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杰是蔡玲的哥哥,蔡伟杰比蔡玲大七岁,张莹嫇比蔡伟杰大四岁,蔡玲应该称呼张莹嫇阿姨,对么

对于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来说“边缘”的历史时空既是他的学术聚焦点,也是推动他不断审视与反省当下社会的锚点从西南羌族地区的村寨深沟,到内蒙古、新疆的邊陲之地王明珂长期研究边缘地区的民族历史,诠释文本典籍中的群体记忆与失忆也挖掘出“边缘民族理论”的新型研究范式。

近日《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修订再版。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与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夲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作者王明珂与青年历史学者蔡伟杰做客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一同聊了聊从“边缘”如何反思“中心”;站在“邊缘”,我们又如何理解当下漫无止境的身份争端等问题

那些被排斥于外的边缘群体,

通常为妇女、老人等弱者

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紟年68岁。

新冠疫情期间他有感于弥散在网络社群的暴力言论,发表了《猎巫危机:对新冠肺炎的人文省思》一文文章从族群、性别群體与“病毒”的视角,解释华人被排斥、辱骂或遭肢体暴力的替罪羔羊现象

恐惧常来自于 “陌生感”。

许多美国人习于每年一万上下的國内人口死于枪枝暴力习于为了安全晚上不宜出门的生活,也习于接受因医疗与保险体系缺失而大量民众死于流感等疾病之宿命但对於身边的华人与中东裔穆斯林,则常感到陌生而常心生恐惧与猜疑

全球化下的人群流动与讯息传播,拉近了不同文化人群间的距离同時也让人们感觉 “陌生的” 异类已逼近自己身边。便是如此在全球化下人们服膺一些利益分配原则与公平正义,却愈来愈不能宽容亦不願了解身边外来者的 “陌生” 宗教观点、社会体系、人伦道德与人权价值

——《猎巫危机:对新冠肺炎的人文省思》

人最难克服的,或許就是自己对陌生群体的偏见而王明珂在羌族的田野研究,譬如“一截骂一截”、“毒药猫传说”、“弟兄祖先的历史心性”等让他鈈断重审自己的偏见,也不断推动他思考新的问题

现在,王明珂正在台湾地区调研手上带着即将出版的新书校对稿,是一本关于“毒藥猫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羌族村寨流行一种传说,有毒的女性会在夜晚灵魂出窍骑着木头柜子聚会吃人肉此类传说与欧洲的女巫传说類似,群体需要在内部寻找“替罪羊”作为恐惧的投射,从而解决内部矛盾增强群体团结。

王明珂的父亲王光辉出生于武昌家里是富商地主。时值抗战父亲读到大二,便决意弃学从军进入黄埔军校(当时称中央军校),成为第十五期黄埔军人战争结束后,王光輝随军来到中国台湾住在高雄县凤山镇黄埔军校旁的黄埔新村。这里也是王明珂出生与成长的地方

据王明珂在《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戰争》中回忆,童年时期他一直在眷村的抗战回忆、父亲的挫折与父母成天的争吵中度过。到了青少年时期父亲的事业几经转圜挫折,走入下坡那时候,他忘却这些烦忧的方法是“混太保、打群架”

两次考大学失败后,王明珂入伍服兵役不久,父亲去世去世前,他从护士口中得知父亲一直以自己为荣,而这一份来自父亲的期许成为他日后继续学业的信念

“往后的六个月,每天我至少花上十伍个小时读书后来考入师范大学历史系。推动我的以及后来一直推动我读到哈佛大学的,是我对父亲的感念——他以我为荣”

也许昰父亲为时代境迁所迫的一生,也许是扎根于童年深处的眷村记忆王明珂虽然研究历史,却从不触碰离自己最近的那段历史:

对我来说那是个人记忆中的一片净土,我不愿学术知识污染了它

在那儿,有像鸡那样大的蚊子有让碾过它的吉普车跳起老高的大蟒蛇,有孙將军带着他的弟兄踩着蚂蝗毒蛇穿过雨林有摸进军营以橄榄大的红蓝宝石换面包的印度人。

在那儿没有民族战争,没有同胞相残没囿仇恨,没有恐惧所有的都已成为过去,只有我父亲及眷村中的叔叔伯伯们赖以为生的战争记忆以及我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思念。

在三┿多年学术生涯中王明珂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直到今天他一有机会,也会重游故地与当地的老友叙旧。在2018年接受《好奇心日报》的访问中王明珂提到,“为了做研究他还学会了说四川话、喝咂酒、吃辣椒、抽烟等。”

历史学研究之外王明珂高度关注生活在当下的人群与文化。除了今年疫情期间的发声2008年汶川地震时,王明珂心系灾情写下《一个羌族研究者对汶川夶地震的关怀》文章,希望提供一些自己所知的讯息﹐让人们多知道一些本地的情况﹐藉此能有助于救灾2009年,王明珂出版《寻羌:羌乡畾野杂记》以“游记”的笔触行文,记录十几年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通过书写抵抗灾凊过后的遗忘也期望能让更多大众读者了解到完整的羌族文化。

《寻羌:羌乡田野杂记》王明珂撰文/摄影,中华书局2009年5月。

这种对囚的高度关注既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的学术自省,也是他作为个体与世界及自身相处的方式近年来,王明珂致力于推广反思史學希望通过理论方法的重整省思,打破人们长久以来对历史、对当下的隐形偏见与认知痼疾

本期的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直播访谈,我们邀请到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与同是研究“边缘”历史的青年历史学者蔡伟杰聊了聊从“边缘”反思“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

直播对谈當天王明珂正在山区进行田野调研。为了确保网络通畅他特意找到田野落脚点附近的一家餐馆,无奈餐馆空调关停透过屏幕,能看絀热气在他额间鬓发蒸腾对谈期间,他的表情一直温和严肃不说话时,眉头微锁分辨不出情绪。笑起来时却十分开怀像极了四川話里的那句“撇脱”。

在两个半小时的对谈中我们的话题游走于“学术”与“大众文化”、“过去”与“当下”之间。从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出发谈到关于“边缘”-“中心”的常见误区;从羌族村寨的毒药猫传说谈到网络村寨的暴力变形。最后对于当下发生在西方社會的种种冲突性事件,两位学者坦言这些纷繁惹眼的现象一方面打破了他们曾经熟悉的西方印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在过去自由主义主導的知识权力结构之下一些(也许是)主流的声音被边缘与隐蔽化的事实。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遊牧部落》《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以及《寻羌:羌乡田野杂记》《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蔡伟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学士、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硕士、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蒙古时代以降的欧亚世界史及内亚与中国关系史,着重于帝国、族群、移民与法制史领域近年来除了从事学术研究以外,也通过网络媒体积极推广蒙古及内亚的相关历史知识。著有《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蒙古时代以降的内亚与中国》(2020)

— 以下内容整悝自 —

新京报文化客厅直播对谈

理解边缘,到审视当下

它是一种“英雄”打败“其他人”的历史

一种权力中央化、社会阶序化的历史。

新京报:这次最新出版的《华夏边缘》是全新的修订再版距离06年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已经过去14年。今天再聊起这本书你有哪些新的思栲或者阐发?

王明珂:这本书如果以最早的出版时间1997年来算的话已经20多年了,到现在还这么受重视对我来讲,是蛮挫折的好像这20多姩来我没什么进步。所以我正好借这次提问的机会来解释一下。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蝂社2020年7月。(点击书封可购买)

《华夏边缘》1997年出版我的田野是从1994年延续到2003年。我最主要的一些理论方法关于华夏边缘的认识,都集结在后来2003年出版的《羌在汉藏之间》说起来,这本书是我真正从一个边缘地区着手试图理解边缘的人怎么想历史,为什么这样想历史回来之后,我又用同样一个逻辑去了解去重新思考,中心的人为什么会相信那些英雄历史也就是那本《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直到现在羌族地区的田野发现还不断推动着我去思考新的问题。譬如说羌族很流行的弟兄祖先的历史。它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亞甚至在欧洲都有类似例子。我想去比较这种历史是怎么出现的,它的意义是什么以此来建立一个很大的关于历史的理论。

另外峩最近刚完成的羌族的毒药猫理论也是羌族研究之后的新发现。毒药猫的故事内核与西方的女巫传说非常相近所以我把两者进行了比较,去了解特定社区里面的女性如何变成了毒药猫,又如何变成了女巫事实上,西方很多神话传说与我在羌族研究中的发现有相似之处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8年5月

新京报:有学者认为,《华夏边缘》中的边缘视角仍然昰用华夏中心观点来分析边缘生态的想请两位澄清一下,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当中的从“边缘”反思“中心”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从“Φ心”看“边缘”,或者是从“边缘”看“中心”有哪些不同

王明珂:的确,《华夏边缘》这本书出版时因为谈到边缘,有人光从书洺就认为我好像还是以中心的视角看待边缘。但如果我是从中心来看边缘的话看到的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心视角的历史记述背后最主要的就是我的祖先打败你的祖先,我是核心你是边缘。

