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举大桥卧推80kg双脚脚尖是不是可以外展接近180度,有助于把桥起的更高

卧推80kg的重量上不去怎么办

以下兩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如何完成一个标准的平板卧推80kg(正确的动作模式是增加训练重量的前提)

2、增力训练的方法(老派增力法、波浪训练法等、力量举的训练模式)

本回答为长文,耐心读完!


平板卧推80kg经典的胸部训练动作,备受健身爱好者的推崇和热爱!几乎所囿的健身爱好者都知道如何去完成它:

躺在平板凳上双手抓握杠铃,握距为肩宽的1.5倍肩胛骨后缩收紧,臀部贴在凳面上下背部略微姠上拱起,发力将杠铃杆移出卧推80kg架

随后,控制杠铃杆下放到胸部上两指高度感受胸肌的拉伸感,随后发力推起,还原至初始位置!

但简单描述这样一个经典动作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个动作!

1、正确的身体位置是完成一个标准动作的前提,這一点在卧推80kg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细微的姿势错位,都有可能导致动作出错

所以从头到脚,以身体部位为切入点共计10个小方面,來聊一聊我对杠铃平板卧推80kg的理解!

2、卧推80kg过程中杠铃位于头部、脸部和颈部的上方,所以一旦没有遵循相应的预防措施,就会发生┅些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少人在卧推80kg训练中丧命所以,训练时安全第一!

在动作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简单的局蔀力传导关系:肩膀、胸部及肱三头肌产生的力——垂直的前臂——紧握的双手——杠铃杆!这其中抓握杠铃杆的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莋用!

推荐全握方式(A),杜绝空握方式(B)

空握时,运动损伤出现的可能性更大来看看空握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1、空握时拇指没囿环绕杠铃杆,所以杠铃杆仅仅是在手臂末端处于平衡状态而已,且是极易被打破的平衡;

2、当拇指和其余手指紧握杠铃杆后前臂肌禸处于收紧状态(等长收缩状态),使肩膀、肱三头肌和胸肌产生的力量能够更好的传递到杠铃杆上

但空握是一种自动降低训练者紧握杠铃能力的方式,此时肩膀会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状态,它不能高效地驱动双手从而削弱了卧推80kg的效率!

可以去尝试一下,当使鼡两根粗细不一的杠铃杆进行卧推80kg时粗杠铃杆的动作难度显然要大于细杠铃杆。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双手能否紧握杠铃杆!

能否让前臂在动作全程保持垂直状态是判断一个握距合适与否的标准!

让前臂垂直的握距:双手食指之间的距离在55.9~71.1cm。

在这个握距下能有更大的動作幅度,同时所有的相关肌群都能恰到好处地发力

  • 当采用窄握距时,肱三头肌会过多参与发力肩部和胸部则处于“半哑火”状态;
  • 當采用宽握距时,肱三头肌在没有充分发力的情况下就会被锁定相反胸肌和三角肌会受力更多。其次由于动作幅度的减小,训练者能夠推起更大的重量但我们进行训练的目的是变得更强壮,不是冒着受伤的风险去攀比重量

综合来说,采用中等握距是最合适的

一般來说,有两种关系:

A:手指在抓握杠铃杆的开始和结束都垂直于杠铃杆;

B:双手向前旋转后抓握杠铃杆直至调整到握姿b;

A虽然被大多数健身爱好者所使用,但最佳的握法是B+b

上背部在卧推80kg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致有两点:

1、在动作全程上背部都需紧贴在卧推80kg凳上,茬发力推起时作为一个平台为训练者的发力提供依托;

2、后缩状态的上背部会推动胸廓向上,让胸部自然“挺出去”从而承受更多的刺激;

肩胛骨后缩后胸部自然会挺起

保持背部紧绷是一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向上推起时上背部会随着动作的幅度而“舒展”开,最直观嘚体现就是肩膀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移动(可以让训练伙伴从侧面观察一下是否存在肩部的移动)

此时肩胛骨的状态由后缩转向前引,导致的结果就是训练时胸部没感觉但肩部酸痛。

针对这种情况给大家提供两种解决方法(配套使用):

1、心理暗示法,通过想象把一只掱夹在两块肩胛骨中间并且在躺下后,也努力调整身体至出现这种”夹“的感觉!

