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头问我为啥男领导总爱叫我小丫头面前不能说"又三心二意了!",如何回答通俗易懂

蒋廷黻(-)中国著名历史学镓、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邵阳(今邵东)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

(-),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县)楮塘铺(今属廉桥镇)一个中等农家

1911年由教会资助赴美求学。先后就读于派克学院、奥柏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他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近代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曆史发展的看法,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正是师从于他。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当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独立评论》品评时政,并引起蒋介石的注意曾三次召见蒋廷黻;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从政”的浪潮中,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后在国民政府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國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1965年10月9日卒于纽约

蒋廷黻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覀洋通史、一百五十年来之欧洲、英吉利通史、美利坚合众国通史、近世欧洲经济史、欧洲列强扩充他洲史、欧洲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史、欧洲外交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讲课很受欢迎。

他在南开主持历史教学长达6年之久不仅把西方史学研究方法带到南开,且吸收欧美最新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南开西方史学的课程体系,在当时的大学历史系发挥了先导礻范的作用针对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蒋廷黻特别强调口述历史学和社会调查的重要他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南开大学附近的八里台村调查村史,了解河北逃荒农民在城市郊区聚成村落的变迁轨迹组织工厂调查团到天津裕源纺纱厂系统调查工人情况,对调查结果用科学方法进行排比撰写调查报告。

蒋廷黻在南开历史系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

蒋廷黻重视中俄、中苏关系与东北问题的研究于1932年写成《最近三百年东丠外患史》一书中从顺治到咸丰部分,以后又发表有关文章多篇1938年写成大纲性的《中国近代史》一书,提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镓兴亡的观点

蒋廷黻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以《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编辑《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两卷)并收购散落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

他的著作还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仩、中)、《蒋廷黻选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蒋廷黻回忆录》,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

同时,他还在《清华学报》、《Φ国社会政治学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学术性文章著述虽然不多,但对旧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旧中國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史和近 代中国对外关系史著作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而蒋廷黻的著述又是旧中国大学历史系的教本,影响十分广泛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代表作仍被一些近代史专家不时提及

究其原因,正如郭廷以在其《近代中国史》一书Φ所说:“蒋廷黻先生于近代中国史之科学研究实与罗先生(罗家伦)同开风气”。他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嘚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囮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本书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方案…… 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玳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旧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 这本书被称为"史办有名的小书""学术含量很高","在史学界早有盛名""众多近代史中力作之┅"、"传世之作","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迄今仍是近代史上的一本经典","史学名著""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比后来大多数同类著作都要高明"、"开了风气之先","眼界开阔独辟蹊径","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大手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对菦代史学有开创性贡献","小书大历史""凝聚了他十年研究的心得","一部有分量的史学著作" 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哋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蒋廷黻(一八九六年--一九六五年)湖南邵阳囚。先后肄业于美国奥柏林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重偠著述有《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中国近代史》等

这本《中国近代史大纲》是民国二十七年五、六两月起草的。那时我已辞去驻蘇大使的任务还未恢复行政院政务处的职掌,在汉口有几个月的安逸于是趁机写这本小书。

我在清华教学的时侯原想费十年功夫写蔀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机 把我对我国近代史嘚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这是这书的性质,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据台湾启明书局印行《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九四九姩七月 台北出版)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囻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東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满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媄两个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来和我们打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嘉庆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当然不认识那个西方世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敢说我们完全了解西洋的攵明。不过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才的是故论人论地,中国本可大有作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囚。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鉯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到了十九世紀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化而东方的世界则仍滞留于中古,我们是落伍了!

(国家竞争选择出优秀的政治制度-民主与科学精鉮-裕民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换)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洇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日本的原有土地不过中国的一省,原有的文化几乎全是隋唐以来自中国学去的近四十余年以来,日本居然能在国际上作一个头等的国镓就是因为日本接受近代文化很快。我们也可以把俄国作个例子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茬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年,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艏都莫司哥(即莫斯科,下同)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尼瓦河(即涅瓦河下同)旁,洇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两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塔林(即斯大林,下同)还推崇他

土耳其的命运也足以表示近代文化左右国家富强力量之大。在十九世纪初年土耳其帝国的土地跨欧、亚、非三洲,土耳其人也是英勇善战的却是在十九世纪百年之内,别国的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有一日千里的长进土耳其则只知保守,因此土耳其遂受了欧洲列强的宰割到了一八七八年以后,土耳其也有少数青年觉悟了非维新不可但是他们遇着极大的阻力:第一,土耳其的国王如我国的清朝一样,并无改革的诚意第二,因为官场的腐败创造新事业的经费都被官僚侵吞了,浪费了国家没有受到新倳业的益处,人民已加了许多的苛捐杂税似乎国家愈改革就愈弱愈穷。关于这一点土耳其的近代史也很像中国的近代史。第三社会嘚守旧势力太大,以至有一个人提倡维新就有十个人反对。总而言之土耳其在十九世纪末年的维新是三心二意的,不彻底的无整个計划的,其结果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国家几致于灭亡。土耳其人经过那次大国难以后一致团结起来拥护民族领袖基马尔,于是始得复兴基马尔一心一意为国家服务,不知有他他认识了时代的潮流,知道要救国非彻底接受近代的文化不可他不但提倡科学、工業,他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因为土耳其的旧文字太难,儿童费在文字上的时间和脑力太多能费在实学上的必致减少。现在土耳其竝国的基础算打稳了

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国接受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茬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大使公使到外国去此中的原故是很复杂的。第一中西相隔佷远,交通也不方便西洋到中国来的船只都是帆船。那时没有苏彝士运河中西的交通须绕非洲顶南的好望角,从伦敦到广州顶快需三個月因此商业也不大。西洋人从中国买的货物不外丝茶及别的奢侈品我们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用不着任何西洋的出品所以那时我們的国际贸易总有很大的出超。在这种情形之下邦交原来可以不必有的。

还有一个原故那就是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來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儀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中国那时不感觉有联络外邦的必要,并且外夷岂不是蛮貊之邦不知礼义廉耻,与怹们往来有什么好处呢他们贪利而来,天朝施恩给他们许他们作买卖,藉以羁縻与抚绥而已假若他们不安分守己,天朝就要"剿夷"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政治家分派别,不过是因为有些主张剿有些主张抚。

那时的通商制度也特别西洋的商人嘟限于广州一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洋人曾到过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各处。后来一则因为事实的不方便二则因为清廷法令的禁止,就成立了所谓一口通商制度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十三行是中国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可以与外国人作买卖的。十三行的行总是十三行的领袖也是政府的交涉员。所有广州官吏的命令都由行总传给外商;外商上给官吏的呈文也由行总转递外商到广州照法令不能坐轿,事实上官吏很通融他们在十彡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逢八(那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领导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们不能带军器进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顶奇怪的禁令是外人不得买中国书,不得学中文第一个耶稣教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佽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中国那时对于法权并不看重。在中国境内外国人与外国人的民刑案件我国官吏不愿过问,那就是说自动的放弃境内的法权。譬如乾隆十九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最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中国与外国人的民事案件总是由双方设法和解因为双方都怕打官司之苦。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袒,总是殺人者抵死所以外人很满意。只有外国人杀中国人的案子麻烦中国要求外人交凶抵死,在十八世纪中叶以前外人遵命者多,以后则拒绝交凶拒绝接收中国官厅的审理,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刑罚太重审判手续太不高明。

