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使用频率?

【什么值得买 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神说要有光-Ryzen R7 2700X性能小跑+AMD StoreMI测试》的片段:

系统我用的是Windows 10,版本号1803(二呆妹等这个推送等了好久)。用上文提到的那个机械硬盘作为系统盘,固态硬盘空盘作为从盘。深红驱动版本18.2.1。测试全程在2K分辨率下进行。

内存频率全程锁定2133Mhz,【在主板Bios中开启“华硕最佳化”设置】。

首先是CPU-Z,华硕这个Bios的自动超频是很好用的,之前的文我没怎么提过,这几天想想,其实主板这个自动超上去的频率基本是所有体质CPU都能达到的,很多玩家买华硕板子就是冲着人家的Bios去的,我用华硕主板测试为什么不开?

CPU-Z自带的基准测试,2700X得益于较高的频率,其表现已经超越了老大哥1800X。

PCMark10,基本功能得分7343,生产力得分6916,数位内容创作得分7311。

首先是日常Dota2,2K分辨率,画面设置全开最高,关闭垂直同步。

成绩如图,游戏帧数基本全程保持在130-170FPS上下,相当流畅。

然后是绝地求生,2K分辨率下,所有选项开启超高,关闭垂直同步。

绝地求生的帧数大体保持在50FPS以上,少部分情况在载入时有卡顿现象,可能和没有使用固态硬盘有关,如果将“树木”的细节设置为最低,帧数应该会更高。

孤岛危机三算是性能测试界的老牌选手了,2K分辨率下所有选项都开非常高。

游戏过程中,FPS基本保持在50以上,小部分下雨/粒子超多的场景时会出现帧数下跌,但是整体来看还是非常流畅的。

鉴于篇幅原因(后面还要讲一下StoreMI,如果已经了解了Zen+的性能可以跳过这个部分),我在这里直接说我的结果。首先我这次超频还是先用的自动电压,在大概1.4V的时候能在4.3G稳过性能测试,4.4G必须手动加电压才能上,不过我没有上水冷,对于原装散热器来说我觉得不能太吹毛求疵,加上我这次测试只用了8Pin的CPU供电(C7H支持给单路CPU提供8+4供电的,但是我觉得那样对普通消费者参考意义就太小了),有机会的话,我换个再好点的散热专门做个超频的贴。

还记得在Intel发布傲腾的时候,有很多人质疑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直接买个好点的固态硬盘?但是Intel用事实(销量)证明了那句老话,存在即合理。

现在AMD带来的自家的硬盘加速技术——AMD StoreMI,他们声称可以用【任何】固态硬盘来给你的旧硬盘提升性能,不需要专门购买配件,只需要一片X470芯片组主板。

这次给大家实测一下StoreMI该怎么样,以及能带来多少提升。

首先要知道,使用StoreMI必须要安装官方提供的AMD StoreMI程序(目前好像还只有英文版本)。

软件界面相对简单,一开始有三个选项,第一项是把引导磁盘(也就是安装了系统的磁盘)做进StoreMI磁盘,第二项是把非引导磁盘(也就是没有安装系统的日志盘,俗称仓库盘) 做进StoreMI磁盘,第三项是新创建一个空白的StoreMI磁盘(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块空白HDD+一块空白SSD做成一个全新空白的StoreMI磁盘,类似技术参考硬盘组Raid0)。

我这次测试的是系统盘加速的效果,需要选择希望创建的加速磁盘,然后会弹窗提示一些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可以点击蓝色超链接进入官网获取一些帮助(目前还是全英文内容,希望AMD能尽快做出汉化。)

然后就是等待程序自动完成创建过程,完成之后电脑会自动重启。

在加速完成后,第一次重启会弹窗提示需要再等待一下,这个过程不长,个人建议是再这个完成之后再次重启(值得一提的是,当你使用StoreMI分区进行引导时,除了开始会有Windows自带开机动画,会多一个AMD StoreMI的启动界面)。

这是创建之前,固态硬盘的分区情况和系统盘的占用情况,固态硬盘的前两个分区是我之前装系统留下来给UEFI的。

创建完成后,分区表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从结果上最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StoreMI把两个磁盘做了一个软Raid0。

由于电脑启动速度和程序运行速度,感受上太过主观,我放一个市面上常见的电脑管家的开机记录时间,如图是机械硬盘在创在StoreMI之前的开机速度。

刚创建完第一次启动,好像有点效果(我全程使用冷启动,先把电脑关机断电再重新接通启动)?

