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范生不考研考教资?

大三的学弟学妹们好像很多都在积极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哦,马上还有不到十天就要考啦,,教资比起考研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希望大家考的全过!后续关于面试的准备我也会在文末或者评论给大家一些小tips,总之,笔试完之后对于考研的前期准备就要多上心啦。要知道比你优秀的人也在努力,这才是可怕的事情,考研是个选拔性考试,不是及格就行,改变命运不是糊弄做做就可以的,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和长期投入。
下面会针对大家的情况给大家现阶段的复习提供一点建议。

首先是政治的复习:不用管,实话。不要担心自己理科生政治不好就想早点开始,历届学长学姐的经验告诉我们政治是投入最少回报最高的一门考研学科,所以不管现阶段还是考研的整个过程,专业课和英语才是需要你投入大量精力的地方。

英语:背单词,不管是单词书还是手机app或者直接真题单词都OK,最好可以动笔写一写动嘴读一读,手眼口结合增强记忆,每天词量不用太大,20-50个即可,背单词时间控制在0.5h-1h,循序渐进,如果任务量太大第二天经常完不成就酌情减少,计划完不成很容易不开心的,还可能慢慢形成厌烦情绪,所以刚开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形成学习的习惯就好。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同学,譬如现在四六级一个没过的(当然四六级对于英语水平仅供参考,对考研影响不大),英语单词一定一定早点开始坚持背,如果自制力不行试试极光单词(不收广告费,因为是金钱激励的法子所以对自己的约束力更有效)。语法和长难句每天学习一点,积累起来效果也是很显著的,说不定坚持一个月,12月份的四六级也可以更轻松的过啦。
关于英语单词要不要看视频的问题,现阶段自己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可以看,或者当做背单词的辅助记忆方法也可以。不过之前口碑良好的恋恋有词今年被不少人吐槽广告太多,进度慢,看着感觉浪费时间。所以单词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啦,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的话现阶段可以多试几个然后找出效果最优的一两种,试错出真知!

333教育综合:如果是数学师范或者教育学的同学,基本333的这四门科目大学都有开设,相对来说要较为轻松一点。当然不知道大家在上课期间有没有认真学习呐,据我了解有些是靠考前背老师划的重点考过的哦(大学什么样,大家都是明白人,考前三天抱佛脚保命,考研这样的法子根本不行,别说三天,三十天都不行)。

所以现在,因为考研你们有机会再去重新开始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抓紧机会啦!本专业还是有不少便利的,如果本科课本和考研的参考书版本是符合的就不需要再重新购买,这里提醒一下还没买课本的小伙伴尽快把课本安排上,书单如下: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版2016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9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5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9

ps:tb书名很多重复的,很多教育大家都会出教育学相关的书。如果自己不知道如何挑选,可以私信我帮你们鉴别一下,一定不要把作者版本买错哦,不同作者不同版本对于名词的解释或者书目框架都有所差别,对于答题也是有影响的。
如果是跨专业没学过教育学的小伙伴,现在对于课本的阅读要花的时候相对要多一点,建议一天大概1-2h,阅读进度根据课本内容多少看至少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看过一章之后做个简单的框架,知道这一章讲了什么。做框架可以手写可以利用软件,譬如xmind、幕布这些app都是非常好用的。

903高等数学综合:考察内容是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还是提醒一下,没买书的小伙伴先买一下,战略物资准备齐全就有学习的氛围了!书单:
《数学分析》(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高等代数》.王萼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数学分析》(一二三)刘名生,冯伟贞,韩彦昌.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高等代数》. 张禾瑞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没有书的小伙伴买前两本就好,参考书以前两本为主。后两本是华南本科生的教材,如果时间充裕可以买来参考。那么现阶段对于数学又应该做什么呢?
首先本专业(数学or统计or数学师范)的小伙伴,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这两门课应该都是你们的基础课,但具体学习效果怎么样大概自己心里也有个底。自己学过的不一定会,当然考试考的你也不一定会,所以本专业不是高枕无忧的理由。(本科上课时可能代课老师或者直系学长学姐给你题库或者重点,考研可没有华南出题的老师给划重点给题库)。建议学习时间1h/天。

