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生活费不够用?

去年我儿子和同事的儿子同时考上了宁波大学,而且在一个系,我儿子每个月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同事的儿子每月差不多是4500元。

我了解儿子在学校基本是这样消费的:

电话费(包月):40元

日常消耗品(洗漱用品等):100元

偶尔和同学聚餐(AA制)看电影:300元

用于个人爱好:200元

我每月给儿子2000元,他每月都能够剩下钱。可是同事的儿子有女朋友,以上的消费可能要乘以2了,也许还需要买礼物等,消费达到了每月4500元,每次都跟同事抱怨不够花。




看你们的回答,我都觉得自己儿子不太懂事,惭愧,没教育好。他大一,青海省就读一本,刚开始上学说好1500,结果花了2000多,第一个月到月底就说没钱吃饭。第二个月也是……第三个月开始,我就想辙,涨了点,到1800,又怕他控制不住乱花,每周给420,每天六十元,起码不会弄的没饭吃……小时候太惯了,一个儿子,家在武汉,这么远,他妈嘴巴说的厉害,给起钱来又大手大脚,这不我发现不对,第三个月我来给生活费,每周定时给那么多,唉……教育有点失败。




我觉得大学生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绝对够。

我本科在山西,每月1000元生活费妥妥了。

题主说的是在江浙,我同学在南京的一所211大学读书,生活费每月1500完全够了,谈谈他的具体情况。

每天三餐都在学校餐厅吃,早饭5块,中午最多15,基本在13左右,晚饭5,6块左右,一天平均有25元,每月750元。

有答主写到每月话费100元,我决定太高了。我同学也就50左右。

以我亲身经历,除了开学,放假聚餐外,就是室友生日,发奖学金或者比赛得奖聚餐庆祝。我同学也类似,聚餐比较少,都在餐厅吃,按每月100算吧。

他是男生,每月基本也不可能每周都看电影,逛街,买衣服,基本都是按季节买,平均每月大概有300吧。

按我同学的情况,每月大概也就1200左右,所以,和一线城市之外的城市相比,题主的1500应该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大家的生活费有多少呢?




大家好,我是大学老班长,专注大学经验干货分享。

1500元的生活费够不够用,关键得看怎么用。

我是在西安上的大学,家里每个月给我1000元生活费,我还有富余。大学生的生活费一般会花在以下几个地方。每天的饭费、生活用品、零食、衣帽鞋服、旅行、聚餐等等。一是看怎么花,二是看花的等级。以我个人为例,我每天的饭费控制在15以内,晚上不吃饭,早餐4块,中午10块左右;不化妆,但我护肤;周末会去周边玩,一般会花个交通费,衣服不需要不买,反正1000元每个月我还有富余。而如果,对吃饭要求比较高,每顿都得配个6块左右的饮品,那1000元绝对不够,1500差不多。

其实,无论在哪个城市,大学食堂里面的饭都比较便宜。如果处于繁华城市,校外的休闲项目多,经常出去玩,那1500元都不够的。

父母给孩子的生活费应有限度

我觉得父母给孩子的生活费要有限度,每个月给固定的钱,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去赚。不管你家多有钱,也尽量不要让孩子大手大脚。像交朋友的花费、出去旅行的花费就应该自己出。而且在大学期间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要说怕耽误孩子学习,不仅不会耽误孩子,反而更能锻炼孩子呢,人家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例外呢。我大学时候旅行的钱基本是来自国家奖学金,奖学金是一种,还有像最简单的发传单,一天大概100左右;学习好点的同学可以去做家教;学校里面的勤工俭学岗位,还有自媒体拍视频写作等等。总之,大学生能赚钱的方式多的很。也能让孩子提早接触。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讨论




江浙沿海感觉不太够,我觉得江浙那边很发达,景点之类的地方也比较多。要是去上学不好好去临近城市及景点玩玩也有点亏。男生我不了解,女生应该是不太够。要是普通城市差不多够了。我大学在三线城市读书,一个月1500花不了(但是我是那种不化妆,不爱吃零食的人,所以剩了很多钱)。所以我觉得江浙沿海还是给2000吧。按我的想法简单算一下:如果一天饭钱按30算,一个月是900。水果+酸奶,一个月算150。这就是1050。加上几个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一个月算两次,姑且先算200。电话费,先算一个月50。这是1300了。再加上出去看电影,去超市买日用品(eg:卫生巾很贵,我三个月买它的钱总计200+)或者去景点玩,来回车费。女孩子买衣服,买化妆品,买点小零食。我觉得不够用

