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机被家长监控了使用时间,怎么解除?

  虽说家长们都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和同学的相处状况,一般情况下,家长会通过孩子和老师来了解相关的状况,但如果真的要用监视器来监督孩子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呢?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也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较后造成的结果有可能得不偿失啊!!!

  家长可查看班级监控引热议

  日前,博主“阿骀”在微博报料称,上周儿子学校收了家长100元,给了摄像头账号密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输入账号密码就可登录查看儿子班级的监控摄像头,可以看到孩子班级内的即时画面。

  此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网友讨论学校此举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隐私。一名网友说,自己上学那会儿,爸妈去学校开个家长会,他都会觉得压力大。反观现在的孩子,除了各种各样的家长群、班级群,还有摄像头监控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那种感觉很不舒服。但也有网友表示,视频监控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表现,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可以及时教育纠正,而且也可以监督老师。

  据了解,目前广州的中考、高考考点都实现了考场的远程视频监控,也就是说,广州许多的初中、高中均具备视频监控的条件。越秀区某中学一位老师表示,监控不仅在中考、高考时启用,校领导也会通过视频监控抽查老师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情况。但是,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广州的中学极少将视频向家长开放。

  相比之下,小学教室内安装监控视频的情况不多,许多小学并不具备视频监控条件。

  家长:监控上课也难阻孩子神游

  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在受访的117名家长中,三成家长赞成通过班级摄像头查看孩子在校的实时情况,六成五的家长不赞成,认为孩子也有隐私,家长不应过多干涉。

  高一家长翁女士表示,不愿意时时刻刻盯着孩子。“除非女儿生病了,或许我会想看看她上课时能否坚持得住,会不会睡着了,但这是很偶然的情况。”翁女士认为,自家孩子是什么情况、上课能否专心,家长应该都是心中有数的,没需要通过看视频来了解。“我好好完成我的工作,孩子好好学习,大家各自干自己该干的事儿。如果我哪天对孩子说,上午看到她上课不专心了,保不准孩子会反过来说我上班光顾着看视频监控她,这也是不专心的表现,到时我还真是无话可说,除了给孩子做了个坏榜样,没有实际帮助。”翁女士说。

  初一家长景女士则表示无所谓:“我不会要求学校给我们看,但如果学校要我们交一点钱,对家长开放,我也没有意见,但肯定不会时时看,有空就瞄两眼。”景女士表示,适当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坏处,但发现问题后,沟通的时候还是要讲究策略。“我会跟他说是据老师反映,不会告诉他我是通过视频看到的。青春期的男孩子正是叛逆的时候,肯定很反感时时刻刻被父母盯着。直接告诉他会影响亲子关系,他会觉得爸爸妈妈监视他,不信任他。”景女士说。

  六年级家长陈女士则笑言,看了视频也没什么用。“视频监控也不能看近景,就算看到小朋友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也无法阻止他思想神游。”她认为,小朋友也是有隐私权的,不应该被监视。至于小朋友被欺负、磕磕碰碰之类的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他们自己应该通过一次一次的教训,学会如何注意安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家长没需要过分紧张,甚至通过视频监控来干预。

  相比中小学,不少幼儿园家长,尤其是小班的家长,对视频监控持欢迎态度。“如果有视频监控,我肯定更加放心。”家长车先生的儿子今年上中班,时不时会这里磕了、那里碰了。孩子年纪小,经常说不清楚是怎么受伤的。“我都不知道他是被别的小朋友打的,还是自己磕碰的,所以也很难向老师反映。班上那么多孩子,老师确实照顾不过来。”车先生说。

  学生:内心是拒绝的,也会觉得很烦

  对此,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几乎学生都对此表示反感,称被家长监视的感觉很糟糕,只有一名学生表示无所谓。

  天河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表示,向父母直播自己的一举一动,从内心来说她是拒绝的。但假如要直播,那就随它去,自己该干吗还是干吗。“其实我们平时上课也没有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顶多就是跟老师互相调侃一下,跟周围的同学打打趣,偶尔会睡着了。就算我爸妈看到了,也就是摇摇头、叹叹气,也不会太生气吧。所以,如果非装不可,那就装好了,我当它不存在。”这名女生说。

  初三男生天天则直言,如果要把自己每天置于摄像头之下,他会觉得这件事“太荒唐了”。“这明显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而且我们也会觉得很烦,根本不会有正面作用。如果学生真的不想学,哪怕天天坐在座位上看书,也还是学不进去的。”天天说。#p#副标题#e#