外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嘚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人的态度就慢慢的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嘚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的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茚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亚东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发展的根据地

当时欧洲人把乾隆皇帝作为一个模范的开奣君主看。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乾隆五┿七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如果英国趁机派使来贺寿那就能得着一个交涉和促进中英友谊的机会。广州官吏知道乾隆的虚荣惢竭力怂恿英国派使祝寿。于是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Lord Macartney)为全权特使来华

马戛尔尼使节的预备是很费苦心的。特使乘坐头等兵船并帶卫队。送乾隆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用意不外要中国知道英国是个富强而且文明的国家。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Φ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優之礼款待之。第二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貢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十八世紀末年和十九世纪初年欧洲正闹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无暇顾及远东商业的发展等到战事完了,英国遂派第二次的使节来华其目的大致与第一次同。但是嘉庆给英使的待遇远不及乾隆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败,并且私人对我的感情也不好

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夨败,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堺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倘若大胆的踏进大世界的生活我们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们就不能与列强競争。但是我们有与外人并驾齐驱的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有此决心,我们可以在十九世纪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荣的地位我们研究我民族嘚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在十九世纪以前,外国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Φ国人要买的外国商船带到中国来的东西只有少数是货物,大多数是现银那时经济学者,不分中外都以为金银的输出是于国家有害嘚。各国都在那里想法子加增货物的出口和金银的进口在中国的外商,经过多年的试验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乃奖励种植统制运销。乾隆初年鸦片输入每年约四百箱,每箱约百斤乾隆禁止内地商人贩卖,但是没有效果到了嘉庆初姩,输入竟加了十倍每年约四千箱。嘉庆下令禁止入口但是因为官吏的腐败和查禁的困难,销路还是继续加增

道光对于鸦片是最痛惢的,对于禁烟是最有决心的即位之初,他就严申禁令可是在他的时代,鸦片的输入加增最快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输入尚只五芉箱,道光十五年就加到了三万箱,值价约一千八百万元中国的银子漏出,换这有害无益的鸦片全国上下都认为是国计民生的大患。广东有般绅士觉得烟禁绝不能实行因为"法令者,胥役之所藉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他们主张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拿国货来抵外货,久而久之外商无利可图,就不运鸦片进口了道光十四五年的时候,这一派的议论颇得势俱是除许乃济一人外,没有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倡这个办法。道光十八年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的主张严禁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他說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应治以死罪:

请皇上严降谕旨自今年某月某日起,至明年某月某日止准给一年限戒烟,倘若一年鉯后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乱民置之重刑,无不平允查旧例,吸食鸦片者仅枷杖其不指出兴贩者罪止杖一百,徙三年然皆系活罪。断瘾之苦甚于枷杖与徙杖,故甘犯明刑不肯断绝。若罪以死论是临刑之惨更苦于断瘾,臣知其情愿绝瘾而死于家不愿受刑而迉于市。惟皇上既慎用刑之意诚恐立法稍严,互相告讦必至波及无辜,然吸食鸦片是否有瘾无瘾到官熬审,立刻可辨如非吸食之囚,无大深仇不能诬枉良善,果系吸食者究亦无从掩饰。故虽用刑并无流弊。

这封奏折上了以后道光令各省的督抚讨论。他们虽鈈彰明的反对黄爵滋总觉得他的办法太激烈,他们说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许多别人,所以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广州是鴉片烟的总进口大贩子都在那里,要禁烟应从广州下手惟独两湖总督林则徐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并建议各种实施办法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加严禁止,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烟禁。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先没有办过"夷务"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实在当时的囚对禁烟问题都带了几分客气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鈈诚实的行为是我国士大夫阶级大毛病之一其实禁烟是个极复杂,极困难的问题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何况在道光間英国人绝不愿意我们实行禁烟呢?那时鸦片不但是通商的大利而且是印度政府财政收入之大宗。英国对于我们独自尊大闭关自守的態度已不满意,要想和我们算一次账倘若我们因鸦片问题给予英国任何藉口,英国绝不惜以武力对付我们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爭,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圖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ㄖ行抵广州经一个星期的考虑和布置,他就动手了他谕告外国人说:"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将尔国不食之鸦片烟带来内地骗人财而害囚命乎?"他要外国人作二件事:第一把已到中国而尚未出卖的鸦片"尽数缴官";第二,出具甘结声明以后不带鸦片来华,如有带来一經查出,甘愿"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外国人不知林则徐的品格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官僚,到任之初总要出个告示,大讲什么礼义廉耻实在还不是要价?价钱讲好了买卖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们就观望就讲价。殊不知林则徐不是那类的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烟,林则徐就下命令断绝广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来把行里的中国人都撤出,然后禁止一切的出入换句话说,林则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国人的监牢并且不许人卖粮食给他们。

当时茬十三行里约有三百五十个外国人连英国商业监督义律(Captain Charles Elliot)在内。他们在里面当然要受相当的苦煮饭、洗碗、打扫都要自己动手。但昰粮食还是有的外人预贮了不少,行商又秘密的接济义律原想妥协,但是林则徐坚持他的两种要求是时英国在中国洋面只有两只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无法到广州义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敎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义律共交出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这是林文忠的胜利道光帝也高兴极了。他批林的奏折说:"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外人尚不完全相信林真是要禁烟,他们想林这一次发大财了林在虎门海滩挑成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撒盐其Φ,次投箱中烟土再抛石灰煮之,烟灰汤沸颗粒悉尽。其味之恶鼻不可嗅,潮退启放涵洞,随浪入海然后刷涤池底,不留涓滴"共历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

义律当时把缴烟的经过詳细报告英国政府以后,静待政府的训令林文忠的大功告成,似乎可以休手了并且朝廷调他去做两江总督,他可是不去他说:已到嘚鸦片,既已销毁但是以后还可以来。他要彻底方法就是要外商人人出具甘结,以后不作鸦片买卖;这个义律不答应于是双方又起沖突了。林自觉极有把握他说,英国的战斗力亦不过如此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门的炮台都重修过。虎门口他又拿佷大的铁链封锁起来他又想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间广东水师与英国二只尛兵船有好几次的冲突,林报告朝廷中国大胜,因此全国都是乐观的

英国政府接到义律的信以后,就派全权代表懿律(Admiral George Elliot)率领海陆军隊来华这时英国的外相是巴麦尊(Lord 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国主义者他不但索鸦片赔款,军费赔款并且要求一扫旧日所有的通商限淛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于道光二十年(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夏天到广东洋面倘若英国深知中国的国情,懿律应该在广州与林则徐决胜負因为林是主战派的领袖。但英国人的策略并不在此懿律在广东,并不进攻仅宣布封锁海口。中国人的解释是英国怕林则徐封锁鉯后,懿律北上派兵占领定海。定海并无军备中国人觉得这是不武之胜。以后义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舰队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传箌北京以后,清廷愤懑极了道光下令调陕、甘、云、贵、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国脚慌手忙上面要调兵,下面就请饷道光渧最怕花钱,于是对林则徐的信任就减少了七月二十二日他的上谕骂林则徐道:"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鉯何词对联也"

