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一问?

数学科目是几乎所有人都熟悉的科目,每一名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要接受数学科目的熏陶,相信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能逐渐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此同时带来的是难以征服的难度。

从上小学开始,学生们正式接触数学科目,上高中之后,我们回头看小学阶段的数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总结下来有这样的特点,只要学生肯努力学,该背的背会,数学成绩差不了。

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数学的难度也在逐渐提升,从最开始的入门,到学习的逐渐深入,相信一定有很多家长发现,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到了初中高中之后,成绩在逐渐下滑,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可能是天赋的问题,也可能是数学思维没有树立完善,甚至上了高中之后,连数学答案也看不懂,遇到题目只会机械性地看一遍答案,就以为自己学会了。高中的数学题目思路藏得很深,往往看见答案,只知道该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也不主动去探究,这也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

那么数学学得好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最近有一个解题过程火了,简简单单的题目,却算出了很深奥的感觉。

当代数学大师算1×1=?用高中方法解小学题目,他领略了数学精髓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九九乘法表,那个时候不会过多地去理解乘法表的含义,只是听老师的话,背诵下来,当遇到一些简单的乘法,会脱口而出,尤其是最简单的1×1等于几?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简单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做出来了,没想到一名高中生用高中数学方法,把简单问题变复杂了,反而让大家觉得数学很有意思,用完全平方公式,再列方程,最后算出结果,等于1。

有人表示,这是将数学学到骨子里了,了解了数学的精髓,一般人真是想不到这里,与其说这是计算1×1等于几,不如说这是一个验算过程,通过各种各样复杂的方式,最终证明了1×1等于1。

不得不说,这就是当代的数学大师,高手在民间,原来在高中校园里还有这样的高手,他这样做题应该是已经发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看他做题的状态,感觉数学很简单。在笔者看来,学好数学无非需要两种条件,构造上的东西,抽象概念。相比于数学天赋而言,经验更加重要,因为在做题过程中,推算和演练,都需要以前学习的知识点,需要扎实的基础,当然如果有天赋就是锦上添花。

而数学其余的只是系统的知识,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学习,慢慢地把数学思维建立起来,有很多人觉得学数学难,抽象想象有困难,并不是没有天赋,也不是智商低,而是中间的学习有断层,基础不好,学得不扎实,才会觉得难学。

天赋在刚入门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经验会变得更加重要,数学学得不好也不是智商低,其实能顺利地读高中,大多数学生的智商相差不多,只是大家的喜好不同,专注力不同,造成的差异。

数学水平不同,对应的补救方法也不同

数学长期在60分以下,这类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基础。对于知识点,重要的基础概念,没有掌握牢,学生们可以把短期的目标定为六十分或者九十分,集中梳理知识点,大家把重点的知识点和公式快速的背下来,在后期做题过程中会有明显效果。

这个阶段的学生不要眼高手低,以为背会了知识点,就是完全掌握了,后期有配合大量的习题练习,才会有效果。也不要认为做题而忽视了总结。

九十分到110分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对于一般题目的解题思路比较了解,但是对于更加深奥的题目没有研究,因此还没有建立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解题思路依然不够明确,知识与题目之间不能建立稳定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解题思路。从知识点转化成知识体系,需要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从多种题目中总结特点,找到母题就是典型的归纳方式。

话题文章分享就到这里,明天的内容更加精彩纷呈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收藏 ,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学习数学的“两个关键点”

  一是学习数学要有兴趣。你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克服了困难过程中,能感受到无比乐趣这是很重要。

  二是学习数学要会思考。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是数学学科特有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力。

  二、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区别

  初中的时候,一节课教你和面,课后作业是和面,一节课教你擀皮,课后作业是擀皮,一节课教你做馅,课后作业是做馅,直到教会你包饺子,考试就考包饺子。

  高中了,一节课教会你包饺子,作业是蒸包子,考试时考你怎样做烧卖!

