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五中高中本科上线率?

排名说明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也是作为学生来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说明学校越好,但我们德阳地区的很多学校都是没有进行过排名位列的,因此,选择学校还是要根据同学们的中考成绩来,只有考了更好的成绩,同学们的选择范围才会更多。来看看详细情况吧。

学校占地近100余亩,以“高规格、高标准、高起点、前瞻性、现代化”为特点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圆满完成。新建的校大门、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气派大方,功能完备;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游泳池设施先进,漂亮美观;进行电子化管理的学生公寓,条件优越,整洁舒适;高大现代的学生食堂宽敞明亮,美观适用;校园图书馆藏书丰富,书香阵阵;信息中心、校园网配置高档,顺畅快捷;博雅广场、伏鲲庭、翔鹏庭环境幽雅,品位非凡。如今的德阳五中已拥有全省一流的教学设施和育人环境。 学校现有教学班68个,在校学生4200余人。

在岗教职工243人,专任教师205人。现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6人、中级教师84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1人。

研究生水平毕业、结业或在读共计80人。近两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在教育、教学、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正心尽职、开明亲善、博取精修、乐育善教”的教师队伍,在德阳乃至全川享有较高声誉。

同学们成绩比较好的话,可以直接选择在我们当地最知名的高中学校查看分数线要求,报读最好的学校。如果同学们成绩只是普通,那么就一定要提前多了解一些学校的分数线了,这个时候选择的余地就不多了,只能选择自己能达到分数要求的学校报读。还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关注邦博尔。

因为离家更近,靠湖没危房,风景好条件好伙食好,当年放弃德中读这里,还读了六年。我六年都读的是重点班,我的老师都很敬业负责,还很可爱,他们的口音口头禅当时都记得很清楚。不过作为一枚建校时间很短的小白,升学确实没有老牌德中好,不过有志者还是去七四九绵中吧,德阳的学校都挺佛系(?)。我那届死得很惨,我也考砸了,不愿意复读就直接去上大学了。

说五中管得严才怪了,我放学后经常去亭江街找吃的,午休晚饭时间允许自由活动。五中的严仅体现于初中上晚自习,后来还给取消了,我初一上,初二不上,初三又上。只要不是上课时间,门卫压根就没管过进出...现在可能不一样了,当年的校领导换得差不多了吧。老徐和老陈一直是男领导颜值担当。我读书那会儿真心自由自在,不用穿校服,外面小吃带到课桌上(正大光明带进来),下课时间看闲书也没老师管,午休时间哪有人真的在学习,一群学霸聚众讨论游戏(俗称烟雾弹)。收手机写检讨是真的,不过学霸们都很聪明,只在午休时玩(班主任不定期视察,也缴到过几只)。我读的班确实闷了点,爱学习不爱去外面晃,下课时间都乖乖坐在座位上看书讨论题,男生要皮一些(又在摆游戏)。因为学生不活跃,关注点就转移到了老师身上。

陈思贵是我初中隔壁班的历史老师来代过课,经常在校门口看见他和他的小电驴,我现在总算明白为什么学生都爱叫他思贵了。点都不羡慕隔壁班的。因为我们的历史老师才是最好的。我的任课老师/代课老师校领导扎堆,其余老师几乎是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上官网都能搜到介绍。徐永杰(政治)王泽泉(地理)李光俊(政治)马天元(政治)陈代福(化学)秦芹(初中生物)都教过我。老师里领导多,经常换,因为那时马会刚成立调来调去。我不是文科,所以这些校领导教我的时间都不长,按理来说还是专职老师更加尽责吧。高中老师水平普遍比初中高,但所有老师作为教师水平都是完全合格的。也不是所有老师都品行端正,我还有过类似的老师呢(涉及隐私不说是怎么的不端正),但人家课上得好也没影响学生,两码事,当时年纪小只在乎学习也不关心老师的生活。

ps:我至今还记得杨梅的齐刘海墨镜花裙子长筒靴(秋天穿的)。女生都说她爱装嫩,其实人家也没那么老只是爱打扮。蒋金泉是文科基地班的班主任,人称老蒋,来代过课,真是个可怕的老师。上政治课的全是大佬,徐老师调走了马天元上,光俊老蒋偶尔来代个课。陈代福是真的帅,女生对他调走后换了超严格的女老师一开始都挺不满。我初中历史老师廖衍康是真的超帅!不是颜值意义的帅!是魅力上的帅!有名的比三根指头,我初中班当年全年级最皮,被他治得服服帖帖。现在可能已经退休了,他教我们时年龄已经很大了。高中时碰到过,当时我的初中同学就沸腾了老远就叫廖老师。他的八卦野史是我们的最爱,还有他亲戚家的那条小哈巴承包了不少笑点。

学生喜欢给老师起绰号偷偷八卦,私下里都叫名字,某老师被光棍,隔壁班主任是鲜花,本班班主任是david。(同校的想必已经知道我是哪个老师班上的)老师热爱用四川话授课,要么就是川普,语文老师的语文还不如数学老师,so我上高中后语文越来越烂,大学连话都说不好了(其实是ky嘤嘤嘤)不记得我班哪个学霸曾经说过要让数学老师教语文。

感谢老爸,因为学校离家远(只是相对德中而言更近),每天都送我上学。本来我从小到大都想去德中,但是被五中的环境和距离给动摇了。湖景房,伙食好,有空调,不用去住板房,北边沃尔玛南边亭江街。传说管得严,我读了六年还真没感觉到。

说个现在学生估计不太清楚的事。我们那时跟马会界限划得很清,被问哪个学校我们都要强调自己是本部的不是马会的,也不说那边是天元校区说是马会中学,自称本部而不是自称旌湖校区。不为什么,马会是二中高中部并来的,我们是五中本部的,本来属于不同的学校,还认为二中占了便宜能合并进五中。现在回想觉得挺幼稚的,人家高中部没了估计也不好过吧。当年马会捐赠中间有点曲折,二中学生集体罢课,最后把自己的高中部搞没了。二中也是个90年老校,名声被城北中学搞臭了,从优秀学校到一蹶不振,沦落到跟30年小萌新五中抢校区都抢不赢。虽然现在想来学校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升学率高教师学生平均素质好的中学确实要有些优越感,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就像德中五中也会被绵中看不起。

因为这件事,两个学校的学生算是结了梁子。二中风评不好,加上罢课罢到教育局,使我们对二中印象极差,还有人说要去给五中扎场子。其实二中确实有理些,奈何处于弱势地位,挺唏嘘的。最后折中处理两校合并,去那边的老师说学生基础差没得本部的好,担忧升学率。我们这里有个暗戳戳的马会鄙视,本部的瞧不起马会的,而马会中学高考时的确拖了后腿(毕竟二中那个升学率)。转学的都直接转本部(有关系的话都不会去马会),补习也是本部报得积极。但现在完全没有什么马会本部的区别了,毕竟这么多年了。

天元校区和旌湖校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一个郊区一个市区,我没读过天元校区,但它离我家是挺近的,现在不是了。在建时曾远远看过,毕业后我去那边参观,整体看起来很大很新很气派,但四周一片农田,显得鹤立鸡群清新脱俗。我很庆幸没去那边,不然在田边被蚊子叮到怀疑人生,至少河边的蚊子咬不出来这么大的包,还没有亭江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据说现在高中全部搬过去了,没有外面美食享用,全年都要穿校服。同情一秒钟。

新年翻了翻知乎忽然就真情实感了,忆苦思甜发现已经毕业n年了,连文科老师教的科目都记不清了。真情实感地写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全是本人的真实经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荣县中学本科上线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