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为什么打不开网上国网?

  01毛翠玉  即墨区潮海街道颐欣苑小区居民

  02朱光亚  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朱家洼社区居民

  03陈子平  中奥菲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理

  徐  鹏  青岛科锐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经理

  04李东泽  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灵山卫派出所辅警

  05王明伟  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员工

  06邱吉国  平度市第九中学教导主任

  07孙晓兰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变电运维三班班长

  08武  军  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科长

  09徐  涛  市北区平安路第二小学体育教师

  10闵  含  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八大关社区社工

九月份文明市民事迹材料

  毛翠玉,女,1956年11月生,即墨区潮海街道颐欣苑小区居民。

  毛翠玉,女,1956年11月生,即墨区潮海街道颐欣苑小区居民。1996年11月,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大留村村民周遵宇的独子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当年儿子仅26岁,结婚不到两年,孙子才7个月大,天灾人祸让老俩口悲痛欲绝,痛失爱子的周遵宇每天精神恍惚,一度想不开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当毛翠玉了解情况后,她就经常带上大米、挂面、水果和糕点等生活用品看望、陪伴、劝导、照顾老俩口。后来,周遵宇的儿媳带着孙子改嫁他乡,这使老俩口本来难愈的心灵再次出现裂痕,身体病痛的折磨再加上心灵的伤害,让老俩口的生活愈加艰难。毛翠玉便三天两头找时间帮助老俩口干家务活,哄老人吃饭,劝导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这一坚持就是24年。24年来,毛翠玉用自己的爱心和善心温暖了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一直关注这对特殊的夫妻,逢年过节,都会带上生活必须用品看望、陪伴,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24年从未间断过。近几年,随着毛翠玉年龄越来越大,家人不放心她自己一人出门,经常是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人一起去看望两位老人,不仅使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2019年春节前,毛翠玉带老俩口去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老俩口非常开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毛翠玉每天都会询问老俩口的情况,每隔一周就把牛奶、鸡蛋、口罩、酒精等物品送到村口执勤点,并通知老俩口去拿。

  毛翠玉在照料两位老人的同时还照顾着3户特殊家庭。其中,84岁空巢老人江先生和68岁姜女士,一位是患骨膜炎,一位患小儿麻痹症,走路行动不便。从2006年开始,毛翠玉时常去照顾两位老人,帮助她们买药、买菜、卖粮……在生活中给予老人关心与帮助。老人生病住院期间,也是毛翠玉无微不至地照料,做饭送饭、垫付医药费,直到老人完全病愈。

  在毛翠玉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在日常生活中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尤其对待老人特别有耐心,休息的时候,毛翠玉一家人总是到困难的老人家里帮着打扫卫生,帮助老人备齐生活必需品,时常关心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打电话嘱咐老人要注意生活起居。毛翠玉用她的实际行动,让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爱心公益活动中去,传递了温暖。

  朱光亚,男,1991年10月8日出生,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朱家洼社区居民。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谢您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让我妈获得了生存的机会,虽然不能当面道谢,但我相信会有机会的。”获得捐赠的患者女儿为朱光亚写了一封感谢信。朱光亚将这封信视为最珍贵的礼物,为此他在回信中写道:“从今天起,你我不再是陌生人,将变成流有相同血脉的一家人。为了不让家人们担心,希望您能调整心情,早日康复。”

  2014年,朱光亚参加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培训时,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的重大意义,毅然决然地到青岛市中心血站表达捐献意愿,留下口腔拭子和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一种坚持从未停歇。 今年5月14日,朱光亚忽然接到青岛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工作人员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我当然愿意了。”朱光亚一口答应,毫不犹豫。“接到电话后,我就开始忙了起来。”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他积极为捐献做准备,健康饮食,开始暴走,一天至少一万步是他的底线。除此之外,他每天坚持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努力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

  根据流程,朱光亚先后前往医院进行高分辨抽血化验、随后进行全面体检。7月9日,朱光亚接到通知7月14日-21日前往济南进行采集捐献,到达济南后,朱光亚先是打了四天的动员剂。“打了一天后,我的腰部开始疼痛难受,整个人坐立不安。”朱光亚说,这种不适感一直延续了半天多。即使如此,他没有临阵退缩,为了患者,他扛过了疼痛。

  捐献的日子终于到了,7月20日上午,医护人员为朱光亚做血液采集前的最后检查,各项身体指标稳定,9点半正式开始采集。建立血液采集通道、血细胞分离……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朱光亚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坚持了3个小时,200ml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

  一个信念伴随一生。说起朱光亚的献血故事,还得回到他13岁那年。“当时通过各个媒体得知献血的重要意义,就想着自己也能干一件这样的事,让自己骄傲的事。”朱光亚回忆,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刚刚迈进19岁的门槛,他开始了献血之路,累计献全血2200ml,成分血8治疗量。

  “我自己觉得献血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即使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朱光亚说,自己的信念从小就已经树立,多年来一直坚持,爱的力量一直支撑着他,鼓励着他,让他义无反顾的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我觉得只要我还能付出,还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对于自己的举动,朱光亚这样说,而对于今后的公益之路,他也有着坚定的信念,“只要是身体条件允许,献血我就不会放弃。”

