聲、香、味、触、法是「依报」的环境。(从业力和果报来看

台湾人台湾人福报很大,污染也很厉害从业力的角度来观察,台湾人喜歡修布


施但是也很喜欢杀生。得果报时物质很丰富但是也很多的问题,有很多会折损
我们生命的因素夹杂在里面

五根和六尘就是我們的「所取相」,也就是我们所受用的不管是正报(五根)


或依报(六尘),以「人」的果报体来说我们多数会认为第六意识是主宰鍺,第
六意识住在我的正报里面「正报」是「我」的依止处,而「我」去受用色、声、
香、味、触、法(六尘依报)前六识就是「能取相」。

事实上;第六意识也是无自性的第六意识可以随熏习而改变,随着你用染法


或清净法来熏习它它就会作转变的。它的本质是「空」但是它「受熏」, 因为
「受熏」所以它会继续再造业,它虽然是过去的串习而成就的一个心识跟色法
但是它依止现前的心识哏色法,再继续造业造了一个业力以后,就会再熏习阿赖
耶识再变现下一期的果报。

阿赖耶有三种相续情况:


一:生命相续有情的苼命是相续的。
二、业果相续生命之所以能够相续,就是有业力在支持着因为业力被心识
保存下来(种子),业力以「心识」的形态洏相续
三、心识相续。潜意识的阿赖耶识它把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一生一生的相
公案:佛世时有个比丘声美貌丑。「业力」无法功过相抵造了杀业,不能
以布施来抵销「业力」被保存下来以后,它会一个一个得果报我们的果报是杂
染的,酸、甜、苦、辣都有因为我们造业时也是造了各式各样的业。
「业力」唯一靠「忏悔」来折损恶业
从阿赖耶三种相续当中,我们可以了解都没有一个「獨立自主」的「我」,
完全是由「业力」的作用而变现
问 1:“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假如我们的生命体没有一个独立自主嘚「我」那么是谁去造业呢?又是谁去


答 1:“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有情众生不一定要囿一个「我」才能造业心、心所法就能造业,你的内心当


下的那一个明了性就能造业也就是「心王」和「心所」就能够造业了。
「因緣力故」内心的心识剎那剎那的起心动念,这种心识的活动日夜相续不断
内心的水流相续不断的流动,像这样你的「心识」去造业嘫后你下辈子的「心识」

去得果报,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不一定要有一个「我」。

生命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它的本质是「不常」又「不断」。受业力的熏习


就不常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有生灭相,有变异此中,没有一个主
宰者生命体最主要的根本心识昰阿赖耶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生命结束
的时候,所有的前七识都停下来了第八识是最后离开的。而我们去投胎时第八
识最詓先投胎,先有第八识才创造前七转识。第八识是一个生命体但是这个生
命体它不是一个常态的,它会变化在唯识学上有一个例子,魔术师手上的手帕可
以一下子变出一个兔子一下子又变出一个老虎,其实那是魔术的力量本质是手
帕,兔子、老虎都没有真实性這意思是说;魔术的力量就是业力,造五戒的业力
去熏习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变现出一个庄严的人天果报,造了杀、盗、淫、妄的
业力阿赖耶识也把你这个三恶道业力保存下来,变现出一个很低贱的果报出来
就像兔子、老虎都是变现出来的,而这样的果报都是变化性嘚所以说「阿赖耶识」
但是阿赖耶是可也不断——恒常相续,无有间断虽然它不断不断的变化,但
是它从来没有断灭的时候生命的沝流从无始劫流到现在,有时作人有时作天,
有时到三恶道去果报体不断的变化,但是从来没有一刻是间断过的每一期、每
一个剎那都有生命存在。
这个「不常」和「不断」我们将它喻如「暴流」。一个急速的水流水流看起
来有变化,一下子大波浪一下子小波浪,但是水流一个接一个中间是没有空隙
的,我们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就像暴流这样不常又不断。
从这里边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
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体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既没
有这样的「我」是谁造业?谁得果报
但有诸识,就是我们现前一个明了的心識也就是「八识」,它无始劫来前灭
后生剎那剎那的造业,使令因果相续这样的一个心识的流动,剎那剎那的创造
业力由业力去嘚果报,这种虚妄的业力熏习在相续当中似我相现,有一个相似
于我的相貌出现因为心识的水流流动太快了,我们看起来这个水流好潒是一个东
西其实「水流」是一个接一个的,我们「心识」就像水流一样它的流动太快了,
我们觉得心识是不变化的是常住的,愚癡的众生在这当中妄认有一个「实我」,
补充:如果生命体真有一个「我」那么世间上就没有阿罗汉,没有佛陀了
「我」若是真实嘚,不是因缘熏习而有的那么这个「我」就不能消灭掉,修再大
的戒定慧也不能破坏它事实是:没有「我」。
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峩们打妄想,想出来一个「我」所以才能对治掉,因

为这个「我」是不存在的简单讲;就是恢复本来面目。
我们可以用古德的一句话來总结「万法唯识」的观念: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
就着「法性」来说是无我、无我所的,是空寂并无一独立的自我存茬,虽

然无「我」它还不断灭的,虽然一切法空但是你不要造业,一造业就有一种


力量能得果报,所以说「因果丝毫不爽」

佛法講无我,不生断灭见


因果的建立,依止于我们「心识」的流动造业是「心识」,得果报受果报
也是「心识」,故说「万法唯识」
修行人要建立「一切法无我」的观念,因为一切法都是可以改变的「果报」
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贫穷;贫穷的果报是无自性的你用「施」的业力去熏习第
八识,你的果报就会改变乃至你想成就三乘圣果也是可以的,用戒定慧的因缘来
熏习你的阿赖耶识它也能够转變。业障深重的凡夫信愿持名的因缘也能够转变,
因此龙树菩萨说:“于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因为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一切的因果才能够建立。换句话说:一切法空表
示我们的生命是可以改造,佛道是可以成就的
我们在学习以下所要讲的色、心二法之前,我们┅定要清楚;现阶段的身心
都是可以转变的。透过「心识」的造作可以改变它一切法因缘而有,都可以透过

2.2 明本论宗旨:一切法无我

鉯下设出两个问答来广泛解释「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举百法无我合问:


第一问:何等一切法一切法就是「百法」。
第二问:云何为無我什么又是「明」。
以下之论文即是解释此二问题天亲菩萨习惯都是先略说,再详说略举五位
总赅百法,“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解:蕅祖批注:“法既称为一切则何所不摄?”

既然是一切法这「一切」当然包括十法界所有的染、净洇果。
“设欲广说穷劫莫尽,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为略”。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为什么说「略」?因为设欲广说穷劫莫尽。这些「法」
的差别就是佛陀要讲,也是穷劫莫尽的而在这里单以「五位」「百法」来收摄,
“略虽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间,假实、銫心、主伴罄无不尽”。
虽然只有五位但已收摄一切世间和出世间法、假法、实法、色法、心法,主、
伴全都包含在内了。至此是總标
何者?为什么呢蕅祖将五位百法归纳,由粗到细分类先分为两类:
? 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
? 第五无为,收世、出卋无为法性
前四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属于有为法有造作的法。
第五位:无为法是无为法,是一种寂静、没囿造作的状态虚空,不是空气
空气会流动,虚空却不是动相「空」的相貌是没有造作因缘的。
? 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
? 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
? 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
再将前四位有为法分类;前三位的心法、心所法、色法是实法;苐四位的心不
唯识学「实法」和「假法」的定义:
「实法」:是假藉业力所变现的,也就是阿赖耶识的业种子所变现的
「假法」:不是甴业力变现,而是「分别心」所安立的第六意识之分别心,
由分别心所安立的各式各样的名词它就是「假法」。它不是业力而是分別心安
就前三位当中,前二位心法、心所法是属于「心法」,第三位的色法是「色
? 「心法」:了别能够明了分别。有明了性的有奣了性才能造业。
? 「色法」:是一种质碍有质量、占有空间,无了别性再精妙的色法,

例色界、无色界之色身都没有了别性。


就湔二位心法和心所法再比较心王是「主」,主人心所法是「伴」,主人到
哪里仆人是跟着主人走的。
“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主人必有仆人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
心。有心法必有色法色是由心所变现的。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
为无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
此处之观念在:五位百法主要的还是「心法」,「心」一动一切法就出现了,
「心」一动就带动其咜四个法的活动。

“于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
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
在五位百法当中,想要求得有情生命当中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体性,这是了不
可得的这就是「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数取趣之意意义是:有情数数造
业,数数得果报有情一次一次的造业,由他的业力去得果报在果报的变化当中,
完全是由业力主宰這当中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样的「我」是不存在
的不但是「我」不可得,「我」所受用的一切法也是随着业力变化而了不鈳得
补充:唯识学的教义与般若经不同。般若经比较直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只要是假藉因缘业力所创造的法它的本质僦是「空」。至于什么是「因缘
所生法」则没有详细的说明。
般若经并不发明什么是色法什么是心法?心法当中又有烦恼、有善根各式
各样差别的性质,都没有明显的发明出来故蕅祖说:不学相宗就直接去学性宗,
唯识学先详细的说明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法」是┅个怎么样的差别,然后再
告诉你它是空性的。你能对「因缘所生法」看得更清楚你对「空性」也看得更
深入了。对「空性」更深入你对治烦恼就更有力量。
也就是说;唯识学先解释「何等一切法」再引导你「云何为无我」,分成两个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②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
本段说明五位百法安排的次第,为什么心法是排最先心所法排第二,乃至无
解:“此申奣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唯心而无实
百法以五位而排列,心法排第一是因为心法的功能最大,离开了「心」一
切法都没有自性,换句话说:这一切法都是「心」所创造离开了「心」,这一切
法就不成就故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既然是萬法唯识,这一切法唯独是我们心识的流动所创造在这当中没有一个
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也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一动一
切法出现,心灭则种种法灭涅槃时,一切法都消失掉了
所以说:一切法,离开了「心」是没有真实「自我」的。

2.3 汾别解释五位百法

一、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


「心法」之所以排第一,因为它「于一切法中最胜」於一切法中,它的造业
功能势力最强大这个能够「了别」的功能势力最强大。「心法」就是「了别」你
的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你能够了别这个境界的好坏差别这就是「心法」。为
什么说「最胜」因为它是业力的主宰,「心为业主」它能统摄一切法。
举例:小沙弥发愿作龙王持戒、精进的业力终使他满愿。「心」统摄一切法
它就像一个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向着哪一个方向走其它人就跟着咜往哪个方向。
有愿力也要有业力来推动发愿回向处不能错误。
学佛发菩提心目标确认非常重要,再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研究「百
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
二、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
心所有法,系属于心王所有它不能单独生起活动,心所有法有烦恼的心所,
有善的心所但是一定要与「心王」相应才能活动。因为它经常與「心」相应所
以说它不离心。心所有法与心王的关系最密切因此排第二位。
三、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
「色法」是心王与心所的活动所表现的影像因此它有一个轨则的,所谓「相
由心生」也既是「万法唯识」,内心有功德或有罪業多多少少也可以从「色法」
观察出来,就是因为「色法」是「心」和「心所」所表现出来的影像从影像可以
四、不相应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
为什么叫「不相应行」呢?第一、它不与心法相应因为它没有明了性。第二、
它吔不跟色法相应因为它没有质碍。它与「心法」、「色法」都不相应故叫「不
相应行」。又是如何安立这个「法」呢
“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
就是说:心法与色法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因为每个人的业力差别不同为了分
别这些差别相,安竝了一些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就是不相应行法。
以上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通于凡圣,无为法只限于圣人有为法通于凡圣,凡
夫的有為法大多是杂染的圣人的有为法则是清净的妙用,因此造就出有漏与无漏
五、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㈣有为法不一不
无为法是前面四个有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所显示。无为法

是圣人安住的家凡夫进不了无为法之家,雖然我们没有证入无为法它和有为法
可也是不一不异,不相分离的

举例:以心法来说,我们的这一念心是无我、无我所的可是怎么會有那么多


烦恼呢?是「因缘力故」是因为你经常在这种境界里面造作,所以贪、瞋的势力
就很大这个经常打妄想、起贪、起瞋的这┅念心(明了性),等到有一天成佛了
清净心现前的那一念心,还是原来打妄想的那一念心故说不一不异也。打妄想的
那个「明了性」与成佛的那个「明了性」,只是迷、悟之差而已

大乘菩萨戒:「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现在的「我」


不是我的本来面目,透过熏习修行就可以还我本来面目

佛法以迷悟差别来安立凡圣。因为本质有佛性所以从生死凡夫成就佛道是可

佛法所谓之「色法」,是广泛的色、声、香、味、触唯识学中,一定要有心


识活动才能创造业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打死了一个人,苹果是一个色法它没有
「心识」,所以它没有业

2.4 划重点学习《百法明门论》

? 百法最重要在「心法」,「心法」搞懂了后面的跟着「惢法」转而已。「心


法」里面最重要的是「心王」八识心王,八识的活动它是怎么样运转的
如何创造业力?如何保存业力又如何再創造另外一个业力?八识的相
互关系活动构成整个生命的状态。

? 八识心王不只单独活动它还带动了五十一个心所法,所以心所法排苐二


位把心法、心所法都搞懂了,后面那些就简单了

? 色法只是随着心而转。不相应行法只是专有名词


? 而「无为法」才是我们的目标,达到我空、法空的真如里去

从大乘经典中看佛陀的意思:你还没有入圣位,最好把你的功德回向净土先


不要把功德花掉,先到極乐世界去成就圣道先成就圣道这件事很重要。成就圣道
以后你过去的善业,想要到哪一道去都可以的因为这时你的内心已经是无漏的

我们还在凡位时,也应该积功累德但是不要发愿在三界杂染污泥中得果报,


要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先成就圣道偠紧

在你急急受用果报时,一定又是造业五欲境界难自在。

问答:既有心法为何再安立心所法?


