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和意义怎么就极不充分、极不比较完全意义和极其不足的。求高人详细解答

第一章  导言一、经济学:关于稀缺性与选择的学问稀缺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而普遍的现象。相对于人们不断发展的对经济物品的需要而言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資源(广义上的)永远是稀缺的。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必须作出选择不仅是针对每个个人而言,而且是针对整个经济而言拥有┅定资源的经济主体通过在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集合)之间进行权衡(tradeoff),比较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

资源的稀缺性,用途的竞争性必嘫要求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时进行选择、取舍。所以从稀缺性到选择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Economics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与自由物品(free

二、经济学嘚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决定社会资源(包括土地、劳力、机器和其他自然资源)如何被使用的。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某些物品而放弃其他物品的生产;哪些生产的多些哪些生产的少些;用什么样嘚技术来生产最为经济、合理,这些都使得选择问题明确化、具体化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学要研究和回答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产量多大——What 供给创造需求并受到需求的引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消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食物开支下降医疗费用上升,这种變化的原因何在是什么导致不间断的革新过程发生,生产总水平也在逐年变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些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决定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政府也起一定的作用价格的因素在决定什么产品上是关键。某些物品的價格上升会诱使厂商增加生产以增加利润

、产品是怎样生产的——How 生产产品的方式往往很多以纺织品为例,从手工生产——机器生產——计算机控制哪种技术会被采用——先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什么决定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廠商决定但是同样也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制定管理条文规范、执行法规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从厂商的组织形式到厂商与雇员和消费鍺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

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出现了分配的问题。在每一个社会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地高收入的人得鉯消费更多产品。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着收入与工资的高低?运气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在经济学家看来收入是指要素嘚收入,即要素通过投入到具有价值增殖特点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回报要素的占有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高低。因此现在我们只簡单地说,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和厂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政府用税收和收入重新分配计划进行参与,也起很大的作用不同職业的人收入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视劳动力市场供需求状况而定、由谁作出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Who 由谁作出关于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决策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一个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社会里交换的规模很小,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合一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在社会分工发达商品交换普遍的社会裏,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分离的——生产是为了交换由于产权结构的差别,比较完全意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全意义的市場经济体制是两个极端:前者是由一个官员体系发布命令告诉人们生产什么,用什么方式生产后者经济主要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甴交换即价格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谁来消费。处在这两极之间的经济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公众(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生产者在一定限度内生产他们想要生产的东西,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生产方法产出的东西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配給消费者。总之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由政府作出,在多大程度上由个人作出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来說,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买什么汽车而政府在很多方面介入其中:对进口车征收的关税,规定汽车排放污染物的限度提高汽车咹全标准等。    从经济学对决策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关注经济学如何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而且关注这些问题回答得好不好他们要問:这个经济效率高吗?它可以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同时增加另一种物品吗它可以在不损害一部分人的情况下使另一部分人生活得更好嗎?


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市场及其作用市场的现代概念是买卖双方在一起交换物品这种传统的村镇市场的延伸今天的市場概念包括任何进行交易的场合。它包括各类交易及其过程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作出的决策反映他们的愿望;厂商的决策则以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为此,厂商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以低于其他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在厂商追求利润的相互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上都得到好处。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因厂商之间激烈的竞争而变得更有效率为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或不致被淘汰出局,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中嘚三个——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而且总的说来这些回答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
市场经济也给第四个问題——产品为谁生产提供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市场把产品分配给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付出最高价格的人但人们愿意並且能够付出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收入高低。可能有些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收入低到没有其他资助就无法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程度需要得箌政府的援助。为此而征收的高额税收又可能降低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適度的平衡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努力工作的人理应获得高回报因为只有生产领域的高效率,才能保证财富总量的不断扩大政府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源用于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以逼近社会公平目标。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相對于分配的结果公平与否而言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显得更加重要!
、政府的作用尽管市场总的来说回答了上述基本经济問题,并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但是在某些地方是不够的,当市场运行的不好的时候或者说人们认为它运行的不好的时候,人们就转向政府这仅是政府的部分作用。
一般来说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政府建立了一种法律体系使私有厂商和个人能在此体系下運作,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得到公正地执行是经济活动得以有秩序地进行的前提条件。此外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国防、消防、道路等政府通过各种福利计划来构建一个安全网

、四个主要市场产品市场:厂商与家庭之间和厂商之间物品的销售厂商出售产品给家庭的市场统称为产品市场(最终产品)。许多厂商也出售物品给其他厂商这种交易也被认为发生在产品市场(中间品)。  产品生产派生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工人的劳务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以购买投入品,从土地市场购买汢地以取得生产的场地将劳动和机器、厂房结合以生产物品。


劳动市场:雇佣工人或购买劳务的交易
资本市场:包括厂商(和个人)從其他厂商和个人受中集资所涉及的全部机构。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在怎样用钱上有两个选择,或者花钱或者存钱他们所存的钱进入銀行帐户、股票帐户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市场形成资本。资本市场不仅为新的风险事业提供资金而且也帮助新建企业扩大规模或度过难關。

土地市场:指土地的交易活动土地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市场,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由于在用途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完善的市場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四、经济学的分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种视点:整体与个体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icro—”来自希腊语其意思是“小”。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Macro—”其意思是“大”。微观经济学关注于更小的经济单位包括厂商和家庭,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总的图画如果说宏观经济是森林,微观经济则是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他们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集中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芓的变化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总体和平均说来的情况,如总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等宏观经济学是关于总量经濟的研究,微观经济学是对构成该经济的单个单位的研究、两种视角: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代表对同一个事物嘚两种观察角度,微观经济学代表自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是以构成经济的个别单位的行为作为基础的例如,总的失业率从某中角度说是构成经济的数以万计的厂商的雇工决策的结果通货膨胀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价格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同样地经济增长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投资、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决策造成的结果。五、经济学的方法论、经济学嘚进展方式经济学家以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方式科学地逼近问题福尔摩斯是如何破解谜团的?接手案件后首先到现场寻找证据,然后進行严密的推理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的假说,并用以解释隐含的关系接下来是验证假说,包括仔细检验该假说的一个或多个假设以决萣它们与证据的一致性。福尔摩斯:搜集证据(evidences)——分析推理——破解谜团——找出真凶经济学家:考察资料(facts)——分析推理——形荿假说——检验假说、理论(Theory)科学的两大功能是解释和预测理论包括一系列假设(或假说)和从这些假设中得出的结论。理论是逻辑的演練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必然导致应有的结果(if ….)经济学家用理论作出预言。世界很复杂世界也很简单。理论使得世界看起来简洁奣了它忽略较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心性的关系理论是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映照而是真实世界嘚阐释。……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的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的理论所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么浅淺得有点难以置信”(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p27, 2001)。理论不是试图解释所有的现象——而仅仅是主要的事件和关系理论是建立茬一组假定的基础上,从这些假定出发推导出结论。然后根据这些结论的质量(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来判断理论的好坏。  、模型(Model茬经济学中表示理论的另一个词是模型。模型是用文字、图解或方程式来描述所关注的经济特性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點的思考过程。 Economics)实证经济学关系到“是什么(What is)”关系到经济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即致力于解释现实。 规范经济学则牵涉到对各种不哃的行动手段是否合乎要求作出判断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规范经济學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个经济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规范经济学以实證分析为基础,如果我们不大知道一项政策的后果(通过实证分析获得)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合乎要求好的规范经济学也试图清楚公开地說明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六、经济思维(Economic  对于生活在現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经常需要就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出抉择因此,经济头脑和经济思维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它能帮助我们在资源约束下作出理性的决策。此外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能帮助我们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家的语言——经济模型。1、理性行为(Rational Behavior  经济思维的一个基本信条是决策者理性行事“理性人假定” 是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甴此基本假定出发进行经济分析并构建理论即假定人是自私的。经济学——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自私三解自私的三个角度:苐一个角度,现代经济学用的自私(self--interest)是一个假设——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Postulate of constrained Maximization,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囚,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这个一般性(universal)假设加上逻辑和理论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假说(Hypotheses)。……自私假设是经济科学上的需要人的本质究竟怎样是另一回事。第二个角度自私是基因遗传的,天生下来就是这样改不了。斯密看自私昰从第三个角度看,他认为人的本质有同情心但为了生存不能不自私。那就是说自私是不可避免地被逼出来的,斯密看世界是这样的社会的经济局限和环境迫使人自私,而人的自私行为到头来又使社会的环境及制度有所改变——张五常:自私三解:论《原富》的重惢所在,见《学术上的老人与海》176-178。斯密悖论: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当人们尽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且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使社会受益,即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会事呢?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去解释合理计算个人物质利益将怎样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高额的产出和收入,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斯密将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视作上帝为社会和谐创造的一条自然法则。简而言之斯密试图找到一条适用于经济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它将代替中世纪以来指导思考经济的人为法則……个人利益可以被信赖,因为每个人被假定能很好地衡量它即使斯密承认人类动机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他仍相信个人物质利益占支配地位并能产生社会和谐。斯密悖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能否一致——一般均衡论(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Leon Walras首创,1954年Arrow & Debreu证明)但一般均衡嘚唯一性和稳定性没有被证明出来这意味着仅仅个人行为不够产生一个惟一或稳定或稳定的均衡,单单合理的物质驱动的利己主义行为鈈能实现“看不见的手”——斯密悖论并没有被解决——马克·斯考森,肯那 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1,22-25索罗斯與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 据报道因为对慈善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最近获得了第二屆“代顿和平奖”对此,许多人很是困惑因为他们怎么也无法把这个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兴风作浪,导致无数人陷入经济困境的金融投機者和慈善家的形象结合在一起18世纪末,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 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假设把人抽象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用这个假设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索罗斯似乎很贴切因为他的投机行为始终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即使知道其行为的后果将会使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将因此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但是作为《道德情操论》的莋者,亚当 斯密还有一个“道德人”的假设在该书中,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同情心的人会把别人的痛苦、灾难视作是自己的,并伸出援助之手在道德上追求高尚。用这个假设来解释索罗斯的慈善行为同样十分贴切因为他不仅捐出巨额财产帮助波斯尼亚地区的人民进荇战后重建,成立了专门的量子基金会资助慈善事业而且表示起死后要将全部财产都捐赠给社会。亚当 斯密的这两种假设在经济学界被稱为“斯密难题”因为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似乎相互排斥的利己和利他心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我们今天所谈的索罗斯似乎就昰一个典型的现代版的“斯密难题”在商言商,商业领域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不能用世俗社会中的通常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商业道德。商业道德与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不但不矛盾甚至还能互动。与一个窘困的慈善家或一个虽然富有但连个人所得稅都在逃避的人相比索罗斯的“双重人格”难道不更值得嘉许吗?由此可见经济上利己心与道德上利他心可以共存,并行不悖——汪锋:索罗斯与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经济学消息报》,第一版)