  六年级女孩朵朵同样表示很反感。“一百个反对,这侵犯了我个人隐私。而且,老师如果管不好课堂纪律,还要拜托摄像头来管,让爸爸妈妈远程看着,这不是显得老师很没有责任心么?”朵朵说,她不会因为摄像头变老实,相信其他同学也不会,所以摄像头的作用实在有限。

  老师:孩子一直被家长盯着就如始终张着的弓

  广州一所高中的李老师表示,目前家校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学校并没有也不需要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向家长“视频直播”。如果说进行实时监控是为了掌握孩子在校安全的话,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为了监督学习或者行为表现,那作用就比较有限,甚至容易起到反效果。“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对于孩子来说,一直暴露在家长的目光下,就如一张始终张着的弓。每个人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别说十几岁的孩子了,大人都会如此。如果你做每一件事,旁边都有一个人盯着,其实很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李老师还表示,这种远程监控可能不利于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不赞成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实施视频监控的。“学习较理想的状态是 我要学 ,安装家长手机监控等于变相灌输给孩子 要我学 的概念。”李老师说。

  广州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园长周敏贤认为,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手机视频监控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园内生活学习的情况,通过监控对幼儿园的工作更加放心及信任,但这不能作为家长对幼儿园信任评价的方法。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监控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保护,如果有家长投诉,可作为事实依据提供给家长。但这种做法也存在弊端,同一个视频,看的角度不同,家长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例如老师的某一项教育行为,有的家长看了会认可,有的家长却会否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想到家长看着监控,教学压力会增大,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老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如果幼儿园将视频监控作为重要甚至是的管理手段,那这是教育的后退。家长多一些包容、理解,老师多一些爱心、责任心,彼此信任,家园共育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周敏贤说。

  律师:或侵犯隐私权

  广东君信律师事务所麦冬致律师表示,如果学校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这个行为本身是没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因为这是学校在履行公共场所、教育机构的安全保障义务。但是如果把监控信息开放给家长,则有可能侵犯具体的某位学生的权益。例如,有一些没有交费看视频的家长,这意味着他对这种监控行为是不认可的,但他的孩子的一举一动,却开放给了交费的家长,这个孩子的隐私权可能受到了侵犯。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隐私权的界定不明确,因此只是存在侵犯的“可能”,而不是“”。

  教室虽然属于公共场所,学生在教室里的所作所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公开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把视频监控的内容发布给部分家长,存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摘要:一年级女生因被亲妈24小时监视上热搜:别让我的家,比监狱还可怕,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能接受父母在家安装摄像头。面对父母把自己当贼一样看管的做法,孩子表示:自尊全无。

  正在用监控掩饰自己的无能

  最近,父母在房间装摄像头监控孩子这事,屡次冲上热搜。

  先是一位博主分享,某妈妈通过监控,随时“喊话”女儿:坐直一点!怎么又在看动画片?

  还提高音量,对智能音箱大叫:XXXX,暂停!

  这实在也太恐怖了,还有一点私人空间吗?好好的家,本该是最放松、最舒适、最能卸下疲惫的地方,这下直接变成了“全景式监狱”。

  “我有个同事也是,有时大家在忙手头的事,突然她吼一嗓子XXX(她儿子的名字),说你干嘛呢?别说她儿子了,我们都跟着吓一跳.....”

  "换位思考,想想你上班的时候,老板也装一个摄像头,时不时吼一句,你感受怎么样?”

  “现在怎么对孩子,孩子将来怎么对你!希望有些家长明白,您拥有的是监护权,不是监视权。”

  据某网络调查,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能接受父母在家安装摄像头。面对父母把自己当贼一样看管的做法,孩子表示:自尊全无。

  通常,父母是偷偷装上监控的,并没有告诉孩子。可能要过段时间,或某天夜里,孩子没开灯时会突然发现摄像头:

  “真的,那一瞬间感觉所有举动被恶鬼盯着,寒毛倒立,害怕恐惧...”

  “无时无刻被监视,真的很压抑,自己学习不好只能认命了,手机也不许设密码,一点隐私都没有.....”

  “当场拆穿他们放监控的事实时,我妈面不改色,说我未成年之前她都是我的监护人,她有权利....”

  孩子们哭诉无门,只能报警维护自己的权益。江苏一14岁男孩,近日向警方报警称:父亲在房间安装摄像头,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警方赶来后,父亲非常气愤地质问:“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不可以监控你?”