  这一善举,不仅感染了岛城人,更让身边人备感荣耀。在社区群里,为他点赞的信息多达十几页。

  一人善举凝聚起了社区的正能量,但也可以说,一个社区的鼓励温暖了一个人的前行脚步。从接到电话直至今日,社区领导不断打电话询问情况,从身心健康到鼓劲加油,就像是家里的亲人,不断的问着,关怀着,而这也坚定了朱光亚不断前进的脚步。

  记者采访时,朱光亚一直觉得自己的这件“小”事不值一提,他比不得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冲在一线的社区和街道工作人员,比不得防疫物资紧缺关头社区小伙伴们的雪中送炭,“我能做的就是抽了一点血而已。”朱光亚说得“轻描淡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因为有了平时的涓滴汇海,有了这些无数的小爱,才在社区凝聚起了一股向上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浸染着鼓舞着所有社区人,积极向上,文明而又充满和谐。

  “居民光亚有爱心,拯救生命感动人。弘扬社会正能量,大爱无私洼里人。”这是朱家洼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光恩写给朱光亚的,其实又何尝不是赞美社区那些温暖的人儿和温暖的事儿呢?!

  陈子平,男,出生于1990年2月,中奥菲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理;

  徐鹏,男,出生于1989年2月,青岛科锐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经理。

  2020年7月23日,胶州下起瓢泼大雨,导致一些低洼路段积水严重,其中,当地钢材市场南门附近道路地势很低,路面积水更是达到半米多深,路边一米多深沟内更是充满积水。当天上午9时许,暂住在胶州胶西街道小行村的80岁老人王建国(化名),骑着电动三轮车外出买早饭,在骑车行驶到这个路段时,看到积水很深,老人就准备掉头返回。没料到此时一辆大货车快速驶过,在车轮碾压冲击下,路面积水四处飞溅并被剧烈搅动了起来,在一道道水浪作用下,老人连人带车很快滑进了路边深沟内,被困在电动三轮车里无法出来,三轮车因进水也很快下沉,被困在深水沟里的王建国(化名)拼命呼救。

  在路旁边分别开着两家塑料店铺的西海岸新区人陈子平和胶州人徐鹏,因停电正准备关店回家,陈子平听到呼救,率先发现老人出事,和妻子打了个招呼后快速冲了过去,并跳进水沟施救。因担心老人出事,他先是尝试打开电动车天窗,可由于天窗太牢固打不开,这让他心急如焚。同时,因沟内有很多杂物,在施救过程中,陈子平右脚不慎被玻璃划伤。在尝试打开天窗失败后,陈子平发现电动车车窗有些松动,于是用双手紧紧攥住三轮车车窗,经过反复晃动,最终把车窗拽了下来,将老人从驾驶室架了出来。这时,徐鹏也闻声赶来,立即下水与陈子平一起将老人拽上了岸边。很快,在一名路人报警下,当地派出所民警也赶到现场,确定老人没事后,他们便把老人送回了家。

  7月2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青岛胶州发生的俩小伙合力把一位落水老人救上岸的感人事迹。“我们这里地势低,一下雨就很容易积水,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事,不过像老人出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当时确实挺危险的,不过换成谁也都会这么做,这真的没什么……”陈子平说道。“是小陈先下的水,后来我看到他救老人有些吃力就下去帮忙,再说这事无论是谁遇到了都会出手,真是应该做的……”徐鹏说。在现场,提起救人经过,多名目击者都对陈子平和徐鹏称赞不已。

  据了解,获救者胶州人王老汉是一名低保独居老人,没有子女,目前老人只是受到了一点惊吓,身体没有大碍。救人者陈子平和徐鹏,两人在当地经营塑料机械加工生意已经多年了,在平常生活中,两人因做事厚道,生意也是做得挺好。

  “俺们和小陈、小徐都是邻居,两人很实在,平常无论谁家有个什么事,人家都帮着去干,人品上那真是没的说。这不,两人救人的事迹都上了央视新闻,俺们也都看到了,这么好的人就应该好好表扬。”提起陈子平和徐鹏两人,其他店铺的店主们也是称赞有加。

  李东泽,男, 1987年4月8日出生,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灵山卫派出所辅警。

  2020年7月25日上午,李东泽趁休班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阳台的沙滩上游玩,当天中午12点左右,海水已经退潮并开始露出礁石,小螃蟹开始活跃起来,李东泽便领着两个孩子去了礁石附近抓螃蟹。

  千钧一发,他想都没想,跳入大海。7月25日是周六,李东泽趁休息陪着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到海边玩,他们一直在风河入海口处的一片礁石区域玩。中午12时7分左右,李东泽听到一名男子站在远处的一大片礁石上大喊“快上来,快上来”,这才注意到在海水里有一个男孩,海水没到他的腰部。“当时我就觉得奇怪,这孩子怎么全身穿着衣服就下海里玩。当时还以为他是趴在水里玩,没有想到是水很深。”李东泽心里有些疑惑,但他的视线还是主要放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