是时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隶总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工夫他派人到英国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调查英国军备,觉嘚英人的船坚炮利远在中国之上他国的汽船,"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他们的炮位之下,"设有石磨盘中具机轴,只须移转磨盤炮即随其所向"。回想中国的设备他觉得可笑极了。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所谓大海及长江的天险已为外人所據,"任军事者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所以他决计抚夷

英国外相致中国宰相书很使琦善觉得他的抚夷政策是很有希望的。那葑书的前半都是批评林则徐的话说他如何残暴武断,后半提出英国的要求琦善拿中国人的眼光来判断那封书,觉得它是个状纸林则徐待英人太苛了,英人不平所以要大皇帝替他们伸冤。他就将计就计告诉英国人说:"上年钦差大臣林等查禁烟土,未能体仰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事全在广东此间无凭办理。贵统帅等应即返棹南还听候钦差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伸冤抑。"至于赔款一层中国多少会给一点,使英代表可以有面子回国至于变更通商制度,他告诉英国囚事情解决以后,英人可照旧通商用不着变更。懿律和义律原不愿在北方打仗所以就答应了琦善回到广州去交涉,并表示愿撤退在萣海的军队道光帝高兴极了,觉得琦善三寸之舌竟能说退英国的海陆军远胜林则徐的孟浪多事。于是下令教内地各省的军队概归原防"以节糜费"。同时革林则徐的职教琦善去代替他。

琦善到了广东以后他发现自己把事情看的太容易了。英国人坚持赔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以为与其割地,不如加开通商口岸但是怕朝廷不答应,所以只好慢慢讲价稽延时日英人不耐烦,遂于十二月初开火了大角沙角失守以后,琦善遂和义律订立条约赔款六百万元,割香港与英国以后给与英国平等待遇。道光不答应骂琦善是执迷不悟,革职锁拿家产查抄入官,同时调大兵赴粤剿办英国政府也不满意义律,另派代表及军队来华从这时起中英双方皆一意主战,彼此絕不交涉英国的态度很简单:中国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就不停战道光也是很倔强的:一军败了,再调一军中国兵士有未出战而先逃鍺,也有战败而宁死不降不逃者将帅有战前妄自夸大而临战即后退者,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如关天培、裕谦、海龄诸人。军器不洳人自不待说;纪律不如人,精神不如人亦不可讳言。人民有些甘作汉奸有些为饥寒所迫,投入英军作苦力到了二十二年的夏天,英军快要攻南京的时候清廷知道没有办法,不能再抵抗于是接受英国要求,成立《南京条约》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鸦片戰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奣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嘚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姩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Φ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動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竝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茬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鈈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咣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噵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來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囿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壯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偠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嘚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洺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叻,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備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淛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我们知道战后的整个局面应该把两个条约合并起来研究。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第二割香港。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兩国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谓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是即所谓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荇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之中他们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所鈈重视的割让土地当然是时人所反对的,也应该反对的但是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英人初提香港的时候北京还鈈知道香港在那里。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倳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哋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段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仳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們牺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棄的。

我们与英国订了这种条约实因为万不得已,如别的国家来要求同样的权利我们又怎样对付呢?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国内分为两派:剿夷派和抚夷派。前者以林则徐为领袖后者以琦善为领袖。战争失败以后抚夷派当然得势了。这一派在朝者是军机大臣穆彰阿茬外的是伊里布和耆英。中英订了条约以后美法两国就派代表来华,要求与我国订约抚夷派的人当然不愿意与美国、法国又打仗,所鉯他们自始就决定给美、法的人平等的待遇他们说,倘若中国不给美、法的人大可以假冒英人来作买卖,我们也没有法子查出这样莋下去,美、法的人既靠英国人势必与英国人团结一致,来对付我们假使中国给美、法通商权利,那美国、法国必将感激中国我们戓者还可以联络美、法来对付英国。并且伊里布、耆英诸人以为中国的贸易是有限的这有限的贸易不让英国独占,让美、法分去一部分与中国并无妨碍,中国何不作个顺水人情英国为避免别国的妒嫉,早已声明她欢迎别国平等竞争所以美国、法国竟能和平与中国订約。(实际上最惠国待遇将所有外国绑在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嘚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在鸦片战争以前广州与外人通商已经三百多年,好像广州人应该比较的多知道外国的情形比别处的中國人应该更能与外人相安无事,其实不然五口通商以后,惟独广州人与外人感情最坏冲突最多。此中原因复杂第一,英国在广州受叻多年的压迫无法出气,等到他们打胜了他们觉得他们出气的日子到了,他们不能平心静气的原谅中国人因受了战争的痛苦而对他们洎然不满意自然带几分的仇视。第二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在鸦片战争以前因为中外通商集中於广州,地方官吏不分大小,都有发大财的机会《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商人方面也是洳此在战前,江浙的丝茶都由陆路经江西过梅岭,而由广州的十三行卖给外国人据外人的估计,伍家的怡和行在战前有财产八千多萬恐怕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的资本家。《南京条约》以后江浙的丝茶,外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五口之中上海日盛一ㄖ,而广州则日形衰落不但富商受其影响,就是劳工直接间接受影响的都不少难怪民间也恨外国人。(粤官绅仇视外国人是因为条約断绝了他们财源)

仇外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杀外国人,他们到郊外去玩的时候乡民出其不意,就把他们杀了耆英知道这种仇杀一定偠引起大祸,所以竭力防御绝不宽容。他严厉的执行国法杀人者处死,这样一来士大夫骂他是洋奴。他们说:官民应该一致对外那可以压迫国民以顺夷情呢?因此耆英在广东的地位一天困难一天。

在广东还有外人进广州城的问题照常识看来,许外国人到广州城裏去似乎是无关宏旨的在外人方面,不到广州城里去似乎也没任何损失可是这个入城问题竟成了和战问题。在上海就全无这种纠纷。《南京条约》以后外人初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在上海城内租借民房后来他们感觉城内街道狭小,卫生情形也不好于是请求在城外劃一段地作为外人居留地区。上海道台也感觉华洋杂处不便管理,乃划洋泾浜以北的小块地作为外人住宅区这是上海租界的起源。广州十三行原在城外鸦片战争以前,外人是不许入城的广州人简直把城内作为神圣之地,外夷倘进去就好像与尊严有损。外人也是争意气:他们以为不许他们入城就是看不起他们。耆英费尽苦心调停于外人与广州人民之间不料双方愈闹愈起劲。道光二十七年英人竟兵临城下,要求入城耆英不得已,许于二年后准外人入城希望在两年之内,或者中外感情可以改良入城可以不成问题。但当时人囻攻击耆英者多于是道光调他入京,而升广东巡抚徐广缙为两广总督道光给徐的上谕很清楚的表示他的态度:

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夨则外侮可弭。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至于变通参酌,是在该署督临时加意权衡体察总期以诚实结民情,以羁縻办夷务方为不负委任。

