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在过去一年有哪些新型数智化信息技术吗?

近日,中华老字号“狗不理”因北京总店疑似关店一事,冲上热搜。这次受关注,距离上次“差评风波”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可以发现,近年来狗不理因经营问题饱受争议。此次关店,意味着北京再无狗不理,与此同时天津门店也在不断收缩。

狗不理受到市场冲击,被网友群嘲“不好吃”、“价格贵”、“放不下老字号的架子”等。同时引发了各大媒体对老字号企业如何经营的讨论。小编想说的是,经营不善就是经营不善,无论老字号还是新企业,“以用户为中心”,“高质量创新发展”永远都是正轨。所以,狗不理的锅,老字号不背!

1、与时俱进,“老字号”也可以引领“新风尚”

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老字号企业,有的因为百年积累的荣光给了它勇往直前的铠甲,而有的却把它当做免死牌坐吃山空。那些依然受消费者尊敬并力捧的老字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产品良好品质,并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持续创新。

狗不理撤店只是断臂求生,更需要做的是反思和进取。

同样是老字号,一直能够活跃在年轻人视线内的“大白兔”,像一个老顽童。他在保留传统味道和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尤其在跨界营销上,奶茶店、牛奶、润唇膏、香水、时装等一批跨界产品着实收割了一大波年轻粉丝,为品牌注入新活力。

北京稻香村也一直坚持创新,是守住历史文化根基与符合市场规律的创新。比如2020年推出的生肖网红点心“鼠饼”,与人民日报人民创意联合推出“我爱我的祖国”等多款爱国主题月饼礼盒,与安慕希酸奶推出京式“翻毛酸奶月饼”等。早在2018年,在北京推出一家子品牌门店“稻田日记”,是面向年轻消费群体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

经营良好的老字号,已有近50家成功上市,比如:茅台、海天味业、云南白药、广州酒家、全聚德等。

2、去掉一个反面示范,来看一个正面案例

那么,以上的老字号,又是怎么做到如此好的口碑与发展前景的呢?下面就来展示一个正面案例。

上面提到的北京稻香村,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品牌地位。截止2018年7月,公司拥有196家连锁店,一个物流配送中心,北京市场在各大超市系统开设销售专柜400多家;外埠市场目前涵盖了11个省,3个自治区,一个直辖市,网点共计455个,经销店180个,经销专柜275个。

目前,线下销售以实体店和社交店为主,为方便老人还提供免费上门送货等服务,这是中国传统“情”的体现。

同时,随着中国消费人群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中华老字号也加入了新零售转型的行列。2014年进军电商,有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时,平均每年销售额增幅都在80%以上。

在市场营销上,北京稻香村推跨界合作,包括上面提到的合作产品,以及快闪店、文创衍生品等。 这是中国企业“创新”的体现。

正是这种“内外兼修”,使得北京稻香村在做好产品的同时,不断创新,打好营销战役。提到营销,不可忽视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力量。在全面触网触达客户的同时,还要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商业创新,从而推动生产流程、工艺、管理的优化升级。

比如,在新零售方面,北京稻香村,一改传统“形象”,推出“稻田日记”创新品牌门店。通过用友的数字营销产品友零售,稻田日记不但保留了稻香村的核心文化,还依靠新技术打造了门店新形象。

用数字化重构人货场,对门店的货物,消费者,供应链以及店员进行数字化管理和运营。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服务不但提高了客户体验,赢得年轻消费者芳心,数字化的会员管理与关怀全面提高营销能力。产品+营销通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借助新零售项目可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用友友零售加速推动北京稻香村食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打造了全新价值链体系。

北京稻香村与用友合作已近20年,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这些软件与云服务进行精准的“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来打通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区域链条,建立一个全覆盖的快速供应链体系,提升采购、生产、销售的精准度,降低库存水平,实现自制品零库存,建立全覆盖的产供销体系,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整体企业运营成本。

冠生园和北京稻香村在创新转型方面,有着同样的远见。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可以为业务和管理带来的改变。冠生园选择用友NC Cloud,采用全新的云平台模式,替换原有的传统供应链,建立实时共享的数字化平台。并结合用友数字营销解决方案,对下属一百多家经销进行统一管理,赋能一线营销,建立数字化营销体系。

3、无论是老是新,都要探索数字经济下,商业创新的底层逻辑

老字号企业因为它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会受到更多关注。但是,无论是老是新,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寻求创新。

