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50手机中心出现绿色竖线怎么解除?

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其他真实有依据的价格;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vivo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汤青良

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

宁思潇潇:非常感谢vivo推出了一个这么给力的产品,我继续提一个关于时光慢门的问题。目前来讲,当我使用时光慢门的时候,基本上只能用主摄,包括数字放大的,想变得更长一点也没有可能,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这样一个限制?会不会能够通过系统版本的升级开放这样的限制,让我以后可以在不同的摄像头的时候都可以用时光慢门的功能,这是我的问题,谢谢。

李卓: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挺好的,因为我们这次整个算法是重新构建的,在RAW域的时候,在多摄的切换上,比如实我们两个指头放大方面都会有一些功能的开放,现在确实还不行。

汤青良:每个摄像头要更好的适配算法,其实都要去调试的,调试组合也非常多,如果每个产品,每个系列都支持的话,工作量很大,我们未来会尝试构建一个更整体的策略,加快调试进度,因为每个摄像头都要调的话工作量很大,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张威:我第一个问题是X60 Pro+使用的OV传感器作为潜望式长焦,像素比较低,在硬件上是跟X60 Pro同级的,比上一代有倒退,这一点是出于什么考虑?是考虑到高像素潜望式模组的体积问题吗?第二个问题是X60 Pro+双主摄由GN1跟IMX598+微云台组成,体积比常规方案同尺寸的要大很多,但是把微云台用在对防抖需求比较低的超广角上,付出的是整个模组体积大幅增加的代价,想问一下vivo后续有没有新的尝试,搭主摄微云台,这样可以实现更小的体积,以上是两个问题,谢谢。

汤青良:从长焦的选择,我认为一个产品最终的结果是软硬件结合的结果,硬件上最终选择的效果要呈现的比较好,跟后期的算法以及调试关联都挺大的,而且有一些产品上面也要考虑供应链的因素,所以综合体验来说区别不会特别大,而且一个长焦上要配OIS模组和对焦模组之类的,是综合性的东西,并不是单方面的数字下降了综合体验就会下降,整体是可以保证相当水平的,因为背后的技术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各种各样的尝试,这是第一个问题。

微云台配广角和主摄的事情,在影像光学设计的过程中,挑战最大的不一定是横向的X轴和Y轴,调的最大的是Z轴,是高度,越高的话影响确实会越大。所以在主摄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目前阶段我们再配一个云台,对后期挑战会非常大。未来我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尽可能在防抖性能上有提升,在主摄画面上有提升。另外广角这一块,这也是我们刚刚有聊到的,整个广角使用场景会少一些,但是目前广角整体的画质,我们整个在行业里领先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在提升上还是显性的,不代表投资价值变低。更重要的是用户满不满意,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思考。

李卓:前面说到为什么超广角要做云台,因为一般来说在拍照的时候,广角镜头焦距越短,对安全快门的要求也越低,确实防抖感受不那么明显。但是对于手机而言,又要拍照片又要录像,录像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对防抖的要求非常高,大家可能也知道对于录像来说要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结合来做比较好,微云台在光学防抖上是非常好的,电子防抖部分也是需要的,会裁减视角,画面内容可能有所损失,我们在广角上做这个事情,画面损失就比较少,可以拍到更好的画面,这样思考的话,在广角上搭配微云台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是这样考虑的。

张威:我们测试里面发现这一代确实比上一代1300万像素有点降低,所以跟你们刚才的说法有点冲突。

李卓:现在计算摄影的时代,硬件应该不是决定一切的充分条件,当然它是个必要条件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很多融合算法,能够将硬件的能力再做进一步提升的,现在X60 Pro+上的长焦,效果比同样规模的硬件,在以前的设备上的表现是有进步的,而且应该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从消费者的行为来说,长焦的拍摄行为和需求来说比较少,这也是事实,更重要的是把人们更常用的,更主要的,更便于使用的这些要做得更好。

徐林:第一个问题也是长焦的问题,这次很明显的长焦的画质崩得非常低,按你们的说法说是可以,但是别忘了这一次其他三条线做得非常好,在预览上就可以看到画质的下降,而且更要命的是800万长焦切换之后,色彩调变非常明显,一调到5倍,画质不说,可能敏感的人很少,但是色彩的变化这一点我是非常不能接受的,接着这个事情我反馈一下。

还有一个问题,这次双主摄是非常豪华的,毋庸置疑。接下来还打算怎么办呢,手机影像突破的方向在什么地方?因为底不能再继续加大,它的边际效益是减弱的,在滤镜阵列上有没有突破?想听一下你们的思考。

还有软件方面,这次色彩调得非常好,特别让我吃惊的是在红绿这种特别艳丽的情况下,但是又没有产生溢出,所以我想问一下你们算法方面是怎么样能够做到这样一个结果的?

