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湄潭有哪些图书馆可以写作业的?

什么鬼,浙江大学在湄潭也有过校区?

浙大西迁湄潭纪念碑。资料图
1940年,浙大农学院部分师生留影。 李龙江 供图
浙江大学西迁至湄潭。资料图

12月20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管的东方早报发文,建议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

该文章称,恢复重建浙江大学湄潭校区,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快遵义乃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浙江大学继承西浙大优良传统、回馈遵义湄潭人民的需要。

媒体建议恢复浙大湄潭校区

原来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很快波及浙江。浙江大学在国民政府的指示下,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并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史称“浙大西迁”。遵义湄潭也因此成为了浙大人心目中永恒的圣地和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

其实这些名学府曾在贵州办学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来浙江大学和湄潭还有这么一段深厚的渊源。另外,还发现,不只是浙大,另有多所高校也曾在抗战期间迁入贵州办学。

1944年底,国立广西大学迁至榕江县城,各学院分散在八大会馆教学。图为保存较好的“两湖会馆”大门。 石庆伟 摄
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第十四届毕业生合影,摄于榕江。 石庆伟 供图

1928年,广西大学在梧州市建校。1939年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广西大学。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9月,学校迁至融县;11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广西大学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大学被撤销,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到华南区各高校。195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

抗战时期,湘雅医学院代理院长张孝骞决定西迁贵阳。资料图

湘雅医学院创办于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创建,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

1937年11月24日,长沙城遭敌机轰炸。接着,南京陷落,武汉告急,代理院长张孝骞和校友们决定西迁。随后,赴广西、昆明、贵阳等地考察,选择迁校地点。1938年8月,迁校委员会议决定迁校于贵阳。到贵阳后,学校先在东山,后在次南门外的石洞坡,租赁民房,草建校舍,于10月24日正式上课。1944年,学校因战事迁校重庆杨公桥。1945年至1946年,湘雅人员分批迁回长沙。此后几经变迁成为了今天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私立之江大学是由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差会联合主办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

其前身是1845年于宁波创设的崇信义塾,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学,1938年迁上海。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该校又迁址福建邵武、贵阳等地,曾在贵阳设工学院分校。1944年贵阳吃紧,之大又迁到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复校,1946年迁回杭州。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大夏大学抗战时期校本部遗址赤水文昌宫。资料图
大夏大学西迁纪念碑。资料图

大夏大学是由1924年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

“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三迁赤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原校址与光华大学合并后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抗战时 8所高校迁至贵州这里是中国的“文化高地”

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图为校区内的交大学生。 资料图
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它是贵州首所真正意义上的、扎根本土的现代大学。 资料图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学生在贵州平越县城(福泉)街头做抗日演讲。 资料图

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1928年11月,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9年初,在院长茅以升的率领下辗转迁至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办学。1942年1月,教育部将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国立中正医学院成立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9月,在南昌市上课三个月,因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教学无法进行,基建不能施工。12月即着手迁移,选址在江西永新,后又迁至昆明与上海医学院合作。1940年昆明白龙潭院址被炸,上海医学院决定迁往重庆,中正医学院决定迁往贵州镇宁县城。1941年暑假,学校迁回江西。解放后,中正医学院改名为南昌医学院,后经历多次更名迁址,最后成为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3年4月改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4年8月改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不久由桂林迁至三江县丹洲乡上课,10月迁至榕江,次年1月又分批迁到平越(今福泉市),借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舍复课,1946年1月迁回广西桂林。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撤并,于1953年8月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5月28日,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当年的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原址已不见踪影,唯有一道20米左右的老围墙。 资料图

除了以上高校,陆海空三军院校也在抗战时纷纷迁至贵州。陆军大学、步兵学校、军官外语补习班迁遵义;防空学校、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迁贵阳;炮兵学校迁都匀;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迁独山;军医学校、兽医学校迁安顺;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迁桐梓;通讯兵学校迁麻江,辎重兵学校迁龙里,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迁镇宁。

这些学校只是曾在贵州办学,如今多已搬离,似乎并没有为贵州留下什么!

高校西迁并不只是借地办学这么简单,其对贵州的教育甚至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了,专家学者的话更有权威性。

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文史馆原副馆长、文史专家史继忠教授曾表示,抗战前,贵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贵州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在抗战时期,它主要得益于学校的内迁。

据了解,大夏大学的进入,结束了贵州没有大学的历史。此外,在高校内迁浪潮的助推下,贵州先后新建了三所本土大学——国立贵阳医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当时贵州本土高校的老师,很多来自西迁高校,部分西迁高校的教授,也纷纷到本土高校兼职授课。

报道也指出,高校西迁改变了贵州的文化面貌,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悉,抗战期间,贵州文化昌盛,成为了“文化高地”。史继忠介绍,当时贵阳有艺术馆、科学馆、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故宫博物馆还在贵阳举办画展;剧院有几十家,田汉还收留了一些流浪儿童成立剧团开展演出;出版的报纸有50、60种,文通书局是全国七大书局之一,贵州广播电台还用英语、马来语、广东话对外广播;成立了篮球队、棒球队等。

另据澎湃新闻,武汉大学校史馆主任秦然总结,高校内迁的意义有三。一是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二是为抗战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促进了西南、西北边疆的现代化。

别二维码-加入群(三步简单入群)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加入群(三步简单入群)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加入群(三步简单入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遵义湄潭县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