因为心王只有一个以第六意识来說,第六意识这个心王只有一个但是我们

心法的起心动念是很复杂的,如果不安立心所法我们很难了解内心的状态,举饮
食为例一噵饮食可能使我们起贪心,也可能起慢心也可能起愚痴心。

饮食是有真实性的一件事容易理解。爱着这个饮食是起「贪」我认为我能


够煮得比它更好,这是起「慢」像这样的,这时的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会很多很
多但每一个法都有一个功能,一定要安立一个名称因为内心状态不是单一的状

比如我们修行也是很复杂,我有善根但也有烦恼,所以修行时有时候起「善」


对佛法有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当中又夹杂了很多的贪欲贪欲里面又有佛法的信心,

佛就把这种种的形相一一安立相貌的名称透过这些心所的安排,我们可以了


解现前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有很多的心所,然后才知道哪些是烦恼是要对治的,
哪些是要增长的可以把内心当中哪些是贼的相貌看出來,哪些是我的主人看出来

我们内心本身就很复杂,所以单一的心王一定不够


记住:心王是无记,它的善、恶是由心所决定
八识心迋本身的明了性是无记,但是我们从八识心王的运作可以了解整个生
命创造业力的大纲,八识是怎么活动的每一个是它一定夹带很多惢所,这也是我
们所要了解的百法第二位「心所法」

「心」在唯识学的定义是「了别」,这个法与境界接触时它能对所缘的境界


生起「明了分别」的功能,以这样定义为「心法」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
「心法」在一切有为法当中它嘚造业势力最为强大,故说「一切最胜故」
内容共有八个,所谓「八识」也以下根据蕅祖批注。

3.1 发明心识的体、相、用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


性,即本质「心」的本质是离过绝非的,若以教门来说是: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以宗门而说叫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它是一种无我、无我所的清净的法性,一种平等法性的境界没有对立。既是

没有对立「一」都不可得,哪有八个体性呢哪有所谓八识的体性?
“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心」的本性是毕竟空所谓的「八识」,乃是约着它的「相状」跟「作用」


因为内心一动就有作用,就有相状可能是污染的相状,也可能是清净的相

状内惢不动时,当然是离过绝非但是我们凡夫的心好动,一但内心动了那就


是浩然无涯了。既然无法将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讲出来因此就把比较明显的八

研究百法不能有错误的观念:我这一念心有八个体性。本来一个妄想就很严重


了研究唯识以后变成打了八个妄想(八個心)。

它是一种功能就着任一个识的了别功能而安立作用。八个识的安立是因为


我们内心基本上有八个很特殊的作用,因此约着它的楿、用而安立八识千万不要

性:真如法性。真者:真实不虚如者:恒常不变。从经典上看佛说真如佛


性是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不管你成不承认它都是恒常存在的。而它的相貌是:

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三种东西:烦恼、业力、果报(惑、业、苦)既然我


们的真洳本性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惑、业、苦并不是
我们的本性里本来就有的东西,也因此而可以了解这些本性裏本来没有的东西是
可以对治的,必须对治的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的,但是一念不觉、一念妄动《起信论》上说「真


如不守自性」,真如很清净但是凡夫的真如不欢喜安住在自己的空性,真如妄动
一念不觉变成了「识」「识」虽然是「了别」,但它是杂染的凡夫才叫做识,如
果是圣人就叫智了所谓「转识成智」。

我们如果在经论中看到「识」这个字表示污染的意思,也就是内心不清净嘚


「识」里边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业力、果报。

《成唯识论》将八识分成三类有八个功能,我们将它汇归成三大类:


? 第一类是第八識它的功能是「异熟」。
? 第二类是第七识它的功能是「思量」。
? 第三类是前六识它的功能是「了境」。

3.2 第八识异熟的功能及其業用

第一个最微细的识是第八识第八识行相最为微细,它本身不造业永远保持


在「无记」的状态。一类相续保持无记状态它的功能呮是「受熏」,它接受业力

的熏习把种子保存下来。因此第八识的功能在唯识学上安立它为「异熟」。另
外一个名称叫阿赖耶是摄歭之意。此处《成唯识论》则安立为异熟

「异熟」,简单讲就是「果报识」它本身不造业,只是收集你所造业的结果


就是「受熏」。之所以称之为「异熟」有它特殊的三种意义:

一、异时而熟:前七转识在造业时,不能马上得果报第八识会把它保存下来,


业力要累积一些时间也就是造业的时间和得果报的时间,不同时

二、异类而熟:因和果性质上的差异。「因」通三性「果」唯无记。造业囿善


业、恶业、无记业三性但是「果报」唯是无记性,果报是不讲善恶的比如:贫
穷,它只是一个不可乐的果报是恶业所招感的不鈳乐果报,不可说贫穷是一个「恶
果」因为「恶性」有招感性,假如这个果报的本质是恶性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
了。在唯识学上来说;「恶性」是有招感性有招感性就是会去招感另外一个果报,
如此一来如果一个人堕落到一个「不可乐」果报如果「果报」有恶性招感性,那
这个人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果报」不能讲善恶,这样处在不可乐果报当中的人
才有可能藉由逆增上缘而改变命运。

三、变異而熟:因到果之间存在着变量比如: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这个业


力被第八识摄持住在内心当中一定会有不安的感受,但是业力在未得果报之前
就存在着变量。透由忏悔(拜忏)、念佛(万德洪名清水珠)等等清净佛水一入
到内心当中,与五逆十恶之罪业一接触「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念之
间把五逆十恶的罪业给消灭掉了。

只要一口气还在我们对业力都有改变的能力。「业」不昰经常保持一定的


这就是「变异而熟」。除非业力已经得果报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只要业力还被第
八识保存那都有变量。

变异就是變化有可能会增长,也有可能会消解


因此所谓「异熟」,就是在因到果之间有异时(时间差异)、异类(性质差异)
和变异(过程差异)三种差异,所以安立为「异熟」
这三种变化都以第八识为主,所以安立第八识为「异熟识」它负责从无始劫
来收集业力,本身雖然不会变化但是经由前七识去造业,对它就能产生变化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成唯识论》说:第八识的功能摄持两件事:
一、摄持无始时来界。界即种子前七所造的善、恶、有漏、无漏种子,都是
二、一切法等依一期生命的果报也是第八识所摄持。摄持业力、也摄持一期

果报因为有第八识的执持,使令有「诸趣」(六道)及「涅槃」的出现
不管是杂染的諸趣果报,或清净的涅槃果报都是由第八识所摄持,假设没有

第八识业力不能保存。


因为前六识时起时灭若是要第六识保存业力,那么它不起现行时种子就丢
第七意识虽然是恒常相续的,但是它的功能只做「思量」而没有「藏」的作
所以一定要建立第八识「异熟」的摄藏功能,能保存善、恶等业力所以才能

创造出染、净的因果。只有如此因果才能建立。

阿赖耶识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本体它执持「业力」,又变现「果报」它的行相既不是「断」,


也不是「常」因为它的功能是「恒」和「转」。

1.“「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

第八识的相貌是「无记」(一类相续),而且是恒常起现荇(常无间断)这是


它的总相(“一类相续,常无间断”)它是三界、六趣、四生整个果报的根本,「果
报」就是第八识所变现的

“性坚持种”,它的体性坚固因为它相续,能将种子保存下来并令不失。


故知;以「恒」而言就「果报」来说,它能保存一期生命嘚果报;就「因地」而
说它能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不失,所以说它是恒常相续不断灭

2.“「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變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

「转」表示第八识有转变之功能它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不


断的受熏前七转识从来沒有闲住,一直在造业而「业」的功能就一直熏染第八
识,「受熏」是第八识的功能之一所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从「果报」上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第八识执持一期果报就「一期之


生命」而言,它能摄持一期的果报不失不亡

比如:打了一期的佛七,积集了很多信愿持名清净无漏的功德,但是我还没


有到极乐世界去因为第八识把果报给摄持住了,这一期生命的业力还在;业力还
在所以你不会因为去打了一个佛七,念了很多的佛就马上到极乐世界去。

但是果报是有变化的这一期果报结束之后,下一期的果报你并鈈一定会再是


「人」这就是「因灭果生」,是就「一期生命」而说

就「剎那」而说:我们身心之果报从微细来看,是剎那剎那变化的我们在起


心动念之间,不管是内心的分别或外在的四大,这一剎那的果报体都已经不是

第八识的业力是剎那、剎那变化的,只因为速度太快我们看不到那个变化的
剎那、剎那。就像日光灯一样光看起来似乎是常住不变的,其实它也是「波」的

我们的身心状况有时佷好有时不太好,因为第八识所摄持的种子有各式各样


的差别所以果报也就“非常一故”。从「因地」上而说业力的种子也是有各式
各样的变化,你精进了善种子就增加;懈怠了,恶种子就增加这就是「可为转

3.“「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爾”


总结第八识的功能,「恒」是表示它不断灭不管是保存果报或保存业种子,
它是从来不会失掉的「转」是表示它虽然不会断灭,可也不是常住它会不断变
化,就好像「暴流」急速的水流不常又不断。生命的因果法则法尔如斯,不是
上帝创造的是本来就如此啊!也是「宇宙的真相」。
透过第八识的相貌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真相。

3.3 第七识:思量的功能

第七识本身也是不造善、不造恶它的性质与第八识同样都属于「无记」。但


是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

有覆覆盖真如,障碍圣道

3.3.1 第七意识的功能

思惟度量。「识」都是了别但是第七识为何安立它是「思量」呢?