  他背着手,一一细数自己的“苦衷”:儿子沉迷游戏,疏于学习,自己又常年在外做生意,无暇照看。眼下只有这个方法,才能督促他学习。

  是真的只有这个方法吗?

  这种粗暴简单的手段,是不是父母在掩饰自己在教育上的无能和懒惰?

  有一种父母,叫作“隐形懒惰式父母”。

  他们表面上为孩子操碎了心,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积极往返于各大教育机构,却不愿听听孩子的想法。

  他们用钱,堆出了一条幻想中的捷径,指望用这条捷径弥补自己的缺位。

  装监控也好,看聊天记录也罢,实质上,都是一种“偷懒”的教育方式。看起来不得已,其实恰恰是不舍得花时间,走近孩子的内心。

  如果父母只会刷抖音和淘宝,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会刷奥数和KET呢?

  心理学家霍克教授说:“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父母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也是在教育。想知道孩子正在经历什么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自己告诉你。”

  《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18周岁以下的孩子,要求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是合情合理、更是合法的。

  但父母这时往往会举起监护权的大旗:“如果我完全不了解孩子的聊天信息、消费记录,他接触了有害的信息或交了不良的朋友,我是尊重了他的隐私权,但我的监护责任尽到了吗?失职怎么办?.....”

  似乎父母们出于想保护孩子,也左右为难。

  但这条保护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

  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在1岁前,都是跟妈妈睡一起的,或至少是在一个房间的。这时,父母擦屁股、换尿布、洗澡,没人会指责是侵犯隐私。

  到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学习区分“我”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

  这个时期,也是依恋形成的重要阶段,通常孩子晚上需要哄睡,父母也会享受这种被依恋的感觉。

  孩子再大一点,到4-5岁,对于隐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比如,上厕所时,会要求关门;自己的糗事被别人讨论,会感到害羞;也不愿意全裸出现在别人面前…

  舞蹈家金星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一名摄影师去她家拍画册,当时5岁的儿子刚洗完澡被保姆抱出来,她想和儿子一起拍张照送给摄影师作纪念;

  于是她脱掉了儿子的浴袍,但儿子立即条件反射般得挡住了自己的隐私部位,还顺手打了金星一巴掌。

  金星才意识到,儿子已经有了保护隐私的意识。

  这个阶段,父母要提醒自己,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也要给孩子独立空间,开始分房睡了。

  在《爱的艺术》中,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对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所以,当孩子长到十二三岁,日记上锁、手机设密码、关房门打电话等等,都是应该要尊重的。

  并且,在10-18周岁这个年龄段,法律规定上,孩子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便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对自己完全负责,孩子也有一定的独立能力了。

  这时父母要提醒自己:手中的监护权,要逐步让位于孩子的隐私权了。

  除非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发现孩子与可疑的人交往、逃课、抽烟、浏览黄色网站、夜不归宿、偷窃违法等,父母有合理充分的理由,怀疑孩子有不良行为、可能误入歧途、危及安全甚至生命,父母才能搜查物品、了解情况,正当地行使监护权。

  否则,借监护权之名,要求孩子什么隐私也不能有,就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现实中,大部分父母,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也无法给与他们独立的空间。

  一个访谈节目中,时尚公关天天(小名)已是27岁的成人了,家中卧室、厨房还被妈妈逼装摄像头。

  不仅如此,房间的大门,也被强迫给指纹解锁。妈妈可以随时随地、出入无臾。

  整个家,几乎没有天天个人的空间,只剩一个连着房间的狭窄过道,那里没有摄像头。待在角落里,天天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安全的状态。

  其实从小到大,天天就被各种被监视,几乎活在一个透明的世界。

  门锁被拆,洗澡时妈妈突然闯入;写日记了,妈妈一定要看;网上聊天,各类社交账号被妈妈破译密码.....

  妈妈用这种方式,了解儿子的一切,并丝毫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一边还很骄傲地说:“我很了解你”。

  天天说:“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样。在外面工作要应付各种关系,回到家,还要带着面具活,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

  相比《楚门的世界》,楚门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被曝光在镜头下,而天天,知道自己被观看。

  不管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无异于屠杀一个人的精神生命。

  被剥夺、被否定、被监控强行入侵,孩子的内心,在一次次被“杀”中,鲜血淋漓。

  长大后,很多人也不敢伸展自我,害怕那种杀戮感再次袭来。

  “小时候我爸就说,小孩要隐私干嘛?小学起,他就一直翻我的书包、衣柜,不允许我有任何隐私。现在我就特别没有安全感,什么东西都要密码和锁.....”