第三个问题,T*镀膜对于数字亮度改变的问题。

汤青良:几个摄像头色彩做一致性,确实还是行业难题,您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回头我们可以再确认一下,看哪些是可以搞定的,哪些是不能搞定的,因为这可能涉及到软件调试的侧面。我觉得长焦数字媒体老师有反馈,大家觉得整体比上一代差的话,我们可以再对一对,尽可能把这个摄像头的综合能力调到足够好,一个产品要做好确实要软硬件结合,纯靠硬件或者纯靠软件都不行,也是也几年我们自研算法多了以后才发现,算法的空间远高于我们之前的想象,这是长焦的问题。

李卓:先说第一个问题,未来硬件的提升点在哪里。刚才汤哥也讲了,算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软件上,因为过去来说手机拍照还是相对简单,主要靠硬件能力,未来在软件、算法这一块有极大的空间。其次现在手机确实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感光元件不可能无限大,真做到相机这么大手机也不能用了,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技术贮备和研究,上次我们开发布会对感光元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电路布局、材料等等方面,当时我们也提出了后续会有RGBW的东西。今天可能也有老师想问RGBW的事情,RGBW的产品我们一直在研发,我相信不用太远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但是再往后的东西确实不方便讲,但是也请大家相信我们一定是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准备的,现在都在做秘密研发,到了合适的时候会跟大家讲的。

第二个问题色彩这一块,我觉得主要是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们在色彩这里并没有完全依赖ISP里面现成的算法,因为ISP的算法相对来说还是达不到我们现在完整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色彩算法上做了一定的自研,从白平衡到整个色彩还原,而且我们在色彩构建的基础上相对也比较好,很早以前我们就做了P3色域,基于这个色域我们做了大量的内部研究和技术转化,我们相对来说在色彩上呈现的过渡和色彩的质感方面,还是表现出了一些优势和一些好的东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确实在技术上是有不同的,但是具体详细的内容,算法细节,技术细节让我说可能也说不了特别细,如果徐老师有兴趣,我们回头可以找机会找个工程师来详细地说。

另外一点我们在色彩的调教上,因为大家知道我们这边的团队,他们对色彩方面有深刻的认知,和我们工程师合作,确实对色彩调教带来了我们自己非常满意的结果,色彩方面是这样的。

汤青良:影像是特别复杂的系统,有时候这个场景好那个场景差,这个地方好一点,那个地方差一点,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而且可以理解为是非常枯燥的过程,看图看多了容易麻木,我们这边优秀的摄影师天天都在爬图,爬了上万个图之后可以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点,其实很多东西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其实就是一张一张做出来的,确实有很多人要花很多时间的。

徐林:第三个问题T*镀膜对于过去镜头模组提升可以量化的指标提供吗?除了色彩比较艳,画面整体的感觉,很油润的感觉我自己非常喜欢,你们在这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在体验X60 Pro+的过程中,发现在部分的场景成像很慢,特别是光影稍微复杂的情况下,想问一下后续还有优化空间吗?

李卓:优化空间一定是有的,因为所有的手机系统里是软硬件结合的,算法那边一定会通过不断的迭代会有优化空间的,当前我们的算法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它的判断,它的整个算法内的运算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但我们也是相信一定能优化下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让它变得更快一点,体验更好一点,这是持续在做的。

再说回到上一个问题,T*镀膜这一块,包括徐老师提到的感觉,油润这些感受普遍是微反差带来的,包括冷暖对比,通过很多代产品调出来的,包括微反差的处理我们自己还做了一些算法,都做了一些工作。当然跟蔡司合作之后,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些方面的很好的建议。至于T*镀膜我今天确实没有准备这些具体数据,如果确实需要的话,回头我们可以去找工程师团队,让他们提供一下。

但是我想T*镀膜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大家可以找一个有直射点光源的场景,拿有T*镀膜机型和没有T*镀膜的机型比一下,炫光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汤青良:我们每周都跟蔡司有例会,会把蔡司光学理解来提升我们的光学理解,我们未来会有更多整体光学设计能力上的持续的提升,也是未来跟蔡司走在一起最大的想象空间。

春卷:我之前测试了一下X50 Pro+和X60 Pro+两个长焦,我觉得现在这个长焦还是可以接受的,可能感受和你不太一样,你可以看一下我那篇博客。

我们机身里加入两个微云台的可能性有没有?可能和其他老师想法不一样,我希望微云台多多益善。

另外想问一下关于主摄的,我们发现了我们新的主摄增大了光圈,但是相比X50 Pro+的主摄在边缘画质上因此而下降了,是牺牲了边缘画质增大了光圈,做这个取舍的思路是什么?