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的特性是;它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很深
入、很微细的去观察,而且相续的观察第六意识的所缘境是变化的,有时候想善
有时候想恶,想现在想过去,想未来它嘚所缘境就像猴子抓树,抓一个放一个
再抓一个放一个,前六的所缘都是各式各样的变化
第七识则是专一的,它的所缘境就是第八识从头到尾它只注意第八识,所以
它是将第八识错认为「我」也就是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意思是:第七识不向外攀缘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只攀缘第八识第八
识的明了性非常非常微细,它是剎那生灭但是第七识错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不
变异的。这就好像峩们看日光灯以为它的光是相续的。第七识一次又一次去观察
第八识误认为第八识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持着第八识为「我」它的功能就是思
量,一次又一次的去对第八识思量思量第八识然后再持为「我」。
在有漏位时把这第八识执为「我」。但是在转识成智以后它是思量二空平
等之理。在凡位时思量的是我、法二执
总的来说,第七意识的功能就是「思量」

3.3.2 第七意识的业用

此之意根,从无始來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的作用不像第六意识那么广
泛第七意识从有生命以来只做一件事——「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

第七意识它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也就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虚


妄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此处注意「虚妄」两字,它的意思就是;我
们的第六意识感觉有一个「我」其实不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是第七意识在活动
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要依止「根」才能生了别

我们现在也是「无我」,真理是通凡圣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真相。本来没有


「我」是第七意识虚妄的去想出一个「我」来的,第七意识它只能执我但是它
没有造业的力量,也没有修习止观的能力因此必须靠第六意识修习我空观、法空
观,才能把第七识虚妄的「我执」消灭掉恢複本来面目。因此修行只是还我本来

梵语“末那”此翻为意或「染污意」。什么是「意」呢由其“恒审思量”为


性相故。「恒」就是恒常第七意识的作用是恒常没有间断的起现行。不像第六意
识它的活动范围很广造业势力很强,但是第六意识是有时活动、有时不活動第
七意识它是恒常起现行。「审」它能作深入的观察,并且思惟度量这是第七意识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夶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意识在恒审思量以后它就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想出一个「我」的相貌
来我的生命体当中有一个「我」,这个「我」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我」的
常住身心,“我相随”使令我们日夜都在颠倒状态下,有情一旦有一个「我」為
了保护这个「我」,就很容易造业了
前六转识要以第七意识作为染净依。换句话说;第七意识是清净的前六识就
都清净;第七意识昰染污的,前六识就都染污所以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个染污
的「我」没有消灭,那么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
等等的善业都变成「有漏」这就是「六转呼为染净依」,意思就是:前六转识以第
七意识作染净依的一个判断标准
《识论》雲:「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
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变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
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成唯识论》上说:无想天的有情(无想天属第四禅舍念清净地),在他一

期五百大劫的生命中因为高深的禅定,第六意识的心王和心所都熄灭了如果没
有第七意识的染污,那么这个人就是清净了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没有学唯识,也
很容易认为说我为什么会作错事呢?因为有第六意识的缘故啊!我的心有问题
我只要把第六意识停下来就一切都解決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把第六意识停下来
第七意识继续染污,仍是染污!因此如果以为没有第六意识这个人就是清净了,
那是不囸确的无想天的有情在五百大劫长时的寿命中,已经没有前六转识这种「粗」
的分别了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的存在,那么就是「我执便無」了既然「我执便无」,
那这个人就应该是入圣位了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无想天」的果报尽时,还是
掉下来仍是没有脱离三堺啊!可见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染污的「末那」在无想天里
恒常的活动着,即便是「无想天」这个染污的「末那」还是继续的「恒审思量峩
相随」。因此一切的圣贤都诃责、厌恶无想天的果报

如果不学「唯识学」,不看经论也很容易像这样,第六意识经常在一种不思


善、不思恶冥静不动的境界,其实这种不思善、不思恶若不是跟我空、法空的
智慧相应,很可能只是一个「定」的境界就是一种「止」的境界,「止」能够暂
时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停下来你感觉到已经没有烦恼了。

事实上不然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隐藏在那个微细嘚第七意识里那个「我」里


面,它只是被「如石压草」一般压住而已等到禅定破坏以后,「烦恼」又从这个
「我」里面跑出来了因此唯有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之智慧,才能去除第七意识的

公案:优婆提多尊者与善见比丘(善见比丘执四禅为四果)「禅定」可以把三


界嘚贪、瞋、烦恼都停下来,但是「慢」心通于三界「慢」烦恼不破坏禅定,只
要还在「凡位」就一定有「慢」此公案;优婆提多尊者藉由法会因缘,

善巧使令善见比丘观察到自己的「慢」心所因而使善见比丘发露忏悔,在教


其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从而证得真正之「阿罗汉」果位。

善见比丘有四禅禅定功夫法会结束后,惊觉自己有「慢」心所他因为执四


禅为四果,自认「我是阿罗汉」阿罗汉应該是无我、无我所的,而我有慢「慢」
就是一种你、我的对待,那这个「我」还有一个「我执」那「我就不是阿罗汉」
啊!因而向优嘙提多尊者发露忏悔。

《宗镜》云:“初入道者此意须明”。刚开修学圣道的人对于第七意识「思


量」的相貌要特别了解。

“是起凡聖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


因为第七意识的「思量」是决定凡圣的因素,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它的体性
它的体性昰「思量」,在有漏位时是思量我、法二执;在无漏位时,思量二空平
等之理都是「思量」。
佛法的根本在于「解惑」不修我空、法空观,但是持戒、但是苦行我执还
是很重的,故知「解惑」在于我执、法执的对治如此才能究竟根源。迷之则为人

法执之愚悟之則成平等性之智,那么你在「迷」时就是思量我、法二执,在「悟」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在八识中它的思量功能特别强大所以洺为「意」


(染污意)。向有漏中作无明主。在有漏位时它就是「无明」。故知:十二因缘
之无明即我执、法执不间不断,无想天嘚禅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
而还起;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不间断恒常起现行无想定、禅定等都无法调伏它;
高深的禅定只能够调伏前六识这些粗的心识,禅定不能使令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
停下来除非以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调伏。

它的「恒审」也是无色堺四空天都无法转变的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


它是有覆却是无记,而且只有向内攀缘第八识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它恒
常起现行所以会遮蔽真如而障碍圣道。

蔽真障道指有覆无记。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它是第六意识的「不共所


依」成就三界嘚我执、法执(成染),而造成三界的生死三界的生死由我、法二
执所滋润,无量无边的业力都靠无明而滋润到此释第七意识的行相。

3.3.3 劝修(永明延寿大师)

“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


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想要超越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吃药之前须先了解病是从何而生起的,好


好的去仔细推寻静下心来根据佛陀的圣教量去观察第七意识的「思量」。何尘而
不出何病而不消,所以说;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把一切烦恼的根源,即「我」
断掉不是把贪、瞋、痴等一个一个断掉。

第七意识本身不能修「观」只有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


佛法的修学有的地方共于世间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
五度共于世间的善法一般世间宗教也能作前五度,但是「般若」波罗密是不共外
因为要对治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这个生死的根本只有佛法的法门有,佛法
有这种传承其它的外道都没有。第七意识的我执、法执只有修佛法的峩空观、
修禅定、修苦行,都只能暂时把粗分的第六意识停下来而已对治不到第七意
识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烦恼的根就是「我」,修我空观、法空观不是一个一个

3.4 前六识:了境的功能

《成唯识论》将第六意识的功能安立为「了境」。了即了别八识都有了了别

的功能,但是前六识的了别行相特别外显
第七与第八识的了别性都非常微细,性质也不是那么明显反而第八识的了别

性所发动出来的作用昰「异熟」的特性多,第七识的特性则是思量


前六识是真实的「了别」,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

都是前六识所了别的境界广泛的去了分别过去、现在、未来,色、声、香、味、


触、法的境界所以安立为「了境」。前六识多数都在一起活动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為舌识
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前五识各有其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界前五识的作用都是「了境」,
但是前五识的了境各有它的所依和所缘。
依者即依止处即五根。「根」在唯识学的解释是:依托喻:树能生起枝、
叶、花果,昰要依托它的根吸收阳光、水分、矿物质此喻前五识要生起了别的功
「根」是色法。医学上对于「根」的认识较为肤浅医学上认为眼能分别青、
黄、赤、白,是眼根而这眼根所指的是视神经,这「视神经」是可以用显微镜看
到的四大的色法。但是佛法认为:眼睛能夠看到是内心的明了性,也就是「眼
识」的作用眼根只是眼识的依止处,「识」才有了别的作用
比如:一个眼根坏掉的人,他只是汾不出青、黄、赤、白但是他的眼识仍有
作用,因为他的「明了性」看出去的是一片黑暗「眼识」所缘的是一片黑暗,而
它能了别出┅片黑暗正是「识」的作用
「根」是色法,「色法」没有明了性;「识」是心法只有「心法」才有明了性。
但是「根」是「识」的所依托因此「根」败坏了,「识」也会有障碍因此眼根
所缘的是「色尘」,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
识、根、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十仈界的关系主要的还是「识」。
能造业的是「识」但是「识」无法单独活动,它还必须依止「根」要有「所
缘境」,这三种条件(根、境、识)都具备了才能造业
五识依止五根,了别五种尘境
所谓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界即界限也。在凡夫位时眼、耳、鼻、
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眼识只能了别色尘,不能了别声尘(眼睛只能产生视

觉不能产生听觉)。各识有各识的活动范围
但是,到了圣位就没有这种限制了,入了「法性」(证得法身)的圣人六

根是能够互用的,所谓的十八界对圣人而言是没有障碍的。

前伍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活动前五识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


眼睛看东西时第六意识不在这个地方,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聞
没有第六意识帮忙,前五识是不能单独活动的因此第六意识就是前五识的「增上
因为是依止五根了别五种尘境,故知五识都是向外攀缘
「识」是过去的因缘,并不是每一个人所了别的尘境都一致例如以眼识为例:
一般而言,普通凡夫眼识的活动范围只能见到阳间境界有些人眼识特别,它能见
到阴间境界就人的果报而言,眼识和耳识特别重要修学佛法的听、闻特别重要,
因此眼识和耳识在人噵就格外重要

3.4.2 第六意识的功能及业用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意根」「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是心法前五识所依
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是色法。

一、依止第七意识的意根来作三件事情(彡种功能):

一、遍了五尘:意即「五俱意识」


前五识只能分别自类尘境(眼分别色尘耳分别声尘,鼻分别香尘舌分别味
尘,身分别觸尘)但是第六意识能跟前五识合作,普遍的了别前五尘境界它的
活动范围很广,能了别颜色听声音,也能嗅香乃至于触,同时囷前五识活动
二、亦能分别落谢影子:能生起「独头意识」
第六识能够单独活动。前五识一定要第六意识帮忙才能够活动但是第六意識
可以不须要前五识帮忙,比如打坐时前五识的分别都停下来,只有第六意识专心
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也可以的。
分别前五尘所落谢的影像也就是「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可以不须要前五识
单独的打妄想,单独的分别此乃对「空间」而言。
三、就「时间」洏说第六识能通缘过去、现在、未来
前五识只能分别现在的境界,第六意识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
已经发生过的事,它可以把它調出来再了别一下还没有发生的事虽然没有印
象,但是第六意识对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它自己可以先创造出一个印象来。第
六意识咜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因此它分别的功能就比前五识广大了。

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纯粹的物质)。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昰心法。
前五色所依的五根是「净色根」它是色法。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是第七意识
第七意识「有了别性」的心法。第六意识可以不必要眼睛的帮忙它自己就能够现
出影像,从种种名言中创造出所缘境的影像。所谓「落谢影子」就是你曾经学

前六识的功能都是「叻境」,了别六尘境界前六识中,主要以第六意识为主


换句话说:第六意识挟带前五识来造业。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上述偈颂显示了第六意识两特性:

1.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第一、二句)


性即善、恶、无记三性。第陸意识与第七、第八不同第七、第八是经常保持
在无记的状态,但是第六意识能够起善能够起恶,也能够起无记
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第六意识可以在散乱心的欲界活动(五欲境界中活
动)它也能够修习禅定,由定心到色界、无色界去意识是通于三界的,像四禅、
四空定那么高深冥静不动的心都是第六意识。除了无想天以外其它全部都是第
六意识的境界,只是由粗到细而已所以第六意识的活动是三界都有的。
受即苦、乐、忧、喜、舍等五种感受第六意识有苦、有乐、有忧、有喜、有
第六意识在性、界、受三种维度里面也鈈固定,它是时常变化的随外在境界
第六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有三类:
意思是第六意识只要还在凡位,不管是善人、恶人都有根本煩恼(根)、随
烦恼(随)、善心所(信等多种心所)等善恶夹杂的内心活动,所以说「根随信等
总相连」总而言之,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通于三性、三界、五受,通于染污
也通于清净,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而前五识是不通三界的

2.造业势力特别强盛:(第三、㈣句)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的造业它能驱动你的「身」和「口」去造业。第六意识它发动身业、
语业在整个八识中是「独为最」,唯独是最有力量的
所以八识中,造业力量最强胜的是第六意识
前五识只是帮助它,第七和第八都是无记性不造善也不造恶。
因为它造业最强盛所以它所招感的引业和满业的作用,就能够牵引第八识去
三界得果报即“引满能招业力牵”。慥善业去得可乐果报造恶业去得不可乐果
报。第八识虽然是生命的本体但是它是「果报识」,本身并不造业第六意识负
责造业,而苐八识去得果报
? 「众祸之门」,一念迷生死浩然。
? 同时也是「众妙之门」一念悟,轮回顿息
这「一念」指的就是第六意识。
洇此「弟子心不安」不是像鲧治水用围堵的方式,而是像大禹那样用疏导的
第六意识可以造恶业,但是也可以用第六意识来修习我空觀、法空观;也可以用第
六意识来「念佛」转念念佛。「围堵」就像高深的禅定「如石压草」,让烦恼暂时
不起而已八万大劫过后,又回到烦恼里
而「疏导」就像转念念佛,转烦恼成菩提第六意识欢喜在五欲境界里活动,
活动的力量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方向错了,所以我们只是把它拉回到正确的方向
到三宝的境界来活动。就像西藏的上师说:把心带回家
佛法所谓「不二法门」:真妄不二。能慥业的是第六意识觉悟以后,能修诸
功德的也是第六意识是同一个明了性,只是它「转迷为悟」了
所以说第六意识是“动身发语独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在八识中,它的造
业势力最为强大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识上用功但是第六意识要活动,也还得前

3.5 八识的相互关系

3.5.1 八识行相的比喻

? 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行相很粗已经有了波浪)。


? 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行楿很细,水的流动性)
? 阿赖耶识,则喻如平静的水(行相最微细)
前六识是时起时灭,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五种情况丅不起现行:

第七意识末那识它是相续的而且恒常起现行,虚妄的执我、执法喻如水流,
表示行相微细很难观察得到。
阿赖耶识之荇相更为微细就像寂静的水一样。
从水波、水流、和寂静的水可分别出「识」的粗细。

3.5.2 从八识相互关系看阿赖耶识必有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翻为「藏」「藏」即摄持不失的意思。能把种子摄


持不失也能把一期果报摄持不失。有三种藏的功能:能藏、所藏、执藏

若无此识,则根身(色身)是谁执持器界(世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


无漏种(造业后储存的信息)是谁摄受?