其次跨专业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而同,复习方法也因人而异。如果是工科或者管理学之类的专业学过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话,对于大学数学一些基本的概念认知还是有的。但学科数学的两门专业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学科气息更浓厚也更有体系。一般是数学专业、统计专业之类的会有这两门课,而作为一个大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数分的话会有很多概念定理证明,而高数书上可能会直接给出这个定理并没有去探究它的源头,所以最好还是当做一门新的学科,富有兴趣的去从数分开始慢慢看,及时做课后题巩固。建议学习时间1-2h/天。

如果是没有接触过大学数学的跨考生,譬如文学类的艺术类的跨考华南,首先要点名表扬一下你们跨大学科考研的勇气,如果你的目标足够坚定,对数学也抱有足够的兴趣,那么不要再因为其他原因去轻易否定自己(譬如什么本科学校不好啊,没学过数学啊之类的),你需要做的就是买课本→看书→找视频课→听课学习,不听老师讲课自己啃书真的进度很慢很慢,你难道就想靠自己自学半年一年的成果去和一些数学专业甚至是数学师范专业的同级竞争吗?莫名其妙的自信心有时并不会给你带来成功。数学和纯文科的复习方法是不同的,千万别想着一次性解决问题,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就安心投入,不要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你做会的每一道题,背会的每一个知识点,在考研路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带给你更多一点的自信,这种自信才是真正脚踏实地让人安心的。此处建议学习时长2-3h/天。
对了,如果有机会蹭到本校数分高代的课的话,也是个可以考虑的方法哦,并且不管什么专业的这个方法都是适用的。不过此法得看学校课程安排和自己时间安排,并且听一节两节的话效果不大,能跟着半个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才能慢慢看出效果来,暂时仅供参考。

11月份的话大家对于考研就是一个准备步入学习状态的阶段,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尤其跨专业的学弟学妹,现在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专业课就以理解课本为主。以上就是对大家目前的学习建议啦,希望大家在考完教资的这段时间,适当放松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上有所收获,至于之后的寒假篇暑假篇,敬请期待哦!

非师范学校非师范专业考教资,考编不对口,不符合要求,还有必要考吗?我麻了#教师资格证

有个证在手比没有的好,不要信这些,不是考了没用,多考一个证,就为以后的工作多了一条选择道路。也不至于以后想跳槽的时候被证件束缚了双脚

其实我觉得考这个证之前需要了解一些从事教育行业的要求 因为教资并不是那么好考 挺费时费力的 虽说多一个证确实有好处 但是如果将来真的有条件限制你说当初费那个时间干啥呢是不是 而且最好不要把教师当做退路 因为教师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当 也不好考 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太多了 所以我建议考之前还是考虑考虑不要盲目跟风考教资 因为有人比你需要这个证 当然如果跳槽或者你们的地区允许非师范当老师也可以

那我还是先考着吧,反正现在也没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书也买了,app也下了,即使以后没有做老师,去景区打折也不错呀

我为了能用这个证,考研跨到了教育学

现在教育类研究生直接发教资证,不用考了吧

你考的是哪个学校的教育学啊 考研的时候考数学了嘛?我看这个专业好像不需要考数学 我数学不太好 我也有想法跨专业考教育学研究生

说没用的是想以后少一个竞争对手吧

那确实不是,是真的当老师以后才知道,有些地方考编对于专业,学历,还有应届非应届要求有多严格,我师范专业,高中教资,前两年毕业一门心思出去闯,现在想考市里的编制,名额都很少了,有的城市不是应届还不让考,所以现在在努力考研了

看个人追求吧,但是我不觉得考了没用,很多地方还是不限专业的,多一个证书还是会多一个机会的

现在双减政策下,真的没有必要考

双减又不可能真的不补课。只能说是一对一的需求增加了。

看你想考城区还是县城乡村了,基本上城市越好限制越多,限应届,限专业,限师范,小城市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三四线的话跨专业非师范非应届城区偶尔也是有招的,不过大部分还是县城乡村

