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生创业可以选择城联优品吗?

创业才三年的巫萍已经开始转型,过去在网上卖苦荞茶,现在主销西班牙食材。

“成本2.38万元/吨,市场售价竟然只有6000多元/吨。”巫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前苦荞茶的价格战让自己转攻西班牙红酒和食品以及大凉山的优质农副产品。

海汇天佑就是巫萍新成立的公司,她把自己二次创业的地点选在了成都市双流县。在西航港大学生创业园的孵化器内,巫萍得到了免一年租金的办公室。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航空港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对她的业务提升作用很大,海汇天佑下一步还准备发展跨境电商。

与新生代创业者相比,老一代双流创业者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双流企业家协会会长、三强轧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家双就在思考下一步如何走。这其中,人的因素很关键。他以自己的企业举例说,70%~80%的工人是双流本地人,优势也变为劣势。有些工人有三四套房子,对工作只是应付而不够积极。

30多年前,一大批创业者的涌现造就了百强县双流,30多年后,如何挖掘新一代的创富基因?

企之富:“双流的票子”

双流县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不到30公里,这里的财富远不止一座机场。当地政府用三个数据勾勒出双流的综合实力概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第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跃升至第15位,连续4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脱贫致富是付家双那代人的创业梦。回忆起当时的梦想,他对本报记者说,“只有一个,不想回农村”。那时还流传着“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的顺口溜,可见双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很低。

1984年初,双流县专门组织了70多名主要官员和经济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村社干部,包机赴沿海考察,双流县随后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彼时恰逢政策东风——上世纪80年代成都推动生产力扩散。双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玉能曾多年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他告诉本报记者,当时成都市把一些老化的企业和设备逐步转移到郊县,目的就是把成都市的企业扩散,提升品质。

这是产业转移承接的较早尝试。“当时双流县政府主动出击,吸引很多成都市的企业,形成了蓬勃的乡镇企业,包括三强轧钢厂、联营焊管厂,当时在双流是非常有名的。”江玉能说,这些企业技术都很简单,就是钢材加工,钉丝厂、拉丝厂、电镀厂、电气开关厂等。

政府和个体合力致富求变,双流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用江玉能的话说,“基本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1990年,双流工业总产值完成15.73亿元,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1.52亿元。而在这股创业潮流中,有一个轰动事例更把双流推向了潮流之先。

1983年底,创业者薛永新与时任塔桥村村长的林忠本达成协议,由薛永新出设备、塔桥村出资金,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根据当时定立的“全奖全赔”条款,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利润指标要全部赔偿,超过利润指标,全部奖励给承包人。

当年,薛永新完成了超过利润指标3万元的业绩,把当时东升镇干部吓了一跳,按照条款,3万元巨款要奖给薛,最后请示县级领导,得到指示是奖励一定要兑现,轰动一时。从此,全省各地喊响了“到双流创业去”的口号。

“(第一批创业者)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闯劲、不怕苦,当时有‘三千万’的说法,就是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付家双说,“有了第一批创业者,就影响了一代人。”

付家双1986年从三强技校毕业进入三强公司,这家企业从最初涉足轧辊产业,到后来的宾馆、农用车等多领域发展。付家双的身份也从轧辊车间机械工人转变为销售人员以及后来的集团办公室主任、三强宾馆经理、三强奥斯卡豪华钢门公司总经理。

大批创业者的涌现,形容双流的顺口溜有了升级版:“金温江、银郫县,企业家出在双流县”、“双流的票子、崇州的点子、温江的面子”。

从1991年起,双流通过拍卖、兼并、资产置换、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改造、改制、改革和重组。到2001年,90%以上乡镇企业完成改制,乡镇企业成为历史,它们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

2013年,双流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4.9%。

民之富:“双十一”消费前五

1996年,双流县登上四川省经济实力十强县之首,并一直保持至今,2003年又成为西部百强县之首。

此时的双流开始从“全民办厂”发展到“全民招商”。各个乡镇街道办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政府给出优厚的政策,当地官员称,当时乡镇街道可以从其招商落户的企业缴纳的税收中分得地方留成的30%,另外,各个地区还在沿海地区派驻招商人员常驻。

现任双流西航港开发区政研室主任的熊军颇为感叹。2003年,他还是一名记者,当时报道的第一条新闻就是西航港开发区的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当时将全县所有工业集中于此发展,各个乡镇不再办工业,而今,西航港开发区开发面积已经达到60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全区已聚集工业项目390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家、上市公司26家。近3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5%,对全县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

2015年年初,双流县列入四川省第一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市),2017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5亿元。

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周期亦是双流发展的注脚。双流与成都中心城区接壤的部分成为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

在双流县商务局重点项目与会展科科长弋良虎看来,产业发达正是双流居民收入较高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比较多带动就业,此外,工业开发和基础建设带来工程和商业的机会。

统筹城乡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双流县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58元,增长12.2%,跑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的增速(31856元)和GDP增速(9.8%)。

2014年“双十一”,天猫销售数据显示,全国百强消费县(市)中,双流排名第五名。单是0时~16时这个时段,双流县的消费量为6488万元。

在近日某机构推出的一份百强县排名中,双流排名第14,其中,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县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县域相对绿色指数等级均为A。 

双流的创富动力是否还在?付家双提到了一些瓶颈,比如本地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激情。“转型调整的关键不在于市场、不在于资金,而在于内部的调整。”

三强的企业愿景第一条就是员工收入每年不低于8%的增长,付家双说:“我们企业的人力成本要比行业里同规模的企业高300万元左右。”

