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是如何对声音进行处理,才让人耳接受到声音的?

  初中物理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中具有较大的难度,初中物理是一门难度较高的学科.同时初中物理在整个初中阶段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重视物理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声学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初中物理声学教案:声音的利用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本节知识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之后,探究学习声的利用。声现象在实际中丰富多彩,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活中声的利用的例子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声的利用的现象已经很熟悉,只不过不知道它们分别是利用的声的哪些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现象是属于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哪些现象是声传递能量的例子。并且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生活中声的利用的现象。教师在讲解中可以对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讲解中应对学生遗漏的例子进行补充。

  本节的设计通过声音、视频、图片、投影、实验和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物理的兴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感知或查阅资料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搞利用声音的小发明。

  了解日常生活、现代技术中声的应用。

  通过观察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获得社会生活中有关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 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视频资源、多媒体设备、盆或碗、气球、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蜡烛、火柴等。

  1948年,一艘名为“乌兰格梅奇号”的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突然遇到海上风暴,当救助人员赶到时,船上所有人员都莫明其妙地死了。后经科学家们调查,才发现造成这场海难的罪魁是风暴与海面惊涛引起的次声波。

  2006年4月28日,至少有400只海豚的尸体被海水冲到了坦桑尼亚东北部桑给巴尔岛北岸海滩边。专家们怀疑是美军潜艇发出的声呐导致了海豚的大面积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潜水艇击沉了协约国大量战舰、船只,几乎中断了横跨大西洋的海上运输线。当时潜水艇潜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一时横行无敌。于是利用水声设备搜寻潜艇和水雷就成了关键。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等人研究并造出了第一部主动式声呐,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 km以外的潜艇回波。这种声呐可以向水中发射 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时产生反射回波,接收回来后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学生思考问题:海上风暴引起的次声波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危害?人类为什么不能事先预知并躲避灾难?声呐为什么会导致海豚的死亡?

  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 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

  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 ,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

  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

  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

  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

  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

  汽车修理师听汽车 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

  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

  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答案:能 海啸、地震、火山喷发。

  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课件展示】 介绍2005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 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 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这可能是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可是,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风暴的“预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

  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 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使人们能够提前知道将到来的风暴,并做好相应的准备。现广泛运用于航海事业。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收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3.超声波传递信息

  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

  (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归纳总结:(1)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呐。

  讨论:根据声呐测海底深度需测哪些量?

  a.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

  b.声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时间t。

  (3)应用: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

  思考问题:“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

  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超声波病人――→反射波信息显示屏

  初中物理声学教案: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噪声和它的形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怎样减弱噪声.

  教材首先指出,噪音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护意识.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教材最后的“想想议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改造自己的环境.

  本节的重点是从环保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1)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涉及到的是现今社会的敏感话题,是现实生活中正在面对的问题.所以,对于本节知识的讲解决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联系实际.课前可让学生调查和查找一些本地、本校周围的环境、位置和当地政府的一些规定和采取的措施等.

  2)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减弱噪声的几个途径.在这个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例如:在第一节中,我们讲到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是:

  声源的振动 介质(空气)的振动 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带领学生总结出可以从三个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最后让学生参与进来,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自己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3)根据本课内容,将本课作为阅读、讨论课比较适合.但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拟出阅读提纲.

  教学重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具:录音机、录制好的磁带

  教法:学生阅读讨论

  用录音机放一首学生中流行的歌曲,在演唱进行一半的时候逐渐有了杂音,最后只有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或用户装修房屋时的电锯声.

  学生指明这是噪声.

  点明课题:我们这节课将学习有关噪声的知识.

  1.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2. 优美的歌曲一定是乐音吗?(举例说明)

  3.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4. 上课时间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的来源?

  5. 你知道城市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6. 噪声的等级用什么计量?

  7. 你知道噪声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除影响听觉外的其它危害你还知道什么?)

  8. 你认为应怎样减弱噪声?

  9. 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规定?

  10.你对学校环境改善有哪些建议?

  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讨论中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

  1. 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2. 噪声的等级划分——分贝.

