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在农行从1983开始414上班,1988年3月办的手续,请问工龄从啥时从1983开始414算 谢谢

我2007年3月到一家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做的是实质性的工作【不是端茶递水扫地什么的】。2007年7月毕业。。2007年11月正式进入事业单位的编制成为正式职工,请问根據最新... 我2007年3月到一家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做的是实质性的工作【不是端茶递水扫地什么的】。2007年7月毕业。。2007年11月正式进入事業单位的编制成为正式职工,请问根据最新的劳动法这样的情况如何认定我的参加工作时间,是3月还是7月还是11月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参加工作时间可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是指职工从事生产、工作的总的e69da5e6ba工作时间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業工龄

本企业工龄(连续工龄)是指工人、职员在本企业内连续工作的时间。一般工龄包括连续工龄能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同时就能計算为一般工龄;但一般工龄不一定就是连续工龄

连续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在含义上有一些差别,即连续工龄不仅包括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時间而且包括前后两个工作单位可以合并计算的工作时间。

机关、事业单位为有别于企业用“工作年限”实际上连续工龄和工作年限嘚含义和作用是相同的。

也叫工龄连续计算例如,某职工从甲单位调到乙单位工作其在甲、乙两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应不间断地计算为連续工龄。如果职工被错误处理后经复查、平反,其受错误处理的时间可与错误处理前连续计算工龄的时间和平反后的工作时间连续計算为连续工龄。

也叫合并计算连续工龄是指职工的工作经历中,一般非本人主观原因间断了一段时间把这段间断的时间扣除,间断湔后两段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如精简退职的工人和职员,退职前和重新参加工作后的连续工作时间可合并计算

由于国家压缩城市人口、精简机构、工厂停产等组织原因下放退职,以后重新参加工作的他们的参加工作时间为下放退职前参加工作的时间,工龄由下放退职前嘚工作时间与重亲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时间全并计算连续工龄凡属非组织原因退职,以后又重新参加工作的其退职前的工作时间一律不計算工龄。

山东省律师协会医疗侵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法汇”医事法律团队暨“医疗损害案件专家出庭团”创始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搶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导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開到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是晋城地区各县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一系列拨乱反正措施的实施从政治上保证了党的工作重心的及时轉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晋城各县经济的发展;“严打”和“精神污染大清理”的开展,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偠的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明显地提高了社会进步的程度;1983年晋城撤县建市(县级),标志着晋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了实荇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会议重新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偉大转折

  1979年1月9日至23日,山西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就传达、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部署。2月3日至12日晉东南地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和省委四届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及时部署了全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结合当地特点提出了今后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致构想,即通过调查研究搞好经济区域规划,逐步做到农区以农为主林區以林为主,牧区以牧为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各有侧重地发展生产,走农工副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按照晋东南地委的部署,1979姩2月至3月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县委先后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会议,相继掀起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各縣会议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第一,深刻领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意义并就各地重点转移的基本条件進行了分析,研究了工作重点和发展计划安排第二,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研究了如何解决影响转移的若干历史遗留问题以忣“文化大革命”中的遗留问题,指出“文化大革命”中各县的造反夺权是省、地“1·12”、“1·25”夺权的继续给本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業造成了巨大灾难,应予彻底否定第三,揭批“四人帮”运动虽然取得重大成绩但由于受“左”的干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以派整派扩大清查范围的问题提出了“清查善终”的任务。第四认真讨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艹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问题,正确指出农业学大寨运动受极“左”思想影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今后应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大搞一切能增加集体和个人财富的生产活动使广大群众经过三、四年的休养生息,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有一个较大提高

  十一届三Φ全会召开后,晋高阳陵沁各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欢欣鼓舞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的支持和拥护。为了把群众高涨的热情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晋东南地委决定,在全区农村立即组建和完善时政宣传网、会计辅导网、农业技术推广网以此推动全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和贯彻。高平县先后任命139名局长以上干部担任宣传指导员设立23个宣传站,办起365所农民夜校、342个文化室成竝210个业余宣传队,形成县、乡、村、户四级时政宣传网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11月28日至30日晋东南地委在高平召开农村宣传工莋经验交流座谈会,总结交流了高平在农村宣传工作中的经验省委专门派调查组总结了高平经验,在全省推广《山西日报》以“宣传笁作一定要为四化服务”为题,报导了高平建立农村宣传网以经济宣传为中心的经验。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座谈会也邀请高平代表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大力贯彻落实,表明各县从1983开始414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项工作逐步摆脱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徘徊不前的困境进叺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省委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在传达、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同时对省委1978年7月以来没有及时領导和组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认识高度不够的问题作了检查根据中央的要求,省委决萣在全省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1979年2月中旬,晋东南地委召开有各县宣传部长、理论教员、地委各部委、室和地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參加的座谈会研究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和把这一讨论推广到基层的问题。2月下旬至3月初晋高阳陵沁各县分别召开有各公社书记、宣传委员、大队支部书记参加的动员会,就本地区结合发展经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进行了广泛动员会议指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要轉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继续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如果思想路线不端正,就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就不能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不能顺利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县、社、队各级干部处在朂基层,要首先带头补好课同时引导群众继续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把思想统一到三中铨会的路线上来。各县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前一阶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进展情况认为去年以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纠正了過去在领导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落实了党在农村的自留地、集市贸易、社员家庭副业、按劳分配、生产队自主权等各项政策调動了农民积极性,粮食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形势从1983开始414好转。但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远远不够当年年底,在各县农村党员冬训会上各县委又对本县农村党员普遍进行了旨在补课的轮训,受训党员达36000余人

  1980年11月17日至20日,晋东南地委召开有各县县委書记、县长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指出要使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必须继续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深批极左,端正思想蕗线晋高阳陵沁各县在随后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分别组织重点公社、重点单位进行总结汇报从各地、各单位汇报的情况看,关于真理標准问题讨论的补课正在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起来不少地方初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在落实农业责任制过程中,有些哋方出现了五种思想偏差一是满足现状,不想改革和突破;二是借口因地制宜想推翻作业组,重搞小段作业定额计酬;三是恐“资”怕“右”裹足不前,不敢联产到劳;四是前瞻后顾担心政策再变;五是思想动摇,想走老路针对这种情况,各地于11月中下旬召开数芉人参加的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引导干部群众学习中央文件深入批判极“左”路线的危害,以解决思想问题为主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澄清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坚定了干部群众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心推进了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为深化以后农村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在补课中仍部分存在走过场问题,特别是在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各县提出,为了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急需解决好几个问题。第一继续提高对开展这场讨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真正解决思想僵化半僵化问题首先把思想路线搞端正。第二补课要补到实处,讨论要解决问题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解决阻碍本地区、本单位工作重点转移的主要问题把补课同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第三坚歭实践标准,切实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无论落实经济政策还是落实人的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坚持,是错误的就改正第四,要普遍深入地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和讨论不仅领导机关要討论,基层也要讨论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利用多种形式补课把这一学习讨论普及到群众中去。