先不说限制专业,二线城市以上的都得是研究生起步,加上本硕专业都是师范

其实现在有很多很多免费师范生了偏远地区也是安排给他们了,还有三支一扶啥的,根本就不用愁没有老师好吗

倒也不是,之前有看过南京的编制,初高中编制本科就可以,但是限制专业对口,应届和师范,只有两个区高淳和溧水不限制专业,但也需要是师范类,其他的一线城市就不太了解了,还有上海高中好像要求研究生,反正确实并不是顺考了证就能当老师的,还是看自己以后生活的城市叭

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但进入2022年,竞争比以往来得更加激烈。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这也是年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另外,受疫情影响,近两年的海归留学生越来越多,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竞争更加激烈。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0万以上,比去年整整多出近10%,创下最近6年新高。与此同时,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还有超过100万海归学生加入求职大军,求职市场史无前例的惨烈。

从薪资水平来看,基本与学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学历水平越高对应的起薪越高。从上图可以看出,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平均起薪最高。基本与学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学历水平越高对应的起薪越高。

“教资”热快速升温自2015年教师资格证改革后,师范生毕业即拿证的“特权”被取消。也就是说,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想要当老师都必须通过全国统考,获取教师资格证。

2018年下半年,教育部又陆续发文,要求所有机构从事学科培训的教师也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至此,无论是想去公办、民办学校,还是想在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教师资格证都成为硬性门槛。“教资”热在随后几年快速升温。据教育新闻网数据,年三年来,报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从2017年的310万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890万。跟风报考教师资格证,不仅是因为考试相对简单,背后还隐藏着一种观念。很多人认为,老师这一职业没有很高的专业门槛。许多没有接触过教育学或者接受师范教育的人甚至认为,教师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拥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多少,是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

部分行业遇冷冬,招收人数缩减工作岗位的总量有变化,同时就业结构也出现调整。

相比企业招聘,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没有被辞退的风险,虽然有些地方推出了绩效考核,但只要不是混子就不是问题。公家单位的薪水福利在社会排名中上,总的薪酬(包含五险一金)比大部分的企业都要高一些,这也是大家看中的特点之一。公务员的名声好,大部分家里人都会对公家单位感到自豪。但不是所有的基层公务都很轻松,很多基层单位是很忙的,所以每年都会招公务员,特殊岗位每年岗位流失的也很多。基层公务员数量大,升级是相当的困难。没有领导赏识,没有很好的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晋升的。很多人都没有机会晋升,适合大部分过安定日子的人。就算是领导,责任也很大。最终大部分考公人员都是不能上岸的,毕竟招的的人数有限,最终还是要去企业上班。理性的看待考公,公务员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要过分执着,企业上班也不一定比公务员差。而且这个社会是需要企业来创造财富的,需要企业给政府纳税,不然怎么给公务员的发工资。

近年来,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推迟就业,选择继续读研。

从人才的供给方面看,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应届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苛刻,而企业每年所需要的员工并没有出现快速的增长,近两年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行业内出现缩减招聘或者裁员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在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应届毕业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企业或者单位会提高求职门槛和要求,去筛选更加合适企业的人员。于是,很多本科应届生不得不推迟就业,继续学业,进而造成学历内卷——考研大军日渐庞大。考研将逐步成为中国的二次高考,研究生的性价比降低。

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人数高达457万,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了80万。

近日,全国研究生录取线出炉,2022考研分数线平均上涨10分,考研总计476万人次中有300万落榜。

今年国内的庞大求职阵容可能是这样:1000万应届毕业生+80万海归留学生+百万考研失利党+百万考编落选者。一面是就业空间缩减下被社会抛弃的恐惧焦虑感,一面是狼多肉少的现实环境下进一步的妥协和退让。

这样看来,除了不断修炼自己,让自身能力更好的匹配这些环境及政策变化之外,无论是想提升在职场的竞争力,还是出于想进一步的往研究生等更高学历深造又或者是想转向教师或者其他行业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考虑,提升学历都成了当务之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资不是师范专业不能考了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