李卓:还是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两个云台。任何一个防抖机构里,主要是依靠电磁原理,里面会有自己的线圈来实现电磁原理的东西,但是如果多了的话确实会互相干扰,所以手机里面防抖器件的总数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限制的,一般也不会有人明说,但是这个互相之间的干扰离得越近干扰越强,可能最后起不到防抖的效果。

做两个微云台不是没机会,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它的用途场景和磁干扰的设计,但是确实非常难。这一块来说可能还需要微云台后续迭代的时候再解决,再优化。

汤青良:本身的硬件要把后面的干扰或者影响要有升级,这个我们内部是有计划的。我自己看到的,在未来一两年的基础储备上说还是有一些想象空间的,也没有像大家说得那么悲观,感觉已经到头了,这个其实也不是。当然硬件是一部分,软件的想象力还是更大的,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优秀的产品能持续出来。

李卓:我们首先做了一个关于应用场景的研究,就是我们发现手机还是有一些极限场景是做不好的,还差那么一点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在镜头上做进一步提升,重点就是光圈。在光圈的提升上,大家知道光圈越大,边缘解析力,崩边的情况很容易出现,所以在技术预研的时候内部也在探讨整个技术的可行性等等这些东西,所以这个镜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针对性的优化,包括我们跟蔡司联合的研发也是对这方面有重点考虑,但是确实有一些属于物理规律,没有办法轻易颠覆掉,光圈大确实容易带来边缘解析的下降,整体来说我们还是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之前手机里也有特别大光圈的镜头,边缘下降程度并没有那么严重,从技术上来说还是有所进步的。

汤青良:相对来说偏暗一点环境的光感和质感提升比较多,用户其实在视觉中心这一块还是以中心为主,边缘肯定会有影响,这就是综合的权衡了,我们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春卷:未来有没有可能采用三星这种可变光圈的设计?

李卓: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之前的可变光圈设计其实就是两档嘛,这两档的变化相对来说只是为了解决一下在亮环境下用小一点的光圈,整体解析力会好一点,这个在适应场景各方面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我们有一些扩展思路的研究,这方面的东西还在做一些预研。

汤青良:可变光圈本身也是增加高度的,同样的高度可以投在感光元件或镜头光学性能提升上,确实手机是个综合的系统,可变光圈也是我们研究范围之内的,最终把Z轴作为一个恒定的数字,看我们投哪一个组合是最佳的,当然如果硬件的能力能够设计到1.4,效果也还不错,那有可能是这个方向,做不到1.4,做到1.6那也是一个向,是几个变量放在一起去选一个最好的组合的事情。

冯伟文:像素位移的这个功能做了吗?能具体说一下吗?

李卓:像素位移在手机上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在原始倍率的时候表现不明显,而是体现在做数码变焦时候的效果,这个功能在变焦倍率达到光学镜头的1.5倍时生效,会提升清晰度,因为数码变焦最大的问题也是清晰度的问题。

冯伟文:那能不能做成一个模式我自己开启,在界面上能不能有相应的提醒?因为没有相应的提醒也不知道你这个功能到底生效了没有,这是第一个小问题。第二个小问题就是三脚架夜景模式,能不能让我自己选择开启模式的时候,选择曝光的时间长度,因为我们在拍样张的时候,是自动判断的情况下,曝光自己控制的时间比较短,在确保使用情况下,后期能不能让我自己选择长的快门时间,确保长曝光时候的使用。

李卓:这两个交互建议我们内部会讨论一下,夜景模式下的手动控制我们内部也在讨论,会做一些优化调整,我们希望给专业操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冯伟文:还有视频专业模式切换到录像再点右上角,再点电影,这就是视频专业模式吗?

李卓:不是,你直接选择专业模式,进去以后是在拍照的,右下角有个相机和摄像机转换的图标,点击就可以转换视频的拍摄模式了。

冯伟文:界面交互可能还得再努力努力,因为我们好几个人都难以理解这是在干什么。

汤青良:我们做完第一波以后,拍《潮流合伙人》这个片子的时候导演给我们提了一些意见,我们也在升级,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用,大家提的意见都很中肯,我们会持续改善。

冯伟文:还有时光慢门,一般是拍运动场景,但是我们试了一下,实际成片会有比较明显的断层,你们可以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李卓:非常感谢,可以把样张发给王乔,谢谢。

冯伟文:我觉得目前你们和蔡司停留在表面,我从外部能看出来你们有蔡司,但是拍摄的时候没有感知到。我用蔡司的话,能看到蔡司在系统里,我只能到人像再到风格再看到蔡司,才知道原来是蔡司的,华为专门有个徕卡模式,我先不说这个功能效果有没有用,但是大部分人会觉得我是在用徕卡,不知道这个意思能不能懂。