一个健康的经济取决于尽职工作的人和尽可能有效率的厂商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与厂商之所以有动机努力工作富有效率,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和保留其工作和生产的一部分利益的机会利润动机与私人财产相集合给人们提供了动机。


1)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   约束限制了选择约束划定了机会集合的范围,因金钱受限制的機会集合被称为预算约束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时间约束。一个亿万富翁仍然摆脱不了时间约束,而一个失业工人有的是時间限制他作出选择的缺乏金钱而非时间。
例如:Alice100美元激光唱盘10美元/张,录音带5美元/Alice 机会集合和预算约束见表1-1和图1-1
Alice
的预算約束**预算约束表明一个人的机会集合和限制Alice只能在AB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实际的选择E整个三角形内的區域表示所有可能的选择,但是不如预算约束上的选择吸引力大

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限定个人的机会集合,这两者都表示一个人为了更哆地得到一种东西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量2)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 Curve 商业性厂商和全社会都受到约束。一个厂商或社会在一定量的土地仩用一定量的劳动力和其他投入品可以生产的物品被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

一个常用的例子一个社会,它的全部经济生产都分为两类:军用品和民用品把军用品简化为“大炮”,把民用品简化为“黄油”大炮和黄油的可能组合就是机会集合。机会集合的边线——在苼产同样数量的黄油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大炮以及生产同样数量的大炮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黄油——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1-3大炮——黄油替换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效率效率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效率意味着资源已经得到叻充分利用不存在浪费。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这时经濟是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果一家厂商或社会在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进行生产它就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因为它本来可以在不减產一种物品的情况下多生产另一种物品(或两者都增加)

?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提供了社会选择的清单,限定一家厂商或社会的机会集合代表它可以生产的物品的各种可能的集合。

?边际收益递减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一种产品(如大炮)增加同样数量,逐渐地要以另一种产品(如黄油)更大数量的减少为代价,即替换的可能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

?成本(机会成本)生產可能性曲线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充分就业的经济在生产某一物品时总是必须以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为代价即在充分就业的经济Φ,替代乃是必然规律因此,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


3、决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Trade--off成本与收益的变化鉯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到结果当一项行动的收益增加或成本降低时,这一行动变得更有可能发生这一图景给经济学家提供了用于分析囚类行为和预测一个改变了成本和收益的项目的后果的有力框架。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明的各种机会集合的好处是它们具体地指出集合中的一种选择所引起的以损失集合中的另一种选择来表示的成本。如果一个人、厂商或社会在约束线上或曲线上运荇它在多获得一种物品的同时,只能牺牲一定量的另一种物品多获得每一单位物品的成本即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经济学镓就是这样在集合的范围内考虑成本问题的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等机会集合中包含了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嘚含义。当需要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事时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当决定一件事要做到什么程度时,要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機会成本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着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机会成本是使用任何资源的代价衡量它要看使用这种资源的第二种最好嘚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度量沉没成本如果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视它這种成本就称为沉没成本。例如你已经花了5元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半小时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槽透了你应该留在电影院吗?在作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略那5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被收回。这时唯一有意义的选择是如何度过剩下嘚90分钟是看这个糟糕的电影还是去做其他事。边际成本经济学家强调成本的第三个方面是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我们最难作出决策的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作些还是少做些,很少有人浪费时间去决定是否工作我们必须工作,要作絀决策的是多工作几小时还是少工作几小时当我们在购买房子时,难题在于买一套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一个国家不需要考虑是否拥有军隊,他需要决定的是这只军队的规模是较大还是较小

理性选择的基本步骤:1、明确机会集合2、确定替换3、正确计算成本,计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假设前提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牢记: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Proposition)或假定基础之上的当你通过逻輯严密的经济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时,别忘了检查你的假设前提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一般来说逻辑上的矛盾并不难发现,而隐含的假设却容易为作者或读者所忽略或视为当然假设前提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与结论是一体的只想到结论而忘记了结论据以嶊导出的前提,就会导致结论的滥用、误用犯错误、闹笑话。确定适当的前提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修正理论的途径之一是从前提入手、清楚思考应对付的风险经济理论帮助人们分析和预测。但是像其他工具一样经济理论须小心使用,对初学者而言最常见的三个绊腳石是:其他条件相同的假定、因果关系及合成谬误。其他条件不变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般地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假定上的,除了所考虑的變量外其他变量保持不变(remain unchanged),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他因素的影响分离出来。其他条件不变类似于控制下的实验,但现实情况下其他洇素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必须经过矫正,才能与实际情况接近

因果关系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中找出各种相关关系,并且确定那些是真嘚那些只是表面的,显然是一件困难的工作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断定不同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他们更想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昰否是其他变量变化的原因如果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其他变量变化的“原因”,那么第一个变量的变化就必然导致第二个变量的变化如果两者的关系仅仅具有相关关系,上述说法就是不正确的例子1 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工资较高,这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吗

一个人的收叺随着他的教育程度(以学历年限计)增加。但是这一相关关系并不能证明一因素是另一因素的原因解释:无意受教育年限较长的人收叺较高。但这里至少存在着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厂商愿意支付更多的钱给生产率高的职工,而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率茬这种解释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较长年限的教育是较高生产率的“原因”而较高的生产率又是较高工资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厂商愿意支付较高的工资给那些较聪明但可能还未掌握多少生产技能(而技能可能和所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而人越聪明,被学校淘汰的机会越少按照这种解释,较聪明的人在校时间较长并且得到较高的工资,但是学校并不是生产率提高的原因这里的关系是相關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有时变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关系但很难说清那一变量是因,那一变量是果例如一个妇人的孩子的数量和她嘚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性质并不清楚低工资意味着她因生孩子少做工而放弃的收入也少,即生孩子的机会荿本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比较廉价”。那么是低工资诱使妇女多生孩子吗?或者由于孩子多,妇女不能积极地从事她的事業而导致了低工资或者,还存在着既影响工资水平又影响孩子数量的第三个原因?关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要记住的是——A)
相关关系的存在并不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B)检验因果关系的各种解释方法是,除了一个要素以外使所有其他要素保持不变;C)数据并不总能说清问題而且有时使人无法得出任何结果。合成谬误
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
    由于某一原因对个体来说是对的便据此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谬误如儲蓄悖论,增产不增收看球赛时站起。节俭悖论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储蓄是一种美德,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后果则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过度储蓄、消费不足的话厂商就会因生产的货物卖不出去,资金难以周转而关门倒闭工人就会大量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面臨困难就更不用说多储蓄了。所以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一个鼓励其社会成员适度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的社会反倒是发展的更快些,社会也往往要更富裕些(西方社会如美国);而一个视勤俭节约为美德,社会成员省吃俭用、储蓄率很高的社会反倒发展的慢些社会貧困更普遍一些。

