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学生,高三?

高考倒计时还剩十天的时候,赵延灼出事了。

父母下班回家,看到小区围了一圈人,救护车消防车都来了,四周的人说是有人从30楼跳下来,人已经没救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跳楼的是自己18岁的儿子。

如果不出意外,赵延灼将按时参加今年的高考。

向来“性格内向、乖巧懂事”的儿子,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跳楼自杀,父亲赵东阳无法接受。

当天深夜,儿子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赶到现场,赵东阳这才了解,儿子的自杀,并非“无缘无故”。

据校方描述,当天中午,有人在学校女厕所偷拍被发现,受害女生在老师的陪同下找到了学校的保卫科。

保卫科调出监控,发现赵延灼曾偷偷进入女厕所。

在老师的询问下,赵延灼承认了偷拍事实,并写下保证书,承诺视频已经删除,并且自己从未将视频外传过。

被偷拍女生原要求报警,但考虑到高考在即,最终要求偷拍者家长和偷拍学生一同当面道歉。

然而,赵延灼祈求老师不要通知家长,他说自己“回去没有办法交代”。

考虑到赵延灼的心情,学校将跟父母坦白的机会交给了赵延灼,要求他第二天上午10点带上家长来学校。

然而,当晚学校收到了消息,赵延灼跳楼自杀了。

赵延灼母亲崩溃了,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哭到昏睡,醒来继续哭。

他们找到了学校,他们觉得学校处理不得当,他们又觉得不让女生出面事实存疑。他们质疑学校、质疑监控、质疑流程,即使儿子亲手写下的承诺书送到眼前,都觉得事情另有隐情。

痛苦的父母总让人心生同情,更何况中国式死者为大的传统,似乎一旦选择死亡,人们就不该评判生前对错。

新闻下的评论,大多透着些“中国式和稀泥”的味道:

--做错了改正就好,谁不犯错呢?

--得饶人处且饶人,就不会发生悲剧了。

--青春期有好奇心,可以理解,女生应该给予宽容,处理这种事情应该考虑后果,对其批评教育即可,不该让他父母知道,更不能让全校知道。

甚至有人谴责受害女生,觉得她“害死”了人。

女生真的错了吗?当然没有。

高考前夕,在学校厕所被人偷拍,又惊又怕。

愿意给对方留条路,不报警,只要求道歉。结果施害者却跳楼自杀了。

平白无故多了沉沉的心理负担,简直是无妄之灾。

保护女生,不让更多人知道女生的信息;也保护赵延灼,劝阻女生报警。

赵延灼离开学校的时候,遇到的老师担心他情绪不佳,还提醒他:“路上注意安全。”

理解家长心情,要求老师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50岁的班主任,被赵延灼父亲狠狠扇了一巴掌,被母亲指着鼻子骂了3个小时。

“50来岁一个男同志,后来在我们办公室嚎啕大哭。”

父母错吗?好像也没有。

赵东阳双腿先天性残障,妻子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严重变形,关节无法动弹,长期服药,基本失去生育能力。

一家三口在武汉“相依为命”,赵延灼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而如今,这“唯一的希望”突然就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还被人指为偷拍女生的“变态”。

父母的无法接受、崩溃、攻击性,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看起来好像谁都没错,谁都很难,那么到底是谁,害死了赵延灼?

犯错后拒绝面对从而选择自杀逃避,赵延灼不是第一例。

6月初,中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补考作弊被抓。

被没收手机后,考生趴在考场桌子上默默哭,坐立不安。

20分钟后,监考老师让他上讲台签字后离开。

离开考场后,考生给母亲发了条微信:妈,对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作弊被抓涉及到品德问题,属于违纪,中北大学对考试作弊的惩罚措施严厉,直接取消学位证书。

但也并不是没有补救机会。在后期通报中,中北大学校长表示,只要后期表现好,处分是完全可以撤销的。

但考生却选择了逃避,他承担不起,他觉得自己“不配”做母亲的儿子了。

事实上,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频发,而自杀的直接导火索往往又看起来微不足道: 考试失利、恋情失利、老师家长责骂,甚至只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比如牵动万千网友的缪可磬事件,年仅11岁的小女孩因为一篇“负能量”的作文,在上完两节的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阳台栏杆,从四楼坠落,不治身亡;