李卓:我应该听明白了,确实是人像风格藏得有点深,这是一个好建议,我们内部会讨论一下,看看后续怎么改善。

汤青良:在未来X系列后续机型上,我们一定会有更多蔡司的新的想法出现,让大家能够更多的感受到蔡司本身对vivo的帮助,或者vivo跟蔡司怎么融合,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我们最终的方向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首先还是最基础的,因为蔡司本身是光学镜头设计上,一定是最后跟我们现有的团队把整个光学技术持续提升,这是一个基础。另外蔡司整个产品线上,100多年历史有非常多的丰富产品线,每个产品线,每个风格都有非常经典的元素,这些我们都会持续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用户,用户要觉得好,用户要觉得厉害,这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孔雷:我这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vivo的色彩体现,当时发布会时长可能不是很长,没有深入比较。我想了解一下包括色彩体系制定的背后有什么想法,未来在色彩调节方面有什么影响?另外我们与蔡司的合作,未来会不会更加深入,也就是说像蔡司联合影像系统,T*镀膜这些,会不会被应用到其他的产品线上?

李卓:先说色彩体系,vivo色彩体系最初建立这个东西是在2016年的时候,建立色彩体系的时候我们是广泛的跟科学界,比如说主要的色彩科学还有显示技术方面的引领者国际照片委员会,跟他们做了深入交流,也跟大学里的研究者做了很多探讨,到最后我们选定了记忆色的色彩体系,它的整个理论出发点和指导方向是为了还原人心中的印象或者预期的,我认为这是最符合我们消费者需求的,也是跟vivo在影像方面的理念,我们说还原眼之所见到超越眼之所见,超越的部分是要将内心的预期投入到画面中来实现的,它是完全相符的,所以我们选择了记忆色的体系。我们制定了完整的自己的色彩标准,包括一些专用的工具,还有色彩评判体系,确保整个色彩体系在产品中的实现。

另外前面汤哥也说了,每个产品的色彩调教,爬图爬了几千上万张,而且这个方案会我们一代一代的产品延续下去,希望能成为vivo影像标志性的特点。

汤青良:大部分用户对影像最直接的感知,第一个是色彩,第二个是亮度,色彩和亮度本身看不到的地方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干,主要是平衡或者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的追求里,有很多细的分支。如果大家拍照会看到最终可能有些手机也能拍出比较好的照片,我们手机有一些可能也拍不好,首先是这个比例,大方向对不对,变得好的比例是多少,这个是非常考验内功的,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人,我们的投入都挺大的。

李卓:我觉得未来一定是有机会合作的,X60系列是我们合作的第一个系列,也是试手的作品,我们内部一直在讨论在其他产品线上如何做一些技术结合,还有做很多转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定会有的。

汤青良:我们没法直接回复到底哪个系列会用,我们只能是说这个系列会用,就代表着已经达成了蔡司的标准,也符合了vivo对这个产品认为已经达成到的相对比较好的影像,可以跟蔡司一起结合的标准,本质上不是说哪个系列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说能不能达到相对好的结果的问题,最终还是回到用户体验维度来思考的。

孔雷:现在微云台咱们已经到了第二代了,微云台的技术会不会有下放的考虑?比如说到S系列,或者应用到其他系列上?

李卓:微云台如果下放到S系列还是有一些难度,因为我们的S系列有个外观设计上的诉求,就是轻薄,微云台对体积的挑战非常大,所以是有难度的。

汤青良:微云台的技术本身就是要往更小型化,微云台本身硬件完整度上还是有迭代空间,别的系列肯定会有规划,最终是根据这个系列的目标人群以及产品定位去考虑,最终还是要基于人群把产品组合做到最好。

王华健:可以注意到X60 Pro+主摄有一亿像素模式,考虑到主摄硬件我们认为该模式是通过算法来实现的,那vivo具体采用了哪些技术,为何在X60 Pro+机型上设计了一亿像素模式,一亿像素可以为用户带来哪些体验上的提升?vivo未来是否会推出基于三星一亿传感器这样的机型?

李卓:先说一下一亿像素是怎么来的吧,GN1这个感光元件可以让一半像素点做对焦、一半像素点成像,也可以所有像素点成像,GN1本身是五千万的有效像素,也通过类似技术达到一亿像素的输出,这是一亿像素的来历。至于我们未来会不会选择三星一亿感光像素元件,还是要看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对一亿像素和超高像素的要求是什么样的,我们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如果确定对消费者有价值,消费者需求我们肯定会做的。

王华健:现阶段vivo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哪些提升吗?