眼下,“双十一”的购物热潮正在影响着这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作为中国最年轻、最有消费欲望的大学生是这次“双十一”狂欢节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大学生消费的金额有限,但是,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却是最高的。

文3267字,阅读约需6分钟

数据新闻编辑 陈华罗 实习生 齐纪元 新媒体设计 许骁 校对 杨许丽

又是一年“双十一”,经过多年营销,许多人对“双十一”的热情已经大不如以前,对商家的套路也开始厌烦,但围观高校,“双十一”的氛围依旧浓厚。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双十一”预售首日,18-35岁消费者占比超过70%,年轻群体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双十一”的参与者年龄段正在“下沉”,而这其中,大学生们做了不少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这届高校生今年一踏入校园时,就曾受到过社会高度关注。据教育部公开数据,今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8万,相比去年增加7万。据计算,近年来高考整体录取比例为80%左右,也就是说,今年有800多万人走进大学,成为了一名大一新生。

“大学生”这一人数众多的身份标签意味着高关注度与强共鸣感,相关的话题总是热度很高,前段时间关于“消费力”、“生活费”、“购买力”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讨论量数万:

#大学每月生活费多少合适#

#这届大学生有多能买#

#大学生活费一个月一千够用吗#

#大学生活费最大的一笔支出#

#这届大学生消费力有多强#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观点不尽相同。

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

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的提高保障了充足的给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2020年的七年间,全国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变为原来的1.76倍。

但与此同时,这些年赚得多了,花得也变多了。

自改革开放初1978年至今的42年间,物价涨至原来的6.9倍,年的7年间物价变为原来的1.15倍,相比之下虽物价整体上呈不断上涨趋势,但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略高一些。

据《2020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被调查的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15860名大学生,大部分每月可支配生活费集中在元区间,全体受访者平均每月可支配生活费约为1954元,是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2.86%。

有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250元, 至2020年大学生月生活费已经是原来的8倍。

与《2016年大学生消费理财报告》相似,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家人),其他主要来源也同样是奖助学金及补贴、校外兼职或勤工俭学,大体分布不变。

此外,2016年报告中还提及:年级越高、学历越高的大学生,收入来源越多样,如毕业班学生中兼职创业的比例较高,研究生中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经费或拿奖学金的比例更高,因而生活费中父母来源的比例也较低。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不同,所需的生活费自然也就不同,据《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数据,高校云集的北京,在校大学生月均生活费领先全国,达到2400元。

月均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杭州,而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月均生活费均接近2000元大关。

这一数据引起了网友热议,甚至有不少上世纪90后网友隔空喊话:“这几乎是我们当年生活费的两倍”,也有人在讨论,不知道当年不到千元的生活费,是怎样度过一个月的。

同时,根据《2020年中国北上广深地区大学生火锅消费行为洞察报告》,2020年北上广深四地在过去半年有火锅消费经历的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约为2705.5元。

有火锅消费经历是否意味着偏高的生活费我们不得而知,但一线城市的饮食费、住宿费、交通费较高却是实实在在的。此外,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相对完善、出行便捷,商场、电影院、KTV、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娱乐休闲场所也相对数量多、覆盖广,生活在这里的大学生可能拥有更多元的消费选择与消费意愿。

其实每个月父母会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这个并没有具体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家庭自身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而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第一次掌握经济的主动权,也是培养自身正确消费观的机会。

大学生的钱都花在了哪?

时间倒流回90年代,受限于特定时代发展的消费环境,彼时大学生的生活费开支里,饮食消费占据大头,恩格尔系数高达89.4%。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07年时,大学生的衣着、娱乐开支已经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开销。而至当下,大学生的消费场景更丰富多元,饮食消费的占比已经下降到半成以下。

可以看出,在年间,大学生每个月饮食消费支出仅由89.4%下滑至83.8%,但截至2018年,饮食虽然仍旧是占比最大的消费支出,但已仅占43.9%,大学生们将其余生活费用在了结构更为丰富的消费中。