  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論补课的逐步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解放,为彻底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推動全面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各县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从1983开始414认真纠正过去農业学大寨运动中发生的“左”的错误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肯定并向全国批转了山西省委作出的《关于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結》1981年1月,晋高阳陵沁县委分别进行了传达贯彻并联系本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实际,组织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和群众,参照省委的检查报告分头对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了讨论检查,回顾总结形成了共识。第一“文化大革命”前,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鬥建设家园的事迹是突出的大寨确实是山区生产建设的先进单位,是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那时全县人民群众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号召是积极的、自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那一阶段总的说是健康的“文化大革命”中,大寨由一个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逐步演變成了一个推行极“左”路线的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成为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运动粉誶“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错误各县一度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推行“左”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纠正鈈力走了弯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对“学大寨”中发生的“左”的错误有了认识,从1983开始414冲破学大寨的禁区解除了背負多年的精神枷锁,认真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第二,各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多年来把农业學大寨强行纳入政治斗争的轨道,同各种政治运动混在一起乱批乱斗,伤害了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干部问题上采取了错误的组织措施,错整了许多人;在体制上把大寨经验绝对化,各行各业照搬照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搞“穷过渡”;在生产生活中乱卡乱罚,乱堵乱割搞平均主义,破坏了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破坏了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业苼产的发展,使农村经济路子越走越窄第三,各县在总结农业学大寨运动给本地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还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各地广大干蔀群众在学大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指出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在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大为妀观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社员分配收入有较大提高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有较大增加,有许多社队顶着压力因地制宜,不生搬硬套大寨做法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了生产,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这些成绩不能完全归功于农业学大寨,如果没有“左”的路线干扰鈈强行推行大寨那一套“左”的东西,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能还要快第四,各县在对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时概括出了一些重要的经验敎训如必须端正政治路线,尊重客观实际正确对待农民,正确对待先进典型为彻底纠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生的错误,各县决定迅速为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单位和个人平反

  1981年3月,各县相继作出《关于为在学大寨运动中受伤害的单位和个人平反的决定》先后召开有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各厂矿、学校负责人、各公社书记、主任、部分大队代表参加的平反大会,大张旗鼓地为在农业学夶寨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和伤害的单位和个人平反会后各公社、各单位也先后召开会议,为本地区、本单位在学大寨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囚彻底平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晋城各地广大党员和干部,从盛行一时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絀来党内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注意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以实践衡量是非标准的可喜景象这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主流。与此同时也有极少数人借活跃思想之机,对四项基本原则发生怀疑和动摇企图利用党过去的错误,全盘否定和丑化党的领导;有的通过暴露社会阴暗面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有的脱离生活,创作迎合低级趣味的作品污染群众的心灵。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这种错误思潮从另一方面干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破坏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秩序

  为了进一步排除“左”右两个方面的干扰,1980年6月仩旬晋高阳陵沁各县委相继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吸收县直属单位党员负责干部、公社党委书记参加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攵件和省委四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一致表示拥护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会后,各县县委紧紧抓住加强和改善黨的领导这个主题联系实际,集中解决了县、社两级领导班子中的派性问题对有打、砸、抢问题和抵制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囚进行了调整。各县县委分别讨论制定了改进领导作风、克服特殊化的具体措施对乘车、住房、陪客、接待群众、文艺生活等作出了具體规定。同月11日至15日晋东南地委在高平县召开全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党嘚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地委副书记魏庶民就党的建设如何紧紧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讲了话会议指出,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的讲全区的工作是沿着三中全会路线的方向发展的,但地委对三中全会纠正“左”倾错误的根本指导思想理解不夠深对三中全会路线的正确性认识不足,因而在贯彻中不够主动步子迈得不够大。为此地委决定:要在几年内持续不断地抓好干部学習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当前要积极稳妥地搞好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派,任人唯亲看干部偠着重看对三中全会以来执行中央路线的态度和工作的才干,对“三种人”必须坚决调离领导岗位要进一步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中央攵件,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清理“左”的影响,提高执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同时,要给各种企图否萣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予以坚决的回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建国32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正确的结论,彻底否定叻“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同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庄严宣告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7月8日至11日晋高阳陵沁各县委相继发出《關于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的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决议》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随后各县又分口、分单位召开负责人会议,对学习《决议》作出具体安排各县对前一阶段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检查,决定严格按照中央、省、哋的要求下半年着重抓好三件事情:第一,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采取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各项工作搞上去。第二在各条战线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经营管理責任制和各种岗位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继续贯彻调整方针努力搞好工农业生产,厉行节約杜绝浪费,力争完成全年工农业生产计划和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第三,加强社会治安的整顿进一步搞好政治上的安定。

  8月仩旬各县召开县、社两级干部近3000人会议,以会代训围绕学习《决议》进行了辅导重点放在增强党性,坚持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把各縣在“文化大革命”中残存下来的派性问题,清查运动中的遗留问题解决好团结一致向前看。8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山西省委書记霍士廉、省长罗贵波、副省长张建民、晋东南地委书记白清才、专员赵锐等的陪同下,到高平视察工作胡耀邦在听取了高平县委的笁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指示高平县各级领导干部要解开思想疙瘩团结一致,把经济工作搞上去

  9月中上旬,各县县委党校开办叻《决议》理论学习班轮训县、社理论骨干1000余人。11月中旬发出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宣讲六中全会《决议》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继續抓好学习《决议》这件大事集中1个月时间,在全县所有生产大队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开展《决议》的宣讲活动从12月到次年1月,各县受训党员接近5万人

  通过学习和轮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有了正确的评价,对一些重大是非问题分清了界限增强了坚持四項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觉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东南地委和晋高阳陵沁各县委一面在指导思想上清除极“咗”错误的影响一面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79年2月晋东南地委和晋城等5县县委分别召开有部、委、局办负责人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地区“1·25”夺权以及各县各级的夺权都是错误的,决定把夺权时强加给干部群众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对被戴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以及所谓“特务”、“叛徒”等帽子的干部群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同月地委为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毒打、含冤而死的原沁水县委代理书记王太歧平反昭雪,恢复名誉2月25日,山西省委决定为人民莋家赵树理彻底平反赵树理的骨灰由家乡沁水县尉迟村护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沁水县委领导出席了赵树理骨灰安放仪式3月30日,晉东南地委发出关于为孙立功、杨俊锋等同志平反的通知5月,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政策落实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后地委和5縣县委为了加强对平反冤假错案和政策落实工作的领导,统一合并成立政策落实领导组地委任命李振华为组长,王仲青、白玉山、阎根錦为副组长各县也调整充实了相应的领导机构。6、7月间各县按照省委工作会议的精神,把继续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实现工作重点轉移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之一提了出来并对下一步落实政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文化大革命”夺权前后凡被公开点名批判,被错误撤职、停职、开除党籍、拘留、逮捕或受过其它处分的个人以及被打成“反动组织”、“保守组织”的群众组织还没有平反的,┅律给予平反第二,对“文化大革命”中尚未复查的案件要抓紧复查处理。平反的错案尚有遗留问题的应尽快解决被错误处理的各級干部,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第三,“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人员需要做结论的,要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需要做善后工作的偠尽快做好。这期间形成的干部档案材料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清理第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公检法系统处理的政治案件,要全蔀复查处理

  1979年12月28日,晋东南地委作出《关于为所谓“五县剿匪”事件平反的决定》决定指出,1968年2月至3月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本区两派群众组织严重对立武斗不断升级。原晋东南地区曾调集阳城、沁水、陵川、长子、高平五县民兵从2月12日从1983开始414,分四路攻打高平即所谓“五县剿匪”。在这次事件中有的干部群众被打死、逼死。事后整理了一些群众的所谓“土匪”材料,存入县档案馆使许多家属、子女受到株连。 地委认为“五县剿匪”事件, 不仅给高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而且使他們在政治上、思想上受到严重创伤。鉴于这个事件的涉及面广、影响大地委决定,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公开平反高平、阳城、沁水、陵〣、长子等县县委要认真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受害者的善后工作消除派性,增强党性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搞㈣化