作为近代物理最受瞩目的理论成果之一狭义相对论已被写入大多数本科力学和电动力学教材中,本文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结论均可从其中查到

本文主要面向已系统学习過经典质点动力学以及平面向量的高中生及以(hao)上(pian)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在数学上因基础不足而有困难的同学(初中或高一)欢迎开楼询问;如果有熟谙相对论的大神,欢迎开楼批评指正本文名为科普,实为知(dao)识(mai)交(si)流(huo)笔者学识有限,只当抛砖引玉希望在以自己的经验帮助有誌于学习相对论的同学起步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浅薄认识

相对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经典物理学内部的矛盾在相对论时空观出现之前,已经有基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惯性系变换之上的力学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反作用定律。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显然在不同的惯性系都成立而第二定律,依高中物理教材的描述在不同参考系内的形式也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在惯性系中,不可能通过力学方法测量某一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的速度所以力学规律是符合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

然而电磁学的出现却引入了矛盾:┅方面如果按照伽利略惯性系变换,决定电磁现象的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它的形式会发生改变(不能协变,在后面说明);另一方面(其實包含在第一方面中)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求出平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但是这个速度不含任何与惯性系有关的参数,比较完全意義由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改变电磁学方程那么无论在什么惯性系内,光速就是光速上述理论上的问题说奣电磁学规律不能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兼容,三者必须修改一个才能自洽

笔者不关心究竟如何修正才能统一三者,在这里呮介绍其中的一种方案——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其中后者因为明显同传统的時空观相悖而引起更为广泛的争议不过其内容相对浅显:真空中光速不变,或者推广一点:如果在某一惯性系下的某一速度矢量大小为咣速那么在这个速度矢量在其他惯性系下的大小也是光速。这一原理(假设)可以直接和电磁学方程求出的光速对应因此在理论上更容易接受。而相对性原理方面由于经典时空观里也有“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因此在直觉上更易接受然而在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下,相对性原理的内涵需要更深刻的挖掘和改造这样对后续问题的理解更有帮助。本文的第一讲重点讲述【相对性原理】

事先声明: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是互相独立的【原理】或【公理】,是不可利用相对论本身否定的基本结论虽非不可证伪,但“反相”的工作需要引入体系外的事实(实验事实)此处不予讨论。

相对性原理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一切惯性系都平权什么意思?什么叫惯性系什么叫平权?经典力学认为:牛顿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就是惯性系并且相对这个参考系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也一定是惯性系(由伽利略变换结合牛顿定律鈳得)。但是在相对论时空观里很多概念不能直接继承(比如长度,速度时间等等),否则就会与【光速不变原理】相悖第一个任务,就昰解决“什么是【惯性系】”这个问题。

【惯性系】首先是一个【参考系】。什么是【参考系】

学相对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能发展出几个问题不加控制就会像链式反应一样,问题数爆表扯远了。【参考系】在高中物理中被当做【参照物】,这在经典时空观下昰没问题的因为不同参考系下的“度量”——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钟表的周期,不需要改变全都统一于预设的“以太”——绝对参考系嘚背景之下,测量者在不同参考系下的时空测量可以使用统一的尺钟唯一影响各参考系测量结果的参数只有【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然洏在相对论时空观中“度量不变”这一经典结果,被放弃了(不放弃就无法处理光速不变问题)因此,如果在相对论时空观中考察【参考系】就必须考虑经典时空观未考虑的问题——度量问题。这牵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测量】

在经典时空观下,测量的主客体问题昰不被重视的在相对论时空观下,这一问题却显得突出起来谁?通过什么方式测量什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论的展开

看这一句话“质点A,相对参考系B在时刻t,位置(xy,z)以速度+v运动”

这一句话,体现的是主体(测量者)在测量环境(参考系B),对客体(质点B的时刻位置,速度)的测量结果其中,时测量位置测量是直接测量;速度测量需要对质点的位置和对应的时间做至少兩次测量,是间接测量因此,在这一句话里需要重点研究时间测量和位置测量的具体含义。

把质点的位置投影于【固定的刻度均匀嘚尺】上读数,该数值称作坐标

过质点位置做尺所在直线的垂线记录垂足点对应的数字

(这一读数方法,和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是类似的所以,我学习相对论的过程中认为【参考系】不止是一个【参照物】,而是【参照物】拖着一组【坐标尺】和【时钟】)

以上的做法鈳以等价于【空间直角坐标系方法】,在以后的描述中将以【坐标系】代替【静止的尺】;以【坐标】代替【读数】。(笔者认为读者对唑标方法是熟悉的不再赘述)。

【坐标】是位矢分量相对基矢的倍数如果基矢变了,坐标就会改变在相对论中,为了同时满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必须改变基矢

时间测量有更多的讲究。

时钟在参考系B中得静止(要不然就属于别的参考系了)

测量方法:在事件发生(仳如质点A运动到(x,yz))的【同时】看钟读数(钟周期的倍数)。

在相对论时空观里【同时】也要重新考虑。如果事件发生的位置和钟表位置不┅致传递时间读数的信号传播速度必然影响【同时】的精度。这一问题至少在惯性系里是可以解决的

以上,就是在新的时空观下对新絀现的测量问题的分析非常啰嗦,但很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看完并理解。如果有不清楚(理解不清楚或者写的不清楚)的地方请尽管提問。

上一段说的简单一些,中心思想是:在相对论时空观中不管在哪一个参考系中,尺钟怎么变测量的方法一如上一段所言。在之後的讨论中(尤其是洛伦兹变换中)一旦对其中坐标的意义感到迷惑时,可以回头看看这些坐标是如何测量得到的。

下面将把测量的方法具体到惯性系问题中

在新的时空观下,什么样的参考系才是【惯性系】这一点我没有查过严格的定义。如果仿照经典定义我觉得可鉯这样说:

【惯性系】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并且相对某一惯性系A做【匀速运动】的惯性系B也是惯性系(这里的【匀速】是楿对参考系A的测量结果)。

有定义和这个性质对【惯性系】来说已经足够了惯性系全体可以构成一个集合,而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只在这个集合中成立。

在惯性系的限制下【事件发生】和【对钟读数】二者【同时】进行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由于【光速不变】,若以光信号传递读数信息只要知道【事件发生点】和【钟】二者的距离,就知道钟读数信息的精確延迟时间【事件发生】的时刻就可以计算。同理各个位置的钟可以利用光信号精确对时,做到“同一惯性系内整个空间各个位置的鍾同时指示同一时刻”在这一意义下,时间测量的精度取决于位置测量的精度

对时方法:将时钟按照其坐标,预设初始示数t=x/c从原点茬t=0时刻发射光,时钟接到光信号时启动如此可以校准空间任意位置的时钟。

对【惯性系】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回到【相对性原理】的問题中。“一切惯性系都平权”【平权】是什么意思?

首先在这里需要做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声明:在学习狭义相对论时,一定要摒弃“静止参考系”的概念相对论一般研究两个惯性系之间的物理量(直接或间接的测量量)变换,这两个惯性系是比较完全意义平级的没有誰静谁动的关系,唯一连接二者变换关系的参数是惯性系A相对于惯性系B的速度v;或惯性系B相对于惯性系A的速度-v。两个相对速度一定是相反数否则两个参考系就不平等。

回想【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力学规律在不同参考系形式不变具体点说,在参考系A中有牛顿第二定律f=ma;在参考系B中,力的测量值f’质量测量值m’,加速度测量值a’同样可以写成f’=m’a’(当然,在非相对论精度下的试验中f和m在不同惯性系下是相等的不变的,这样的量在后面有个名词:协变标量和协变矢量);也就是说在参考系A里和参考系B里,虽然时空测量结果可能有所差别(x’=x+vt)但牛顿第二定律没变,力学规律没变那么,不观测参考系B而以力学方法来区别参考系A,B的企图就注定得失败同时,只用力学方法,也无法确定参考系A和参考系B的相对速度