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分层更加细化了,对于衣着的支出整体上升,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异军突起”的各路奶茶咖啡饮品店使得零食饮料支出独占一头;越来越贵的纸质教材和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成为必要的学习支出;各种宿舍收纳神器、装饰好物也在生活用品中占比不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们在流媒体方面的花费增加了,连续包月包年的音乐APP、视频APP、网站会员已成为常态。

数码产品更新迭代飞速,购买数码产品也成为一项较大支出,据《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大学生平均每14个月更换一次手机。

由于疫情,许多学生居家上课或出校困难,线上购物与校内商店成为首选。也是这几年,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喜欢的博主UP主的种草、朋友的推荐也成为许多人的消费选择,但同时大学生们对网络KOL的甄别和自主思考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人际社交成为新兴支出且占比较高,在这个“社恐”越来越多的年代,不少人却不得不为社交支付一些费用。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娱乐休闲生活有了更多选择,密室、探店、展览、戏剧、演唱会……多样的选择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充实精神世界以及找到兴趣所在;朋友小聚、同门聚餐、社团团建等各类社交场合也比以往更多了。

超过一半大学生使用过超前消费分期产品

不少大学生走上理财道路

时代终将属于年轻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多层次的消费场景,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消费群体,更愿意在这些场景里消费买单。

眼下,“双十一”的购物热潮正在影响着这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作为中国最年轻、最有消费欲望的大学生是这次“双十一”狂欢节的主要参与者,虽然大学生消费的金额有限,但是,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却是最高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即便是拥有固定可支配生活费,但仍有大部分学生会超前消费。

据《2018年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使用过分期产品的大学生占比50.7%,分期付款为过半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支撑。利率相同的情况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花呗、白条作为透支手段使用,信用卡在拉新用户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与超前消费不同的是,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新兴消费领域就是投资理财,逐渐树立的理财意识、愈来愈丰富的投资渠道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走上了自主理财的道路。

据《2021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87%的在校生的投资本金在一万元以下,其中本科生投资本金更多来源于生活费,硕士生、博士生投资本金来源占比最高的是实习兼职所得。

超过半数的本科生选择购买低风险产品,硕士生对各平台的选择较为平均,本科生投资渠道则较为单一。在不同年级中,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都保持着较高的渗透率,而银行APP的理财使用率则随着学历升高逐渐降低。

一份第三方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4.9%的大学生赞成超前消费,近四成超前消费金额在500—1000元。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以及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增加,所以目前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行为日益普遍和流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超前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但也容易陷入消费陷阱,所以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自我管理意识十分有必要,花钱应“三思”而后行,更要学会拒绝不良机构贷款。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是如果把明天的钱提前透支,明天又在哪里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近日,一上海大学生向母亲哭诉每月2000块的生活费不够用,想让她多给自己转点零花钱,结果母亲一句话,让男孩脸上挂不住了。

“老妈,我真的没有乱花钱啊,这2000块钱是真的不够用。”

男孩的妈妈在视频里直接嚷嚷了起来,“2000块钱的生活费怎么会不够用呢?你肯定是在外面瞎搞了吧?不然怎么不够?”

男孩哭笑不得,脸红耳赤地解释自己没有瞎搞,怎么可能瞎搞,这些都是正常的开销。

母子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母亲提议让他拍个视频,把一天的花销记录下来,否则就是口说无凭。

为了自证清白,为了让母亲相信自己生活费真的不够用,男孩认真地记录起了自己一天的生活。

早餐,学校食堂,买了小米粥,鸡蛋,一个饼,花费10.5元。这配制还是比较合理的,有营养,也吃得饱。

10块钱左右,基本是他每天的早餐开销,浮动不会太大。

上完网课吃午餐,还是在学校食堂,西红柿炒蛋,青菜,鸡腿,花费15元。吃完午餐去水果店,稍微贵点的水果想都不敢想,最后买了3根香蕉,一个苹果,花费12.5元,外加饭后必备的可乐一瓶3.5元。

男孩还特别强调,这平时都不是敢买的,因为是拍视频,所以买了点。平时在学校吃快餐,一荤一素差不多就要11块钱打底。

晚餐,韭菜鸡蛋馅的饺子,花了24元。

不外出,在学校的一日三餐,水果,饮料,加起来合计56元,也就是一个月要1680元。


2000元的生活费,所剩无几,这都还不包括了买日用品,衣服,零食,还有偶尔聚会,游玩的费用。

综合算下来,在学校2000块钱的开销真的不够。

最后男孩对着镜头诚恳地希望妈妈能明白他的难处,钱是真不够用,给他转个红包意思一下,不然他就撑不到月底了。

看完这个视频,真是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学生,生活开销可真是高,还有钱真是不经花。