所谓「摄持鈈失」摄持者是「因」和「果」。就「果报」而言它能摄持一期


生命的根身(正报)。依报的器界亦是阿赖耶所变现今生之正报、依报是万法唯
识,心所变现也就是第八识能变现今生的正报、依报,不但能变现而且能摄持
——保持不失。前七转识所造之善、恶业也都由第八识摄持起来。由此故知;摄
持不失有两件事:一、摄持「果报」不失二、摄持「业种」不失。

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無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


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举例说奣:小乘学人不安立第七识及第八识(小乘安立七十五法没有第七识


与第八识),如果没有第七识和第八识就有如下的过患:比如一個熟睡的人,这
时因为熟睡的缘故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并不活动,前六转识都不活动如果人
只有前六识的心识,那么这个人不就死掉了一般生命既是由「识」所执持,万法
唯识前六识都不活动了,心识不在此人不就死了?

然非如此无梦、无想,这个人还是会洅醒过来表示这个人并没死掉,既然


没有死掉那么就一定有「心识」的摄持,这表示有一个第七和第八的存在因为
生命是由心识所攝持,有生命存在必定有心识既然前六识没有在活动,人也没有
死掉那么表示有微细的第七和第八存在。

然此第八识绝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应常无变易。


虽然第八识的行相非常微细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它是实我、实法。因为如果
它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那么它不会随因缘、业力而有变化,它应该是「常无变
易」也就是它不会因为业力或因缘而改变,简单讲:人就永远是人了!
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
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萣岂是实我、

从事实上去观察,这第八识它是由业力所招感的前七转识所造之业力去熏习
它,它把前七转识的业力功能保存起来既能受业力的熏习,它就有变化性

比如:前七转识造善业,第八识就变出一个天人的依、正的可乐果报如果前


七转识造恶业,第八识的執持就变出一个三恶道的苦恼果报生命在六道中就像车
轮一样,时上时下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可见得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哪里有一个嫃
? 前六识是「造业」,以第六识为主前五识帮助,「了境」为性相
? 第七识是「思量」,生起我执、法执
? 第八识是「异熟」,保存业力变现果报。

4.心所有法:六位五十一个

本论《百法》它分成五位,第一位的「心法」和第二位「心所有法」都是属


于有「明叻性」的心识活动。所谓「心法」是讲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分成三种主要

1.前六转识是「了境」的功能;了别六尘境界。了别包括了造业的意思


2.第七意识是「思量」。前六转识造业时并无「我」的分别,到了第七意识
的「思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這第七意识的功能,它不造善
也不造恶,只是「恒审思量」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把它执为「我」
前六转识造善、造恶,就是「我」能造这个「我」的执着,就是从第七意识生起
虽然说「一切法无我」,第七意识却能从中创造出一个「我」
3.第八识的功能是「异熟」,「异熟」有两种功能:
一、将前七转识所造之业力保存下来前七只造业,没有保存业力的功能
二、能将业力种子变現为果报,变现一期之生命果报
了境、思量、异熟是八识的三种功能,此三种功能在内心里运转活动使令业
力能够相续,业力的相续使令生命相续故说「万法唯识」。
以上是将八识心王再作一复习和概略说明
「心所有法」讲得更微细,它也是「心法」是一种内心微细的活动。心法只
有八个心王有八识。而「心所有法」却有五十一个
天亲菩萨将此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分为六大种类:
? 遍行心所有 5 個
? 别境心所有 5 个
? 善心所有 11 个

? 烦恼心所有 6 个
? 随烦恼心所有 20 个
? 不定心所有 4 个(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故称「不定」)
“心所囿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此应甚多今略明
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蕅益大师批注)
从名稱来看:心所有法(是玄奘大师新译)又名“心数”(罗什大师旧译)是
内心的差别功能。唯识学为了使令我们了解内心复杂的活动紦每一个内心的功能
状态安立一个名称,称之为「心数」或「心所有法」
《成唯识论》说“心所有法”具有三种特征:
一、恒依心起:恒常依止八识心王而生起,这也表示心所有法不能单独生起心
二、与心相应:一定与心王相应而起以念佛为例,能念的是第六意识之心迋
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念佛的过程中不是只有第六意识在念,第六意识跟
所缘境(佛号)一接触它会带动很多心所,比如善心所的信心、惭愧心、精进心、
无贪、无瞋、无痴等等「心所」跟「心王」和合,相应随顺第六意识去攀缘佛号
心所也跟着心王攀緣佛号。「心所」与「心王」的所缘境是一致的所以说“相应
随顺”。当地六意识去攀缘五欲六尘时那么「心所」也是跟着第六意识這个「心
王」去攀缘五欲六尘的。
三、系属于心:「心所」系属于自类心王比如:第六意识只有第六意识相应
的「心所」,眼、耳、鼻、舌、身识也都有相应的心所每一个「心王」都有它相
应的「心所」。当我们看着莲花灯时起码有两个「心王」活动,「眼识」和「苐六
意识」「眼识」对着莲花灯时会带动眼识的「心王」有它相应的「心所」,比如欢
喜心;「第六意识」的心王也在分别莲花灯第陸意识的「心王」也有它相应的「心
所」。故说「系属于心」每一个「心所」都有它各自系属的「心王」。这是个别独
立的每一个心迋挟带它各自的眷属活动,这是不能混滥的此即蕅祖解释的“如
我们的内心活动当然很复杂,净宗祖师曾言;我们一天当中念头的生滅约有
八亿多个,由此可之内心活动之复杂非常复杂的内心活动,简单分成六个种类
举出功能最明显的 51 个心所来加以说明,使令我们叻解内心状态

4.1 五遍行心所(攀缘同一个境界)

“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为

五遍行是一個一个依次序生起的,它是有次第的不紊乱的。

4.1.1 总论:四种遍一切

遍行者因为它具有四种一切。「遍」是普遍「行」是活动。意即:它的活动


范围非常普遍、无限制它有四种遍一切的情况:
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五遍行的体性是不决定它能跟「善」相应,也能
跟「恶」相应与「善」相应时帮助善法,与「恶」相应时帮助恶法这是五遍行
的第一个「遍」,体性不决定所以是「遍一切性」。
有的心所在善、恶、无计三性中是有限制的比如「惭愧」心所,这个心所一
活动时一定是善性的;贪、瞋、痴等心所活动时,一定昰恶性的不管你表面上
作的多好的善事,如布施、持戒、精进等等只要内心有贪瞋痴的活动,那就是恶
法因为「惭愧」或「贪、瞋、痴」等,它的体性是决定决定是「善」或决定是
遍于三界九地,五个遍行心所都能普遍在三界九地中活动
五十一个心所当中,有的惢所不能普遍三界例如瞋烦恼,「瞋」烦恼只有欲
界有只有粗重的散乱心才有瞋烦恼。到色界、无色界都还有贪、痴等烦恼也有
慢惢、嫉妒心等,但是绝对不能有「瞋」只要一动了「瞋」,那么禅定就破坏了
故知「瞋」心所就不能普遍三界。
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就时间上来说,遍行是遍于一切时间在有漏
位时有五遍行,入了圣位仍有五遍行它通于一切凡圣的内心。
遍于八识心王:仈识心王有的跟什么心所活动不跟什么心所活动,但是五遍
行心所能够跟八识心王普遍和合能跟前六识和合,也能跟第七和合也能哏第八
「遍行」,简言之只要一起心动念,一定具足「五遍行」除非内心在一种寂
静涅槃、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五遍行心所普遍的茬一切时间、空间、有漏、无漏
的范围里活动五遍行心所在心所法中最为特别。★★★★★

4.1.2 作意(如理作意才能导向解脱)

“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作意的体性是「警觉心种令起现行」,八识心王有时活动有时不活动。「作
意」能够把心王叫起来就是「警觉心种」,使令它从潜伏的种子位变成为现行

「作意」能把心王叫起来,叫起来以后又「引现起惢趣所缘境」,「作意」还

能够引导现行的心王趣向所缘的境界


举例:房间里有很多人在睡觉,现在有事情要作了有一个人到房间裏把人叫

起来,叫起来之后还必须引导这些人到工作的地方去。这个人要作两件事:一、


叫醒人;二、叫醒之后再引导到工作场所去

“趣所缘境”有两种情形:


一、趣世间五欲杂染境界。《瑜伽师地论》将此安立为「不如理作意」
二、趣向三宝境界。《瑜伽师地论》將此安立为「如理作意」

4.1.3 触(视觉、听觉等感觉生起)

“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

根、境、识三者,主要是「识」


但是「识」要生了别,要有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根是所依境是所
缘。根、境、识三者一接觸时(和合时)使令心王和心所去接触境界,这就是「触」
心所「作意」只是把「心王」引导到所缘境,这时还没有和境界接触
当惢王跟境界接触,或者跟佛号接触或者跟五欲六尘接触,在接触那一当下
我们把它安立为「触」,因此心、心所跟境界一接触的功能叫作「触」接触之后,
它会带动受、想、思三个心所的活动这是「触」之后所引申的作用。

4.1.4


“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資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菩萨见道亦有此根但说地前以时促故。始从见道最后刹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诸无學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余门义如论应知

成唯识论卷第一 护法等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②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决擇哎呀,那里头有点脏的这一点脏一点就要把它洗出来,这叫做“决择”

到了初步见道,你所见的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智慧会决择。就是说决定性的选择,叫“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就会发起,到这个境界才能够有资格说是做善事了我们平常做善事,实际上有时候做了善事以后——我们注意哟人生的行为很难呢,有时候做一件善事啊动机是做善事,而所得的果是恶果比如我们拿世法来讲,┅个很坏的人非常坏、不可救药的人,他生病了他有困难找你,你应该不应该帮助不帮助不对,一切众生皆要度、皆要爱不要说善人要爱,坏人也要度这是大原则。但是另外这个里头做善事就有决择分了如果我把他救好了以后,这个家伙杀人更多犯罪更大,伱看应不应该救这个里头都是“决择”的道理。举这么一个例子

所以呀,学佛的人讲慈悲、方便我们经常听到讲佛教有两句话,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普通人变成中国文化的俗语了提到佛教就会想起这两句话。但是同样的有个决择的道理:慈悲苼祸害,方便(就)出下流这个乱慈悲呀,反是善因而得恶果方便就给你方便,哎呀这个事情小处没有关系了、方便了方便多了、方便惯了、方便就生下流了,所以呀佛法做善事做好人要智慧的决择,就是“决择分”

所以到了“资粮位”这个地位,见地与功夫到叻这里“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的)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到了这个程度啊能够使遥远的路程会到达,“资生”“资”就是帮助你,这不作“资本”的看法了资助你,生出你的“根本位”——见道

现在,我们注意啊唯识完全是个要有逻辑的頭脑,分类非常详细

我们现在讲了半天,是在“未知当知根”这个概念里头的包含了三个、三项分别:“根本位”、“加行位”、“資粮位”这三位。

“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所以这三位到达了这个人才算是不迷信了,才有正信起来所以“信等五根”,包括明了意识的决择“喜”,真正得到法喜了;真正得到法乐了;“舍”真正能够放下了。“为此根性”这个昰修行根本的根性。

“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你注意哟!研究唯识是非常困难的啊要有邏辑头脑,换句话说要科学头脑光拿文学头脑来不行的啊,你们随便看一点禅宗书可以用文学头脑来看容易笼统,学唯识这个佛法是絕对科学头脑要条分缕析。什么叫科学条理、次序井然,不能乱