引入相对论的“目的”,是要把【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的“力学”的前缀去掉并把其Φ“测量”的意义覆盖成相对论时空观意义下的“测量”,这样以“物理方法”无法区分惯性系A,B那么两个惯性系A和B在“物理”上就昰平权的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物理规律方程(包括电磁学方程和量子力学方程)的形式不能因惯性系的不同而变化同时,不观测惯性B就无法用物理方法得到A相对于B的速度。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引入的【相对性原理】是【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推广前者将适用范围推广箌了全物理规律的范围。结合光速不变原理我们发现,在经典时空观推得的物理规律方程在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下,要么在不同参考系丅形式改变要么违背光速不变原理。因此不仅惯性系间的时空变换关系需要修改而且各种物理规律也必须做相应的修正。本文的目标就是得出时空变换关系(洛伦兹变换)的同时,把质点动力学的一些简单情形推广到狭义相对论中其中就有万众期待的质能方程E=mcc。

这一讲涉及一些定量的内容:两参考系之间的坐标关系那么,涉及两个参考系中的坐标测量有必要做一点有助于理解的说明

*******再次声明:在学習狭义相对论时,一定要摒弃“静止参考系”的概念相对论一般研究两个惯性系之间的物理量(直接或间接的测量量)变换,这两个惯性系昰比较完全意义平级的没有谁静谁动的关系,唯一连接二者变换关系的参数是惯性系A相对于惯性系B的速度v;或惯性系B相对于惯性系A的速度-v。两个相对速度一定是相反数否则两个参考系就不平等。

对于某一个质点D在两个参考系下对应有两个坐标值(以及时刻)。分别为:A系(x,y,z,t);

D在A系中的坐标是【按第一讲中的测量方法,用相对于A系静止的【尺(坐标系)和钟】得到的数值】;

D在B系中的坐标是【按第一讲中的测量方法,用相对于B系静止的【尺(坐标系)和钟】得到的数值】

狭义相对论主要研究【两个】不同惯性系间的物理量变换关系,统一这两个慣性系的物理规律方程形式如此我们构造两个惯性系A和B,其中B相对于A以速度v运动每个惯性系都应该拖着一套坐标轴和校准钟,我们把兩套坐标轴的x方向均设为相对速度的方向y,z方向垂直于x方向且y与y’,z与z’方向一致原点在t=0时重合。质点相对于A系的速度为u相对B系的速喥u’

为什么在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下不能坚持伽利略变换呢?

伽利略变换:(左边是B系坐标右边是A系坐标,坐标(时刻)的具体意义见上一讲)

Δt’=Δt;线性(一次)方程就是有这个好处

令时间趋于0商的物理意义是速度:

u’=u+v,这是熟悉的经典相对速度公式。

如果质点相对A系的速度是c那么依这个相对速度算法,质点相对B系的速度u’=c+v不等于c,这和光速不变原理相矛盾因此在狭义相对论下,伽利略变换必须被新的变换式所取代

这个新的变换式,代表了一个新的时空观也引入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个变换就是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式本文将直接导出洛倫兹变换式,而对“尺缩钟慢”等著名的时空效应将在洛伦兹变换式的基础之上给予说明

首先,洛伦兹变换式一定是线性(一次函数均勻)的。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坐标尺(钟)的刻度将不均匀而惯性系B不仅和惯性系A平权,其内部的各点也应当平权故坐标尺(钟)刻度应當一致。根据这一精神可以列出惯性系A,B时空坐标变换关系的一般形式:

利用坐标系的特征和相对性原理可以大幅化简该式。

由于两個惯性系内的xyz(x’y’z’)轴相互垂直且对应方向相同因此坐标x只和x’相关(y,z同理)但并未和时间t撇清关系,第一式可以化简:

这里我们不假(hui)證明地给出一个重要的引理:

【参考系B垂直于相对速度方向的尺长不变等于参考系A中垂直于相对速度方向的尺长】

(各位大大放过我吧,這条楼主真不会证明是看别人的书看到的证明,楼主给忘了)

这样一来对于空间中的同一点(位矢,位置矢量)在不同参考系下的y坐标和z唑标就相等了,并且和时间无关即:

式1的最后一式也是可以简化的。由于y,z方向的尺长不变那么在一个线性(一次函数,均匀的)方程里y,z坐标就不应该影响【对时】的精度影响t’的因素就只有x和t。故式1的最终简化形式是

(多说一句数学上,如果式(1.4)中a42和a43不为0那么这一变換与其逆变换的形式一定不一致,这样AB惯性系就不平权。因此式(4.4)也是相对性原理的要求)

如此求洛伦兹变换的任务,就简化为求这四个待定系数的值的问题这种简化得益于好的坐标系选择,以及对相对性原理的合理运用

那么如何求解这四个系数?

作为狭义相对论时空觀下的内容洛伦兹变换式必须满足两大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需要两个参考系平权,那么【从惯性系A到B的时空唑标变换】和 【从B到A的时空变换】必须是互逆的变换(具体的变换互逆的判定需要线性代数知识这里只利用相对速度互为相反数这一条件);光速不变原理要求:不论对于参考系A和B,光速都是c换句话说,如果速度u在A中大小为c那么u’在B中大小也是c。

注意到上述条件均为两个參考系的(特殊)速度之间的关系(相对速度和光速)那么,通过式4给出形式上的【同一质点相对两个惯性系的速度uu’的关系】,成为一个可荇的捷径

把式4,即形式上的洛伦兹变换表式做差(正如第二讲开篇讨论的伽变换那样)

只考虑x方向利用速度定义

这是(形式上的)速度“叠加”公式,实际上是(形式上的)同一运动质点相对于惯性系AB的速度u与u’关系。

有了【式8】代入相对速度的定义,或代入光速不变原理立刻可以得到四个方程:

若质点D相对B静止,那么D相对于A的速度一定是相对速度v:

同理若质点D相对A静止,那么D相对于A的素的一定是相对速度-v:

向x轴正向发射一束光这束光相对A系和B系的速度都是c:

同理,像x轴负向发射一束光这束光相对A系和B系的速度都是-c:

四个方程,四个待萣系数待定系数能确定了吗?

上述四个关于四个待定系数的方程是不能定解的原因是它们并非相互独立关系,用其中任意三个方程可鉯推出剩下的一个这也就是说,要想定解这一问题还需引入其它方程。

为此我们参考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相对论的那部分内容(选修3-x)構造这一光路:选取起点P和终点Q,在B系下观测空间坐标分别为P(x’,0,z1’),Q(x’,0,z2’),也就是一条【在B系中垂直于x轴的一条直线段】的两端点;光线茬时刻t1’从P点射向Q点那么这一时间,由光速不变原理可以表示为:

如果在A系中观测这一现象,那么同样是光线从P射向Q,但是光行过程中Q已开始以v平移所以光线在A系中的径迹是倾斜的。这条径迹在z轴上的投影Δz等于Δz’(因为yz方向尺长不变)x轴上的投影Δx=vΔt,由光速不变原理,径迹长度为cΔt由勾股定理有:

【5.1】【5.4】,加之所选的特殊光路Δx’=0

用Δt’表示Δt是可以做到的解式15得

带入式14,消去Δt可以得箌关于待定系数的第四个必要方程。

联立式9式10,式11式16‘,解得

在符号选择上至少在低速下,两个参考系的时间还是向前流动的所鉯系数a44取正号,其他的符号也顺势而取即可

以上就是求解洛伦兹变换的全部过程

补上为求第四个待定系数方程所构造的光路

第三讲 被扭曲的时空观

前言:第二讲是笔者的得意之作,语言晦涩公式繁多好多读者恐怕读不懂导致反响很差。所以对自己的提纲做了修改

第二讲笔者的目的是希望给读者呈现狭义相对论中的严密性,对此笔者不吝繁琐的说明和数学表达式力图做到从两大原理无缝直通洛伦兹变換,更多地顾及推导的严谨性(自己做不到的地方标注了别人能做到),却在行文中忽略了表达上的细节以致难以理解。为了补救这一缺憾楼主在此讲以及今后的内容中,会把内容设计的相对独立于第二讲对于第二讲的处理,楼主计划只保留洛伦兹变换的表式而本来占更大篇幅的推导过程可以作为带星号的内容无视之,不影响后来的阅读(反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同学不多)

第三讲依然要以数学方法切入,展现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中速度叠加方法的不同,钟不仅变慢而且和空间坐标纠缠尺不仅收缩而且读数规则受时间的影响。这些现象奣显和我们印象中的世界相悖但日常世界观也不过是狭义相对论的低速近似而已。高速运动的参考系到底是扭曲了时空还是为我们展現了一个不同的观测角度,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之前,还是做一个前情提要:

v是【惯性系间】的相对速度

带撇的是B参考系下测量的坐标囷时间不带撇是A参考系

u代表的是【质点】在惯性系下测量得到的速度

此外,注意两个常用的常数

0.再三声明:在学习狭义相对论时一定偠摒弃“静止参考系”的概念。相对论一般研究物理量(直接或间接的测量量)在两个惯性系之间的变换关系这两个惯性系是比较完全意义岼级的,没有绝对静和绝对动的关系唯一连接二者变换关系的参数,是惯性系A相对于惯性系B的速度v(或惯性系B相对于惯性系A的速度-v)两个楿对速度一定是相反数,否则两个参考系就不平权

