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央美院一年招多少本科生?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办于1941年,其前身为省立福建师专艺术科,首任系科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留法美术教育家谢投八教授。

1950年9月18,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改为福建师范学校。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1952年8月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学院合并,仍称福州大学。调整合并后的福州大学内设艺术系。1953年9月5日,原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同年撤销艺术系,分设图画制图系和音乐专修科。1958年制图专业划归物理系,将美术与音乐二个专业设置为艺术系。

文革期间,学校遭受严重破坏,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于1970年宣告撤销,1972年6月复办。1977年恢复高考。1985年1月,学院决定撤消艺术系,分设置美术系和音乐系。1993年12月,经福建省教委批准以美术、音乐两系为基础成立艺术学院,美术系成为隶属于艺术学院的两个系之一。

学院现有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美术学博士点,美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美术学福建省重点学科。3个硕士点:美术学(油画方向、国画方向、装饰画方向),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方向、环艺设计方向、服装工程与设计),艺术学(艺术文化学方向);以及艺术硕士、高校教师硕士2种专业硕士;美术学、艺术设计、服装工程与设计3个本科专业。学院共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867人。专任教师80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讲师28人,助教21人。 

新校区美术学院楼群建筑总面积12778.2㎡,其中教学楼面积7170.3 ㎡,行政楼与展厅面积3721.3㎡,雕塑楼面积1886.6 ㎡ ;教室37间,服装工艺实验室、漆艺实验室、动漫实验室、陶瓷工艺实验室等15间。 此外,学院还拥有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漆艺术研究中心以及雕塑艺术研究所与美术研究所。先后被授予教育部“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与“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科研方面,近五年来学科共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部级奖19项,高校人文奖2项。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0篇,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及画册85部。共承担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0项,企事业部门委托4项。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我院教师有12幅作品入选,作品分获金、银、铜奖各一项;《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学院教师获银奖1枚(金奖空缺)、铜奖1枚;2003年福建省遴选10位优秀国画家晋京参加“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我院占3人。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性大赛均获好成绩,教师多人次获优秀指导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

在对外交流方面,学院曾先后聘请刘国松、全山石、黄胄、陈十发、赖少齐、薛永年、邵大箴、易英、曹意强、丁宁、周星、许平、陈丹青、朱青生、吕品田、黄惇、邹跃进、邱志杰、顾振清、曾璜等名家到学院讲学并现场示范作画。我院教师近30余人次先后赴北美、欧洲、亚洲、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考察访问、讲学或办画展进行艺术交流,得到国外同行较高的评价。学院接待了来自法国、比利时、匈亚利、芬兰、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

教师队伍中共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7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32人。部分教师还在各级美协、艺委会等社会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日趋合理,逐渐形成良好的梯队态势,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学科发展

1、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在师范教学的具体运用 

20世纪30年代末,因抗战需要福建省人民政府迁至永安,福建省立师专随后在永安下岭成立,艺术科作为师专的一个重要学科由当时著名的留法教育家谢投八教授创办。谢投八先生(1902—1995)原名葛民,1918—1928年赴菲律宾大学美术系深造并任教。1928—1934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里昂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画家亚米·洛伦斯。1933年,谢投八与黄显之、吕斯百、刘开渠等知名艺术家在巴黎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并发表宣言,决心以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对中国美术道路进行探索与开拓。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赴法留学期间居住于谢投八先生的公寓中,两人相互交流对中国美术发展道路的认识,言语投机,引为知己。

1941年应福建省政府之聘,谢投八先生回国创办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任科系主任、教授。谢投八教授提倡“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他要求:一、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要兼任班导师,并且带领学生下乡体验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二、每一门课程都要配备科代表,以便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参考。此外,谢投八教授还十分重视基础教学,他认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必须严格地进行素描写生练习,以培养坚实的素描功力和写生技巧。他主张以短期作业为主,长期作业为辅,在量中求质。同时,适当地穿插一些长期作业,以求得进一步的提高,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相联系,短期作业则必须以线条为主,明暗为辅的表现手法,突出结构的研究,力求以块面塑造物体的体积感。50年代初期,全国风行学习前苏联契斯恰可夫体系强调以长期作业为主的素描教学方法,但谢投八教授从师范院校的特点出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思想,这种重基础、严教学、强能力的办学理念促进了美术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美术实用人才。