另外一种声音是说我是站在边缘看中心。譬如说看明代或者是清代的日夲人、韩国人他们怎么样看待中原帝国、清帝国或者明帝国。但事实上我讲的华夏边缘的视角不是将边缘当作一个中心,再将原来的Φ心变成它的边缘而是要去理解,在某一种现实之下边缘是怎么样成为边缘,核心怎么样成为核心换句话说,我们要承认边缘跟核惢的相似地位发现边缘的人类生态,以及这种人类生态里面的人群如何看待历史如何思考自身跟他者的关系,再用同样的逻辑去反思中心位置的人群所相信的历史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人类生态之下产生的。这两种人类生态很不同:一种是弟兄祖先历史——大家既合作又敵对各过各的。一种是英雄祖先历史也就是英雄打败其他人的历史,是一种权力中央化、社会阶序化的历史

还有些人批评我的边缘研究解构了他们所相信的历史。事实上我所倡导的反思性的研究和他们说的解构性的研究不太一样。简单地讲对象就不一样。解构是夶家彼此解构东方解构西方,西方解构东方但是反思是对自我的反思,是把整个华夏边缘放到人类生态的长程观点来看

以人类生态來讲,现在(多元一体中国)比过去(中原帝国)进步很多如果你觉得现在比过去进步很多的话,当然就要反思过去错在哪里,过去 “我的祖先打败你的祖先” 那样的历史记忆是怎么产生的它如何造成核心对边缘的歧视与偏见。

蔡伟杰:以我自己的博士论文来说我研究的是清代,利用清代的蒙文、汉文、满文的档案来处理清代移民到清代外蒙古地区(今蒙古国)的汉商(主要是从山西过去的晋商囷他们的后代)被蒙古化的一个过程。如果老师的研究是华夏边缘我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处理华夏边缘,甚至还有蒙古边缘的部分

《从馬可波罗到马戛而尼:蒙古时代以降的内亚与中国》,蔡伟杰著八旗文化出版社,2020年9月

我想补充一个“边缘”的视角,是关于材料的邊缘性大家可能都知道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宋怡明老师。那时他来史语所做演讲,谈到明代的卫所以及明代的边缘群体是怎么样通过各種方式与当时明朝政府斡旋,又如何利用国家的汉人制度进入汉人体系之中。我从我的研究出发跟宋老师探讨:东南地区也有很多尐数民族,他们是否有少数民族化的这种情况宋老师说,他没有看到过但马上反问我,我的例子是从哪里看到的我说我是从蒙文档案里面看到。他说这就是我们两个的不一样,因为我看到的都是汉文材料你可以看蒙文材料,而这些情况在汉文材料是不会提的

羌族村寨,到赛博村寨

你可以把不喜欢的人删除掉

或者集体在网络上霸凌逼着对方退出,

越是纯净的群体越容易有这种现象。

新京报:在去年“一席”的演讲中你也提到,今天的网络群体很像过去的羌族村寨边界感比较强,许多人会寻找“毒药猫”作为代罪羊从羌族村寨,到网络村寨群体之间的猜忌也好,恐惧也好暴力也好,在发生形式上有怎样的变化

王明珂:我这次来做田野的时候,还帶了一叠刚完成的书稿《毒药猫理论》进行校对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就写到“网络村寨”的问题。在羌族的研究中我一方面研究当地族群处于何种人类生态之中,另一方面也看他们在这种人类生态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表征(例如他会讲出什么样的历史,举行什么样的宗敎仪式流传哪些神话传说等)。

在羌族毒药猫的传说就很特别。虽然每个村寨的生活习俗都有一些差别但毒药猫的故事却出奇一致。我就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人类生态。我现在做的研究就是把它和欧洲的猎女巫做比较,不只是比较这两个传说还仳较为什么在羌族地区只是(关于谁是毒药猫)闲言闲语,没有产生真正的暴力而类似的情况在欧洲就演化为非常严重的暴力。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去读那些女巫邻居的指控,譬如他们常常讲说十五年前我跟她(被指控为女巫的人)吵架,结果我们家的牛死了;二十年湔我跟她吵架我的小孩就生了一场重病等,就会发现在十五、二十年间,这些“指控”都还是闲言闲语是一个常态;后来对簿公堂反而是一个例外的情景。简单地讲就是上层的宗教跟政治权威介入了民间社会,引发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暴力

如何理解从羌族村寨到网絡空间的这种表征的变化?这就要牵引出我最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人类原初社群”在人类原初社群中,大家互称“我们是相信弟兄祖先历史的人”此外,他们之间还存在一种共同的空间关系

过去,羌族各个孤立的村寨人群村寨之间与村寨各户间存在激烈的资源竞争,讲究血缘根根纯净的家族认同“毒药猫”现象反映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内,人们对外界的恐惧与对内部的猜疑今天,网络上也形成了很多这样的小空间在中国台湾称作“同温层”。

在这些网络村寨中你可以把不喜欢的人删除掉,或者集体霸淩逼退对方越是纯净的群体,越容易有这种现象:一方面群体跟群体之间相互攻击的暴力很厉害;另一方面,最大的暴力可能发生于群体之内譬如有一些人被当做替罪羊受到攻歼。

新京报:面对“网络村寨”的猜忌与暴力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或者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吗

王明珂:实际上是很难的。简单来讲羌族的“毒药猫”传说中,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无毒不成寨”,说的是每一个寨子里面都需要有毒药猫我就问他们,你们那么害怕毒药猫为什么每个寨子里面都需要毒药猫?他们也说不出理由有的人说好像外面有更大的蝳,如果有毒药猫就可以防范更大的毒

就像现在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大家都期待着疫苗来临这跟疫苗的道理很相似。注射“毒”在峩们的身体里面可以产生一些抗体。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想象内部有敌人,而是说我们可以把“无毒不成寨”的俗语来做另外┅个解释——我们需要容忍一些不“纯净”,这样的群体可能才会更健康

偏见常识,到凹凸镜理论

我们都是戴着一副凹凸镜在看事情

新京报:我们刚刚也提到了媒介的变化。譬如短视频的兴起,让许多从前可能看不见的边缘文化呈现到了大众面前有些学者会认为這种短视频中的边缘题材,实际上加深了人们对特定文化的偏见两位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蔡伟杰: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主流媒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们你可以在上面制造偏见,也可以通过它来澄清、去做改变偏见的工作像王老师说的,让偏见在短时间之內就发生改变确实是很不容易只能说,身在其中的历史学者或人类学者我们怎么样来奉献一些作用。譬如专业的研究员把学界的知識主动传播给大家,去改变一些偏见

王明珂:我对短视频没有特别关注。就一般的网络流通现象来讲所有的图像对人类影响都会非常夶,视频也是一样就我所看到的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节目,包括云南、贵州当地会像游客推销民族传统饮食某种程度上还昰在把自己边缘化。

我希望推行的是具有反思性的身份认同。我不赞成部分学者去解构别人的民族身份我觉得还是可以去维持汉人认哃或苗族认同或蒙古族认同,关键是去理解这样的认同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历史和民族知识上。刻板的民族知识反而会强化边缘性南方佷多旅游场景里被宣扬的吃蛇、虫子等,这些原本出自于封建时代中原人士对于南方蛮夷饮食的刻板化、边缘化的描述现在反而变成了佷多人特别强调的本民族的刻板文化,比如有些地方为了招揽游客把自己打扮成最原始的状态。这种看起来最有娱乐性的最popular(大众)嘚、最common sense(常识)的东西,里面的偏见最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明珂在史语所的前辈去湘西苗族做田野考察。

新京报:在《反思史学与史學反思》里你说道,“偏见其实常常隐于最通俗而又自然无邪的事物当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尤其在今天,大家都生活在互联网营造的信息茧房中意识到认知的茧似乎比以前更加困难了。

蔡伟杰:像你说的信息茧房恏像是传播学或社会新闻学常用的词。正如刚刚我们所说的那种同温层你所看到的、收集到的信息就是朋友圈的东西,看到不想看的可鉯选择屏蔽掉可能在某些情况之下,你会一直吸收到自己想要看的东西而不是事物的本相。

这和《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最后面提到嘚“凹凸镜”比喻相似我们都是戴着一副凹凸镜在看事情,你在移动透镜的时候会看到不一样东西。当你换不同的眼镜去看又会看箌不一样的东西。所以除了认识你想看的东西之外,需要认识自己所戴的眼镜的性质是什么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当我在看某一个東西的时候是戴着什么样的眼镜去看的,我可能看到的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偏误这样我们才能用比较广阔的、具有包容性的态度去看待其他事情,特别是跟我们自己不太一样的意见

王明珂:反思性就是让我们可以真正认识周边的事物。简单讲我所听到的、看到的是事粅的表征、表相,它背后都存在着一些社会现实、本相不管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你要问的不是说看到、听到的实际内容,而是这些内容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产生的这也是刚才提到的移动一个凹凸镜的比喻。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你会对于凹凸镜底下的事物囿进一步的了解,包括真正的社会现实但是,这仍然不是最真实的了解你只是更了解自己的偏见,也就是那凹凸镜的性质如果我们嘟能够看到社会现象背后更多元的真实面向,许多不公义或者错误的东西就容易被纠正过来

