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生手机成瘾怎么防沉迷?


青少年沉迷手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让孩子远离手机,各方都发出了不同声音。

今年刚满13岁的王奇(化名)因玩手机成瘾已经休学在家,他的母亲非常痛苦。王奇的母亲说:“我很无奈,为了孩子的事,我每天都休息不好,白天还要上班,我真希望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

其实,类似于王奇这种情况并不是孤例,未成年人玩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有数据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近70%。某款一直火爆的游戏总注册用户人数有2亿多,而青少年用户就占一半以上。

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健康使用智能手机,成为当务之急。

用陪伴转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我家娃娃小,才上小学,小孩说太无聊了,才看手机,如果能有人玩,几乎就不看了,问题是,家长老是看手机,小孩自然而然就爱看了。”江苏徐州的一位学生家长丁浩面对记者采访如是说。

丁浩所说一语中的,这也是许多家长所关注的问题。

丁浩还说,上课玩手机就跟我们开会打电话一样,肯定不对,学生玩手机就得控制,但现在的手机太智能,已经成为人的肢外器官。“家长和老师估计也离不了,也不能一刀切,你切也切不动,得利用好它。”

张品家在陕西的一个县城,她家的孩子也是处于小学阶段,孩子玩手机成瘾也让张品夫妻头疼不已。张品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家长以及家里的环境很重要,很关键。

她说,老师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家长尽量不要玩手机。有时候,家长不玩其他的小孩玩,也会勾起自己孩子想玩手机的欲望。

她认为,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如果家长能自律,能管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制造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肯定也会养成好习惯的。归根结底,家庭教育很重要。

北京的一位学生家长常鹏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过早接触手机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手机的信息量非常大,孩子过早接触大量信息,容易让孩子单纯的心灵变得复杂。而且,长时间玩手机非常容易造成孩子近视。

他认为,手机里可以下载一些有益儿童学习的小软件,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做完作业可以奖励玩手机15分钟,帮做家务可以奖励10分钟。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控制玩手机的时间。

他还提出,孩子去学校建议不要带手机,他觉得这个完全不必要,孩子大多数每天都有家长接送,有紧急事件,老师也会联络。实在不行,买只有联络功能的儿童手机,一定不能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小孩自制力太差,手机诱惑力太大。带进学校,肯定会影响学习。

北京的另一位学生家长王智力说,他支持教育部的关于不能利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新规。“孩子每天都在做网上作业,一不盯着就开小差玩游戏了。”

河南的一位学生家长徐威说,家长陪伴的时间长些也能有效控制孩子玩手机。他举例说,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上课,中午在学校就餐和同学玩,放学写完作业带着锻炼一下身体就该睡觉了,没时间玩;星期六上午有兴趣班,下午去新华书店看书,晚上没啥活动就让他玩一会。星期天带着出去走走找小朋友玩,压马路……“基本不在家呆着,所以孩子也基本没有玩手机的时间了。”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周俊华表示,如果想让孩子养成不依赖手机的好习惯,平时可以用阅读带孩子进入丰富多彩的世界,用陪伴转移他对手机的依赖。

建议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关于学生玩手机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也进行了建言。他们认为,应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甚至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能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使用弊大于利,因此他建议,学校应该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入中小学校园。

肖胜方还建议学校完善校园公共通讯系统,在教学楼、宿舍等位置设立更多的固定电话;另一方面,手机制造商可以生产“非智能手机”专门供中小学生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还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

雷燕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危害,如影响学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

因此,雷燕琴建议出台文件法规,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除全国人大代表建言外,在各地的两会期间也有许多代表、委员关于禁止手机进校园提出了建议和议案。

山西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就曾建议严禁山西省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

海口市琼山中学在2017年5月,还为此发布过《海口市琼山中学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倡议书》。

倡议书建议,学生携带手机是为了方便与家长、同学间的联系,能接打电话的按键老款手机完全可以达到联系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不少同学都配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邵某是河北省阜平的一位老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她们学校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非常严厉。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给家长沟通不让孩子带手机进学校,之后如果孩子带手机进校园就没收一周,一星期后让家长来取,再次查到该学生玩手机时就直接将手机当场摔坏,以此来震慑学生。

她说,从目前来看,该做法效果还是比较明显,很多学生基本不敢在课堂上或者课间玩手机了。

应出台相关规定进行防控

关于青少年使用手机问题,相关部门也相当重视,并频频出台相关文件来遏制这种现象。去年,教育部就曾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并提出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并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随后,山东、湖南湘潭等省市也出台相关规定,严禁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

不久前,教育部门也颁布新规不能利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明确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完善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其实,关于利用手机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在此之前,福建、山东、浙江、陕西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出台过相关规定。

除此之外,各游戏机构也在对防止青少年使用手机而作出努力。如腾讯近日又宣布,将在未来一款新游戏中启动“16+”试点。这一举动,将未成年人玩游戏的限制进一步升级。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16+”就是根据健康系统的公安实名校验结果,年满16周岁的用户才可以获得系统授权,直接登录游戏体验。而在游戏中,16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用户仍会受到健康系统防沉迷规则的管理,每天限玩2小时。

最后,北京的一位学生家长董金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家庭的有效控制、虚拟网络环境的治理、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尤其是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才能真正防止青少年不会沉迷于手机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现在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太多了,下面初三网小编就大家整理一下如何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仅供参考。

要想让网瘾少年从网络中拔出,转入正常的学习,光采取“堵”的方法是不够的。其实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进行一定的疏导、缓压,让学生适当、适时、有指导的上网是防止学生的最佳做法。

发现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后,要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家长,别把手机当“电子保姆”