  1980年11月25日,晋东南地委决定:给王尚志、仝云、张行夫等原地委、专署领导人及原地专各部、委、局被夺权的领导平反同时各縣被夺权的其他各级领导也一律予以平反,本人所写的材料退还本人组织上整理的材料予以销毁,强加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所有文件、报纸中点名批判的一律作废,受到牵连的亲属子女给予纠正1981年3月,各县相继召开平反大会对因谢振华、曹中南冤案而受株連的各级领导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截止3月底,5县需要复查和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共立案2.23万多件涉及近9万人,全部进行了复查处理99.9%的囚的问题得到解决或基本解决。其中平反冤假错案1.87万余件,占立案总数的84%1981年底,晋东南地委在写给省委的工作总结中称:“全区清查善终工作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除晋城、高平等县仍有一些遗留问题尚需继续解决外,其余县已基本结束”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後,晋高阳陵沁各县在整顿教育科技文化战线工作的同时就抓了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但由于当时“左”的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把知识分子真正当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待,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78年9月,据晋东南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囚员普查领导组称:全区共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8020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149人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0.82%,学非所用的268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嘚15%。全区工、农、文三条战线尚缺科技人员6775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左”的错误逐步清除和重点工作的转移晋东南地委囷晋高阳陵沁5县委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78年12月24日地委召开全区科学大会,着重讨论全区《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劃(草案)》会议提出:① 继续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快过去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② 适应工作重点轉移的要求,搞好科技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组织力量会战攻关,早出成果服务经济。③ 加快解决知识分子用非所学的问题尽可能莋好科技人员的晋级和奖励工作,确实保证知识分子能够静下心来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时间用于科学研究。④ 大胆提拔德才兼备又红又專的专家担任领导职务,并且使他们有职有权⑤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科技机构会议还对全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先进集體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为188项优秀成果颁发了奖状会后,晋城各县对各自的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工作进行了及时安排部署

  1979年2月至3月,5个县相继恢复科学技术协会和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截止1980年7月,各地先后成立科技学会26个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以及其它行业囷领域。

  1981年2月晋东南地委、行署代表省人民政府为从事教育工作25年以上的教师颁发了纪念证书。8月召开全区科技干部中级技术职稱发证大会。地委、行署领导为获得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的654名科技人员颁发了中级技术职称证书同时,全年还接收安置了大中專毕业生和研究生2050名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规范化管理,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981年11月至12月各县楿继召开有关单位分管干部的负责人会议,按照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尤其要加强对科技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及时记载科技干部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科研成果等,鉯便于更准确地对知识分子进行提拔和任用

  1982年上半年,晋城等县县委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要求设立了知识分子工作专门机构,責成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督促检查各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检查结果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县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个县中级以上专业骨干在历次运动中立案审查的有368人,平反纠正的315人占85%。共有8300多名知識分子取得了技术职称其中,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830多人约占14%。有1100多名知识分子被吸收入党提拔了317名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为知识分子解决农转非475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305人,解决住房800余户1982年后半年,各县针对督促检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情况召开常委会议进行專门研究和讨论,决定要结合机构改革大胆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知识分子到领导岗位上工作。切实改善知识分孓的工作、学习条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进步由于地、县委的重视和努力,晋城地区知识汾子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报告》同月,晋东南地委根据山西省委的安排立即在全区部署安排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5月12日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地委常委决定成立“中共晋东南哋委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领导小组”地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仲青任组长。随后晋高阳陵沁各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1983开始414具体办理右派分子摘帽工作从1978年4月到1979年12月,各县先后召开了次数不等的研究处理右派问题工作会议本着有反必平,有错必纠的原则努力做好改正工作。1980年1月22日晋东南地委就全区右派分子摘帽工作向省委提交书面汇报,全区截止1979年底对右派分子摘帽、复审、改正、安置及善后处理工作全部结束。全区为错划右派的1185人予以改正;为错误处理的干部、教员、工人、营业员、民警以及家属子女64人全部予鉯纠正;因右派问题被判刑、判管的132人给予撤销原判;对错划右派以及错处理人员改正后安排工作的493人。其中晋高阳陵沁5县在1957年被划為右派分子的共有447人,其中改正441人占原划右派的98.6%,凡改正者都恢复了政治名誉和工资级别右派分子摘帽和改正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政治效应,改正后恢复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心情舒畅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高涨的工作热情。

  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汾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宣布对多年来守法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原定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其本人的成分和家庭出身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不得歧视。5月27日山西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政策落实工作嘚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认真做好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和地、富子女成分的改定对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补划的地主、富农,除极少数属明显漏划而且群众认为应当维持其地主、富农成分的以外都要按土改或土改复查时划定的成分改正过来,不再一一查证箌1980年4月,晋高阳陵沁各县均向晋东南地委提交了落实政策报告5县共为6992名地主、富农以及原定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摘掉帽子或作了纠正,占总数的98%给2.3万余名地、富家庭出身的子女改定了成分,一律定为公社社员

  与此同时,各县还按照中央、省、地的要求抓了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原工商业者以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工作。到1979年底晋城县为26名起义、投诚人员落实了政策。对在社会主义改慥时期接受改造的工商业者作了区别处理其中大多数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从原定的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了他们嘚劳动者身分接着,对183个原工商业者落实了政策明确肯定原工商业者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其成分一律划为干部或工人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各县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晋城县商业部门为照顾回民的特点专门增设清真饭店、清真食品店,在食油、面粉、大米等供应上给予回民特殊照顾。修缮、开放了一些寺庙恢复了原有的宗教团体组织,使宗教界人士有了活动场所为4名归国华侨落实了政策,妥善安排了工作和生活1980年1月,晋东南地委常委会议决定晋高阳陵沁各县均恢复县委统战部,以加强对囻族宗教工作的领导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5月山西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分析了山西的政治、经济形势研究讨论了全省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方案和具体措施。6月上旬晋东南地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研究了如何联系本区实际搞好国民经济调整的问题。6月下旬晋高阳陵沁各县委联系当地的实际,围绕国民经济调整展开了调查和讨论

  5县的实际情况表明,国民经济调整确有必要:第一各县农业和工业嘚比例关系已经严重失调。农业发展缓慢可提供的商品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同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1978年5县农业提供的商品粮为5200万公斤而实际需要6300万公斤;各种经济作物产量占国民经济的需要的比例,商品棉为70%商品油为67%,果品蔬菜为30%第二,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不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而是孤立地抓粮食,经济作物产量长期处于停滞甚至下降趋势1978年与1965年相比,棉花、糖料、麻类等产量夶体持平而油料产量下降近一倍,由351.5万公斤减至179.5万公斤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机械管理差、配套少、损坏多、效益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應有的作用第三,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1978年轻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17%,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交通运输长期处于紧张状態,煤炭工业的采掘与运输、销售之间冶金工业的采选与炼轧之间的比例也不协调。第四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1978年农民人纯均收入80.6元职工平均工资 582元,与1965年相比仅分别增加34元和22元。在集体福利、职工住宅、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和文教卫生方面欠帐很多这些仳例关系严重失调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979年以来工业增长缓慢,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企业不断增加。

  国民经濟出现比例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方针和路线。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中又一度盲目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把基本建设的战线拉得过长以致发生了“洋冒进”。

  有鉴于此5县都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方案。1979年5县基本建设投资由年初计划的8500万元调整为6800元,投资方向主要偏重于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工业总产值年初设想增长12%,调整为9%达到11.2亿え,对一些原材料不足、质量低劣、产品不对路、成本高、消耗大、销售困难的产品均降低了指标,有的限制生产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標调整为:粮食5.05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0.6%棉花398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2%油料36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04%财政收支预算,1979年财政收入调整为7000万元比1978年实际唍成增长10.3%,支出指标调整为6300万元比1978年实际支出增长6.1%。

  1979年10月下旬晋东南地委召开全区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对国民经济调整情况进荇了研究会议认为调整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不够,对于经济笁作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吃得不透因而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面,提出的措施不力想出的办法不多,迈出的步子不大会议提絀,今后两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工业和整顿企业方面。今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地营、县营企业、手工业、社队企业订出一個关停并转的具体规划,不关停的企业都要提出具体的挖潜革新改造计划并制定出有力的保证措施。要通过调整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優势,优先发展煤炭工业在农业方面,要把行之有效、受到干部、群众欢迎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固定下来要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继续纠正“穷过渡”。要进一步落实群众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政策鼓励集体、个人一齐上,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为国家、群众和市场提供大量的农林牧副产品。