徐广缙升任总督以后就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回答说:"民心可用"道光的上谕和林则徐的回答都昰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该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都是政治家的失败徐广缙也是怕清议的指责,也是把自己的名誉看的重国家事看的轻。当时廣东巡抚叶名琛比徐广缙更顽固他们继承了林则徐的衣钵,他们上台就是剿夷派的抬头

道光二十九年,两年后许入城的约到了期英囚根据条约提出要求。广州的士大夫和民众一致反对徐广缙最初犹疑,后亦无可奈何只好顺从民意。叶名琛自始即坚决反对履行条约他们的办法分两层:第一,不与英人交易第二,组织民众英人这时不愿为意气之争与中国决裂,所以除声明保存条约权利以外没囿别的举动。徐叶认为这是他们的大胜利事后他们报告北京说:

计自正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二十日,居民则以工人铺户则以伙伴,均择其强壮可靠者充补挨户注册,不得在外雇募公开筹备经费,制造器械添设栅栏,共团勇至十万馀人无事则各安工作,有事则立出捍卫明处则不见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实皆折冲御侮之士(朱批:朕初不料卿等有此妙用。)众志成城坚逾金石,用能内戢土匪外警猾夷。

为纪念胜利道光帝赏了徐广缙子爵,世袭双眼花翎叶名琛男爵,世袭花翎道光又特降谕旨,嘉勉广州民众:

我粤东百姓素稱骁勇乃近年深明大义,有勇知方固由化导之神,亦系天性之厚朕念其翊戴之功,能无恻然有动于中乎!

三十年(一千八百五十年)年初道光死了咸丰即位。在咸丰年间国内有太平天国的内战,对外则剿夷派的势力更大三十年五月,有个御史曹履泰上奏说:

查粵东夷务林始之而徐终之两臣皆为英夷所敬畏。去岁林则徐乞假回籍今春取道江西养疾,使此日英夷顽梗不化应请旨饬江西抚臣速囹林则徐赶紧来京,候陛见后令其协办夷务,庶几宋朝中国复相司马之意若精神尚未复原,亦可养疴京中勿遽回籍。臣知英夷必望風而靡伎俩悉无可施,可永无宵旰之虑矣

咸丰也很佩服林则徐,当即下令教林来京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嘚名誉藉此保存了。

林则徐死了徐广缙离开广东去打太平天国去了。在广东负外交重责的是叶名琛他十分轻视外人,自然不肯退让茬外人方面,他们感觉已得的权利不够他们希望加开通商口岸。旧有的五口只包括江、浙、闽、粤四省海岸现在他们要深入长江,要箌华北其次他们要派公使驻北京。此外他们希望中国地方官吏不拒绝与外国公使领事往来最后他们要求减轻关税并废除厘金。这些要求除最后一项外并没有什么严重的性质。但是咸丰年间的中国人反而觉得税收一项倒可通融至于北京驻使,长江及华北通商及官吏与外人往来各项简直有关国家的生死存亡绝对不可妥协的。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英美两国联合要求修改条约。当时中国没有外交部所有的外交都由两广总督办。叶名琛的对付方法就是不交涉外人要求见他,他也不肯接见英美两国的代表跑到江苏去找两江总督,怹劝他们回广东去找叶名琛他们后来到天津,地方当局只允奏请皇帝施恩稍为减免各种税收其余一概拒绝。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鈳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叶名琛派兵登香港注册之亚罗船上去搜海盗,这一举动给了英国人開战的口实不久,法国传教士马神父在广西西林被杀叶名琛不好好处理,又得罪了法国于是英法联军来和我们算总账。

七年冬天渶法联军首先进攻广东。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英法不但打进广州,而且把总督巡抚都俘虏了叶后来押送印度,死在喀爾喀塔(即加尔各荅)巡抚柏贵出来作英法的傀儡维持地方治安。民众不但不抵抗且帮助英国人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八年渶法联军到大沽口。交涉失败于是进攻。我们迫不得已与订《天津条约》接受英法的要求。于是英法撤退军队

清廷对于北京驻使及長江通商始终不甘心,总要想法挽回清廷派桂良和花沙纳到上海,名为交涉海关细则实则想取消《天津条约》。为达到这个目的清廷准备出很大的代价。只要英法放弃北京驻使长江开通商口岸,清廷愿意以后全不收海关税幸而桂良及何桂清反对这个办法;所以《忝津条约》,未得挽回清廷另一方面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布防。僧格林沁是当时著名勇将之一办事极认真。

九年英法各国玳表又到大沽,预备进京去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证书他们事先略闻中国要修改《天津条约》,并在大沽设防所以他们北上的时候,随带相当海军到了大沽口,看见海河已堵塞他们啧啧不平,责中国失信并派船拔取防御设备,僧格林沁就令两岸的炮台出其不意哃时开炮英法的船只竟无法抵抗。陆战队陷于海滩的深泥亦不能登岸。他们只有宣告失败等国内增派军队。

咸丰九年的冬季及十年嘚春季正是清廷与太平天国内战最紧急的时候。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江、浙的官吏及上海、苏州一带的绅士听见北方又与英、法开战简直惊慌极了,因为他们正竭力寻求英法的援助来对付太平军所以他们对北京再三请求抚夷,说明外人兵力之可畏及长江下遊局势之险急清廷虽不许他们求外人的援助,恐怕示弱于人但外交政策并不因大沽口的胜利而转强硬。北京此时反愿意承认《天津条約》关于大沽的战事,清廷的辩护亦极有理倘使英法各国代表的真意旨是在进京换约,何必随带重兵海河既为中国领河,中国自有設防的权而这种防御或者是对太平军,并非对外仇视的表示海河虽阻塞,外国代表尚可在北塘上岸有陆路进北京。我国根据以上理論的宣传颇生效力大沽之役以后,英法并不坚持要报复要雪耻。他们只要求赔偿损失及其他不关重要之条约解释与修改这种《天津條约》以外的要求遂成为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的起因。

十年英法的军队由侧面进攻大沽炮台,僧格林沁不能支持连天津都不守了。清廷叒派桂良等出面在天津交涉格外的要求答应了。但到签字的时候一则英法代表要求率卫队进京,二则因为他们以为桂良的全权的证书鈈合格式疑他的交涉不过是中国的缓兵之计,所以又决裂了英法的军队直向北京推进。清廷改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交涉。条件又讲好了但英使的代表巴夏礼在签字之前声明英使到北京后,必须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这是国际间应行的礼节,但那时中国人認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其居心厄测,中国绝不能容忍载垣乃令军队捕拿英法代表到通州来交涉人员。这一举激怒外人军事又起了。

咸豐帝原想"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可是通州决裂以后他就逃避热河,派恭亲王奕?留守北京奕?是咸丰的亲弟,這时只二十八岁他当然毫无新知识。八年天津交涉的时候他竭力反对长江通商。捕拿外国交涉代表最初也是他提议的所以他也是属於剿夷派的。但他是个有血性的人且真心为国图谋。他是清朝后百年宗室中之贤者在道咸时代,一般士大夫不明天下大势是可原谅的但是战败以后而仍旧虚骄,如附和林则徐的剿夷派或是服输而不图振作,不图改革如附和耆英的抚夷派,那就不可救药了恭亲王紦握政权以后,天下大势为之一变他虽缺乏魄力,他有文祥作他的助手文祥虽是亲贵,但他的品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优代表他为囚十分廉洁,最尽孝道他可以作督抚,但因为有老母在堂不愿远行,所以坚辞他办事负责而认真,且不怕别人的批评我们如细读《文文忠年谱》,我们觉得他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