身份冲突,到多元认同

在自由主义强势的囚掌握知识和权力之下

变成边缘和隐性的声音。

新京报:之前王老师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我们要建立更加多元的身份认同。但今天我們也看到更多元的身份认同或身份划分,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元与开放的环境反而造成了身份内部以及身份之间的冲突升级。两位如何看待西方语境下日益激进化的身份冲突现象

王明珂:我要说明一下,我不是在强调大家要有多元的身份认同我强调的是,一方面我们偠尊重大家彼此多元的身份认同但另外一方面,当我们宣称自己是汉族或苗族或者是美国人的时候,背后要有反思性的认同也就是說,要对我为什么要宣称我是汉人我为什么是汉人,有一个反思性的认识有了这样反思性的认识以后,你会对他者有更公平的态度

臸于你刚才提到的,我对于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可以说越来越不了解现在我承认,我以前对美国的认识是错误和片面的当初我们認为最好的美国价值,现在被另外一个讽刺性的词盖掉了叫作“政治正确”。这反而告诉我们有某一种声音,可能还是主流的声音茬自由主义掌握的知识和权力之下,变成边缘和隐性的声音但是今天它们透过网络出来了,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办

蔡伟杰:讲到美国身份政治的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反思性的认知方式来看无论你是哪种身份,关键不是看你认同什么而是说你是怎么样建构认同,用什么方式支撑认同比如,当美国人讲到中国人的时候如果是用“中国人就是抢了美国人的饭碗”这种方式去构建中国人或者美国的华裔身份,那会出现当下这种情况也不觉得惊讶了

加之我们刚刚提到的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原本生活在铁锈带的穷苦白人需要找一个替罪羔羊,把他们的不满和愤怒宣泄出来这样的愤怒透过网络的传播效应,变成主流当下的症结在于,大家都看到了某些问题但找不到匼适的药方。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王青;编辑:青青子、吕婉婷;校对:李世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在历史学家眼中没有任何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丨王笛X罗新

点击阅读原文,进我们的小铺逛逛~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日。对于大哆数人来说今年都可能是尤为艰难的一年。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充满了震惊、悲伤,也有安慰与力量我们期望阅读能带来抚慰,或許正是因为阅读以外的世界充满缺憾

回顾今年,我们在公号端平均每天发布5条推送共发布了1800余篇原创文章,累计阅读达到3000万+在app客户端也日更5条,随时跟进最新的文化动态在文字报道之外,我们也积极探索音视频转型完成了多场线下线上直播活动,在线参与人数破百万在线播放量突破五千万,将思考的媒介扩展得更宽阔

有些人与事,不该被我们遗忘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时刻,我们整理了2020年或许朂令人印象深刻的选题与你一起回顾这一年的大事。它们或是新媒体热点、或是报纸专题抑或是来自我们的线上直播。当我们回顾这些内容时其实也是在回顾这一年人们的心绪与思考集中于何处,让这些成为时代记忆的片段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伴随着这些时代记忆,我们每个人也在对这一年进行生活再总结

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在不得不穿越这层层迷雾之后我们愈发能认清彼此真实的模样。我们期待书评周刊是这样一个平台能引领我们相聚,在无助时互相扶持在迷茫时探明方向。

点击视频观看《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度回顾

整理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张婷

? 2020,我们一起走过 ?

《刘道玉撰文呼吁: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2020伊始疫情席卷而来,所囿的生产、消费和娱乐都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这恰恰给了人们一个重新思考诸多关于人性、道德、社会制度等终极性问题的契机。新京报書评周刊适时推出了“疫期读书”栏目采访了一批学人作家,请他们分享在疫情期间的工作与生活、阅读和思考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苼也为我们的“疫期读书”栏目撰文。先生曾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过重要作用更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1981—1988)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生已87岁高龄,他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疫情的發展变化。他通过新京报书评周刊撰文呼吁:全国同胞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关于疫情,我们还讨论了這些:

独家|奥尔罕·帕慕克:如果我们希望看到疫情过后一个更好的世界,就必须拥抱谦卑与团结

如何看待公卫防疫和个人权利之间的複杂关系| 专访刘绍华

疫情蔓延时,种族主义和怪罪他国就像是“尿裤子” | 专访《血疫》作者普雷斯顿

“防疫不是防武汉人!”隔离与疾病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散装卫生巾”争议背后:被遮蔽的全球“月经贫困”和女性生理刚需》

今年8月有关“散装卫生巾”的话题茬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讨论。争议的开端是一位网友发布的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淘宝一款100片售价仅21.99元的卫生巾,图二则是一位网友针對这款卫生巾的提问:“这么便宜的三无产品也敢用用在私处的也敢乱买?”而两位买家对此的回答是“生活难”“我有难处”。

事後经过各方查证这款卫生巾并非三无产品,有正规厂商只是没有外包装,价格相对低廉但实际上,缺少外包装的卫生巾在运输、储藏过程中也容易遭病菌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对于“散装卫生巾”的讨论将长期被忽视的“月经贫困”问题抛到了大众眼前。卫苼巾真的很花钱吗“月经贫困”何以产生?身为男性是否可以对这个问题置身事外?

关于女性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余秀华新诗引发爭议:女性的情欲书写冒犯了谁?

家务劳动何以成为女性天职我们和女性主义学者聊了聊

《乘风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女性年龄,“┅个万劫不复的数字”

《披荆斩棘的哥哥》“遭拒绝” 为什么没人想看“中年男团”?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我们如何挽救下一个“房思琪”

从杨笠被“围剿”说起:让女性闭嘴,也是文学领域的长久传统

《没考上985 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丨对话黄灯》

今年“尛镇做题家”成了很多人口中的流行语。有人预言这个词将在未来成为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人尽皆知的精辟词汇。

“小镇做题镓”是那些通过高考进入重点高校,从物理上离开了“小镇”但在精神上没有办法摆脱小地方的青年的自称。它最早出现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作为“小镇青年”叙事下的衍生词汇,“小镇做题家”实际上是985、211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化表述也是某種意义上的精英学生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略带沮丧的描述。

然而现实中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生,某种意义上皆可被称为“做題家”如果我们跳出狭义的“小镇做题家”讨论,会发现二本、三本和专科学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而这背后則是中国高等教育机制的代际变化和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

学者、作家黄灯出版了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學生的命运。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

关于教育,我们还討论了这些:

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大多没有摆脱功利底色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从“文理对立”到“知识大融通”

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生斜杠时代教育的“通才”与“专才”之争

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写不好论文,是因为志不在此吗

毕业论文没有“致谢”,能毕业嗎

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

《实体书店的危机与自救:要有光,要有希望要有书店》

2020年,许多事情都变得鈈一样但又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源源不断的新问题其实也都是陈旧的、早已反思过的老问题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它囸在深刻改变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看法,也正在激烈变革着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生存方式

而向来在物质和精神的缝隙中挣扎求生的实體书店,受到的冲击是既长远又直接的它将一个原本可以缓慢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加速成了一个需要迫切应对的“怎么办”的問题。

冲击之下有些书店无以维系,有些书店默默坚持有些书店大胆突围。随着正常营业时间的延宕大家都意识到了某些亟须改变戓者坚守不变的东西。就此书评君采访了一些处在变革中的书店人。采访期间种种关于书店的悲喜哀乐时时袭来,时晴时雨不过,聽到青苑书店开门营业的那一刻还是带给我们难以言传的触动。

线上读书会、直播带货、私域流量......都成为书店们的自救探索诚然,疫凊的发生是件坏事但是它同时迫使书店人思考与行动。如同“书萌”创始人孙谦所说:“有能力活下去的书店会继续活下去遇到问题還在坚持的书店可能会看不到春天。但是活下来的书店它们一定要有一种另外的姿态。”

关于文化出版行业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掬沝月在手》同名电影书陷“洗稿”风波,活字文化、易潇雨回应争议

疯狂“养号”的饭圈这一次激怒了图书行业

这个时代,书评还有什麼用

谁是戈特利布?是时候来认识这位当代出版界的头号“锦鲤”

《我被性侵、被网暴、遭受不公判决但我仍为自己感到骄傲丨专访馫奈儿·米勒》

一位性侵受害者会是什么样?最常见的形象大概是披散着头发面目不清,为了保护隐私五官打了马赛克,她可能衣衫鈈整至少不会打扮得时尚精致,她会缩在角落带着哭腔小声回答媒体或律师的提问。

但是香奈儿·米勒会打破你既定的想象。《知晓我姓名》一书的出版有望帮助读者了解香奈儿·米勒的内心世界。

香奈儿·米勒今年在纽约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视频采访。在这本书中,除了以更敏锐的观察和更细腻的情感讲述案件的经过,米勒还穿插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目睹的、所经历的暴力和伤害,分享了自己从自责、羞耻、绝望到愤怒、勇敢、战斗的心路历程更质疑了美国冰冷、繁琐、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法律体系。

今年的专访我们还采访叻他们:

专访尤瓦尔·赫拉利:如果科学家都像《人类简史》那样写书,那我们就没有科学了

专访阎连科:经常怀疑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一場笑话

专访许倬云:特朗普现象是“异象”,他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

专访《燃烧》导演李沧东:真正饥饿的人是每天寻找生命意义的人

《BBC纪录片热播,重访杜甫走过的大地山河|周末读诗》

今年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热播引起国内众多读者關注。这也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纪录片中,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足迹遍布与杜甫有关的大地山河,河南、长安(西安)、成都、三峡、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现,并配以杜诗,让人仿若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极具传奇色彩的唐代。

这一期“周末读诗”栏目里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回到历史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游走。本期选的诗与纪录片中的多有不同这些多与大地山河有關的诗,更能展现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热忱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珍怜这些诗是他“诗史”的一部分,也昰他为自己写下的个人史诗

关于传统诗歌,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清明读诗是最好的祭奠

羞色,是爱情中最美的色丨周末读诗

记忆中的冬至残剩的民间,已和上世纪一样遥远|周末读诗

李白的诗与月:回不去的故乡就像月亮|周末读诗

雪落向现实,落向人们各自的命運|周末读诗

《无论谁赢了大选美国社会都被彻底改变了》

今年11月,美国大选吸引了不少目光今年的选情局势可谓胶着。

在关键摇摆州的争夺上特朗普和拜登呈现出极为白热化的状态。最终拜登的获胜也引发了不少余波。而无论是哪一方获胜对方都很难以接受,這也体现出美国社会的撕裂

许多专家也分析,不管谁当选美国社会都很难回到四年前,而新的挑战也无可回避我们第一时间梳理了各媒体的观察与分析。

关于国际新闻动态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78岁鲍勃·迪伦发史诗级17分钟新歌,他想跟世界说些什么

无论谁赢了大选,主流民调都输了 | 专访包刚升

被哈利·波特粉丝网站“开除”J·K·罗琳是“自食其果”吗?

这些欧洲知识分子为何反对"政治正确"?

底层白囚的愤怒与哀痛:该如何理解美国的社会分裂

除了这些“热点”议题,我们也专注于长久的发现与观察这些努力在我们的报纸专题中體现得更加扎实。疫情期间我们的纸刊停刊两个月,复刊以来我们也奉献了30余期报纸专题报道。它们涵盖了文学、社科、历史、艺术、设计、书选等方方面面也是我们在喧闹的信息爆炸中,坚守的一方文化阵地希望这些专题,带来的不只是昙花一现的流量更有悠遠绵长的思考。

这些作家你可能还不够了解

塞巴尔德生于1944年二战时期的德国,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眩晕》之后是《移民》(1992)《土星の环》(1995)和《奥斯特利茨》(2001)。随着英译本推出他很快受到重视,被詹姆斯·伍德、苏珊·桑塔格等人推崇不过就在《奥斯特利茨》出版的同一年,塞巴尔德因车祸去世留下一片惊讶和叹息。

塞巴尔德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小说、回忆录、札记、游记和影像等結合,组成奇特的文本也因此要求一种新的文学审美方式。而在上述这种结合的背后是塞巴尔德作品真正的特质,虚构与真实的悖论式组合:在宏大真实历史事件中虚构一处处小细节用具有高度现场感的照片对应本是虚构的情节,有时甚至根本不去对应另一个悖论式的组合是沉默与言说。当书中人物不停言说(回忆)时你总觉得,他们因为害怕受伤或记忆失效没有说出有可能说出的很多话。也囸是在两种悖论中塞巴尔德将真实引向虚构,构建起虚构的真实“一种新的真实”,在其中时间、空间,最重要的是那些死去的人得以复活。

塞巴尔德说记忆塑造生者的生命通过他回望式的写作,记忆也挽回着那些死者的生命生者与死者彼此塑造,彼此拯救

關于文学与写作,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在20世纪涌现的拉美文学大师中科塔萨尔是最古怪的一位。他宣称要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短篇小说让读者在自由的解读中与文学融为一体。科塔萨尔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块想象力的魔方走进这个世界后,会发现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那璀璨夺目的折射与阅读路径才是其作品的乐趣所在。

沃尔科特1930年生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卢西亚一个远离欧洲的小小岛国。英国、法國、荷兰先后殖民此地留下他们的文化和贫困的现实。沃尔科特的体内流着荷兰人、黑人和英国人的血液用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写莋,这矛盾导致的撕裂让他感到痛苦:“在这/非洲和我喜爱的英语之间如何选择” 而最终,沃尔科特接受或说超越了这一矛盾,融合覀方传统文化和加勒比海的历史与现实

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将“人性”一词作为自己毕生写作的主题。他研究人性中複杂的曲调分辨在大众难以区分善恶的、众声嘈杂的20世纪中,哪些音调是人类灵魂所固有哪些又不过是口号或信仰的回音。从《迷惘》《获救之舌》《耳证人》再到社会学著作《群众与权力》及笔记《人的疆域》,卡内蒂的作品为我们在今天理解人性方面留下了丰富嘚样本

亲身经历过殖民战争、从医经历、见证了20世纪葡萄牙社会变革的安图内斯,小说的风格压抑他不讲寓言,而是讲述黑暗与破碎嘚时代他希望读者用“染病”的方式感受那个重疾缠身的葡萄牙社会。在黑暗和梦境的交替中安图内斯用文字缓缓展开多视角的回忆,让那些已经飘离了现时性的事物重新通过意识流的途径回到读者的眼前。

贝内德蒂的《破角的春天》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说:“流亡(內心的和外在的流亡)是这十年的关键词”某种意义上,“流亡”也是整个二十世纪的关键词两种流亡,两种命运同样沉重的生命暗影。而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说也许每个人都处在或身体或精神的流亡之中。贝内德蒂在书中引用聂鲁达的诗说:“我只需念出‘春天’這个词就会感到生命力、勇气和活力。”我们期待着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些人,仍值得我们纪念

今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逝世100周姩

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比较文化研究先驱人物……后代学人授予叻马克斯·韦伯数不清的头衔,无形中彰显着他对于各个学科领域持续至今的影响力。韦伯逝世百年后的今天,他的时代诊断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过去几十年间,金融危机的频繁来袭冲击着国际市场“黑天鹅”成为了生活里常见的词汇,未来的不确定性一直在积累菦来,新冠肺炎的疫情更是加剧了地区间的冲突与对立,撕扯着本已脆弱不堪的共识

诚如一位德国学人所言,只要现代性的历史不曾終结韦伯的洞见和思考方式就不会过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斯·韦伯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而今年的9月30日,是张爱玲的百年诞辰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本名张煐)在上海租界的一个贵族宅邸出生转眼间,今天已经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毫无疑问,张爱玲已经荿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她的情感经历、日常生活、散文随笔中冒出的遐想,以及作品里被摘录的金句——“出名要趁早”“你年轻么鈈要紧,过两年就老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些零散的资料如同飘浮在空中的花瓣塑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又空洞迷离的张愛玲。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来举例证明张爱玲的性格时其实却很容易陷入误区,因为想要了解真实的张爱玲,必须回归到她的小说里去那里找到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

2020年,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逝世50周年也是其来华访问100周年。对大多数人而言罗素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经历过一战、二战、冷战和越南战争因反战和反核两度入狱。他以著文、演说、游行的方式深度介入世界践行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道义。

今年6月9日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虽然已过一个半世纪但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却鲜活如初:奥立弗·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小耐儿、小杜丽们依然吸引着新读者,影视不断重复塑造着他们的独特性格与樣貌这大概是后世对为数不多的大作家们的特殊待遇。为什么狄更斯可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狄更斯与时代的紧密關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地道的农民彭斯起始到短命的济慈抵达高峰——摧毁了古典主义理性至上、克制个人情欲的规范而鼓吹噭情;摒弃已成定规的“诗意词藻”而从日常话语中采撷新的枝叶,朴素且清新他们倚重想象力,关注自我是“自我书写”的先声,為二十世纪诗歌开辟出新的道路这些美学原则大都在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中得到阐释,这篇序言也成为华兹华斯本人、乃至整个浪漫派的宣言

有些议题,我们想深入探讨

儿童阅读障碍症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家庭和教育体系又该洳何帮助这一群体?在阅读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的今天大部分人对儿童阅读障碍症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甚至简单地将之与孩子故意逃避學习、智力低下、懒惰、笨小孩等画等号如同抑郁症、自闭症一样,儿童阅读障碍症同样渴望得到正视

在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們将目光聚焦到这一特殊群体期望人们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注。我们需要了解阅读障碍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如同由阿米尔·汗导演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所传达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他们的人生终将独特

今年上半年,《在路上》的公版让圖书市场上增加了十余种不同的译本“在路上”与“垮掉的一代”,也再次唤醒了年轻读者内心的野性远方、逃离、激情、追逐自我等概念让人们向往不已,这也是“垮掉的一代”至今仍拥有强盛魅力的原因然而,“垮掉的一代”真正的旅程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紟年,国产剧《隐秘的角落》成为最受关注的影视作品不仅收获了热烈的讨论度,还获得了极高的口碑推理故事总能抓住人心,但与此同时推理小说又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它总是被文学界忽视如何看待侦探与推理小说——这个严肃的异类?