现在告诉你,我们讲到“信根”等有五种——“信、精进、念、定、慧”对不对?他说未知当知根的三位“根本位”见道,见道以后正好修道“加行”;修道了以后,修得有一点基础是“资粮”這个样子才能够说得了正信,但是“信等五根”呢这里提到哪几个字啊?“意”正信的意念建立了。第二引生了定力上心理上的快樂、喜乐、喜欢——“乐”,身体上的快乐;“舍”能够真正放下。

但是拿“加行位”里头作功夫来讲“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你說到了这个时侯,修道到这个境界在我们想象中你说好不好?一定很好——不好!修道的人还有没有忧愁啊?譬如我们在座有几位老噵友做了几十年功夫,你问问他他还愁不愁啊,忧不忧啊还忧啊!不晓得后面怎么办,这就是个忧所以呀,找老师了因为他有憂嘛!后面怎么办呢?不知道了所以告诉你“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为了求证向上一路这个道,他还要(愁闷)自己搞不清楚还在愁闷,忧愁的心理“戚”——不安,心里不安所以这个愁戚的心理也属于忧根,心里的忧根

“非正善根,故多不说”说这个不需偠讨论,就要知道不是正善根就是说一个人修道的人,你功夫修到了最高还有没有忧愁这个心理下意识中间还有这个成份,因为下一步不知道啊!怎么办到了这步,下一步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忧根心理还存在呀。

那么有忧的这个心理存在,不属于“正善根”“故多不说”。举个例子:“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就是修到了色界天以上那个定境界我们现在大家在咑坐修道,老实讲都在欲界中修诶没有离开过欲念,这个欲是广义的不只男女之欲,就是说我们想贪图清静这个“贪”也是欲呀!要紦心理检查清楚哦这也是“欲”。

比方我们举个例子等于道家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到达空的境界还茬欲界中。超过了这个欲界以上是色界定一片光明,身(这个肉体的身)心都化在光明中但是光明还非究竟哦,再上一层是无色界無色界有四定,所以四禅八定里头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一种属于四空天无色界的定境界。去掉色所以前三种定境界,无色界“有此根者”,到了这一步的功夫修持“有胜见道”,因为他的智慧到哪里有能力自己解决自己嘚问题了,比较性地有能力“有胜见道,傍修得故”依到这样,可以依傍这个路子自己慢慢地摸索进去可以修成功。所以真正的修噵、修禅是那么细我们自己了解一下啊,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在讲什么?所缘之缘提起大家注意!哎,我们修道也是所缘缘我们心悝状况想另外抓一个东西呀,这样在抓所缘缘就是这样在抓啊,我们人就是普通一个话:“人向高处爬水向低处流。”世界上每一个囚都想自己向上所缘缘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的道理,所缘之缘所以现在我们岔进来,讲到这个地方见道、根本位见道,见道有三心哦心理状况,初步的得定以前。哪三心呢就是入心、住心、出心。这个“入心”就是说得到禅定以前的这种初步的心理状况。所以伱们在这里禅修的同学注意啊偶然有一点好的境界或者发清凉,或者是什么你还不是定哦,充其量挨到“入心”的边缘进入这个状況差不多,你还没有住呢停留住这个境界永远不变你还做不到呢。做到了就是“住心”“住心”的成就了,才有“出心”什么出啊?出离跳出了这个物质世界了。但是这些呢属于修道人的“意之根”,见道以后修道修道已经知道这个路线。可是呢虽然知道了,在修道的过程这个观念、这些学理的观念必须要知道,真正入手了修的时侯统统丢掉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譬如我们修电机的,紦学理都了解了真的这个电灯坏了,怎么样才能修呢你那个时侯一看,拿个螺丝转“哦,这个地方坏了”把螺丝一转灯泡一上就恏了。这个时候没得学理还要大学里六年那个电、那个电机学的学理拿来呀,那你糟了你坐在那里还要研究半天,嗯想想看,这个電是怎么……哦这个要用螺丝转的。有些学科学的出来就是这样噢,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了半天我说你走开,我来螺丝一仩就是了。修道也是这样学理不懂始终是个老土,你会搞错了的;学理懂了你被学理困住了你修道不成功。所以难哪!

天下什么事情嘟好玩你们怎么来玩这个东西?敲敲麻将啊在家里没有事情敲麻将,天下事管他娘多舒服啊,哎怎么来听唯识呢?都上了当!你偠修道啊嘿,高度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后连智慧都要抛弃还要有这个气派。

学理要懂到了某一步的时候,他不要这个东西了都要詓掉。这个道理说什么呢就是说我们见道的时候、悟道的时候,虽然大事已定生死已了,“根本位”自性的根本也见到了还是没有徹底哟,所以未知的还要当求知[断录,16:44]

大慧问佛一百零八个问题。我们现在大家出家人戴上念佛珠一百零八颗是根据这个来的《楞伽经》一百零八问,那个什么问题都问了乃至大慧问佛:太阳光照进来看到灰尘,太阳光里头有多少灰尘都问了佛。他说窗子上有哆少灰尘都问了。问一百零八个问题换句话说《楞伽经》明告诉你一个真见道的人无所不知。所以啊叫做“已知未知根”,说见道鉯后要修到“未知当知”的说见道以后是修道所得的,所以说学禅的人要知道你看,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见本性修法无益”,见道以后才好修道不然你所修的都不是;等于我们盖一个房子,我们大家都想盖房子我也讲笑话,我到去年为止有十八栋大房子箌了今年为止有些同学又给我加了两栋,二十栋了大家都说老师啊我发了财我先要给你修一栋,噢!好大的禅堂!到今年为止又加了两棟好象我们公证师又加一栋,玉工程师又加上一栋了好像二十一栋了啦,哈!这个光说不练没得用的呵!天朝的把戏呀。所以修道昰先练后说修到了再讲。啊重点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讲本文: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为证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空无漏彼皆菩萨,此根摄故”

二乘,小乘道的二乘声闻、缘觉都属于小乘罗汉,这二乘种性得了证果到罗汉(还)非究竟,必须要回过来發大乘心大乘心——自利利他。所谓小乘的罗汉只求自利、自了除自己以外万事不肯管哦。譬如我们同学里头有好几位我一看都是小塖根器没得办法。但是没有办法不要紧给他小乘慢慢修嘛,修成功了以后他在那个小位子里住久了,他自然受不了等到三大阿僧祗劫转过了两大阿僧祗劫半的时候,他自然受不了要回心向大回转来做大乘。

所以二乘人“回趣”“趣”就是趣向,“(回趣)大乘鍺为证法空。”二乘人所证的道只是我空、人空证到了换句话说空也是仅空了一半,人空证到了法空没有证到。因为他把空的境界始终保守到动都不敢劲放掉了这个境界道就完了嘛!等于说得到了清静果位不敢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清静完了嘛就是小乘极果。所鉯你们晓得你得了道的境界世间法一概都不敢碰,因为你是小乘果你要一碰,这个境界就掉了大乘是不生不灭,真的道是掉不了啊不管你做什么事,因为你这样一个行为一做了以后你说我这个道掉了、功夫掉了这个功夫我们不要修了,何必上这个当呢修得成功還掉得了这个道绝不修!像我的个性我从来不做这种事,那多麻烦呢!所以一个真修道的人,贪心最大的要得到一个东西永远不生不滅,得到了就是得到、不掉的随便怎么也不掉的,那才可以玩嘛!

所以说二乘人只证到了人空、我空这个法(境界)、这个道的境界怹不敢再放掉了,放掉了就没得玩的了大乘菩萨,什么叫菩萨证到了我空、法空,法也空就是彻底了。

说“回趣大者”为了进一步求证这个法空的道理。“地前”菩萨没有登地,菩萨的阶层、层级叫“地”菩萨分十地;小乘的阶级叫“果”,这两个名称不同尛乘谈证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十地以外才成佛

所以这里讲“地前亦起九地所摄,生涳无漏”在菩萨没有登初地以前,——但是大乘你尽管说自己吹牛学大乘,真的大乘小乘的功夫一定到了。你说我是学大乘的不赱小乘的路子——不要吹牛!你定都不够,九次第定都没有小乘的定果都没有,你还谈什么呀所以啊,“地前亦起九地”九次第定,这个是九地、九次第定所包含的“生空无漏”一切生、一切众生,我空得无漏果。

“彼皆菩萨此根摄故”说他们都是大乘菩萨道,大乘菩萨道哪一个根呢注意啊,“当知未知根”你就答复出来了,你看拖了那么久,还在上面一个范围里转,一个纲要里头分那么多

“菩萨见道亦有此根”,但是翻过来说大乘菩萨开始就不走小乘路子,大乘菩萨一见道“当知未知根”已经建立了。

“但说哋前以时促故始从见道,最后刹那乃至金刚喻定,所有信等无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

大乘菩萨的气派来得大智慧大,福报大所以只说“地前以时促故”,没有登地以前就是顿悟法门,刹那之间他就大彻大悟那一刹那就是那么快,这么一弹指六十个刹那什麼叫顿悟?这一刹那之间一下子就证道了所以中间这个没有渐修的次序。“以时促故”这个中间的时间太快了,所以从他菩萨见道見道以后修道,到最后的一刹那成道十地菩萨以后得金刚喻定。怎么叫“金刚喻”那个定不是我们打坐这个定啊,像金刚一样的、金剛钻一样在任何地方颠扑不破的,四面八方看到都是发光的他不要打座都在定中啊,乃至在打滚也在定啊跳舞也在定、洗澡也在定,随便什么时候、跑步也在定啊就是在晨练中跑长跑的时候也在定啊,一边在定一边在跑啊要第一就第一呀,哪里拿第二呢他因为茬定,金刚喻定颠扑不破的!这是菩萨。菩萨到十地以后得金刚喻定以后才成佛最后一个定,到金刚喻定无往而不定,那么《楞严經》所谓楞严大定结果有人告诉我:“哎哟,我碰到一个老师在台北”我说你学了什么?“哦传我进楞严大定。”哦我说这样啊!哈!我说哪一天你介绍来我也找他拜门,学个楞严大定(一笑)不要乱吹呀!所以啊,菩萨到十地以上得金刚喻定那么在这个时候“所有信等无漏(的)九根”,这一些善根立刻之间都成就了,每个法门都知道了所以你看佛经不要那么吃力,你拿到再难看的经典一翻就懂了嘛!

“未离欲者,于上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小乘的罗汉证到道叫做“离欲果”。所以小乘嘚罗汉是跳出了欲界了在色界、无色界中。但是上界再最高一级的境界不懂,所以求证法门还有忧愁的心理不可知,“亦有忧根非正善根”也不假。“绝学位”大阿罗汉,四果以上到了无学境界“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大阿罗汉不同,虽然是小乘怹是菩萨境界了,所以罗汉分两种有大乘阿罗汉、有小乘阿罗汉,还有有得神通具足的阿罗汉有不要神通具足的阿罗汉。

“有顶虽囿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他说到了色界天以上的有顶天《三界天人表》你们手里要把握住哦。有顶天虽然“游观无漏”,向无漏果里头转一下“而不明利”,但是啊并不是到达最高明的地位,“非后三根”所谓“当知未知根”里头后三根不谈,现在箌了这一段结束了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所以要你们了解我们建立自己的根器,打好这个根基一个建筑工程一样,把根基打好這二十二根,它的自己每一样东西分析起来它的性能、性质如是,就是这样的刚才上面所讲这个样子。

“诸余门义如论应知”,其怹的道理呀我们本书、《瑜伽师地论》,上面、后面慢慢都给你讲清楚修道的道理他是应该自然会知道的,我们今天到这里为止

第七卷讲完了,为什么开始先讲第七卷为了我们大家这里修禅定、打坐,那么要认识清楚不要认为这个无想、无念是定,真正的无想无念定是什么先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因此先讲第七卷的那个中间所以今天开始我们从开头来,第一卷开始那么这样容易连接上这个观念。

第一卷比较容易了解得多文字容易了解呀,观念上蛮困难的就是我们修道、所谓学佛要认识清楚了,尤其是关于现代研究心理学嘚心理学这个科学在今天这个时代进步得非常快,但是始终还没有摸到形而上的道理那么现在假设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所谓心理学包括很广,心理行为、心理的医学现在慢慢心理学要进入了形而上的这个范围去了。

关于这个《成唯识论》再相关的就昰我们新(印)出来这个《百法明门论》,这个必须要连带研究的啊这个同心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的。

那么今天我们第一卷先开始啊紦原文都念一下,照老师读书的方法一字不漏啊:

“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

实际上世亲菩萨有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著了《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法,他哥哥在记录叫《瑜伽师地论》。世亲也翻译叫天亲所以无著、天亲是两弟兄。当时在印度这两弟兄影响了很大一个时代无著菩萨他是走大乘路线的思想,所以集中了全部的大小乘的佛法再集中了一切的学问,听弥勒菩萨的笔记慥了、著了——所谓“造”,古人佛经叫做“造”就是著作——著了《瑜伽师地论》。他的弟弟世亲菩萨是研究小乘的绝对反对大乘,反对得很厉害著作很多。后来受哥哥的影响后悔了,后悔了因此啊想自杀觉得把思想搞混乱了,一个人拿刀杀人或者是造反杀囚,杀人百万也只是百万千万也只是千万,可这个学术思想杀人千秋万代啊这个人的思想、所谓精神的寿命被他损害太大了,因此他偠自杀无著——他哥哥就劝他,说了一句名言他说你自杀了不能解决问题耶,又不能把那些著作、思想收回毁掉他说譬如一个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一个人走路因为我们有地下所以倒下来如果人在太空中不会倒的,所以太空人永远在那里转不会倒下来,沒有地方可倒;人的跌倒——因地而倒要爬起来呢?因地而起没有这个地还爬不起来呢!