  仅仅一分钟之后,危险就发生了,李东泽又听见礁石上的男子继续焦急呼喊“快上来啊,快上来啊”,李东泽又闻声朝着孩子出事方向看了过去,只见这名孩子仰着头在水中移动,孩子并没有呼救,突然,孩子的头部沉到水下,双手伸向水面快速挣扎,孩子的父亲更加大声更加焦急呼唤孩子回到岸边。李东泽头脑嗡的一下迅速反应过来,可能是这名孩子溺水了!他来不及思虑太多,凭着救人的本能和自己的职业素养向溺水孩子方向跑去,边跑边着急向身后的大女儿说:“快去找奶奶,让奶奶找救援人员”。自己的小儿子还追在爸爸身后:“爸爸、爸爸,你要去哪?”来不及安置好自己身边的两个孩子,李东泽便奋力向溺水的孩子游去,早已不顾还在海滩边朝自己奔来的儿子。

  一声“叔叔”  他拼尽全力险些丧命。当时李东泽手中正好拿着孩子抓螃蟹用的玩具渔网,游到溺水孩子的位置时,李东泽迅速把渔网伸向溺水孩子的身边,“来,孩子,快抓住”。孩子虽然一时抓住了渔网,但由于他拼命挣扎,渔网很快被抓坏了,李东泽赶紧伸手试图去抓住男孩的手,并使劲往上拉,李东泽这才发现这里海水很深,自己双脚都不能触碰到海底,更别说孩子了。但他仍然奋不顾身,全力去够孩子的手,“叔叔,救我”,听到孩子的极力呼喊,李东泽更是卯足劲,奋力把孩子的头推出水面,但自己却因男孩的重量被带沉到了水里,连呛了好几口水。情况十分危急,几经努力,他用尽全身力气游出水面,李东泽一手拉着溺水孩子,一手划水,拼命想游回岸边,但海水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吸力,他游的非常吃力。李东泽感觉自己已经快使不上劲、全身筋疲力尽时,一名救援队员及时赶到,跳进海里游到他们跟前,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终于先将孩子拖上岸来。因为李东泽10多年没有下水,也没有丰富的海上救援经验,导致严重的体力不支。不过万幸的是,李东泽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强大责任感,撑到救援人员从远处赶来,一起将溺水孩子安全救起,而李东泽因体力不支,已经游不到岸边,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游到了最近处的礁石并爬了上去,值得庆幸的是,因救援及时,男孩在大家的帮助下呕吐一些海水后,身体已无大碍。

  撇下自家孩子救人  凡人英雄心有余悸。后来李东泽才得知,自己奋不顾身跳入海中时,三岁的小儿子以为爸爸跑到水中玩,也要尾随跟着爸爸下水,幸亏懂事的女儿及时拉住了儿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李东泽此时才察觉到,由于情急之下直接下水救溺水孩子,导致手机、车钥匙以及手表等随身物品因进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同时在救援过程中左腿处以及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多处受伤,在救护人员陪同下到城市阳台的医疗室进行简单包扎,再次确认被救孩子无事后,带着家人默默离开了。

  李东泽是青岛市公安局黄岛分局灵山卫派出所的一名辅警,曾经在部队服役7年,并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荣获嘉奖、优秀士兵、优秀党员、个人三等功各一次。多年来,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一名中国军人优良的品性,坚韧果敢、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任劳任怨。

  2018年6月,退伍的李东泽考选上公安辅警,工作中的他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都冲在最前面,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8年12月,李东泽在执行追查犯罪嫌疑人的任务时,在黄岛区的一处民房里,嫌疑男子企图逃跑,将要跑出院子时,被李东泽第一个追上扑倒在地,后经查明,此男子涉嫌吸毒、盗窃等多起违法犯罪活动,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有效帮助。2019年11月,李东泽在民警的带领下抓捕贩卖毒品嫌疑人,缴获毒品30余克。2019年灵山卫派出所组织优秀辅警队员评比投票中获得第一名。

  王明伟,男,1979年3月出生,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员工。

  2020年7月24日,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花园小区的业主们委托物业来到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给王明伟送来了一面写有“大火无情人有情 舍己救火真英雄”的锦旗,赞扬他在面对火情时不顾个人安危、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勇表现。

  7月20日凌晨4点,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九连山路金沙花园的王明伟家所在单元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整个楼道充斥着刺鼻的气味,浓烟滚滚。

  王明伟妻子怀有身孕,凌晨4时左右起身时,闻到有烟尘气味,便把王明伟叫起来告诉他好象起火了。王明伟迅速起身,安排好家人和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后,他戴上家中储备的防毒面具,拿起家用灭火器冲出门寻找着火点。王明伟第一反应是楼下着火,他决定一层一层的查找着火点。

  因为火势猛烈,浓烟太大,出门根本看不到路,只能一点点摸索到消防楼梯,家住10楼的他,摸到6楼的时候,阵阵浓烟和热浪扑面而来,并能够听到呼呼的着火声,原来是6楼楼道里堆放着杂物着火,王明伟知道到了该冲锋的时候了。

  在防毒面具的保护下,他看到了着火点。火势越来越大,情况十分紧急,此时的王明伟忙而不乱,临危不惧,他定了定神,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对准火焰后按下了灭火器,在灭火器的压制下,大火开始萎缩。火场的浓烟、灭火剂的烟雾,很快让王明伟变得呼吸困难,他艰难的爬到楼上一户人家借用洗手间简单冲洗一下,并叮嘱居民一定要用湿毛巾捂着口鼻下楼。简单的冲洗过后,王明伟借了邻居一块毛巾,打湿后又冲进了火场!再次冲进火场前,他在楼道里大声喊叫,“着火了、着火了,大家快跑”。他砸开消防灭火箱的玻璃,又取了两个灭火器,再次跑向了着火点,虽然火小了一些,但浓烟依然很大,待用完这两个灭火器,火势已经完全被控制住,看不到明火了!