2、民族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吴启瑶()是福建早期民间美术研究的代表,民国14年(1925年)8月,吴启瑶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师从刘海粟。旋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系,攻读西画。在此期间,认识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并建立深厚的友谊,徐悲鸿曾赠送吴启瑶3幅国画精品。193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当研究生,1943年回福建任教。60年代初,他怀着发掘本省古老民间艺术的强烈愿望,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跑遍八闽城乡,在闽南、闽东、闽西、闽北等木刻年画重要基地,就有关福建省木版年画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考察、收集资料、分析论证,撰写出《福建省木版年画研究》一书,并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列为重点出版选题。同时还接受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稿,从事有关闽江风景水彩画的创作,并受该社委托,与漆器老艺人李芝卿合作,撰写有关福建漆器的名录画册。可惜的是,《福建省木版年画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出版,其书稿于文革期间被毁。

3、兼收并蓄——多学科、多流派影响下的美术学科

      1950年代,吴宗翰、陈运义、宋省予、林子白、苏瑞庭、刘正咏、叶淑华等教授先后到系任教,充实了艺术系的师资力量,使得美术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当时的既有以谢投八为代表的法国巴黎学派画风,作品追求理想的美和浪漫主义情调,如现存的《土耳其卫士》、《巴黎少妇》、《黄韵秋女士》等,画工精致、变化微妙、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以吴启瑶为代表的日本学派,提倡对色彩学、图案构成的考究,重视户外写生,强调作品内容应富有生活的情趣和时代的气息;还有以吴茀之、林子白、宋省予[1]为代表的传统中国画学派,讲究法度,注重修养,主张“融百家之长,中西贯通,以书入画,突出写的书卷趣味”,既取法古代名家,且能追溯时代。另外,吴宗翰先生因早年深受鲁迅先生艺术思潮的熏陶,投入新兴木刻运动潮流,与古元、李桦、黄新波等名家交往颇深,因而在学科建设上也大胆地引入了木刻版画和美术理论的课程,创作上始终坚持艺术与人民的紧密结合,倡导通过描绘秀丽山河来讴歌伟大的祖国。

4.与江浙名校的深厚渊源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部分优秀毕业生先后到美术系任教,如:谢意佳、张懿美、高一呼、郑锡安、林以友、杨启舆、童仁三等,成为我院美术教学与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以扎实的绘画功力坚持艺术创作,引领了福建艺术创作的方向,影响了大批的艺术后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系的学术研究气氛进一步活跃。尤其是美术系成立后,美术系所取得的学术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为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文革结束后,师范院校恢复招生,大批精英美术人才齐聚师大艺术系。由于办学的需要艺术系美术科将叶锡祚、林碧峰、翁开恩、朱宇南、曹三长、陈平国、薛行彪、林之耀等名家请回课堂,同时还从浙江美院、中央美院等高等院校引进了沈远、尉晓榕、翁诞宪、苏卫婴、翁星宇、木娜娃、章雨等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艺术系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如:翁振新、胡振德、范迪安、陈方远、张明超、李晓伟、陈宗光、阮界望、吴燕平、徐志坚、林容生、李豫闽、王耀伟、林志强等。

80年代中期美术学的学科队伍建设已日趋合理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了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高一呼创作的《鸽子》入选全国第六届美作品展览获优秀奖(最高奖),送日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杨启舆创作的《金山银山》入选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薛行彪的油画作品连续入选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其中作品《边陲金秋》获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1985年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画展》,我院年轻教师创作的《我们的十平方》、《夏至》等四幅作品入选,其中李豫闽创作的《夏至》获优秀奖。

2. 艺术创作与艺术视野的全面拓展

进入90年代,美术学的教学与科研取得长足的发展。全系共有146件作品入选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或发表在全国性刊物上,并有9人、12件作品在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或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览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401件,其中获奖98件,61件作品发表于国外刊物。