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企业驱动要素、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经营边界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从互联网+到智能+,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应对新一代数字技术、新一轮经济形态挑战,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机遇与挑战并行的坎坷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探索新技术应用,新管理模式,新商业范式。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下,通过数智化,实现商业创新,是当今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之道。数智化已经不只是企业发展的机遇,更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须。行动强的企业已经在引领,看清楚的企业在积极行动,没有看清的企业还在焦虑之中。身处时代洪流的企业,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免于被时代淘汰。

你看懂了吗?商业创新是数字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商业创新,是企业所选择的路径。这就是底层的逻辑所在。

4、YonBIP,使能企业数智化商业创新

2020年发布的YonBIP用友商业创新平台,是用友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按照云原生(含微服务)、元数据驱动、中台化和数用分离的架构设计,涵盖平台服务、应用服务、业务服务与数据服务等形态,集工具、能力和资源服务为一体,服务企业与产业商业创新的平台型、生态化的云服务群。YonBIP具有数字化、智能化、高弹性、安全可信、平台化、生态化、全球化和社会化八大特性,是企业通过数智化实现商业创新发展的使能平台。

YonBIP已成功签约华为、云南烟草、中国海洋石油、工商银行、中国核工业、南方航空、中国节能、中国船舶工业、中兴通讯、东风汽车、云南白药、华润雪花啤酒等重点客户。

也有很多中华老字号,已经通过用友的云服务与软件产品,进行数智化转型。如老字号食品北京稻香村、冠生园、皇上皇;老字号药业马应龙;老字号酒业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越龙山、郎酒;老字号餐饮广州酒家;老字号调味品海天;老字号百货上海豫园、合肥百货大楼等。