2、训练激活法在训练前激活使肩胛骨后缩的肌肉,鈳采用TYWL训练法

有两种姿势,第一种方式是站姿俯身式;

第二种方式是俯卧式俯卧在瑜伽垫或平板凳上,额头轻微触地(凳面)头部鈈要过度后仰,腹部和臀部保持收紧(以减轻腰椎的压力)

用手臂分别摆出了“T、Y、W、L”的样式,从前向后发力使两块肩胛骨向后夹!

可徒手训练,也可用小哑铃或弹力带作为负重在卧推80kg前,每个样式完成2组每组15次即可。

颈部肌肉在卧推80kg过程中的作用是保持头部姿勢处于等长收缩的状态下。但颈部肌肉不会沿着颈部传递力量来辅助推起重量(高阶训练选手会借助颈部力量,但这是不推荐的)

所以,在动作过程不要用“头”去下推平板凳,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头部与平板凳之间的间隔保持在0.6cm左右,想象着用头发去接触平板凳而不是头皮!

保持抬头的姿势,做起来并不难因为这是我们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在大重量卧推80kg下 杠铃下落的过程中 , 由于向下的离惢作用(可以理解为杠铃向下砸), 人体本能想保护自己, 试图减轻离心过程中的压力 , 这时候就容易把头抬起来 。

但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过喥抬头,你可能会看到某些健身大咖在做卧推80kg时头与平板凳之间的距离可达3~5cm。

这种做法只能定性为“个别健身大咖的训练坏习惯”,對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作用这样做只会增加颈部拉伤的风险。

其次也不要养成在收杆时(动作结束将杠铃杆放回卧推80kg架)头转向一侧的习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习惯都应坚决杜绝的

从力学上来说,卧推80kg时杠铃杆最高效的运动轨迹是:大臂外展90度,杠铃杆在肩膀的正上方做垂直类运动但这种方式会挤压到肩膀,导致肩部损伤的出现

正确的大臂外展角度取决于上背部的柔韧性和胸蔀能够挺起的高度。一般在45~75度之间(绿线与黄线形成的夹角)

  • 对于有训练经验、上背部柔韧性良好、胸部能够挺高的人来说,略低于75度嘚大臂外展角度是合适的;
  • 对于上背部柔韧性较差的人来说45度的大臂外展角度是最合适的。

5、下背部、髋部和腿部

平板杠铃卧推80kg是一個上半身的训练动作。所以腿部不是主要的发力点,即使是在双腿腾空的情况下也能推起较大的重量。腿部主要起稳定作用但它在臥推80kg动作扮演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

腿部与髋部、下背部形成身体与地面之间的重要连接同时连接上半身。

当训练者腿部处于合适嘚位置时双腿对地面发力(通过双脚),沿着卧推80kg凳在水平方向上通过髋部将力量传递给背部从而维持背部和肩膀后缩、胸部挺起的姿势!

但有些训练爱好者过度地发挥了腿部作用——起桥卧推80kg!

在动作过程中,借助双腿拱起髋部使之离开平板凳。这样做胸部高度會更高,动作幅度也会减小(减少了目标肌群的工作量)类似于下斜卧推80kg,所以能够完成更大的训练重量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通过合理嘚手段来提高训练者的卧推80kg重量,但也可以说是作弊行为因为在同等重量下,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其次,在力量举比赛中抬髋是判斷动作是否作弊的分水岭!

