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馆香然后神婆会害人吗哪了一把香我也不知道有几根点着 放在香炉里,然后让我磕头三个头

我本以为会因为自杀而下地狱的然而,这里…………呃……该怎么形容好呢

就像是小时候曾随家人去海边旅游时看到的景像一样……我眼前的是宛如夜晚的大海

四周黯淡,不像清晨的大海一样可海面上仍然有着什么、闪着微弱的光

嗯……果然就是夜晚的大海吧,虽然什么都没有、但依然折射着点点煋光

我在这样的地方漂浮了许久终于看见了一个………呃………“人”?

“她”……不“它”像我一样漂浮着。可对方的容貌与身姿雖是人的形体、却拥有着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美

尤其是那双眼睛让人说不出是感伤还是……我无法形容,可我可以说的是:那绝不是人所拥有的东西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可除了神以外,我实在想不到该怎么形容她了

她的声音是如此动人宛若风铃随风飘动发出的铃声

我被那种气质所震撼,不敢出言回答

虽然那道目光、那个声音是冲着自己来的可我却觉得那双眼睛并非是注视着我,而是我看不见的远方……

“愿望……愿望……”每当想起这个词汇时、大脑里都是一片空白

“嘛…既然你能来到这里这就表明你命不该绝。既然如此我就帮你┅把好了”

一瞬间,以她为中心的无数光茫萌发出来、照亮了这片大海使一切归为纯白

“人类无意识的集合体——阿赖耶”。

“从今往后你将作为抑制力在各个时代活动、并铲除可能导致人类灭亡或大规模消失的事件”。

“关于你的能力【我们】能帮你解决、其它嘚就靠你自己了”。

“啊啊啊!该死!为什么它们还不停下来啊!”

“不行……不能再这样下去!”

“呼………哈……呼……………哈………………”

“没想到已经连电也没有了吗……”

“这样就没法肝FGO了啊……”

“这样与外界算是彻底失联了啊……”

最重要的是连迦勒底也联系不上了……”

“好的,就这样下去……”

“喝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谁……谁也好………救命啊!!”

“遵从您的呼救而来……请问您可以和我签订契约吗”

“嗯……那么请问你的职介还有真名是……”

“职介为刺客(Assassin)真名为……”

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从小出家,跟师父一块读《心经》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突然用手摸摸自己的面孔问师父: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麼《心经》说没有呢?

师父猛然一惊无从解答。

因为他也和我们凡夫一样执相着境,只见所见不明能见,仍不明经义

所以自愧无能敎导,便说: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当不了你的师父,我指你一个地方到五泄山去礼拜灵默禅师,请他度化你

于是洞山又跟随灵默禅師参禅。

到了二十一岁便游方参学。

第一个拜谒的是南泉禅师南泉是马祖的大弟子。

良价禅师到南泉禅师那里刚好碰上马祖的讳辰。

南泉为纪念他的师父要修斋供养。

南泉问大众:“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

这里要注意这个“来”字。

因为佛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一有来去,就落假相而不是真相了。

南泉禅师这样说话非常要紧(注意当下)。

问题提出来之后大家皆不能回答。

因为伱说“来”或“不来”都不对都落在两边。

禅师这样说话就是要一处不落,这是两面刀一面杀,一面活不能有落处,一有落处就鈈是了

这时,良价禅师从众中走出来对南泉祖师说:“待有伴即来。”

  世界上一切都是对待(相对)法

因对待之故,都是假的

有夶才有小,有好才有坏

假如没有大,怎么会有小呢?

没有好怎么会有坏呢?

所以,相对者都是有生有灭的都是假的。

有去有来都是生灭の相绝对真心是无来无去的,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洞山说“待有伴即来”

南泉一听,说道:“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

意思是洞山虽还年轻,二十来岁但在大众不能下一语时,他却能出头露面说出一句虽然他的回答还不彻底,还有对待来去但经雕琢,将来鈳成大器的

良价听了南泉禅师的话后,却说:“和尚莫压良为贱”

就是说,我本来就是有出息的大人而不是下贱的佣人,即天然本性本来就是佛没有什么真假之别。

既然没有真假本来如此,本来是佛还有什么修,有什么证呢?

从良价禅师这句话看他已经悟到本性天真,不假修证了

但还不究竟,还没有翻过身来还没有彻悟到五蕴就是一切色法、心法,色受想行识就是妙有真空一切根尘识都昰真心的妙用。

良价只晓得法身无相没有形相,却不晓得有形相就是没有形相所以,还不彻底还不究竟。

  后来洞山良价禅师叒去参沩山禅师。

他说:“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究其微”

“无情”就是器世间,诸如砖头、瓦砾、山河大地

“未究其微”,就是不明白这里深奥的玄微妙旨

故请沩山禅师给他说法。

沩山说:阇黎这段无情说法的公案,你还记得吗?阇黎就是和尚

沩山禅师这句也不是好话。

假如你是作家就大喝一声:“阿阇黎!”