用友长期专注并持续领航企业服务市场32年,是中国企业数智化服务和软件国产化替代的领导厂商。通过YonBIP服务企业数智化转型和商业创新,成就千万数智企业,让企业云服务随需而用,让数智价值无处不在,让商业创新如此便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牌三年来,我国5G网络建设、应用创新取得哪些成绩?5G如何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培育产业新业态、拉动经济新增长?5G在持续演进中如何进一步赋能数字生活和千行百业……精彩观点尽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中。该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主办,以“5G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近60万人次通过新华网、“学习强国”、人民邮电报视频号、工信视频号等平台在线观看,演讲嘉宾观点的激荡和对产业的把脉请关注本版报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持续提升5G覆盖深度和广度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表示,5G网络是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
  赵策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5G建设应用发展,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赵策对推动5G发展提了三点建议。
  一是量质齐升,进一步夯实5G网络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各地结合区域需求,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探索建网新模式,形成区域先导效应。深化网络共建共享,进一步降低建设投资与维护成本,打造高效、绿色的5G网络。
  二是以点带面,加快推动5G规模化应用。积极拓展5G个人应用,持续深化5G与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充分挖掘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加速5G与工业、能源、交通、教育等垂直行业融合应用,树立一批高水平先导应用标杆,以试点示范扩展到规模推广,让突破性进展和成熟应用加速复制推广到千行百业。
  三是共生共长,积极培育5G健康产业生态。持续拓展5G连接能力,扩展应用边界。以生态合作为依托,凝聚运营、设备制造、终端、互联网等企业力量,打好“团体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协同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
5G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闻库表示,5G的持续演进以及在应用上的融合创新,给各行各业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无论是消费者应用还是行业数字化业务,都对5G的网络能力、5G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未来5G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闻库介绍,面向未来,5G技术标准正向Rel-18推进,演进方向也逐渐明确。Rel-18的工作预计今年启动,计划2023年12月完成。截至目前,运营商、设备商联合产业伙伴进行广泛讨论与合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对5G-Advanced的应用场景、能力需求以及关键技术方向已经形成了共识,将以R18为基础构筑5G-Advanced卓越网络。
  闻库表示,三年来,5G商用的速度超出预期,成果来之不易,在后续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过程中,需要产业界共同努力,以技术标准和应用产业全面布局,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形成共识,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引导标准制定,进一步加强5G技术演进的国际合作;二是聚焦需求,合力突破创新,向5G-Advanced演进,开展5G增强技术标准、设备研发与试验攻关,保持网络的先进性,持续保持全球竞争力领先;三是加速转化,推动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5G垂直行业应用的适应能力,满足5G频率重耕复用扩展、覆盖增强等发展急需,加快推进5G落地应用。
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工作组组长苗守野:
同心聚力大联接奋楫扬帆新跃升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工作组组长苗守野表示,5G发牌三年来,中国联通积极推进5G新基建,在网络建设、科技创新、行业赋能、低碳节能等方面持续探索、砥砺深耕,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5G精品网建设。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打造了业界规模最大、速率最快的全球首张5G SA共建共享网络。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76万个5G基站,预计今年年底实现百万5G基站规模商用的目标。
  一是持续加大5G技术创新力度。中国联通在5G标准专利领域,累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项、软件著作权10项,牵头3GPP标准20项,牵头CCSA标准40项。室外场景下,通过TDD200M大带宽载波聚合,峰值速率可达3.2Gbps;室内场景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小区峰值容量4.7Gbps;率先实现核心网全面云化,为用户提供“全程全网建设快、创新能力商用快、规模复制推广快”的服务能力。
  二是推动5G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中国联通打造了十大5G价值应用,累计交付5G商业化行业项目5000余个,推动5G深入企业核心生产环节,实现5G行业应用从局域到广域、从单园区到多园区、从“样板间”到“商品房”的加速转变。
  三是共建绿色低碳5G。按照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截至去年年底的共享规模计算,每年可节电174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00万吨;在5G设备、站点、网络层面不断引入新型节能技术,实现时域、频域、空域、功率域等多维度智能化节能,进一步降低网络能耗10%~15%。
  中国联通将积极践行“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排头兵”的使命担当,保障5G这条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的畅通运行,真正做到“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激发出更优的“数字生产力”。
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邵琰涛:
把握5G发展新机遇为全社会搭建数字化大平台   6月6日,在“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邵琰涛表示,中国电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5G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指引5G发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把5G这个最大的变量逐步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增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5G网络建设、规模发展和运营之路。