  “我都二十几了,现在听到房门外有脚步声,心跳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加速,会把手机迅速扔一边,拿本书在手里。”

  “现在我大四了,回家还是先要看一遍,已经成习惯了,甚至有一段时间,要每天晚上关着灯拿手机扫一遍(怕有那种针孔摄像头),在房间里待着觉得压力很大,也疑神疑鬼的,宁可去外面学习,所以久而久之我变得不爱回家,上大学更喜欢住在学校的感觉。”

  不被信任和尊重,孩子无法心甘情愿地分享自己的隐私。

  动画片《小猪佩奇》中有个片段,猪妈妈给佩奇做了一个“秘密盒子”,让佩奇盛放自己的秘密。

  佩奇好奇地问妈妈:“我要放什么东西进去?”

  猪妈妈微笑回答:“你来决定放什么,这是你的秘密盒子,不要告诉我。”

  接过秘密盒子,佩奇兴奋地手舞足蹈,把自己最想藏的秘密放了进去。

  后来,佩奇因为感受到家人的信任和尊重,还向大家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秘密。

  一个人的隐私空间,只有在被允许安全存在的时候,才会主动愿意与他人共享。强行突破隐私,只会让隐私藏得更深,彻底成为尘封的秘密。

  8090后也许还记得,当年不写作业、偷看电视,一听到外面有父母回来的动静,就立刻关电视的场景....

  有时还得计算好时间,提前用电风扇冷却电视机后箱、精准还原每件物品的摆放位置,那时的我们,多么快乐啊!

  可如今,摄像头伸进了孩子们的卧室,这一代人,再也体会不到这样的快乐了。

  有时想想,也正是那些偷偷摸摸完成的事情,才让生活变得更生动、有趣,自己也成长为虽不完美、但却丰富立体的自己。

  愿每个小孩,都有偷偷摸摸的快乐记忆~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凡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共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再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将立即将其撤除。

对00后来说,智能手机是洪水猛兽?

未成年人“手机成瘾”者增多 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度使用并计时监督

全国对“王者荣耀”的关注还在发酵。这款游戏,只是未成年人“手机成瘾”冰山的一角。即使没有这款游戏,也会有其他游戏、社交软件、网络小说等让孩子们沉迷手机无法自拔。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低龄化、未成年人“手机成瘾”者越来越多,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昨日,记者采访了数十位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在他们眼中,智能手机无异于洪水猛兽。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都是00后,他们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设备,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样的背景下,家长和孩子应怎样对待智能手机?

用手机半年 孩子视力下降严重

7月5日,本报以《〈王者荣耀〉未成年人“禁玩系统”:摆设?》为题,报道了这款国民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稿件刊发后,引起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共鸣。有老师给学生家长发消息:如果你想毁了孩子的假期,那请给他一部智能手机。

昨天上午,市民杨女士打来电话,控诉孩子玩手机带给他们家的烦恼。“家长给孩子配手机,起初是为让孩子学习,是好心。”杨女士说,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监管不力,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很可能沉迷手机游戏。杨女士表示,自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上三年级。由于她和孩子爸爸工作较忙,为方便联系女儿,在二年级时,杨女士给女儿配了手机。为控制孩子上网,他们给手机办的流量不多,但女儿很快学会使用WIFI,有时间就拿手机玩游戏。仅一个学期,杨女士的女儿视力就从1.0降至0.5。杨女士发现情况不妙,不得已将手机没收,只在学习英语时给孩子用一会儿。经过半年的严格管控,孩子的视力略有回升。“小学生玩手机影响太多,不光耽误学习,更严重的是对身体健康的损害。还好我女儿小,还没玩《王者荣耀》。”杨女士说。

一位教师表示,孩子玩游戏就是会上瘾,学校从不让带手机,就是因为不想这些电子产品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系统更新第二日 依旧形同虚设

7月4日,《王者荣耀》宣布推出并试运行全新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通过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对未成年用户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当天,记者测试的结果是未验证用户,玩了两个半小时仍未受到限制提醒。7月5日,记者再次对其测试,这一天上线超过两小时,仍可继续留在游戏中,记者注册的新号已升到七级,排位赛也升至青铜Ⅱ级。

记者调查发现,防沉迷系统以用户注册时提交的身份证信息来判定用户年龄,从而采取对应措施。因此,一些未成年人通过买卖账号或借用他人身份信息,就能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限制。这也成为一些商家的“生财之道”。记者从网上搜索发现,有商家在网上叫卖《王者荣耀》的游戏账号,不少买账号的是未成年人,一个账号低的价格百余元,级别高的甚至能卖到上千元。也有人通过技术手段破解了防沉迷系统,将账号中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不换姓名,直接换身份证号的方式改为成年人身份信息。这两天,在网上挣这种钱的人很是繁忙。