  虽看不到明火,但浓烟依旧滚滚。在王明伟的喊叫下,有居民听到报警声,陆续有20多名居民穿越浓烟下楼,有序撤离,走到楼下安全地带。

  此时消防官兵也赶到了现场,由消防队官兵接管火场,消防队官兵对王明伟同志正确的火情处置表示赞许,称赞他的举动让损失达到最小,保护了群众安全。消防队来后,王明伟同志高度紧张的心绪一下放松下来,这才发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只能一边瘫坐在路边石头大口的喘着气,一边抚摸着自己被火焰烤的通红的皮肤。

  “大火无情人有情,舍己救火真英雄”。代表居民给王明伟送来锦旗的金沙花园物业薛经理说:“幸亏王明伟同志的及时处置,大火已经把楼道的玻璃烧爆,火苗即将熳出窗外,稍晚一会,火苗便会烧出窗外引燃楼体保温层,后果不堪设想呀,保温层着起来,整栋楼30层呀,都将变成火海,他救了我们整栋楼,救了整栋楼的居民。”

  王明伟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去,不是一时之举,长期以来,他就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好市民。

  他在公司牵头成立了“丽东义工”活动小组,累计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120余次,累计献血量超过30000毫升,王明伟个人献血量高达7800毫升;2014年,青青岛论坛上曾经发起“寻找丽东红马甲”的帖子,帖子中的“红马甲”正是王明伟,青岛电视台的“岛城先锋节目”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公司组建了“丽东登山队”“丽东义工”等活动小组,王明伟组织并带领义工团队先后多次到周边社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区居民维修家电,休息日他们自掏腰包驱车前往沂水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家庭,资助贫困学生,并为他们送去了食品和文具。在小区谁家电器坏了,他义务免费帮助修理,不收分毫。

  公益活动之外,他也是热爱本职工作的好员工,2006年他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检查当天就被推进手术室,因为工作岗位重要,他在手术后第三天就从医院偷偷回到公司,继续工作,到了岗位上才让家人去办出院手续。2019年,王明伟被评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劳动模范。

  王明伟说:“我做的事是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我的行为能为社会带来一点点正能量,我会感到非常欣慰。”

  邱吉国,男,198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平度第九中教导主任。

  用爱书写最美教育“芳华”。邱吉国老师是平度九中的一名物理老师,从教14年,一直担任班主任,现任平度九中教导主任。站在人民教师的舞台上,他用行动践行着“爱心育桃李,奉献铸师魂”的人生格言,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浇铸师魂,情倾三尺讲台。邱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播撒爱心,他年纪轻轻就患有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2017年腊月的一天,他如期给学生上课,刚上课五分钟,因为腰椎压迫神经,他的双腿已经失去知觉,他瘫坐在讲台上,当他挣扎着想起身继续给学生讲课时,学生再也忍不住了,几个高个男生含着泪冲上讲台,强行将他背离教室。正因为邱老师的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感染着每个学生,他所教班级的物理成绩名列前茅。

  邱吉国老师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为了让学生们的箭,射向笔直的未来,年轻的他甘愿把自己弯成一张弓。

  倾心育苗,汗撒教育热土。邱老师管理班级注重用“爱心”经营,对待学生,他相信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吹出浓浓的“绿意”。

  王某某是邱老师班中的一位男生,因王某某家长对他期望很高,成绩稍有不如意轻则罚站,重则棍棒相加;加之高三压力大,王某某乐观的表象终于掩饰不住内心的不安,他到处借钱买烟,他染上了吸烟的恶习。

  一模考试结束了,王某某因考试不顺不敢回家,邱老师决定当天晚上到王某某家中进行一次家访。最终,家访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后来邱老师私下将王某某所借同学的2000多元钱悉数还清。

  最终王某某放下负担,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后来,他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潜心教学,润得桃李芳菲。在教学上,他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其“严谨、踏实、求真、高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曾先后获得: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平度市优秀教师、平度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优秀班主任、平度市学科带头人、平度市基本功比武一等奖等。

  在班级管理上,他凭借对教育的执着,探索出独具风格的“文化先行,情感铺路,制度跟进,风气熏染,自律成习,管理出效”的带班经验,所带班级成绩突出,所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先进班集体,个人被评为平度市优秀班主任。

  用心经营,书写教育“芳华”。2013年,他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在新的岗位上又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面对2014级生源基础薄弱的现实,他提出降低工作重心,搭平台、找跳板的管理思路。在2017年高考中本科达线率突破83%,其中重点本科指标完成率123.55%,更有金智慧、孙锦涛两位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而这个成绩是在中考招生全市前100名仅1人、全市前1000名仅83人、比同类学校中考录取线低85.6分的基础上取得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邱老师始终把高三师生的安全和学习放在心上,他第一时间返回平度,组织师生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经过多番深入研究,他制定出了“班主任“网上驻班制”、级部领导“网上巡课制”、学科组“网上集备制”+线上每周召开班教导会、班会,线下每周检测”的“三制合一,双线并进”的螺旋式网上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得知不少农村学生为打印试题不便,缺少考练试题等学习材料而焦急时,他组织各学科教师遴选优质试题,主动与快递公司取得联系,通过快递下乡的方式,寄送到学生手中,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