但是良价禅师不明所以,立即回答:“记得”

这已经落实了,已經有所记忆有东西在了。

沩山禅师接着说:你把公案举说一遍看

良价禅师就把公案讲了一遍。

  有一个僧人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昰古佛心?”

国师说:“墙壁、瓦砾是”

这僧人说:“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

意思是说,墙壁、瓦砾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是古佛心呢?

洇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因分别之故就生出有情、无情的不同。

如若不分别一切声、色、山河大地、乃至饮食、男女都在心性中圆,而无一法可得又有什么有情、无情呢?

因为有法可得,再去分门别类爱憎取舍,从而烦恼丛生轮转不息。

前面已讲过我们的身体夲来是四大假合而成,也和无情一样

只因真心被无明包裹住,变成了妄心钻在这个四大假合的壳子里面,执着其为自身所以才有了妄知。

否则我们的身体岂不是跟墙壁、瓦砾一样吗?

  但这僧不明白这个道理,疑惑地问:“无情还解说法否?”

因为佛是说法度生的古佛会说法,无情既然是古佛心当然也就会说法了。

这僧和我们凡夫一样总是落在尘境的所见所闻上,而不见能见能闻的性

国师说:“常说、炽然说,无间歇”

无情说法,不是间歇地一时说、一时不说它自自然然地时时刻刻都在说,说的也不是一点点而是说了無量无边。

我们往往都着在所闻所见上不知道无说才是真说。

听到声音了就是听到;没有听到声音,就是没有听到

其实,没有听到声喑也是听到!

所以无说是真说,因“大音希声”之故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说有声可闻皆非真闻,因你着在所闻上去了闻性不茬有声与无声。

声有生灭故是假;性无断处,故是真

  这僧又问:我为什么听不到无情说法呢?

国师说:“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

这是你自己不闻,因为你颟顸佛性着在有声可闻上了,不知道无闻才是真闻

进一步看,闻无闻者是谁?!

听到了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你說你不闻但它正在你耳根放光,你为什么不知道呢?

你听到个无声难道不是听到了吗?

闻个无声,不是正闻吗?

听到有声时你就跟着声音起分别了,跟着声音跑了

而这个无声、无分别时,正是你的闻性现前之时所以是真闻。

你自己不闻不能妨碍那个能闻的啊!

这是骂他、喝斥他,也是指示他、提醒他

在这无声可闻、闻性正闻之时,你却说不闻是你自己不机灵、不明白,可闻性还是清清楚楚地在啊!

  这僧又继续追问:什么人能闻无情说法呢?

其实尽大地无一人不闻

你只要不执着在声响上,哪个不是闻性昭昭啊!

只是你自己眼光不瞥地

国师说:“诸圣得闻。”

意思是:圣人可以听得到你们这些凡夫则听不到。

国师的这句话是有漏洞的因为人人本来都是佛,法身无楿凡圣不立,哪还有什么圣不圣呢?国师也是被这僧追问得紧暂用这句话遮遮他的眼睛。

这僧进一步反问道:“和尚还闻否?”

因为国师說“诸圣得闻”那么正好给你一下。

这样一问不就逼得国师有口难讲了么。

如说有所闻则是自个赞自己;如说无所闻,那你就不是圣、不是国师了

逼得国师只能招供认罪了。

这僧紧接着又问:“和尚既不闻怎知无情会说法呢?”

这一句问得很好,很有力用国师的枪反过来戳国师,使国师没有回避之处

国师则回答:“赖我不闻。我若闻则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

假若我听得到,我就是圣囚了你也就听不到我给你说法了。

僧这一问话本来是很难回避的但国师自有转身处,“赖我不闻”这一着很巧妙!

这种答法就是禅师家囙声吐气的方法就象我们打太极拳推手,能够方便转化掉对方的劲力

  凡有言说,皆无实意

因有说有闻都是烘托这个无说无闻,無说无闻才是真说真闻所以,有说有闻就不是真说真闻了

国师所说“汝即不闻我说法也”也是自谤。

因为本来无法可说本来也无人聞法。

若还有法可说、有人闻法那正是执着在人相、我相上了。

?唐朝的庞居士听一个座主讲《金刚经》。

当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时庞居士问他:“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

既然无我相、无人相那么谁说法、谁闻法呢?

正所谓:无说无闻,才是真说真聞

座主虽然能讲《金刚经》,却只是记些义理名言不能将义理落在实处,在这个地方就透不过去竟然无话可答了。

庞居士说:“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

座主说:“只如居士意作么生?”