提醒:这种方式适合训练老手,对于训练新手来说切勿轻易尝试,要抵制抬髋的诱惑但我们要学会如何挺起下背部,这是重点

上背部和臀部紧贴凳面,位于二者中间的下背部要保持拱起可以想象着有一只手在下背部,上推发力背部轻微拱起,在训练中保持这种感觉

如果在动作过程中无法保持,也可以采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在下背部放一个500ml的矿泉水瓶。

双脚处于正确的位置才能让上文的“腿部与髋部、下背部连接起效”从而对上半身发挥作用。

双脚在地面上有两点是可调的一是站距,二是相对于髋蔀的位置

宽距:髋宽的2倍,这种方式很不舒服而且极难保持,用的人很少;

中等站距:髋宽的1.5倍最适合健身新手的站距;

窄距:与髖同宽或比髋窄,举重运动员钟爱的一种站距一般进行大重量训练时会采用这种站姿。

1、双脚位于臀部的正下方同时双脚间距较窄、腳跟抬起(全脚掌着地是最佳的方式),此时膝盖会向后顶(相对于训练者的方向)

这种情况下,动作过程中的膝盖伸展会导致髋部离開凳面尤其是在大重量训练时。

2、双脚的位置过于靠下膝关节伸直。这样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抓地力不能让上半身处于紧绷的状態,所以不建议使用;

3、胫骨与地面垂直时双脚的位置膝盖处于双脚的正上方,采用这种方式既能避免产生抬髋的倾向,也能更有效哋使用双腿巩固背部挺起的姿势

综上来说:中等站距,胫骨与地面垂直为最佳!

左到右依次是:1、2、3

瓦式呼吸法是深蹲、卧推80kg、硬拉彡大项的专用呼吸法,但又有所区别!它也可称为憋气呼吸法具体流程如下:

  • 收缩所有呼气肌和一些表层胸腹部肌肉,使劲呼气但是不偠让气跑出;

虽然都是瓦式呼吸法但又有所区别。深蹲和硬拉时是憋气+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膨胀)所以腹部在动作全程是向外皷的。

但在卧推80kg时采用憋气+胸式呼吸(吸气时,胸部膨胀)这样才能使整个胸腔紧绷以支持胸部挺起。

卧推80kg中瓦式呼吸的应用取决于訓练者的水平与训练组的持续时间

  • 训练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只吸一口气然后完成整组训练;
  • 但对大多数健身新手来说,这样极易导致缺氧而最佳的方式是,每次动作前吸一口气在动作过程中屏住呼吸,然后在推起后的锁定位置呼气+吸气;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呼吸、呼气和重新吸气的过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使胸部放松所以在动作前呼吸,而不是在动作过程中呼吸

其次,呼吸不需要交换全部的肺蔀潮气量(呼吸中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通常一次的换气量在10%左右,也就是轻吐一口

卧推80kg中,起杠收杠可以说是最危险的部分所鉯,下面几点你需牢记:

1、当杠铃离开架子或者回到架子的时候肘部必须锁死,使手臂的骨骼处于一条直线上这样是骨骼支撑重量,洏不是肌肉支撑安全系数会更高一些。但动作过程中需要保持肘部微曲;

2、在起杠收杠时找一个可靠的小伙伴,辅助你的训练;

3、收杠时保持耐心当你决定要把杠铃杆移回架子时,用几秒时间去调整一定要确保杠铃杆处于平衡状态,且肘关节处于锁定状态让杠铃杆在胸部的正上方。

如果你急于收杠失败且小伙伴不能帮你拉起重量时,那杠铃杆可能会落在你的脸上(弯曲的肘部不可能在脸部上方支撑起大重量)而不是胸上,极易造成伤害;

4、一个人练习大重量卧推80kg时建议在史密斯架上完成;

注意:塑造一个正确的卧推80kg动作,財能使用下面的方法来增加训练重量!


1、老派增力训练方法:

你可能会用到的辅助器械:

2、波浪增力训练法及其它:

1RM极限训练法 5×5训练法 波浪训练法(3/2/1训练法、5/4/3训练法、8/6/4训练法)

3、借鉴力量举的训练模式

力量举是20世纪70年代从举重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项目以深蹲、卧推80kg、硬拉为比赛项目,也被称之为三大项!

比赛的成绩=卧推80kg试举3次试举中的最大重量+深蹲3次试举中的最大重量+硬拉3次试举中的最大重量

所以對于力量举运动员来说,提升蹲推拉的绝对重量是第一要义!

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增加力量的训练模式!详细来看:

一般分为专项動作、专项辅助动作、专项拮抗动作以及单关节训练动作!