  邵琰涛表示,5G商用三年来,中国电信坚持共享理念,积极探索央企协同发展新路;坚持应用创新,推动5G服务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坚持科技创新,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电信携手中国联通首创的5G网络共建共享新模式,为大型企业实现合作共赢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5G是云网融合最好的用武之地,中国电信充分发挥云网融合的资源禀赋,为千行百业客户提供了差异化的5G定制网服务,全面推广全屋智能、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截至目前,中国电信已累计打造5G定制网项目超2500个。
  展望下一步5G技术演进,邵琰涛表示,为了更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电信将持续推进5G深度运营,推进网络升级、业务升级和运营升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5G网络业务服务感知;充分发挥业务驱动力,积极探索融云融数融安全新发展;坚持以技术为驱动,继续联合产业链协同满足新需求。中国电信将继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满足更广泛的业务需求。
  中国电信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积极践行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的初心使命。面向未来,中国电信将牢牢把握5G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承担加快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责任,为全社会搭建数字化大平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
把握5G创新发展新机遇共绘数字经济新蓝图   6月6日,在“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表示,中国移动5G实现快速发展得益于在频谱、技术、融创方面的领先探索,面对5G发展的诸多挑战,中国移动将坚持向上融通繁荣生态、向下扎根固本强基、向前拓展引领未来,携手产业伙伴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据介绍,中国移动目前累计开通5G基站超85万座,约占全球5G基站的三分之一,网络覆盖全国100%市县城区及重点乡镇农村;5G终端连接数超3亿,占全球41%以上。同时,中国移动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推动5G融百业惠大众。在个人消费领域,打造面向高清视频的“5新”应用,全球率先试商用5G新通话;在垂直行业领域,打造超200个5G龙头示范项目,落地超8600个5G商业案例。
  丁海煜从三方面分享了中国移动5G快速发展的经验:频谱是5G发展的压舱石,主导推动中频段5G产业成熟,为5G快速大规模商用奠定重要基础;技术是5G发展的原动力,牵头5G需求和技术指标的国际标准制定,全球首批实现NSA商用、SA商用、VoNR试商用,在5GR16、R17版本标准制定中主导11项核心标准,提交4000余篇提案,占全球运营商提案总数的三成以上;融创是5G发展的助推器,推动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领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携手1400多个合作伙伴共创5G繁荣生态。
  丁海煜认为,5G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业务应用还需丰富、产业根基仍需加固、产业融通有待加强等挑战。对此,中国移动将联合产业伙伴力推5G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注智赋能。一是向上融通,繁荣生态。全面升级产业链创新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优势互补。二是向下扎根,固本强基。聚焦5G产业链关键难题,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三是向前拓展,引领未来。加强对5G演进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布局,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保持技术的领先优势。
中国铁塔通信发展部副总经理陈森:
践行共享理念助力5G高质量发展   6月6日,在“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铁塔通信发展部副总经理陈森表示,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5G新基建“主力军”,中国铁塔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双碳”等重大战略,立足资源统筹优势,深化共享,集约建设,助力行业加速5G网络建设。
  5G牌照发放三年来,中国铁塔通过三大举措不断夯实5G网络基础。首先,全面满足行业5G网络建设需求。三年来,中国铁塔累计承建5G基站超过140万个,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助力我国基站数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现在,中国铁塔还在以每天交付2600个站址的速度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其次,持续做大共享发展文章。中国铁塔强化与电信企业的5G联合规划,充分发挥存量站址作用,5G建设中97%以上站址通过共享实现,新建塔类项目超过25%利用社会杆塔资源满足。最后,显著提升通信基础设施地位。中国铁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入规”“入法”;协同电信企业推动31个省(区、市)的383个地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文件,实现406个地市铁塔公司代表行业进驻当地政务大厅。
  中国铁塔创新建设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行业5G应用落地。通过广开合作之门,中国铁塔与铁路、电力、邮政、互联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深化战略合作,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巩固行业发展地位。一方面,加快打造“数字塔”,助力5G赋能千行百业。另一方面,通过产品方案创新,为5G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中国铁塔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秉持“客户为根、服务为要”,不断深化服务模式、建设模式转型,从标准化产品向差异化服务演进,更好地支撑行业发展,助力5G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中国铁塔将从创新产品更好适应客户需求、持续推进运营成本压降、落实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三个方面发力。
中国广电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谌颖:
加快广电5G建设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6月6日,在“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广电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谌颖作了题为《加快广电5G建设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言。
  谌颖表示,6月6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5G发牌三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广电5G即将开启发展新征程,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关键节点。中国广电作为全业务基础电信运营商和新型媒体传播文化企业,自获颁5G移动通信牌照以来,一直在积极谋划和推进实施“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在中宣部、工信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三大运营商及行业各相关单位的热心帮助下,广电5G核心网及相关平台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在工信部、各省(区、市)通管局和三大运营商的大力支持下,网间互联互通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中国广电5G开网运营进入冲刺阶段。