  3. 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4. 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师提问引入: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深刻;但是当某一节课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听讲效果也就特别差,好象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引出:安静的环境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吵闹的环境(噪音)分散人的注意力,→由学生的切身体会引入

  (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音乐

  (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

  问题: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噪声如何界定?

  指出: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指导学生读表:书第40页(或用投影仪打出)

  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

  室内一般说话声 30

  电锯 110 很吵闹

  螺旋桨飞机起飞 120

  火箭、导弹发射 140

  通过阅读表格,让学生感受到:噪声是个我们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回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必要的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指出:在现代化都市中,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害,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

  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

  声源的振动 → 介质(空气)的振动 → 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从声源的振动发出声音,到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问题: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环节减弱噪声?

  总结出可以从三条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罩;植树造林(重点讲解其优越性);带耳塞等.

  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师应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五)布置作业 :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1)【课题】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通过对不同作业 环境下人群的健康调查,及查阅资料,写出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报告.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课题】社区(或学校)噪声污染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社会调查;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调查报告;与其他组交流.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社会调查要有过程纪录.

所谓听觉就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反应。我们知道,任何复杂的声音都可以用声音的三个物理量来描述:幅度(声强或声压)、频率和相位。但对于人耳的感觉来说,声音是用另外三个量来描述的,即响度、音调和音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三要素”。此外,人耳还能分辨出声音的方向和到达人耳的距离等。

  声音的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声压)有关,对于同一频率的信号而言,声压越大,响度也越大。但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灵敏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频率不同而声压相同的声音,会感觉到不同的响度。在3 ~ 4千赫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容易被感觉(灵敏度较高),而较低或较高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就不容易被感觉。描述等响度条件下声压级与频率的关系曲线称为等响度曲线。

  图中横坐标表示不同频率的纯音信号,单位是赫兹(赫);纵坐标表示相应声波的振幅大小(声压级);图中的曲线就是等响度曲线,单位是方响(PHONO)。在同一条等响度曲线上的不同单位是分贝(dB)频率、不同声压级的纯音信号,给人的响度感觉是一样的。例如:50分贝/100赫的纯音和40分贝/1千赫的纯音等响,因为两者位于同一条等响曲线上,也就是说要想让100赫的低音和40分贝/1千赫的中音听起来一样响,就必须让100赫的信号比1千赫大10分贝。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结论:

  1、 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讲,对于3 ~ 4千赫声音的灵敏度较高,随着频率向3 ~ 4千赫两端升高和降低,总的趋势是灵敏度降低。

  2、 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灵敏度还与声压的大小有关,随着声压的降低,人耳对低频和高频的灵敏度都要降低,特别是对低频声更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将音量开得较小(即在低声压级情况下)时,即使节目中已有较多低音成份,但听起来仍感到低音不足,一旦把音量开大(声压级大致在80分贝以上),就会感到低音比较丰富的道理。

  由等响曲线可知,若声音以低于原始声(录音时)的声压级重放,由需要通过均衡器来提升低音和高音以保证原有的音色平衡。例如一个乐队演奏,假如低频声和高频声都以100分贝左右录音,因为这时的等响度曲线差不多是平直的,所以低音和高音听起来有差不多的响度。如果重放时的声压级较低,例如50分贝,这时50赫的声音刚刚能听到,而1千赫的声音听起来却有50方响,其它不同频率的声音都有不同的响度级,因此听起来就感觉到低频声和高频声都损失了,也就是原来的音色已经改变了。这时要想让50赫的声音听起来与1千赫的声音有大致相同的响度,必须将其提升20分贝左右。由此可见,等响度曲线是我们使用均衡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音调又称音高,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评价尺度。音调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但是音调和振幅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

  人耳对音调变化的感受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对数关系。也就是说,音调感觉是由于频率的相对变化而形成的,即不论原来频率是多少,相同倍数的频率变化对人耳总是产生相同音调变化的感觉。例如把频率增加一倍,比如从100赫变为200赫或从1千赫变为2千赫,音调变化在听觉感受上都是一样的,即提高了所谓的“八度音”,又称为“倍频程”。正是因为音调变化和频率相对变化的对数(或倍数)成正比,所以在表示频率的曲线图中,频率坐标常采用对数尺度,图形均衡器中的中心常按“1/2倍频程”或“1/3频程”设定的原因也是如此。