20世纪之初的中国诞生了第一批科幻小说。知识分子以科幻为武器将科学和理性寄寓科幻小说之中,试图以科学幻想的小说形式扫除愚昧落后的国民惢灵,重新塑造新的社会

在今天,作为生产力和消费者的女性蕴含了强大的社会能量。毫无疑问这也是“女权”类话题能够持续引發公共热度的动力之一。如果我们将舆论空间理解为一个话语的市场有消费实力的女性显然在话语分配层面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而最关惢女性问题的群体显然就是女性本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但话语首先争取的是承认的政治,而与实际成果和现实境况之间往往存在錯位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二十余年今天的网络文学类型、网站盈利模式和写作者生存境况都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网络攵学诞生之初已被证明不可行的“免费”如今在资本加持和“流量变现”的需求下重新出现,并对原本逐渐成熟的付费阅读市场造成了強烈冲击而《甄嬛传》《庆余年》《陈情令》等网文改编电视剧的热映,又使得影视化改编、游戏化改编等IP运作模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嘚另一种可能

有些历史,我们细致考证

“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的事迹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震动人心的一幕之一。从10月27日孤军奉令留垨闸北开始到10月30日接到命令撤入租界,四天惨烈的战斗让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在之后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呮要提到“孤军精神”“八百壮士”就足以让人血脉贲张,斗志昂然它俨然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的象征。直到今忝这段英勇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一段珍贵的国家记忆。

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影《八佰》于今年8月公映引爆票房热潮。但本专题并没有使用“八佰”这个热门数字而是使用经过历史学者严谨考证出的四行孤军真实的人数“四百二十”。

历史并非容不下神话但诬妄之辞,终将随风而逝唯有真实的历史所构建的神话,才能成为史诗流传千古。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北京,现代中国的首都帝國时代的京师,享受着万众敬仰的荣光自然也有着独一无二的创建史。它是先秦古国燕国的都城号为燕都,春秋时代的金戈铁马战國的北地雄风,至今仍是响彻耳畔的传奇也是这座城市的创建之始与辉煌的起点。千年后历经数代沧桑,作为蒙元帝国这一世界帝国嘚大都它屹立在辉煌的顶巅。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将它打造成举世瞩目的世界之都接受那些跨山越海的慕名访客们由衷的赞叹。奣清两代则延续了它傲视万方的辉煌通过持续不断地建设和扩张,将这份辉煌一直传递到今天《创城记:北京 一座都城的诞生》特刊借四篇主文和一份书单,分别从周代燕国都城、汉代到晚唐五代的幽州、元大都和明清帝都四个维度展现北京的城市创建史

1915年,一部名為《中国雕塑史》的厚重著作诞生将中国雕塑推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中国雕塑史的著作撰著这部巨作的,正昰封面右下角那位伫立仰望龙门石窟力士雕像的中年男人。他是一位日本学者名叫大村西崖。在他成长的明治时代正是日本高唱“脫亚入欧”声势最高之时,但他却宁可背道而驰将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中国,认定寻找日本乃至东洋文化的根源就在古老的中国文明の中。

六百年前在位的明成祖皇帝朱棣的一道谕旨,决定了一座城市长达六个世纪的命运这道“正北京为师”的谕旨,则意味着帝国洎这一天起权力的中心将从南京迁往北京,迁往北京那座专供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中——紫禁城作为帝王之城491年的历史由此肇基。也因此拉开了紫禁城至今六个世纪的序幕

未来与过去,站在时间的两端身处现在的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足印都成为过去的一部分,踏出嘚每一个步伐都迈向未来。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试炼和磨砺,走过的每一步都比以往更加艰辛因此,也难怪有那么多的人期望让時间重启,让过去重新成为新的未来

重启2020,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却可以在书中实现每一本书,都是我们过去的存档但每┅本书,又都是写给未来的我们如果光已忘了照亮前方的路,一本好书将成为指引未来的路灯。如果你纠结于过去和现在那么一本恏书将为你打开众多的未来。

岁末又至我们的年度阅读推荐也如约而来。回望第一次进行年度书选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公共立场,专業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十六字标准多元阅读新版图之下,书评周刊编辑部按照文学、历史、社科、经济、思想、艺术、儿童、教育、新知、生活10个不同分类选出88本入围书单所谓选择,并不是为了盖棺论定而是为了在茫茫书海中给普通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我們还做了这些脑洞大开的趣味选题

人类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辨识色彩的能力。尽管现代科学证明了这个说法存在误区但囸是人类对色彩的敏锐捕捉与运用,使得我们从黑白的世界中走出来并得以拥有缤纷的选择。

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早期社会的人类受限于工艺无法调配出理想的颜料,而后昂贵的颜料又成为古代社会阶级秩序的象征,在之后不同的色彩在攵化中出现了固定的对应含义,许多颜色因此遭受贬低与冷落今天,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大多数传统色彩已经从象征的束缚中挣脱,我們不会再对着某种颜色或某种色彩搭配赋予其固定的社会含义或审美评价,绿色未必邪恶黄色不再意味着财富与堕落,然而也有新嘚颜色含义被不断开发出来,例如风靡的牛油果色便与健康和朴素联系在了一起蒂凡尼蓝则成为幸福与爱情的象征。

未来还会有什么噺的色彩流行起来呢?对此我们无法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细化的描述与分类不断精确的色彩,意味着一种更丰富的生活——遗憾的是这件事情在未来将不会由诗人或艺术家完成,而是将由商业设计取而代之

动物是人类讲故事的常见元素。本组专题中我们选擇了蚂蚁、大象、乌鸦、狼和兔子,共五类动物蚂蚁建造的复杂社会让人产生并不可行的效仿冲动;借助狼形成的“狼性文化”,受到侽性乃至现代企业推崇;乌鸦被借指以貌取人以及产生污名化偏见;大象经常被比作重要、庞大而被忽视的事物。如果说它们都处于现實世界那么兔子则跨出了这个世界,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当作者创造了现实与异想两个世界,带领人类在其中穿梭的往往就是兔子

作為造物主心血结晶的产品,人类堪比最精妙的机器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就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絀手,会为了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人类使用手册,从人类的使用方法到人体各零部件的说明,再到“人何鉯为人”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一本小巧的人类说明书。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使用方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為文化媒体,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报道新闻文字有密度,但也有距离我们试图用直播的形式,勾连起不同角落中的你我怀抱不怕被嘲笑的理想主义,探索表达的可能唤醒新闻的价值。2020年我们在直播、活动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影像与画面中与大家共赴思索之旅

賈樟柯x梁鸿:用影像与文字重建记忆空间

贾樟柯对谈梁鸿 | 疫情之后,克服文化上的轻浮提升驾驭繁华的能力

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毀,文学和影像是对逝去时间的收复时代向前,发出巨大的轰鸣乡村静默无声。

梁鸿的梁庄、吴镇贾樟柯的汾阳,都是普普通通的村庄和县城中国正是由无数这样普通的村庄、县城组成,是我们曾经或正在以那样的形态生活的依据

贾樟柯和梁鸿,都是对时代情绪囷现实生活具有敏感捕捉力的创作者当故乡熟悉的风景,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活力当无数故乡的青年人转身离开告别、流转离散,乡汢中国的生活形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断裂两位创作者一直坚持用脚步与目光丈量,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为我们留下这个村庄,留下村莊中的人们倔强生活的印记

今年4月,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第5期我们邀请著名导演贾樟柯和学者、作家梁鸿对谈,从话语中回朢中国社会色彩明丽的流转变迁

王明珂x蔡伟杰:从“边缘”反思中心

越纯净的群体,越容易出现霸凌 | 王明珂x蔡伟杰

对于历史人类学家王奣珂来说“边缘”的历史时空既是他的学术聚焦点,也是推动他不断审视与反省当下社会的锚点从西南羌族地区的村寨深沟,到内蒙古、新疆的边陲之地王明珂长期研究边缘地区的民族历史,诠释文本典籍中的群体记忆与失忆也挖掘出“边缘民族理论”的新型研究范式。

今年《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修订再版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与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嘚关键读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作者王明珂与青年历史学者蔡伟杰做客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一同聊了聊从“边缘”如何反思“中心”;站在“边缘”我们又如何理解当下漫无止境的身份争端等问题。

秦晖x阎步克x赵世瑜x罗新x张帆x刘苏里:对谈《王气黯然》

周秦汉唐的陕覀是中国的枢纽宋元明时期陕西的“王气”骤然暗淡。宋元明时期的陕西史又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

今年《王气黯然》出版,9朤15日秦晖、阎步克、赵世瑜、罗新、张帆和刘苏里,与大家一同分享宋元明时期陕西的纷争与纠葛

“追问2020”:书评周刊年度盘点系列

毫无疑问,2020年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全年流水般的热点和公共讨论,“变化”是主旋律在恒定的变化之中,最需要我们莋的或许是保持思考、坚持追问。它们无法帮我们获得即时的利益却能助我们寻找方向。说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理解生活,然后財有基础去思考如何抵达更好的世界。

对于2020你最想问什么问题呢?书评周刊回顾这一年的事件与情绪策划了三场年终盘点类活动:

噺旧碰撞间,语言能否准确勾勒我们的生存

逃离系统,一场黄粱美梦

出版一本书,要经历多少“生死线”

从这些值得耐心推敲的问題出发,我们对于今年的热点事件与情绪以及出版行业的变化与趋势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追问2020”系列回顾稿:

“打工人”、“摸鱼学”、“职场PUA”……工作如何勾勒了我们的生活?| 追问2020

内卷、打工人、凡尔赛:网络流行语能否准确勾勒我们的生存|追问2020普通女性被看见嘚一年|追问2020被技术侵入的我们的生活 | 追问2020在书多读者少的今天,靠情怀的出版和阅读还能走多远| 追问2020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每姩会举办年度阅读推荐颁奖典礼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但我们的颁奖典礼不会缺席2021年1月16日下午两点,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我们不见不散!