庞居士说了一个偈子:“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

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

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

有我、有闻、还有信受这些都是假名。

无我才显真我无闻才是真闻。

座主聽到这个偈子欣然仰叹。

  当国师说道“赖我不闻

我若闻,则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这僧却说:“恁么则众生无份去吔。”

若那样的话众生就不能听到无情说法了。

国师把话锋一转说:“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这僧问:“众生闻后如何?”

众生聽你讲过以后,会怎么样啊?

国师答:“即非众生!”

众生若能听到无情说法荐取这不生不灭的闻性,那就超凡入圣了所以说“即非众生”。

最后这僧转过话题问道:“无情说法,据何典教?”

无情说法出于什么经典?

国师说:“灼然。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如果“无情说法”的话没有根据,没有依据经典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是君子所訁了

随后就举出经典,《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即尘尘土土都在说法,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不管是有情世间、还是无情的器世间都在说法即所谓“一切说”。

无情说法的公案到这里为止

  沩山禅师听到良价所举的“无情说法”公案之后,便说:“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这样的无情说法我这里也有。

要遇到根基相当大的人才能相机相契,所以说“罕遇其人”

良价说:“某甲未明,乞师指示”

沩山禅师把平日所用的拂尘竖着举起来,问良价:“会么?”

这就是无情说法你能领会吗?

良价老老实實地承认自己不明白、未领会。

其实这个时候是最亲切的了。

因为如果你会了、理解了就是情见就有道理可得了。

相反在你不会的時候,正是一念不生之时即刻回光返照,这是什么?

可惜良价总以为还有个道理在会错了意,机会也就错过了

良价接着说:“请和尚說。”

沩山道:“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由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嘴巴始终不能对你讲。

因为任你千说万说总是说不到。

这是言語说不到、思维不能及的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了即不中知道了就不是了。

沩山在这里暗示良价无说是真说,无闻是真闻这就是无情说法。

遗憾的是这时候良价仍颟顸不明白。

人们往往执着见闻觉知所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即执着在这个所见所聞上,那么无所见无所闻就不是了。

岂不知这个无所见无所闻的能见能闻的真性,是从来不间断的是没有相续痕迹的,是如如不动嘚故佛性又称“如如”。

由此可见人们妄想执著的习气是多么浓厚深重啊!

  良价和沩山祖师问答了许多话,但感到机缘不投于是叒问:“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乎?”

意思是,还有与你同时参禅悟道的其他老师父吗?沩山说:“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

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从这里到湖南省的澧陵,在攸县、石室两地之间有一个地方叫云岩,那里有一位云岩禅师云岩禅师茬药山开悟,是药山禅师的弟子

药山是石头希迁的弟子。(石头希迁禅师的肉身不坏现被日本供养着。)沩山指示良价去找云岩禅师并告诉他,云岩禅师住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在茂密深草处隐居着。

你若发大心拨开深草瞻仰他老人家的风采(拨草瞻风),则是你的机緣到了你一定会尊重他的。良价辞别了沩山迳往云岩处。

  良价见到云岩禅师后就把前面所说的无情说法公案,又举说了一遍

嘫后问道:“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

云岩说:“无情得闻”

其实,清净、心空就是圣

圣、凡也不立,一切都没有则物物头头皆现妙色身、发广长舌宣流法音。

炽然无尽说即无穷无尽地在这里说,无情就是这样说法的

良价又问:“和尚闻否?”

良价到现在还是颟顸┅个。

云岩说:“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

因为若有所闻就着在尘境里了,如何能为人师啊?

所以我不闻无闻才是真闻。

也就是“无言说”无言可说了。

你要好好领会言外之意啊!

你只理解有语言的法、可说的法你现在听到我所说这些话,都是有言说的但这并鈈是真实的。

而今我为你这样说是要你领会到言外之意,会意于言外从而明见无说的真说、无闻的真闻啊!但良价仍未领会,继续问道:“我为什么不闻呢?”

他还是执着在声色尘境上这样追逐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不能反闻闻自性呢?

这岂不是你在自然闻、无闻闻么?!

世人都昰这样子颟顸,太可怜了!

这时云岩象沩山一样,竖起了拂子

如若良价抓住这一时机,反问自己这个看到竖拂的是谁?!

就在这里猛着精彩,也就当下开悟了

遗憾的是,机遇又错过了

竖起拂子虽然没有声音,没有话说但是大音希声,真真切切如雷贯耳。

因为无声之聲是最大的声音这就叫大音希声。

?我们人往往都执着在有声可闻在有声可闻的地方去领会。

但是你要真正见性,就不能执着在有聲可闻的地方

因为有声无声,不过是声音的生灭而我们的闻性是无时无刻不在面前放光,它是没有间隔、没有断续的

所以,古德说:“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

一条小道的两边种满了桃树,经过一番大风雨后小道遍地都是桃花瓣。

骑马走经此处时馬蹄怎能避开遍地的花瓣,而踏不到呢?

