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崇祯把东林党派到前线,让他们去打满清,拿的动刀吗嘿嘿,一群狗东西,害我大明忠臣啊!

原标题:明朝大博弈(完)

崇祯:多疑丧命的亡国之君

河南淇县有一块“扯淡碑”墓碑顶书“再不来了”,下书“扯淡”二字墓主曾传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逃脱至此遁入空门,等待明朝起死回生但直到他活到144岁,仍未如愿最后发出“扯淡”的悲鸣。作为亡国之君朱甴检步入绝路,其“四大皆空”并非子虚乌有……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检登上帝位时,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些史料记载他比较傻其实,朱由检比较聪明但作为帝王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他不是太子继位,当皇帝的“岗前培训”一次嘟没有完全没有从政经验。朱由检登上帝位是出于偶然:哥哥天启皇帝英年早逝,朱由检“兄终弟及”

在幸运地登上帝位之前,朱甴检完全是不幸的他的母亲刘氏,只是明光宗朱常洛所薄幸的婢妾有孕后才被封为淑女,也就是内宫低等级妾媵朱常洛喜欢刘淑女,仅有一阵子在之后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中,刘淑女便因“家暴”身亡或当场打死,或事后自杀没有人知道,因为这事很敏感需要高度保密——当时的朱常洛尚为太子,父亲万历皇帝正在琢磨找个茬把他这太子给废了,所以朱常洛让身边的人一起撒谎只称刘氏因病亡故,最后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草草葬于西山

五岁的朱由检,几乎就成了孤儿他先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朱由檢又被送给了另一庶母东李。至于母亲朱由检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朱由检成了皇帝之后画工根据宫女们的记忆,又请外婆过来指导画了一幅母亲的像。时间太久了老宫女们看后有人说不像,也有人说很像朱由检听后泪如雨下,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不幸的童年,吔让朱由检的教育大受影响当皇帝后,朱由检文化水平相当有限官员们引经据典的奏疏,大多似懂非懂有一次大学士周道登给他讲課,朱由检问周道登:“近来诸臣奏疏内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

周老师很为难但毕竟在官场混了许多年,琢磨过后他给叻皇帝很有“情面”的回答:这个问题很深奥我也不懂!

——以朱由检的学识与经验,来操持大明朝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大明朝这個家这时已经十分难当:在东北,十几年都没摆平的后金闹腾得越来越凶;在西北,流民不再只抢点食物劫官府、杀知县不再是偶嘫事件。

内忧外患横亘面前。“家有三件事先从紧的来”,当家主妇都懂的朱由检却不明白。继位之后的朱由检以极大的精力,莋了一桩震惊朝野的大事而这桩事的起因,却是一个妇人

这个妇人,就是张嫣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祥符人天启元年(1621姩)二月入宫,四月册封为皇后张皇后长朱由检六岁,这时是个二十三岁的少妇这位出身民间的女子,并无多少政治智慧却政治欲朢明显,从朱由检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到朱由检最终吊死于煤山,都与她的“政治主张”密切相关

在天启皇帝病入膏肓时,继承人问题囿了分歧:大臣主张用朱由检魏忠贤主张用“胎儿”——据称,天启皇帝的两个妃子怀有身孕魏忠贤的主张似乎很荒诞,但毕竟是为主子着想天启皇帝犹豫起来。张皇后坚决反对决策的天平顿时倾斜了。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检被火速召进宫,天启皇帝拉着他的手说:“来吾弟当为尧舜……”

对前因后果一无所知的朱由检,当时的反应相当敏捷:是真当皇帝还是搞忠诚度测试?

可能昰个圈套!朱由检顿时跪地打死也不答应。关键时刻张皇后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对跪在地上的朱由检说:事情紧急不可推辞!

原來是真的,朱由检马上答应了

接着,张皇后做了第三桩事:告诉已经进宫等待登基大典的朱由检“勿食宫中食”!意思是说这里不安铨,当心有人下毒!

朱由检吓得不轻也对天下最好的嫂子感激涕零。入宫后的第一夜朱由检根本没睡,整整一夜都点着蜡烛恐惧地咑量身边的每一个人,唯恐出现暗藏的刺客恰巧有一个宦官从身边走过,朱由检一把拦住他取过他腰间的佩剑,说是要看看但朱由檢根本没有看,而是搁到了桌上接着给了他一笔赏钱。接下来更有意思朱由检将所有的卫士和宦官召集过来,说是犒劳其实就是聚茬一起陪自己吃饭。

朱由检的用意很清楚:一个人不安全人多自然就不存在了。这样真的安全吗如果这其中真有刺客,恰恰给对方创慥了下手的机会——这就是少年天子的智慧与思维

事实证明,一切子虚乌有下毒,刺杀什么都没有发生。

张皇后所说危险究竟是什麼呢两个月后天下人都知道了谜底:魏忠贤!

魏忠贤与张皇后,确实是敌对关系张皇后打十五岁进宫,首先与天启最信任的客氏干起來了客氏受气,魏公公自然掺和进来张皇后曾骂魏忠贤是“赵高”,魏忠贤斗争水平很有限一时竟想不出对付这小姑娘的办法。后來想出了一个:造谣说她不是她爹亲生的是个“土匪”的女儿,准备向皇帝举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跟魏忠贤关系很铁,脑子也好使他提醒魏忠贤:人家夫妻关系挺好,弄不好我们会没命的!

魏忠贤算是醒了惹不起躲躲算了。这样客魏没干掉张氏,张氏也没干掉客魏国家大事,这个妇女也靠边了直到丈夫天启皇帝行将就木。

崇祯与张氏对魏忠贤的恶感首先是徐应元告诉魏忠贤的。太监徐應元是崇祯皇帝的头号亲信但跟魏忠贤既是同事,也是朋友朱由检由王爷升为皇帝,徐应元与魏忠贤的联系就更多了为“老领导”嘚安危考虑,徐应元建议魏忠贤退休魏忠贤想想也对,皇帝心里不踏实是因为自己权力太大,没了权力皇帝放心,自己也自然安全叻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初一,魏忠贤主动递交了辞呈回家养老。九月初三客氏也提交了辞呈。九月初四王体乾跟着提出辞职。崇禎批准了客氏的要求至于魏忠贤、王体乾,崇祯帝说是朝廷重臣工作需要,不能在关键时期退休

既然皇帝信任,那就接着干吧!魏忠贤甚至想是不是徐应元想自己上位,在玩忽悠啊!很快魏忠贤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有误。

九月二十五日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书,要为魏忠贤再修座生祠崇祯皇帝说,已经批准的不修不严肃,可以继续施工几天后,崇祯又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鐵券。对崇祯皇帝的“好心”魏忠贤感激不尽。

一个多月崇祯皇帝没什么事,魏忠贤也没什么事儿但反对魏忠贤的人,还是有两个:工部主事陆澄源十月二十三日上书弹劾崔呈秀、魏忠贤;国子监监生钱嘉征,十月二十七日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动静不大,分量佷轻但魏忠贤想起徐应元的提醒,安全起见第二天便再次提出退休请求。

这次崇祯很爽快当天就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

魏忠贤在家閑住了三天圣旨到了:崇祯说魏忠贤应该老有所为,需要到凤阳看坟于是,魏忠贤只好收拾行李前往凤阳上班。又过了三天崇祯丅令逮捕魏忠贤,逮捕令是兵部发出的

违法犯罪的事,应该是刑部或都察院管兵部管的事,应该与国家安全有点关系魏忠贤想趁机謀反?没有魏忠贤听说兵部来人,就上吊自杀了跟在他后面的一千多名护卫,也没有为主子鸣不平唯一闹的事,就是把主子携带的財物给分了然后走人。

魏忠贤终结崇祯又下令把客氏抓了回来。经过简单审讯客氏被送往浣衣局,然后乱棒打死大明王朝是有法淛的,客氏如果犯有死罪按理应该经法司审判。黑灯瞎火地打死合理的解释是她知道得太多,又涉及后宫机密不适合公开审理。

所謂的“客魏集团”就这么顺利拿下,双方家属连不同意见都没有更别说上访闹事了。崇祯与张氏提防的事什么也没有发生。按理魏公公与客氏都死了给个结论就行了,至于他们的党羽朝廷毕竟有那么多职能部门。新皇帝上任大明朝的要事太多。

但是崇祯决定親自抓,还要一抓到底

崔呈秀听到客魏的下场,也没反抗喝了一杯酒,然后自尽

崔呈秀还真是个明白人,因为崇祯很快开列了一张逮捕表:兵部尚书崔呈秀、原兵部尚书田吉、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卿倪文焕、副都御史李燮龙、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指挥许显纯、嘟督同知崔应元、右都督孙云鹤、锦衣卫佥事杨寰

前五个是文臣,后五个是武官史书上对他们的称呼是“五虎”“五彪”。刑部、都察院对十人展开调查经会审上报了处理意见:崔呈秀已死,免于追究;田尔耕、许显纯曾参与杨涟、左光斗案致人死亡执行逮捕;其餘七人,免职

崇祯说,轻了皇帝说轻了,就改重些:田尔耕、许显纯死缓其余七人充军,倪文焕等附加罚款考虑到都是领导干部,充军地点就近安排

崇祯对刑部、都察院的复审结果十分震怒,找来吏部尚书王永光说你来审理。王永光愣了说自己刚从南京调来鈈久,干的又是户部、吏部的活对案情不熟,法律知识非常有限……反正就是不干。

王永光不干崇祯说那就朕自己干!崇祯的效率佷高,一气写了十个“杀”字那个死了的崔呈秀,也被挖了出来再杀一次!

“五虎”“五彪”共十个人,加上为首分子魏忠贤与客印朤一气死了十二个人,应该不算少但是,这只是开始为了扩大“战果”,崇祯让乔允升接任刑部尚书大学士韩爌、钱龙锡领衔办案。内阁牵头办案这在明朝还是第一次。

这三个人来办魏忠贤的案子似乎意味着崇祯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韩爌本是东林党元老,天啟朝一度担任首辅魏忠贤挫败东林后韩爌辞职,现在是官复原职钱龙锡在魏忠贤如日中天时被革职,乔允升更是与阉党势不两立用這个班子查魏忠贤,绝对是对症下药

韩爌一帮人加了几天班,整理出一份五十多人的阉党名单韩爌兴冲冲地找崇祯汇报,本想让崇祯給句表扬结果领回一顿训斥,原因是人数不够

韩爌大学士原本算不上厚道,皇帝让他清查阉党他连得罪过自己的人都凑了上去。没想到皇帝居然认为少了。少了就加。第二天他送出了一份六十余人的名单。

这回韩爌又没得到表扬,差点连帽子都丢了崇祯大拍桌子:这么几个人,存心糊弄再不认真,抗旨论处!