第二次启动,这次启动速度又缩短了一点,个人认为是StoreMI在逐步创建一种日志,根据文件使用率来逐步调高优先级(速度逐步增加)。

第三次…这下启动速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了,比之前不加速时的成绩提升了至少一半,在后续的测试中,开机时间基本保持在了24-26秒之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装系统的时候用的是过去的MBR分区+Bios引导,两块硬盘也都不是新硬盘,如果用新固态硬盘+Nvme+纯Uefi应该会更快。

CC2018的打开速度(因为这个“速度”不方便记录,没有数据又显得太过主观,所以我只能做出一个参考级别的描述,不接受任何吐槽,Rua~~~),测试结果和系统引导的测试结果相仿,在前几次几乎感受不到什么实质性提升,但是在四五次之后启动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尤其是PS提升更明显一点,Adobe家的软件,本身小文件都很多。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点评时间,这次由于篇幅原因,我讲解的比较多,性能测试比较少,但是不得不说这款2700X还是非常值得入手的,本身对比前代的提升已经很大(能打1800X),加上在这个价位和性能档次上送一个支持RGB灯控的信仰散热(这款散热器现在好像有专门回收二手,报价大概200元)。加上一代的B350/X370主板刷Bios也能支持Zen+,所以这款2700X还是很值得一试的。

Unit)是电脑内核的组成组件,也可以说是电脑的心脏,大部分的运算功能都需要通过CPU来处理。在相同的CPU架构下,CPU的内核(Core)数量和频率是判断性能的主要的依据,内核数量愈多、频率愈高,性能会愈好,当然产生出来的热也会愈多。CPU的温度一高,通常会自动降频来降温,一旦降频,性能也会跟着下降,所以CPU的温度偶尔也需要注意一下才行。Windows系统上有许多查看CPU信息的工具可以使用,但在Linux系统下该如何知道CPU的这些信息呢?

查看CPU型号与其他信息

大部份内置桌面环境(Desktop Environment)的Linux发行版(Linux distribution)会提供图形化接口的系统监控工具,如MATE桌面环境,有查看CPU型号和即时监看CPU、内存和网络使用量的工具。

桌面环境提供的图形化系统监控工具可能无法全面地显示出CPU信息,如上图这款工具就无法知道CPU目前的运行频率以及温度。况且在有些情况下,并不是使用桌面环境来操控Linux系统,此时就不能通过图形化系统监控的软件来查看CPU信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如何在终端机下使用简单的指令来获取CPU信息。

Linux系统会将部分CPU的信息即时地存在于内存中,对应的文件路径在「/proc/cpuinfo」,可以使用以下指令来查看这个文件路径所保存的内容:


接着会将CPU所有内核(包含虚拟内核)的信息个别列出,包含内核号码、型号、频率(即时运行频率)和缓存大小。

lscpu可以取得CPU的架构(x86, x86_64...等等)、内核数量、线程数量、频率(从不同内核的运行频率中挑选最大的来显示)和缓存大小。使用方法很简单,直接在终端机输入以下指令即可:

CPU虽然都有个标准的工作频率,但它其实不一定会以固定的频率来工作,而可能会根据负载程度或是温度的不同,来自动调节其工作时使用的频率,以达到省电降温又不失性能的目的。若用户发觉自己的电脑性能似乎不如预期,有可能是CPU的频率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提升。虽然上段提到的「cpuinfo」和「lscpu」都可以看到CPU的频率,但其中的「cpuinfo」因为显示出来的信息量太多,看起来不是很直观,所以可以搭配「grep」指令和管线(pipe)用法来抓出想要看的CPU频率部分即可。由于「cat」和「lsXXX」类的指令只会抓取一次指令运行时当下的信息,所以如果想要连续抓取,可以配合「watch」指令,来指定每隔几秒自动取得CPU的频率信息,会方便很多。

通过cpuinfo可以抓取各个内核的运行频率,指令如下:

如果想要每秒自动取得目前的CPU频率,可以输入以下指令:

通过lscpu可以抓取每个内核中最大的运行频率,如果想要每秒自动取得目前的CPU频率,指令如下:

当然,lscpu也是可以搭配「grep」一起使用,这里就不再提了。

CPU的温度会影响到CPU的性能、稳定性和寿命。CPU温度建议不要超过摄氏90度(大概值,不同CPU有不同规格),避免过热降频,甚至当机。在Linux上如果要查看硬件的温度,可以安装「lm-sensors」套件。

接着使用「sensors-detect」指令设置要侦测的传感器。在这里可以配合「yes」指令和管线来快速设置成侦测所有传感器,指令如下:

设置完要侦测的传感器之后,以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以下指令来查看电脑硬件的温度了!

如上图,可以看到CPU的两颗内核(Core 0, Core 1)温度分别是48.0和51.0度。sensors只能显示它有侦测到的传感器信息,因此在不同硬件规格上的电脑运行sensors指令所显示出来的信息量会有一些差异。

: 这个问题我也经常不理解。我的CPU也是睿频的,但是很少看到频率真是达到标称的睿频频率。直接使用`cat /proc/cpuinfo`看的是准的吗?这个睿频平时应该也很难长期保持这个频率运行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U工作频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