李卓:像素量越大清晰度会提升,但是目前来看,手机屏幕其实很小的,现在很多时候大部分用户看图片也不像以前了,以前会传到电脑上去看,现在用手机或者平板上小尺寸的显示设备看,传到电视机,电视机分辨率又偏低,4K没有普及,所以目前高清素材在实际应用场景里偏少,但是我们也在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断的做消费者的研究和追踪,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一些我们的决策,所以我们归根到底还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数懒小姐姐:想问下镜片材质是树脂的还是玻璃材质,镜片材质未来会不会有更好的提升?另外广角画面边缘,现在用感觉有点糟糕,不仅边缘涂抹,有时候在画面中间也会出现涂抹的问题,可能灯柱和树已经糊到一块了。另外微距的体验,我经常开了2倍,或者靠近一点的时候,直接切到微距上面,虽然可以手动关,但是我觉得微距画质就比较糟糕,我个人认为微距画质应该更细腻一点,一切到广角,光圈就变得更小了,整个画面都不太好看,暂时就这几个问题。

李卓:镜片材质,现在我们镜片还都是树脂镜片,未来确实选择更多,不过玻璃镜片在手机上的应用有一些限制,比如现在手机所有镜片都是非球面镜,但是玻璃材料要加工这么小的非球面镜很难,因为它太脆了,如果铸造的话也很难,所以这一块来说,各种镜片的材料我们其实都在研究,我觉得手机的光学系统也确实需要在材料上做一些突破,但是未来究竟什么样子,我们得到时候才能揭晓。

再说边缘画质的问题,跟春卷老师的探讨里也提到了,确实大光圈会带来边缘画质下降,但是中心画面也出现涂抹,是不是遇到了算法上的一些bug和问题,还得麻烦你把图片发给王乔,我们进一步分析,给你一个更清晰的答案,如果是有软件上的效果问题我们会尽快改善掉。

最后就是微距,微距这一块自动跳转的功能主要是为普通消费者服务的,因为以前手机主摄不管怎么样,最近对焦距离总是有限制,如果做得非常近,1厘米的话,那在中远景的对焦和解析力都会受到限制。过去手机是没有自动跳转的,但是那时候客户就有很多投诉,说为什么拍照不清楚,把他们拍的照片找回来一看基本上是这种情况,离得太近了,超过了对焦范围又不能自动切换,所以就拍不到了,自动切换微距的功能也是为普通消费者准备的。但是因为我们也知道相对来说专业拥护和摄影爱好者,他们自己可以掌控这个事情,所以就提供这个开关,至于怎么让体验变得更好,今天提的这个问题我们也会记下来,内部开会再讨论研究一下。

数懒小姐姐:微距有没有可能高像素裁切比广角要好?其实微距的表现是很好的,我宁肯去裁切它,切到广角先是变形,也没有那种微距的感觉,其实也不会变得很清晰,因为像素比较低。

李卓:其实说白了手机上的微距用广角镜头来做,是用拍摄距离换放大率,跟相机的微距不一样。相机微距工作距离没有这么短,在中长焦上,整个画面画质、细腻度都不一样。我们也在考虑怎么把这个微距实现在中长焦上,是不是作用在50mm的镜头上,但是现在看起来有光学上天然的矛盾,很难解决,微距好中远距离就不好,或者中远距离好微距节不好,这是一个翘翘板。再说广角微距差,形变的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透视形变一定是非常强烈的,至于画质像素的问题,X60 Pro+我们自己的测试目前还没有发现明显的成像质量问题,你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你拍到问题的情况,到时候我们再来分析一下。

数懒小姐姐:好,我对比了一下Pro+的边缘问题还比较厉害,有没有办法优化?

数懒小姐姐:对,超广角。

李卓:后续我们看一下具体情况,在软件上做一些调整和优化,后续光学带来的问题还是需要有一些特定的专门的算法去校准,在系统里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对于自动来说还是挺有挑战的,我们也研究一段时间了,我觉得再给我们一些时间,这个问题应该会有一些解决的。

数懒小姐姐:前置上面有没有考虑用蔡司或者T*镀膜,能不能提升一下,因为前置好像好多年都没变。

李卓:我们前置的技术是通过S系列驱动的,比如说第一个AF做在了S系列上,因为消费人群不一样,所以在硬件基础上会有一些差异。

汤青良:我补充一下,因为前置是这样的,前置可能跟软件的关系更大一些,因为其实前置主要是看人,看人的话可以加一些AI算法和后面美颜之类的,有可能硬件依赖还没那么大,有可能硬件升级,参数上看着可以,但是软件升级,美颜里面加了几十个算法,对用户的感知来说会更明显一点,所以前置软件投入比较积极,前置硬件投入主要是被玻璃盖板盖住的,可以做一些突破。