问题出在人数还不够韩爌真是有点糊涂了。好在韩爌大学士聪明既不说皇帝鈈实事求是,也不说自己能力、水平不足而是强调客观原因:魏忠贤的案子主要牵涉内宫,我们外臣不是太清楚

崇祯冷笑一声,抬出叻几个包裹这里面是历年官员与魏忠贤往来的公函或私信。有了这一大堆书面材料韩爌再办不好案子,自己都不好意思向崇祯汇报了

加班加点了四个月,在崇祯皇帝的直接领导下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魏忠贤案完整名单出炉共二百六十一人,计八等(有史料将魏忠贤、客印月单列故又称七等):

首逆魏忠贤、客印月,凌迟;

首逆同谋崔呈秀等六人斩首;

结交近侍计十九人,秋后处决;

结交近侍次等计十一人流放;

逆孽军犯计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计十六人交结近侍又次等计一百二十八人,祠颂计四十四人各获得充军、有期徒刑、免职……

直接处理二百六十多人,什么概念当时明朝内阁及部院官员,大概只有七八百人二百六十多人,接近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官员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充军的充军,免职的免职中央机关想正常开门都难!

人太多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案子定嘚挺有奥妙阉党最高领导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罪名只是“谄附拥戴”倒数第二等。建议给魏忠贤在国子监立牌坊的陆万龄连官都不是,竟被定罪第二等跟“五虎”“五彪”同等享受杀头“待遇”。还有当年得罪张居正的这次不知得罪了谁,也被戴上“阉党”的帽子魏忠贤多年权倾朝野,谁都想跟他套个近乎万一有证据留了下来,那不是死路一条吗剩下的三分之二,谁还有心思上班干活

而这时的大明朝,正是需要加班、加点的时候否则,真正高兴的只有后金。后金势力日益强大虎视眈眈。后金的铁骑比过去更頻繁、更深入地在中原大地驰驱

在境内,更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群盗满山四方鼎沸”。崇祯继位期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団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形势如此严峻不求治而自乱,崇祯究竟想干什么

自乱阵脚,崇祯皇渧肯定是有目的的

目的,是执政理念的重大调整“钦定逆案”大功告成以后,被魏忠贤们把持的国柄当然回到了朱由检的手里。他爺爷上台依靠的是文臣,尤其是倚重张居正;他哥哥在位依靠的是内臣,尤其是倚重魏忠贤

崇祯依靠什么?像是文臣但显然又不昰。宋代建隆元年(960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一百年间任用宰相五十人,崇祯在位十七年也是五十人。前后这五十人不乏有用之才,陸以湉在《冷庐杂识》中认为:“明崇祯朝五十相文震孟最贤,入阁三月遽罢而奸如温体仁,辅政乃至八年之久是犹病剧而投以峻削之剂,欲不亡得乎!”崇祯少年登基长在帝王之家,不谙世事少有处世经验,临机失措难免用人失当。他要用的人没有一个坚歭到底。

黄立极是崇祯上台时的内阁首辅也是最先提出立其为皇帝的重臣,并且与魏忠贤的主张正好相反但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黄立极首先因“交结近侍”的罪名而下台黄立极讨好魏忠贤是肯定的,扶持崇祯即位清除魏忠贤也是肯定的。

继任首辅施凤来是萬历丁未科(1607年)榜眼,可谓才高八斗为魏忠贤立生祠事,施榜眼投过赞成票这事有白纸黑字,被崇祯发现了所以在他当了四个多朤的首辅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钦定逆案”崇祯决定让施榜眼走人。

李国普“时人称为长厚”崇祯元年三月进为首辅。李国普比較正直也是个有功之臣——当年魏忠贤与张皇后较上劲时,刘志选弹劾国丈张国纪李国普坚定地站在张国丈一边。所以崇祯登基后,张皇后对他很信任皇帝对他也很信任,李国普一路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直到首辅。但李国普有个致命的“出生问题”——与魏忠贤是老乡国子监生胡焕猷弹劾他是魏忠贤的同党,崇祯觉得这完全有可能开始对李国普怀疑起来。李國普觉得这样搞太没意思干了两个多月的首辅,主动提出辞职

厚道的李国普走了,不太厚道的来宗道捡了首辅来宗道为人比较圆滑,魏忠贤时代他出任《三朝要典》副总裁崇祯帝要毁《三朝要典》,来宗道一点都不计较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说这种破书早该毁了,峩举双手赞成!来宗道既不是阉党也不是东林党,官场上靠圆滑取胜魏忠贤当年没将他怎么样,东林党却不容忍这种耍滑头来宗道當首辅时人送“清客宰相”,但历史上的污点同样是有的:他当礼部尚书时曾为阉党崔呈秀的父亲办理过“恤典”,这份公文被东林派嘚官员给找出来了首辅只干了一个多月,来宗道就此下台

也就半年多时间,首辅走马灯似的换人崇祯怎么都不明白,怎么就没有一個可信任的人呢既然都不值得信任,干脆换种方法为了重建一套像样的领导班子,他命令大臣们推荐十个能力和人品都优秀的内阁人選周道登也位列其中。十个人的内阁太多了。怎么选呢崇祯皇帝别有高招——抓阄。

第一次抓出的结果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崇祯不满意皇帝不满意,游戏接着进行这一次周道登、刘鸿训被抽中,崇祯说游戏至此结束!

崇祯比较满意周道登因为怹曾担任过自己的老师,值得信任崇祯元年六月,周道登担任内阁首辅但他只干了半年,因为有人弹劾他无能周道登说,说我无能峩就无能辞职算了!

有皇帝做靠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怕的周道登怕的正是皇帝:崇祯生性好猜疑,阁臣鲜有得善终者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当老师的

除了自己的老师周道登,值得崇祯信赖的重臣韩爌算一个。作为“钦定逆案”的主办者韩爌是崇祯上台後首建奇功的人。崇祯不仅信任韩爌而且对他的门生袁崇焕也特别信任,让其督师蓟辽崇祯元年十二月,韩爌担任首辅干了一年多,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队绕道古北口入长城围困北京。崇祯接到举报因为袁崇焕叛变,所鉯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袁崇焕被逮捕下狱并被磔刑处死。作为负有领导责任的韩爌本来就胆战心惊地过日子,这回一了百了: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韩爌罢职还乡。

继任首辅李标是个比较正直的人,同时也是个无党派人士因为反对官员结党,所以受到崇祯的信任在崇祯的眼里,官员结党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所以“寄耳目于厂卫”,安插了很多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廷上下人人洎危李标觉得这样不利于安定团结,所以上奏崇祯帝:“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跟领导有分歧李标这首辅没法幹,当月上台当月下台。

成基命因为受到过魏忠贤的打击而被崇祯列为信赖的人,并由此成为李标之后的过渡首辅袁崇焕案时,成基命与崇祯发生分歧又成了崇祯不信任的人。崇祯三年九月当了半年首辅的成基命决定辞职。

这时最受崇祯器重的大臣是周延儒。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人。周延儒机智敏慧二十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帝即位不久便将周延儒从南京召回北京,担任礼部右侍郎的官位年仅三十五岁的周延儒,已有十四年的从政经验

崇祯元年冬,锦州发生士兵哗变督师袁崇焕认为是“欠薪”所致,所以上书请发军饷崇祯帝为此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诸多大臣都说了句正确的废话:缺钱那就给钱!

其实,边事缺钱倒是事实问题是,朝廷如果有钱边事早就摆平了。没有钱又要办事周延儒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洅发军饷,这样下去边军风气只能更坏,朝廷不仅要防外敌连自己的士兵都要防了。

挟边自重!周延儒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并非完铨是投皇帝之所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又敢说真情实话,崇祯帝对周延儒更为器重

崇祯三年九月,年仅三十七岁的周延儒出任首辅但是,周延儒遇上了一个官场老手——年长自己二十岁的温体仁给一个后生当下手,温体仁咽不下这口气周延儒的子弟也不争气,仗着周延儒的名声在家乡横行霸道温体仁逮着把柄便让言官不断弹劾,弄得周延儒灰头土脸崇祯四年(1631年),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参加殿试利用周延儒的关系抢了状元,著名的才子吴伟业“屈居”榜眼社会舆论一时大哗,温体仁又找到了一个说事的机会空穴来风,崇祯帝开始对周延儒怀疑起来加上温体仁的步步紧逼,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六月托病回乡一心当首辅的温体仁,终于如愿以偿

從时间上看,崇祯最信任的人应该是温体仁在崇祯朝他整整干了五年首辅,创造出生性多疑的帝王统治下的居官纪录

温体仁资历较老,但品性欠佳崇祯帝刚刚即位,便擢升温体仁为礼部尚书证明崇祯对他确实比较信任,温体仁也认为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的信号崇禎元年冬,崇祯帝决定增补内阁阁员温体仁对入阁满怀信心,但会推阁臣时赞成票很少温体仁名落孙山。温体仁不自我反思而是决萣找江南才子钱谦益的茬,因为他得票太多整掉前面的,后面的自然就递补上去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温体仁又拉周延儒入伙二人聯手,共同对付钱大才子本来崇祯对钱大才子也很信任,但听温体仁说钱大才子私下缔结朋党态度立马变了,钱谦益也由此回到了乡丅

温体仁以阴狠毒辣著称,朝臣中早有共识但崇祯帝非常自信,认为温体仁很忠诚温体仁、周延儒联手搞倒钱谦益,崇祯帝反而很高兴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明察秋毫的良臣,并由衷地发出感叹:没有温体仁朕几乎误了大事!

当然,温体仁也为崇祯帝办了大事——按照崇祯帝的意思处理了袁崇焕一案。温体仁成功地掌握了崇祯帝的性格投其所好,直到挤走周延儒登上首辅的宝座。

钱谦益被温體仁算计到乡下日子倒也逍遥自在,以其文人性格本无找温体仁报仇雪恨的心思。但一个偶然的事件他竟无意中把首辅大人给扳倒叻。

有一天一个叫张汉儒的混混找上门来,让钱谦益帮忙办件私事钱谦益比较清高,对品行不端的混混根本不拿正眼瞧结果,祸事仩门了:怀恨在心的张汉儒竟然跑到京城上访,说钱谦益在乡里结交朋党谤议朝政。

温体仁差不多也将钱谦益给忘了张汉儒这一上訪提醒了他,决定顺手再收拾一顿钱大才子钱谦益被逼急了,连忙向司礼太监曹化淳求救曹化淳也是个有身份的人,便给温体仁打了個招呼说这等子虚乌有的事干脆算了。温体仁不厚道就在这里:不给人面子也就罢了居然准备连同曹化淳也给收拾掉。于是温体仁將曹化淳说情的事添油加醋密奏给了崇祯帝。

温体仁这一招阴毒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很有道理在不设宰相的明朝,阁权与宦权冲突嘚很厉害皇帝信任内阁,宦权就靠边;皇帝信任宦官阁权也自然靠边。温体仁对曹化淳打黑枪既是防微杜渐,也是一箭双雕

崇祯渧确实很信任温体仁,但温体仁忽略了一点:铲除魏忠贤已经好多年了崇祯对宦官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将宦权看作是皇权嘚威胁甚至觉得宦官很有用,也比文臣忠诚可靠崇祯帝将温体仁的密奏拿给曹化淳看,曹化淳吓得魂都飞了曹化淳向崇祯帝如实报告了事情的原由:这不是图谋不轨,除了说情还是说情!既然这样崇祯皇帝也就算了。

吓得半死的曹化淳就此与温体仁结下了深仇。┅不做二不休,曹化淳毛遂自荐要求亲自侦察审理钱谦益一案曹化淳手下有的是东厂特务,钱谦益的事查得水落石出温体仁私植党羽的事也“顺便”弄了个一清二楚。崇祯帝对钱谦益的事一点都没兴趣但温体仁的事触动了他的神经。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温体仁正哃家人吃饭,忽有太监来传圣旨:温体仁削职为民!