  谌颖强调,广电5G建设运营取得阶段性关键进展。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联合开展700MHz﹢2.6GHz共建共享并延伸至全网全频、全域全线合作,已完成20万个700M 5G基站建设,今年还将完成28万个700M 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实现700M 5G网络广覆盖目标。
  谌颖表示,中国广电将抢抓5G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不辜负时代使命,砥砺前行,为5G高质量发展贡献广电力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
2B 2C协同扩需优供促5G规模应用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介绍,作为全球首批5G商用的国家,在政府统筹规划及产业界协同努力下,我国5G商用成绩突出,5G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谈到5G商用三年,王志勤分享了三点经验和感受:
  一是网络建设适度超前。我国5G网络建设秉持“适度超前”原则,稳步推进网络建设。
  二是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我国5G网络的规模化部署,带动了全球5G产业快速发展,上下游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三是5G 2B应用驶入“快车道”。据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统计,1.2万个参赛项目中已有接近半数项目实现“商业落地”和“解决方案可复制”。
  对于实现5G规模应用发展,王志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从供给侧考虑,对于支持工业物联网、时延敏感网络等新业务,需要在5GR16标准中实现。刚刚起步的R18标准,开启了5G后半场(5.5G),将进一步提高上行速率以及定位能力。
  二是从需求拉动的角度,分业施策提升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现有成熟行业应用为牵引,加快建设5G网络原子能力。
  三是5G应用可以加强2B和2C协同发展。总之,应尊重5G应用的客观发展规律,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引导产业生态协作,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
讲好5G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数字生活质量的生动故事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总编辑王保平表示,组织举办“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旨在回顾三年来我国5G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当前5G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5G未来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当前,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对5G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也迫切要求5G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信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相关规划部署,充分发挥5G新型基础设施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特地在5G发牌三周年之际举办论坛,邀请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领导,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中国铁塔等基础电信企业的领导,以及华为、中兴、中信科移动、高通、爱立信、诺基亚等设备制造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5G技术演进方向和应用模式创新,以此凝聚产业合力,共同推动我国5G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王保平表示,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将继续发挥宣传报道优势,密切跟踪5G技术发展趋势,讲好5G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数字生活质量的生动故事,营造5G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首席营销官甘斌: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5G到5.5G持续领先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首席营销官甘斌表示,5G商用三年,已提升了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产业提前布局、坚定产品创新、适度超前建设是我国5G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向5.5G,我们将通过技术验证、系统验证和商用验证的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从5G到5.5G的持续领先。
  甘斌表示,作为新基建之首,5G对数智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我们认为需要延续5G成功经验,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从5G到5.5G持续的商用领先。一方面,5G网络需要持续做广做深,让泛在千兆的体验,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延伸至广袤的农村,赋能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5G已实现“泛在千兆”和“百亿联接”能力的基础上,5.5G将具备“泛在万兆”和“千亿联接”能力,支撑全产业链联合创新和全社会数智化升级。
  甘斌认为,5.5G的发展,频谱是基石,产品创新是关键,规模商用是最终目标,我们需要遵循移动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序推进5.5G产业发展。
  甘斌认为,在5G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从技术验证、系统验证、商用验证等方面有序推进,为5.5G商用成功做好准备。第一,围绕5G-Adavanced的标准和技术研究,完成关键技术的功能和性能验证;第二,基于统一频率、统一规范,开展多厂商的系统和组网验证,完成系统验证,以此促进5.5G的产品研发和端到端产品验证;第三,基于端到端产品进行商用验证,完成从外场试验网到预商用和规模商用的逐步推进。
织就极简自智网络打造5G数字经济强劲引擎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兴通讯副总裁柏钢表示,中兴通讯是中国5G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从初期的快速、规模建设到成熟发展期的高质量、精细化建设,从全场景的极简基础设施到聚焦场景差异化需求的创新,中兴通讯与运营商及产业伙伴共同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5G卓越网络,助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柏钢介绍,在5G基础网络方面,中兴通讯的目标是以创新解决方案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针对室外场景的SSB 1﹢X方案,有效提升垂直覆盖率30%以上,改善边缘用户体验;针对室内场景的SuperMIMO方案,将SuperCell、MU-MIMO等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升小区容量3~4倍。
  在5G行业赋能方面,中兴通讯致力于提供最懂行业的网。在行业合作中,中兴推出了如极简核心网i5GC、NodeEngine智简园区网、极简运维ToBeEasy等系列特色解决方案;在5G行业应用中,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开始从1到N的复制。