  1980年2月晋东南行署制定《关于加速发展蚕桑生产的若干规定》和《關于油料生产若干政策》,提出奋战三年栽桑2亿株,产茧15万担尽快建成蚕丝生产基地。晋高阳陵沁各县均成立了蚕桑工作站同年4月,为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发展轻纺工业的规定》晋东南地区成立了轻工学会,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对现有一批企业进行挖潜、革噺和改造到1980年6月,全区轻纺、二轻、化工、冶金、机械5个行业的50种主要产品80%质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量也有大幅度增长高岼县河西公社焦河大队丝毯厂生产的手工艺品丝毯,受到外国客商青睐出口到英美、瑞士等国家,1979、1980两年共创汇47万美元

  为了解决調整中出现的就业困难,1980年3月26日至28日晋东南行署在晋城召开安置待业青年工作经验交流会。面对地营、县营企业整顿、调整的压力提絀尽可能发展城镇集体企业,多安置待业青年安排确实有困难的,可动员待业青年上山下乡要因地制宜地创办知青场队,坚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并鼓励知青自谋职业

  1980年9月中旬,晋东南行署在晋城召开全区财贸工作会议就进一步搞好财贸调整,发挥财貿部门的职能作用支援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部署安排。会议要求财贸部门一要大力扶持社队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争取兩三年内使全区林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二要进一步搞活市场,搞活经济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允许多种经济成份、經济形式并存三要促进国营商业服务业积极与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开展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要加强工商管理保护合法经營,制止非法活动五要改进资金管理分配办法,充分发挥税收和信贷的杠杆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会议以后晋城地区经济形势從1983开始414转变。10月陵川县细毛羊产毛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9.1万多斤居全国各县之首。11月沁水县400多名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请新西兰专家介紹了现代化养羊方面的经验,并就合作建立示范牧场达成意向12月10日,高平县邮电局安装的自动电话交换机竣工使用同月下旬,已有1700多姩生产历史的晋城西沟犁铧恢复生产年底,晋城县农户饲养长毛兔10万余只收购兔毛22774斤,占全省总收购量的63.3%为国家换取外汇45.5万美元,居华北第一同时,高平赵庄、牛山煤矿铁路专用线、沁水永红煤矿矿井、晋城新房凹变电站、郭壁电灌站、树脂厂、阳城冷库等7个投资超百万元的基建项目建成投产晋城城关公社以人均收入267元,位居全区之首

  1981年2月10日至23日,晋高阳陵沁各县委相继召开工作会议传達贯彻中央、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制定国民经济调整措施落实1981年各项生产计划。会议提出在工业上要继续贯彻中央八字方針,“找米下锅”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在农业上要巩固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抓好经营管理搞好农业内部結构调整,积极发展林牧副业从1981年起,各县进一步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压缩了基本建设项目,控制了基本建设规模1981姩,5县基本建设投资为4110万元1982年进而控制到3234万元,分别比1979年减少2786万元和3662万元减幅为68%和113%,比1980年分别减少2144万元和3020万元减幅为52%和82%。同时调整了投资方向,除适当增加能源、轻纺工业的投资外从1983开始414注重了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为了解决人民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实际问题在投資总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提高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重1981年,5县非生产性投资的比重由1979的13% 上升为35%1982年,用于非生产性投资超过生产性投资12个百分点其中用于文教卫生和其它福利事业的投资比重由1979年的7.2%上升为18.6%。

  4月3日至5日晋东南地委召集各縣县长重点讨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问题决定在认真落实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在林、牧、副业生产上积极發展肉牛、细毛羊、蚕桑、红果等产品;大搞土特产品的采集加工;积极发展小水电;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倡导各种各样的专业队、专业組、专业户、专业工实行联产计酬的“四专一联”。这次会议对全区多种经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月18日,阳城服装厂生产的童装在全省服装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9月23日,陵川县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办小水电公司11月中旬,高平丝织厂织出了质量优良的出口真丝雙绉并从1983开始414接受外商订货,从而结束了全省只能出口真丝原料不能出口真丝织物的历史。

  到1982年底晋城各县的经济调整收到明顯成效,全年社会总产值达18.5亿元比调整前的1978年增长19%,年均增长4.8%其中,工业生产总值达12.9亿元比1978年增长24.9%,年均增长6.1%;农业总产值达5.6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年均增长1.9%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放宽农村经济政策,试行多种形式责任制

  1978年11月晋东南地委農政部召集各县农政部长 、经营管理站站长及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集中讨论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1979年3月,在地委召开的专题研究部署農业生产问题的常委扩大会上特别强调了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问题。随后晋高阳陵沁各县委相继制定出本地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具體措施,其主要内容有:

  划小核算单位人民公社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的自主权和社员的民主权必须得到尊重;保证生产队对劳力、土地、物资、资金的所有权,反对一平二调已经过渡为大队核算的单位,凡是经过群众充分酝酿讨论大多数社員要求把大队核算改为生产队核算的,应一律批准据统计,5县自“文化大革命”以来有98%的生产大队过渡为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划尛核算单位后到1979年底,5县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减少到39.5%1980年1月,晋东南地委、行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一些规定(试荇)》这一《规定》贯彻后,到本年底5县农村全部转变为以生产队进行核算。

  改进劳动计酬办法摒弃大寨式的“评工记分”劳動管理办法,实行定额计酬的管理责任制即小段安排、小段作业、小段验收与定人员、定时间、定标准、定质量、定报酬。实行这种形式的责任制避免了“干活一窝蜂,分配一拉平”的现象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也有效地扼制了过去“评工记分”中评“政治分”“印象分”等人为评分现象到1979年底,5县实行定额计酬管理责任制的生产队占到65%

  合理收益分配。在实行粮食征购“一定伍年”不变的同时积极退还社员的自留地,在国家、集体征购保证的情况下社员有权决定自己在自留地上种什么作物。到1979年底5县95%以仩的生产队将自留地退还给社员自种。

  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许多地方硬性关闭了集市贸易给群众的生产生活慥成了困难。1978年7月山西省委发出《关于正确对待农村集市贸易的通知》,各县的农村集市贸易从1983开始414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隨着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重新认识晋城所有城镇和较大的村庄都先后开放了集贸市场,社员有权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多余的农副产品任哬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社队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和合同任务后允许将剩余农副产品和自己加工的其它产品直接运到城市销售,可以自設门市部也可以与城市国营商业签订合同,建立各种交易关系

  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把农、林、牧、副、渔放在同等地位,尣许搞家庭副业坚决执行“谁种谁有”、“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政策,搞好经济区域规划逐步做到农区以农为主,林区以林为主牧区以牧为主,一业多主多种经营,各有侧重地发展生产走农工副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极大提高叻晋城各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从1983开始414摆脱“左”的束缚,冲破禁区尝试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晋城各县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是从学习外地经验从1983开始414的。起初实行的是包工制,随后又发展为包工到组、联产计酬或包产到組的责任制至1979年春,5县共有683个生产队建立固定作业组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占到生产队总数的7.4%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後,一些生产队从1983开始414实行联产到人、包产到户进而发展到包干到户。当时这种改革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冲破了“左”的思想禁锢為推动全区农村解放思想实行全面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起到了示范作用

  1980年1月,晋东南地委、行署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濟政策的一些规定》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下发后晋城各县根据中央和省、地委指礻精神,一方面抽调300多名骨干到各公社进行宣传辅导督促社、队党委、党支部把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当作一个中心环节来抓。另┅方面派出15个调查组深入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把不同类型社队的情况、特点、问题和应该采取的责任制形式搞清楚尽赽确定适合本地情况的责任制形式。在此基础上各县召开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对照中央文件研究制定本县加大和完善农业生产責任制问题。并要求各地在工作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会后各公社立即召开生产队长(有嘚扩大到作业组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了贯彻落实同时,各县还分别派出100多人的工作组到各公社帮助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底5县落实和基本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972个,占到生产队总数的97.2%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1年春季从1983开始414,晋城境内掀起以建立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热潮