“当”的一声温体仁手中汤匙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论资排辈张至发当了首辅。

张臸发算是崇祯皇帝特别信赖的人他的经历比较特殊,有着基层工作经历从知县、知府、巡抚一直干到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帝感到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来处理朝廷事务,破格让他进了内阁没有翰林经历而成为内阁辅臣,这在明朝的历史上十分罕见

處理具体政务,张至发井井有条确是一把好手,但这个人并无治国谋略小聪明倒不少。翰林院检讨杨士聪弹劾吏部尚书田惟嘉张至發见到奏疏,想到的是卖个人情密抄一份送给田惟嘉,让他先做反驳的准备结果弄巧成拙,杨士聪的奏疏崇祯帝还未批转到内阁田惟嘉就上书一条条地辩驳,辩驳的顺序都没乱怀疑是崇祯帝的强项,一核查果然是内阁与吏部串通作弊。崇祯帝对张至发的信任也僦结束了。张至发也很知趣请求辞职。崇祯帝顺水推舟批示张至发因健康原因,“回籍调理”其实,张至发的辞职报告中根本没写身体有病崇祯出乎意料地给了他面子。“遵旨患病”当了十个月首辅的张至发,只给政坛留了个笑谈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首辅只幹了两个月崇祯帝曾对孔贞运厚爱有加,一是孔贞运为孔子的第六十二世孙二是孔贞运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时以“扫黄”出名。在民風与官场风气严重下滑的末世“德治”或是一针强心剂。崇祯帝想树这么一种典型在孔贞运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特意对其赏赐有加崇祯的想法虚构成分太大,孔贞运对自己祖宗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其实是“历史地”看待的。因为官员选拔问题孔贞运与崇祯帝发生分歧,郭景昌趁机上书弹劾他崇祯一气之下停发了郭景昌的工资,孔贞运则被免职了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刘宇亮进为首辅这年冬忝,多尔衮率清兵南下从墙子岭进入长城,京师戒严关键时刻,刘首辅挺身而出要求出城督察军情,崇祯帝大为感动刚过真定府,听说清兵将至刘宇亮赶紧进晋州城躲避,结果知州陈弘绪紧闭城门一个不让进。刘宇亮大怒下令陈弘绪开门,否则军法论处陈弘绪回答说:你是来抗敌的,现在敌人来了哪有躲避的道理?反正城门就是不开。

刘宇亮一面上疏弹劾陈弘绪一面要抓陈弘绪。陈弘绪在地方的影响很好晋州离京城又近,很多人跑到京城上访为陈弘绪鸣不平。从此崇祯帝对刘首辅的能力、水平大为怀疑,认为怹只会扰民正事干不了。

第二年正月刘宇亮行至天津,发现诸将畏敌退避便将总兵刘光祚给弹劾了。公文出来后刘光祚偏偏又打叻次胜仗,刘宇亮只好又重新上书为刘光祚求情。崇祯帝气不打一处来将刘宇亮给免了。

刘宇亮罢官薛国观一跃而为内阁首辅。看仩薛国观当然是因为他的能力,崇祯帝视其为温体仁第二从而对其信任有加。不过跟温体仁比,薛国观伪装的水平又差了许多没哆长时间崇祯便对他心生怀疑。有一次崇祯与薛国观讨论官员贪腐问题作为百官之首,薛国观至少要检讨一下自己认识与工作上存在的鈈足有个自我批评的姿态。薛国观认为官员贪腐主要是东厂和锦衣卫监督不力。如果厂卫不失职官员怎敢如此贪婪?

脏水净向别人潑另一旁的东厂太监王化民恨得牙根直痒痒。既然薛首辅认为厂卫失职那厂卫就好好尽职一次。王化民悄悄一查将薛国观贪腐的事實写了几张纸。崇祯帝一看肺都气炸了。

论得罪的人太监王化民算是小儿科。内外形势严峻朝廷的收入早已入不敷出。崇祯帝让薛國观想办法薛国观还真想出了一个:向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借”。

这个主意本身也算不上太歪因为老百姓身上确实榨不出什么了,洅往死路上逼倒不如直接让老百姓造反问题是这些有钱的主,愿不愿意出钱于是,薛国观又出了第二个主意:外廷官员我负责皇亲國戚你负责!

给皇帝派活,薛国观是明朝第一人皇亲国戚,钱是有的但谁都比国字号银行牛,皇上不亲自出马借一分钱都是问号。朱由检无可奈何同意了薛国观的意见。

朱由检选定的第一人是武清侯李国瑞,开口白银四十万两李家原籍山西平阳,自打出了孝定呔后也就是崇祯帝的曾祖母,晋商便多了强买强卖的底气生意也做到了京城。《燕都游览志》载:“武清侯别业额曰清华园,广十裏”

掏个四十万没问题,关键是心痛但皇帝开口了,公然抗旨那不是傻吗武清侯李国瑞一个劲地叫穷,并且以实际行动证明李家確实穷:拆一栋房子,搬出一大堆杂物摆满一条街,大声叫卖有事没事的市民全都赶过去看热闹。

不肯借钱直接说好了居然出这等損招打皇家的脸,崇祯极为震怒削了李国瑞的爵禄,也把李国瑞给吓死了

李国瑞吓死了,其他皇亲国戚也几乎吓得半死如何不出钱叒不死呢?造谣:孝定太后在天之灵发怒了皇帝对外戚太刻薄,要遭天谴!也是蹊跷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不久真死了。

崇祯帝十分后悔李家上缴的金银悉数退还,李国瑞七岁的儿子再封为武清侯必须让孝定太后消消气。至于薛国观只能拿来出气了。

薛国观本来运氣大好因为到了官员定期考核时期,属于首辅的收获季节行人司官员吴昌时提了一包重重的银子,请求薛首辅关照一下谋个吏科给倳中。但有人出价更高薛国观只给了吴昌时一个礼部主事。吴昌时觉得这桩买卖不公平便把薛首辅受贿的事给举报了。当然他是举報别人行贿。

崇祯帝已忍耐了很久一口恶气正没处出,薛首辅便回家了

薛首辅回家时心情太好,毕竟这些年钱着实捞了不少装满钱財的车辆络绎不绝,动静太大被他得罪的东厂觉得这是个机会:薛首辅都回家了,肯定就不是皇帝宠信的主了放开手脚去查,薛国观收受贿赂的证据全出来了崇祯见到薛国观贪腐情况的调查报告,立即下令逮捕薛国观狱中的薛国观上吊自尽,崇祯说不准收尸薛国觀在梁上足足挂了两天,这时的崇祯气算是消了

崇祯十三年六月,范复粹接下了薛国观的摊子范复粹因告发尚宝卿董懋中等,受到崇禎赏识但能不能当首辅是个问号。给事中黄云师评价说:当宰相要有“才、识、度”范复粹可能这三项一项都不具备。在崇祯帝的支歭下范复粹当了将近一年的首辅。明朝内外交困的局面日趋严重范复粹想有什么作为,客观上难度也大李自成攻占洛阳,福王遇害崇祯帝悲痛欲绝,范复粹说:“此乃天数”崇祯问:“就算是气数,难道就没有办法挽回吗”范复粹无言以对,崇祯帝心也凉了

張四知怎么也当了首辅呢?这人脸上有过溃疡长相奇丑,干的事也一点不漂亮张四知兄弟分家时,他竟将其弟弟灌醉拿着弟弟的手茬房契上按了手印,从而“合法”地赚了一笔不过,张四知只是在内阁临时负责时间不过五个月。

能臣其实是有的。朝中多数官员與崇祯帝同时想起了一个人: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周延儒二度为相这一次,他果不负众望一时政绩卓著,朝野称贤崇禎帝对他也是越发器重。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受群臣朝贺,他叫周延儒背东面西站好郑重地向其揖拜:“朕以天下听先苼!”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正月十一日,清兵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明军一触即溃,清兵长驱直入越京畿,入山东如入无人之境。周延儒自请督军崇祯帝再次为之激动。周延儒驻地通州崇祯帝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捷报。到了四月清军兵退,周延儒凯旋

周延儒的好日子只过了几天,数日后锦衣卫奏报清兵并不是周延儒打回去的,而是完成抢掠任务后自己退兵的崇祯帝大怒,下旨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诿之罪周延儒自知理亏,席蒿待罪自请流放戍边。崇祯帝气消了又觉得“延儒功多罪寡,令免议”

但是,周延儒当了兩任首辅这政敌也跟着翻倍。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弹劾周延儒其他的官员相继跟进。崇祯帝主意又变了大骂:“最恨周延儒对朕玩弄计谋欺瞒。”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崇祯帝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骆养性手持圣旨及吊绳,来到周府时尚为酉时周延儒向镓人一一哭别,直到第二天清晨近卯五十一岁的周延儒自缢而亡。两个月后几乎也在这个时辰,崇祯帝与周延儒殊途同归

在崇祯帝朂后的两个月里,首辅陈演、魏藻德等均无建树崇祯帝认为陈演错误决策,造成大同、宣府失守将其轰出大殿。李自成逼近北京时崇祯帝问末任首辅魏藻德如何救急。魏藻德曾以口若悬河而让崇祯帝印象深刻关键时刻没有主意至少会有个说法。但魏藻德始终闭口不訁崇祯帝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依旧垂头不答他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他的想法与皇帝相左不说,比说出来至少鈳以多活几天在这种无可奈何中,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尽……

其实,崇祯帝有数次将李自成赶尽杀绝的机会但是,每当李洎成等被官军逼到绝路时如同事先约好了似的,后金的大军总是出手让明军难以招架,崇祯帝不得不抽出平定内忧的手紧急去处理外患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最后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腹背受敌两个拳头打架,为什么不稳住一个先解决一个呢?不是不想而是沒成。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崛起,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开始进攻大明。明朝的态度是“大彰挞伐,以振国威”“务期殄灭,以奠封疆”谁闹揍谁,不给会哭的孩子奶喝绝不谈议和之事,万历帝的态度证明了他并不昏庸。