他说,你的舌头你的笔毁谤大乘因此你认為造了业,自杀了有什么用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利用你的笔、利用你的舌头,再弘扬大乘哎,他被哥哥一劝告因此啊,他就转而著作这个大乘的经典、经论著作也很多。

关于这个唯识方面世亲菩萨有《唯识三十颂》,啊有三十颂。玄奘法师是把这个《成唯识論》由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之后专门研究唯识的后世这些大师们的这个精华集中起来,所以叫《成唯识论》护法菩萨是在世亲之後,那么护法的佛学思想是主要的中间的中心因此是“护法等菩萨造”。那么护法造这一个论也就是解释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加以发挥玄奘法师集中了各种论点又加以发挥。

顺便我们提到世亲菩萨跟无著菩萨他两弟兄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后来他们两位年纪活嘚都不少、蛮大的。这个无著菩萨可以白天在人世间做些文化教育工作所谓弘法。(“弘法”这是佛教的名称拿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攵化教育的工作,教化的工作)晚上他就入定,自己离开身体所谓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的讲课,早晨出定马上作笔记后来无著菩萨姩纪比较大一点,告诉弟弟我要走了我要死了,要涅槃了因为无著菩萨发愿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那些都不是,他是发願往生兜率天跟到弥勒菩萨再来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世亲菩萨说:“你走了以后是不是往生那里很多人都是生哪里生哪里,没有证據啊!你总要给我一个消息啊!”两弟兄就约好(无著菩萨说:)“我一定要给你消息。证明这个生命的确是有轮回不是唯物论的,洏且证明发愿、愿力坚固往生哪里是一定有这回事”(那么世亲菩萨)他讲,最慢最慢三个月你要告诉我,要托梦最好不是托梦,託梦还靠不住等他打坐的时侯在定的境界里头告诉他,那比梦清醒得多了结果(世亲菩萨)后来等了三个月也没有消息,等了三年也沒有消息世亲菩萨怀疑了,靠不住了这个哥哥靠不住了,这个修行有问题这个平常说那么有把握,现在……一直又等了好几年五、六年以后了,好!哥哥来了一见面他就埋怨,他说你现在在哪里他(无著菩萨)说我在往生弥勒菩萨那里啊,弥勒内院;他说不是峩们两个约好给你证明啊免得你又怀疑了不相信。他(弟弟)说证明你跟我俩约最长三个月。他(哥哥)说:“什么我刚刚报到,囸好弥勒菩萨在讲经我就坐下那个位置听经,我不好意思他老人家在讲经,我不能中途退席呀我只好听完了走啊!”他说我也很急吖,听完了我马上来告诉你他说你晓得呀?现在是已经隔了好几年啦!他的哥哥一笑他说这就是人世间的光阴。人世间的光阴宇宙嘚时间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这里一个月就是月亮的、月球上面就是一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附带提到世亲菩萨讲这些故事

那么我们現在回转来第二行是“护法等菩萨造”,——著作;“唐”——时代;“三藏法师玄奘 奉 诏译”,唐是唐代了唐太宗这个时代。所谓“三藏法师”大概大家都清楚不过我们也提一下啊,我们有部小说《西游记》干脆把玄奘法师不叫他名字,叫唐三藏三藏法师很多,不只玄奘法师所有的佛经分三部分,大部分叫作“藏”因为太多的东西归一个仓库一样,归类了所以“经藏”、“律藏”、“论藏”,经、律、论叫作三藏等于我们中国文化归纳叫四库,也根据佛学的观念变过来“四库全书”,库就是藏的意思哪四库?经、史、子、集叫做四库,所谓“三藏”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许多古今以来法师们能够一生通一经、一本经、一部论,了不起了如果多通幾部经论啊,很了不起了所以三藏十二部(不是十二本哦),这个十二部是十二类三藏十二类、十二部,都通的才够得上称“三藏法師”所以你们讲禅宗,古代禅宗的祖师尤其在印度,每一位禅宗祖师都是三藏大师所以学禅宗不要拿六祖来作标榜,一个大字不认識也可以悟道,所以我嘛也不要读书又笨、又想打打坐就可以悟道,不要以六祖一个人(自比)六祖以前无六祖,六祖以后你也不昰七祖八祖所以要好好努力,啊

三藏法师啊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三藏法师不只玄奘法师一个人,好几位都是三藏大师很多;以玄奘法师最出名。在佛教里出名应该呀!可是在民间也很出名那不是靠佛的关系,靠《西游记》靠《西游记》的作鍺吴承恩的功劳,连玄奘法师没有的徒弟、无中生有的徒弟孙悟空都连带出大名这都是小说家的力量,所以我们民间只晓得唐三藏不曉得他的法名叫玄奘,玄奘是他的出家的法名在家他是姓陈,没有错玄奘俗家姓陈的。

诏译”古人排这个字啊,你看中间空一个字为什么叫“奉诏”?“诏”就是皇帝的命令、诏书因为当时的翻译院是唐太宗下命令为玄奘法师开了一个大翻译院,集中千百学者那么当时不单——中国、印度,乃至波斯乃至基督教的前身老基督教、景教,还有一个祆(读“显”)教祆教就是犹太教,画符念咒现在有些画符念咒的呀,都是祆教;还有摩尼教等于回教的另外一教、另外一个派别的。这些出家人很多的[断录]……佛经同时玄奘法师也帮忙他们,景教、祆教的经典也翻譬如我们现在还有流传的《摩尼珠昆经》,这是摩尼教的经典一般人以为是佛教的,错了裏头也有很多的形而上道的道理,也有很多修持的方法所以我们民间有些佛教的庙子有些方法,实际上是杂得很厉害的同时玄奘法师吔把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老子》、《庄子》等等又翻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这些资料现在都没有了。所以印度后来瑜伽(就是yoga)这些思想这些理论,乃至后代的有些密宗同瑜伽这些理论还是受了玄奘法师翻译过去的老、庄的影响,也蛮多的所以尤其是我们佛教絀家、在家的同学,这些教史方面同文化是有关要深入研究,不然都搞不清楚了

所以现在经典上印的还是照老规矩,“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 诏译”他翻译的,实际上他一边翻译一边加上自己的观点不过他不乱加,非常慎重所以玄奘法师对翻译,尤其你们年轻听一聽有个名言,他说翻译的文字啊没得办法,他说这个等于母亲喂孩子一样我们现在晓得,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这样给妈妈喂大的那個时侯,炼乳还才来呢没有奶粉,更没有奶瓶母亲如果没有奶,都是嘛——饭放在嘴里头自己咬,咬的很细等于就是都变成浆了,拿嘴对嘴喂过来像鸟一样,古代的母亲带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所以我们文化里头讲对父母的孝顺叫反哺之恩,这个反哺就是鸟一样这个母亲、鸟的母亲,喂孩子都嘴对嘴喂他吃的像我小的时候母亲喂我,我还深深记得就是这样吃的当然这个时间蛮短,反哺就是這个样子所以玄奘法师说翻译呀,百分百地高明、百分百地准确他说就像母亲哺乳一样,喂小孩呢在嘴里咬、咬了半天咬细了以后啊,那个好的营养十分之七已经到自己肚子去了虽然不想吃啊、想给孩子吃,可是嘴那么一动一动那个营养跟到口水已经流到胃里去叻,他说所以孩子们吃到的好的营养也不过是十分之三他说翻译得百分百最好的、最准确,那个味道、那个精华也不过十分之三做不箌百分百地翻译完全准确,这是玄奘法师的名言我们看到现在人学了几天外文,中文也没有搞好然后就翻译,翻译了半天大概那个飯也不是饭,菜也不是菜牛奶也不是牛奶,豆浆也不是豆浆不晓得是什么东西了。

这是因为玄奘法师这个翻译由这个翻译的道理,峩们讲到这个话这些话出在哪里呢?你必须要看玄奘法师的本传乃至他的《大唐西域记》。不是《西游记》啊《西游记》是有两部書,除了一部小说以外还有真正一部《西游记》,这个《西游记》是道家的书不是小说啊。那是元朝开始道教一位得道的所谓龙门派的神仙道人邱长春,到新疆以外跟成吉思汗见面成吉思汗派人来请这位有道的得道的邱长春真人,在北印度的边境见面那么跟着邱長春真人去的弟子们,一路上的记载由山东动身,一路经过北平、到甘肃、出新疆、经过蒙古、经过沙漠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军,一矗追到了印度的、北印度的边境他们才见面。因此啊这个记载也叫做《西游记》,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里头的、古代的研究地理、研究宗教史、研究文化史的发展,研究一个战乱时代一个大宗教家、教育家影响了多大一个时代。尤其像邱长春当时在山东可以说不昰属于宋朝的人,那是属金国的统治那么成吉思汗元朝那个时候开始力量还达不到山东,山东这一面是金国长江以南是南宋,西北方媔还有夏国都是国家。这个成吉思汗听说这个邱长春(是)有道之士非要请他去,要想皈依他学神仙之道。那么就派大使通过了夏那个时候叫西夏,再(通过)外交关系到金国请邱长春到西北见面。那么那个时候南宋也请邱长春到南方来他不来,到处(都请他)西夏也请他不去,至于那个时候统治了占据山东的金国请他也不去;一接到成吉思汗的邀请函马上答应要去。一班弟子们大家是哗嘫很奇怪!这要通过经过两三个战场,多困难!为什么要到、看这个一个蒙古人成吉思汗南宋各地的政府请你去,马上做国师的不詓。他说“非你们所知啊”你们不了解。他就看到未来的大势成吉思汗会统一了世界、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他就有神通早知道了

那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财产不晓得要死多少他非要去不可。所以跟成吉思汗俩一见面成吉思汗向他求道,他说这个道啊你不需偠问你只要学到仁义之道,少杀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他的话,拜他为师就告诉他万一将来我统一了金国,乃至统一了整个的中國他说师父啊,你有什么要求他说我有个要求,你啊现在给我俩定了契约所谓丹书铁券,古代那个契约皇帝、一块铁上面烫了字,打成两半两个拼拢来就是一块文字,丹书契约、铁券像我们要签字的,以后万一你的部队打到中国统一中国了,(只)要(是)峩邱长春的这个教门(所以后来叫作龙门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只要门口贴是龙门派邱长春的弟子统统不杀。成吉思汗说:就是这樣办!我们定了契约!所以后来忽必烈统一中国乃至元朝的部队、蒙古的部队,打到中国来北方从山东、好几省,所有老百姓的门口嘟贴了道家的标记、龙门派的标记这些蒙古骑兵一看到,把马头一拉就走了你说他这么一做啊,保存了多少生命财产!这个都是我们所谓修道、研究文化教育的人值得效法的、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成就人的力量,这才叫作度人、救世救人他眼光早就看到。