如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保证大家创业的激情,这是转型的功课。“我们培养一个铸造工人需要5年时间。”付家双说,这一步必须走。2013年5月8日,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采购商来到三强,“在办公室只待了半个小时,在生产车间就考察了三个半小时,对原料到成品进行了详细考察,这对付家双的触动很大,就是要这样,促进产品升级,做出一流产品。”

付家双用“第二次创业”来鼓舞士气,但是相比而言,付家双认为,新生代创业者的视野也不一样了,要宽得多,因为互联网带来变革,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当然,现在的创业更为规范,投入更大。

双流县科技局局长马骏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不能继续靠资源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创新。

2012年,双流县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4个研究院,与前3所大学还共建了3个大学产业园。4所研究院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政府投入研究院及研发资金4.4亿元。

以西南交大为例,该校拿出1000万元资金和价值35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双流县提供约400亩土地及1.4亿元,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三个环节分别设立研究院和合资公司。

双流的着眼点在于一方面通过股权拥有收益权,双流县政府通过平台公司注资,实际上扮演了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必须在双流当地进行,商业运营也必须注册在双流,这往往产生群聚效应,其他产品和项目也会落户双流。这既解决就业,又带动经济增长。

双流县此举力图摆脱招商引资的困境,以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来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并进一步促进创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制图/蒋皓明)

这里的优衣库卖得不比成都差

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海滨城购物中心在2014年最后一天开业,这个综合体是目前成都市双流县最大的城市综合体。

开业快一年的另一大城市综合体优品道广场就在附近。目前,双流在建和已建成的城市综合体面积有117万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演进,双流的城市发展在过去15年里经历了三次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正在逐步完善。按照规划,双流到2020年将成为170万人口的城市。

1月6日,双流县规划局规划科科长李涛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摊开刚获批准的新的双流县总体规划图,在这张图上,双流县城的城区面积较原来的规划大了三分之一,十字形的城市绿化带也变成了井字形。

这是双流县10多年来的第三次总体规划。李涛说,1999年编制的双流县城东升镇城市总体规划,只是一个县城的标准;2010年的规划则是把县城作为成都市功能分区;2014年双流被确定为成都的7个卫星城之一,随即编制卫星城规划,其规划指标高于中心城区。

1999年的规划形成了十字形绿化带以及城市大体框架,老城区东升镇位于十字的东南板块,以绿化带相隔的西南和东北板块规划建设新城区。2010年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新城面积,将行政中心搬迁到西南板块。2014年的规划又进一步扩大新城面积。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提升。双流县商务局重点项目与会展科科长弋良虎告诉本报记者,双流以前没有购物中心的概念,由于离成都近,购物一般都到成都去买,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在航空港片区的居民也反映,周末假期连想去个电影院都要到城里去,休闲购物更是无处可去。

三次规划使双流县城从场镇提升到城市,再从城市提升到中心城区的分区,最后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卫星城。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处处长潘政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产业和人口主要的疏解和承载地,卫星城建设将是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

双流从2005年已经着手在推进城市的升级,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相继建立起来。卫星城标准进一步将其提升到大城市标准。比如,按照成都卫星城的规划标准,需要构建3个10分钟公共服务圈。

这就是说,无论在工作地还是居住地,市民在10分钟内就能到达公交站点,包括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点;从任何一个生活点和工作点出发,走路10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园绿地;市民日常的办证、社区医疗、体育休闲、阅读、基本公共服务都能在10分钟的距离内实现。

潘政说,这些卫星城现在都是县城所在地,以前承担的是县城的功能,配套的是县城的标准,这个标准不足以吸引人口的转移。因此,要通过构建更加优越的医疗、教育、文化、绿地等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和产业从中心城向卫星城流动。

新增的城市功能逐渐产生了辐射作用。“以优衣库和H&M的数据来看,与整个成都市区范围内的店比较,销售都属于中上水平。”优品道项目总经理万文韬说,这个综合体所在区域是双流新城,发展空间巨大。

原来这一片区是规划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后来根据城市功能的需要调整为商业。万文韬说,优品道打造社区商业中心,涵盖购物、娱乐和餐饮等,可以满足附近居民的多元消费需求。

在城市规划提升的同时,双流也面临“割肉”。2013年年底,双流县多个镇及华阳街道部分区域由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也就是说,双流有近一半的行政区划被划走。

双流紧邻成都中心城区,是面积大县。当地人时常抱怨,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地方又被拿走了,他们惋惜的是双流的部分土地资源以及此前投入的大笔基建投资。

对于新双流来说,未来该如何走?1月5日,双流县召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讨论城市定位。三强轧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家双参加了讨论,他提出,要打造高端制造业和商贸,作为贸易集散地。另外,要盘活现有资源,不应该再去拓展土地搞工业开发区,这样往往还未取得投资收益,经济已经下行。

根据双流的发展思路,不在低端抢饭吃,要在高端有作为。对于双流而言,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则是转型升级。近几年,双流县强化创新驱动,加速形成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为支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先导性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双流聚集了以笔记本电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新能源,以生物医药为主的生物产业,以航空维修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同时,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这是一个比较新驾校,网上看到照片,环境还可以,听说教练也都比较年轻,都基本上为90后教练,还听说是你们中南大学某个学生创办的。

现在的驾校都差不多,环境与条件也都不差。关键是刚开始要找对教练报名才好。因为,好的驾校里面可能也有不好的教练。我们教练除了带训还需要招生,每个月或每年有招生任务的,没完成的话会扣奖金。你联系教练报名的话,他不仅能完成一个招生名额,在收入上还增加一点,他后面对你肯定不会差,当初对你的承诺,教练他会尽力地给你兑现,练车上会更加对你认真负责,更加的有耐心……。你好,他也好,共赢,何乐而不为呢?对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创优品创业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