《王者荣耀》游戏中对此系统的介绍说,防沉迷是一个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游戏方希望通过与家长的协作,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未来实名认证系统将进一步强化,后续也将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身份真实性校验。此外,“成长守护平台”将推出“直接绑定硬件设备”功能,让家长可以通过设备端而不是账号端对孩子进行管理,避免未成年人通过多账号登录绕开家长监护。

玩手机上瘾的孩子越来越多

其实,未成年人沉迷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只是他们“手机成瘾”的冰山一角。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者低龄化,未成年人手机成瘾越来越多。

刘先生的儿子今年15岁。有一次,他凌晨两点发现儿子的卧室里有光亮,原来孩子正躲在被窝里用手机看电影。刘先生一气之下摔了手机。所幸后来跟儿子达成协议,可以在父母的看管下,限时玩手机。董先生的女儿暑假后该升初二了,放暑假前孩子的老师再次跟家长重申:“宁可把手机砸了,也不能给孩子玩!”董先生给女儿买了个只能接打电话的非智能手机,以方便联系。平时除了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英语口语作业,基本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不管不行啊!孩子学校有个同学,前段时间上课总是哈欠连天,成绩下滑很厉害,直到有一天被老师抓住他上课时偷玩手机,这才知道他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很晚。”董先生说,幸亏自己女儿没有玩手机上瘾。

记者采访的多所中小学都有明文规定,不允许把手机带到学校。但与此同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拥有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对此,不少家长表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有了手机,没有手机社交受影响,再加上孩子软磨硬泡,所以就给孩子配了手机。但家长不可能随时监控孩子玩手机的情况,稍微一疏忽,孩子就可能上瘾。

为一部手机 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

孩子沉迷手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不只是影响学习成绩、损害视力、影响身体发育那么简单。吴先生11岁的儿子自从去年用上智能手机后,平时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都懒得思考了,动不动就“百度”答案。好几名家长都表示,孩子分辨能力差,从手机上接受了一些不良信息,变得更不好管教了。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们想尽办法与孩子“斗智斗勇”。仅昨天的采访中,记者就了解到4起家长怒摔手机的事儿。但这并不是好办法,事后多数家长向孩子妥协,给孩子买新手机,有的甚至影响到了亲子关系。李先生已经摔了儿子的两部手机,但孩子仍痴迷游戏。有的家长瞒着孩子关停了网络服务,让孩子上不了网,或者像董先生那样,给孩子换成只能接打电话的非智能手机。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如今的未成年人从小开始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一岁多的孩子就可以点开手机的照片、视频、音乐等,操作熟练。有些家长表示,一味地杜绝孩子使用手机,并不是明智之举,要引导孩子合理、适度地使用。

那么,孩子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14岁的小齐即将升入初三,他很反对家长摔、砸手机的行为。“我承认我们这个年纪自制力比较差,可很多大人不也玩游戏上瘾吗?如果我的手机被父母砸了,我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会更加叛逆。”小齐说,他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手机游戏,本来只想玩20分钟,可不知不觉就玩了一个多小时。妈妈说这就是“时间黑洞”,无形中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后来,小齐跟妈妈约定,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玩一会儿手机,由家长计时、监督。

建议立法消除技术“溢出”的负面效应

社会学者彭秀良认为,手机本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沟通信息是其原始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王者荣耀》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很大情形下是对手机功能多元化的一种正常反应。再加上自控力极差的孩子们迷恋这款游戏,更引得人们对之怒目相视。智能手机本身没有过错,而是使用它的人出现了偏差。

技术进步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技术研发人员和厂商有义务将其控制在不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危害的限度之内。但仅仅依靠技术人员和厂商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限定,以确保消除技术“溢出”的负面效应。建议借鉴电影分级的方式来进行立法,对手机游戏进行规范。

另一方面,作为少年儿童的监护人,父母不应对孩子迷恋于游戏的举动过于紧张,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力求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在这一点上,家长的自律很关键。如果家长自身整天沉迷于这类网络游戏,又如何能够教导孩子洁身自好呢?

对此,石家庄市民宋女士表示,手机与电脑、汽车一样,只是一种工具,应该合理地使用工具,而不能被工具控制、主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手机被家长监控了怎么解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