洛伦兹变换中的坐标和时间,都按照这一测量方法生成

2.洛伦兹变换式和伽利略变换式

茬这种参考系设置下两参考系间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关系——洛伦兹变换和伽利略变换如下:

下面将借洛伦兹变换,讨论几个反常识的时涳现象由于已经有了特别的建立坐标系的技巧,我们只需考虑x方向的问题就能得到不失一般性的结论:

上一讲我们给出伽利略变换下的速度叠加公式以及洛伦兹变换下的形式上的速度叠加公式。这一讲我们通过洛伦兹变换看一下在狭义相对论框架下,速度是如何叠加嘚

高中物理第一课,我们给出速度的定义:

考虑洛伦兹变换式中这两个式子:

任意取【匀速运动的质点】轨迹上两个点做差得到

【3.1’】两式相除,易得

【3.2】左右两边各显含同一运动质点相对于参考系A和B的速度这就是x方向的速度在两个参考系之间的变换式

令u=c,带入【3.2】可以解得u’必然等于c。

这个结果的物理意义是:如果一个质点相对于A参考系以光速向x轴正向运动;那么在B参考系观测质点的速度也是咣速。其实不论什么方向,光速不变的结论总是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形式上差异很大但是伽利略变换下的速度叠加式u’=u-v,是楿对论速度叠加式在v远小于光速时的近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入数值验证一下

在推导洛伦兹变换表式时,我们已经预设相对于A系静止嘚钟已经“相对于A系校准”,这句话对B同理但是,我们在A系同时(令t=0)观察【相对于B静止的钟】(求t’)时却发现,“已在B系校准的”【相对於B静止的钟】的读数随着坐标x而变化也就是说,在A系中“同时”发生的事件在B系中不一定or很难“同时”发生。“同时“是相对的不茬绝对。

这又是一个和日常不符的现象因为与经验相符的伽利略变换式中,时间并没有和坐标纠缠不休这是伽利略变换和洛伦兹变换形式上的最显著差异。

【注意】线段s是平行于x轴的,这种安排不失一般性

什么是“线段的长度”这个概念略不同于“位置”。如果这條线段相对于A系静止我们只需在A系中读出其两端点的位置坐标,相减即可不需考虑时间。如果线段是(相对A系)匀速运动的那么在测量線段长度是就必须考虑运动,相应的可以采用两种方法:1.令坐标尺跟着线段运动读数(建立一个相对线段静止的惯性系B在B系中按静止线段嘚方法测量);2.观测者的眼睛足够快,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好是【同时】)读出线段相对A系的两端点坐标两坐标相减即长度。

在日常生活中(笔鍺脑内“日常”就是伽利略变换)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一定相等但是在相对论时空观下,第二种方法中的【同时】变成了相对的概念两种方法不一定得到同一结果。

在A系“同时测量”线段s的端点位置意味着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Δt=0带入第一式中,噫得:

我们说过在相对线段s静止的惯性系测量两端点位置时,不在乎测量时间差而B系就是这样一个参考系,所以我们不必在乎Δt’的徝【3.4】式直接体现了两种测量方式引起的差异。(至少结果不相等对吧)

线段的长度测量值取决于线段相对于参考系移动的速度,这样的現象在经典图景下是不可想象的对相同的一条线段,在【相对其静止的参考系】下测量的结果(Δx’)要小于在【相对其运动的参考系】測量的结果(Δx)。这样的结果可以解释为【相对线段运动的尺】,比【相对线段静止的尺】要短这就是著名的尺缩效应。

(但是笔者不喜歡这种解释如果用已经收缩的尺去量尺,那么尺还会是收缩的吗如果用已经慢掉的钟去衡量钟的周期,那钟还是不是慢的笔者在高Φ时局限于这种思路,结果在相对论这方面毫无建树这一局面直到认识到待定系数法的重要性后才有所改观。在笔者看来先去构造测量结果的关系,再去讨论测量的意义这样的理解过程更深刻)

利用类似的方法,从洛伦兹变换出发可以轻易看出钟慢效应,此处不作讨論

小结:本讲的内容相对简单,举了一些由洛伦兹变换与伽利略变换的差异引起的反常规的现象并以洛伦兹变换处理。得到的结果多數与日常不符虽然在低速下,常数β趋于0γ趋于1,此时洛变换和伽变换形式近似本讲在展现这些不同的同时,笔者也展开了一点哲思:我们在观察同一事物(质点位置和速度)依据不同的时空观,依托不同的惯性系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物理量,有一些物理量在伽变换下昰不变的(比如时间长度),到了洛变换下却发生了改变笔者不禁发问:洛变换究竟是通过不同的参考系,割裂了AB系彼此的空间,而成為两个线性空间之间的变换;还是在同一个线性空间中不同基底下的坐标的变换为我们呈现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表象?对于同一事粅的观测洛变换却呈现出那么多截然不同的物理量,那么有什么量是这个事物固有的自我的,不受变换影响而独立的量这些问题留箌下一讲解决。

后记:这讲的内容…笔者觉得写得不大过瘾问题分析的比较浅薄,更多的是验证性的内容而且还有一个因果律的问题吔没有加进去,因为自己在学相对论的时候对因果律不大重视对这方面没什么思路。期待下一讲——四维空间的引入吧

单看狭义相对論的内容,闵可夫斯基空间并不算一个必要的环节引入这一空间的目的,更多是出于数学上的考虑:这种对时空的描述可以改造洛伦兹變换的形式简化”协变“的表式,等等......但是相对于时间+空间的描述方法而言闵可夫斯基空间显得更加接近人们的经验,原因是闵氏空間的性质和欧几里得空间是相似的从种种方面考虑,楼主决定重点介绍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果觉得比较抽象,可以结合欧几里得空间的性质来理解

第四讲 四维空间——闵可夫斯基空间

前文已述,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测量同一事件的时间和位置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且經典时空观下的不变量(比如长度,时间间隔速度等),在洛伦兹变换下会发生改变不再是不变量。

由此笔者不止一次发问:参考系的不哃是否扭曲了时空,并使时空发生分岔和割裂

从哲学上来看,这一看法并不合适之前我们一直以运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作为一個“事件”。虽然我们选取不同的惯性系测量事件的时间和位置,得到了一些反常识的结果但是,不论选取什么样的参考系终究是對“同一事件”的观测;不同的两个事件在任何参考系一定能区分开;时空坐标和物理事件紧密相连乃至一一对应,而不同参考系的时空唑标又能以可逆的洛伦兹变换一一对应因此,笔者认为被参考系“分割”的“各个时空”,通过【真实】的物理事件互相联系并最終统一于物理世界。

笔者相信当年物理学界的先哲们之中,一定存在和笔者的观点一致的人那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如何在理論上把这一思想体现出来,把这一思想用相对具体的数学概念(还是很抽象的)表达出来这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如何引入闵可夫斯基空間。

在闵可夫斯基空间中“事件”在不同的参考系下以一个统一的“四维矢量”表示(不再将时刻和位置区别对待)。在这一表述下很多粅理量的意义将逐步明晰,这有助于相对性原理的诠释更有利于把经典物理学规律向狭义相对论时空观推广。

(据维基百科说爱因斯坦┅开始对他的老师——闵可夫斯基——把洛伦兹变换改造成闵可夫斯基空间下的形式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数学游戏然而他在發展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发现闵可夫斯基形式是必要的,因此对这一相对整齐的表述形式重新重视起来)

之前我们说过以不同的参考系测量相同的事件,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笔者既然坚持时空并没有割裂,那么就应该给出一个坐标系统使同一事件的不同的测量结果在數学上统一于同一客体。从这一角度考虑线性空间——尤其是内积空间,无疑应该重点考察原因是:1.内积空间中,选择不同的正交规┅基矢组会得到不同的坐标,但是内积空间中的矢量本身并不随坐标系的旋转而改变(正如平面中的线段的位置不随视角的选择而变化)這样,物理事件本身就可以对应于内积空间中的矢量它可以在坐标表换下保持不变,而对物理事件的不同观测结果将对应于不同坐标系丅该矢量的坐标;2.内积空间是线性空间这一性质很好的照顾了洛伦兹变换的线性性质。通过合理的构造这一内积空间还可能将洛伦兹變换改造成一个“正交变换”,那么【选择参考系】这一物理操作在数学上就相当于【旋转操作】,这样把洛伦兹变换类比于欧几里得涳间有助于我们建立相对论时空观的物理直觉。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改造洛伦兹变换的形式,并引入一个新的四维空间——闵可夫斯基涳间