单单就吃饭,水果,就要花费将近1700元,如果按他这个花费来计算的话,一个月的生活费至少到2500元。

为了了解现在大学生,我还特地询问了下正在读大学的表妹,据她所知,她身边的朋友生活费基本都在1500—2500之间。

在学校,除了一日三餐,还有日用品,电话费,买衣服,鞋子,女生还外加护肤品,化妆品等。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天天混食堂吃饭,一个月总会去外面下下餐馆,搞搞团建之类的活动。

遇到朋友生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要是再谈个恋爱,那花销就真的和流水一样了。

不过她身边也有朋友,每月的生活费才1000元,但人家1000元也有1000元的活法,但前提是没有其他额外开销和活动。

还记得2005年,我上大学那会,每个月的生活费是400块。每次领到钱时都得提前精打细算一番,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去外面吃饭,这样的话,400块勉强也能撑过去。

但年轻人嘛,难免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每次去外面吃饭,至少都要50以上打底。还没到月底,就囊中羞涩,不得不厚着脸皮和父母哭穷。

粗略算了下,每个月实际生活费都超过了600元左右。


当时我有一个在别的城市读书的朋友,我们的生活费差不多,但她为了给自己买个照相机,硬是逼自己每个月省下50元,最后还真的靠自己的积蓄买了部数码照相机。

所以说,要是真的能下定决心省点钱,那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的。

前几年,表弟上大学,据说生活费也是2000块钱,也是每次还没到月底,就找他妈妈要钱。

他妈妈也是质问他钱花哪去了,他倒也是能罗列出一堆要花钱的项目,什么聚餐啊,买衣服,鞋子啊,参加什么活动啊。还说他这个生活费在他们宿舍还是垫底的,其他人都是3,4千的水平。

2000块,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还真不算多,但对那些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都抵得上家里一个月的伙食费了。

有的父母没钱,但他们又舍不得让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就算自己紧衣缩食也要省下钱给孩子。即便2000块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但还是咬咬牙,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为孩子考虑,怕他们吃不饱,穿不好,怕他们因为没钱融入不到同学中,所以总是尽其所有想给他们最好的。


而作为子女,有没有想过,你今天所得到的,其实已经是父母所能给予你的最好的了。

大部分的父母在给孩子生活费的时候,应该也是打听过的,再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取一个平均值。这样,不至于让孩子难堪,也不至于让自己吃力。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是不够用呢?

第一次支配一笔相对较大的金额,第一次可以做主,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的话,很容易钱就不知不觉地花完了。

为什么孩子没有经验呢?

也许是一直在父母身边,平时的吃穿用度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所以他们没有机会得到类似的锻炼。一旦自己掌握了费用,一下可能就刹不住车,这也想买,那也想要。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让他们锻炼一下对钱的把控和安排,千万不要指望他们长大了,独自生活,就能幡然醒悟。

再者,同一个宿舍,有家庭条件好的,也有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差的。条件差的,看到条件好的舍友吃得好,用得好,心态难免就会失衡,会产生比较的心理。

有的能及时调整过来,有的可能就会变得自卑,然后变相地和父母要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那么究竟该如何调整以及改变呢?

其实父母和孩子都是参与者。


作为父母,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不懂事,也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和他们一起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孩子确实需要花费这么多钱,而家里条件有限,那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弥补呢?比如孩子能不能做兼职,或者看看那些地方还可以再省一省的。

而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和知足,不能因为别人生活费多,条件好,就责怪自己的父母无能,还总是提出超过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条件。

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也要学会为自己负责,替父母分担了。在每次花钱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个钱它真的必须得花吗?多问自己几遍,也许答案就不一样了。

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去努力,而不是靠从父母身上索取。

每个月提前规划好生活费,必需品那无可厚非,该买还是得买。

如果是非必需品,又想要,可以规定自己每个月攒点钱,攒够了再去买,不要提前消费。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和别人比较,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生活。

多去找找合适的兼职机会。

好好学习,努力够一够奖学金。

如何合理地分配金钱,这也算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重要一课,虽然有些磕磕巴巴,但多想一想,方法总比困难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月给的生活费都不够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