90年代中后期,学院的中国画创作迅速崛起。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上,朱宇南《鲁班世家》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海峡民间故事》获第9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青年教师卢志强创作的《绣红旗》入选建党80周年作品展,获优秀奖。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上,翁振新创作的《磐石无语》获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金奖空缺)、《无声的辉煌》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张明超创作的《对话》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在山水画创作方面,杨启舆教授潜心研究青绿山水画,作品《激流竞舟图》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青绿山水画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金山银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林容生则立足本土,以闽地山水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山风送我茶香来》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细雨诉春风》入选“中国的四季”美术展获铜奖。

1993年8月,学院40余位教师的250多件作品在香港举办了《名家绘画精品展》。此外,学院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制作了一批壁画、雕塑,承接了一批重要的工程,如我院教师参与了福建省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半景画”设计,参加了省科教成就展的设计方案竞标,特别是庆祝国庆50周年,学院教师设计的“闽龙出海”进京彩车参加北京国庆检阅,荣获首都国庆游行总指挥部颁发的优秀奖。1998年春,我院成功举办98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2000年,我院成功主办“中日名家邀请展”,在亚太美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三)新世纪美术学的大发展

1.学位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5年底学院申报美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成功,成为全国第八个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同时也成为东南地区唯一一个培养两岸高级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进入全国省属高校的前列。美术学二级博士点的申办成功使学院的整体实力、社会声誉和竞争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提高学院办学层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2007年我院再获艺术学一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重点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十五”期间,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体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8年美术学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福建省重点学科”,从而标志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步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3.办学规模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十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原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上,2003年增设雕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此外,成人教育的办学层次有所提高,类型有所增加,在面对成人教育大幅度萎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学院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美术、艺术设计师资和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学院拥有1个美术学博士点,3个硕士点(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艺术学),4个本科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雕塑学)。

二)教学改革成绩喜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过68年的办学历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产生巨大影响,如: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前澳门美术家协会会长缪鹏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博士,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罗一平博士等。

      近期,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学院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7年,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许良夷同学在“中华杯” 国际男装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铜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杨同飞发明设计<对称式立交桥>获得国家设计专利权。2007年美术学基地班学生张曼荻在第三届《华语动漫盛典——华语金龙奖原创动漫艺术大赛》中获得“内地港澳台最佳插画奖”。

十五期间,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改立项2项,教材立项1项;获省级优质硕士学位课程1项,省级教材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精品课程5项,校级教改立项(含多媒体课件、新世纪教改等)18项;校级优秀教学与教案立项5项;校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篇(含国家级及省级学报等)。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国家“十五”重点图书项目子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12项。全院共有108件作品入选全国性美术展或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其中,有18人、51件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或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全院教师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2篇;入选省级美展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达350余件,获奖28件;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及画册68部,录制国家级电化教材10部、136集。12件作品和论文、论著获得福建省百花文艺奖和省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

学院教师近20人次先后赴北美、欧洲、亚洲、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考察访问、讲学或办展;学院接待了来自加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主办5次国内外校际间的师生作品交流展览。此外,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了许多重大项目的装潢装修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及展示陈列、广告、服装表演、CI设计等任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闽台民间美术研究异军突起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与台湾隔海相望,本土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血脉又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我院充分发挥地域与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侧重研究福建与台湾民间美术的渊源与流变关系。近年来,随着闽台文化交流的纵深发展,这一方向的研究被不断拓深拓广。

2005年我院美术学博士点申报成功,《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作为美术学博士点的第一研究方向成为了东南地区研究闽台民间美术的重要平台。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李豫闽教授长期从事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研究,其个人专著《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话语·情境—当代美术丛论》从艺术家个人的立场、经历、体验和经验出发,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开掘和应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深刻的阐发,以此为闽台民间美术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李豫闽教授曾先后承担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闽台民间美术的渊源与流变》、国家“十五”图书重点建设项目子课题《图式与背景——闽台民间美术》、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闽台民间艺人调查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闽台民间美术比较研究》、《当代艺术主题表达与传统文化资源应用研究》及福建省教育厅课题《艺术文化学研究》。此外,李豫闽教授还组织学术组骨干力量编写研究生教材《艺术文化学》,并应用学科交叉方法对海峡两岸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