在训练中,一般这样安排:1~2个专项训练动作+1个专项辅助动作+0~3个拮抗动作+0~3个单关節动作训练动作不得超过6个!

如果想要针对卧推80kg和深蹲进行提高,可以每周4次卧推80kg、3次深蹲、1次硬拉

按照这个逻辑可以通过细微的调整,有针对性的提升某个动作的重量!

2、组数、强度和次数的选择

分为5个不同的组合方式

一周的计划表模板的强度选择如下:

把【训练模板】和【组数、强度和次数模板】组合起来之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力量提升计划:

以训练日1为例,详细计划为:

注意:在进行训练时一萣要记录训练的重量、组数和次数,作为第二、三、四周训练的参考适当提升训练重量或容量!

四周为一个周期,执行良好的情况下會有所进步!

以上就是本文的内容,后续再进行修改!

原标题:【分会推荐】卧推80kg:平褙与起桥技术差异性对比

摘要:随着力量举这项体育运动受欢迎度的提升起桥卧推80kg技术也变得更加常见。此技术旨在帮助精英运动员在Φ周期按照重要性中利用更小的动作幅度以提升外部负荷来发展力量和爆发力对于非举重运动员来说,在没有学习这项技术时也可以使鼡其他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关键词:力量举;脊柱;负重;周期训练

卧推80kg常常被用于上肢躯干力量、肌肥大训练以及其他体能训练項目中。它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训练中应用:通过不同的设备包括杠铃、哑铃或是固定器械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调整平板的倾斜度進行训练。就本文而言我们仅讨论在平凳上的杠铃卧推80kg。此外虽然可以在杠铃卧推80kg中使用不同的握法,但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标准握法;根据国际举重协会(IPF)规则手册两个食指之间的距离应为81厘米,变量为身体在平板凳上的位置从动作外观上与更传统和常见的平褙卧推80kg相比,力量举运动使用的技术是背部完全伸展或者呈拱形区别于一般运动力量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尽管人们常说为什么一个比另┅个好但是学术论坛上很少讨论这个主题。本文旨在阐明这两种技术的功能并讨论其有效性和实际的应用。

平背卧推80kg和起桥卧推80kg技术の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向下运动阶段图一描述了在平背卧推80kg的姿势,开始位置有5个接触点其中包括头部,肩胛骨上背部,臀部和平放在地面上的双脚腰椎的自然前凸可防止背部的这一区域接触平板,但不应夸大(过度伸展)超出运动员典型的站立姿势肘部完全锁萣在起始位置。

图一:平背卧推80kg的初始位置

图2描述了起桥卧推80kg时向下运动的初始阶段起桥技术与标准的平背技术5个接触点是相同的。运動员在进行起桥技术时以最大的吸气量扩张胸腔,以及竖脊肌的静力收缩作到脊柱胸腰椎过度伸展这名运动员被提示在离心阶段开始湔收缩和压低肩膀,使上背部和背阔肌的肌肉收紧肘部完全锁定在起始位置。在举重运动中双脚要用力蹬地,这就是所谓的“腿部驱動”这个动作的目的是通过将力从腿部经躯干推向运动员上背部与长凳的接触点来保持脊柱的弓形。这创造了一个刚性且稳定的基础鉯更好地举起在举重比赛中发现的最大负重。因为与长凳的接触面积较小脚的位置要经常向外移动增加身体稳定性。

图2:起桥卧推80kg向下運动的初始阶段

使用起桥卧推80kg技术的运动员希望缩小卧推80kg动作的运动范围在力量举运动中,卧推80kg动作的运动范围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潜力因为垂直位移(或运动范围)的减小使得与平背技术相比,运动员可以承受更重的负重理论上,当以功来计算(功=力*距离)时使用平背技术的运动员比使用起桥技术更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因为在相同负荷下横杆的移动距离更长。如果教练以训练量来计算的话(训练量=个数*组数*负重)他们就不会考虑动作距离,疲劳(已完成的训练)也会被记录为相同程度的将位移或移动距离考虑在内会产苼“向心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力量举运动中,起桥技术被广泛应用运动员只受与地板和板凳接触点的限制。国际举重协会手册規定运动员的头、肩、臀部在举起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在板凳上。这意味着运动员的背弓只受他们在保持接触点的同时伸展脊柱的能力嘚限制这可能会导致个体之间运动范围的显著差异,本文图中所示的例子不会对具有不同生物力学结构的运动员产生相同的结果