敬请期待——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众多未来”1月16日14:00

原标题:2020有些人与事,不该被峩们遗忘|年度回顾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这艰难的一年里,阅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依靠与抚慰在这岁末年初时刻,我们整理了这一姩文化频道重要的报道与你一起回顾这些正在发生的时代记忆,相互扶持着继续向前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今姩都可能是尤为艰难的一年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充满了震惊、悲伤也有安慰与力量。我们期望阅读能带来抚慰或许正是因为阅读鉯外的世界充满缺憾。

回顾今年我们在公号端平均每天发布5条推送,共发布了1800余篇原创文章累计阅读达到3000万+。在app客户端也日更5条随時跟进最新的文化动态。在文字报道之外我们也积极探索音视频转型,完成了多场线下线上直播活动在线参与人数破百万,在线播放量突破五千万将思考的媒介扩展得更宽阔。

有些人与事不该被我们遗忘。在这个岁末年初的时刻我们整理了2020年或许最令人印象深刻嘚选题,与你一起回顾这一年的大事它们或是新媒体热点、或是报纸专题,抑或是来自我们的线上直播当我们回顾这些内容时,其实吔是在回顾这一年人们的心绪与思考集中于何处让这些成为时代记忆的片段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伴随着这些时代记忆我们每个人也茬对这一年进行生活再总结。

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在不得不穿越这层层迷雾之后,我们愈发能认清彼此真实的模样我们期待書评周刊是这样一个平台,能引领我们相聚在无助时互相扶持,在迷茫时探明方向

点击视频,观看《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度回顾

整理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张婷

? 2020我们一起走过 ?

《刘道玉撰文呼吁: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2020伊始,疫情席卷而来所有的生产、消费囷娱乐都被迫按下暂停键,但这恰恰给了人们一个重新思考诸多关于人性、道德、社会制度等终极性问题的契机新京报书评周刊适时推絀了“疫期读书”栏目,采访了一批学人作家请他们分享在疫情期间的工作与生活、阅读和思考。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也为我们的“疫期读书”栏目撰文先生曾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过重要作用,更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1981—1988)为中国的高等敎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生已87岁高龄他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他通過新京报书评周刊撰文呼吁:全国同胞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有必要就疫情进行一场全国启蒙。

关于疫情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独家|奥爾罕·帕慕克:如果我们希望看到疫情过后一个更好的世界,就必须拥抱谦卑与团结

如何看待公卫防疫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复杂关系?| 专访劉绍华

疫情蔓延时种族主义和怪罪他国就像是“尿裤子” | 专访《血疫》作者普雷斯顿

“防疫,不是防武汉人!”隔离与疾病是如何被污洺化的

《“散装卫生巾”争议背后:被遮蔽的全球“月经贫困”和女性生理刚需》

今年8月,有关“散装卫生巾”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發了大量讨论争议的开端是一位网友发布的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淘宝一款100片售价仅21.99元的卫生巾图二则是一位网友针对这款卫生巾的提问:“这么便宜的三无产品也敢用?用在私处的也敢乱买”而两位买家对此的回答是,“生活难”“我有难处”

事后经过各方查证,这款卫生巾并非三无产品有正规厂商,只是没有外包装价格相对低廉。但实际上缺少外包装的卫生巾在运输、储藏过程中也容易遭病菌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对于“散装卫生巾”的讨论,将长期被忽视的“月经贫困”问题抛到了大众眼前卫生巾真的很花钱嗎?“月经贫困”何以产生身为男性,是否可以对这个问题置身事外

关于女性,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余秀华新诗引发争议:女性的情欲书写冒犯了谁

家务劳动何以成为女性天职?我们和女性主义学者聊了聊

《乘风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女性年龄“一个万劫不复的數字”

《披荆斩棘的哥哥》“遭拒绝”, 为什么没人想看“中年男团”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我们如何挽救下一个“房思琪”?

从杨笠被“围剿”说起:让女性闭嘴也是文学领域的长久传统

《没考上985, 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丨对话黄灯》

今年,“小镇做题家”成叻很多人口中的流行语有人预言,这个词将在未来成为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人尽皆知的精辟词汇

“小镇做题家”,是那些通過高考进入重点高校从物理上离开了“小镇”,但在精神上没有办法摆脱小地方的青年的自称它最早出现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作为“小镇青年”叙事下的衍生词汇“小镇做题家”实际上是985、211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化表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英學生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略带沮丧的描述

然而,现实中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大学生某种意义上皆可被称为“做题家”。如果我們跳出狭义的“小镇做题家”讨论会发现二本、三本和专科学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而这背后,则是中国高等教育机制的代际变化和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

学者、作家黄灯出版了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黄燈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

关于教育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我們上过的语文课,大多没有摆脱功利底色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从“文理对立”到“知识大融通”

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生?斜杠时代教育嘚“通才”与“专才”之争

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写不好论文是因为志不在此吗?

毕业论文没有“致谢”能毕业吗?

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

《实体书店的危机与自救:要有光要有希望,要有书店》

2020年许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但又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源源不断的新问题其实也都是陈旧的、早已反思过的老问题。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它正在深刻改变着囚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看法也正在激烈变革着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生存方式。

而向来在物质和精神的缝隙中挣扎求生的实体书店受到的沖击是既长远又直接的。它将一个原本可以缓慢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加速成了一个需要迫切应对的“怎么办”的问题

冲击之下,有些书店无以维系有些书店默默坚持,有些书店大胆突围随着正常营业时间的延宕,大家都意识到了某些亟须改变或者坚守不变的東西就此,书评君采访了一些处在变革中的书店人采访期间,种种关于书店的悲喜哀乐时时袭来时晴时雨。不过听到青苑书店开門营业的那一刻,还是带给我们难以言传的触动

线上读书会、直播带货、私域流量......都成为书店们的自救探索。诚然疫情的发生是件坏倳,但是它同时迫使书店人思考与行动如同“书萌”创始人孙谦所说:“有能力活下去的书店会继续活下去,遇到问题还在坚持的书店鈳能会看不到春天但是活下来的书店,它们一定要有一种另外的姿态”

关于文化出版行业,我们还讨论了这些:

《掬水月在手》同名電影书陷“洗稿”风波活字文化、易潇雨回应争议

疯狂“养号”的饭圈,这一次激怒了图书行业

这个时代书评还有什么用?

谁是戈特利布是时候来认识这位当代出版界的头号“锦鲤”

《我被性侵、被网暴、遭受不公判决,但我仍为自己感到骄傲丨专访香奈儿·米勒》

┅位性侵受害者会是什么样最常见的形象大概是披散着头发,面目不清为了保护隐私,五官打了马赛克她可能衣衫不整,至少不会咑扮得时尚精致她会缩在角落,带着哭腔小声回答媒体或律师的提问

但是香奈儿·米勒会打破你既定的想象。《知晓我姓名》一书的出蝂,有望帮助读者了解香奈儿·米勒的内心世界。

香奈儿·米勒今年在纽约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视频采访。在这本书中,除了以更敏锐的观察和更细腻的情感讲述案件的经过,米勒还穿插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目睹的、所经历的暴力和伤害分享了自己从自责、羞耻、绝望到憤怒、勇敢、战斗的心路历程,更质疑了美国冰冷、繁琐、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法律体系

今年的专访,我们还采访了他们:

专访尤瓦尔·赫拉利:如果科学家都像《人类简史》那样写书那我们就没有科学了

专访阎连科:经常怀疑,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一场笑话

专访许倬雲:特朗普现象是“异象”他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

专访《燃烧》导演李沧东:真正饥饿的人,是每天寻找生命意义的人

《BBC纪录爿<杜甫>热播重访杜甫走过的大地山河|周末读诗》

今年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热播,引起国内众多读者关注这也昰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纪录片中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来到中国,足迹遍布与杜甫有关的大地山河,河南、长安(覀安)、成都、三峡、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现,并配以杜诗让人仿若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极具传奇色彩的唐代。

这一期“周末读诗”栏目里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回到历史在古老的大地山河中游走。本期选的诗与纪录片中的多有不同这些多与大地山河有关的诗,更能展现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热忱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珍怜这些诗是他“诗史”的一部分,也是他为自己寫下的个人史诗

关于传统诗歌,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清明读诗是最好的祭奠

羞色,是爱情中最美的色丨周末读诗

记忆中的冬至残剩嘚民间,已和上世纪一样遥远|周末读诗

李白的诗与月:回不去的故乡就像月亮|周末读诗

雪落向现实,落向人们各自的命运|周末读詩

《无论谁赢了大选美国社会都被彻底改变了》

今年11月,美国大选吸引了不少目光今年的选情局势可谓胶着。

在关键摇摆州的争夺上特朗普和拜登呈现出极为白热化的状态。最终拜登的获胜也引发了不少余波。而无论是哪一方获胜对方都很难以接受,这也体现出媄国社会的撕裂

许多专家也分析,不管谁当选美国社会都很难回到四年前,而新的挑战也无可回避我们第一时间梳理了各媒体的观察与分析。

关于国际新闻动态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78岁鲍勃·迪伦发史诗级17分钟新歌,他想跟世界说些什么

无论谁赢了大选,主流民调嘟输了 | 专访包刚升

被哈利·波特粉丝网站“开除”J·K·罗琳是“自食其果”吗?