纵观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的趋势与现状,联系学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将是学院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根据学校创建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并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美术学的传统优势,积极拓展设计艺术学的发展空间,实现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的协调发展。依托美术学博士点与重点学科的平台,发挥学科的传统优势,在国家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形势下,结合区域资源与地方优势,创建学科品牌,强化办学特色,立足区域文化与闽台美术的比较研究。大力加强本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确保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将本着以高端学科研究带动学院教学与科研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走出一条适合于学院教学与科研发展的路子。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有自身的潮流与方向吗?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内在的逻辑与上下文关系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讲堂。”3月29日晚,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五讲上线,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批评家、策展人、博士生导师何桂彦走进直播间,从美术史的角度,为约/cloud/h5/3312

我出生在新疆兵团,从中学始学画,并在团场绘画比赛中得过第一名。

恢复高考后,先是在一般高考中考取了塔里木农大,后在征求志愿时我选择了放弃,转而参加自己喜欢的当时仅有的艺术类学校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美术中专的考试,从阿克苏考区上万名考生中胜出,毕业后在阿克苏文化馆做专职美术工作。1982年再次参加高考,当时分别考取了中央美院美术史、中央工艺设计、西安美院油画、新疆师大美术等院校专业,其中三个是绘画和设计专业,央美是美术理论,因中学时代开始偏重文科,在一半喜欢一半懵懂中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系。后来这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艺术实践,也证明了这可能是这辈子选择最正确最没有争议的事。青年时代要有理想甚至幻想,但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是重中之重,不可马虎。

三十多年前的北京,比现如今要单纯可爱许多,春天的芳香、夏日的绿荫、秋季的灿烂、冬季的肃穆,人际关系简单朴实、自然环境纯洁宜人。老胡同、旧房子、王府井、天安门、大栅栏、六必居、帅府园、烤鸭店、馄饨候、刀削面、东来顺、美术馆、故宫物馆、景山、北海,以及煤渣胡同、金鱼胡同、棉花胡同、南池子、北池子、南河沿、北河沿、皇城根、东安门、百货大楼、东风商场、协和医院、灯市口、老教堂、东单一条、东单二条、东单三条、东四大街、西总部胡同等等,都在位于校尉胡同的中央美院周边,伴随我四年的大学光阴。清早晨练跑圈,傍晚同学结伴满大街瞎逛看粉,周末在美术馆看展览,到王府井书店排长队买书,去故宫看绘画珍藏展,去人艺看经典剧目。无聊时去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扔二踢脚。冬日在北海公园滑冰,秋季去香山长城看红叶画写生,圣诞节在老朱带领下捧着学生证冒充圣经,去老教堂混圣餐听圣歌。时不时同学凑钱去东来顺买大桶散啤酒宿舍狂欢撒野。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半夜三更与北大清华等兄弟院校同学扯横幅扛大旗到天安门广场庆祝狂欢。比较过分的一次,是几个系的十几位同学及留学生,在美院学生宿舍楼顶层活动室,喝着啤酒,以反讽方式大唱“语录歌”至半夜,声音太大传播很远,被协和医院告发,民警来美院调査,但同学互相遮掩,老师有意袒护,故而什么也没査出来。那时有些懵懂、有些幻想,但却紧张充实、自由快乐。

1982年9月初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央美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典礼,在美院南侧的帅府园交通中队礼堂举行。由赶上了江丰院长要给新生讲话,所以这个开学典礼显得意义很不寻常。江先生早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平反冤案,重新冋到美院主持工作,深得民意,也深受全国美术界的爱戴与关注。记得老先生的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给我们讲从艺先做人的道理,讲吃苦耐劳的必要性,讲读书积累的重要性,讲报效祖国的使命性,这些话如今余音绕耳,难以忘怀。未曾想,仅仅过了士几天,老先生猝然离世,令人痛惜。如前面所述,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实际也选择了活法,选择了未来的发展道路。