  初中:以直观形象为主;高中:以抽象想象为主

  以“对称”为例。初中是通过“折叠”这一操作活动来观察发现是不是对称?高中是在“折叠”这一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直观感受,同时还要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刻化。

  什么是抽象呢?就是当你看到了足球,看到了乒乓球,就会想到圆。但是,如果没有足球,没有乒乓球,你脑子里仍然有个圆,并且你能画出这个圆来。这个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因为现实的圆是三维空间的,而在纸上画的圆是二维空间。

  三、高中数学学习的“六个现象”

  为什么很多同学在初中学得不错,上了高中却学得很吃力呢?原因之一,是不少学生用学初中数学的方法来学高中数学,不真正明白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原因之二,可能是这样的“六个现象”。

  现象一: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总是在看到答案后恍然大悟。

  很多学生在看到题目时觉得面熟,能肯定自己以前做过原题或类似的题目,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越是回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越是没有思路,等看到答案才大喊一声,哇,原来是这样的啊。于是再做,发现还是不能独立地把题目完整地做出来,于是再看答案,再做……

  原因:原来在做题目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解法,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把题目抄下来,没有自己动手整理,导致自己觉得会做了,其实只是在当时把题目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只记得题目不记得解法了。所以,“背题”是万万要不得的,考试的题目千千万,背得过来么?

  解决方法:在做完一道题目后,两个同学结成小组,互相讲解给对方听,让同学帮你检查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还有什么欠缺,发现问题立即问老师,力争当堂把题目理解透彻。可以在一两周之后把这道题目的数据换一下,再做一遍,这样就能彻底掌握这种类型题目的解法,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现象二:会做,但总是粗心,不是抄错题就是算错数。

  不少学生说自己很粗心,经常把会做的题目算错。甚至说期末考试考了96分,丢掉的那四分全是粗心算错的,并对这个成绩很满意。还有很多学生也说,这道题目我会做就可以了,这次算错了没关系,到考试时能算对就可以了。其实,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我要告诉同学们,会做但做不对才是最可怕的。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

  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

  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粗心,因为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粗心,因为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大家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你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粗心,因为习惯有问题。

  很多同学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有的同学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拿数学来说,做题时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如果对同一题能给出多种算法,也有助于检查出错误。

  粗心,因为做题准确率不高。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有选择的多做题目,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是要想学好数学,不做题目不进行针对性训练是无法把学到的知识掌握牢固的。但是也不能盲目去做题,有数量不等于有质量,会做的题目就是做上一千道也没有进步。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挑战自己不会的题目,只有不断地去挑战才能不断进步。

  学数学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是大量做题也不一定是必须的。刷百题不如做透一题!因为你做的每一道题是经过思考得到的是很重要的,而不是靠训练得到的,所以我倒是建议做一个题做的稍微难一点。只有稍微难一点的题,你才能经过认真地去思考,不要做个题10分钟,20分钟都能做出来,有时候你做一道题,用一天或者两天时间,做出来的时候,你会突然感觉你明白了很多事情。只有经过思考之后,学到的东西才是我们自己的,不然它永远是老师的。

  现象三:心态不端正,觉得做不对无所谓,会做就行了。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归根到底,是学习的心态和习惯问题,长此以往,会形成浮躁的性格,这是学习的大忌。

  解决方法: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要想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就要本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去做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在做题时认真思考,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真真正正去理解解题方法,做完一道题目之后当堂回顾,把解题思路复述出来,并将做错的题抄在错题本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将解题的错误率降低,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经常说,学数学很容易,秘诀就是:会做的做对,错过的不要再错!

  现象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好好听。

  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你成绩绝对不会太好,上课时间很短暂,只有45分钟,老师们还要忙着纪律,耽误部分时间,也牺牲了部分同学宝贵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下课后,同学们都在问老师,而你即使不会也不去问,自己空想是不会学会知识的!