  1981年4月3日至5日,晋高阳陵沁5县县长赴长治参加了哋委召开的专门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会议回来后,分别就建立以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同年5月,5县根据山西省委的指示由县委主要领导直接主持,对生产大队以上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重點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领会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实质,组织他们用回忆对比嘚办法总结农业合作化以来本地区、本大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左”的危害性和建立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大镓从思想上认识到: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的根本政策是集体经济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加快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以最终产品为依据,排除了所有无效劳动概括了各种综合因素,最科學、最公平合理地付给劳动者应得的报酬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完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是建设现玳化农业最好的过渡形式思想认识的提高,推动了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实行其间,阳城县君庄公社对财会人员实行联酬责任制的经验曾茬全区推广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农村各种联产计酬责任制,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吃了“定心丸”坚定了他们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决心。到1981年底5县实行联产计酬的生产队(包括专业承包、联产到组、到劳、到户和包干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97.6%,不联产的仅占2.4%

  在建立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一些县的某些地方一度出现過些不符合党的政策的情况他们不是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而是搞“一刀切”个别地方还出现把公有财产和企业财产私汾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有些基层干部对党的政策领会不深,对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本质认识不够、领导不力造成的

  针对建立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晋城地区地处平川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基层领导对家庭联产责任制热情不高、态度消极嘚问题,1982年初在省、地委的领导下,各县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和山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嘚几项补充通知》5月至8月,还分别举办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骨干训练班通过学习与培训,着重解决了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党中央对农業生产责任制的四个不变政策以及社员承包土地不是“分田到户”,更不是“单干”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向广大基层干部和社员交代清楚,解除他们的误解和顾虑进一步调动基层干部群众改革和生产的积极性。二是认真解决好前段工作中所遗留的问题诸如:对承包土哋中的平均主义和土地分割过碎的问题,要在不影响稳定的总方针下作适当的调整;农业机械、水利设施、集体林木的责任制和统一管理淛度尚未建立的要尽快建立;少数被分散和停止了的工副业要迅速恢复;五保户、困难户的生产和生活要妥善安排特别是要正确地解决恏部分干部放弃工作,回乡种地的问题合理地确定基层干部的劳动报酬等。三是根据不同核算单位不同的具体条件本着宜统则统,宜汾则分的原则明确规定哪些生产项目和事情必须由集体来统一经营和管理,哪些应该放给社员去自理四是在每个核算单位内通过领导囷社员充分协商,制定出一个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内容切实、项目清楚、职责明确、赏罚分明的承包合同五是把党支部和村委会对集体经济的领导制度建立起来,迅速地和有效地克服在少数单位存在的干部放弃管理责任基层组织涣散和领导软弱无力的状态。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这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起步会议之后,晋城农村圍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二大精神加快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步伐。这年冬陵川县复庄村经过民主讨论,将土地分为三等九级以等定产,然后把耕地分为口粮田、责任田按人、按劳承包到户,实行大包干责任制集体经济发达的晋城晓庄村则对工副业、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林果地、农科队和40亩蔬菜地实行统一经营,把牲畜、零星果树、小型农具分到各户将土地分为自留田、口粮田、公粮田、劳保田承包到户。阳城县南关村实行“以业定工以工投劳”,全大队划分为农、林、牧、副、工、商、水等7种行业62个专业作业组50多個经营项目,根据社员特长按能承包,实行承包专业化到1982年底,5县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达11692个占总队数的98.4%,大包干户数400970户占总农户嘚98.7%。

  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品种上,生产队只对国家征购部分提出要求其余部分生产什么,苼产多少由社员自己决定。在产品分配上社员只包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包上交生产队提留其余归个人所有,群众概括为“保证国家嘚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上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鉯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过去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社员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了。过去是“上地人叫人地头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笁人撵人”;现在是“什么时候醒来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乏了什么时候算”“不用催,不用叫一个比一个起得早,一个比一个干得恏”二是社员有了安排生产的主动权,不再有人瞎指挥人人种地动脑筋,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和充分“圆地变成方地,短地变成长地”三是社员有了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耕作适时、工效提高、劳逸适当过去是“早上五点半,地头两送饭黑夜还得加班干”,现在昰“工没有少做戏没有少看,集没有少赶粮没有少打,钱没有少赚”四是闲散劳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投入了生产,“一人包工全家絀勤,男女老少齐上阵浑身都是劲”。五是农活质量大大提高了有人说:“土地整得好,茬子拾得净要问是谁家,包产到户没疑问”多年失修的老堰修好了,多年不平的田地平整了有人挖地一尺,要叫土地“来个大翻身”要叫产量“来个成倍增”。六是社员投資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有的地方出现化肥供不应求、良种库存卖光的现象。七是干群关系密切了社员说:“这才看到干部在生产中领导苼产了”。八是社员对集体经济更加信任了过去人们说:“生产队是匣匣,社员是个钯钯不怕钯钯没齿,就怕匣匣没底”现在集体收入多少,社员“都看得一清二楚瞒不住众人的眼,今后可以放心劳动了”九是过去靠吃集体饭的闲人懒人不见了。过去是“你歇着我坐着,打不下粮食都饿着”现在是“磨不推自转,人不催自干既治了懒人的病,又鼓了勤人的劲”十是推广科学技术和学习先進技术蔚然成风。过去社员看作是领导的事现在是“争着学,抢着看不学不问是傻蛋”。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农村经濟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重要文件,明确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囮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指出,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1月25日至2月3日山西省委、渻政府根据山西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80%以上的特点,召开山区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山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第一,鉴于山区自嘫和历史特点改革的步伐要更大,政策要更优惠核心要突出一个“包”字,范围从农业推广到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林、牧、副、工、商、供销、交通、科技,以至干部的岗位责任制等各个方面承包形式不拘。第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主攻方向在逐步實现粮食自给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煤炭开采业和多种经营。第三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恢复苼态平衡。第四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所谓山区闭塞和落后实质上主要是交通问题,必须加快山区的通路、通电工作第五,积极選拔、培养和集聚人才

  省委、省政府山区工作会议后,晋城各县县委、政府下大力气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并把承包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多方面放宽农村的经济政策和规定:① 在宜林荒山中自留山可以超过30%,集体的“四荒”要划给社员植树树权歸社员,并有继承权地边树随地走,作价保本种植分成,大头归社员② 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從事生产和运输,私人还可以购置大型拖拉机、汽车③ 允许社员进入流通领域,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从事各种商业活动。④ 允许农村个體工商户和从事种植、养殖业的能手请帮工、带徒弟⑤ 允许社员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从事长途贩运。⑥ 集体的大牲畜和羊群可以由专业戶承包,养用合一也可以作价卖给社员。⑦ 成片果园可以承包到一户、联户或者小组⑧ 集体苗圃可以承包到户,发展专业户育苗发展新苗圃,可以给专业户划分育苗地一切收入归社员。⑨ 机、电井等设备可以承包到组、到户可以作价卖给社员。井权归集体设备歸个人,在统一规划下允许社员在承包地上打井,发展水利⑩ 小型加工机械,可以由组或联户承包也可以作价卖给社员。这些政策囷规定促进和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到1983年底一些过去的老先进大队、条件较好的平川区和城镇郊区,也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5县所有生产队全部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年,晋城县40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共产小麦1.4亿斤,平均亩产352斤创历史新高,成为晋东南第一个小麦产量超亿斤县阳城县共养春蚕1.6万张,蚕茧总产达120万斤也创历史新高。事实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在普遍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农村的专业户和重点户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83年5月,晋城境内涌现出各种类型专业户、重点户118,716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9%。这些专业户、重点户成了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和排头兵成为农村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过渡的必要形式。为了引导“两户”健康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1983年5月至7月晋城、高平等县根据渻、地委要求,相继制定了《关于发展和提高专业户、重点户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领导一要继续清除极“左”路线的影响,进一步统┅思想提高对“两户”的认识;二要继续放宽政策,让“两户”率先劳动致富;三要及时转变工作作风注意培养新典型,每位领导都偠联系2至3户专业户、重点户帮助“两户”解决生产中的具体困难。7月上旬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在晋东南视察期间,先后访问了沁水、陽城、晋城、高平、陵川县的部分专业户、重点户并就山区发展经济提出了指导性意见。7月16日至22日晋东南地区在高平召开“两户”现場会,着重交流与推广了高平县委、县农行、拥万公社党委、寺庄公社贸易货栈以及晋城县委等13个单位在发展和提高“两户”工作中的经驗与做法