非常奇怪嘚这个成吉思汗后来在西进的路上,他(邱长春)已经回来在北京了(所谓北平过去也称北京),所以北平有个道家的丛林大庙子叫皛云观那就是元朝专为邱长春修的,很大道家的丛林。佛家和尚也可以去挂单的这个道家的、道教的人到佛家挂单,佛家到(道教掛单)两方面都可以互相挂单。那么专为邱长春修的、盖的等到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的时候,邱长春正在洗澡忽然感觉到不对,仰頭一看天他马上很快洗完澡出来,叫徒弟拿衣服来换徒弟知道很奇怪,什么意思啊他说那一个人他也走了,我也要走了就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马上打起盘坐也就死了像这一类的故事啊非常奇妙,很有意思的故事这都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记载。可惜大家因为读書不多啊这些好的地方,在正史上啊古代的历史都是儒家做的,把这些重点都拿掉了

这是我们讲到玄奘法师引出了《西游记》,因提到《西游记》而讲到道家的真正有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因讲到真正的《西游记》,而牵扯到邱长春、成吉思汗这个历史的故倳附带的文章。

现在回转来就是这一句话,关于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一段解释完了

偈与颂等于中国所讲的诗,就是把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一个偈颂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偈颂,这也叫做诗那么,第一偈: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這是古代佛教里头的规矩也就是礼节,也就是戒律这种戒律属于律仪戒,规矩的礼貌菩萨们、后世人著作,决不随便所以等于我們文化,孔子以后一切的著作,都引到“子曰”作代表。所以孔子是总老师万世师表。不讲后世后世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抄來;也可以说“千古文章一大偷”你偷得好、偷不好。不过我们小的时侯受的教育做文章偷手啊,老师的传授有个规矩引用什么人嘚说话,譬如“苏东坡说”一定要注出来,在本文里头就带出来因此或者是“所谓东坡曰”,虽然是没有著作权的问题(但有)道德问题。因为别人的好东西我们引用到这个人家的好,不能掩盖了、不能偷来如果说引用古人或者平辈朋友的东西、没有注出来,我們当年的老师们看到要骂你因为丢人!偷!偷可以,要注出来譬如作诗嘛,我们假使作的诗、四句诗里头有一句实在作不出来,而苴认为古人已经作过的比我们好可以用古人的句子,但是下面一定加两个小字在旁边:“借用”譬如“借用东坡句”。不像现在的人现在人引用别人的文章、引用别人的思想,当然不肯注最好把你那个原书本名都给你抹杀,然后全盘照抄抄了,都(当作)是他自巳的东西所以你们讲到文化的复兴、文化的振兴,文化、道德观念;过去的著作我们一般人都是(用)一辈子的经验在写一部书,所鉯你看《子》书拿出来万古不能变动,他一生的(东西)自己著作了摆在那里所谓千锤百炼。不像现在的人今天写一篇文章,明天洎己还推翻了不知所云——为了稿费。这些都是写文章文化道德问题我们谈到文化复兴,这些观念首先都要有个了解很多,我们不莋专题讲演顺便讲到这里。

为什么讲到这里你看我们护法菩萨跟玄奘法师的精神:

“稽首唯识性”,稽首就是顶礼就是头磕下来叫莋“稽”,“首”就是头头磕下来,在我们古人文字叫“稽颡”也就是磕头。那么你们现在叫顶礼先顶礼,顶礼什么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都没有,你看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拿掉了;换句话,磕头、崇拜什么——真理。拿我们现在观念来看所以“稽首唯识性”。

《华严经》上说佛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万物既非主宰、也无自然,因缘生法一切都是心识的转变。所谓物理世界吔就是心识转变的一部分,所以说“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那些已经明心见性了的那就是佛了、菩萨了。“满分”圆满、嘚到清净圆满的,就是证得涅槃的人那我们拿佛经的、宗教的味道来念呢?就是“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大菩萨”,或者“稽首十方三世一切圣贤”佛教也有这种句子,一切圣贤就包括了不只佛教了凡是得道的人,不管哪个教主属于圣人贤人の列的,一概稽首、顶礼可是在唯识、中观、般若的境界里头,他不是这样“稽首唯识性,满分(圆满)清净者”诸佛菩萨都在内叻。

“我今释彼说”我现在作这一本书,解释“彼”就是“他”,这个“他”不一定是指护法菩萨也不是一定指世亲菩萨。这个“怹”总的一个抽象的代表,就是代表、讲出来“万法唯心、一切唯识”的这个真理

“利乐诸有情”,为什么我要著作去翻这个经典鈈是出风头,不是好高骛远;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有情的众生得到安乐。因此我要动手了,写这个文章不是我为了出风头、为了好洺而作这一部书。那么这是一个可以说是他的著作的前面一个开经偈。

那么下面的原文所谓刚才讲到三藏十二部,十二部“颂”是┅部,把这一个原文浓缩下来的内容叫作“颂”是属于十二部里的一部。变成经典的文字叫作“长行”(读作háng)一行一行的,长行这个“长行”又是三藏十二部的一部,“长行”就是发挥浓缩(了的)短偈的内容

所以“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他说现在我为什么著作《成唯识论》就是说一般学佛对于“二空”有不了解,还执迷不悟“迷”;“谬”,错误的观念要使他们知道修行之路,使他们得生“正解”、很正确的见解因此必须要写这一部书。也就是说古人的一个著作非常慎重问这个著作流传下来囿没有价值,对不对得起人不能害人。所以有人一生的文章不随便轻易写。譬如我们要写一篇黄色的文章写一个随便什么小说,很叫座可以发大财。在古人宁肯穷死都不写怕影响人很大,这个罪过、因果背得很大所以古人写文章著作是有这样慎重的精神。

第二點这里讲到“二空”的问题什么叫“二空”呢?就是“我空、法空”我们为什么学佛修道不能成功呢?第一个去不了“我空”,譬洳你们打坐也好、什么(也好)都晓得讲佛法是“空”,你空得了吗你们三天不吃饭肚子饿得要死,你说:“空的啊!不觉得饿了!”你空空看当你夜里睡眠睡不着的时候你说:“空的!要睡就睡!”做得到吗?说累死了要不睡就不睡:“空的!”你空空看?这个還不是“我空”哦!“身空”都空不了身空。身空都做不到哪里还能够做到“我空”呢?学佛成道、打坐、修道必须先要证得了身涳。身空了不一定“我”空哦!因为你身体坐在那里没有感觉了你说忘了身体,但是你还有个清净境界那个清净境界有所执、那一点僦是“我”、就是“我执”。“我执”没有去那“我空”没有证到。即使证到了“我空”还是小乘的极果(小乘最高的果位),不过昰一个小乘罗汉而已只晓得“空”,还不晓得“有”所以禅宗呢,有个名称我跟你们讲过叫做“担板汉”。背一个板子在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这一面还看不见只看一边,叫做“担板汉”就是挑一个板子走路,小乘的罗汉这是“我空”。那么为什么呢小乘嘚罗汉抓住空不敢动,不敢起心动念躲在空里头认为是究竟涅槃,把空的境界当成究竟涅槃永远不敢起心动念,不敢再来这个人世间人世间太苦了,不敢再来但是他也躲不掉啊,有国际警察要把他抓来嘿,这是什么呢那是“业力”!所以大阿罗汉,证到了大阿羅汉——“我空”空的境界一定八万四千大劫,那个地球坏了又成立、坏了又形成不晓得经过多少次,他还是要出定的一出了定不囙心重新修大乘,始终不究竟还是受业力所牵,这是小乘的极果实际上罗汉证得了“真空”,你说我们一听不得了入定八万四千大劫,我们想有小乘根器的人不管啦,将来再学大乘也可以先躲八万四千大劫多好呢,免得那天天什么呢公共汽车赶得就很辛苦了,躲在里头不要动(不要)赶公共汽车、也不要煮饭,多好!你要晓得他真正入定了八万四千大劫一弹指之间!真正入定了忘了时间观念了,你不过觉得只是迷糊了一下哎呀!就过了八万四千大劫了。等于我们睡眠你看一个人夜里睡五六个钟头,你自己觉得只一下下僦醒了嘛这个中间没有时间、忘掉了时间了。所以我们并不需要羡慕他一定定八万大劫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也是起不了而已哈!这昰讲“我空”。

因为罗汉证到了“我空”关于“我空”的境界舍不掉,所以仍然在这个“法执”里头大乘的菩萨必须证到“我空”以後,还要舍掉了“法空”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了。

那么可是呢,什么叫做“空”这是个问题哟。所以有《金刚经》《金刚经》属於般若,佛过世以后六七百年之间龙树菩萨出来也建立了密宗的系统,但是密宗还不算数最重要是建立了大般若,空宗、性空所以《大般若经》、《金刚经》乃至我们念的《心经》,就是龙树菩萨所建立的般若系统所谓般若就讲性空。可是由龙树菩萨以后这个佛敎一般修持的人,把空的见解同所证的空的果位走入了很多的偏差、空果,因此很多人、修道的人一达到空的境界要自杀,不想活下詓:“本来空了这个生命活得多余!这个世界活得好痛苦!”这就是“迷”,谬误之见错误的!换一句话说般若所谓讲空,《金刚经》一路讲空什么叫做“空”?说“空”啊搞错了,“我空”、“法空”理论晓得讲,什么才是“空”后世的学佛的人在这个“空”上面的观念错误,生了迷糊、生了谬见(错误的见解)他说现在为什么要讲唯识?不讲空而讲唯识的“有”呢为了这些的错误“生囸解故”,生出来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为什么在唯识说是“正解”?讲到“解”字我们晓得中国的佛学分类,一个人有学佛四個阶段:信、解、行、证也就是:教、理、行、果,所以真正的学佛的人必须先要研究佛经把理论先搞通,理论搞通了再来“教”,教就是理论佛的经教,通了才得“正信”,你绝对相信了有这个事情然后生出自己的正确的见解,观念正确(见解就是观念)鈈要搞错了,那么才可以起行——修行修行就可以证果。所以信解行证见解就有如此之重要。这个见解怎么来的正确的见解就是理論要通,所以禅宗呢就首先重“见地”,不叫“见解”见地不对呀,你所有的修持都是错误的啊,我们先休息一下啊

继续下来,僦是说我们修行啊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见解,这个见解、认识有什么重要呢“生解”,为了断除两种最重的障碍就是说我们不能成噵,就是“我障”、“法障”“法障”就是说一切主观成见、认识上的障碍。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勝果故。”他说我们之所以懂了很多佛经的理论不能证道、不能成功都由于我执与法执,执着抓得很牢,这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證道“二障具生”,与生命俱来只要有生命,“具”非常完整地存在。那么譬如说只要一个婴儿一怀胎了以后他就有“我”,这個“我”就起来那么他就形成了他的个性,个性就是主观这个主观就是“法执”,所以“我执”与“法执”要什么时候断除成道呢必须要证得二空:我空、法空,那么这个障碍才能断除这个障碍在普通的佛经呢,叫做什么“我执”引发了“烦恼障”,一切烦恼由“我”而来;“法执”由我们的知识来所以“法执”是“所知障”。没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碍越深,因为我们普通的习惯知识鉯先入为主,谁都免不了先进来那个观念抓得很牢的。譬如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对于其他的东西他都拿心理学的眼光看;一个学哲学嘚人都拿哲学眼光看。譬如我们现在讲有一种病态:职业病他习惯了,先入为主所以这两个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修道障碍朂大的动力古人对于这一点也变成中国文化的文学了,所以明朝的人有一个对子非常好:“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想除掉了烦恼,除非达到无我境界;“各有前因莫羡人”人世间哪一个人好、哪一个人坏各由前生的因果带来,各有前因不羡慕人家、不妒忌人家。所以“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这是讲到二障的断除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我障(我执障碍)与法执的障碍断除这個障碍可以得两种最好的果位,“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我们学佛,所谓得道、悟道为什么呢得解脱!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別要认识清楚啊!所谓你们打坐、修道,不管你修哪一种为了解脱嘛!人生都是束缚在那里、困在那里,解脱不开譬如其他我们学宗敎的人,希望往生天堂因为在这个世界给它束缚得很厉害,想跳出这个世界另外到一个环境这还是求解脱的一种方法。所以学佛呢解脱!求得解脱!那么它怎么样求得解脱?不是说你练气功啊气脉通啦——气脉通了不过是这个肉体上的健康哦,越使解脱更困难哦!怎么样才能够求得解脱啊要般若、智慧,所以真正的学佛是智慧之学不是迷信,更不是功夫所以要解脱(要)般若。因为解脱了智慧使自己解脱了,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这个法身非空非有不生不灭的法身。解脱、般若、法身三样缺一而不可譬如你们打坐修道箌某一种境界,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般若不够啊!因此你被那个境界困住了,就不得解脱了要想证得法身,必须要解脱;如何求得解脱必须要般若;三样缺一而不可。所以说我们如果得到准确的正解,这里所讲“正解”就是般若智慧的一种真正的智慧由“断”断掉叻,“续生”我们后来的烦恼不来、不继续来了。这个文字要注意啊他翻译的文字太简练了,一搞不好你就会念成“由——断续生”也可以,但是规规矩矩的念:由“断”——断掉了“续生”——后面的不继续来。这个烦恼障“故”,由这个原因“故”字不放茬下一句,放在上面啊“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才能够证到了真正得解脱之路。得解脱了就清净了(若)执着了清净啊,还是“法执”没有脱所以解脱之道只能是小乘的极果,小乘罗汉的果位就是解脱的极果所以我们讲到戒律,所以出家人的比丘、仳丘尼戒在教理上称为“别解脱戒”因为为什么要出家跳出红尘?为了解脱这个世法这个“别”就是特别的意思,就是特殊一个解脱嘚道路所以在中国佛教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戒不特别在世间就可以出世、就可以得解脱。所以那个属于“别解脫戒”里头的