  乐器每发出一个音,这个音除具有基频f0外,还有与f0成整数倍关系的谐波。每个音的音调感觉由f0决定,而各次谐波则决定乐音的音色。有时f0的振幅甚至比头几次谐波(如f1、f2、f3…)的振幅还小些,但f0决定音调的作用丝毫没有减弱。

  人耳对音调的感觉也受振幅的影响。当振幅较大时,耳膜受到较大的刺激而有变形,从而影响到神经对音调的感受。一般来说,响度增加时,人耳感到音调有所降低,频率愈低,感到降低愈多。

  人耳除对响度和音调有明显的辨别能力外,还能准确判断声音的音色。不同乐器的频率构成大不相同,比如,小提琴和钢琴即使演奏同样高音的音符,人们还是能迅速分辨出哪个是钢琴的声音,哪个是小提琴的声音,而不至于相互混淆。这是因为它们在演奏同一音符时基音虽然相同,但它们的谐波成分(泛音)不论是在数量上、频率上还是强度上都是非常不同的缘故。正是由于这些谐波的不同组成,才赋予每种乐器特有的音色。音色主要和声音的频率结构有关。事实上,乐器的振动绝大多数都不是简单的简谐振动,而是由许多个不同的简振动叠加而成的,并且这些简谐振动的振动频率之间满足整倍数关系。其中,最低的一个频率称为基频,基频对就应的简谐波称为基波,频率是基频整数倍的简谐波称为谐波,在音乐词汇中被称为泛音。正是由于谐波的不同组成比例,才赋于各种乐器、人声以特有的音色。如果没有谐波成分,单纯的基音简谐信号是没有音乐感的。

  在传声过程中,为了使声音逼真,必须尽量保持原来的音色。如果声音中某些频率成份被放大或缩小,就会引起音色的变化。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利用均衡器对音色作适当的调整也是可以的。由此可见均衡器能对音色作一些必要的修饰和调整。这是均衡器使用的又一重要依据。

  哈斯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两个不同的声源发出同样的声音,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强度到达听众时,则主观感觉是声音来自两个声源之间;如果其中一个略有延时(约5 ~ 35毫秒),听起来两个声音都来自未延时声源,延时声源的存在对方向定位没有影响,只是增加了响度;如果延时在35 ~ 50毫秒之间,则延时声源的存在可以被识别出来,但其方向仍在未延时的声源方向;只有延时超过50毫秒时,第二个声源才象一个清晰的回声一样被听到。由此可见,如果在50毫秒(1/210秒)以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声音,一般是不能区分出来的,仅能觉察到音色和响度的变化,如果让第二个声音延迟50毫秒以后再出现,而且有足够的响度,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出来。这种效应应用于室内扩音系统,可以在分布式扬声器系统的声场中,保证听众视觉和听觉的一致性。

  在厅堂内如果反射声和直达声的声程差大于17米,而房间吸声效果又不好,就会产生回声,从而破坏语言的自然度和可懂度。另外,在较大的厅堂内,为了保证声场的均匀度,往往在后场设有辅助音箱,

  这时对于后排就坐的听众而言,如果台口主音箱到他的距离比后场辅助音箱到他的距离大12米(相当于来自台口主音箱的声音比来自后场辅助音箱的声音延迟35毫秒),他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后场,此时,为了保证听众视觉与听觉的一致就必须给后场辅助音箱加装延时器。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我们上面始终是假设两个声源的音量相同,实际上,如果延时不超过20 ~ 30毫秒,则可通过衰减领先声道的音量(或增加滞后声道的音量),来改变声像的位置。

  听音时,人们都能够用耳朵判断出声音方向,确定声源所在的位置。这是因为我们有两只耳朵(所谓“双耳效应”),双耳间距大约是20厘米,来自同一声源的声音到达两耳时,在时间、强度和相位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从这种差异里,我们完成了“声像”的定位。

  人耳长在头部两侧,对于左右水平方向的方位分辨能力要比上下竖直方向的分辨能力强得多,通常可以分辨出水平方向5°~ 15°的变动,但在竖直方向,有时要大于60°才能分辨出来。