再比如在陕西宝鸡,一个“从幼儿园开始奖状就没有断过”的六年级女孩,因为对成绩不满意对身旁同学流露出轻声念头,最后在小区坠楼身亡。

之前西安的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小女孩最后的遗言是:“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青少年自杀已经不是一个偶发现象了。

事实上,自杀,已成为全球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14岁年龄人群中第三位的致死原因 [1] 。 抑郁症状,长期的负面生活堆积的压力,熟悉的人有自杀行为等几大要素都是自杀的诱因。

而中国自杀人数超过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4,其中的青少年自杀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14年,有学者针对青少年的自杀现状做了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15万名中学生中,出现过自杀或者严重自我伤害念头的人占17.7%,明确有过自杀计划者有7.3%,曾经自杀未遂的有2.7%。

到底是谁,“杀死”了这些孩子?

是什么,在悄悄谋杀我们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18年的高分剧,有“台湾黑镜”之称。 其中,《茉莉的最后一天》这个单元引发过很多讨论。

剧情的最开始, 完美无缺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茉莉,在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毫无预兆地, 从自家卧室阳台跳下去,自杀了。

在父母眼中,茉莉是个成绩好,有家教,听话聪明的乖女儿,是家里的骄傲。茉莉的母亲也很笃定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女儿。

为了找到女儿轻生的原因,这个母亲用尽一切手段想要查个水落石出。

在调查的过程,茉莉的母亲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她会撒谎跑去偶像作家的签售会,她把偷来的发卡故意送给自己,她甚至一直以来都在见心理医生。

这个女儿,我好像根本不认识她一样。

母亲把茉莉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写小说、归咎与茉莉亲密的男同学,甚至出言辱骂茉莉的心理医生。

但直到最后的最后,茉莉的母亲才发现,造成茉莉悲剧的正是自己。

更确切的说,杀死的茉莉的,是 畸形的成绩至上和 缺位的育人教育。

为了让茉莉受到最好的教育,茉莉的母亲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成为全职家庭主妇。

从此,“牺牲”就成她绑架茉莉的工具。 茉莉 获得的成绩都是母亲的勋章,而一次考试 失误, 就是“ 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

以至于,在茉莉看来, 父母爱的是 成绩 ,而不是自己。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可悲了,最终选择了轻生 。

而这部由书翻拍的电视剧,副标题也正是——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书的封面上,也直白的写着:别为了考试扼杀你孩子。

“坏小孩”是怎样养成的?

成年人 自杀多源于生命意义丧失,而青少年自杀则与生命意义的获取相关。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 自杀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裂变的社会的反应。 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 的不稳 定, 青少年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本就稀少,本身 易 导致较高的自杀率 。

再加上青少年时期,大脑中控制和调节认知活动的前额叶发育不成熟,青少年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比起成年人,更难做出正确判断,容易冲动。[3][4]

因此,赋予青少能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引导青少年作出正确判断、正确认知死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更真实的现实里,我们只存在一种教育——成绩教育。

最近的热播剧《隐秘的角落》里,主人公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 听到 老师说儿子交不到朋友,十分庆幸地表示:

“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幸亏没朋友,不然跟坏小孩瞎玩,会耽误学习。”

“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

《隐秘的角落》原作者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 表示,其实朱朝阳的人物原型正是自己,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到现在,一直都在。

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一种思考: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的奋斗目标。恨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提高成绩,考上名校,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也都在这样的去做着。

那些被轻视的情感诉求,那些被假装看不见的孩子的痛苦,幸运的只会成为心理阴影,不幸的各有各的悲剧。

在成绩和成人的教育中,一味追求成成绩的畸形教育,正在悄悄谋杀我们的孩子。

(文中赵延灼、 赵东阳均为化名)

1. 董永海,刘芸,刘磊,何维,彭广萍,殷玉珍,陈婷,毛向群.中国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中国学校卫生,):532-536.

2. 胡沈明,郑丹.受压·失控·表演:青少年自杀行为历程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7-44.