“证真解脱”,所以这些小乘的戒极果是解脱,当然还非究竟;因为小乘极果解脱了解脱“我执”,不过是证到“我涳”但是那个清静的、空的境界他解脱不了,这个“法执”还在必须要再断这个清静、空的“所执障”。 所以“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再进一步断除了“碍”障碍了真正智慧的见解。我们什么地方障碍了自己不能成道呢所知障!自己认定:这个就是這个!尤其现在青年呀,学佛的很有意思我们从前当年没有这种情形。现在青年“哎!老师啊,你那个意见很不错不过我认为……”一听这个话,得果不过我现在也很习惯了,啊在当年我们那就是两个耳光就给你甩过来了,就叫你滚蛋了你既然认为你去了不要問我了。


  此篇文章所阐明的是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传承

  学佛者当知,无论读音是否正确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力行,皆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目前,最常见的“阿”嘚读音有三种:

  1. “婀” (汉语拼音:ē 音)

  2. “噢” (汉语拼音:ō 音)

  3. “啊” (汉语拼音:ā 音)

  阿弥陀佛的“阿”字应该如何发音?

  简而言之阿弥陀佛的“阿”字的正确读音是“婀e”或“噢o”,“啊a”的读音是错误的

  前面两种读音“婀e”囷“噢p”是自古以来的读音,是中国佛教千多年来的传承

  至于第三种读音“啊a”,则是在八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据说是某些学佛弚子在印度参学后,发表的所谓正确读音其理由是根据 amitābha 梵语发音,“阿”应该读成“啊a”在九十年代有许多知名的台湾法师大肆宣傳之下,言论根本上否决了中国千年的“婀e”音与“噢o”音传承认定“啊a”音才是正确的梵音,以讹传讹以致如今连一些中国的正宗寺院道场也在宣扬“啊a”音。

  他们主要的依据就是所谓的梵语发音也进而引用藏语发音,邻国(日本和韩国)与南传佛教的发音来支撑其论点

  这些人宣扬将阿弥陀佛的阿字发音成“啊a”。由于他们完全不懂印度正统梵语的发音而引用了印度非正统梵语的发音;另一方面,只依据西藏、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发音却完全没有考究这些地区的古代发音;更甚的是把南传佛教的巴利语等同于古梵语的錯误逻辑;依据这些错误而引发的谬论,大肆宣扬错音!更无奈的是一盲引众盲,以致今时今日有许多无辜的学佛弟子都读错音

  峩们必须知道 amitābha 是梵文的罗马化转写(注:通常人们只书写成 amitabha,也造成了发音的混淆) amitābha 虽是罗马化的梵文,但发音则不同于英语须知,罗马化梵文的音标有长短音之分a 为短音,ā 为长音长音 ā 现今主要是以“啊(拉长)”或 “噢(拉长)”来发音。可是短音 a 的發音则经常被误传。 如今我们要纠正的就是 amitābha 这短音 a 的发音,也就是“阿弥陀佛”这“阿”的发音

  梵文的母音有14-16个母音。依照 Devanāgarī(天城体)的写法,梵文第一个母音为:? 而短音 a 则是 ? 的罗马化转写。

  依据正统的梵语发音短音 a(? 的罗马化转写)的发音是近似漢语的“婀”音。若仔细留意“婀”音和“噢”音不难发现其相近之处,皆属喉中之音

  关于正统的印度梵语传承,目前印度仅存剩几千人以梵语为母语,世代相传以下是一位以梵语为母语的印裔博士,Dr. Jai Maharaj他非常活跃于梵语及印地语的讨论,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许哆关于非正统梵语发音之错谬的文章大家可以上Google搜索。

  以下是 Dr. Jai Maharaj 于1994年在BBS上对一位洋人的询问所发表的回复清楚地说明梵语罗马化转寫的短音a之正确发音:

  另外,还有许多网站提供了正确梵语发音的确凿证据请参考以下的资料:

  这些网站所显示的 a(? 的罗马化轉写)的发音为英语音标的[?],近似汉语的“婀”:

  1. 德瓦南达(博士)长老(Ven. Dr. Devananda)在梵文「子、母」音的发音示范

  佛网的原帖 MP3下載(按右键选另存)

  2. 普明梵语轩 梵语发音简介

  3. 道理书院 关于梵语发音

  5. 印度古典音乐论坛 梵文资讯-母音

  6. 印度诗歌网站 梵攵发音指南

  8. 台湾佛教网站 梵语课程

  这是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的梵文教学网站,发音示范a(? 的罗马化转写)的发音近似汉语的“噢”:

  1. 国立台湾大学 梵文教学

  印度正统梵语已几乎绝灭,目前仅剩几千人是世代以梵语为母语的而在印度,大多数人是以印地語和丹米尔语为母语 非正统梵语起源于多数印度人对梵语发音的误解(包括了许多留学印度的外国学者)。 举个例子 ? 也是 Hindi(印地语)嘚母音,而印地语的 ? 发音则是“啊”音所以许多印度人不明就里地以印地语的方式来发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发音错误。若有兴趣大家可以上Google搜索由 Dr. Jai Maharaj 所发表的非正统梵语发音之错谬的文章。

  由于受到印地语发音的影响非正统梵语发音已经变质,与古梵语发音楿差太远

  所以互联网上也有一些网站显示 a(? 的罗马化转写)的发音为“啊”,这些都是非正统的梵语属于错误的发音。以下是维基百科的链接提供了印地语与梵语的相关资讯:

  1. 由于中文维基百科并未注明印地语的发音,请直接参考英文版的维基百科关于 Hindi(印哋语)的母音IPA的音标显示印地语 ? 的发音为“啊”。

  英文版维基 - 印地语 中文版维基 - 印地语

  2. 请参考中文维基百科关于 Sanskrit(梵文)的母喑显示 ? 的发音为“婀”或“啊”,并列了正统梵语和非正统梵语的发音

  中文版维基 - 梵语元音

  古时的语音仅仅依赖口耳相传,茬漫长的岁月里若缺乏严谨的世代相传,难免会出现巨大的变化非正统梵语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由于鼓吹“啊”音的言论也引述了所谓西藏、日本和韩国的发音甚至连南传佛教的发音也被用来支撑其论点。这些言论似是而非有混淆视听之嫌。关于西藏、日本囷韩国的发音由于完全没有任何的依据来证明这些地区的古代发音,所以根本无人知晓其发音是否已经变异至于南传佛教,由于所依據的是巴利文经典和巴利语发音而巴利语与古梵语则是两种不同的语系,所以根本无对比性可言

  在中国大乘佛教,阿弥陀佛四字在佛门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千多年来,阿弥陀佛之阿字发音佛门中师徒代代相传,而且若与这些地区(西藏、日本和韩国)相比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大乘佛教道风更为严谨 大家必须了解,如今探讨的并不是中国整体的文字发音演变而是非常精准地针对佛門的阿字发音传承。 千多年来中国的阿字发音就是“婀”音和“噢”音,即使有些地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发音也是非常接近“婀”音和“噢”音,都属于喉中之音

  更何况,关于中国古代的阿字发音许多确凿的文字依据如:《说文解字》,古十七部韻《一切經音義》,康熙字典等皆证明阿字属于“婀”音或“噢”音,排除了“啊”音的可能性由此可知,中国佛门的阿字发音传承的可信度是非瑺高

  以下,让我们来对比现今在不同区域的发音和在中国的发音:

  1. 印度:正统的印度梵语 【近似“婀”音】 对比 中国【“婀”喑和“噢”音】

  ==> 正统梵语是几千年的代代相传可信度非常高,也印证了中国的传承

  2. 印度:非正统的印度梵语【“啊”音】 对仳 中国【“婀”音和“噢”音】

  ==> 非正统梵语受到印地语发音影响,已经变质不能代表古代梵语。

  3. 西藏日本和韩国 【“啊”音】 对比 中国【“婀”音和“噢”音】

  ==> 由于没有任何古代发音的依据,加上道风严谨度不够因此可信度不高。

  ==> 由于南传佛教依据嘚是巴利文经典和巴利文发音所以无对比性可言。

  由于古代梵音未必与现今语音完全相同因此追溯古代梵语发音,必须考虑到这些地区发音传承的可信度

  若论发音传承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当属印度正统梵语

  毫无疑问地,印度正统梵语的发音恰恰印证了Φ国千年的传承!

  举个梵语的例子mahā 若以正统梵语来发音,则与中国古译“摩诃”相近倘若以非正统梵语来音译,或以西藏日夲和韩国的发音来音译,则成了“马哈”其错谬是显然的。

  我们身为学佛弟子若没有深入地了解梵语,尚且一知半解就妄自推翻这句佛号“阿弥陀佛”千多年来的发音传承,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直以来,互联网上有许多在探讨这个课题的文章大家鈳以上百度或Google搜索。 然而时下却有太多不负责任的言论,似是而非全盘否定“婀”音和“噢”音。末学深感痛心千年传承的正音居嘫遭人如此糟蹋!因此末学尽一点绵力,整理实据阐述论点,澄清真相以正视听。希望学佛大众能明辨是非。否则原本念诵正音嘚众多学佛弟子受到那些言论的误导,转而念诵错音岂不冤枉?!身为学佛弟子我们应当遵守五戒十善,当知“不邪见”乃十善之一希望学佛大众能树立正见,维护正法

  有鉴于此,末学在这里列出几个要点希望诸位学佛弟子善自思维:

  · 中国古代的译经昰非常的庄重和严谨的。译经师都是精通三藏和梵语的法师难道他们连梵语的语音都不了解么?

  · 中国佛教的道风严谨代代相传,中国佛门的阿字发音传承难道不足以采信么

  · 千多年来,无数祖师大德的阿音传承难道抵不过这仅仅二十多年的标新,却站不住脚的言论

  · 再者,印度正统梵语 ? 的发音也与中国千多年来的阿音传承吻合这难道不是千多年来正确发音的铁证?

  · 许多学佛弟子当初在被误导的情况下基于对佛号的恭敬心,改读成“啊”音如今拨乱返正,理应重读正音倘若依旧坚持错音,并说心诚则靈发音不重要,漠视正音的言论;就以恭敬心而言岂非矛盾?

  · 既然知道“啊”的发音是错误就应当修正。倘若学佛弟子一昧吂从念错音,不出百年将无人知晓正确的读音,岂不哀哉!学佛之人应当树立正见明辨是非,怎可不顾及正法的传承怎可以讹传訛,误导未来众生

  · 希望学佛大众明了后,能及时发心纠正读音刚开始修正发音,肯定会有些困难须知以至诚心念佛,虽然念錯音尚且有无量功德;更何况以至诚心念佛,念诵正音其功德更是无量,不可思议!

  末学致力推荐大家阅读这篇文章 - “亦说「阿彌陀佛」怎么说”作者为焦国宝,发表于1997年的台中莲社明伦月刊(李炳南居士所创立)这篇文章最初是由一位署名“愚然可化”的师兄于2006年发布在互联网。以下是阿弥陀佛网的转载链接:

  · 亦说「阿弥陀佛」怎么说(转载)

  以下是土豆网的音频链接大家可以矗接在线聆听佛号:

  1. 广钦老和尚念佛 【“噢”o音】

  2. 妙莲老和尚与刘德华念佛 【“噢”o音】

  3. 道证法师念佛 【“婀”e音】

  4. 广聲法师和果辉法师唱诵佛号 【“噢”o音】

  祈愿大众发心维护正法,让“阿弥陀佛”的正确发音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广度众生。在此末学与广大学佛弟子共勉之,南无阿弥陀佛!

  欢迎转载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