  他就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机器一样,为了他的理想和追求在高速运转。把教育当成事业,他乐于奉献;把教育当成科学,他严谨认真;把管理当成艺术,他春风化雨。如今的他依旧踏踏实实地从事着他视之为生命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未停止过求索的脚步……。

  孙晓兰,女,198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变电运维三班班长。

  2014年硕士毕业后,孙晓兰成为了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的一名变电站运维值班员,工作六年来,她扎根基层一线、冲锋在前,深耕技术、苦练本领,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效率,用刻苦的坚守、扎实的业绩、创新的成果为保障青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一、入职即露尖尖角——巾帼建功勇夺技能竞赛第一名

  虽为女同志,孙晓兰却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要和男同志比一比。2015年入职刚一年,孙晓兰参加了山东电力举办的“金种子”新员工技能竞赛,在三个月的魔鬼训练中,每天顶着酷暑练习,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情形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孙晓兰不言放弃、咬牙坚持,不断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每一次练习都当做上场比赛,把每一次装表接电、每一个接头制作都当做是艺术品来完成。最终一举夺得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金种子”新员工技能竞赛中第一名,并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女生,被破格授予“技师”称号。孙晓兰总说,技能竞赛中她最大的收获是凡事做最好、争一流的职业习惯,这使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从日常操作到重大活动保电,从生产业务到能力展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坚持反复揣摩练习、精益求精,用无数个奋战的日夜,写就了做就最好的争先精神。

  二、立足岗位练内功——苦练本领促进运维质效提升

  扎实的业务技能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孙晓兰一直积极学习专业业务,从入职伊始就勤学理论、勤跑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在峰会保电期间与检修人员共同值守的间隙,还借机向检修人员拜师请教业务。孙晓兰先后承担220kV团岛变电站、220kV伊春路变电站、35kV太平角变电站等新站验收启动工作,主持35kV上海路变电站、35kV安徽路变电站、35kV汇泉变电站等多项改造工作,并将细致扎实的作风贯穿始终。除此之外,孙晓兰还经常主持或参与QC活动、班组大讲堂竞赛等各类活动,其中,“缩短变电站设备红外测温耗时”等六项QC成果分别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国网公司/省奖项。

  三、重大活动展风采,铁军精神圆满完成内质外形艰巨挑战

  孙晓兰所在的变电运维三班是青岛供电公司的女子运维班,承担着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40座变电站的运维任务,也是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保电核心中的核心。面对峰会保电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家团结一致、全力以赴,三个月完成了15台主变增容、34条母线设备更换、7轮带电检测、21座保电站综合检修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三个月倒闸操作36万余次零差错的记录。保电中,孙晓兰承担了变电站改造验收、技术资料编制、保电特巡值守、重要场所汇报解说等大量工作,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孙晓兰不畏挑战星夜兼程,作为青岛供电公司的一员出色完成了峰会保电重任,向世界展示了最美青岛的良好形象。

  四、创新开拓勇夺金,不断超越两获国网青创赛大奖

  孙晓兰身上一股子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她认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往往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的结果,要在工作中抓住问题、精准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她志在用新技术推动电网运检的智能化发展。比如传统的电力设备红外测温,是靠人工读取并手动记录设备关键点的温度,这样的方式下除关键点以外,图谱上几十万个点的数据价值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分析其原因,图谱读取依赖人工导致历史数据不完整、挖掘价值降低。认识到问题所在,孙晓兰和小伙伴们一起组建创新团队,她们花了三年时间,探讨如何才能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她们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测温体系,实现图谱自动采集分析,大数据分析有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后,也得以发挥出巨大优势,最终创新的成果勇夺第三届国网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奖。大胆实践、尽情尝试,不断培养变革创新的习惯和能力,孙晓兰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地为实现电网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肩担重任谱新篇,冲锋在前带领团队做就最好