  面向5G-A和6G,中兴通讯推出了RIS,可重构智能超表面这一关键技术。RIS现已成为业界对5G演进的一项关键技术,中兴通讯与三大运营商分别进行了试点,将技术从实验室转向外场测试。
  面向未来,中兴通讯将矢志不渝继续做数字经济筑路者,向下扎根,把最难的事情做到最好,全心助力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向阳生长,助力中国5G扬帆远航。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李晶:
加速5G高质量发展共创数字经济新机遇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李晶在发言中表示,5G发牌三年来,高通公司致力于将前沿的移动体验带给更多终端类型,联合合作伙伴积极探索5G和移动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李晶介绍,高通公司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移动体验带给更多的终端类型。高通公司打造“统一的技术路线图”,将AI、影像、图形、处理和连接等技术优势带给几乎所有类型的网联终端,助力开创智能网联终端的新时代。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款采用高通5G解决方案的终端。
  此外,高通公司还利用广泛的产品组合,支持中国企业加速出海,为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提供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高通公司一直与合作伙伴一起,积极探索5G和移动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
  5G还在不断演进,功能持续扩展。李晶表示,高通公司在与合作伙伴加速当前5G终端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同时,还持续推动5G技术的未来演进,贡献高通公司的技术发明,通过不懈创新为6G铺平道路。
  “作为面向未来十年的创新平台,5G将为几乎所有行业带来创新机遇。”李晶表示,“未来,高通公司将继续携手日益壮大的5G生态系统,加速推动5G高质量发展,共创数字经济新机遇。”
上海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程刚:
5G下半场四大技术演进方向明确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上海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程刚表示,5G进入下半场,逐步呈现出“提效降本、强云注智、算力普惠”的发展态势,不少5G技术积极的演进方向,推动5G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构筑更泛在的5G生态。具体有四个方向:一是面向5G-A/6G演进,利用差异化的频谱资源和先进的空口技术,打造更强的网络能力、服务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二是面向云化和智能化演进,在核心网云化的趋势下逐步考虑无线云化,实现云化5G的统一运营和管理,AI/ML的引入将逐步呈现“5G﹢AI”的双架构,打造智慧双千兆、智慧IP和光网络;三是面向全域自动化演进,打造跨域、跨云网的统一编排、保障的运营体系,构建全流程、确定性的自智网络;四是面向算力服务演进,结合数据中心布局,构建以泛在异构算力为基础的算力底座,推进实现算力感知、算力编排和算力服务的算网一体架构,实现5G更大程度的生态融合和产业融合。
  三年来,诺基亚全面参与国内运营商5G网络建设,在无线、宽带、核心网、IP和光以及云网业务等领域提供端到端的5G产品和服务能力。“我们将不忘初心,承诺中国,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增长持续添砖加瓦。”程刚说。
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
推动5G价值升维爱立信一直在路上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吴立东作了题为《推动5G价值升维,爱立信一直在路上》的发言。
  吴立东表示,今年是爱立信进入中国130周年,爱立信也是唯一参与了中国从1G到5G建设和运营的跨国企业。“今天,爱立信希望通过不断提升5G的价值,我把它称为5G价值升维,从连接升维、产业与生态升维、可持续发展升维三个方面,为中国数字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吴立东指出,连接升维是一切的基础,在当下的中国,“连接升维”就是要进一步加快5G网络建设,加大5G覆盖,让5G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产业与生态升维”指的是要让5G在To C端和To B端的应用都大放异彩。在To C端,爱立信看到5G﹢AR/VR、全息通讯、云游戏受到很大关注,元宇宙等新理念、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拓展,对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To B端,爱立信与全球行业伙伴进行了大量实践,积极参与5G-ACIA等全球项目,并升级了自己的包括南京工厂在内的5G智能工厂。
  就“可持续发展升维”而言,爱立信在2021年制定新的长期目标,即到2040年价值链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吴立东表示,基于5G的“价值升维”需要更多的力量持续参与进来,爱立信将作为一个“因子”、一个“支点”,积极参与到这场5G带来的技术、产业、生态的变革中,为中国5G的价值升维、6G的起步做出爱立信的贡献。
中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映民:
持续5G网络创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在6月6日举行的“5G发牌3周年暨5G高质量发展线上论坛”上,中信科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映民在演讲中表示,中信科移动致力打造绿色、极简、极致的5G网络。同时基于5G基础发展6G网络,推动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王映民表示:“中信科移动致力打造绿色、极简、极致的5G网络。三年来,中信科移动已经承担建设了全国19个省(区、市)的5G网络。”他介绍,中信科移动在设备节能、站点节能、网络节能三大方向发力,打造绿色网络;通过架构极简、产品极简、运维极简、排放极简四大层面协同,打造极简网络;借助700MHz 5G基站、频域资源优化配置、组网融合、多天线优化、站点融合、室内小站六大创新方案打造极致网络。
  此外,中信科移动新推出的Easysite 5G小基站,以绿色、极简、极致赋能数字化应用。打造了基于共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出了基于“5G﹢”的智慧工厂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5G﹢矿用专网系统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对于5G网络的需求。
  对于6G的发展,王映民表示:“以5G网络规模商用以及在垂直行业得到规模应用为基础条件,6G网络的技术和系统设计要建立在5G网络持续发展和平滑演进的基础之上,从5G的‘场景连接、场景适应’到6G的‘全域覆盖、场景智联’,基于5G发展6G网络,推动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ICT(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出台,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数字经济革命浪潮。实施绿色制造(决定钢企的生存)、智能制造(决定钢企的发展)和精益制造(决定钢企的地位),成为各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数字经济时代,钢企数智化转型不可跨越的发展阶段是标准化、信息化、精益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等。而当前,国内大部分钢企仍处于信息化阶段,钢铁贸易互联网化成为约30%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只有5家大型钢企将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仅中国宝武一家将智能制造写入公司“十三五”战略。