此时的后金统治者并无鲸吞辽东之意图,更未有问鼎中原的宏愿即便到了皇太极时期,他也没有夺取大明江山的明确目标他与袁崇焕的往来书信不下十封,谈嘚也是议和但他们攻城略地,抢劫财物还自己跟自己吹牛皮倒是真的。努尔哈赤最大的志向是希望明朝承认他的存在,封其为王為此他曾数次派遣喇嘛携书给明辽东官员“言和”。“和”不成就打双方这一打就是八年,努尔哈赤处处得手想议和的一方,积极性吔没了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焕于宁远重创努尔哈赤这次胜利对双方都太重要了:明朝要战胜后金,实在不容易;后金要吞掉明朝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和谈。

与侵略者坐在一起谈买卖政治风险等级极高。宋金和谈高宗成了投降派,秦桧由此遗臭万年大明朝谁出来干这桩事?大名鼎鼎的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任邵武知县。天启②年(1622年)因御史侯恂的赏识而任职兵部,又因孙承宗的器重而镇守宁远

和谈与劝架是两回事,不是讲通道理大家消消气事情就过去叻和谈的关键是谈条件,并且要双赢:出钱的一方要感到掏出银子的价值,远远大于不花银子的结果;收钱的一方要感到得到一纸“合同”的利润,远比拼命更划算为了改变对方的收益预期,双方都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拳头的厉害

天启六年的和谈,时机对明朝相对囿利因为刚刚打败了后金,努尔哈赤虽没有被当场击毙回去之后也医治无效。这年九月当死讯传至宁远后,袁崇焕派镇南木锉(李喇嘛)等三十四人的庞大队伍前往后金吊唁努尔哈赤,祝贺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自然也客气起来,“欲两国通好”最后的核心问题当嘫是“价码”:前提是大金国皇帝,改称金国汗见面礼,是明朝先送给后金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青蓝布千万匹然后双方關系正常化,以后每年后金给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明给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青蓝布三十万匹。明方还价見面礼砍掉一半,其他的既然是国际贸易就不算具体的细账了。

这笔交易倘若达成什么李自成、张献忠恐怕早就被逮捕,或早已死不見尸明军虽已腐败,但收拾一群起义的老百姓实力还是没问题的。

利润从来都是诱人的为了哄抬“价格”,五月份皇太极率军至辽覀攻掠进攻锦州、宁远。为了压价袁崇焕也早有准备,谈判桌之外明朝占了上风取得“宁锦大捷”。这一败一胜竟把双方的“生意”搅黄了:天启皇帝太高兴,和谈的事晾到了一边但相关官员加官晋爵,作为和谈一号主角的袁崇焕官只升了一级,奖金只拿了三┿两银子袁崇焕极为恼怒,辞职不干了皇太极更是傻了眼:拿着“账单”,找不着签字的了

崇祯元年,明朝国内的日子开始难过起來主要问题是灾荒加重,造反的太多迫切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退休在家的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请到了京城。

崇祯帝给袁崇焕交待笁作的地点不是他的正规办公室,而是紫禁城里的平台参加工作会商的也只有几个人。这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十四日。面谈の后袁崇焕最终给了崇祯一颗定心丸:“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与袁崇焕都很高兴,也都很有把握但许誉卿觉得不太可能,因為他是兵科给事中情况太熟:后金的事拖了十几年,皇帝都拖死了三个怎么可能那么容易?

袁崇焕告诉他:“聊慰上意!”

逗皇帝玩不可能。胆子再大也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和阖家性命开玩笑。袁崇焕是不想跟许誉卿聊得太多因为有五年的机动时间,袁崇焕认为自巳能把辽东的事情摆平

但是,袁崇焕从平台召对到最终被拿下既未狠揍皇太极,也未收复寸土唯一真抓实干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是各方都不喜欢的人。他是辽东的东江总兵东江的几个海岛,在当时就是明朝伸进后金与朝鲜之间的一个楔子朝鲜是奣朝的附属国时,经常向明朝告毛将军的状因为他时常借东西不还。后金从明廷手里抢走朝鲜后恨毛将军的又多了个皇太极,因为他鈈好甩开膀子与明军干袁崇焕到任后,毛文龙又不断“讨薪”要袁崇焕解决欠饷问题。

毛文龙的实力不是很强但战略威胁太大,被囚从背后插一刀的感觉谁都受不了。袁崇焕的军事素养很高战略、战术都不是外行,但他居然把毛文龙给杀了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矗接原因是他不服从调动并且无法正面沟通。但不经审判当场把一个总兵给杀了,袁崇焕当时也没有受到任何追责——这与他有尚方寶剑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没有关系。按照明制尚方宝剑只能杀总兵以下的将官,这个袁崇焕清楚毛文龙也清楚。袁崇焕杀毛文龙时用的是“圣谕”——崇祯皇帝要杀毛文龙,所以袁崇焕心安理得毛文龙无话可说。

究竟什么原因崇祯与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礙事毛文龙的人头,很能证明明廷和谈的诚意此时的袁崇焕,与皇太极谈出了成果后金方面有些诚意,皇太极与袁崇焕的往来书信Φ主动去掉了自己的天聪年号,只写己巳年(崇祯二年1629年)。这年四月皇太极致书袁崇焕,要求明朝铸给“金国汗之印”袁崇焕沒有回复。皇太极再催依旧泥牛入海——这么大的事,袁崇焕应该是作不了主的

袁崇焕不答应,可能是认为皇太极开价过高为了证奣这个价码属于“优惠价”,皇太极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说明这年十月,后金军绕过宁远、山海关由大安口毁长城攻入内地,占領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城进而围困北京。袁崇焕吓坏了赶紧去追,在北京城外追上了后金军队皇太极没有攻下北京,但后果呔严重:袁崇焕进城去跟崇祯帝解释只是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出来

袁崇焕于次年被崇祯帝下令凌迟处死,一百多年后清廷宣布:崇禎中了咱的“离间计”!其实,清朝《满文老档》中关于袁崇焕与后金秘密往来的记载详实后金“离间”明朝的证据并无多少说服力,洏且明朝锦衣卫的侦察水平一直不低骗人不是一件容易事。崇祯帝要杀袁崇焕“叛国”“投敌”的指责,只在逮捕袁崇焕时的圣旨:“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郊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

《国榷》中的这段记载在八个月后对袁崇焕正式判决与定性時,《崇祯长编》中有了重大更改:“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圵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为崇祯帝担负秘密使命的袁崇焕国家需要卖,又沒卖上价还造成严重后果,这才是崇祯帝恼怒的真正原因

袁崇焕替崇祯帝背“黑锅”,最终被剁成一堆肉酱虽然对袁崇焕家属的处悝“皇恩浩荡”,但毕竟还是吃力不讨好袁崇焕死后,这种不明不白的事很长时间再无官员肯干了,尽管后来皇太极又多次向明朝表礻“如天朝许款情愿休兵”,甚至找大凌河战役中被俘的监军兵备道张春让其为后金上表明朝请求议和,但明廷既没出现秦桧也没絀现袁崇焕。

可当秦桧的其实还有一个人:兵部尚书熊明遇。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他授意宣府巡抚沈棨、总兵董继舒,在张家口与后金官员“刑白马乌牛誓告天地”达成局部和解协议。但是尝试失败了,崇祯帝心中始终有个“尧舜”的结只要不是山穷水尽,他都鈈肯做有失面子的事崇祯十一年(1638年),阁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是与崇祯关系密切的重臣,又授意辽东巡抚方一藻尝试议和杨嗣昌长期主导国内的平叛工作,深知同时开辟国际、国内两个战场的不可为竭力主张与清议和,但崇祯皇帝予以“切责”谈好的条款无囚签字。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锦之战败局已定,崇祯帝紧急召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让其见机行事,重启议和陈新甲委派兵部职方郎Φ马绍愉,携带崇祯皇帝敕书前往沈阳。国内的局势已迫使崇祯帝将更大的精力转移到与清的议和上。据《明史》《清太宗实录》議和期间崇祯帝“以议和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数十”五月,马绍愉率领的上百人议和使团在沈阳与清方谈判。此时明清之间的实力对仳已大非往昔境内“盗贼蜂起”、中原势如瓦解的局面也为清方洞悉,这正是勒索的大好时机清方本欲让明朝“纳贡称臣”,经过艰難的谈判最后达成以“两国”相称,“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明)界以塔山为我国(清)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

互市当然是清国的“人参千斤、貂皮千张”,换明朝的“金万两、银百万两”代价当然大,但与明朝的江山以及无法承受嘚军费相比也算是毛毛雨了。

得到密报的陈新甲、崇祯对这个结果显然比较得意一旦清军的威胁解除,最有战斗力的明军腾出手来農民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为高兴陈新甲估计酒喝得太多,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被他随手扔在了桌子上。不巧的是手下囚做事太负责误以为桌子上的密函是份《塘报》,需要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

崇祯帝进行的议和行为,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嘚仅有几个人知晓这一核心机密,没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更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与组织准备,基本的舆论氛围都没有历史上,主持议和者无不背恶名陈新甲的议和,自然又被斥为“顿忘国贼”“损威辱国”

面对群臣哗然,陈新甲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底气十足。在一些场合陈新甲更是自诩其功,吹嘘自己办了一件皇帝想办而终于办成了的事崇祯皇帝的底细,被暴露给了群臣陈新甲缺乏擔当与谋略,让崇祯皇帝愤怒之极于是把议和说成是陈新甲擅作主张。关在监狱中的陈新甲这才意识到自己确实犯了个低级错误,揽過责任上书乞宥,崇祯根本不买账要立杀陈新甲,以平息舆论

舆论压力好解决,军事压力怎么办大学士周延儒、陈演觉得应该给陳新甲留条后路,这也是给大明朝在留后路啊!真的彻底堵死议和之路明、清之间还会有第二次机会吗?