5. 耿志方,肖洁.武汉一男生回家后从30楼坠下身亡,校方:他当天被发现在女厕偷拍[N].潇湘晨报,.

“老师不敢惩戒,就像开车不踩刹车一样危险。”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2019年将去,这一年,教育金句频出。有商业大咖的教育观念,有名校校长的经验感悟,有一线教师的人生体会,也有一名普通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盼。关于教师,关于学生,关于生活,关于教育的未来,他们说了哪些话语? 是否戳中了你?

就像开车不踩刹车一样危险。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1500名中小学校长,他说:

“今天的学校很难,要顾虑的东西太多。 教育不是确保孩子没有危险、不出问题;而是为了教育孩子们未来怎么去面对危险、怎么去面对问题。在以色列的时候,以色列教育部长告诉我,以色列的小学生要到山里野外生存三天,非常艰苦,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才能担当重任。

前不久中国有一次社会讨论,关于惩戒孩子。好像孩子一点都碰不得。 我觉得家长把孩子给到学校,就要充分信任老师。学生违反纪律、规则,而老师不敢惩戒,这就像开车不踩刹车一样危险。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

近日,北京十一学校总校校长李希贵与“得到APP”的四十多位老师进行交流,他说:在我们看来,其实学校和教育无非就干这么一件事—— 帮助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通过学会选择和放弃,来真正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边装配动力,安上刹车。

有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相信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多少东西这事儿反而没那么重要,因为学习会是他一生的事儿。

成功者必然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始终愿意学习,然后不断自我成长,接受新的事物。

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

在一场论坛上,面对4500名校长和局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做了题为《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演讲。他提到教师应有学生立场: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我经常说,什么叫“学生立场”?什么叫“儿童视角”?这就是。

当老师容易吗?不容易——得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素养全面……多难;但是又很容易,为什么?

常常想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 经常想想这两点,没有当不好老师的。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2019年毕业季,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对孩子们说: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咱们清华附小人的口头禅。世界上有一种等待,那就是, 无论时间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梦想的根连在一起。三十年后共和国百岁的2049,八十多岁的窦老师和大家愿意站在校门口,和你相约——倾听你们作为祖国忠诚的儿女,怎样将自己积极地融入这个时代,以小小的坚韧的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应有的力量,拥抱你们追求梦想的酸甜苦辣,甚至坎坷失败……

90后单眼女教师 陈晓婷

“生活是一个接受自己,

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过程。”

90后单眼女教师陈晓婷出生在粤西农村,9岁那年,她的右眼球因肿瘤被迫手术摘除。

陈晓婷说,不认识我的人看到的话会觉得很惊讶,甚至有点恐怖。 其实生活是一个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过程。就算身体上会有一些小缺陷,但是我们接受自己才能够活得精彩一点。

2016年,大三的陈晓婷主动报名,回到家乡的山区小学支教。陈晓婷说,这是她教师生涯最美好的开端。孩子们的笑容、一动一静、喜怒哀乐,在她看来都是最真实、最珍贵的财富。

陈晓婷说, 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追求。不要揪在这个点上,要把自己先放开。“虽然有着一点小缺陷,但依然会热爱生活的小女生。

2019年年中,华中师大一附中一位高三家长的演讲火了。

在一场家庭教育研讨会上,这位家长分享了三个小故事,“关于说话”“关于成绩”“关于犯错”,她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好的家长,不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而是让她学会在复杂的环境里自我成长。

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千锤百炼反复打磨。

好的孩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人生很长,不必慌张。你未长大,我要担当。

“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寒门学子张薇介绍自己的经历:来自甘肃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努力拼搏后终于考上清华大学,而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她陷入自我怀疑中。

面对挫折,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勇敢面对。她在日记中写道: 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我们不会被困难打倒,咬着牙含着泪,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她想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也始终记得曾经想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懵懂初心。推研成功以后,我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们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太多的故事和话语触动过我们

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发于微信公众号老师吧(ID:laoshiba222),欢迎关注。转自中国教育报,转载请注明以上图文(及视频),贵在分享、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先把她当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