  钢企实施数智化转型的探索

  当前,钢企实施数智化转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类是以自主研发为主。例如,中国宝武自主研发了两个数智化平台,并在宝武鄂钢首次实现了大生产验证应用。一个是智能工厂平台iPlat,即云、边一体化智慧制造平台。该平台拥有数据采集治理及服务、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数字化制造执行应用及成本绩效管控、全面整合的生产过程监控和多源数据的融合创新应用等功能。另一个是智慧生态平台ePlat,支撑集团公司构筑钢铁生态圈。该平台为产业链参与主体提供金融、物流、技术、质检、资讯、采购等综合集成服务,实现产业链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合一,通过大连接、大数据、大共享实现向生态圈的辐射传导和赋能服务。

  另一类是以借助社会专业技术力量为主。例如,河钢集团原有的电商平台设备老旧,日常运行稳定性、灵活性差;资产管理繁杂,使用本地数据中心,每年都要进行资产盘点,费时费力。经多轮比选后,河钢集团选择与华为公司合作,快速完成了云商平台的转型升级,基于华为云构建了B2B电商业务新平台。新平台实现了性能优——客户访问网站流畅,在竞拍、秒杀等极端场景下依然能够平稳可靠运行;轻资产——华为按一定周期仅收取服务费,河钢无须关注资源维护,专注于主营业务即可。

  在这两种模式下,国内一些标杆钢企已经进行了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探索。

  如中国宝武,2015年以来,通过与国际领先的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在大力自主实施智慧制造的同时,努力向行业推广商业技术模式。2015年,宝钢股份即在钢铁行业率先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热轧1580智能车间”;2018年基本建成,技术经济指标改善明显,工序能耗下降6.5%,内部质量损失下降30.6%,废次降下降10%,全自动投入率提升10.5%,指标实绩大大优于设定目标。2019年,宝钢股份成功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至今国内钢铁行业唯一一家)。

  又如沙钢集团,自2015年起,就将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针对不同工厂、车间、工序、岗位技术装备水平各不相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差异化、跨越式实施路径,由点及面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工程。2017年,沙钢创新实施“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智能化项目,为钢企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2020年,该项目通过政府验收,包括转炉特钢、开坯修模、棒线车间的改造升级,总投资4亿元。该项目通过建设一个中心、一条智能化生产线、四大系统、七大平台,探索形成了一种高端线材智能制造新模式,为企业节能减排、减员增效、提质增效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该项目建成实施后,生产效率提高31.5%,运营成本降低23.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4%,产品不良率降低26.8%,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9.7%。

  “十四五”钢铁行业数智化转型路径辨析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基础产业。钢铁是制造业的“脊梁”,是工业的“粮食”,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挺进的过程中,钢铁行业由全球“老大”变“强大”至关重要,其中数智化转型将发挥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钢企智能制造包含技术与管理两大维度的变革,目标是实现资源全局优化配置,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实现大规模定制和预测式制造,以满足下游客户越来越强的个性化需求;基础是标准化和精益化;手段是虚拟化(即数字化)和闭环控制;核心是工业软件,即软件定义工业SDI(数字串行接口)。数字化的关键是有数据,实现业务对象、规则、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是实现数据自动流动,即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发送给正确的人或系统,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智慧化的关键是实现知识工作自动化,即数据能够自动转化为信息、信息能够自动转化为知识、知识自动转化为智慧(决策),进而实现知识持续的沉淀、固化、迭代、提升和传承。

  钢铁产品的竞争力虽然最终是通过产品的制造、质量、性能、成本、服务等因素表现出来的,但是追根溯源,都会深层次地延伸到设计层面。设计是钢铁产品竞争力的起点,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设计是决定钢铁产品竞争力的根本要素。钢铁产品、工艺、装备和工程等智能设计(或集成研发IPD),既是钢铁制造流程实现智能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又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通过智能设计,既可高效创新、优化钢铁制造流程的物理系统,又能为实现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提供所有数字化基础数据和模型系统。同时,智能制造为智能设计持续不断地提供最真实工况环境下极其丰富宝贵的1∶1验证与实验数据。通过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之间相互驱动、交互校验,可大大促进钢铁产品、工艺、装备和工程技术的快速迭代。

  钢铁制造流程的智能设计主要包括3个层面:一是材料基础科学层面(分子、原子微观维度),运用材料与工艺三维仿真设计分析计算技术,模拟仿真研究材料成分和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冶金和轧制工艺过程的温度场、流场、应力应变场等。二是工序技术科学层面(工序、装备中观维度),研究工序与装备技术的可行性,模拟仿真优化研究冶金装备的合理性。三是流程工程科学层面(流程、工厂宏观维度),运用流程与工程学三维仿真设计计算技术,研究优化流程与工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及钢铁制造全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一体化、有序化、集约化。