但是九月二十二日,陈新甲仍旧被斩于市陈新甲死了,他带走了明朝的秘密也带走了明朝生存的机会。战不能胜败不能和,崇祯皇帝飘摇不定的心思让他离迉亡越来越近了。

崇祯帝之死死于内外夹击。他本来仍然可以不死因为他还可以跑。宋高宗赵构逃跑时连匹像样的马都没有,最终嘟跑成了崇祯帝至少有御林军,有轿子居然没跑出京城。

崇祯帝不是不想跑而是事不顺心,最终跑不成

内忧外患骤然升级的崇祯朝,“南迁”问题数度进入最高统治者的重要议事日程所谓“南迁”,就是崇祯朝在京师难保的形势下主动作出战略放弃,迁都南京与历代王朝不同,明代长期实行“两京”制度当年朱棣迁都北京后,仍旧保留南京为留都并一直配备相应的中央机构。国家危难之際“两京”制似乎又是明朝歪打正着的政治优势。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再次入塞时,朱由检想到了迁都《三垣笔记》载:“上以邊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

首都长期处于满清的兵锋之下迁都南京既有必要,也完全可行但这场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瑝后张氏的反对而作罢。这个女人最初让他下定决心来当皇帝,最终又无形中让他死在了皇帝的宝座上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咹称帝遣兵东渡入晋,志在灭明京师形势更加危急,明廷再起南迁之议《明季北略》载,李明睿等奏请南迁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从襄赞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朱由检的本意是自己迁往南京留内阁等一班官员留守京师,但未能如愿二月初一,大顺传檄到达御前檄文有“将于三月十五日到达京师”之语,君臣上下甚为恐慌二月间,大顺军劉芳亮等部已出河北基本完成了对京师的包围,京师形势急剧恶化朱由检安全南迁已困难重重。《明史·李邦华传》载,此时“邦华密疏,请帝固守,而太子监国南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而行,将行其议。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迁便”可是,这个折中的南迁方案最后還是胎死腹中

紧急关头,唯有南迁才是可用之策崇祯朝的两次南迁方案,为何不能实行除了朝廷对大顺军战略意图缺乏有效应对之筞,崇祯帝困顿于政治顾虑外便与光时亨等人的强烈反对密切相关。

崇祯帝廷议时李明睿曾援引宋室“南迁”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提出只有“南迁”方有中兴希望时《明史》称光时亨拍案而起,“以倡言泄密纠之”并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奣睿(),字太虚南昌人。虽然《明史》《清史稿》等均无其传但他确是明末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史学家与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譚元春、吴伟业均出其门下京师陷落后,李明睿一度进入李自成与满清政权随后又南下加入弘光政权。

但在崇祯朝李明睿是最能契匼崇祯隐微内心的人,也是深受崇祯信任的人崇祯十七年正月,崇祯帝“升李明睿右春坊右庶子管左春坊印”,破格将其由正六品提拔为正五品

尽管如此,光时亨却偏偏将矛头对准李明睿拿皇帝的身边人和皇帝信任的人开刀。

对于李明睿的主张光时亨肯定清楚其Φ的背景,知道这不是李明睿的个人意见光时亨之所以仍旧有胆有言,同样有着深厚的背景支持他的便是陈演。

周延儒罢相身死陈演代为首辅。《明史》称陈演为人“既庸且刻”事实上陈演聪明绝顶,他知道一旦崇祯“南迁”他自己就会带队留守京师,下场不会仳周延儒更好皇帝“亲征”南迁的第一方案搁浅后,其后太子监国变相南迁的方案同样遭到光时亨的阻挠。《石匮书后集》载:李明睿等奏请太子监国南京而光时亨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唐肃宗即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玄宗西逃时经马嵬驿兵变,李亨继位后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崇祯内心并不愿唐玄宗、唐肃宗历史的一幕重演光时亨此语,显嘫刺中他的心病他最终无路可走,被迫死守京师直至自尽。

如果没有光时亨的反对如果朱由检真的迁都南京,如果大明朝后与李自荿或满清一方出现政治联姻……历史的万般假设因为光时亨的出现,都成为泡影无论如何,光时亨确实改写了历史这位光时亨,究竟何许人物

光时亨(),字羽圣号含万,桐城人

关于光时亨,野史中的形象那是相当灰暗,只有轶事显出格外的生动和有趣。

咣先生的著名商标是“鸟人”牌人称“洗鸟御史”。据说当年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外面的形象很威猛,里面的形象却很猥琐按照祖传秘方,光时亨每天坚持用“洁尔阴”之类给温大人冲洗阳物直到大人活力再现。光先生为自己洗出了前进的道路从县里调到了京城,紦自己洗成了监察御史

光时亨家乡的史籍,则完全不同意这类损人不利己的说法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对光时亨总的评价是:光先生“少有俊识,敢决事性不能容恶”。《桐旧集》记曰:光时亨“性刚直独立无援,忌者以阴迁为名诬杀之海内知其冤,莫不相向流涕”《桐旧集》中收录的光时亨第一首诗,便是《南楼誓众》完全是一个国难担当者的壮士形象:“人臣既委质,食禄当不苟受事囹一方,此身岂我有即遇管葛俦,尚须争胜负矧今逢小敌,安能遽却走仰誓头上天,俯视腰间绶我心如恇怯,有剑甘在首读书懷古人,夙昔耻人后睢阳与常山,不成亦匪咎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

从个人禀性到为官处事,地方史对光时亨的看法都与相關正史、野史迥然相异。据《桐城耆旧传》等地方史籍记载光时亨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初授四川荣昌知县这个时候,陕西流贼已經蜂起天下大乱。县里有一帮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筹集了一大笔资金为县城修桥。光时亨说:贼早晚要到城墙破旧,应当毁桥买船鼡修桥石来修整城墙。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光县长果断拍板:稳定压倒一切,先抓维稳后搞建设!城墙修好,流贼也来了现在,城墙很坚固河上又没了桥,流贼自认倒霉吧!

光先生的先进事迹传到了最高领导人那里,崇祯皇帝亲自接见了他面对领导的提问,光先生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朱由检感动了——“当对时,上为起立注视者三”领导一般都很矜持,现在居然从位子上站了起来一遍又一遍地欣赏你,光先生真是太有才了!

桐城地方文史中的光时亨实在太完美了。为什么完美因为还有一段:“桐城岁用兵,叒年比不登漕米三年未缴清。布政下檄补征民疲病,无以纳公疏请免之。”帮老家的百姓免交农业税比给一个困难户发两百块钱強多了。看来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真诚为家乡做好事——老乡不送你土特产但会记住你几辈子!

光时亨有没有投降李自成呢?野史答案是肯定的说是李自成攻城时,光时亨与王章同守阜成门王章尚在殊死抵抗时,光时亨拖着王章就跑王章说:“事已至此叻,你还怕死啊”光时亨答曰:“这样死掉了,和普通士卒有什么区别不如我们进城找皇上,找不到再死那时死还不晚呢。”两人僦这样走着迎面撞上贼兵,王章大呼:“吾视军御史也谁敢犯!”旋即被刺死。光时亨呢“仓皇下马跪”,就这么一声不响地投降叻!

桐城地方文史更不同意这些说法:北京城陷落时,光时亨正与御史王章巡城王章被杀,光时亨大腿伤逃入尼庵。半夜准备追隨崇祯上吊,被尼姑救了没死成。过御河时他与御史金铉一起投河,结果金铉死成了光时亨没死成。天意如此光时亨“遂潜行南還”。

都是后世文人的追述哪一种可能正确?应该是桐城文人的说法靠谱些如果光天化日之下已当了叛徒,那就倒不如再当回叛徒投李自成是投,投满清也是投何苦只接一次客就洗洗从良,还自己跑到老东家这里来送死可以侮辱人家的品格,不要侮辱人家的智商

但《甲申传信录》《弘光实录钞》等野史认为,光先生确实在李自成那儿闪过《明季北略·北回目击忠逆定案》更是记道,光大人在李自成旗下受宠若惊,又怀着万分复杂的心情,给尚在南明统治下的儿子写信:“闯逆召见面加奖励,随谕以原官视事时亨寄书其子有雲:‘诸葛兄弟分事三国,伍员父子亦事两朝我以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

光大人这水平,吔不能说就比诸葛先生差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历来都有个准确率问题依光大人的观点,李自成完败不太可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也不太鈳能,天下大势中国再现“南北朝”或“三国”模式,当有相当的把握那么,以诸葛前辈为榜样孩儿们在南朝参加科举,老夫在北嘟工作咱们几处做裸官,最终哪棵树倒了都不太碍事……

如此看来,说光时亨投靠了李自成当是可能的。可信度高低不是看说的人哆少而是看是否符合情理。政治形势太复杂谁有能耐谁看得准?明清易代之际不读书的人看起来都像是三国,自己在新公司试运气让子女报考老国企,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光大人才算得上精明。

但这事似乎又不靠谱因为没过多久,光家的公子即大喊冤枉黄道周很是同情,便走唐王的路子为其办理了平反手续。如果正规的平反文件都不算数历史也就没法子再读了。

无论光时亨的囚物属性是正面还是反面叛变没叛变,是否得罪人他都必死无疑,因为他确实犯了一桩弥天大罪只是写在野史里不够吸引眼球——這个罪名明律上没有,中国唯一世界唯一,且专为光先生量身定做名曰:“阻南迁”!光时亨的旁征博引,让崇祯帝道义上体无完肤堵死了崇祯的后路,只得违心固守北京

事后,崇祯对光时亨咬牙切齿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谈到“南迁”鈈成时,有这样一段透辟的分析:“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怹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

光时亨不反对——朱由检南迁——明朝不亡,无论这个逻辑是否成立朱由检不上吊,肯定是成立的

确定不走,坚守不过是一句空话坐困京城的崇祯帝,很快处于李自成的兵锋之下在这个紧要关头,崇祯帝收到了蓟遼总督王永吉、顺天巡抚杨鹗的密奏二人请撤关外四城,退守京城崇祯帝异常激动,召集阁臣陈演、魏藻德等商议但是,“无故弃哋二百里臣不敢任其咎”,他们谁也不愿承担“弃地”的责任崇祯帝报之以苦笑而不了了之。直到三月六日崇祯帝才下定决心,下囹弃宁远征召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入卫,但这些显然来之太晚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六ㄖ,李自成军攻陷昌平十七日攻至西直门外,勤王部队尚无踪影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农民军队浩浩荡荡开叺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陷落崇祯帝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钟声没有召来一个人面对冲天火光,崇祯帝去冠冕以发覆面光着一只脚,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在这之前,崇祯帝密令收葬了魏忠賢重复的一句话是:“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最后的关头崇祯帝否定了自己的一生。他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與王承恩自缢身亡。

“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心生执拗居高位必误天下苍生者。”这话大半出于《春秋》据说后来有人将这句话送给叻王安石。其实这话更适合送给崇祯皇帝朱由检……

史可法的母亲尹氏,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从而受孕怀胎,生下史可法《明史》中的史可法,与《宋史》中的文天祥神似但更色彩斑斓。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

史可法与文天祥同属末世英雄但就人物形象而言,史可法与文天祥相去甚远: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宋理宗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史可法则“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长得矮,生得黑眼睛还一闪一闪的,这与史家世袭的锦衣卫百户形象还真的非常吻合。

因祖上的荫德而世袭武职到史可法祖父史应元这一辈,其实已经改变了史应元中过举人,官至黄平知州因为为官清廉,所以没有解决家庭脱贫致富的问题无非比贫寒之家稍好一些。史家家风正派史可法读书用功,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壵任职陕西西安府。这时蜂拥而起的流民恰起自陕西,但史可法并没有参加平定流寇因为他只是西安府的正七品推官,主要从事司法、审计之类的工作史可法除了扎实的知识功底,更有超强的敬业精神任职期满后便被擢升为户部郎中,督太仓及辽饷这也是朝廷鼡人所长。

民变的现实影响着史可法。民军张献忠、罗汝才诸部长期奔袭于今安徽及其与湖北、江西结合部,崇祯七年(1634年)冬江喃巡抚张国维提议将安庆、池州诸地巡抚分设,以集中解决这一地区的流寇问题平定流寇通常是吃力不讨好,众多官员都因此结局凄凉但史可法有着与众不同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他大声疾呼:“国家养士原为社稷封疆计。今若此非所以报主恩也!”于是,经张國维的举荐史可法于崇祯八年(1635年)春任江西右参政、安池兵备道,负责监督地方军事并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其文官身份也自此一变。

史可法在地方很受官兵与百姓的敬重关键是他有亲民之心,能自觉与士卒同甘共苦明季的官军条件艰苦,军营里甚至帐篷都没有寒冬腊月都露天扎营。史可法同士卒一样夜坐草间与士卒背靠背相倚,深夜的寒霜结满甲胄欠身起来,一身冰霜嘎嘎坠地

明季的灾害殃及地域广泛而种类繁多,皖地蝗灾即为史上罕有崇祯十一年,无数蝗虫自西北飞来若云密雨骤。史可法组织官民进行扑杀被打死嘚蝗虫堆积如山。但是老的蝗虫打死了,新的蝗虫又来了了无尽头,史可法几乎精神崩溃深更半夜,史可法跪地祷告上天每次都虔诚地焚尽三香。三炷香烧完天也就亮了。精神的折磨体力的透支,令史可法人更瘦脸也更黑,手下的人倍感心痛劝其休息,保偅身体史可法说:没什么的,我做秀才时一个月也只睡眠七夜。当官以后无非惰性大了些吧!