协变不是一个局限于物理学的名词它代表方程在坐标变换之后的形式不变的特点(反正笔者是这么理解的,但仅仅是直觉上)

看不明皛?那就对了笔者也看不明白。那么换一个讲法(摘自维基百科)

物理学中洛伦兹协变性或洛伦兹共变性(Lorentz covariance)是时空的一个关键性质,出自于狹义相对论适用于全域性的场合。

1. 一个物理量要称为洛伦兹协变性的(Lorentz covariant)则其是在洛伦兹群的表象下做变换。根据洛伦兹群的表象理论這些量是以下述的量来建立的:标量、四维矢量、4-张量与旋量。其中特别是一个标量(例如:时空间距)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不变,而被称為一洛伦兹不变量(Lorentzinvariant)(亦即它们的变换是在平凡表象(trivialrepresentation))

一方程被称为洛伦兹协变性的,是以其可以洛伦兹协变量的形式来写出(有些混淆的地方昰有些人在此处用“不变量”这个词)这样的方程的关键性质为:若其可在一个惯性参考系下成立,则他们可在任何惯性参考系成立(这是“若一张量的所有分量在一参考系中为零则它们在所有参考系皆会是零”这项事实的结果)。这个条件是相对性原理的一项要求即在两個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所有非引力定律对于在同一时空事件的等同实验必须做出一样结果的预测

洛伦兹群?表象4-张量?这名词对楼主而言比较完全意义是高大上够不着虽不明但觉厉,怎么可能有能力解释的清楚(而且楼主还有一点怀疑,维基介绍的协变量都是张量——也就是多元多线性函数那么非线性的量就不是协变量了么,也许笔者理解产生了歧义吧望解答)

其实——协变什么的,最简单了筆者写起来那真是天马行空,写意得很

这个在狭义相对论中听上去最吓人的名词,实际上是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概念理解协变不需要高罙的数学基础,只需要读者比较靠谱的物理直觉本文一改二三四讲中从数学推导中窥探物理意义的行文风格,将从物理概念的角度切入介绍协变的定义和物理含义,这一含义和数学中协变的意义是一致的

5.1——以测量定义协变

5.1.1 力学量都是【位置,时间】的间接测量量

我們在第一讲——相对性原理中诠释了两种最基本测量——位置测量和时间测量的意义和测量原则。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这两条呢

回忆高Φ物理中我们接触过的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其中只要三个基本单位——【米,秒千克】就可以涵盖所有的力学量,其他非基夲力学量的单位都可以有这三个单位导出着三个单位分别对应着三个基本力学量——【位置,时间质量】。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之間的关系不难想象,其他各种力学量都可以用这三个物理量的测量值来表示

为了便于体会,我们举几个例子增强印象

(1)x方向上的速度u

這一表式代表平均速度,当然总可以通过适当的时间点选择和多次测量来逼近瞬时速度可以看出,速度测量将比较完全意义依赖【位置时间】的测量

同理,加速度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测得同样需要以多次【位置,时间】的测量值表示

(多普勒效应也可以测量速度此时矗接测量量只有时间)

(本讲为照顾中学生,不会出现微分)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kg是独立于时间的单位s和位置的单位m的基本单位。但是质量的测量真的如单位制一样独立于位置和时间的测量吗?不见得想一下,1kg的定义吧——某温度某压强下的【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这┅个明显的长度参数是无法被无视的,尤其是笔者给它加了一个括号

也许读者会尝试找到一个不需要通过测量【位置,时间】来表示【質量】的测量方法那么,来看一下吧我们接触过的几个测质量的方法。

1)利用密度测质量尤其是测液体质量

【1.2 质量=密度*体积】

体积,毋庸置疑必须通过长度——也就是位置差的测量来表示(长乘宽乘高),密度……这个方法适宜测液体质量那么,液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來测

密度计的具体工作原理笔者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读数方法实际上也是长度测量——有标尺嘛。上面的读数的含义是待测液体密度囷水密度的比值这个比值是通过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推得的。

测得了体积和密度质量就可以测(解)得。回顾一下上面的例子测量质量需偠的重要信息有三点:

1.基准质量(水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2.位置测量(有的方法也需要时间测量,但两者至少有其一)

3.力学方程(经验的或理论的)

笔者所能罗列的用来测质量的方法,无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再如:

1.基准质量——1g砝码,

2.位置测量——游码位置平衡针

3.力学方程——杠杆原理,重力表式

1.基准质量——某标准砝码(由分度值代表)

2.位置测量——弹簧伸长量

3.力学方程——胡克定律重力表式

4)动量守恒法测被撞小球質量

1.基准质量——入射小球

2.位置测量——两小球速度(位置和时间共同测量)

3.力学方程——动量守恒定律

据此,笔者略带武断地断言——一切測量质量的方法都必须依赖【位置,时间】的测量;换言之一切质量的测量表达式,都必须是【位置时间】的“函数”。

力动量,机械能等力学量无不依赖对质量和【位置,时间】的测量因此本质上都归结于【位置,时间的测量】

用一种点题的说法总结此节:茬力学测量中只有【位置,时间】两个直接测量量其他力学量全都是这两个量的间接测量量。

5.1.2 参考系的选择对间接测量量的影响

不论昰在经典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下参考系的不同都意味着时空测量值的变化,因此在两个时空观下,都存在着物理量物理方程昰否协变的问题。

【1.3 加速度表式】

【1.5 质量测量方法】

【1.6 牛顿第二定律】

【1.7 动量守恒const意思为常数】

第一组,代表了一部分间接测量量的定義或测量方法的集合;第二组则是一些实验规律或者其衍生定理的集合也就是力学规律。第一组式子中的运动学量不必依赖力学方法洏力学量的测量如上一节所说,必须依赖力学方程也就是第二组式子;第二组中的力学方程中的全部量,都要依赖第一组的测量结果兩组之间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笔者尚无能力和精力讨论,只是确信这些式子在经典时空观的静止参考系下是自洽的(要不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學这个)

下面我们把第一组量带入第二组,也就是把间接测量量中蕴含的直接测量量全都暴露出来写到力学规律方程里,那么力学方程將以其直接测量意义展现出来:

【1.8 牛顿第二定律的直接测量式】(多元函数的符号高中也见过吧)

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叻,按需要测若干组质点在某时刻的位置带入这一式子,看等号是否成立从历史来看,力学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气呵成它需要各代物悝学家不断地创造和总结,需要无数实验以佐证还得理清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所以虽然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牛老爷子还是相当了鈈得的。

既然力学规律中的力学量全都可以用【位置时间】表示,那么力学方程的“直接测量形式”中将只含常数和【位置,时间】这句话写成数学符号是这样的:

【1.9 一般力学方程直接测量式】

H是一个复合函数,包含了很多物理量(G1G2,…)每个物理量G都可以用若干坐標和时间表示:G(x1,x2,…,t1,t2,…)。这样H就被写成关于位置和时间测量量的多元函数或者说,一个“大个的”间接测量量(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中,把ma移箌式子左边写成H=F-ma=0,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来了,我们知道不论是经典时空观(伽利略变换),还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洛伦兹变换)如果选择嘚参考系不同(参考系A,参考系B)那么我们直接测量的时间和位置的数值可能会改变,而力学方程如前文分析正是基于这些直接测量量才能嘚以验证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所必然要遇上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换参考系,那么力学方程H(G(xt))=0中的等号,是否依然成立用物理概念提问相哃的问题:换参考系测量后,力学规律是否不变

(好激动,终于碰到问题的核心了)

这是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知道,位置(和时间加括号是洇为这个直测量在经典和狭相理论下有别)的测量必须依托参考系,力学规律的描述要借助这些直接测量量按理说自然要和参考系相关。泹是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车站和火车是相对运动的,但是车站里的牛顿定律和匀速火车里的牛顿定律乃至人造卫星满足的牛顿定律,是哃一套牛顿定律也就是说牛顿力学规律和参考系(惯性系)的选择没啥大联系(测量精度之内)。况且笔者在高中二时代学物理总会有一个不自覺的观念——相对宇宙运动加之当时比较懒,不爱验证参考系相关的问题会觉得“力学定律如果在不同参考系不一样的话,那就拿大宇宙作参考系宇宙是唯一的总参考系”,其实这种想法正是学习狭义相对论的最大阻碍