央美尊师重教传承有序的严谨学风、鼓励创新的自由学术空气,一直影响着我的艺术人生。另外补记:同在是年的9月23日,首次访华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专程参观了央美,给我的大学新生生活添上了别样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令人无法安静、令人不能不躁狂的时代。《人民日报》发起关于“真理”大讨论;《大众电影》首次出现引发全国骚动的接吻图片;《中国青年报》发起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西单出现的首个民间现代艺术展;以四川美院为代表的“伤痕美术”群体引爆人们的价值观;李小山振臂一呼“中国画穷途末路”;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并倡导形式主义探索;“85新潮美术”引发的本土现代主义浪潮;《中国美术报》创刊停刊;中国美术馆“首届现代艺术大展”等等。那是没完没了出“事”的年代,是一个国家由封闭到开放不得不经历的“乱七八槽”的年代。平心而论,没有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就不会有经济、文化、当代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当然话说冋来,那个时代虽然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和单纯度以及教育质量都远超今天这个时代,是步还是倒退?是个无法避的问题。

几乎在我跨进中央美院的同时,久违本土半个多世纪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派、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流派信息,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从邵大箴、李春等先生给我们上课带来的林林总总的现代艺术资讯,到相继在京展出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250年艺术大展”“印象派艺术展”“贾科梅蒂雕塑展”“亨利·摩尔雕塑展”等展事,在眼花缭乱中,资讯的密集重叠,让人脑胀心疲,悲喜交织。喜则:闭关锁国多年,“十年文革”的拖累摧残,国家经济极端落后,文化生活极端贫乏,可谓命悬一线,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需要太多的补课,需要太多的知识信息。他们来了,如狂飙突进,如摧枯拉朽,怎能不喜?悲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良莠掺杂,泥沙俱下。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囫囵吞枣安能不噎?是故,起哄、模仿、跟风成祟,热热闹闹,潮进潮退,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生动写照。当然,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活与今天差异悬殊,物质生活的贫乏在今天难以想象,但大学生高昂的精神面貌和玩命的学习态度,也是今天无法比拟的。我们当时课程安排很满,晩上抢座位听讲座,周末揣着馒头带着军用水壶在中国美术馆或故宫和历史博物馆待上一天,看展览、藏画、文物,有很大的紧迫感。“穷日子”下的80年代教育,与“富日子”下的当今教育,投入与产出比为何反差巨大?这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反思的。

人们常说,8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精神生活却绝对饱满充实。在京著名的艺术“八大院校”中,由于距离较近,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中央美院与中央戏剧学院走得比较近,中戏的师生经常来美院听讲座,而由中戏唱主角的校际联欢,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记得开学不久,校的联欢晚会在帅府园交通中队礼堂举行(这也是央美多年未解开的一个结,堂堂皇家美院,由于身处闹市,地价金贵,弹丸之地容不下一座像样的礼堂,所以,厚着脸皮向邻居借用成为常态)。那晚的联欢以中戏1980级岳红、姜文他们班唱主角,岳红的小品《卖花生仁》赢得满堂喝彩,姜文与几个同学的小品《车站》也是包袱笑料频出,的确很棒。他们这个班后来岀了不少大明星,大约早已记不得央美这帮屁颠屁颠只剩傻看的苦主。当然,术业有专攻,两个院校真没什么好比的,正因为明了这一点,央美才没出上海某画画名家与姜哥比拍电影终气死自己的荒唐事。补记:每个周末央美都会在留学生食堂举办舞会,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的美女、电影学院和中央工艺的帅哥,常常让舞会热点频现,叫喊连连。央美这边出彩的是从川美调来的高小华,他身着皮衣皮裤长马靴礼帽腰胯长刀,跳着夸张奔放的西部牛仔舞,吸引了很多外来美女的眼球(央美自己的美女资源比较匮乏)。央美与协和医大的舞会联欢则十分另类别扭,他们多为女生但个个像修女,有点冰冷坚硬不食人间烟火,与美院男生的热情主动形成明显反差。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尚未大面积普及,央视开始搞春晚,其实那也纯粹是为除夕夜有电视人家添点下酒料的闲事,并不像今天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关注越多,诉求越多,歧义越大)。在央美过第一个集体化的春节,便是在温普林、费大为、朱青生、易英等几位学长的幽默而快乐的策划中度过的。首先,他们早早就向全系师生(当时美术史系老师比学生多一倍,能记得名字的有金维诺、邵大箴、李春、张安治、冯湘一、汤池、孙美兰、张同霞、彭红远、薄松年、佟景韩、王洪建、薛永年、邓惠柏、贺令华、周玉秀老师等)发出通知,大家都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系里的“春晚”,但同时要求各自准备像样的礼品带上。大家暗比才艺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准备的“礼品”花样百出,有的去商场买来精美礼品,有老先生献上字画,易英则拿岀一幅装框考究的写生油画等等,不一而足,甭管贵的贱的雅的俗的大的小的,一律封装编号,在热闹气氛中抓阁抽签礼品易主,惊喜叹气怪叫声混杂,那气氛着实感人。期间,薄松年先生献上笑话,有老先生献上一段京剧清唱,温普林学长献上卓别林片段,我则来一段口琴独奏,有的献上小品等等。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远高于过去,但在精神质量上却退化很多,感慨,怀念。