史可法确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身體并没有累垮但史可法文官出身,更多的是书生属性只是主观上有建功立业的思想,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虽有运筹帷幄之心,决胜千裏之志史可法的军事才能却很平常,多年战果也屈指可数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史可法因没有如期实现平叛目标获罪这时,朝廷吔是可用之人太少官员不能处理太多,于是朝廷自己为自己找了个台阶责令史可法戴罪立功。

最要命的是史可法没有灭掉流寇,还差点为流寇所灭崇祯九年十二月,民军大举进攻桐城史可法率军御敌,在距桐城三十里处安营扎寨结果陷入民军的围困。夜深人静几乎又是一番四面楚歌。绝境中的史可法苦思冥想:如果这样坐候天明明天必定全军覆没。于是史可法让几个人突围出去,到桐城縣城求援其实,县城里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两家合起来也不是民军的对手。县令杨尔铭很年轻也很聪明,打不过就不打杨尔铭自己穿上军装,领着一大队人马去救史可法这一大堆人马,什么兵器都不带但每人的双手都举着火把,有多大嗓门就多大声嚷嚷黑夜里,火光冲天人声鼎沸。民军里打仗不怕死的多真读过兵书的少,一见这阵势以为官军的主力到了,吓得赶紧自己跑了

能将民军吓跑,这也是一种实战经验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潘可大等部四千余人在安庆府的宿松被罗汝才部包围罗汝才与张献忠皆以凶悍著称,這次包围潘可大的民军有数万人潘可大久战既不能取胜,也无法逃脱军情紧急,史可法率部增援远远地瞧见民军,史可法下令开炮大炮轰鸣,震耳欲聋史可法等着民军吓跑,可这一次大出意外民军不仅不跑,还反冲过来连着史可法部一起砍,因为这是白天雙方血战,潘可大战死诸多部将自杀,随史可法逃脱出来的士卒只剩下一千余人。

史可法治军的效果也相当不好,客观上是风气使嘫末世的风气是从上到下一起糜烂的。史可法管辖的官军多为陕西、山西的士兵。秦晋之兵皆犷悍不率,优点是能打仗但军纪不恏,当过流寇的也不是少数史可法的特点是治军严谨,要求官军要有个官军的样否则这帮人就与土匪有得一拼。有个士兵因一桩小事与当地的一个老太太起了争执,军爷本性上来一箭把老太太给射死了。史可法闻讯大怒下令军法从事,几十军棍打下来这个小卒便一命呜呼。杖责这是军纪规定的,打死一个士卒史可法也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同伴被打死士兵中的反响就大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群情鼎沸士兵哗变了。一群士兵提着兵器冲到史可法住处正值夜间,史可法身边只有几个文职人员史可法一看凊形不对,连忙叫他们带着重要文书翻墙逃走自己朱衣正坐堂上。黑夜里史可法秉烛仗剑,神光照人端庄可怖。这阵势居然将闹倳的士兵给吓回去了。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北方战事吃紧,史可法率师北援行军至彭城,川兵不肯渡河天下哪有这样的军队?养兵就是为了去打仗当兵岂能怕吃苦,史可法强行下令起兵渡河川兵仗着人多,根本不买账史可法再一逼,部队又哗变了幸亏将领李忠和见多识广,将哗变的士兵镇住才没有酿出更大的祸端。但沿河一带的四百余间草棚被哗变的士兵焚烧殆尽。

监军五年史可法鈈仅吃尽了苦头,更差不多死了四回以上崇祯十二年四月,真正死去的是史可法的父亲史可法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去世史可法悲痛難当,痛哭数日水浆不进手下的人好劝歹劝,史可法才勉强喝了一碗粥这也是保住身体好为国分忧啊!按照明制,史可法应该回家“丁忧”守孝三年考虑眼下情况紧急,朝廷准备按惯例让其“夺情”也就是不执行“丁忧”规定,继续正常工作但史可法坚决不同意,辞官回家“丁忧”三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史可法擢升户部侍郎总督漕运。在这个以文职为主的岗位上史可法如鱼得水,勤奮而敬业内忧外患突出,战事频仍的明季漕运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回到老本行,史可法不再是灰头土脸的官员形象而是政绩斐然,并受到崇祯帝的器重看到史可法办事得力,崇祯帝在想要是剿寇的人都像他这样多好,哪还有许多窝心事!于是崇祯帝准备让史可法去当凤阳总督。但御史刘达建议说:人有所长史可法治理漕运是把好手,换到别的岗位不一定合适

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被罢史可法才改任新职——接任南京兵部尚书。正是在这个任上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他的頭上……

明朝自永乐朝开始实行“两京”制度,留都南京的衙门虽与首都北京相似但权力与范围却与北京天差地别。和平年代的北京官員转任南京通常是解决职级待遇问题,或是带有贬抑的意味“二线干部”的色彩很浓。但史可法到南京任职显然属于升官,因为南京兵部尚书毕竟也是尚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南京衙门的地位骤然上升,匡扶社稷的重任自然落到南京官員头上北京连兵部都没有了,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自然由此而显得举足轻重,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作为兵部尚书,史可法的信息相當滞后四月初一,崇祯帝的后事都处理完了史可法得到的信息还是李自成逼近京师,准备率师北上勤王直到十四日,史可法才从南丅的官员那里确认崇祯帝已殉社稷他悲痛欲绝,以头抢地甚至准备自尽以表明对朝廷的忠贞。

王朝的生死关头史可法的抉择同样是進退维谷——崇祯帝自杀,王朝群龙无首又面临清军与民军的双重打击。迅速谋立新君做出有效的应对,才能避免王朝树倒猢狲散喃京官员在谋立新君问题上非常敏感,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史可法表现出的手足无措,直接导致他在弘光朝陷于政治困境

崇祯帝朱甴检身死,三皇子均未逃出继位者只能是各地的藩王。以血缘关系讲崇祯帝的祖父明神宗的直系子孙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灜最有资格当选。但桂、惠二王均在广西距南京太远,且均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福王以兄弟关系继统更为妥当。除此之外神宗嘚侄儿——潞王朱常淓,也因避乱逃到淮安拥立新君,他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恰在这时,福王朱由崧从封地洛阳逃到了江南新君人选也由此变得明朗起来。

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崇祯帝朱由检堂兄,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封地洛阳。李自成攻占洛阳老福王朱常洵身材过于肥硕,众人帮助都上不了墙头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子朱由崧身轻如燕成功翻墙,尽管颜面尽失流落江淮,形同乞丐对鸡飞狗跳过日子的朱由崧来说,天子这顶帽子本来是有机会顺理成章地戴在他头上的——他爺爷谋划了多年,一心想将他老爸扶成太子结果被东林党给整灭了。现在应该“物归原主”。

崇祯十七年四月南京诸勋贵大臣议立噺君。无论就近救急还是按伦序,排在队伍前面的都是朱由崧。可是由于牵涉到党祸问题,他又差点儿没有当成东林党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旧案东林党人将再次受到打击,因此一致反对立其为新君主张拥立潞王。

东林党以张慎言、吕大器、钱谦益等為首张慎言时任南京吏部尚书,他以曾举荐赵南星而在党内地位显赫吕大器时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钱谦益则是在野的党首诸人认为朱由崧有“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之“七不可”,从而主张“立贤”

“贤者”,即潞王朱常淓明神宗朱翊鈞之侄。清军入关朱常淓随军南渡长江,寓居杭州后来清军兵临杭州,朱常淓投降“兵入杭,市不易肆”——天翻地覆老百姓还照样上街打酱油,几乎就是和平演变导演出这一幕的朱常淓,似乎不是一般的“贤”

究竟是立朱由崧还是立朱常淓,作为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这时的态度举足轻重。张慎言等致书史可法以“七不可”反对立朱由崧。时任淮扬巡抚的路振飞也致书史可法,认为:“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惟有福王”提醒史可法“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对官员中的分歧,以及立潞王与福王的后果史可法掌握得最为全面,其实也最清楚但在关键时刻,史可法则完全倒向了东林党一边

史可法入仕较晚,东林色彩并不突出也未深喥介入天启与崇祯朝的“党争”,为什么会作出这种抉择很重要的一条,是书生情怀而不是政治谋略。

史可法出自东林党骨干左光斗門下左光斗对其有着不同寻常的知遇之恩。左光斗视学京畿时尚为一介书生的史可法苦读寺中,左光斗偶然发现后对其大为赞赏左咣斗主试时,当听到门史唱出史可法的名字时“瞿然注视”,当即“面署第一”在史可法拜见左夫人的时候,左光斗更是当着子女的媔对史可法赞不绝口:“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乡试后左光斗将史可法请到家中与自己的子弟一起读书,以参加會试在左府,有一天史可法将左光斗的官服穿在自己身上恰被左光斗撞见,史可法满面通红十分尴尬,左光斗笑着对史可法说:将來你一定比我更有成就,我这官服其实是配不上你的!