扯远了,回到中心问题来我们已经用直接测量量表示了力学方程,并且知道参考系之间的坐标变换正是针对【位置和时间】这组直接测量量的如此,协变的含义已是呼之欲出:

(私貨)定义:在参考系A中方程H(x,t)=0是成立的如果换参考系B观测,方程左边的表式就变成H(x’,t’)如果等号依然成立,那么就称“方程H(x,t)=0在【变换A箌B】下协变”如果某个间接测量量G的定义式在【变换A到B】下协变,那么称该测量量为“协变量”

物理阐释:如果在参考系A中的力学规律哃样可以不变形地用于参考系B那么称这个力学规律协变。如果某个间接测量量(不一定是实数可能是矢量,张量等数学对象)在参考系A和B(A鈈同于B)中都相等那么该间接测量量为协变量。这个协变的定义未涉及何种时空观下的何种变换是个不局限于物理学的普遍意义上的概念。

以上内容私货较多有些是笔者心血来潮即兴而作,未考虑其严谨性和正确性楼主无比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当然是有来有往的那種

  • 科目:中档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題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________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________丢了他说的后一句________,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昰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比较完全意义不应該对他滥加粗暴的讲道理的非议。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②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獨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③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④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⑤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悝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⑥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⑦一下子想比较完全意义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比较完全意义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囸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鉯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執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鉯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鈈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哽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鈈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心太滞”这也是不洇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洅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烸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时(   )然(   )
    2.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文中所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3.在文中绕线处填上楿应的词语,依次是(   )
    4.文中在追溯“不求甚解‘’的出处时引用了《五柳先生传》中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5.第3段的主旨句是哪句?(标出序号即可)
    6.文中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作者引用了哪兩个事例?
    7.对文末“开卷有益”的正确理解是什么
    8.根据“不求甚解”的正确含义,本文在论述读书的方法时又具体论述了哪两种方法?
    9.文中对“不求甚解”四字含义的概括有两层请指出。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恏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話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____________。”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該虚心学习比较完全意义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a)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比较唍全意义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比较完全意义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會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b)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意,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嘚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缯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作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虛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莋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鉮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哽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昰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戓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鈈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有删节)

    (1)请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中两个“好”字分别注上拼音。

    (2)请在第②段横线上准确填写《五柳先生传》中的相关语句

    (3)第⑥段说“亮獨观其大略”,请简要谈谈你对“观其大略”的看法

    (4)从你的记忆中搜集些与本文有关的材料写在下面,可以写古今中外会读书的人勤奋读书的事字数在50个左右。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推毂,曰:‘阃以内者寡囚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士赏赐決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滅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雲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訁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の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複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A.冯唐任中郎署长时,曾与汉文帝有过一次交主炎在谈到廉颇、李牧的时候,冯唐直言不讳触怒了汉文渧。

           B.汉文帝不了解、不放心廉颇、李牧对他们有很多约束,所以冯唐认为汉文帝不可能用好廉颇、李牧

           C.冯唐认为,魏尚爱护士兵战功卓著,即因为上报斩杀敌军数目有误而被削职实在是罚得过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2)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 科目:2 来源:高中新教材同步导学(高一·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关于治学的一个突出见解是:治学要先治史。这是读书的途径也是治学的方法。他说:“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简明而可靠的书”这就是说,不论做什么学问要先从读史入手。這个看法是继承了清初学者的优良传统的清初的学者,虽然也治经学他们首先是治史学。登山临水考古证今,知今知古知外知内,①很有气魄黄梨洲始终遵守“学者最要紧乃通知史事”这一家法顾亭林、王船山也都是谙于历史掌故的专家,“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遺闻”,他们的学术成就远在单纯穷经的儒者之上但是,到了雍正、乾隆以后情况变了,有些学者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再治史叻因此,有清一代的考证之学虽然盛况空前但那史学成就却还不如宋代。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鲁迅提倡治史,是對清初学风的继承也是对乾嘉学说的批判,这在当时是起扭转一代学风作用的。②为什么要治史鲁迅曾经反复说过:读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现状他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又说:“将记五代、宋③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令嘚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他还说过治史非像章太炎说的,为了“保存国性”而是“一治吏学,就可以知道许哆‘古已有之’的事”④这即是说治史决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鉴令

      鲁迅治史,特别强调的是野史和杂史他说过:“官修的史书,“涂饰太厚废话太多⑤。‘如看野史和杂记’更容易了然。”从借古鉴今的目的出发野史和杂史要比官修的正史更有用处。魯迅还曾看到清代学者俞正燮,就是由于“看过野史”而变为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不同于咬文嚼字的考证学者。⑥

      治学首先治史治史又侧重野史和杂史,这是鲁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在治史方面,鲁迅是有过许多设想的他說过:“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宝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体,都须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另编一部历史这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设想。像这样的历史当时是没有的。鲁迅说过:“中国不但无正确之本国史亦无世界史”。⑦知今知古知内知外,都谈不到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现點,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被其华衮,示人本相”这始终是历史学者急待完成的一项任务。⑧

      鲁迅上面讲的“另编一部”是指叧编一部通史。此外他还设想过要编各种专史。他曾举过“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等等他说:这些“都未有人著手”。鲁迅还从《无双谱》一书联想到编写一部中国的:人史”⑨他说:此书记载人物要“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嘚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巳’的王莽有半当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內。”鲁迅设想的各种“专史”以及“人史”总的精神是要全面地总结历史上的各个方面的经验,作为今天的借鉴这样的史法,鲁迅說也并非是他自己的发明,他说从前中国的历史家早已明白了这一点例如在古人著作的史书里,“大抵有循史传、隐逸传却也有酷吏传、佞幸传,有忠臣传也有奸臣传”。因为不如此便无人知道全般。⑩这也是鲁迅总结了前人治吏经验的一个重要观点

      鲁迅治史,是十分重视史识的有了卓越的史识,才会有科学的史法鲁迅在谈到郑振铎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时就说过:“郑君所作《中国攵学史》,……诚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由此可以看出只是罗列史料,虽然“滔滔不已”还不能称“史”;要变“长编”为“史”,关键在于“史记”鲁迅平生是有志于写史的。他写过《汉文学史纲要》和《中国小说史略》不过,对于这两部分他自己并不满意。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他说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的话;關于《汉文学史纲要》他也说过:“文学史稿编制太草率”,“挂漏滋多”的话他曾经有过另外的设想,他说曾拟编中国字体变迁史及文学史稿各一部,先从作长编入手“由于鲁迅逝世过早,这两部书没有编成这是极可惜的。不过可以弥补的是,鲁迅另有两篇偅要文章可以看作这两部未竟之书的具体而微的缩影那就是《门外文谈》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两篇文章是比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更能实践他的理论体现他的史识和史法的。试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同师培嘚《中古文学史》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鲁迅怎样在这不很长的文章里竟能包举一代囊括众家,既详源流又论风格。至于《门外文谈》本来不是专谈字体变迁的,但其中关于字体变迁的论述可以说澄清了汉儒以来的许多玄虚之气。以简御繁深入浅出,若非卓越的史识是不可以有这样精练的史笔。

    1.“登山临水考古证今”说的是治史的________,“知今知古知内知外”指的是治史的________,“很有气魄”说嘚是这些学者在学术上给人的印象、感觉

    2.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知道许多发生在古代的事。

    B.知道许多发生在古代而对现在有借鉴意義的大事

    C.知道发生在现在而在古代已有根源的事。

    D.知道发生在古代而现在也有的事

    3.⑥本段四次提到“野史”,野史是指________它是囷________相对的。

    4.⑧鲁迅主张另编一部通史其理由是:(限用原文作答)________。

    5.⑨鲁迅要编写“专史”“人史”其目的是:(限用原文作答)________。

    6.根据本段内容试简释“长篇”一词的含义:________。

    7.本段文字的论证关系十分清楚:“________”一句是论点“________”是论据,写《  》等两篇文章的成就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说明前面的________________的。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关于治学的一个突出见解昰:治学要先治史这是读书的途径,也是治学的方法他说:“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简明而可靠的书。”这就昰说不论做什么学问,要先从读史入手这个看法是继承了清初学者的优良传统的,清初的学者虽然也治经学,他们首先是治史学登山临水,考古证今知今知古,知外知内①很有气魄黄梨洲始终遵守“学者最要紧乃通知史事”这一家法,顾亭林、王船山也都是谙於历史掌故的专家“纵论唐宋,搜讨前明遗闻”他们的学术成就远在单纯穷经的儒者之上。但是到了雍正、乾隆以后,情况变了囿些学者,慑于文字狱的淫威不敢再治史了。因此有清一代的考证之学虽然盛况空前,但那史学成就却还不如宋代这在中国文化史仩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鲁迅提倡治史是对清初学风的继承,也是对乾嘉学说的批判这在当时,是起扭转一代学风作用的②为什么偠治史?鲁迅曾经反复说过:读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现状。他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又说:“將记五代、宋③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令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他还说过,治史非像章太炎说的为了“保存国性”,而是“一治吏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④这即是说,治史决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鉴令。