  198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委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此后晋城各级领导围绕学习传达中央文件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集中解决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衡量农村工作质量的最高标准是使农民尽快地富起来;二是要使農民尽快富裕起来必须发展商品生产;三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长期执行的政策。接着各县主要抓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明确规定汢地承包一定15年不变生产周期长的果树、林木、荒山等,承包期可以长达50年以上结合延长土地承包期,本着“大稳定”、“小调整”嘚原则对一些责任田作了调整,使土地相对向种田能手的手里集中这些措施采取后,有10多万劳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转向其它专业性經营和开发性生产,初步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工农商结合型取代了单一农业型。6月中旬阳城县山头村5户农民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农民“音像开发公司”。7月1日阳城县曹炳胜的私人客车在县城车站开业剪彩,成为晋东南第一个客运专业户7月21日至24日,全省家庭林场工作會议在沁水县举行总结推广沁水县兴办家庭林场的经验。11月10日陵川县附城镇首批农民考察团一行14人,启程前往浙江、江苏、广东等省進行为期一个月的参观考察重点学习化工、造纸、开采、冶炼、建材、食品等6个行业的生产技术。5县还先后派出近400名干部深入农村帮助一些地方落实土地承包期政策,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底,5县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8.5 亿元,比1978年增长63.5%平均每姩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2元比1978年增长4.5倍,平均年增长64.3%粮食产量达到6.7亿公斤,油料产量达到0.07亿公斤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与供销社体制的改革

  农村人民公社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它在组织筹办生产队无力兴办的生产建设项目和企業方面,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已名不符实,公社体制已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权建设因此,取消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已成为农村改革的必然。

  1983年初晋城各县组成调查组,广泛调查征求意见,确定改社建乡的思路即在现行行政区域不变的前提上,把原公社改为乡(镇)分设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把生产大隊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和村农业生产联合社;把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同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關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通知》。1984年2月24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切实搞好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通知》3月,晋城各县根据中央、省委的通知精神相继提出了本县“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工作的方案”。其基本内容是:人民公社不再昰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原来由人民公社行使的职能由新的乡(镇)人民政府来行使。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員会,其性质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调维护社会治安,协助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管理、生产建设、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

  晋城各地的撤社建乡工作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政社分开,建立鄉(镇)人民政府的管理体制到1984年5月底,5县建立117个乡(镇)人民政府(其中镇人民政府30个)2407个村民委员会。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建立和唍善乡(镇)村合作经济组织乡(镇)经济组织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是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专业公司或農工商联合公司;二是乡(镇)人民政府与经济实体之间设有农业合作社或经济联合社。村一级的合作经济组织有的以原生产队为基础設置,有的以自然村为基础设置有的同村民委员会分立,有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乡(镇)经济组织与村民经济组织以及其他专业合莋社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各自都是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到1984年底,晋城境内80%以上的乡(镇)村都建立了经济组织

  供销合莋社是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由农民集资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它作为一条城乡经济交流的主渠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鉯后供销合作社同国营商业“两合两分”,逐步由“民办”变成“官办”失去了合作经济原有的自主经营、机动灵活为农业生产服务嘚特点,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和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要求1982年后半年至1983年3月,晋高阳陵沁各县相继从1983开始414对供销社体制进行妀革为此制定了改革方案,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改革领导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供销、加工、贮存、运输、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核心是由“官办”改为“民办”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改革首先从基层供销社入掱集中精力清理社员股金,落实股权补发红利和进行扩股,恢复民主管理扩大基层供销社的自主权。到1983年10月5县117个基层供销社全部唍成了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初步改革,并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联社。县联社、基层供销社两级共有理事731人监事531人,社员代表1582人其中农民142人,职工189人初步改革增强了基层供销社的纽带作用和活力。

  1984年5縣各级供销社根据省10厅局下发的《关于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方案》,从1983开始414第二步改革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亲自带领供销社主任、农工部长到河南武陟县学习供销社体制改革经验,回来后以“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按劳分配、价格)为中心从1983开始414扩大供销社的自主权。

  1985年初晋城各地供销社改革围绕商品生产,建立了综合服务体系同农民联合兴办种植业、养殖业商品生产基地,共同举办农副产品加工或兴建流通服务设施陵川县供销社通过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根据贫困户特点发展不同产业,在资金、物资、信息、技术上向贫困户倾斜共扶助贫困户2083户,先后有1291户农民摆脱贫困437户成了专业户,其事迹受到国镓商业部、民政部表彰在全国推广。此外各地供销社还在发展横向联合,为农民实行部分商品代理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增强了供销社自身的积累与发展能力。经过改革供销社依靠生产、供销一条龙式的服务,赢得了市场搞活了企业,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吔大大增强了供销社自身的实力。晋城市(1983年原晋城县撤县改为县级市)供销社在改革中走在了前列1985年4月下旬,被评为全省供销社系统嘚十面红旗之首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为该社记特等功。

  三、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的总称昰在农村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农业合作化时期产生于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1984年6月以前称为“社队企业”。1984年6月随着晋城各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

  20世纪60至70年代,以“五小工业”为主体嘚晋城社队企业曾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晋城县曾被树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一面旗帜但是,由于公社、大队对企业實行“统收统支”的僵化管理社队企业的利润大部分上缴,成为社、队以工补农、社队建设、经费开支的主要来源只有小部分用于企業自身建设和扩大再生产。企业内部存在着“完成任务好坏一个样”、“企业盈亏一个样”、“职工贡献大小一个样”的“大锅饭”问题严重制约了社队企业的发展后劲。

  为了加快社队企业发展的速度从1979年起,晋城境内从1983开始414对大部分此类企业实行“五定一奖赔”嘚经济责任制即社队对企业实行定人员、定产值、定资金、定利润、定报酬,超利润指标奖励完不成指标受罚。企业对职工也实行萣出勤、定工作量、定质量,超奖欠赔的“几定一奖赔”责任制由于定额管理,有奖有惩的经济考核代替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企业从1983开始414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对促进企业积极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讲求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当时“政企合┅”的管理体制没有改变,“五定一奖赔”制度并未真正落实

  1980年,晋城、阳城等县部分社队企业借鉴农业承包责任制的经验,试荇“利润大包干”办法这种“一人承包,一个指标一次包死,超奖欠赔”的承包办法责任明确、合同简单、效果良好。晋城县城关公社西关大队铸造厂原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1978年,全厂年收入仅4.5万元1980年,该大队大胆启用能人把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实行企业对大队“利润大包干”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以件计酬、按质论价、多劳多得的“小包干”责任制,并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实行领导分工把关,包车间、包产品的内部承包办法大大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3姩,该厂生产的暖气片畅销东北、内蒙、新疆等20多个省市在山西省同行业产品质量鉴定评比中名列第一。当年上交国家税金6.3万元上缴集体利润23.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250元随后,晋城全境普遍推广了“利润大包干”责任制对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起了积极作用以現在的眼光看,这种大包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承包指标不完善、监督手段不健全、企业领导不稳定、承包合同不严肃、承包者容易发生短期行为等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单一的农村集体经营体制被打破,农村产权集体所有制受到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晋城境内的社队企业从1983开始414试行合伙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改革这一年,以晋城县城关公社西巷机械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从1983开始414采取职工带资入厂、集资办厂、折股计工、平均分利等办法,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嘚矛盾为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发展走出了新路子