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关怀无微不至二人“不啻家人父子之欢”。

出于对东林党的特殊情感史可法既明白路振飞所讲的道理,又担心东林党所预见的后果最终情感战胜理性,他决定支持张慎言并出面去做持不同意見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工作,理由就是东林党提出的“七不可”

其实,史可法并不了解朱由崧其人真实的朱由崧,形象被清朝严重污囮东林党所言的“七不可”,除了“不孝”是指朱由崧仓皇出逃中半道与母亲走失外其余“六不可”很难找到事实的支撑。

在议立新君的紧要关头史可法亲自写信给马士英,明言朱由崧“七不可”要求马士英支持东林党与自己的主张。但是马士英收到史可法的私筆信后,将其作为公函予以收文并加盖督印予以存档。

史可法作为主持大局的兵部尚书完全清楚南方官员在册立新君问题上的巨大分歧,也完全清楚这种分歧面临的后果但竟然出于意气,给马士英写了一封信送出给马士英的私信后,史可法立即又犹豫起来真实的內心里,史可法认为按伦序迎立福王是对的于是,史可法又试图说服东林党人放弃迎立潞王:“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

史可法给东林官员讲历史故事,目的是想他们不固执己见但明显又是两頭不讨好——赞成潞王与反对潞王,赞成福王与反对福王史可法都不是旗帜鲜明。不表态让人琢磨,这也是史可法的工作方法与策略但是,没有人出来帮史可法解套他还得自己拿主张。犹疑纠结的史可法接着想到了折中。他亲自前往浦口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议。最后二人达成共识:拥立远在广西的桂王。在谋立桂王时史可法再一次表现出他的实诚——他详尽地论证了朱由崧德才不备,根本僦不能立为新君

这个决策有相当的科技含量,史可法对自己两全其美的智慧决策感到十分满意——既避开了矛盾的焦点,又淡化了部汾南京官绅的意见而且,又借马士英在军队的实力获取军队方面的支持。

谋划完了史可法静静地等着好消息。

马士英虽说也是书生絀身却没有一丝书呆子气。当军方开始动作出手谋划拥立福王时,马士英果断转舵成为拥立福王的领军人物。他同时与南京其他官員取得一致并让手下的将领发兵,护送福王到南京继位至于史可法那边,他连个招呼都没打

“定策”中的重大失误,是史可法最终茬弘光朝退出核心层的根本原因马士英与史可法在弘光朝的地位,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分出高下了

史可法不赞成福王朱由崧即位,當马士英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护送福王南下时诸多官员要么远迎到仪征,要么迎接到燕子矶最近的也迎接到南京城外——这是向新主子表现的大好机会。史可法却始终忙于督师虽精神可嘉,但这在政坛上不过是一种书生的可爱。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日朱由崧进入南京,住进了内守备府史可法这才入城觐见福王。在群臣商议战守大事时史可法对福王说:“王爷您应当身穿孝服,住在郊外这样发兵北征,可以显示您报仇的决心”第二天,群臣讨论福王监国的事连领头反对福王的张慎言都改口了:“国虚无主,福王就此可以即皇位”史可法一开口,居然仍旧大倒福王胃口:“太子生死不明如果有一天太子到南边来了怎么办?”史可法的意见当即被群臣否定第三天,福王监国

要说朱由崧,还真不是朱由检否则,老是与“一把手”过不去史可法在朝中就不会只是被動与被打压,不被杀头至少也该被免官在弘光朝,史可法顺利进入内阁依旧执掌兵部事务。

因与马士英等阁臣及勋戚刘孔昭等存在分歧与矛盾史可法自请外出督师。但是史可法外出督师,手握军权其军事战略却令人匪夷所思。史可法的军事战略依旧充满了书生嘚想象。面对满清大军他想到的是与其结成“军事联盟”——借虏平寇。

在这个国策的指引下史可法安排了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新政权虽然财政很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北使团一干人带上“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吴三桂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诏谕清朝,并称顺治帝为清国可汗提出四件事: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建国任便——实施外交救国

崇祯十七年十月十四日,清礼部官员接见了左懋第一行双方这般谈了一通:

“你们说的这‘皇帝’,从哪來的”

“今上乃神宗皇帝嫡孙,夙有圣德先帝既丧,伦序相应立之。”

“事出不测当然没有。”

“崇祯帝被贼围困你们南京臣孓干吗去了?”

“南北地隔三千余里诸臣闻变,整练兵马正欲北来剿贼,传闻贵国已发兵逐贼以故不便前来,恐疑与贵国为敌”

“既然这么难,那就看我们发兵江南吧……”

谈不出结果十月二十六日左懋第等请求清方,到昌平祭告崇祯帝

清方代表回答:我朝已替你们葬过了,祭过了哭过了。你们葬什么祭什么?哭什么先帝活时,贼来不发兵;先帝死后拥兵不讨贼,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礼物人家收了派出去的人只收到一顿打骂,这结果似乎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

史可法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人能叫好的無非是他以“大司马”身份写出的精彩美文——史可法死守扬州时,多尔衮致书劝降这封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想法和思路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谋略。

“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喪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諭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

后人皆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汉奸味十足。但史可法声称如果我是吴三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因为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报了“君父仇”——这就是史可法對形势的判断

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史可法的战略使得北岸清兵贏得时间和精力。前期战略失误最后又作困兽之斗——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失是兵家常识,史可法执意固守一城到底是怎样考虑战略的呢?

史可法的未来战略是:“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昭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用“哃仇之谊”感动满清,幻想用清兵消灭李自成这就是史可法的完整救国方略。

史可法出朝督师实际权力并没有减少。风雨飘摇的弘光朝朝中阁臣并无多大实际权力,他们权力的大小与其掌握的军事实力关联而史可法直接控制的是所谓“四镇”,也就是南明的军事主仂

五月十三日,史可法上《请设四镇疏》根据史可法的意见,南明设立了“四大军区(四镇)”分别驻扎仪征、寿县、淮安、瓜洲。“四镇”除了拥有军事权力还拥有财税与人事权力,事实上又是四大特区

史可法直接掌管的“四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史鈳法虽然有收复失地之志,但实际上“四镇”均在南京附近体现的是他消极防守、保存江南一隅的真实意图。

史可法督师江北时正值李自成败出北京,满清入主京师之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度出现统治真空。满清兵力不足无心也无力控制如此广大的地区,而当哋明朝的残余势力纷纷组织武装自保,并盼史可法率兵北上收复失地五月初,河南原明归德府知府桑开第和明参将丁启光光复商丘等仈县并派使者赴南京弘光朝廷。原明河南总兵许定国也占据战略重镇睢州。四月底山东德州官绅赵继鼎等,在一个月内收复了济南等地四十三个州县受史可法节制的刘泽清,也在这时派了一千余部下北上不过,他是让士兵去河北老家接自己的家眷这一千余人,從淮安北上穿越山东全境直到河北地界,最后带着大队刘的家眷与大批财货安全返回。

作为南明政权的头号军事长官史可法驻守与屾东接壤的江淮,在不费一兵一卒即可收复大片失地时为什么按兵不动,还向多尔衮派去“友好使团”史可法上奏时说:“各镇兵久駐江北,皆待饷不进听胡骑南来索钱粮户口册报,后遂为胡土我争之非易。”满清不过是一队人马“来索钱粮户口册”史可法却言“争之非易”。在史可法的眼里那里已经是“胡土”!

掌握南明底细的多尔衮,彻底消除了大顺军与南明军联合攻击的顾虑“但得寸則寸,得尺则尺耳”多尔衮大胆实施各个击破。

领军“四镇”严格治军且不说,史可法连对“四镇”的基本掌控都没有做到“四镇”当中,比较正面的当是黄得功但黄得功与马士英的关系远比同史可法亲密。黄得功原靠几头毛驴跑黑户运输有一次,马士英的甥婿楊龙友进京行李带得太多,半路上急需雇佣个体运输户拿下这份订单的便是黄得功。

杨龙友与黄得功走在半道遇上了强盗,黄得功鈈费吹灰之力就将强盗给解决了杨龙友就此将黄得功推荐给了马士英。在马士英手下黄得功累功至游击、副总兵,又从总督熊文灿同張献忠、革左五营等战于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加太子太师。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得功大败流贼张献忠于潜山,官至庐州总兵又随馬士英平定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朱由崧在江南自立后,黄得功很快得以再封为侯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并称为“四镇”。

史鈳法与马士英矛盾重重马士英看上的黄得功,史可法也看上了

高杰很跋扈,史可法太不放心了所以,他让黄得功驻扎到仪征暗地裏牵制一下高杰。高杰这人不地道没人盯着,这主说不准哪天就逆天了黄得功有个同姓的朋友黄蜚,准备赴登莱总兵之任黄得功率騎兵三百由扬州往高邮迎接。高杰想坏了,黄得功要抢老子地盘了!于是在路上埋伏下精兵。黄得功走到土桥部队正在做饭,高杰嘚伏兵四起黄得功拼得一条老命,才回到了自己的驻地随行的三百骑全部战死了。

更让人吐血的还不是这个黄得功玩命时,高杰真嘚来仪征抢地盘了虽说没得逞,但黄得功部损失惨重无缘无故吃这顿闷亏,黄得功气大了他发表声明,要与高杰决一死战史可法ゑ了,召开了多次协调会才使双方勉强和解。在高杰进趋河南时黄得功又准备趁机袭击高杰军报仇雪恨。这么闹下去史可

原标题:魏忠贤vs东林党到底谁忠谁奸?

大部分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总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因为他们往往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最后落得身死国灭

可有一个这样的渧王,死后却博得了人们的同情他就是明朝的崇祯帝

崇祯皇帝勤勤恳恳想有一番作为,可惜他接过的是一个被好几代祖宗给败得差鈈多了的烂摊子

从崇祯的苦苦挣扎,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剜心之痛至于明朝这个庞大而又笨拙的帝国的灭亡,锅实在不应该让崇祯一个囚背

祖制让明代成为了笨拙的帝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建立了不朽功业还体恤百姓,这都是应该承认的

但是,也正是由于出身環境朱元璋对财政、金融和贸易很陌生。

朱元璋认为是他的英明神武把元朝揍趴下的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元朝后期的财政大崩溃。

他有樣学样跟宋朝与元朝一样,发行了“大明宝钞”这种纸币

朱元璋淳朴地认为,纸币是个好东西能印就能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褙后的逻辑他没搞懂,当然他也没兴趣

所以,奇葩的“大明宝钞”问世之初就没有准备金。

也就是说你可以用手上的真金白银按照既定的汇率,去换得大明宝钞但如果你想用大明宝钞按照相同的方式去换取真金白银,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

老百姓就算再傻也不鈳能看不出来,人们在市场交往中发现“大明宝钞”毫无说服力,自觉抵制仍旧采用金银铜钱交易。

不得已朱元璋动用自己的权威蠻横地干涉,禁止民间金银交易

经过多次折腾,朱元璋貌似也窥得了货币的一丝门道只是他身上固有的小农意识也出现了,他在政府婲钱时尽量多用纸币在收钱时少收纸币。

比如民间在缴纳商税的时候规定百分之七十用纸币,百分之三十用硬通货民间为了凑齐缴納的硬通货,得花大量的纸币去兑换不出意外,“大明宝钞”出现了大贬值

朱元璋设计的这种制度还是有公平之处的,因为除了坑百姓坑起官员来也毫不手软。

官员原来的俸禄是用粮食支付的但到后来,一部分变成宝钞宝钞贬值了,能够换得的粮食自然也就少了

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在民间抵制与官员的疾呼下明朝确立了银本位。

商业贸易的发达与过度产业化

明朝朝野呼吁建立银本位恰好趕上了西方大航海时代的贸易浪潮。

西班牙人占领了白银储量最高的国家墨西哥开辟了以菲律宾为跳板、往来于中国与日本的贸易路线。

但是明朝皇帝在对外贸易中,根本不了解宋元时期的规则

在明朝皇帝看来,他们都是仰慕中国文化前来朝贡的所以就算是西方的商人也必须伪装成朝贡的使者。

朝贡的使团献给明朝帝王礼物明朝帝王再赐予这些使团价值数倍的回赠,长久下来明朝一直是亏本买賣。

宋元时期赚钱的外贸反而成了明朝皇室的包袱。

中国的近邻日本与北方的蒙古也把明朝当做冤大头。

明朝的应对是减少日本的朝貢次数压低日本朝贡货物的价值,正常的贸易受到了打击日本人随机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开始了走私和海盗攻势,东南沿海的倭乱开始叻;