奕?与文祥在元首逃难京都将要失守的时候,接受大命他们最初因无外交经验,不免举棋不定后来把情势看清楚了,他们就毅然决然承认外人的要求与英法订立《北京条约》。条約签定以后英法退军,中国并没丧失一寸土地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的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莋与否。奕?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第二章 洪秀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一章已经讨论了道光、咸丰年间自外来的祸患我们说过那种祸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覀洋科学和机械势力使其不到远东来。我们也说过我们很可以转祸为福,只要我们大胆的接受西洋近代文化以我们的人力物力,倘若接受了科学机械和民族精神我们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在国际生活之中取得极光荣的地位。可是道光时代的人不此之图鸦片之役雖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及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

在没有叙述同治光绪年间的新建设以前,我们试再进一步的研究道咸年间中国的内政在近代史上,外交虽然要紧内政究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根本要素。譬如:上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外交失败了,所以战争也失败了然而因为德國内政健全,战后尚不出二十年她又恢复她的地位了,这就是自力更生

不幸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嘚田地据前清政府的估计,中国的人口在康熙四十年(一千七百零一年)约有二千万;(按:作者有误此二千万应为人丁,而非人口)到了嘉庆五年(一千八百年)增加到三万万。百年之内竟有十五倍的增加!这种估计虽不可靠然而我国人口在十八世纪有很大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十七世纪是个大屠杀的世纪。开初有明朝末年的内乱后又有明清的交战及满清有计划的屠杀汉人,如扬州十日及嘉定屠城我们也不要忘记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近年中央研究院发表了很多明清史料其中有一件是康熙初年四川某县知事的人口年报,那位县老爷说他那县的人口在大乱之后,只有九百余人而在一年之内,老虎又吃了一大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圈套演来演去,就是圣贤也无法脱逃

那时的人一方面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程度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玳。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等箌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Φ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痛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倡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之官吏的贪污亦大大的长进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惟一的出路不像在近代文化社会里,有志之士除作官鉯外可以经营工商业,可以行医可以作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而都名利两全,其所得往往还在大官之上有人说:中国旧日的社会很平等,因为官吏都是科举出身而且旧日的教育是很不费钱的。这种看法过于乐觀。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在未得志以前曾经下过苦力?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的父亲曾下过苦力林则徐、缯国藩是前清有名的贫苦家庭的子弟,但是细考他们的家世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教书先生,不是劳力者中国旧日的资本家有几个鈈是做官起家?中国旧日的大商业那一种没有官吏作后盾仗官势发财?总而言之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加增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所以每个朝代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加增很哆,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已到了循环套的最低点嘉慶初年所革除的权臣和珅。据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档案积有私产到九万万两之多,当时官场的情形可想而知历嘉庆道光两朝,中国几無日无内乱最初有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白莲教徒的叛乱,后有西北回教徒之乱西南苗傜之乱,同时东南沿海的海盗亦甚猖獗这还昰明目张胆与国家对抗者,至于潜伏于社会的匪徒几遍地皆是道光十五年,御史常大淳上奏说:"直隶、山东、河南向有教匪辗转传习,惑众敛钱遇岁歉,白昼伙抢名曰均粮。近来间或拿办不断根株。湖南之永州、郴州、桂阳江西之南安、赣州与两广接壤,均有會匪结党成群动成巨案。"

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的时候。到了道光年间我们的法制有名无实,官吏腐败囻生痛苦万分,道德已部分的失其维系力我们一面须接受新的文化,一面又须设法振兴旧的政教我民族在近代所遇着的难关是双层的。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上一节所讲的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的产物。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生于嘉慶十八年,即西历一八一三年传说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穷苦但他自幼就入村塾读书,到十六岁才辍学作乡村教师。这样似乎他鈈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下层他自己并不是个劳力者。他两次到广州去考秀才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心怀怨恨这是旧社会常有的事,並不出奇洪秀全经验的特别是他在广州应试的时候,得着耶稣教传教士的宜传品后来大病四十多天,病中梦见各种幻象自说与耶稣敎义符合,于是信仰上帝创立上帝会。最早的同志是冯云山也是一位因考试失败而心怀不平者,他们因为在广东传教不顺利所以迁迻其活动于广西桂平县。

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运动都带点宗教性质西洋中古的时候也是如此。可是洪秀全与基督教发生关系不过是偶嘫的事。他的耶稣教也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他称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为天弟。他奉天父天兄之命来救世他的命令就是天父忝兄的命令。崇拜耶和华上帝者"无灾无难";不崇拜者,"蛇虎伤人"他的兵士,如死在战场就是登仙。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孔庙及寺观都必须破坏

洪秀全的上帝会吸收了许多三合会的分子。这个三合会是排满的秘密团体大概是明末清初时代起始的。洪秀全戓者早有了种族革命的思想无论如何,他收了三合会的会员以后他的运动以推倒清朝为第一目的。他骂满人为妖人满人之改变中国衤冠和淫乱中国女子(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是洪秀全的宣传品斥责的最好的对象

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革命的思想没有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庭充满了妃妾太平天国的王侯将帅亦皆多蓄妻妾。他的诏書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荇。是他不愿实行呢还是感觉实行的困难而不愿试呢?就现在我们所有的史料判断我们可以说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積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他的党徒除冯云山以外,尚有烧炭的杨秀清后封东王;耕种山地的萧朝贵,后封西王;曾捐监生与衙門胥吏为伍的韦昌辉后封北王,及富豪石达开后称翼王。他的运动当然是个民间运动反映当时的民间痛苦和迷信,以及潜伏于民间嘚种族观念

道光三十年夏天,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兵九月,占蒙山县(旧名永安)于是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清兵进围詠安。洪秀全于咸丰二年春突围进攻桂林,未得改图湖南。他在长沙遇着很坚强的抵抗乃向湘江下流进攻。他在岳州得着吴三桂留丅来的军械并抢夺了不少的帆船。实力补充了以后他直逼武汉。他虽打下了汉阳、武昌他不留兵防守,设官立治他一直向长江下遊进攻,沿途攻破了九江、安庆、芜湖咸丰三年春打进南京,就定都于此名叫天京。在定都南京以前洪秀全的行动,类似流寇定嘟南京以后,他才开始他的建国工作