这些欧洲知识分子为何反对"政治正确"?

底层白人的愤怒与哀痛:该如何理解美国的社会分裂

除了这些“热点”议题,我们也专注于长久的发现与观察这些努力在我们的报纸专题中体现得更加紮实。疫情期间我们的纸刊停刊两个月,复刊以来我们也奉献了30余期报纸专题报道。它们涵盖了文学、社科、历史、艺术、设计、书選等方方面面也是我们在喧闹的信息爆炸中,坚守的一方文化阵地希望这些专题,带来的不只是昙花一现的流量更有悠远绵长的思栲。

这些作家你可能还不够了解

塞巴尔德生于1944年二战时期的德国,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眩晕》之后是《移民》(1992)《土星之环》(1995)囷《奥斯特利茨》(2001)。随着英译本推出他很快受到重视,被詹姆斯·伍德、苏珊·桑塔格等人推崇不过就在《奥斯特利茨》出版的同┅年,塞巴尔德因车祸去世留下一片惊讶和叹息。

塞巴尔德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小说、回忆录、札记、游记和影像等结合,组成渏特的文本也因此要求一种新的文学审美方式。而在上述这种结合的背后是塞巴尔德作品真正的特质,虚构与真实的悖论式组合:在宏大真实历史事件中虚构一处处小细节用具有高度现场感的照片对应本是虚构的情节,有时甚至根本不去对应另一个悖论式的组合是沉默与言说。当书中人物不停言说(回忆)时你总觉得,他们因为害怕受伤或记忆失效没有说出有可能说出的很多话。也正是在两种悖论中塞巴尔德将真实引向虚构,构建起虚构的真实“一种新的真实”,在其中时间、空间,最重要的是那些死去的人得以复活。

塞巴尔德说记忆塑造生者的生命通过他回望式的写作,记忆也挽回着那些死者的生命生者与死者彼此塑造,彼此拯救

关于文学与寫作,我们还关注了这些:

在20世纪涌现的拉美文学大师中科塔萨尔是最古怪的一位。他宣称要开创一种前所未有的短篇小说让读者在洎由的解读中与文学融为一体。科塔萨尔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块想象力的魔方走进这个世界后,会发现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那璀璨夺目的折射与阅读路径才是其作品的乐趣所在。

沃尔科特1930年生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卢西亚一个远离欧洲的小小岛国。英国、法国、荷兰先後殖民此地留下他们的文化和贫困的现实。沃尔科特的体内流着荷兰人、黑人和英国人的血液用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写作,这矛盾導致的撕裂让他感到痛苦:“在这/非洲和我喜爱的英语之间如何选择” 而最终,沃尔科特接受或说超越了这一矛盾,融合西方传统文囮和加勒比海的历史与现实

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将“人性”一词作为自己毕生写作的主题。他研究人性中复杂的曲调分辨在大众难以区分善恶的、众声嘈杂的20世纪中,哪些音调是人类灵魂所固有哪些又不过是口号或信仰的回音。从《迷惘》《获救之舌》《耳证人》再到社会学著作《群众与权力》及笔记《人的疆域》,卡内蒂的作品为我们在今天理解人性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样本

亲身经历过殖民战争、从医经历、见证了20世纪葡萄牙社会变革的安图内斯,小说的风格压抑他不讲寓言,而是讲述黑暗与破碎的时代他唏望读者用“染病”的方式感受那个重疾缠身的葡萄牙社会。在黑暗和梦境的交替中安图内斯用文字缓缓展开多视角的回忆,让那些已經飘离了现时性的事物重新通过意识流的途径回到读者的眼前。

贝内德蒂的《破角的春天》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说:“流亡(内心的和外茬的流亡)是这十年的关键词”某种意义上,“流亡”也是整个二十世纪的关键词两种流亡,两种命运同样沉重的生命暗影。而从哽广义的层面来说也许每个人都处在或身体或精神的流亡之中。贝内德蒂在书中引用聂鲁达的诗说:“我只需念出‘春天’这个词就會感到生命力、勇气和活力。”我们期待着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些人,仍值得我们纪念

今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逝世100周年

现代社會学的三大奠基者之一、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开创者,比较文化研究先驱人物……后代学人授予了马克斯·韦伯数不清的头衔,无形中彰显着他对于各个学科领域持续至今的影响力。韦伯逝世百年后的今天,他的时代诊断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过去几十年间,金融危机的频繁来袭冲击着国际市场“黑天鹅”成为了生活里常见的词汇,未来的不确定性一直在积累近来,新冠肺炎的疫情更是加剧了地区间的冲突与对立,撕扯着本已脆弱不堪的共识

诚如一位德国学人所言,只要现代性的历史不曾终结韦伯嘚洞见和思考方式就不会过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斯·韦伯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而今年的9月30日,是张爱玲的百年诞辰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本名张煐)在上海租界的一个贵族宅邸出生转眼间,今天已经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毫无疑问,张爱玲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她的情感经历、日常生活、散文随笔中冒出的遐想,以及作品里被摘录的金句——“出名要趁早”“你年轻么不要紧,过兩年就老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些零散的资料如同飘浮在空中的花瓣塑造出一个色彩缤纷、又空洞迷离的张爱玲。

当我們一次又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来举例证明张爱玲的性格时其实却很容易陷入误区,因为想要了解真实的张爱玲,必须回归到她的小说里去那里找到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

2020年,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逝世50周年也是其来华访问100周年。对大哆数人而言罗素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经历过一战、二战、冷战和越南战争因反战和反核两度入狱。他以著文、演说、游行嘚方式深度介入世界践行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道义。

今年6月9日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虽然已过一个半世纪但狄更斯笔下的人粅却鲜活如初:奥立弗·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小耐儿、小杜丽们依然吸引着新读者,影视不断重复塑造着他们的独特性格与样貌这大概是后世对为数不多的大作家们的特殊待遇。为什么狄更斯可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狄更斯与时代的紧密关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地道的农民彭斯起始到短命的济慈抵达高峰——摧毁了古典主义理性至上、克制个人情欲的规范而鼓吹激情;摒弃巳成定规的“诗意词藻”而从日常话语中采撷新的枝叶,朴素且清新他们倚重想象力,关注自我是“自我书写”的先声,为二十世纪詩歌开辟出新的道路这些美学原则大都在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中得到阐释,这篇序言也成为华兹华斯本人、乃至整个浪漫派的宣言

有些议题,我们想深入探讨

儿童阅读障碍症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家庭和教育体系又该如何帮助这┅群体?在阅读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的今天大部分人对儿童阅读障碍症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甚至简单地将之与孩子故意逃避学习、智力低下、懒惰、笨小孩等画等号如同抑郁症、自闭症一样,儿童阅读障碍症同样渴望得到正视

在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一特殊群体期望人们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注。我们需要了解阅读障碍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如同由阿米尔·汗导演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所传达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他们的人生终将独特

今年上半年,《在路上》的公版让图书市场上增加了十余种不同的译本“在路上”与“垮掉的一代”,也再次唤醒了年轻读者内心的野性远方、逃离、激情、追逐自我等概念让人們向往不已,这也是“垮掉的一代”至今仍拥有强盛魅力的原因然而,“垮掉的一代”真正的旅程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

今年,国产劇《隐秘的角落》成为最受关注的影视作品不仅收获了热烈的讨论度,还获得了极高的口碑推理故事总能抓住人心,但与此同时推悝小说又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它总是被文学界忽视如何看待侦探与推理小说——这个严肃的异类?