  ICT与OT(工业运营管控技术)加速深度跨界融合,将给传统的钢铁工业运营管理控制技术与系统架构带来颠覆性变革(如图1所示)。对于钢企而言,数据将成为核心生产资料和最重要的资产,普惠的人工智能将成为先进生产工具,计算能力将成为新的先进生产力,通信网络将成为神经中枢,信息和数据将深入到制造领域的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信息流对制造企业的再造,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再造过程,将变革传统钢企的商业规则和经营模式,形成客户驱动钢企直接满足其需求的生态(如图2所示)。

  实施智能制造的三大要素:人才、技术和方法论。对于智能产线、智能工厂、智能钢企等这些新生事物,没有现成样板可供参考,研发创新、个性化定制的成分大。传统的钢铁工程技术产品提供商,自身往往背负着比较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成为新形势下的劣势(类似柯达胶卷)。一方面,他们大多以销售自身已有的优势技术产品为主要目的,难以完全做到以服务于钢企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另一方面,自身大都处于数智化转型探索过程中,如果钢企主要依靠此类厂商实施数智化转型,很可能难以取得大的创新突破。

  笔者认为,国内传统的钢铁过程技术产品供应商需要加强与钢企客户的配合,与领先的原生ICT厂商跨界融合,潜心研发,发挥灵活、快速、行业沉淀深厚等优势,在某些点形成竞争优势,将自己打造成生存能力极强的“碉堡”。“碉堡”多了,自然就能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强的“钢铁工程高科技长城”,从而为钢铁及相关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优质产品与服务。

  钢铁制造流程基础自动化控制“计算+通信”架构将逐步代替“电子+电气”架构。不宜将所有数据都上云,端、边(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未来将有超过50%的数据在边缘侧处理)也应该分担起必要的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计算等功能。泛在云化控制技术等将逐步代替传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散控制系统)等,是国内自动化公司赶超西方传统自动化巨头千载难逢的机遇,关键是要实现实时操作系统、工控开发环境、时间确定性网络、统一开放协议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赞成再跟随发展传统的PLC、DCS等技术产品。

  此外,数据质量将直接影响数据价值的呈现和应用效果。因此,钢企在实施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首先必须把好数据治理关。其次,需要以业务数字化为前提,以数据入湖为基础,以建设数据中台为重点,通过构建完整、清洁的逻辑数据湖,做厚业务与数据双驱动的数据中台,进而筑牢与业务主题紧密联接的数据底座。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将成为钢企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不应以短期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越早建立或租用越好。数据构架、数据频次、数据分析三位一体,构成数据体系。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数据体系,即数据编码基因。企业数据编码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成败,需要由钢企业务专家主导、与IT专家等协同完成。

  数智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传统的钢铁行业数智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笔者基于自身的一些实践与思考,就钢铁行业数智化转型提几点粗浅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相关方面更广泛、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法规标准:“智能制造,标准先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数据确权、信息安全等是实现智能制造系统三向集成(特别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域的端到端集成、价值链域企业之间的横向集成)的前提。钢铁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等,需要在数据安全与权利保护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定方面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等重要作用。

  研发模式:变革目前广泛采用的经验试错法传统手工作坊式的钢铁产品和工艺研发模式,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高通量计算加高通量试验的材料和工艺集成数字化研发模式。

  技术路径:将专业知识(机理模型等)+专家经验(操控规则等)+数据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掘挖掘利用好技能、技术、业务、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经验至关重要。即使将来实现了智能制造,人的决策作用依然是最重要的。

  实施步骤:透明化(信息/经验/模型等可视化,支撑实现决策优化等) ——智能化(数字孪生,支撑实现产线异地远程智能操控与运维等)——智慧化(人-信息物理系统,支撑实现行业知识的持续沉淀、固化、迭代、提升和传承等)。

  实施方式:钢企、行业技术产品提供商、专业ICT提供商、高校/专业研究院所等相关单位,强强合作,优势互补,跨界研发,协同创新。

  实施方法:应用开发、平台打造、数据治理、人员赋能、管理变革协同发展,齐头并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同步推进。

  能力建设:企业数智化转型,组织与人才的数字化能力将成为关键元素。企业拥有强大的数字化平台,组织将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人才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数字化组织中人才的引进、培养、任用、使用、考核、评价、激励等每个相关环节都需要相互联动,进而构成人才能力全生命周期持续闭环、迭代、提升。

  (作者系中国政企智能制造部钢铁行业首席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大数据的前沿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