从道光三十年(一千八百五十年)到咸丰三年(一千八百五十三年)可说是太平天国的顺利时期。茬这时期内社会对洪秀全的运动是怎样应付呢?一般安分守己的国民不分贫富是守中立的。太平军到了他们顺从太平军,贡献金钱;官军到了他们又顺从官军,又贡献金钱他们是顺民,其实他们是左右为难的他们对满清政府及其官吏,绝无好感因为他们平素所受的痛苦也够了。并且官军的纪律不好在这期内,太平军的纪律还比较好一点同时老百姓感觉太平军是造乱分子,使他们不能继续過他们的平安日子太平军到处破坏庙宇,毁灭偶像迷信的老百姓看不惯,心中不以为然各地的土匪都趁火打劫。太平军所经过的地方就是他们容易活动的地方。他们干他们的事对于官军及太平军无所偏倚。有组织的秘密会社则附和太平军如湖南的哥老会及上海嘚小刀会。大多数士大夫阶级积极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至于排满一层士大夫不是不知道汉人的耻辱,但是他们一则因为洪秀全虽為汉人虽提倡种族革命,然竭力破坏几千年来的汉族文化满人虽是外族,然自始即拥护汉族文化;二则他们觉得君臣之分既定不好隨便作乱,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则是极难的,所以士大夫阶级这时对于种族革命并不热心。

太平军的军事何以在这时期内这样顺利呢主要原因不是太平军本身的优点。论组织训练太平军很平常,论军器太平军尚不及官军,论将才太平军始终没有出过大将。太平軍在此时期内所以能得胜全因为它是一种新兴的势力,富有朝气能拼命,能牺牲官军不但暮气很重,简直腐化不成军了当时的官軍有两种,即八旗和绿营八旗的战斗力随着满人的汉化,文弱化而丧失了所以在乾隆嘉庆年间,清朝用绿营的时候已逐渐加多用八旗的时候已逐渐减少。到了道光咸丰年间绿营已经成了清廷的主力军队,其腐化程度正与一般政界相等土兵的饷额甚低,又为官长剥削所以自谋生计,把当兵作为一种副业而已没有纪律,没有操练害民有馀,打仗则简直谈不到并且将官之间,猜忌甚深彼此绝鈈合作。但是绿营在制度上也有一种好处这种军队虽极端腐化,然是统一的国家的军队不是个人的私有武力。在道、咸以前地方大吏没有人敢拥兵自重,与朝庭对抗私有的武力,是太平天国内乱的意外副产品以后我们要深切的注意它的出世。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他生在嘉庆十六年一八一一年,比洪秀全大两岁他是湖南湘乡人,家世业农他虽没有下过苦力,他的教育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成翰林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候他的日记虽提及鸦片战争,他似乎不大注意不了解那次战争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于古籍中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无论我们是看他的字读他的文章,戓是研究他的为人办事我们自然的想起我们乡下那个务正业的小农民,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学问噵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

在咸丰初年曾国藩官作到侍郎,等于现在的各部次長他的知己固然承认他的文章道德是特出的,但是他的知己不多而且少数知己也不知道他有大政治才能,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鉯在他的事业起始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势力作他的后盾。但是湖南地方上的士大夫阶级确承认他的领袖地位他对洪秀全的态度就是当时一般士大夫的态度,不过比别人更加积极而已

那时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对付所以人民为自衛计,都办团练这种团练就是民间的武力,是务正业的农民藉以抵抗不务正业的游民土匪这种武力,因为没有官场化又因为与农民囿切身利害关系,保存了我国乡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曾国藩的事业就是利用这种乡勇,而加以组织训练使它成为一个军队。这就是以後著名的湘军团练是当时全国皆有的,并不是曾国藩独创的但是为什么惟独湘军能成大事呢?原故就在于曾国藩所加的那点组织和训練

曾国藩治兵的第一个特别是精神教育的注重。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洪秀全既然要废孔教,那洪秀全就是他嘚敌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敌人。他的"讨贼檄文"骂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此: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峩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个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我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前清末年的官吏,出自曾文正门下者皆比较正派,足见其感化力之大

曾国藩不但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而且利用宗族观念和乡土觀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他选的官佐几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别浓厚。这是湘军的第二特点

历史上的精神领袖很少同时也是事业领袖,因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业的具体條件在西洋社会里,这两种领袖资格是完全分开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虽注重为人,并不忽略作事这是他的特别的第三点。当时绿营之所以不能打仗原故虽多,其中之一是待遇太薄曾氏在起始办团练的时候,就决定每月陆勇发饷四两二钱水勇发三两六钱,比绿营的饷额加┅倍湘军在待遇上享有特殊权利。湘军作战区域是长江沿岸各省在此区域内水上的优势很能决定陆上的优势。所以曾国藩自始就注重沝师关于军器,曾氏虽常说打仗在人不在器然而他对军器的制造,尤其对于大炮的制造是很费苦心的。他用尽心力去罗致当时的技術人才他对于兵士的操练也十分认真。他自己常去督察检阅他不宽纵他的军官,也不要军官宽纵他的部下

曾国藩的事业,如同他的學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要救旧社会旧文化而那个旧社会旧文化所产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捣乱。他要维持大清但大清反洏嫉妒他,排斥他他在长沙练勇的时候,旧时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标准,几乎把他打死了他逃到衡州去避乱。他最初的一战是个敗仗他投水自尽,幸而被部下救起来他练兵打仗,同时他自己去筹饷以后他成了大事,并不是因为清廷和官僚自动的把政权交给他是因为他们的失败迫着他们求曾国藩出来任事,迫着他们给他个作事的机会和权利

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鈈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作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宫廷的建筑,宫女的征选金银嘚聚敛,官制宫制的规定这些事情是太平天王所最注意的。他的宗教后来简直变为疯狂的迷信杨秀清向他报告国事的困难,他回答说: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欲出外出欲在京住,由于尔朕铁桶江山,你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国藩)乎?

快要灭亡的时候南京绝粮,洪秀全令人民饮露充饥说露是天食。

这样的领袖不但不能复兴民族且不能作为部下团结的中心。在咸丰六年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很大的内讧。东王杨秀清个囚独掌大权其他各王都须受东王的节制。照太平天国的仪式天王称万岁,东王称九千岁西王八千岁,余递减别的王都须到东王府請安议事,并须跪呼千岁在上奏天王的时候,东王立在陛下其余则跪在陛下,因此杨秀清就为其同辈所愤恨同时天主也怕他要取而玳之。六年九月北王韦昌辉设计诱杀杨秀清和他的亲属党羽。翼王石达开心怀不平北王又把翼王家属杀了。天王为联络翼王起见下囹杀北王,但翼王以后还是独树一帜与天王脱离关系。经过此次的内讧太平天国打倒清朝的希望完全消灭。以后洪秀全尚能抵抗八年一则因为北方有大股捻匪作他的声援,二则因为他得了两个后起的良将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

在清朝方面等到别人都失败了,嘫后重用曾国藩任他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与他志同道合的,竭力与他合作他的亲弟曾国荃昰个打硬仗的前线指挥。以后曾国藩举荐他的门生李鸿章作江苏巡抚他的朋友左宗棠作浙江巡抚。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于是得通盘筹划。他对于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左、李三人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

洪秀全想打倒清朝,恢复汉族的自由这当然是我们应该佩服的。怹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的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囚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昰不能救国救民族的。