  听觉上具有方向感这一特性,使我们在一片嘈杂的环境下有可能“全神贯注”地听出来自某一个方向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声音来,如果我们把一耳塞住,用单耳收听,上述方向感就会消失,这时听音受环境干扰严重,声音含混不清。利用听觉的方向感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在厅堂内布置扬声器时,要尽可能地保证“视”、“听”的方向一致,就是说要让耳朵听到的声源和眼睛看到的声源来自同一个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采用“集中式”扩声系统――将音箱集中在舞台两侧,并使音箱在水平方向尽量靠近声源,至于它在垂直方向位置的高低,往往影响较小。

  这里顺便提一下,什么是立体声?所谓立体声是指人们能听出声源在空间分布的一种还音方式。立体声就是根据人的双耳效应而发展起来,现在最简单而实用的立体声就是双声道立体声,它利用两只音箱重放声音,人们可以通过两只音箱的声音到达人耳的相对强度、时间差和相位差而听出声源在两只音箱之间的分布。因此我们只要调节两只音箱中声音的相对强度、延时时间和相位就能改变声像的定位。如果要想重放出声源在整个平面上的分布就必须使用环绕立体声,要实现环绕立体声通常需要四个声道,杜比立体声就是这种立体声的一个最好代表。现在我们用的环绕声处理器能将普通的双声道立体场转化为四声道的环绕立体声,其实这只是一种模拟,是一种伪环绕声,它并不能真正重现出声源的真实位置。必须强调的是:不要以为简单地多装几只扬声器就是立体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使声音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其实之只是一种类似的混响效果。

  此外,人耳还能根据音质的差别,分辨出声源的距离,即人耳不仅有“定向”能力还有“定位”能力。

  当声源与听者彼此相对运动时,会感到某一频率确定的声音的音调发生变化。例如火车开过来时听到

  的汽笛声是频率稍高音调,反之火车离开时就听到频率稍低的音调。这种现象称之为多普勒(Doppler )效应。

  当声源以一定的速度运动而听者静止时,声强(声压)也有类似的变化,移近的声源在同样距离上要比它不移动时产生的强度。移开的声源产生的强度要小些。

  七、噪声对清晰度的影响

  卡拉OK厅中遇到的噪声主要有电噪声和环境噪声两种类型。其中电噪声又可以分为热噪声、交流噪声、感应噪声和记录媒体的本底噪声,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数字记录方式的出现和大量进口性能优良的设备,电噪声中的热噪声和记录媒体的本底噪声已经变得不太明显,所以电噪声主要是由于接线中的屏蔽或接地不良引起的交流噪声和感应噪声,这些可以通过改进接线工艺或使用噪声门进行抑制。所以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环境噪声对清晰度的影响。

  噪声的存在会使人们对目标声音的听力下降,即产生所谓的“掩蔽现象”,它不仅取决于噪声的声压大小,而且与它的频率成份和频谱分布密切相关。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低频声,特别是在响度相当大时,会对高频声产生较明显的掩蔽作用。

  2、 高频声对低频声只产生很小的掩蔽作用。

  3、 掩蔽声与被掩蔽声的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当它们的频率相同时,一个声对另一个声的掩蔽作用达到最大。