  “不管什么工作交给孙晓兰,绝对放心”,与孙晓兰共事过的人都这样评价她,孙晓兰始终坚持将工作做实做细、做到极致,长期以来形成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018年11月,孙晓兰转岗走上班长的管理岗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更快完成角色转变,她广泛请教、潜心学习管理方法,她认为一个哪怕再小组织的管理者都是一个领头羊,领头羊方向跑偏了、速度不合适等任何微小的错误,在这个组织里都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她缜密思考、反复推演、多方协调,不熟悉不了解的工作她一定要先干一遍搞清楚,“996”在她这里就是常态,但她乐此不疲,她生怕因为自己安排不合理、考虑不周全给大家工作造成不便。谦虚认真、踏实上进,凡是想在先走在前,孙晓兰的表现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六、闻令而动亮承诺,舍小为大为战胜疫情保驾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时,正值除夕,作为班长的孙晓兰身在安徽老家,意识到这个时候肯定有大量工作要做:“如何组织班组做好防疫、如何做好医院和防疫点的供电保障、如何把各级防疫要求落实到位”,她满脑子都在思考,刻不容缓,“我得马上回去!”,孙晓兰大年初二就坐上了返青的列车。防疫物资领用、值班安排、员工情况摸排、保电工作组织……要安排的事情很多,然而乘坐公共交通返程需要隔离,孙晓兰就在家里协调起各项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变电运维人员要立即转换成“三值轮转、每值七天”的封闭式值班模式,连值7天7夜,班里很多人都有非常实际的困难。关键时刻班长冲锋在前,关键时刻大家也深受鼓舞,纷纷克服困难,主动要求冲到供电保障第一线,圆满完成市立医院、青医附院、齐鲁医院等6个定点救治医院、9个发热门诊、5个疫情防控办公室供电保障重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你们防疫救人,我们保驾护航”的庄严承诺。在这样一个充满战斗力的队伍中,孙晓兰感觉自己的信心更足了。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为服务保障“十五个攻势”,正加速国际领先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持续优化供电营商环境,以电力为青岛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赋能。作为成长拼搏在新时代的电力青年,孙晓兰始终奋力在本职岗位上锤炼技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作风,专业执着、精益求精,立志为保障青岛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武军,男,1979年11月生,青岛市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科长。

  武军,男,1979年11月生,青岛市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科科长。当抗击新冠肺炎战役打响时,武军不断转换工作角色,实验室建设、样品采集、医疗垃圾运送、核酸结果反馈、协调指挥部各个专班、对接特殊人群、完成采样送样等……他勇带头、做表率,至今仍奋战在防控疫情最前沿。

  疫情初期,全青岛市所有的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样品的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由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从即墨区报告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开始,武军开始了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的送样工作。因为相关医疗机构报告病例的时间不固定,大多数为夜间,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样品需要立即送到青岛疾控中心检测,为了工作便捷、节省时间,武军便吃住在单位,以便随时可以出发去青岛送样。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初期,他一干就是100多天,长时间不回家,换洗的衣服由妻子送到单位。

  随着疑似病例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青岛市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已经承受不了,经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决定在部分区市升级改造原有的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即墨区疾控中心就是这五家之一。

  实验室升级改造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从图纸设计、工程材料、检测仪器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而且正值疫情时期,工厂停工停业,材料紧缺、工人紧缺,改造任务困难重重,但疾控中心仅用四天时间就完成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安装调试。2月10日,实验室正式启用,承接即墨区和城阳区两个区的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从前期对接到细节校正,武军全程参与这一重要工程。从“一线”到“后勤”,从大年三十成立即墨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到现在,他基本上吃在单位,回家也是看望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孩子,每天上百个的电话,导致他喉咙肿痛,但工作从未耽误。他统筹协调全区的样品采集工作,将最可能是阳性的病例采集任务留给自己。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分不同情况,武军把那些临近解除隔离期相对安全的人员留给了同事,自己争抢着完成最难采集的和最有可能阳性的密接人员鼻咽拭子采集任务。在某次集中隔离点密接人群中,武军采集了6份鼻咽拭子样本,其中有3份确诊为阳性!他以专业地研判进行精准选择,把病毒感染的高风险留给了自己。经武军提前筛选出来的3例阳性患者,被迅速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不仅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更是第一时间切断了病毒传播链条,阻止了疫情扩散蔓延。

  自2月5日后,即墨区再也没有本地新发病例报告,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家新冠肺炎病例数量直线上升,防境外输入又成为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警察队伍、监狱、福利机构、精神病院、特教中心、一线医护人员隔离点、流浪者救助站、复学的教师学生等需要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及时掌握上述人群的来即墨时间、何时做核酸检测、做几次、解除隔离的时间……武军又担负起新的重任。他同时对接市、区、乡镇指挥部、各入驻酒店、特殊人群负责机构、青岛市疾控中心、两个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个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从安排采样送样到样品结果反馈,他都亲自把关。无论白天或黑夜,武军的电话一直是24小时开机,从1月18日至今,他的电话费由原来的每月50元左右,达到了每月200多元。

  从大年三十的严冬到八月盛夏的大暑,武军一直在防疫一线默默坚守,用实干践行初心使命。他是直面病毒的“驱魔者”,也是无私无畏的“钢铁侠”。

  徐涛,男,中共党员,197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青岛市市北区平安路第二小学体育教师。

  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有26载。徐涛老师多年来担任体育教研组长,学校的体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曾多次承担青岛市、市北区优质课、公开课。获得山东省体育场地普查先进个人、区教学能手、区体育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中国体卫艺教育》等期刊。工作之余,继续深造,取得了青岛大学成人学院法律本科学历;二十余年来他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立足于本职岗位,不断探索、拼搏、奋进……

  新的挑战,不懈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有一种深爱,在心间。怀揣着教育的梦想与情怀,2019年9月徐涛老师来到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是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项目,是一所扶贫学校,于2018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服务范围是居住在彩虹社区的西秀区十个乡镇易地搬迁贫困户。目前小学部学生共632人,其中少数民族228人,精准扶贫户383人。