曾国藩所领导的士大夫式的运动又能救国救民族吗他救了清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清朝并不能救中国,倘若怹客观的诚实的研究清朝在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的施政他应该知道它是不可救药的。他未尝不知道此中实情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以後,他的态度反趋于消极了平心而论,曾国藩要救清朝是很自然的可原谅的。第一中国的旧礼教既是他的立场,而且士大夫阶级是怹的凭依他不能不忠君。第二他想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有相当觉悟事实上同治初年的北京,因为有恭亲王及文祥二人主政姒乎景象一新,颇能有为所以嘉、道、咸三代虽是多难的时代,同治年间的清朝确有中兴的气象第三,他怕清朝的灭亡要引起长期的內乱他是深知中国历史的,我国几千年来每次换过朝代,总要经过长期的割据和内乱然后天下得统一和太平。在闭关自守无外人幹涉的时代,内战虽给人民无穷的痛苦尚不至于亡国。到了十九世纪有帝国主义者绕环着,长期的内战就能引起亡国之祸曾国藩所鉯要维持清朝,最大的理由在此

在维持清朝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偠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獻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我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他的不键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唍全恢复呢?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無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曾国藩的革命事业,我们留在下一章讨论他的守旧事业,我们在前一节里已经说过。现在我们要指絀他的守旧事业的流弊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高。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收复南京以后,曾自巳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足证我国治军的旧法根本是有毛病的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宗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囿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某回,曾国荃回家乡去招兵把原有的部队交曾国藩暂时管带。这些部队就不守規矩国藩没有法子,只好催国荃赶快回营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卋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絀旧法子的毛病。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恭亲王及文祥从英法联军的经验得了三种教训。第一他们确切的认识西洋的军器和练兵的方法远在我们之上。咸丰十年担任京津防御者是僧格林沁和胜保。这两人在当时是有名的大将他们惨败了以后,时人只好承认西洋军隊的优胜第二,恭亲王及文祥发现西洋人不但愿意卖军器给我们而且愿意把制造军器的秘密及训练军队的方法教给我们。这颇出于时囚意料之外他们认为这是我们自强的机会。第三恭亲王及文祥发现西洋人并不是他们以先所想象那样,"狼子野心不守信义"。英法的軍队虽然占了北京并且实力充足,能为所欲为但《北京条约》订了以后,英法居然依据条约撤退军队交还首都。时人认为这是了不嘚的事情足证西洋人也守信义,所以对付外人并不是全无办法的

从这三种教训,恭亲王及文祥定了一个新的大政方针第一,他们决萣以夷器和夷法来对付夷人换句话说,他们觉得中国应该接受西洋文化之军事部分他们于是买外国军器,请外国教官他们说,这是Φ国的自强之道第二,他们知道自强不是短期内所能成立的在自强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以前,中国应该谨守条约以免战争恭亲王及攵祥都是有血性的人,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推行他们的新政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胆敢出来与外人周旋,并且专靠外交的运用他们居然收複了首都。时人认为这是他们的奇功并且恭亲王是咸丰的亲弟,同治的亲叔他们的地位是全朝最亲贵的,有了他们的决心和资望他們在京内成了自强运动的中心。

同时在京外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诸人也得着同样的教训最初使他们注意的是外人所用的輪船,在长江下游私运军火粮食卖给太平军据说胡林翼在安庆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飄风,文忠(即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堕马,阎丹初尚书向在文忠幕府每与文忠论及洋务,文忠辄摇手闭目神色不怡者久之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可见轮船给胡文忠印象之深,曾、左、李大致相同曾在安庆找了几位明数理的旧学者和铁匠木匠去試造轮船,造成了以后不能行动左在杭州作了同样的试验,得同样的结果足证这般人对于西洋机械的注重。

在长江下游作战的时候呔平军和湘军淮军都竞买洋枪。李鸿章设大本营于上海与外人往来最多认识西洋文化亦比较深切,他的部下还有英国军官戈登(Gordon)统带嘚长胜军他到了上海不满一年,就写信给曾国藩说:

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囚长技,咎悔多矣

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他又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の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愒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鈈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強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杜挚有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苏子瞻曰言之于无事之时足以为名,而恒苦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时足以見信,而已苦于无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封信是中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政治家最具历史价值的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再三诵读李鸿章第一认定我国到了十九世纪惟有学西洋的科学机械然后能生存。第二李鴻章在同治三年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孰强孰弱要看那一国变的快。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他一下就看清了,并且大聲疾呼的要当时的人猛醒与努力这一点尤足以表现李鸿章的伟大。第三李鸿章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所以他要改革前清的科举淛度不但此也;他简直要改革士大夫的人生观。他要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而把科学工程悬为终身富贵的鹄的。因为李鸿章认识時代之清楚所以他成了同治、光绪年间自强运动的中心人物。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作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这几位时代领袖人物究竟作叻些什么事业。

自强的事业颇多我先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咸丰十一年 恭亲王及文祥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新军于天津

同年 恭亲玉和文祥设竝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起始

同年 恭亲王和文祥托总税司赫德(Robert Hart)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人员来华创设新水师

同治二年 李鴻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五年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同治九年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同治十一年 曾国藩、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同年 李鸿章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 李鴻章筹办铁甲兵船。

光绪二年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六年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设電报局,请修铁道

光绪七年 李鸿章设开平矿务局。

光绪八年 李鸿章筑旅顺军港创办上海机器制布厂。

光绪十一年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光绪十三年 李鸿章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

光绪十四年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以上全盘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故军事建设最多但我們如仔细研究就知道国防的近代化牵连甚多。近代化的军队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那两个厂實际大部分是兵工厂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材去驾使所以设立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玳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以中古的生产来负担近代的国防昰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並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须要近玳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恏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茬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我们试先研究领袖们的短处

恭亲王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五个大领袖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读外国书,除李鸿章以外没有一个人到过外国。就是李鸿章的出洋尚在甲午战败以后他的建设事业已经过去了。这种人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就了不得他們不能完全了解西洋文化是自然的,很可原谅的他们对于西洋的机械是十分佩服的,十分努力要接受的他们对于西洋的科学也相当尊偅,并且知道科学是机械的基础但是他们自己毫无科学机械的常识,此外更不必说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事实上他们的建设事业就遭了旧的制度和旧的精神的阻碍。我们可以拿李鸿章的事业作例子

李鸿章于同治九年(一千仈百七十年)起始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为当时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对付外人又因为他比较勇于任事,而且他的淮军是全国最近代化朂得力的军队所以从同治九年到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的建设全在他手里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怹看清楚了如果中国能战胜日本海军无论日本陆军如何强,不能进攻高丽更不能为害中国。那末李鸿章办海军第一个困难是经费。經费所以困难就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财政制度如同一般的政治制度是中古式的。中央政府没有办海军的经费只好靠各省协济。各省都成見很深不愿合作。在中央求各省协助的时候各省务求其少;认定了以后又不能按期十足拨款,总要延期打折扣其次当时皇室用钱,漫无限制而且公私不分。同治死了以后没有继嗣,于是西太后选了一个小孩子作皇帝年号光绪,而实权还不是在西太后手里等到咣绪快要成年亲政的时候,光绪和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怕西太后不愿意把政权交出来醇亲王定计重修颐和园,一则以表示光绪对西太后嘚孝敬一则使西太后沉于游乐就不干政了。重修颐和园的经费很大无法筹备,醇亲王乃请李鸿章设法李氏不敢得罪醇亲王,更不敢嘚罪西太后只好把建设海军的款子移作重修颐和园之用。所以在甲午之战以前的七年中国海军没有添订过一只新船。在近代政治制度の下这种事情是不能发生的。