  由此可见,低频噪声(例如通风机噪声)和人声是构成干扰的主要声源。一般来讲,卡拉OK厅要求环境噪声级低于30 ~ 35分贝,这是保证清晰度的一个重要要求。

低音下潜是什么感觉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问题一:什么叫低音的下潜,弹性,量感

一楼朋友真能复制,粘贴。
我也是个耳机迷,说说我的看法。
低频的话一般是指歌曲里面歌手的歌声以外的,伴奏音或伴奏音里面的bit,乐器,和声等因素。
所谓的质感,就是说量不一定大,但是很有味道,和弹性差不多,不会像在表现比较震撼的低频的时候有爆破的,撕裂的声音,而是能够处理得当,像橡皮球反弹自如,而不像被调到地上后出现裂痕的样子。弹性与质感一半构成正比,但也不完全。
说到量感,低频量感多指的是你的耳朵周围充满着base声音,如果量感太足的话,可能弹性不佳或者覆盖了高频即人声最亮丽的部分。下潜深一般指的是声场,下潜越深,声场感觉更宽,更广,但这只针对于部分音乐类型。对于中高音谈的是延伸感,延伸感好是指很有空间感,就是所谓的立体声。
如果喜欢听摇滚,hiphop,rap之类的,就该选低频比较强劲,即下潜深,量感足耳机,弹性可略不计。听流行,古典,R&B之类的,就干选中高音强项的耳机(低频也有,但不是特点)即三频均衡的,强调人声亮丽,但也不失声场,相对低频型耳机不足的就是量感。

问题二:如何理解低音中的下潜深。

频响范围指的是低音的下限到高音的上限。
低音下潜指的是声音低音的下限。
低音下潜与低音的下限和灵敏度有关系,再一个就是播放器功率和耳塞的功率的匹配。(播放器功率和耳塞的功率的匹配会影响到播放器对耳塞喇叭单元的控制力即声音的速度感)
播放器的声音和音源关系密切,好的声音要有好的音源。
(长期使用耳塞听音乐会造成弱听,注意每次听耳塞的时间和音量。健康是第一位的啊)。
频响在80Hz以上的低音并非就是不好,频响参数低于20Hz也不见得好。
频响参数低于20Hz可能他的低频还原好但是速度感一般,频响在80Hz以上可能他的低音下潜不够深但是速度感好节奏感好。
本人是做音响销售的,音响销售中有这么一句话“音箱是挑音乐的”。不见得好音响放什么音乐都好听。
首先,耳机烧友追求的是干净以及对鼓膜的震撼。有的耳机的频响范围《12--22000Hz》,耳机的声音是由耳内的空气震动刺激鼓膜而听到的,声音的衰减几乎为零。
影响耳塞低音下潜得几个原因,
一.耳塞的喇叭单元的频响范围和灵敏度(耳塞本身的质量)
三.耳塞的密封性(不论是包耳的还是嵌入式的)
声音的低频段主要是感觉。无论20Hz还是12Hz正常人都听不到但不是没有声音
,缺失也是一种美。低音下潜深度不只是用听更重要的是感觉。有时间用音响听一下,好的低音不是在耳朵里而是在心上。那是一种压迫感。
(低音过低,高音过高对人身体都是无益的。)

问题三:话说,请问低频的下潜是什么感觉

下潜越深的你越能感觉到那低音震撼人心,其听觉感觉不仅是耳朵,还有身心感受到的震撼。

问题四:各位烧友,能否给我解释一下很多耳机评测里面的 低音很有弹性 什么低音叫有弹性 下潜深,怎么样才算是深

这些抽象的名词,解析起来较麻烦。
首先人耳的可听范围很有限。 也就20赫-------20千赫。 实际也就16千赫。 很多人错误的以为鼓的低频是最厉害的,其实不是!!管风琴才是最厉害的。
能把大提琴真实还原就是好的低音。很多音响听大提琴弹拨就是一团云。这是清晰度差。
鼓呢?? 就是考验低音的弹性。考验喇叭的性能,要做好非常不容易,做的最好的就是-------丹拿。
中频就听蔡琴姐。 中频厚实听起来会很舒服,要注意不要过于肥胖。
高音要顺滑。刺耳的不是好高音。
下潜深,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比方说,一对小书架箱居然可以达到60赫的低频,可以说是下潜深,但是一对大音箱60赫的低频就普通了。
最后,还要好的cd试听。