数懒小姐姐:前置广角之类的,我觉得现在限制太大了,我现在自己用还要再加一个广角上去,就是前置拍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方逆光,逆光在硬件上前置如果有提升的话,对画质提升也是比较好的。

汤青良:逆光肯定可以通过软件去优化,广角这个目前大的方向可能还是在S,X前置暂时还不会考虑广角,这个我们回头再在内部讨论一下。

李硕:我这边主要有三点反馈,有两个问题。首先第一点反馈就是我觉得长焦镜头在摄影人群中打开率是很高的,我跟有些朋友也聊,包括我之前的文章里粉丝回复也说,关注摄影的人长焦打开率很高,但是大众打开率不那么高,这是我的一点反馈。

第二点反馈就是之前潇潇也说过,好几个摄像头,其他摄像头也能支持时光慢门这样的功能,我也希望能打开多摄之间的资源壁,用相机的广角镜头拍的时候变到50就不能拍了,所以希望手机上也能有,每个摄像头都能用慢门的功能。之前提交的一些图片里也有这样的例子。

第三个反馈是全景超级夜景模式下,可能也是特殊原因,特殊场景下我拍城市的一些景物,灯光有些颜色或者明暗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拼接的痕迹,这是发现的一个小问题,因为它不是连续的,是一张一张拍的,有一些间隔,远景的灯会有一些变化,会有一些合成的问题。

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人像模式中Biotar和其他风格,有没有可能在预览的时候就看到虚化的效果,我的背景能不能去除光斑,如果预览的时候能去除光斑,可以让用户更好的知道拍的场景是很漂亮的,有些场景是虚不住光斑的,反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关于人像预览的第一个问题。

李卓:先说预览时候光斑的效果,目前主要是受限于整个算力的不足,预览的虚化效果,包括磨皮这些效果叠加上去,在手机当前的算力来说还是撑不住,所以我们取舍的时候预览光斑效果没放进去,确实这个建议是有道理的,后面我们讨论一下,在这方面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权衡策略。

另外一层就是跟你后面的问题相符的,会慢,因为各种算法叠加以后计算量太大了,会导致整个速度被拉下来了,这一块一定是有优化空间的,我们也坚信这一点,而且一直在做,我们内部有专门的高性能计算小组,他们牵头对整个算法的表现进行优化,对它的性能表现进行优化,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提高。同时手机平台自身的算力随着自己每一次大的迭代也会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可能性的思考方向,也都在做研究,我相信软件的优化改动是最早实现的,我们后面会通过OTA的版本升级来慢慢改善效果,但是需要一个过程。

汤青良:现在影像的竞争到未来一定是计算摄影的竞争,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类似一张照片原来是A,我们到B的步骤,如果我们是照片的维度,里面可以加几十上百个步骤,里面可能有很多算法,特别是人像里面,人像里面集成算法特别多,所以就导致整个处理时间会比较长,这个处理时间在照片的维度来说,可能我们会计算一个用户相对来说能容忍的。比如说一秒可以出片,但是有些效果叠加不上,但是两秒出片大部分用户能接受,效果会好很多,我们会取一个均衡。

另外为什么讲到视频夜景算法会比较难,因为核心挑战是在于做视频的算法一秒要处理很多张,原来可以通过时间换取效果,照片的逻辑在这行不通,我们必须在一秒内,多少张处理完,这才是视频算法的挑战。所以未来整个算法的演进,计算摄影的演进,从照片怎么提升效率是一个方向,另外视频里面每一帧怎么更快的去处理叠加更多的算法,效果就可以体现很多。有可能是算法深层次的进步,有可能是硬件平台能力的支撑,甚至还有别的高性能计算的东西加入进来,这其实是非常长远的课题,也是vivo通过全球化能力的布局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一些方面。

滕飞:我先接着刚才树懒姐姐的说一下,我们的超广角是微云台,底也变大了,微距画质比以前的机器还是有改善的,但是明显感觉到用广角微距拍的时候锐化比较过,有点假,不像用主摄拍完再放大的感觉。另外在中长焦上做微距,我们也看到了小米的一些产品有50mm微距,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不错,但是它没办法和一个常规焦距,无穷远对焦的镜头落在一起,原本我觉得我们已经有一个大底主摄的情况下,主摄裁切做人像也不错,把2X留出来给微距镜头,但是我也看到了咱们现在把广角做到了24mm,做到24 mm以后再裁切获得50 mm就有点难了,也是想这个问题,我们为了做大光圈,做更大的广角,也会牺牲一些边缘成像质量,这个是不是可以再考虑一下,这是第一个问题,也算是一个反馈。

刚才咱们提到了镀膜是用的ALD的纳米晶体镀膜,我在一些KOL或者老师分享的文章里也看到了,X60的Pro版本也引用了ALD镀膜,技术是不是差不多,只是Pro+用得更多更精密,达到了蔡司T星标准,才有了这样的T*标志?