意思是说佛性时时处处都在作用,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你能避得开吗?

所以,不要在有相無相、有声无声上分别

我们见不到光明时,却见到了黑暗见暗还是有见。我们听不到声音时则听到了无声,听到无声还是有听

这豈不就是见性和闻性不生不灭的证据么?

  可惜,良价回答:“不闻”

他着在了声音上,因为没听到声音所以不闻。这就象俏媚眼作給瞎子看他当面错过,太可惜了!

不过我们要说,亏得他不闻如果有闻,又着在相上不闻则是真闻。

云岩说:“我说法汝尚不闻豈况无情说法乎?”

我对你这样说法,竖起拂子虽然没有声音,但还有举动这样你都不闻、不领会,何况无说无动的真说真动呢?

世人都昰如此的愚痴都着在所见所闻的色声惑业里面,从来没有回光一瞥荐取这个能见能闻、能说能动的性。

甚至误认为听不到声音就是无聞不见光影色相就是无见。

岂不知这个见性闻性时时刻刻都在面门放光从无遮掩、从无间断。

即便是在无声可闻、无相可见时依然還是见、还是闻。

因为你闻到个无声还是闻见到个无相还是见,怎么能说无见无闻呢?

  良价接着又问:“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这和湔面公案中的提问一样。

云岩禅师答:“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

这时良价禅师猛然间有些醒悟了,终于由囿声处会入无声了总算是会到了、悟到了,他脱口说了个偈子:“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真是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真是使人想象不到!

伱若用耳朵去听,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无情说法是没有声音的。

用眼睛来听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眼睛听不到声音但没有声音正是妙声。

由此可知良价禅师会到了有声,而且从有声会到了无声但还没有会到无声就是有声、有声就是无声,还未彻底究竟

 良价禅師虽然有悟处,但还未彻底他又问云岩禅师:“某甲有余习未尽?”

我还有许多习气,尚未除尽吗?

云岩则反问:“汝曾作什么来?”

也就是說你粘着的是什么东西呢?

良价说:“圣谛亦不为。”

这就是无为一点也不着,圣谛也不着一切都不着,连不着也不着

云岩进一步問道:“还欢喜也未?”

良价说:“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其意是描述开悟的心情就象在粪堆里拾得一颗明珠一样歡喜。

这就是余习还有欢喜在。

意未尽、情未空、有所得就不是彻悟了。

  后来良价禅师辞别云岩禅师,临别时又问:“百年後,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

师真就是师父的画像。

邈得师真字面意思是看得到师父的画像,这里是指得到师父的真傳象师父一样透脱。

这句话的意思是:师父您老人家圆寂之后若有人问我,你还能见到你师父吗?

意思是:你对问话人讲就是这个!

诸位,云岩禅师说的“这个”是什么呢?

我回答你的这个就是你问的这个!

你所见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等,无一不是这个!

但良价听后却是沉吟,他还没领会此话的含义

云岩禅师便说:“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个事,指开悟见性这件事

你要承当开悟见性这样的大事,还要审慎仔细啊!可不能这样马马虎虎的

因为良价禅师到这个时候还是有疑惑。

所以说他还是不究竟的。

  后来良价禅师过河的时候,低头卷裤腿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才豁然大悟

这时他才会出云岩祖师所说“只这是”的含义。

过去他只悟到法身无相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

却不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自体。

他只悟到无声就是有声无就是有。

还未悟到一切声音都是无声囿就是无。

良价禅师过水睹影才大悟了,他随即作了个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囸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个偈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切忌从他觅”我们修法学道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姠别人求

听别人讲解的均不是,求佛求法更不是

只有向内求、求自己,要自己悟出来才是真实的

倘若你向外寻找、向外求,则“迢迢于我疏”就与自性千里迢迢、相距甚远了。

“我今独自往”现在我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间对外面的东西都不取不舍了,都是“独自”的、绝对的都不见有对偶、不见有相对。

假如能这样那就“处处得逢渠”,就处处时时都能显现这个绝对的真心处處时时都能见到真如自性了。

“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无一不是我的影子,统统是我的显现

泹“我今不是渠”,我这法身是无相的虽然影子都是我的显现,但我不是影子

也就是说,虽然这一切相无不都是我但我并不是一切楿,因为法身是无相的

你就是把这一切相统统都拿走,因其皆不是我也与我无损。

因此不要着在相上,一切相都不可得一法不立財对。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修道人应该这样子去领会真心才能够常住,才能够与如如不动相契而不为任何境物所左右。

  因是之故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宇宙万有哪一样不是法身呢?

都是法身的作用、法身的显现

此即云岩禅师所说的“只这是”。

禅师家常说:“拈一茎草就是丈六金身”,其道理就在于此

  但这里大须仔细,不可颟顸笼统不可执著色相就是法身,从而颠倒造业以致受累无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有人必须做神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