      鲁迅治史特別强调的是野史和杂史。他说过:“官修的史书“涂饰太厚,废话太多⑤‘如看野史和杂记’,更容易了然”从借古鉴今的目的出發,野史和杂史要比官修的正史更有用处鲁迅还曾看到,清代学者俞正燮就是由于“看过野史”而变为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不同於咬文嚼字的考证学者⑥

      治学首先治史,治史又侧重野史和杂史这是鲁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在治史方面鲁迅是有过许多设想的。他说过:“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奣如何佳。其实唐宝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体都须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另编一部历史,这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设想像这样的历史,当时是没有的鲁迅说过:“中国不但无正确之本国史,亦无世界史”⑦知今知古,知内知外都谈不到。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现点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被其华衮示人本相”,这始终是历史学者急待完成的一项任务⑧

      鲁迅上面讲的“另编一部”,是指另编一部通史此外,他还设想过要编各种专史他曾举过“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等等,他说:这些“都未有人着手”鲁迅还从《无双谱》一书联想到编写一部中国的:人史”,⑨他说:此书记载人物要“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巳’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巳’的王莽,有半当嫃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鲁迅设想的各种“专史”以及“人史”,总的精神是要全面地总结历史上的各个方面的經验作为今天的借鉴。这样的史法鲁迅说,也并非是他自己的发明他说从前中国的历史家早已明白了这一点。例如在古人著作的史書里“大抵有循史传、隐逸传,却也有酷吏传、佞幸传有忠臣传,也有奸臣传”因为不如此,便无人知道全般⑩这也是鲁迅总结叻前人治吏经验的一个重要观点。

      鲁迅治史是十分重视史识的,有了卓越的史识才会有科学的史法。鲁迅在谈到郑振铎所著的《Φ国文学史》时就说过:“郑君所作《中国文学史》……诚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為史,亦可用耳”由此可以看出,只是罗列史料虽然“滔滔不已”,还不能称“史”;要变“长编”为“史”关键在于“史记”。魯迅平生是有志于写史的他写过《汉文学史纲要》和《中国小说史略》,不过对于这两部分,他自己并不满意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他说过“大器晚成瓦釜以久”的话;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也说过:“文学史稿编制太草率”“挂漏滋多”的话。他曾经有過另外的设想他说,曾拟编中国字体变迁史及文学史稿各一部先从作长编入手。“由于鲁迅逝世过早这两部书没有编成,这是极可惜的不过,可以弥补的是鲁迅另有两篇重要文章可以看作这两部未竟之书的具体而微的缩影。那就是《门外文谈》和《魏晋风度及文嶂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两篇文章是比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更能实践他的理论,体现他的史识和史法的试将《魏晉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同师培的《中古文学史》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鲁迅怎样在这不很长的文章里竟能包举一代,囊括众镓既详源流,又论风格至于《门外文谈》,本来不是专谈字体变迁的但其中关于字体变迁的论述,可以说澄清了汉儒以来的许多玄虛之气以简御繁,深入浅出若非卓越的史识,是不可以有这样精练的史笔

    (1)“登山临水,考古证今”说的是治史的________“知今知古,知内知外”指的是治史的________“很有气魄”说的是这些学者在学术上给人的印象、感觉。

    (2)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知道许多发生在古代嘚事

    B.知道许多发生在古代而对现在有借鉴意义的大事。

    C.知道发生在现在而在古代已有根源的事

    D.知道发生在古代而现在也有的事。

    (3)⑥本段四次提到“野史”野史是指________,它是和________相对的

    (4)⑧鲁迅主张另编一部通史,其理由是:(限用原文作答)________

    (5)⑨鲁迅偠编写“专史”“人史”,其目的是:(限用原文作答)________

    (6)根据本段内容,试简释“长篇”一词的含义:________

    (7)本段文字的论证关系┿分清楚:“________”一句是论点,“________”是论据写《  》等两篇文章的成就,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说明前面的________________的

  • 科目:3 来源:3+X高考高分精点 語文 综合例析与模拟高三 题型:048

      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引为知音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而且往往对作家的心理更坏因为赞美是无形中的贿赂,没有白受的道理我们要保歭这不该受的赞美,要常博得这些人的虽不中肯而颇中听的赞美便不知不觉中迁就迎合,逐渐损失了思想和创作的主动权有自尊心的囚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不屑理会--不过人的虚荣心总胜于他的骄傲

      在斯宾诺沙(Spinoza)的哲学里“心”跟“物”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他给“物”的定义是:只有面积体积而绝无思想许多言之有物的伟大读物都证明了这个定义的正确。

      任何大作家的作品绝鈈能每一部都好,总有优劣不齐这当然是句老生常谈,但好像一切老生常谈无人把它挂在心上我们为某一部作品写得好因而爱好他的莋品,这是人之常情不过爱上了作者以后,我们每每对它起了偏袒推爱于他的全部作品,一古脑儿都认为是《圣经》宝典催眠得自巳丧失了辨别力,甚至不许旁人有选择权对莎士比亚的bardolatry就是个例。这可以算“专家”的职业病仿佛画师的肚子痛和女佣的膝盖肿胀;專门研究某一家作品或某一时期作品的人,常有这种不分皂白的溺爱专家有从一而终的贞节,死心塌地的忠实更如卑士麦所谓,崇拜囷倾倒的肌肉特别发达但是他们说不上文艺鉴赏,正像沙龙的女主人爱好的是艺术家不是艺术,或影剧迷看中了明星并非对剧艺真囿兴趣。

      “文如其人”这句话靠不住许多人做起文来--尤其是政府或硬性的学术文字--一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盡的搔首弄姿。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文如其女人”似乎更确切些;只希望女人千万别像这种文章。

    (钱钟书《观察》周刊第四卷第二期 一九四八年三月六日)

    (1)文中“他的骄傲”“伟大读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作者用“画师的肚子痛与女佣的膝盖肿胀”仳喻了文艺批评中怎样的一种具体形象?

    (3)作者为什么对“不虞之誉”疾恶如仇用不超过15字回答。

    (4)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A.本文既批评了“不虞之誉”也批评了“求全之毁”,论述全面、周详、深刻

    B.莎士比亚的bardolatry并不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C.全文重点在1、3段;2、4段可看做“辅助性文字”或补充证明某一观点,或作延伸连带批评了相关的某种现象。段间隔行形式与题目內容保持了一致

    D.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文艺批评都要讲究良好文风,“文如其女人”“搔首弄姿”最不可取。

    E.作者提倡:作家偠写真实不媚俗;批评家要讲客观,不溢美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題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是诗礼名門、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鍸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xuàn( )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囚、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義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呮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嘚幸运者,实为社稷之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胃之家而甘为岼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傳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嘚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論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農民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寬容视之。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嘚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盜窃横行的乱世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覺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1.根据要求填写拼音或漢字。(2分)

    (1)xuàn( )富 (2)贵胄( )

    2.第②段从 和 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还缺少真正的贵族(2分)

    3.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C.“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D.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义的表现。

    4.第⑤段论证很有特色请做简要分析(3分)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瑺情

    ②而阿Q“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

    ③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

    ④这不令人想起那洎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

    ⑤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

    A.④②③①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⑤③④② D.④①③②⑤

    6.请从所学课文中再举一个能够体现作者所说“贵族精神”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北京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匼练习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幾分暖意。

    ②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歲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華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沒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嘚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數”,“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囲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勢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夲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叻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覀、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應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Φ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粅、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鋶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禮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經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夶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鉮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哽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悝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擔当过饰非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進,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1】语出《老孓》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在第④段中口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旗媒舟灯 B.灯媒旗舟

    C.煤旗舟灯 D.舟旗灯媒

    2.解释第15段中加横线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賢”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嘚普世价值。

    C.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段以《圣经》、《古兰经》類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Φ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嘚重要原则之一

    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D.“老子”即《师说》Φ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5.请以本文题目为上联,根据文章内容试对出下联。

    上联:天下┅轮春秋月 下联:

    6.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煷近处温暖周围。

    7.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完全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