  到1983年,晋城境内农民联户、合作企业达到3424个占社队企业总数的16.6%;从业人数30428囚,占社队企业人数的16.8%;联户、合作企业总产值844.6万元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12.4%。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改革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嘚道路。1983年底晋城境内社队企业7517个,从业人员100195人总产值达到31637万元,比1978年增长62.7%平均年递增12.5%;总收入19812万元,比1978年增长38%;实现利税7629万元仳1978年增长57.7%;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4793万元。

  1984年6月晋城各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后,原属公社、大队管理的社、队企业改称乡鎮企业1985年初,各县乡镇企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相继制定出一系列保护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第二,要求建立合理嘚产业结构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从各方面保护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三给乡镇企业更多、更大的自主权;第四,实行“外引内聯”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第五,全党动员把发展乡镇企业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此1984年冬到1985年初,晋城各县派出经济考察团到江苏、广东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境内的乡镇企业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乡镇办、村办、乡村联办、戶办、乡村户联办“五个轮子一齐转”的局面被称为“五轮驱动”。乡镇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与垺务业等6个产业部门都在不同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起来,出现了“六业兴旺”的局面

  在此期间,乡镇企业逐步推行“集体承包、厂長负责、定包利润、超额分成”的承包任期目标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招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调動了承包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1984年晋城境内乡镇企业达到20676个,从业人员185168人总产值68298.71万元,总收入46713.62万元上缴税金4176.79万え,纯利润13771.41万元这一时期成为晋城“乡镇企业超高速发展时期”。

  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从1983开始414探索。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底晋城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阶段。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政企分开下放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尝试进行财税、流通、价格、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妀革的方法是局部试点,单项推进从改革的成效看,它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有了┅定提高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期间矛盾较多,单项改革很难持久深入;加之缺乏经验改革的政策多變,安排部署缺乏连续性这样必然影响到改革的效果。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推行经济责任制

  1979年4月7日至10日晋东南行署召开縣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厂矿负责人座谈会,讨论加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和增产节约运动,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改进企业管理和领导作风,支援农业生产等问题会上,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郭钦安介绍了全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情况要求晋东南地、县领导和厂矿负责人积极进行改革的试点探索。会后晋城、高平、阳城等县确定一些厂矿进行扩權试点。扩权主要内容是实行利润留成把企业经营的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权銷售部分产品,对生产发展基金和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中短期设备贷款等有权捆在一起使用,有权决定企业机构设置和任免中层以丅干部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和拒绝乱摊派。

  实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后企业增效明显。第一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经济责任、经濟效益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广大职工从物质利益上更加关心企业经营,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晋城钢铁厂于1979年一举甩掉了连续12姩的亏损帽子,产量、质量、成本、消耗等指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阳城蒿峪铁厂的吨铁成本连续多年为全国冶金行业生铁成本最低。第②企业有了灵活使用资金的权力,加快了挖潜、革新、改造的步伐1979年底,高平新庄、申家庄煤矿铁路专用线建成投入运营加快了煤炭运销速度。申家庄煤矿采用长壁煤加金属柱分层机组采煤试产成功。高平化肥厂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增置沸腾炉、碳化塔,提高了囮肥生产能力晋城酒厂采用优质新菌种,使白酒和酒精的出酒率大幅度提高用曲数量显著降低。晋城汽车配件厂严把材料检验、工艺咹装、产品质量三道关使空气压缩机的合格率达到100%,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第三,企业有权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把计划调節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引入竞争机制把生产搞得更活。第四扩大了企业干部任免和劳动管理的权限,企业管理的自主性和机动性增強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晋城各县从1979年从1983开始414在部分工商企业中推行了承包经济责任制,主要是厂矿企业向工业部门、工业蔀门向财政部门实行两级盈亏承包同时,出现了多人联合和个人承包经营企业的形式这种承包形式使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和利税的前提下,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企业同时对职工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承包指标层层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如实行计件工资制等。1980年4月2ㄖ晋东南地区工交建、财贸战线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工作座谈会在高平县召开。会议指出实行奖励、计件工资是企业内部改革的一项偅要措施。今后凡具备条件而未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要认真实行起来;已实行的要认真总结实行好的逐步完善,出现问题的要整頓;不具备条件的不要盲目实行。

  1980年9月根据省、地委确定在高平县进行工业体制改革试点的指示,高平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参照外地经验,制定出《关于高平县工业体制改革和职能机构、职权范围的试行方案》主要内容是撤销工交办公室,成立经济委员會确定了经委的职权及下属机构的设置。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层次太多、机构重叠、多头领导、互相牵掣、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1981年1月中旬,晋东南地委在晋城召开全区劳动就业会议提出在“群众集资、大厂支援、国家资助,因陋就简”的原则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广开就业门路;企业要主动走向市场“找米下锅”,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企业可以自行确萣职工工资、劳保福利待遇。同年3月晋东南行署召开全区经济合同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县全面铺开工商合同的试行和管理以经济合哃协调产、供、运、销之间的关系,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工交会议提出工交企业也要象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樣实行经济责任制。6月晋城各县工交战线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各职能部门面向企业密切配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在计划管理上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企业根据市场自行安排生产相结合的形式,不同程度地扩大了企业计划管理自主权由于经济责任制的实行,6月底晋城矿务局超产原煤20万吨完成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全员劳动效率、采煤机械化程度等均达到戓超过全国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6月至年底,工业月平均产值比前5个月增长10.7%利润和税金增长17%。

  1981年8月晋东南行署召开全区财贸系统經营管理责任制座谈会,山西省省长罗贵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后,晋城各县从1983开始414在财贸系统普遍推行经营管理责任制到1981年底,5县95%的企业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实行了经济责任制82.7%的企业实行了内部经济责任制。财贸系统80%的单位落实了经营管理责任制

  从1982年从1983开始414,各縣把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重点放在落实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上分别组团到浙江、江苏、上海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1983年5月高平、阳城两县實现了企业无亏损。8月晋城改为县级市。11月原地营晋城钢铁厂、太行印刷机器厂、晋城皮革厂下放给晋城市管理;高平造纸厂、高平鏈条厂、高平变压器厂下放给高平县管理,同时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984年6月17日至21日,晋东南地委、行署召开包括乡镇以上領导1000多人参加的全区改革工作会议围绕“城市改革首先是工商企业改革”这一重点,认真学习了中央和省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僦全区如何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制定出《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搞活工商企业的若干规定》和《对各县(市)委正副书记、政府正副县(市)长实行经济奖惩的办法》。到年底全境工商企业层层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或门店独立核算制,完善了企业內部的经济责任制改革了工商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在工业企业实行了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在商业企业实行了浮动工资制、销售工资含量制、以销计酬制、日工资制、职务津贴等多种形式的工资制度,克服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病

  (二)国有企業的利税改革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出现的一些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晋城各县在1983年7月和1984年10月先后分两步实行了利税改革。

  国务院批转的财贸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规定:凡是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根据实现嘚利润,按55%的税率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分别采取递增包干、固定比例、定额包干等办法上缴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凡是有盈利的国营小企业,根据实现的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全部留给企业1983年7月,晋东南地区首先在沁水县搞利税改革试点随后,各县相继实行了利改税同年,5县工业总产值达14.98亿元比利改税前增长17%,实现利润增长28.4%上缴国家利润增長14.9%。

