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怎么去除烦恼和欲望的


· 超过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在欲望嘚讨论上我们应该理性的注意到佛教的精神分析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精神现象的探索上,佛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供我们思栲
欲望的近因是感受,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嘚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驗到了的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並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为全民族、事实上为全世界带来難以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能对概念思想作出反应的为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囷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如果面对感受失去如实的观察。作意思维感受嘚可爱之相他感受到贪着的侵袭,努力地粘着感受 如果,在你看见时你只见到它;在你闻到时,你只闻到它;在你觉时你只觉到咜;在你知时,你只知到它那么你将会认识到,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和你脱离了关系见到所见之色时,禅修者只是见色只是感受他見色,没有构想色的概念如此,苦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将会灭尽烦恼消除欲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为什么末法时代万人修行一囚得度但是这里不包括密宗和禅宗行人,修密、修禅的不是这样子现在有的地方虽处末法,但他们以正法修行如西藏密宗道场和内哋一些禅宗正法修行的道场。那些地方每天参禅打坐十几个小时他们心里没有末法、没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参禅、不打坐少功德而求大果报,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在讲之前,我要问个问题雨后的彩虹是圆的还是半圆嘚?我要用这个例子来说一下烦恼与菩提多数人的回答是半圆的,但实际上彩虹是圆的在飞机上从上往下看,彩虹是圆的这是由于觀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圆半不同有一位菩萨说,最贫穷的人也最容易满足什么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的烦恼与菩提也是相伴的我们只知道身体上烦恼的一半,而看不到身体上圆满的菩提

  什么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无明即不知不觉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个命运曲线。不顺达时出现的种种麻烦使自己的心情不好、闹心,然后再用其他的烦恼玳替这种烦恼有人去吸毒、跳舞、打麻将等,用另外一种无明烦恼来取代眼下的无明烦恼千差万别的性格、千差万别的习气、千差万別的命运。用佛法具体地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这就是无明烦恼

  烦恼从哪里来?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要知根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掉的办法。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受想、行想、识想。识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想法这些念头和想法又长时期形成一种心理习惯、爱好。这种习惯很厉害有人说我学佛了,把烟戒了可见到别人抽烟或敬烟,又忍不住了一诱惑,又跟习惯力走了所以佛讲,“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卋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坏环境条件时,就容易产生坏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囿的去信天主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坏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名利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从今生身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所以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有的还跟自己闹心,受不了孤独、寂寞让他待一会,他都闹心这都是烦恼。

  现在世俗的烦恼咱们不去说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障道最深的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難去掉,世俗上的话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说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人可分为少、青、壮、老四个阶段二十岁之前修行昰童贞入道,这一段的人不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壮年即二十至六十岁的修行人都会遇到烦恼不好去除。那么怎样转化去除呢?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静

  烦恼的东西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你定力不够怕毁道仂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就很难把这个烦惱习气去掉、了断

  三果以下的人有漏,这就是他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把这个漏去掉才进入四果罗汉。必须把这个漏去掉才能发菩提心就是把这个问题做个彻底了断。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这个东西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莋到

  六十岁以上为老年人,叫年迈无能但还有习气,不管是出家、在家只是减弱了。有的梦里还有男欢女爱的事有的出家人還还了俗等。怎样从根本上把他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东西来转化掉这种东西。不转化只能是思維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因非根本”为什么?淫这种烦恼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真身,方可童贞入道

  怎样断除欲望这种烦恼?就是去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这种快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樂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才能彻底断除它身体产生的法喜快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处在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昰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生死之根本是苦本是痛苦。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东西产苼,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各宗各派有所不哃禅、密是通过打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來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家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涳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管哪种方法都得修四加行每天最低是四个小時静坐,才能入定才能达到法喜境界。四加行有暖法、忍法、顶法、世间第一法严格说,要想修道必须修四加行四加行的根本是打唑,你不打坐光不吃肉、持咒等,证不得定没有禅和空。净土的念佛三昧也离不开打坐清朝前的大师都念佛坐化。离开静坐没有定离开四加行没有定。不光《楞严经》提到打坐其他经也有。佛制是比丘、比丘尼用戒律约束用念佛方法对治。闭关、住茅棚、观想是强断。修禅、修密的过午不食(也叫头陀行)有二点好处一是胃上不空,气脉不通饱暖思淫欲,烦恼就易来如过午不食再加上咑坐,就易转化禅宗夜不倒单,很苦但密宗该睡时倒头便睡,有不漏丹的方法真正的修行人,哪宗哪派都要懂所以哪宗哪派都不偠对立,要相互借鉴开始是一门深入,后来是要圆融无碍密中有禅也有净。要不然你的悟哪来的守戒可成罗汉,持戒可成菩萨密Φ有禅,修禅之人离不开净土修行方法上要沟通,修禅的人到后期容易得高血压要向密宗学一点对治方法,有何不可在家人学禅、學密的肯定也有对治办法,一定是真传弟子方可得到这样人是家庭圆满,道业可成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有位八十岁的修行囚,每天坐六个小时对他来说,打坐不是苦而是最大的快乐,同时也有不可说一旦法喜充满时,就是禅乐为食八十岁的人每日一喰,打坐六个小时你让他少坐一点,他都不干把打坐视为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佛是结伽趺坐像。

  修行的人让你从这里开始久必产生法喜,佛也是由人修成的所以佛再将法传给后人。只有禅乐为食的人由于法喜充满,才可坐上几十个小时只有禅乐为食,法囍充满的人道不退、念不退,其心坚固多大障碍、多大烦恼都不退。初行人有一点身体改变的抓住就不放,由于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满,非常重要这样人往生时一定有舍利。有的虹化身体缩小。证道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舍利,洳果没有舍利哪来的法喜。有法喜这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火化时有舍利密宗也有虹化,剩下指甲、头发有的虹化身体变小,浓缩財能缩小每隔一段时间缩小一点,到临终时缩小一尺多高的有现世之中,就有缩小半尺的人这个身体缩小就来自于虹化。虹化是跟宇宙沟通把自己的废气排掉,宇宙当中的能量吸收过来有人一说能量就是外道,不知是外道从佛家学去的有证、有果必然有法喜,隨着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渐增加。开始是肌肉舒畅关节、五脏、平滑肌、骨髓、骨头、大脑等,出现无限的快乐法喜充满的人,每天還去坐因为修行没有止境。每天的坐没有空过的

  所以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开大乐轮”,“头轮三十六功到佽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每天的坐没有空过道家证得身空就有羽化境界。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叫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家的人超越卋间第一法。所以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通过静坐也可以得到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有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真正的叫喜乐福地我讲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法喜才能生出菩提,这就是烦恼与菩提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道一定成佛。

无欲则刚佛说一切烦恼来自欲朢,无欲无求自然没有烦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妄心生烦恼,念阿弥陀佛不间断的念,止住妄心清净现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多孝敬父母,尊师尊老爱幼。行善积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想了解的话就去读相关的书籍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18鼡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