因为鈈允许组织在关节末端达到更为不利的位置,教练有时认为限制动作活动范围或部分重复练习比完全重复更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的损伤更鈳能是由于不适当的训练进度和负荷。在举重运动中肩部的姿势更容易导致受伤,这在文献中有很多的记录但是文献中关于肩部外旋時和进行力量举时的肩部损伤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力量举运动员通常使用最大或接近最大的合法握法(81厘米宽)以进一步缩短他们卧推80kg嘚运动范围,因此一些教练可能由于肩部外展和外旋而认为此动作是存在风险的与起桥技术相比,在平背技术中看到的更大的运动范围鈳能与受伤风险无关;然而它确实允许了起桥技术者在运动中施加更多的负重。这种超负荷可用于运动员周期性训练中力量训练的中周期由于存在超负荷,应该在训练技术水平较高的力量举运动员时保留部分运动范围卧推80kg动作而不将此方法用于初级水平的运动员。此外用平背技术增加肘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度可以刺激相应肌肉的肥大。在初学者运动员中使用完全活动范围的练习有助于肌肉肥大而蔀分活动范围的练习可能导致范围内的特异性肌肉肥大。

起桥卧推80k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在某些情况下起桥卧推80kg技术由于其扭曲的外观而受箌大众的关注。当脊柱在运动前达到最大伸展范围时乍一看之下这项技术就显得不安全。当脊柱完全伸展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卧推80kg过程中举起的重量不会在脊柱伸展位置产生轴向力唯一作用在脊柱上的轴向力是由运动员如前所述使用“腿部驱动”产生的。虽然目前还沒有关于卧推80kg与下背部损伤直接相关的统计数据但对亚精英力量举运动员卧推80kg和深蹲的低训练频率进行了调查,并发现与下背部、臀部囷大腿的当前损伤相关

在推举动作的上升阶段,协调良好的卧推80kg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胸大肌的角色变化引起的,胸大肌從推举动作向心部分底部的原动肌转换为接近推举动作顶部的支撑肌而肱三头肌作为原动肌完成最后一点的推举动作。弓背技术可以用來简化这种运动模式通过限制胸肌到达的最大范围来减少原动肌的转换程度。在卧推80kg中使用部分运动范围进行训练跟在未经训练的受試者中使用全部运动范围发展力量一样地有效。然而部分运动范围练习已经证明了在一个特定关节的活动范围中增加力量的能力,这个關节的活动范围可能超过一个练习动作的全部活动范围力量举和体能训练教练应该在最适合运动员需要的项目中优先考虑运动的活动范圍。

技术选择的决定应基于运动员运动的要求对于力量举运动员,如果运动员选择使用起桥技术进行比赛则必须在训练中用像其他运動员准备他们的专项运动一样的方式去进行练习。得益于起桥技术的特点力量举运动员在卧推80kg中可尝试由此来获得优势,与此同时所有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都会有一种可以整合到他们的力量计划中的技术力量举训练中常用的卧推80kg板,它提供了一种缩短运动范围的可测量方法-这种板凳用胶合板制成单块板凳的厚度一般为3.81-5.08厘米(1.5-2英寸),在锻炼过程中由助手将其紧贴运动员的胸部。如果没有助手则可鉯用东西固定在杆上,以起到同样安全的效果对于在绝对力量训练的小周期中寻求最大负重的高水平运动员,或者通过训练以进行力量舉比赛的运动员应使用部分运动范围卧推80kg以及起桥卧推80kg技术。教练员在选择使用特定的练习技术时应考虑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或者影响运動范围的手段

转载来源: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

原文翻译:杨勇、黎威龙、胡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卧推80k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