  这里虽然不是海阔天空的青岛,却也是山峦重叠的美丽安顺,它多了一份静谧,一份自然,一份纯净。

  启新学校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许多教师都身兼数职,在这种情况下,徐涛老师担起了专职体育教师的工作。除了完成每周的体育课教学课程之外,完善学校的大课间是徐涛老师支教接手的更艰巨的任务。初到启新学校时,半个小时的时间所有老师齐上阵,学校课间操队伍竟没集合起来,再加上师生说话用的方言听不懂,这些让他犯了难,感觉到了任务的艰巨性。

  哪里有压力哪里有就动力,徐涛老师从队列入手,对启新学校18个教学班(小学13个、初中5个)的学生,利用体育课对大课间队形进行了规范。自己的课不够用就与其他老师协调加课。每周多达20多节课,超过正常工作量的1.5倍!天气热操场上没有任何遮挡,高强度的工作让身体吃不消。嗓子开始红肿,声音变得沙哑,皮肤遭受曝皮。

  努力终有回报。一个月里,一到九年级的大课间队形全部到位。徐涛老师冒着强烈的紫外线,利用课余时间甚至到凌晨用卷尺一个一个地量,用防水漆一个一个地标注,设计了适合每个班从教室到操场的路线;在操场上每个人的站位这样一套完整的平面图。

  在与校领导和体育组的协商下,学校最终确定了大课间的方案,健身操、少年中国说、交警指挥操、感恩的心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又是一个月的时间,又是调课,他把自编的适合一至九年级的健身操在全校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普及。

  每天要跳十几遍,一天下来饭不想吃,回到宿舍就一动也不想动,体重由原来的200多斤骤减到170多斤。第二天当站到学生面前,看到他们认真可爱的样子和那一张张笑脸,又一下子充满了力量,一切的疲劳瞬间消失。

  两个月的努力,一周的试运行,启新学校的大课间从9:40到10:20,40分钟组织有序、队列整齐,内容丰富、具有特色。大课间得到了全校师生和领导的一致好评,被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第三季《贵州篇》收录,于2020年5月23日晚21:00播放。启新学校也是成为了贵州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移民安置唯一一所被《航拍中国》收录的学校。

  微风扫过,听闻花香;指尖轻触,文字如花朵般,在心上绽放;那一刻,快乐在努力中淡然升华。

  提升自我 ,团队发展,数点梅花天地心。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在认真做好教学、体育工作的同时,徐涛老师带领着启新学校、西秀区、安顺市体育教师团队一起前行、进步。

  在“黔鲁扶贫相牵山海教育互联”1+1学校师徒结对活动中,徐涛老师与启新学校的姚秀成、郑涛、帅海三位体育骨干教师结对,每学期两节的校级示范课从课堂组织、教法学法、教学理念等方面起到了带动融合作用。并积级带领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一年来听评课80余节。指导多名老师参加区优质课比赛获奖。

  疫情期间徐涛老师主动承担《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空中云课堂的课件制作任务,真正实现了青岛市市北区平安路第二小学与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体育与健康》空中云课堂的课件共享。

  为全校教师做的《线上教学工作培训》和《东西部协作教师成长及学科教研培训》专题讲座让学校老师们受益匪浅。

  应西秀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邀请,在蔡官中心校上的《快乐小飞盘》体育学科公研示范课;参与录制的西秀区空中云课堂四年级《体育与健康》《身体核心力量素质训练》一课,得到全区教研室领导及体育教师的一致好评。参与了东西部对口帮扶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青岛市市北区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教学专家组下基层调研更让他对脱贫攻坚的国策及扶贫扶志-扶智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观点。

  6月16日,在“青岛·安顺教育教学帮扶主题教研”活动中代表青岛市市北区在安顺市平坝区开设了市级公开课。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听课教师们集体研讨,对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贯穿表示了极大地赞赏与肯定,为安顺的体育教学路开拓了宽度与深度。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工作成绩突出,徐涛老师被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评为学年度青岛优秀支教教师。

  控辍保学,村寨之路,千与千寻千般苦。除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徐涛老师还协助学校政教处处理一些控辍保学的工作。由于这里的孩子95%都是精准扶贫户,孩子的基础基本上没有,都是从大山里移民出来的,很多孩子家长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就是一个老人在家看着几个孩子,没有文化,只能给孩子们做个饭,就不能谈什么家庭教育。

  在这种学情下徐涛老师多次参加了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党支部帮扶关爱行活动,多次到贫困学生进行家访。

  到蔡关镇茅蕉坡村嘎理组张成星家家纺给了徐涛老师最深的震撼。崎岖的道路、塌方的山坡让家访路有了更多的困难,村委会主任得知这一情况主动带领大家到山上孩子的老家了解情况,打听邻居未果。烈日炎炎大家顾不上吃饭又来到到异地搬迁点彩虹社区的安置房再次家访依然是空空不见人。多次走访终于见到了孩子的爷爷。这样的走访让他对控辍保学的难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启新学校老师们的工作压力有了更大的理解。

  心怀梦想,倾力奉献,一片冰心在玉壶。山长路远,有太多的牵绊与无奈,但他不会让自己有遗憾。 2019年徐涛老师主动要求加入东西部对口帮扶和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启新学校成为一名光荣的支教教师。