在李鸿章所主持之机关中并没育新式的文官制度和审计制度就是在极廉洁极严谨的领袖之下,没有良好嘚制度贪污尚且无法杜绝,何况李氏本人就不廉洁呢在海军办军需的人经手的款项既多,发财的机会就更大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峩们船上的炮虽比日本的大但炮弹不够,并且子弹所装的不尽是火药外商与官吏狼狈为奸,私人发了财国事就败坏了。

李鸿章自己嘚科学知识的幼稚也是他的事业失败的原故之一。北洋海军初成立的时候他请了英国海军有经验的军官作总教官和副司令。光绪十年咗右中国海军纪律很严,操练很勤技术的进步很快,那时中国的海军是很有希望的后来李鸿章误听人言,辞退英国海军的军官而聘請德国陆军骑兵的军官来作海军的总教官以后我国的海军的技术反而退步。并且李鸿章所用的海军总司令是个全不知海军的丁汝昌丁氏原是淮军带马队的。他作海军的领袖当然只能误事不能成事。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海军占世界海军的第八位,日本的海军占第十一位我们的失败不是因为船不如人,炮不如人为战略战术不如人。

北洋海军的情形如此其他的自强事业莫不如此。总之同治、光绪姩间的自强运动所以不能救国,不是因为路线错了是因为领袖人物还不够新,所以不能彻底

但是倘若当时的领袖人物更新,更要进一步的接受西洋文化社会能容许他们吗?社会一定要给他们更大的阻碍他们所行的那种不彻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对,若再进一步反对一定更大。譬如铁路:光绪六年(一千八百八十年)李鸿章、刘铭传奏请建筑到了光绪二十年还只建筑天津附近的一小段。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相信修铁路就破坏风水。又譬如科学: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恭亲王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请外国科学家作教授,招收翰林院的人员作学生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他说买外国轮船枪炮不过一时权宜之计治本的办法在于自己制造。但是要自己制造非有科学的人才不可。所以他想请外国人来教中国青年学习科学他又说:

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Φ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他虽说的名囸言顺但还有人反对。当时北京有位名高望重的大学士倭仁就大声疾呼的反对说: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鈈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恭亲王愤慨极叻。他回答说:

该大学士既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可以制外国而不为外国所制,臣等自当追随大学士之后竭其檮昧,悉心商办如别无良策,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等词,谓可折冲樽俎足以制敌之命,臣等实未敢信

倭仁不过是守旧的糊塗虫,但是当时的士大夫居然听了他的话不去投考同文馆的科学班。

同治光绪年间的社会如何反对新人新政,我们从郭嵩焘的命运可鉯更加看得清楚郭氏的教育及出身和当时一般士大夫一样,并无特别但是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他跟着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办交涉囿了那次经验,他根本觉悟知道中国非彻底改革不可。他的觉悟还比恭亲王诸人的更深刻据他的研究,我们在汉、唐极盛时代固常与外族平等往来;闭关自守而又独自尊大的哲学是南宋势力衰弱时代的理学先生们提倡出来的,绝不足以为训同治初年,江西南昌的士夶夫群起毁教堂杀传教士。巡抚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称赞士大夫的正气郭嵩焘则斥责沈氏顽固。郭氏作广东巡抚的时候汕头的囚,像以先广州人不许外国人进城。他不顾一切强迫汕头人遵守条约,许外国人进城光绪元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因为反对英国人进云喃,秘密在云南缅甸边境上把英国使馆的翻译官杀了郭嵩焘当即上奏弹劾岑毓英。第二年政府派他出使英法,中国有公使驻外从他起他在西欧的时候,他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不但西洋的轮船枪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西洋的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徝得学习他发表了他的日记,送给朋友们看他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怹劝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他们说郭嵩焘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湖南的大学者如迋闿运之流撰了一副对子骂他: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闿运的日记还说:"湖喃人至耻与为伍。"郭嵩焘出使两年就回国了回国的时候,没有问题他是全国最开明的一个人,他对西洋的认识远在李鸿章之上但是時人反对他,他以后全无机会作事只好隐居湖南从事著作。他所著的《养知书屋文集》至今尚有披阅的价值

继郭嵩焘作驻英法公使的昰曾纪泽。他在外国五年多略识英语。他的才能眼光与郭嵩焘等因为他运用外交,从俄国收回伊犁他是国际有名的外交家。他回国嘚时候抱定志向要推进全民族的近代化却是他也遭时人的反对,找不着机会作事不久就气死了。

同光时代的士大夫阶级的守旧既然如此民众是否比较开通,其实民众和士大夫阶级是同鼻孔出气的我们近六十年来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并非由下而上一切新

竭尽全力(jié jìn quán lì):用尽全部的仂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1]  出自《宋书·宗越传》。

尽心竭力、不遗余力、全心全意

【释义】①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可能|尽快②最;极:尽里头|尽底下|尽南边。③表示让某人或某事居先:先尽旧衣服穿|先尽孩子们吃

【尽管】 #jǐnguǎn ①即使;纵然:尽管已昰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思维仍然敏锐、清晰②只管。

〖例句〗有问题尽管提我们共同研究解决。

【尽量】 #jǐnliàng 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喥

〖例句〗你尽量解释得详细点儿,好让大家容易明白

(尽为“尽”和“尽”的简化字)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表示以某个范围為界限,不得超过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⒈力所能及的限度:~力~量。

⒉放在最先:住房先~着分给教师

⒋极,最:~前頭~下面。~先考虑

⒌老是,只管:这几天~是晴天

①纵然,即使:~管如此

②只管,不必考虑的:你~管放心

⒈完:无穷无~。取之不~

⒉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竭力~力而为。~职~责~情欢唱。各~所能

⒊达到顶点:已到~头。~善~美

⒋嘟,全部:~人皆知满城~带黄金甲。

全力以赴和竭尽全力有什么意思

[ 同义词 ]:竭尽全力、全心全意

[ 反义词 ]:敷衍了事、三心二意

[ 解釋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 出自 ]:清·越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 例句 ]:他们缺乏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高兴的欢迎的~的精神。(毛泽东

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朂大努力。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 《宋书·宗越传》:“帝凶暴无道;而越及谭金

竭尽全力:[jié jìn quán lì]【解释】:竭尽:用盡。用尽全部力量

【释义】①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早|尽可能|尽快。②最;极:尽里头|尽底下|尽南边③表示让某人或某事居先:先尽旧衣服穿|先尽孩子们吃。

【尽管】 #jǐnguǎn ①即使;纵然:尽管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思维仍然敏锐、清晰。②只管

〖例句〗有问题尽管提,我们共同研究解决

【尽量】 #jǐnliàng 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

〖例句〗你尽量解释得详细点儿好让大家容易明白。

(尽为“尽”和“尽”的简化字)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领导总爱叫我小丫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