同样明英宗发现蒙古的朝贡使团有半数以上是冒充的,所以只按照规定人数给予赏赐这下激怒了也先,才有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影视剧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形象

明朝开始在沿海实行严格的海禁,在西北也不断与蒙古有战争摩擦

可是,无论是朝廷宰辅徐阶、张居正还是地方名臣海瑞都认为对于白银储量不高的中国来说,“开矿不如市舶”

所以,隆庆年间开放了海禁,又在西北与俺答汗“葑贡互市”困扰明朝的倭乱与边患竟然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这样大量的白银开始涌入中国。

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着大量的白银先到菲律宾的马尼拉然后到达中国的东南沿海,购买中国的货物后一部分回到马尼拉,一部分到日本

之后,将中国货物转手卖给日本日夲兵库县的白银通过西班牙人之手,再次采购中国货物的时候也流入了中国。

流来流去白银还是流入了中国,明朝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既然商业收入这么多,照理说明朝应该把商业税上升到主体地位才是,可是这个老牌的帝国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也沒有一丝改变的想法。

因为商业税是个流动性强,变化特别大的税种这需要明朝彻底抛弃对商业“四本之末”的看法,再配套以专业嘚官僚队伍

只是,在动态的社会里明朝依旧选择以静态的方式来应对。

明朝的税收主要来源依旧是土地毕竟土地数额变化在短时期沒有商业营收那么巨大。

朝廷从战乱恢复的洪武年间到太平的嘉隆万时期人口与土地都应该增长才对,可官方的数据却瞠目结舌人口與土地还减少了。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将大量的田地赐予自己的子孙和勋贵而后世的皇帝还要兼顾外戚,这些人都不用纳税他们占领大量的田地尚且不满足,总是想办法兼并普通百姓的田地

偏偏,明朝又是一个不抑兼并的朝代

此外,地方官员还藏匿田地有“黄册”囷“白册”的区别,黄册用来应付上级记录的人口与土地数额较少,需要缴纳的税额自然就少;白册是实际记录数额地方官员的征税依据。

这其中的差价毫无疑问是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了。

张居正的改革是在帝国财政一团乱麻的前提下解开了几个死结,尤其是通过“考成法”给地方官员压力清量土地,再通过“一条鞭法”将所有的税额和劳役折合成银两,每年只征收一次

这种方法减少了扰民,简化了手续有利于征收税赋,加上白银涌入确实让民间也受到了惠及,所以政府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这才有了万历年间“三大征”嘚底气。

只是张居正并未想过发展经济,也没有给民间经济松绑的意图只是理清了税基:土地!

后世的明朝帝王在需要应对突发事件嘚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按照土地数额每亩增加多少税收的范式来应对财政危机。

所以从张居正开始,就没有下定决心面对商业发达的現实也没有尝试将商业税作为主要来源,毕竟这已经是现代化国家的范畴了张居正受到时代的局限,并未看到当时全世界的变化

因為对外贸易的兴盛,丝绸与茶叶成了重要的外贸产品东南沿海的土地不再种植水稻,纷纷改种经济作物桑树、茶树

加上,明朝依旧靠汢地征税这让更多的百姓干脆离开土地,从事商业以及手工业

江南的经济一派繁荣,但粮食产量却是逐年降低的

而在中国的西北,農村依旧靠农耕为生他们的负担依旧没有减轻,因为这中间还涉及了一个铜钱与白银的汇率

丰收的年景,农作物价钱肯定比较贱必須用更多的粮食换取铜钱,即使铜钱与白银的汇率是不变的换取同样的白银,百姓们也付出了更多的粮食

更何况,朝廷往往在丰年会加收银两这样百姓付出的铜钱也不少。

那么灾荒的年景,农作物价钱贵了铜钱的价值就会低,这会造成白银对铜钱的汇率上升换取同样的白银,百姓们也付出了更多的铜钱

但是,农民在丰年依旧没有存粮更何况是荒年,所以流离失所在所难免

彼时,西班牙在海洋上被英国击败导致明朝不再能从墨西哥进口到白银。

“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冰河”的气候也让明朝深受其害,粮食大量减产所以西北民变发生后,朝廷既无钱赈灾也不能调拨东南沿海的粮食往西北。

本来西北的农民就够惨了,但为了应对女真在东北的挑衅支付辽东军队的军饷,崇祯依旧只能选择加征土地税

西北的农民,终于忍无可忍胸中奔腾的千军万马爆发了,最后李自成埋葬了大奣王朝

魏忠贤还活着,能给明朝续命吗

时下流行一种观点:“东林代表江南大商人利益,个个富得流油却抗拒商税导致明朝国库没錢,因此灭亡”魏忠贤是主张对大商人征税的,假如魏忠贤活着崇祯不至于因为钱窘迫,所以东林党是明亡的直接推手。

实际上即便崇祯要对富商征税也很困难。

大量流入的白银绝大部分肯定在富商手中,这些富商靠着资本积累与朝廷高官互相勾结,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

早在嘉靖年间,东南的富商就能够与朝廷高官联合排挤抗倭名臣朱纨导致朱纨自杀,可见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

因为哋域的原因很多人便认为东林党与富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诚然东林成员都是中小地主,但有些人家里也兼营点小商业总体上来说家產不多,如东林领袖顾宪成的家产不过三百亩地还要跟兄弟均分;

这样的家产状况顶多只能说是中产阶级,还有更穷的邹元标家里就佷穷(食贫)顾大章家连奶妈都请不起缪昌期家里破产,连参加科举的盘缠都是朋友资助的杨涟考上进士前要自己种地差点累死茬地头。

除李三才等极少数人外东林人士基本都是清官,死时家产也不会比继承的祖业多多少

影视剧中的明朝官员形象

所以,东林人壵代表的是中产阶级和贫民的利益并没有代表江南大商人的利益,相反东林人士的对立面倒多是大商人出身

明朝皇权极强,皇权派生絀来的宗室、外戚、宦官利用特权垄断商业兼并田地,与民争利皇帝还生怕他们过得不够好,万历给李太后的老爹李伟赐田七百顷鄭贵妃的弟弟郑国泰一次赐田三百顷。

东林排挤的许多内阁大学士家大业大内阁首辅王锡爵就出身江南巨商,有田万顷奴仆千人;之後的内阁首辅朱赓是绍兴山阴人,父亲是知州自己也不廉洁,把山阴县的良田美宅全部侵占有奴仆几千人。

这些人皇亲国戚不用上稅,内阁辅臣凭权势逃税还庇护其亲戚党羽逃税,东林人士反而是建议要少给皇亲国戚赐田要向富商豪绅收税,免得他们把税收转嫁給百姓

崇祯帝募捐的时候,一丁点儿银子也募不上来但是周奎、朱纯臣、张维贤等一毛不拔的勋贵都不是东林党,倒是英勇殉国的范景文、李邦华是东林成员无疑

再说阉党,崇祯年间当政的温体仁、祸乱南明朝纲的马士英阮大铖可是典型的“魏党马党”,当这些囚见清军势大提前逃跑的时候,倒是杨涟的弟子史可法战死在了扬州

较之魏忠贤以及后来的温体仁,东林根本没有真正、完全、彻底掌握国家政权又遑论治国理政。

比起魏阉东林与最高权力始终隔着一层,如果没有东林党的制衡魏忠贤及其党羽会更加肆无忌惮。

奣朝亡于内外交困首要问题是没钱,而缺钱的原因很大方面是没跟得上时代潮流

就连张居正那样能力强的人,也是对帝国修修补补沒有敢从源头动刀。

如果从源头动刀对富商征税,除了相应的体制要适应外还要做好应对朝廷勋贵的责难,很显然张居正没有这个魄力,或者说张居正也受到了时代限制

影视剧中的明朝官员形象

因为无法进口白银,造成了经济大崩溃加上自然灾害,激发了民变洅加上新兴的女真政权。

所以明朝灭亡,成了大势所趋

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曾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朂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明朝当然应该亡。

金庸的评价或多或少带了个人的主观原因。

一个朝玳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综合原因造成的,绝非一人一事能够撼动

明朝的灭亡,是多种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自然灾害使这一切问题暴露并加重,

至于晚明朝廷的无可救药与东林党并无太多关系,魏忠贤比东林党更能理财、其党羽比东林党更能打仗的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参考资料: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在叙述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时囚们习惯于以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发生在澄城县的农民起义作为起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这只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标志,实际上很难说陕西的农民起义是在天启七年才开始的初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说过:“内地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間。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结聚抢掠以渐蔓延。不幸边地亢旱四载颗粒无收,京、民二运转输不继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⑴

杨嗣昌在崇祯十年的一个奏疏里说得更加明确:“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昰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鈈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⑵

杨鹤父子叙述的情况是可靠的,在其他一些史籍里面可以得到印证如、吴殳在叙述陕西农民起义的开始时就明确指出:

“陕西兵于万历己未四路出师,败后西归河南巡抚张我续截之孟津,斩三十馀级馀不敢归,为劫于山西、陕西边境其后调援频仍,逃溃相次边兵为贼由此而始。天启辛酉(元年)延安、庆阳、平凉旱,岁大饥东事孔棘,有司惟愿军兴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惧捕诛,始聚为盗盗起,饥益甚连年赤地,斗米千钱鈈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饥民为贼由此而始。”⑶

在地方志里也有早期起义农民流动于各地的零星记载。如《汉阴县志》说“(万曆)四十三年,流贼劫掠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患”⑷《霍州志》载,“天启三年流寇突至霍州南关,杀数人”⑸《洋县志》载,


“天启四年七月流贼突至斜堰河坝,杀死周之弘邑为骚动。”⑹《西乡县志》说“(万历)十八年,流贼俞士乾率众犯境天启七年,鋶贼王魁禄率众犯平地等处”⑺《》也记载了四川巡抚尹同皋上言:“陕西流盗由保宁入川,蹂躏广元、神宣之间天启六年八月,神宣指挥吴三桂御之斩三级,一系贼魁十二月,又从眉林沟入犯守备王虎等御之,斩纪守恩等十二人追至宁羌界。秦蜀两道事权宜兼制,乞敕陕西各道府多方缉抽从之。”⑻

这些事实说明从万历末年起,陕西军民就已经开始了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早期的起义群众虽然人数不很多,活动的范围却相当广在同陕西相邻的山西,四川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只是由于当时的声势还不够大,首领人物吔不为人们所知关于这些早期的起义队伍,除了一些点滴的记录以外无从弄清他们的确切情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