那个时代资讯传播极不发达。《美术》杂志成为大众艺术刊物的代表,也有太过阳春雪的《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均来自央美,由于发行少覆盖面窄,终究曲高和寡,受众寥寥。还有半专业的《连环画报》《江苏画刊》凑数,一些作品传播甚至还要仰仗如《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等文字型刊物的封二、封三、封底,谁的作品一“发表”,那个狂热劲能超过范进中举。可以说,当时传媒的落后是与本土经济的欠发达同步的。由于上述原因,催生了央美大门口U字楼门脸上的学院墙报。我当时在学生会任职,与学生会主席王水泊以及热心学生工作的朱青生、温普林、刘士忠、李迪等诸位几经商量合计,第一期墙报便顺利出笼了。墙报采用绘制报头、加分栏标题、加贴原稿的形式,这其中有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绘画、摄影、诗歌、散文、游记等。印象最深的三件作品是:一是轮着墙报周沿写的评论,字转到两边是横的,到下沿是反的,阅读者被迫跟着转圈阅读,其状滑稽;二是温普林的漫画《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将系里的诸位先生和他们班同学系数画出,各个惟妙惟肖,费大为躺在甲板上抱着“晕海宁”最为夸张,该作品让绘画各系的同学自叹弗如;第三件“作品”是留了个大白框,出题曰:什么是艺术?一周下来,填满了奇形怪状的“答案”,诸如艺术就是非艺术、艺术不是东西、艺术是一泡屎等“答案”,其中不乏学院的一些著名教授学者的手迹。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任国家元首的邓小平决定搞大庆,核心内容便是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和各界群众的游行活动。起初,要求以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群众”们组成方队走正步,央美、工美、中戏、国戏、中音、北舞、北电、军艺等“八大艺术院校”,集中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操练正步和方队。正值七八月份,大热天很遭罪,伙食待遇虽不错,但练了半月未见成效,怎么看都像电影里被打败的“国军”溃败稀松散漫的效果。原因很简单,艺术院校自由散漫是常态,让他们按军人方式走路作态是没有道理的。眼看国庆日逼近,再拖下去要摊上大事,组织者遂将情况上报团市委团中央,后来接到通知称不练了,到时排个方队打着旗子喊着口号乱走即可。也有消息证实,不光是艺术院校练不成,连清华北大那些看起来挺严谨的院校都大呼受不了。正是顺应了民意,所以那一年的国庆游行显得格外亲民和人性化,也才有了北大学子在方队通过天安门时打出“小平您好”的感人事件,而我们艺术院校的学生方队是一路蹦跳喊叫通过主席台的,也被媒体评价为最乱和最艺术的方队。这也和当时政通人和、开放务实的政治气氛有关,它对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利大于弊,也对推进当时的学院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代的中央美院学生会,据说比现在的央美学生会强很多。那时学生会常组织大家出去踏青逛景,附带着吃喝玩乐,而现在,据说成了政治组织疏远了学生。当时的美院学生稀少,如壁画系几个年级合计也不过几名学生,雕塑系四个年级合计区区十几人,也就美术史系学生稍多点,整个1982级各系合计才二十九人。那时上级下拨学院经费每年不变,不与学生人数挂钩,学院又不能收学费,因此少招生或不招生是无奈之举,几乎每个系都会出现缺招一届或两届学生的现象,所以全校学生总数也就一二百人。记得差不多每年开春,学生会都要组织各系各年级的活跃分子出去春游,这一出去,学院内也就空了不少。记得1986年那次去慕田峪长城春游,范迪安、尹吉南、吕胜中、龙力游、高火、周祁、陈淑霞、金日龙、刘永刚、张露、曲光、周伟、娜尔、刘丽萍、薄建新、曾涛等三十来个同学,提着双卡录音机,带着啤酒和小菜干粮,在破败荒凉的长城上,度过了难忘的一天。那种自然、真情、野性、放纵,今天看来有点荒诞奢侈,其至有点虚无缥缈,但没有理由不怀念那个时代,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