问题五:如何理解低音下潜深度

频响范围指的是低音的下限到高音的上限。
低音下潜指的是声音低音的下限。
低音下潜与低音的下限和灵敏度有关系,再一个就是播放器功率和耳塞的功率的匹配。(播放器功率和耳塞的功率的匹配会影响到播放器对耳塞喇叭单元的控制力即声音的速度感)
播放器的声音和音源关系密切,好的声音要有好的音源。
(长期使用耳塞听音乐会造成弱听,注意每次听耳塞的时间和音量。健康是第一位的啊)。
频响在80Hz以上的低音并非就是不好,频响参数低于20Hz也不见得好。
频响参数低于20Hz可能他的低频还原好但是速度感一般,频响在80Hz以上可能他的低音下潜不够深但是速度感好节奏感好。
本人是做音响销售的,音响销售中有这么一句话“音箱是挑音乐的”。不见得好音响放什么音乐都好听。
首先,耳机烧友追求的是干净以及对鼓膜的震撼埂有的耳机的频响范围《12--22000Hz》,耳机的声音是由耳内的空气震动刺激鼓膜而听到的,声音的衰减几乎为零。
影响耳塞低音下潜得几个原因,
一.耳塞的喇叭单元的频响范围和灵敏度(耳塞本身的质量)
三.耳塞的密封性(不论是包耳的还是嵌入式的)
声音的低频段主要是感觉。无论20Hz还是12Hz正常人都听不到但不是没有声音
,缺失也是一种美。低音下潜深度不只是用听更重要的是感觉。有时间用音响听一下,好的低音不是在耳朵里而是在心上。那是一种压迫感。
(低音过低,高音过高对人身体都是无益的。)

问题六:什么叫声音的下潜?什么样音质的耳机算是好耳机?

声音的下潜,是指低音部分的下潜,低音在表现一些低音的时候是有头有尾。
如果下潜不好,就容易产生一种噶然而止的感觉。和高频的延伸有一定类似的地方。
低频的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太多了就混做一团还影响高频的发挥,
少了不要说下潜了,就连低音的感觉都找不到了。
音质好说的很广,就是指耳机对低中高三频都有着良好的解析力,就是通常说的hifi级别的耳机。
但是有的人只是喜欢听金属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对低音要求较高的音乐,对着一类人群来说,一款低音下潜深,量感足,轰耳的耳机就是他们心中的好耳机了,比如魔声系列耳机。
有的人喜欢听人声,那么对耳机中频的解析力就要求较高,适合深海塞尔HD414等。
还有的人喜欢听古典音乐,对耳机的中高频解析要求较高,akg的耳机就非常有特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还望采纳哦。

问题七:什么是重低音的下潜度?

这东西表达不清楚的,只有多听才有体会

问题八:如何理解音箱中的下潜,下潜深和不深有什么区别,给人带来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20分

下潜深的音箱不但重放低音的截止频率很低,而且能把20赫兹的附近的声音重放出来,甚至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声音也能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问题九:现在耳机的低音下潜我算是终于搞明白了,但是低音的弹性和延伸性我不明白,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怎

弹性:低音不再是单纯的整个声场的震动,而是可以感觉到低音清晰的轮廓和脉动感
静如止水,动如脱兔那样的。你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低频不是轰轰轰 而是位置,质量,凝聚。没弹性感觉就是一个字散。泥牛入海般。
延展:一般用于描述高音,类似于下潜吧。就是上的去,而且不刺耳。就像马达声音,好的就像法拉利,顺畅,清晰。不好的就像爆机婆毫无美感。
综上:烧路漫漫,全凭意会。 答毕。

问题十:‘高音延展性’,’低音下潜‘音染’是什么意思?

LS两位的回答令我很JIONG...忘了带避雷针。。尤其是2L,看来语文学得很好啊
高音延展性,主要用在音响、耳机的评价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个人感觉就是高音部分的音的有种分散的感觉。如果高音延展性差,声音听起来过于直白,缺少韵味。
低频量感,就是低频率下的振撼感,电脑2.1音响低音炮、家庭影院在在低频下在振动都给人一种振撼力的感觉
下潜,简单的说就是低音能低到什么程度。这是音响等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一般下潜得越深,音响越好,效果越出色。
解析故名思意就是解码分析,音乐是用数据保存的,播放的时候要解析,解析得好,音质就好。
音染,音乐自然中性的对立面,即声音染上了节目本身没有的一些特性,例如对着一个罐子讲话得到的那种声音就是典型的音染。音染表明重放的信号中多出了(或者是减少了)某些成分,这显然是一种失真。
声场,音场,「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中高音通透,我想应该是指中高音之间的相通透明的能力吧
费好大劲~~希望你能满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音环境对音响系统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