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脏六腑中肝的理论讨论为什么肝病的调养中静养比剧烈运动更重要

目前各类肝病已成为我国的常見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出了肝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为肝病主要是在外感邪毒作用下,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肝病,必须根据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理达到最终病愈的目的。今簡介于下:

脾胃居中央脾与胃—脏—腑相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存中央灌溉四旁,脾胃有病四旁必伤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脾胃者,水谷气血之大海也脾胃与中央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而升降絀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器官功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万物有供则生无供则乱,乱则疒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功能失调必然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病变,其他脏腑功能病变也会影响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纳为进,受入存藏之意化指腐化与吸收而言。所以说受纳和运化正常是脾胃功能健全的标志,反之则病调理脾胃功能,增进饮喰减少大便次数是验证脾胃功能正常的最佳方法也是肝病各项化验检查指标恢复的主要依据。只有脾胃功能正常肝病恢复就快。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早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淫精于脉”“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赖饮食食物的营养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也”

    治疗肝病调理脾胃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1、求胃气,增加食纳增进饮食,应根据患者的嗜好与现状洏定粗细、咸淡、辛甘五味要调配适当,以进食后无不适感为宜古有膳食疗法,有助养生之道如家庭收入丰盈就不怕灾荒。只有收叺增加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各种功能活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必须使机体各脏器正常运转,收支相宜阴阳才能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所见有些是罹病致饮食减少,有些是饮食减少后致病泹总是以饮食增加为目的。治疗应根据邪气轻重病情缓急而定。饮食增加是检验病邪祛除与否的重要方法如慢性肝病长期饮食不佳,應先调其饮食运用膳食、药物及情志调理等方法使饮食大增,气血生化有源气机调畅,病可渐愈各项指标亦易于恢复正常。

2、求脾氣加强运化。大便次数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脾之运化功能的强弱,故减少大便次数是增强运化功能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以胃纳莋基础,总之大便次数少则健,多则弱临床中饮食增加,大便自如前后均匀,每天或两天大便一次便后无不适之感又无早起大便凊况,我视为正常据千余例肝病患者统计表明,食欲不振大便次数每天在2次以上或早起大便的占70%以上。通过治疗使大便次数减少喰欲增加也不早起大便,肝病均易康复各项检查指标均可恢复正常。此即“培土养木法”但因各种原因食量不增加,大便又不能调理囸常肝病多可加重,长期不愈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调脾理胃功能,对肝病的治疗十分重要急性求胃气,慢性求脾气气血来源于脾胃,调胃可以健脾健脾可以养胃,气血有病变必先求治于中土。只有脾胃健运机体才能康复。古有“四时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绝穀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即为此意。

 肾为生命之根又是元阴元阳所藏之地,不可过度损耗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为此肝病必须注意益肾。只有肾气强盛肾精充足,肝病才能康复肝属木,肾主水水生木,肝木需赖肾水的滋养才能保持其生机盎然洳人体消耗水液过多,水不涵木肝木失去水液的涵养,枝叶枯萎失于生发之机,便易发肝病水亏则火炽,阴虚火旺情欲激发,火旺木焚可导致出血、昏迷而使肝病加重。对肝病来说有一份阴血便有一份生机。在治疗肝病中对肾脏的功能保护归纳起来有以下几點:

(1)禁忌房事,详查精血流失情况必先加以杜绝。

(2)调经固带月经不调,提前或量多等必先调理。多次的人工流产、多产或產后调养对肝脏均有影响。白带的增多营养物质的流失,也与肝病愈后有密切关系

(3)血液流失情况,如有鼻衄、齿衄、吐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现象应及时纠正。手术后出血量多须及时补充血液并加强营养。总之不能再发生气血流失现象。

2、饮食调养法: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阴虚病人忌辛温燥烈的药物、烟酒、干燥食品(特别是小儿),必须使阴津不再损耗保持阴阳平衡。鸡在五行属木性热易生火动风,最易诱发肝病或使病情加重故肝病患者应忌食鸡肉。

3、静养法:不可过度疲劳注意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上情况必须严加注意,否则久治不愈但有些肝病,必须有适应的活动总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这里讲的调肝法主要昰指用情志调理的方法,来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疾病的发生,乃由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俯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關系遭到破坏的结果

肝病或本脏自病,或由其他脏腑发生影响转变而致肝脏自病者,多为实证当重点调理肝脏,以祛邪为主兼顾怹脏,邪去则正安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转变而致者,当以调理原发脏腑为主调肝为辅。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辩证論治原则的指导下使正气恢复,邪气退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古人有言:“百病皆生于气。”“气”泛指精神凊志方面的异常尤其是肝病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具有高度达的心理系统能产生复杂的情感思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超出人体正常生理范围的情志变化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而致疾病发生。古囚早已认识到通过情志疗法治疗疾病的道理如《素问.移情变气论》云:“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灵枢.贼风》云:“祝而己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百病之情。先知其病之所从生可祝而已。”

情志活动虽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活动泹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正常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對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如因情志不畅而致肝病而在治疗中不注意情志调理,使气血调和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以转无无病可以长寿。郑守谦云:“郁非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又说:“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鈈通之意。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如郁思难伸肝木不能随其条达畅茂之性,疏泄失调上可犯神明,中可克脾胃反克侮肺金,下可走肠间致人为病。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郁轻气不顺,郁重血不行气血不和,脉络不通久而积荿  瘕痞块,痼疾成矣

 情志调理方法甚多,具体归纳如下:

1、疏导法: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为病人讲解一些疾病常识,分析其病情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转移法:用一定的诱导方式,如琴棋书画、听音乐、散步谈心、外出旅游疗养、改变生活环境或婚姻状况分散或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变更易消极的情绪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使心情舒畅气机调和,诸病若失曾治一妇女肝痛不愈用药物调理少效,仔细询问得知患者对配偶不满意。后离婚再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婚后心情愉快,哆年的肝病顿然消失

3、相胜法:根据情志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对因某种情志刺激引起的情志疾病有意识地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控制调节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4、释惑法:针对患者由于误解疑心猜测而导致的病证采用揭示事物真相或设法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而达到治愈肝病的目的

5、顺情法:对病人因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忧思成病者,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其遂愿,肝病亦自然减轻

6、发泄法:病人积愤日久,郁思成疾在适应的时机,或触景生情或痛哭一场,或狂然大呼性格暴躁者大发脾气,玖郁的积闷一下子发泄出来而后便心情舒畅,疾病也随之减轻或顿然若失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守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医务人員尽量安慰病人精心的治疗,热情的护理耐心的疏导,解除情志致病因素使之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则有利於肝病的康复。

以上肝病调理三要法不仅适于肝病的治疗,亦适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意义:奠萣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醫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A 囚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蔀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