80年代的首都,虽然离今天并不遥远,但又总感觉过去了几个世纪。老街、灰墙、青瓦、鸽子、煎饼、豆浆、油饼、尘土、老公交、自行车,以及时不时传来的叫卖吆喝声,沙哑的京胡伴着并不专业却执着的票友的唱腔声,让那个有点灰色却很透明的年代拉得很近。美院在温普林、毕建锋等几个好事者组织下,串联了中央戏剧、中央工艺、音乐学院、电影学院等院校的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排演中外名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舅舅的梦》和老舍的《茶馆》等剧目。由于有专业院校师生的积极参与,所以在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大大接近了专业水平。特别是排演《茶馆》,不仅获得了北京人艺在服装、道具方面的大力援助,甚至得到包括于是之、蓝天野等大名家的支持。

记得还是在帅府园交通中队礼堂,《茶馆》隆重上演,美院的许多老先生及同学,还有兄弟院校的凑热闹者,挤满了大礼堂,人气爆棚。其重要看点在于“穿帮”,高仿的舞台场景里,时不时会见到电视机、录音机的身影,造型逼近原作的人群里,可能会闪现红卫兵身影,以及跨时空的对白、招贴和用具等,用当时的说法叫“穿帮”,用今天的说法叫“恶搞”。令人忍俊不禁。

行为艺术传入大陆的准确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而央美是其重要的萌发地。1983年暑期,央美校园里来了一帮法国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从作品的参观交流,到比比画画的语言交流,到学院操场的在大块布幅上的两青年集体绘画行动,再到互相在脸上、手上、衣服上的绘画涂鸦行动,临了,央美学生现场做了一件令法国佬瞠目结舌的作品——将车棚里的几十辆师生的自行车,像堆积木那样码成了一座山。作品成了,视觉麻了,却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公安民警担心有人搞破坏四下凋査,毕竟,在当时的中国没见这样做“作品”的。那年,以温普林等为组织者的行为艺术活动,渐渐从美院渗透到北大清华等院校,作品形式以包扎为主,穿插着摇滚和现代舞表演,最终酝酿1987年有上千青年人参加的在长城的《大地震》综合行为艺术。那时作品的语言虽然显得幼稚粗糙,但是它发出了强力的声音,对打破艺术的传统禁忌,开拓观念意识,丰富艺术语言表达,具有里程碑意义。有了这些铺垫,“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上岀现的多件行为作品,以及90年代各地出现的行为艺术浪潮,便不难找到上下文关系。