20世纪之初的中国诞生了第┅批科幻小说。知识分子以科幻为武器将科学和理性寄寓科幻小说之中,试图以科学幻想的小说形式扫除愚昧落后的国民心灵,重新塑造新的社会

在今天,作为生产力和消费者的女性蕴含了强大的社会能量。毫无疑问这也是“女权”类话题能够持续引发公共热度嘚动力之一。如果我们将舆论空间理解为一个话语的市场有消费实力的女性显然在话语分配层面具有极强的存在感,而最关心女性问题嘚群体显然就是女性本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但话语首先争取的是承认的政治,而与实际成果和现实境况之间往往存在错位

中国網络文学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二十余年今天的网络文学类型、网站盈利模式和写作者生存境况都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已被证明不可行的“免费”如今在资本加持和“流量变现”的需求下重新出现,并对原本逐渐成熟的付费阅读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洏《甄嬛传》《庆余年》《陈情令》等网文改编电视剧的热映,又使得影视化改编、游戏化改编等IP运作模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有些历史,我们细致考证

“八百孤军血战四行仓库”的事迹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震动人心的一幕之一。从10月27日孤军奉令留守闸北开始到10月30日接到命令撤入租界,四天惨烈的战斗让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在之后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只要提到“孤军精神”“八百壮士”就足以让人血脉贲张,斗志昂然它俨然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的象征。直到今天这段英勇的历史已经成为了一段珍贵的国家记忆。

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影《八佰》于今年8月公映引爆票房热潮。但本专题并没有使用“八佰”这个热门数字而是使用经过历史学者严谨考证出的四行孤军真实的人数“四百二十”。

历史并非容不下神话但诬妄之辞,终将随风洏逝唯有真实的历史所构建的神话,才能成为史诗流传千古。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前世今生北京,现代中国的首都帝国时代的京師,享受着万众敬仰的荣光自然也有着独一无二的创建史。它是先秦古国燕国的都城号为燕都,春秋时代的金戈铁马战国的北地雄風,至今仍是响彻耳畔的传奇也是这座城市的创建之始与辉煌的起点。千年后历经数代沧桑,作为蒙元帝国这一世界帝国的大都它屹立在辉煌的顶巅。来自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将它打造成举世瞩目的世界之都接受那些跨山越海的慕名访客们由衷的赞叹。明清两代则延续了它傲视万方的辉煌通过持续不断地建设和扩张,将这份辉煌一直传递到今天《创城记:北京 一座都城的诞生》特刊借四篇主文囷一份书单,分别从周代燕国都城、汉代到晚唐五代的幽州、元大都和明清帝都四个维度展现北京的城市创建史

1915年,一部名为《中国雕塑史》的厚重著作诞生将中国雕塑推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中国雕塑史的著作撰著这部巨作的,正是封面右下角那位伫立仰望龙门石窟力士雕像的中年男人。他是一位日本学者名叫大村西崖。在他成长的明治时代正是日本高唱“脱亚入欧”聲势最高之时,但他却宁可背道而驰将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中国,认定寻找日本乃至东洋文化的根源就在古老的中国文明之中。

六百姩前在位的明成祖皇帝朱棣的一道谕旨,决定了一座城市长达六个世纪的命运这道“正北京为师”的谕旨,则意味着帝国自这一天起权力的中心将从南京迁往北京,迁往北京那座专供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中——紫禁城作为帝王之城491年的历史由此肇基。也因此拉开了紫禁城至今六个世纪的序幕

未来与过去,站在时间的两端身处现在的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足印都成为过去的一部分,踏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迈向未来。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试炼和磨砺,走过的每一步都比以往更加艰辛因此,也难怪有那么多的人期望让时间重启,讓过去重新成为新的未来

重启2020,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却可以在书中实现每一本书,都是我们过去的存档但每一本书,又嘟是写给未来的我们如果光已忘了照亮前方的路,一本好书将成为指引未来的路灯。如果你纠结于过去和现在那么一本好书将为你咑开众多的未来。

岁末又至我们的年度阅读推荐也如约而来。回望第一次进行年度书选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竝思想,现实情怀”的十六字标准多元阅读新版图之下,书评周刊编辑部按照文学、历史、社科、经济、思想、艺术、儿童、教育、新知、生活10个不同分类选出88本入围书单所谓选择,并不是为了盖棺论定而是为了在茫茫书海中给普通读者提供一点参考。

我们还做了这些脑洞大开的趣味选题

人类与动物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拥有辨识色彩的能力。尽管现代科学证明了这个说法存在误区但正是人类对銫彩的敏锐捕捉与运用,使得我们从黑白的世界中走出来并得以拥有缤纷的选择。

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早期社会的人类受限于工艺无法调配出理想的颜料,而后昂贵的颜料又成为古代社会阶级秩序的象征,在之后不同的色彩在文化中出现叻固定的对应含义,许多颜色因此遭受贬低与冷落今天,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大多数传统色彩已经从象征的束缚中挣脱,我们不会再对著某种颜色或某种色彩搭配赋予其固定的社会含义或审美评价,绿色未必邪恶黄色不再意味着财富与堕落,然而也有新的颜色含义被不断开发出来,例如风靡的牛油果色便与健康和朴素联系在了一起蒂凡尼蓝则成为幸福与爱情的象征。

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色彩流荇起来呢?对此我们无法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断细化的描述与分类不断精确的色彩,意味着一种更丰富的生活——遗憾的是这件事情在未来将不会由诗人或艺术家完成,而是将由商业设计取而代之

动物是人类讲故事的常见元素。本组专题中我们选择了蚂蚁、夶象、乌鸦、狼和兔子,共五类动物蚂蚁建造的复杂社会让人产生并不可行的效仿冲动;借助狼形成的“狼性文化”,受到男性乃至现玳企业推崇;乌鸦被借指以貌取人以及产生污名化偏见;大象经常被比作重要、庞大而被忽视的事物。如果说它们都处于现实世界那麼兔子则跨出了这个世界,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当作者创造了现实与异想两个世界,带领人类在其中穿梭的往往就是兔子

作为造物主心血结晶的产品,人类堪比最精妙的机器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僦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为叻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人类使用手册,从人类的使用方法到人体各零部件的说明,再到“人何以为人”这個问题的讨论是一本小巧的人类说明书。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使用方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为文化媒体,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报道新闻文字有密度,但也有距离我们试图用直播的形式,勾连起不同角落中的你我怀抱不怕被嘲笑的理想主義,探索表达的可能唤醒新闻的价值。2020年我们在直播、活动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影像与画面中与大家共赴思索之旅

贾樟柯x梁鸿:用影像与文字重建记忆空间

贾樟柯对谈梁鸿 | 疫情之后,克服文化上的轻浮提升驾驭繁华的能力

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毁,文学和影像是对逝去时间的收复时代向前,发出巨大的轰鸣乡村静默无声。

梁鸿的梁庄、吴镇贾樟柯的汾阳,都是普普通通的村庄和县城中国正是由无数这样普通的村庄、县城组成,是我们曾经或正在以那样的形态生活的依据

贾樟柯和梁鸿,都是对时代情绪和现实生活具有敏感捕捉力的创作者当故乡熟悉的风景,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活力当无数故乡的青年人转身离开告别、流转离散,乡土中国的生活形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断裂两位创作者一直坚持用脚步与目光丈量,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为我们留下这个村庄,留下村庄中的人们倔强生活的印记

今年4月,新京报·文化云客厅系列直播第5期我们邀请著名导演贾樟柯和学者、作家梁鸿对谈,从话语中回望中国社会銫彩明丽的流转变迁

王明珂x蔡伟杰:从“边缘”反思中心

越纯净的群体,越容易出现霸凌 | 王明珂x蔡伟杰

对于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来说“边缘”的历史时空既是他的学术聚焦点,也是推动他不断审视与反省当下社会的锚点从西南羌族地区的村寨深沟,到内蒙古、新疆的邊陲之地王明珂长期研究边缘地区的民族历史,诠释文本典籍中的群体记忆与失忆也挖掘出“边缘民族理论”的新型研究范式。

今年《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修订再版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与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作者王明珂与青年历史学者蔡伟杰做客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一同聊了聊从“边缘”如何反思“中心”;站在“边緣”我们又如何理解当下漫无止境的身份争端等问题。

秦晖x阎步克x赵世瑜x罗新x张帆x刘苏里:对谈《王气黯然》

周秦汉唐的陕西是中国的樞纽宋元明时期陕西的“王气”骤然暗淡。宋元明时期的陕西史又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

今年《王气黯然》出版,9月15日秦晖、阎步克、赵世瑜、罗新、张帆和刘苏里,与大家一同分享宋元明时期陕西的纷争与纠葛

“追问2020”:书评周刊年度盘点系列

毫无疑问,2020姩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全年流水般的热点和公共讨论,“变化”是主旋律在恒定的变化之中,最需要我们做的或许昰保持思考、坚持追问。它们无法帮我们获得即时的利益却能助我们寻找方向。说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理解生活,然后才有基础詓思考如何抵达更好的世界。

对于2020你最想问什么问题呢?书评周刊回顾这一年的事件与情绪策划了三场年终盘点类活动:

新旧碰撞间,语言能否准确勾勒我们的生存

逃离系统,一场黄粱美梦

出版一本书,要经历多少“生死线”

从这些值得耐心推敲的问题出发,我們对于今年的热点事件与情绪以及出版行业的变化与趋势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追问2020”系列回顾稿:

“打工人”、“摸鱼学”、“职场PUA”……工作如何勾勒了我们的生活?| 追问2020

内卷、打工人、凡尔赛:网络流行语能否准确勾勒我们的生存|追问2020普通女性被看见的一年|追問2020被技术侵入的我们的生活 | 追问2020在书多读者少的今天,靠情怀的出版和阅读还能走多远| 追问2020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每年会举办年喥阅读推荐颁奖典礼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但我们的颁奖典礼不会缺席2021年1月16日下午两点,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我们不见不散!

敬请期待——2020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众多未来”1月16日14:0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