“要指引,履职责,教有方,辨不良。要陪伴,融亲情,广爱好,重日常……”日前,教育部发布朗朗上口的“防迷网”三字文,以及《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筑起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坚实防线。

如果家长自己就是“手机控”“低头族”,如何能指望孩子管住自己?罗树庚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生走上沉迷网络、手游之路,与其成长环境有关。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常常把手机当“电子保姆”,让动画片和手机游戏陪伴孩子长大;有的家长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本为方便联系而买的智能手机也“失了控”……

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发展的躁动烦乱时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改变原有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和秩序。他们一旦上网成瘾,就会出现网络操作时间失控,逐渐发展成躯体上的依赖,难以自拔。

教育部在印发紧急通知中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发现涉及中小学生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宣扬赌博、暴力、色情等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整治;发现学生有沉迷网络等问题的,要及时给予教育和引导,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以上就是初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如何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

不少家里孩子正在上小学或中学的妈妈吐槽,孩子做功课磨叽,半小时的数学题等到睡前才开始做;没耐心还容易分心,听英语学习总心不在焉;学业更是停滞不前,一直在班里排名中下,成绩上不去。

孩子们在家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再玩一会手机就.......”

人手一台手机的互联网时代,不少孩子已经深陷智能手机“沼泽”,而家长们对智能手机这一数码工具也是又爱又恨。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的确确可以在生活各方面为我们孩子提供便利,无论是扫码支付、绿码出行都十分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父母担心孩子通过智能手机接触、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等问题。

每个孩子在青年时期,面对电子游戏、动漫,游戏机都是爱玩爱看的,而在学习上面对困难总会有逃避心理,家长作为过来人比谁都明白其中的心理变化。自律不是与生俱来,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引导。

其实,在心理学界,早就有“手机依赖症”的说法。回看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近视问题、熬夜问题、沉迷问题也多与繁复的手机功能有关。“戒掉手机”俨然成了大众趋之若鹜的宝贵品质。

对于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稍弱的学生群体来说,手机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游戏、直播、动画片电源,无一不是孩子们的心头好。家长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偏航”,成绩下降、茶饭不思、沉迷网络、氪金游戏...因此,在如何对待手机这件事情上,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沉迷手机不可怕,家长方法不对最可怕!无论是放养式还是关心过度,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强制性、一刀切的管教方式很大可能会事倍功半。例如责罚其实是起到了反强化作用;断网、没收手机 ,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加强孩子叛逆;给孩子使用成年人手机,功能丰富过剩,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容易深陷网络世界;使用以次充好的低端产品,无论硬件、软件均跟不上实际需求,还漏洞百出有风险。

广西15岁的小斌,以上网课为由,要求父母购买手机。一个月之后,小斌因没日没夜玩手机游戏,每天睡眠不到3小时。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大脑缺氧,最终导致了中风瘫痪。这样的新闻无独有偶。印度一名男孩连玩6小时“吃鸡”后心脏停止了跳动,家长悲痛欲绝。

让孩子学会自律自觉,摆脱网络的束缚,智能手机的“泥潭”成了每位家长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该现状,全球首款5G智能旗舰学生手机IPRO学生手机P100诞生了。

在帮助孩子防沉迷这件事上,找到科学的方法才能让亲子关系和睦,同时也让孩子逐渐懂得正确对待手机。IPRO拥有一支15年丰富经验的产品研发团队,通过多年自主研发和投入,以专业防沉迷功能颠覆了学生家长们对于传统学生手机的认知,用5G驱动智能生活,推出了全球首款5G智能旗舰学生手机IPRO学生手机P100。

“不止摆脱防沉迷,孩子现在的自律习惯越来越明显。”这是使用IPRO学生手机P100三个月后,一位妈妈对孩子的观察。IPRO学生手机P100自主研发了业界独有的“i自律”系统,同时研发团队联合了多名家长、孩子、老师及教育专家进行体验实验,打造出最优的使用体验。

家长通过“i自律”家长端app,便能对孩子手上的IPRO学生手机进行各类远程设置,帮助孩子管理手机各项功能的使用时间,合理分配好学习生活和娱乐,引导孩子养成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应用授权帮助孩子过滤不良软件及网络信息,驻守好孩子手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真正做到让家长少操心,孩子更自觉。

针对学生群体的特殊身份,IPRO学生手机P100作为专业学生手机的应对功能也同样可圈可点,配置了低蓝光护眼屏、护眼模式,全方位守护孩子的视力健康;内置定位功能可精准获悉定位孩子的位置轨迹,孩子上学放学路上家长更放心了;3200 万像素前置相机,4800万像素+800万像素后置主摄,超清视频像素,无论拍照摄影还是视频通话都让体验感更上一个层次。8G+128G大内存,存储海量学习资料不在话下。

传统印象中的“学生手机”,要不就是仅能通讯的功能按键手机,要不就是另外安装防沉迷软件的普通智能手机,既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而且也做不到真正的防沉迷。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学生手机,IPRO学生手机是目前唯一一款专业的防沉迷智能手机,不仅配置主流,而且防沉迷系统高效实用,真正引导孩子实现自律自觉。

IPRO学生手机P100自推出以来,受到很多学生、家长的青睐。目前IPRO学生手机P100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上,销量在细分单品中都名列前茅,消费者好评如潮。

作为专业学生手机的领军品牌,IPRO以青少年用户需求为核心,锐意创新,为产品进行功能迭代,持续推出专业的防沉迷解决方案,更加速推动学生手机品类的品质升级。正是IPRO这种专注、专心、专业的聚焦战略,让IPRO能够在鱼龙混杂的学生手机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悍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沉迷手机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