李卓:反馈我们收到,记下来了,内部我们也会再专门讨论研究一下,之后有结论的话会通过王乔这边给你。再说后面的T*镀膜的问题,ALD首先是个工艺,并不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就是我们做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工艺手段来达成,这并不是说ALD就代表了什么,并不是这样一个概念,可能外界对这一点上有一些误解。

再说T*镀膜,其实对于蔡司而言,如果我们看的话,每一支镜头的T*镀膜都不一样,比如说反光颜色不一样,有的偏蓝,有的偏红或者偏紫,这个原因是因为镀膜是光学设计的一个步骤,镜头做光学设计的时候镀膜会被调整的,会从工艺到配方,到实现的效果都会调整,比如说有的重点要把蓝光做绿一点,因为光学镜片可能蓝光进得比较多,所以严格来说,镀膜就是一个标准,最终要达到它要达成的效果,我们跟蔡司T星的镀膜也是这样,从镜头整体光学设计之初就要被考虑进去,最后达成目标,所以达成了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达到了要求,那它就是T*镀膜。

滕飞:超大杯上的每个镜头都有T*镀膜吗?

李卓:对,超大杯我们都通过了T*标准。

滕飞:我实际拍的时候发现在4K 30帧的情况下开防抖的损失非常大,反而4K 60的时候损失不大。

李卓:这个我们会复查一下。

滕飞:我会设置成16:9的拍照,然后切到4K下,开防抖,60的时候感觉就不是很明显,但30的变化真的挺明显的,如果我的电子防抖参与得非常多,让我感觉在这个情况下光学防抖没有起作用一样。

这算是职业习惯,因为我们做相机的时候经常想看看每个视频模式下有没有裁切,是不是全视角的,会挨个试一下。选拍照的16:9是一个基准,看视频的变化,4K 30的情况下,加上乐观防抖变化就非常明显。

李卓:我们复验一下,看这个部分是不是出问题了。

豆子:刚才听到冯老师提到时光慢门的功能,我拍时光慢门车水马龙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感觉会留下一些残影,我也会提供图片给王乔老师。

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时光慢门的功能,目前是在X60 Pro+上独享,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有可能共享给其他机型吗?通过OTA的方式。第二个问题是vivo和蔡司的合作,我们目前只看到现在发布的消息,是不是还有一些合作的不掉能给我们提前透露一些,因为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就没有之后了,vivo和蔡司的合作还有没有之后?

李卓:时光慢门这个算法,它既然是一个软件算法,理论上可以用于各个平台,但是有个特殊之处它是RAW域的算法,要跟感光元件做一个深度的匹配。相对来说下沉这些,OTA升级节奏都会比较慢,我们争取在后续机型上争取都有,老机型上我们会根据这个情况给他们做升级的安排,但是可能会比较慢。

我们跟蔡司合作后续计划有,但是相关的技术规划和布局不太方便讲,我们也会考虑到这次X60 Pro+整个发布节奏,在产品上市前期可能会先给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个要看公司内部的考量了,王乔会及时告诉给大家。

汤青良:我们和蔡司的沟通,基本上每一周都会有,最晚两周都会有沟通,相互提一些诉求,并且把产品感知去做,每半年会有一个高层的定义大的战略方向的工作。如果方便对外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公关团队跟大家分享,它有一个过程,有公司整体的基调和进度的把握,这个回头我们可以跟品牌的同事再对一下。

夏昆冈:延时摄影的时候一般会一边用相机拍摄一边用手机拍延时,在大太阳底下试着拍了一朵太阳花的延时,整个时间大概3个小时。太阳底下拍就遇到几个问题,一个是屏幕长亮,因为在太阳底下一般系统会把屏幕调到最亮,亮度调到最大的时候发热非常厉害,耗电也非常惊人,开3—4个小时这个其实是可以优化的。还有延时摄影是以视频方式输出,是不是可以改进改进,改进以序列帧的方式输出。视频最高是1080P,某种程度上是浪费了X60 Pro+的性能的,只用到了很少的分辨率,我建议vivo这边也能够进行一些改进。包括提供一些更高级一点的合成的成像,而不是撑死了就是1080P,这个合成的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的。我顶着太阳拍几个小时,得到的是一个1080P的,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李卓:您的建议我们都收到了,延时摄影这一块的功能确实是我们后续想做一些优化和改进的功能,你的这些建议我们会把它吸收进去,在内部再讨论一下,感谢夏老师。