央美当时被全国艺术界誉为皇家美院,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国内外艺术资讯,还有令地方艺术院校羡慕嫉妒恨的实习经费。经费按年按人头划到系里,这在当时人们普遍月工资三十来元的现实中,的确很有优越感。记得1983年的实习,是由尚在读研的朱青生给我们带队,在实习准备会上,他严肃认真地宣布了实习纪律,临了,他悄悄提醒大家多带武侠书,少带专业书。在南下的火车上,他自豪地拿出一本《射雕英雄传》向大家炫耀。在南京玄武湖,老朱带大家下湖游泳,湖面大得出奇,多数人只敢在岸边狗刨,我游了不足百米赶紧折回,只见老朱乘风破浪,硬是游到了干米外的对岸,大家看得眼睛都绿了。后来得知,这家伙长在长江边,读大学也在南京,浪里白条之名不虚。在山东四门塔,汤先生带我们爬上高架画洞窟剖面图和平面图。在普陀山海滨,陈二幼几个泡了海水趴在沙滩晒太阳,结果被烈日灼伤(正确的做法应是用淡水冲洗后再晒日光浴)。不管是集体实习还是分散单独行动,不管是去哪座城市,基本上是奔着博物馆而去的。在上海,我们奇怪博物馆怎么会在南京路闹市,餐馆里的跑堂则对我们这些外乡人一人喝十几大杯啤酒大惊小怪。在大连,老旅顺的丰富馆藏远没有长得像火焰一样的松树迷人。在天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人往往会反向指路。在太原,除了晋祠真的想不起来那座城市的模样了。在西安,老要揣摩兵马俑与关中人的面相关系,为什么几千年没有变化?实习的收获不仅仅是阅历史,还在于阅人阅风情阅社会。

在央美的大学时光以外,学长、同级、学弟学妹们的行踪是我乐意关注的,不管他(她)们是荣华富贵,还是一介草民,我都会常常送上祝福。朱青生活跃在北大;易英留在央美做教师爷;费大为早年在欧洲,近年多在京做策展批评工作;侯瀚如以独立策展人身份驰骋于国内外;温普林早年热衷于行为艺术研究和藏区纪录片拍摄,近年在长城脚下经营自己的“温家堡”庄园;王为民早年去了曰本做文化研究;王林的主场当然是四川美院,但策展和批评工作遍及国内外,近年分别在西安美院和人民大学当博导;谭天一直没离开广美,不过兴趣更多是在画画;力勤、周彦、曹星原、孔长安早年去了国外;王水泊早年去了加拿大做电视工作,近年被聘冋母校教影视课程;谭平在母校任官职;范迪安在中国美术馆做馆长;尹吉南、余丁留在系里教书。本届同学已知情况如下:金家棠早年去美国杳无音讯;陈二幼嫁到澳洲生儿育女;米洁在油画协会工作;张晓军、曾陆红在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任教;高火留系教书:范水在文化部系统;娜儿、阿不力米提(不幸病故)、迪力夏提在新疆艺术学院。其他同学情况:李迪早年去了德国,近年常驻京城;祁志龙、刘永刚、傅薇薇、布日固德、段江华、孟禄丁、张群、周祁、尹齐、王友身、毕建锋等在宋庄;刘小东、展望、孙为民、吕胜中、刘庆和、龙力游、王中、喻红、申玲、谢东明、刘丽萍、陈淑霞、李贵军、周吉荣、李爱国、王智远、马刚、金日龙等供职于母校;王华祥苦心经营他的飞地艺术坊;黄笃作为独立策展人活跃于国内外;李旭在上海工作;冷林供职于国外艺术机构;翁菱作为女性策展人先在上海,后重点在京城发展;诸迪在文化部艺术司任职;安远远在文化部供职;赵力在京城从事艺术市场研究;许庾岭、唐殿全、贺丹晨在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任教;尹刚在成都从事其他职业;李卫民早年在西安美院供职,后不幸病故;钟捷、黄华三分别供职于人大和民大。此外,在艺术圈成绩斐然的方力钧、赵半狄、曾浩、杨茂源、刘炜、洪浩等。

本文节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陈默自选集》笔者陈默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分配至四川美术出版社工作长期从事美术出版艺术批评和展览策划工作现任四川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美院官网首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