  家中老人离世不到一年;儿子刚考上高中,每天30多公里的接送;同为老师忙碌辛苦的爱人,这些都让岳父母无法接受。儿子学校领导的关怀帮助(儿子可以在学校住宿)、爱人的理解支持让他慢慢做通了老人的工作。

  一年里老人对儿子和爱人的默默付出徐涛老师记在了心里;儿子与爱人的默默支持让他感到世间多了一份柔情,多了一份美好。

  梦想的实现、成绩的取得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支教期间,他被评为启新学校优秀教师。被提名为市北区最美教师、青岛市最美教师、贵州省专业人才。

  一年支教,无悔选择;一年支教,浓墨重彩;一年支教,照亮光芒。一年安顺,思念未央;一年安顺,情怀盎然;一年安顺,记忆永恒。坚信,不久的将来徐涛老师会走得更好更远。

  闵含,女,回族,1985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八大关社区社工。

  闵含现为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八大关社区社工,她与军人丈夫结婚十年来,夫妻二人相互鼓励,携手前进,经营好小家,同时也为国防事业和社区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闵含婚前就知道做军嫂会很辛苦,且做好了吃苦准备,但婚后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2011年,闵含和丈夫结婚。怀孕期间,她看着别人都是老公或全家人陪同去医院产检,而她只能拖着笨重的身子一个人去,心里也会有些许落差,但想到丈夫是因为工作不能陪伴,从那刻起原本柔弱的她就告诉自己,要承担起家庭责任。2013年,儿子10个月大的时候,丈夫便接到通知到外地出差,一走就是5个多月,等丈夫回家时儿子都学会说话和走路了。2015年,闵含的母亲突遇车祸入院,但丈夫因有出海任务,只回家帮忙照顾了4天,剩下的时间只能靠闵含一人照顾。她既要工作又要照看儿子还要去医院照顾母亲,每天都在家、单位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母亲住院23天,她瘦了10多斤。

  结婚至今,闵含一家人只在2012年吃过一次团圆饭。每当别人阖家团聚时,闵含夫妻俩人只能通过电话询问彼此的生活近况,并相互鼓励。尤其是近几年,丈夫连续执行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海上为家,家里做客”成了常态,家里家外都是闵含自己操持。2017年11月,丈夫接到任务要去亚丁湾护航。在丈夫执行护航任务期间,儿子有一次突发高烧到40度,恰在此时丈夫打来电话,询问家里情况,闵含努力调整好情绪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丈夫安心执行任务,她不想让家事成为丈夫的负担。在离家249天后,在儿子和家人的思念中,丈夫终于回国,然而在家休整仅仅10天,又被派往外地学习,一走又是半年。

  近三年来,闵含丈夫出访12国,年平均出海200天以上。因为聚少离多,丈夫每次返回单位的时候,儿子都难过地哭上好几天,闵含就耐心地给儿子讲爸爸是一名军人,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母亲年纪大,公婆在老家,家里下水道堵了她自己通,天然气胶管老化她自己换,为了儿子学习还自己修理过电脑。因多年操劳,年轻的她颈椎、脊椎、腰椎都有变形,但身体不适从来不跟丈夫说,不想让丈夫为她担心。

  在闵含的全力支持下,她的丈夫工作表现突出,所在单位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也荣立了三等功,先后参加完成演习研练、多国海军活动、中外联演和远洋护航等多项重要任务。这些荣誉浸透着一名共和国军人的血汗,也记录着一名新时代军嫂的无悔付出。闵含也以丈夫为榜样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她主动申请在节假日值班,报名参加上合峰会城市运行志愿服务,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信息采集等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这些最难忘、最忙碌的时刻都恰逢丈夫出国执行任务期间,闵含经常忙到顾不上儿子,她教育儿子要像爸爸一样自立自强。让人欣慰的是,儿子非常懂事,也很争气,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获得了很多奖状,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今年春节刚过,闵含就回到社区,投入到紧张的社区防疫工作中,一干就是三个多月。100多天里,她每天早上和同事一起对社区进行消毒、清点防疫物资、分发物资、收集防疫信息,几乎没有休息过。虽然看起来柔弱,但一箱箱防疫物资、日均2万步的巡逻、披星戴月的夜间值守,闵含也从未掉队。她从成为一名社工开始,就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居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哪家有什么事情,谁家有什么困难,她都记在心里。特别是疫情期间,有的居民有紧张焦虑的情绪,一遍遍拨打社区电话询问情况,闵含就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纸条上,贴在居民家门口,方便大家随时都能联系她。就在这时,她的丈夫接到了护航任务。出发前,丈夫放心不下,反复叮嘱她做好防护措施,闵含反而安慰丈夫说:“我很安全,家里一切有我,你安心工作就好。”

  一次次远洋护航,将两个相知的人分隔在亚非大陆两端,永恒的军嫂情怀,将千万里外两颗相爱的心连在一起。军人妻子,压在肩头的是重担千斤,埋在心头的是思念万千,留在军功章里的是大爱无限。2020年7月,闵含被评为青岛市“十佳好军嫂”,面对别人的称赞,她连称:“我做的这些都是一名军嫂应该做的。” 闵含的故事感动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好军嫂荣誉的背后是闵含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与付出,饱含着一个军嫂的家国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国网怎么登录不上去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