  认真听课适当做笔记,不放过任何联想小结的机会是读好书的关键。上课的内容有难有易,不能因为容易而轻视它,也不能因为困难而害怕它。容易的问题思维强度小,但所提供的思维空间却很大,可以把自己的方法与老师的方法进行整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小结,对问题的发展进行预测,为后面更难的问题积累充足的思维惯性。这好比是骑自行车上坡,在平路上达到了一定的速度上坡也就容易了。很多同学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结果到了更难的问题就听不懂了。因此,简单的问题不爱听就必然导致复杂的问题听不懂,一段时间这样就要退步,长期这样就变成了差生。

  现象五:不去整理复习巩固,急急忙忙做作业。

  不整理课上学习的内容就急急忙忙地做作业,是不少学生的作业习惯。

  每天的新授课,都要讲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一些学生常常反映:“我上课时听懂了,做作业时却做不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听课时似乎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懂;二是从“懂”到“会”有一段路程要走,要经历“套用”、“变用”和“活用”三个阶段。“套用”,指直接套用公式和法则;“变用”指在使用公式法则时有所变化;“活用”是在陌生情景甚至“恶劣”情景下也能运用。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这才叫“会”。

  “会”了,不一定“对”。因为有时觉得自己“会”了,其实是假“会”——语境变了,情形变了,于是就不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做到“会”,就要在“宗”字上下功夫。组题训练,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认“宗”悟“宗”。

  “对”了,不一定“快”。熟能生巧,熟则快捷。要做到“见题生法,见招拆招”,一是要全面掌握知识点,二是要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敏捷、严谨的思维品质。此非一日之功。反对题海战术,但主张有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足够的题量,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提高。

  “懂”、“会”之后,防止遗忘也很重要。防“忘”,首先要从理解入手。数学要活学,不要死记硬背,不能死搬硬套。熟则生巧,熟则快捷。记得浅,便忘得快。所以要用心。理解透彻了,理解合情了,记忆就会久些,忘了也容易捡回。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它按先平后陡的“遗忘曲线”下降,越往后遗忘越多。所以课后要及时整理巩固,适时复习,这一点特别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岂止悦乎!

  在小学初中时复习靠老师,到了高中复习要靠自己。因为在高中的课程多,内容广,所以在课堂上不可能经常反复。一节课内容一个星期之内不复习就有可能变得陌生,最好是三天内复习一次。要把问题真正弄懂,可能要“读”或“做”五、六遍甚至十几遍,每次“读”或“做”总会有比原来更多的体会,我不相信人的头脑学一遍做很少的习题就能够把问题理解透彻。求学问从不知到知,从没有印象到有印象,而且还要“印”的正确,“印”的清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定要通过多次的反复钻研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复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疏理和总结,使之形成系统,为解决以后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常要象过电影一样把各科的常规问题过一遍,把各科的课本与笔记过一遍。

  现象六:不会归纳,就题论题,不会把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公式、典型方法,对他们进行概括归纳使之系统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做的事情。其实每个学生也要经常做这件事情。开始时你可能做不好甚至不会做,这没有关系,只要多做几次就越来越会做,越做越好。你先去感觉老师给你的笔记,体会老师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括小结的,以后,可以在老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对知识进行有个性的分门别类,每做一次这样的事情你的认识就会提高一次,多做几次你的思想就有可能升华。平常我们要研究许多题型,做大量的习题,一但抓住了一类习题的本质就要及时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这一本质的理解。分门别类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有条理,便于记忆,便于应用。抽出本质,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现象七:由于一次、二次没有考好,就认为自己学不好。

  现在高中基本都在一周进行一次“周练”,有点称为“周清”。有少数学生,一次、二次“周练”没有考好,就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了。其实“周练”没有考好,只是从一个角度说明这周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太好。甚至于个别学生由于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如他人,就完全否定自己,总是觉得处处不如他人,产生悲观情绪,好像天就要塌了。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每个人总有落后的时候,除非你是上帝。要有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只要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加上你的积极有效的行动,即时合理地调整学习方法,就会有进步的。如果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只可能会越来越差。一次、二次的考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心!

最近很多同学都在问老师,函数章节学不好,怎么办呢?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也贯穿了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那么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及其表示知识点老师从章节给大家讲解,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课程。
下面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及其表示知识点
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规律方法函数为同一个函数的判断方法。(1)两个函数是否是相等函数,取决于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是否相同,只有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相同时,才表示相等函数.(2)函数的自变量习惯上用x表示,但也可用其他字母表示,如:f(x)=2x-1,g(t)=2t-1,h(m)=2m-1均表示同一函数.


角度一 由分段函数解析式,求函数值(或最值)

角度二 由分段函数解析式与方程,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角度三 由分段函数解析式,求解不等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教材一共几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