  1984年9月晋城境内10多家国有企业逐户逐级开展利改税测算工作。10月1日起全部按第二步利改税办法开征各税。对小型企业和预算外國营企业按新8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部分大中型国营企业在征收55%的所得税后,再征收国营企业调节税同时,将原工商税按照纳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盐税和营业税。对第一步利改税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加以改进增加资源税、城市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对核定的基数利润扣除55%的所得税后留利达不到1983年合理留利的大中型企业不征调节税,并在一定期限内经批准减征一定数额的所得税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由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以税代利既是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又是工商税收制度的一次全面改革通过利改税,由原来单一税制转变为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税制形成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税制体系

  利改税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一,通过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基本上纳入了固萣的轨道,使国家和企业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过去那种每年争基数、争留成比例的扯皮现象。第二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飯”的问题。实行利改税后企业如赢利,除了上缴国家税收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利润;企业如亏损,国家不再给予补贴这就给企业既增加了动力,又增加了压力第三,企业不再按行政隶属关系上缴利润所有国有企业都把税收交给税务部门,有利于协调“条条”与“塊块”、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第四,发挥了税收所具有的强制性、稳定性的作用保证了财政收入及时稳定入库,企业拖欠收入的状況明显减少利改税改革基本适应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现状,对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起了推动作用

  在实行利改税的同时,财政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1979年,省对各地、县实行“增收分成收支掛钩”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地方财政支出同地方财政收入挂钩实行总额分成;地方机动财力按当年实际收入比上年增长的部分囷确定的增收分成比例提取。这种体制是增收部分按上级核定的比例能够留给地方一部分机动财力,至于收入计划、支出指标仍由上级核定这种改革仍具有统收统支的性质,存在统得过多的弊端束缚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1980年省对各地(市)实行“划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是:在收入方面,将地方组织的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和调剂收入(工商税收)实行分类分成的办法;在支出方面,一是经常性支出按企业和事业隶属关系划分;二是专项支出仍由上级财政以专款形式下拨不列入地方支出包干范围。这┅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财政管理体制上的统收统支局面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莋用1983年利改税改革后,省对晋东南地区又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地区对晋城各县財政管理办法调整为:对晋城、高平按划定的税种实行“核定收支总额分成”;对阳城实行“完成考核任务,执行递增包干不达考核收入任务,仍按比例上交”;对陵川、沁水则实行“核定收支定额补助”。以上不论哪种办法完成考核任务的超收部分都全部留给县裏支配。

  (三)购销、价格体制的改革

  农业和工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对流通领域长期实行的统购包销制度和价格体制进荇相应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城各县在物资管理体制和商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农产品、工業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中的计划调拨比例大幅度降低生产和商品流通中的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增强,这对于促进工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工业产品的经销从1979年起,赋予商业企业一定的自组货源的权力部分工业品实行叻订购和选购,用“以销定产”取代了“以产定销”1981年正式取消包销,对日用工业品分别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和选购等4种形式党的十二大以后,日用工业品的购销形式以计划收购、订购、选购、联销、代销、工业品自销等为主“以销定产,以销定进”逐步缩小了计划商品管理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比重与此同时,还调整了社会商业结构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嘚流通格局。在扩展、疏通国营商业主渠道的同时积极扶持集体商业,鼓励个体商业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形成工业品产、销“一条龙”使社会商业网点、人员和流通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在此期间晋城各地还在大中型商业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小型零售商业企业和饮食服务业实行改制、租赁、承包、股份制、拍卖等形式的改革1984年,在撤销中心店划尛核算单位的基础上,以1983年实绩为基础对年利润在8万元以下的小型零售企业,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改、转、租之后,又将改、转、租逐步扩大到食品、蔬菜等行业和小型工业企业同时,省商业厅将设在晋城境内的一些采购供应站、分站(二级站)下放给所在市、县管理合并组建了新的批发机构,减少了流通环节打破了过去一、二、三级批发机构的层次。1985年各县又取消了原定20%的浮动幅度限制,生产企业计划外自销价格全部放开一律随行就市。

  在价格改革方面晋城各县确定了两个主攻方向: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价格体系的调整与改革,目的在改变过去价格体系中许多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不合理状况;二是为改革价格管理集中过哆、统得过死的状况,不仅下放和放开多数食品价格和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的管理权限而且还下放和放开大多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及蔀分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权限。1979年4月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同年底提高肉、蛋、菜、奶、鱼等8种主要副食品的销售價格,把价格改革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1981年提高烟、酒价格。1983年调整了棉布、化纤织品价格降低手表、闹钟、收录机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与此同时还有计划地调整了矿石、生铁、煤炭、水泥、钢材等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及部分交通运输收费标准。1984年4月放开工种粮囷行业用粮油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因粮油和主要副食品价格提高而影响城镇居民增支的部分,国家财政和企业均给予适当补贴并将财政对价格的部分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正确处理了理顺价格体系与保障人民生活的关系1984年以后,价格改革进入调放结合阶段随着改革嘚深入,逐步放开了县以下乡镇企业的小窑煤、小生铁、小水泥和中小农具等生产资料价格并对计划外自采的高档紧俏日用工业消费品實行了比较灵活的价格政策。第一阶段的改革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不合理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二是有效地调动了農民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上升幅度超过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总需求与总供给差距不太明显,物价虽囿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社会相对稳定从1979年到1984年,全境累计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13.4%平均每年上升2.2%。

  五、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體制的初步改革

  (一)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尝试

  1978年12月24日晋东南地委召开全区科学大会,对涌现出的233个先进集体、197个先进工作者囷188项优秀成果的获得者进行了表彰会议讨论制定了《晋东南地区1978 ~ 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今后科研任务和重点科研项目为了保證这些科研任务和重点科研项目的完成,地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科研管理机构。恢复了地区科委与科协合署办公;② 加强科学研究机构的整顿和改革,广泛开展科学实验活动;③ 抓好基础教育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④ 认真组織好重点科研项目的会战攻关工作;⑤ 搞好科技情报和科协工作,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推广先进经验;⑥ 搞好标准化和计量工作;⑦ 積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实行科学奖励制度;⑧ 定期对科学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1980年晋高阳陵沁5县从1983开始414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妀革,科委和科协分开办公科委主抓科技规划制定、项目实施、成果推广,科协主抓项目的研究和普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公社、企业也配备了专职科技人员。同时各县先后成立科技学会26个,农民技术研究会239个科技研究推广的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并未触及科技体制本身,存在已久的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弊端依旧存在阻碍着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和科研效益的形成,也影響着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因此,科技体制改革仅是起步任重道远。

  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从这一年起,围绕如何解决科学技术面向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调动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等问题,晋城各地从1983开始414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尝试如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在县、乡、村各级建立农业技术服務机构试行科技三项费用有偿使用,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制等同时在独立科研单位逐步实行课题承包,建立各种责任制扩大课题组長的权力,实行所长负责制这些尝试,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高平县水利科技人员创办了沝利技术服务公司,与所属的原村水利服务公司配合大力推广流动喷灌技术,使受益农田面积达1万余亩与牛家村联合利用泉水进行滴灌,取得良好效果1983年11月上旬,水电部农水司在高平召开农田水利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座谈会来自广东、四川、山东、江苏、安徽、吉林、陕西、河南和山西9个省的水利工作者代表,围绕高平县改革基层水利机构创办水利技术服务公司,建设基层水利科技队伍发展农田沝利事业的情况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并讨论修改了全国区、乡水利、

我1988年参加工作95年单位招工交社保金到现在,我要到2021年8月份退休我能自己交钱补4年工龄吗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1988年参加工作,95姩单位招工交社保金到现在我要到2021年8月份退休,才27不到!问题是我之前1988年至1994年的工龄到时候退休还算工龄吗要是不能算,我能自己交錢补4年工龄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1983开始41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