汤青良:我们也是非常认同这一点的,延时摄影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作题材,当然确实也遇到很多挑战,无论是现在是视频的方式,后续如果是序列帧的话要叠加很多算法,要调试,搞得时间长又涉及到性能的影响,当然我们后续也会进行优化,感谢。

姫睿:我也是前一段时间用了一下X60 Pro+。我有一个小意见,桌面小组件可以把相机放上面,下拉菜单有一些图标,这个图标在我们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进入拍照模式之后进到专业模式,上面也有几个很小的线图,它的样子和小组键上是不对应的,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可以统一下?这是个建议。因为我在专业模式下看这四个镜头,包括超广角的方块的样子,如果普通的用户可能看不出来太大的区别,只是说中焦和长焦后面,有一个竖线的,有两个竖线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要一下蔡司的不同焦段的摄像造型,用流线形做这个图标,这是我建议。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人像模式中Biotar的效果,其实它很挑摆设场景,比如说背景中有一些点光源的时候效果就非常明显,但是没有特别刺眼的光点,效果出来就不明显,我怕普通消费者可能不太能理解画面运算的事,就觉得你这个效果和我正常拍人像没有任何区别,和普通人像模式没有区别,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提示,比如实我切换到模式下的时候有个提示,适合什么样的场景使用。

另外Biotar那个模式,你们运算的方式能不能给我做一个稍微详细一点的解释。

李卓:谢谢姫睿老师,提的几条建议都非常好,我们后面会讨论一下看看怎么把这些建议都变成现实。关于Biotar效果的实现方式,从技术上来说做了两大块,一块是对应旋转的效果,这个旋转效果里包括两个东西,一个是背景里元素的识别,广大光斑还是非光斑的旋转程度,因为真实的Biotar成像特点,如果你对它的特性够了解的话,真的可以找到背景场景,可以拍出不旋转的感觉,当然也能拍出非常夸张的,就看你怎么利用背景,我们在算法里也要做这样的判断,当然这个跟真实光学系统还是有一些区别。

判断了这个之后其实要做一个立体纵深的处理,因为光斑的处理是在其他物体之上的,光学虚化也是这个特点,要做分层,不同层之间处理的程度还不太一样,大概做了这两个方向技术上的处理,来实现Biotar的效果。

汤青良:还有普通用户可能不知道Biotar在点光源比较好的地方,有的用户可能不会认真看,当然每个功能都有一些教育成本,如果媒体老师多说一说,用我们机器的人越多,拍到好的照片以后,慢慢有个教育过程,我们想想看让普通用户怎么知道,后面Biotar本身也会升级的,后面我们持续对外推广上,把整体的背景说清楚,这样对普通用户可能更有帮助一些。

Pro+拍了一下,有几个小问题。第一个是夜景,感觉还是以前的那个套路,拍夜景的时候把画面拍得很亮,没有太多的层次。另外拍人像的时候特别着急的第一点,比如说我喜欢蔡司的模式,但是每次进去默认都是另外一个风格的,或者你拍完之后再回去,再拍第二张。我拍完一张看完预览,再拍第二张又调回去默认了,之前有别的老师也提过,vivo手机很喜欢我切换一下或者弄点别的,拍完之后切换出去又给你整个东西调回到默认状态。

还有人像模式我觉得不太好,打比方你把人像模式默认百分之百,但是也是蔡司的那个风格,百分之百的话那个人像跟背景会有很明显的切线,很突兀,边缘可以看出来有明显的很硬的过渡。但是把效果调到60%、70%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柔和的效果,我不知道它为什么默认是百分之百,拍出来是非常难看的。

李卓:我们先说一下前面的夜景亮度,我们也是刚刚发现的,因为昨天也有老师反馈,发现Pro+1.85版和1.86版确实有些场景拍得比较亮,比较灰,是有一些问题的,现在我们技术团队,昨天晚上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分析了,应该在后续的版本里才能解决。

陈顺经:夜景风格跟白天更有层次的风格更好一点点,毕竟主摄硬件条件这么优秀,不需要太夸张的优化它的亮度,我觉得更多应该从味道,拍风景,夜景的味道、层次、深邃感方面调试一下可能会更好。

李卓:是的,我们在夜景的风格追求上不是想追求拍得越来越好,那个一直不是vivo夜景上的追求,我们希望夜景还是夜景,但要是漂亮的夜景,这次工程师分析确实出现了一个bug,导致两个版本出现这个问题,后续我们会把这个问题尽快改过来,再看看新版本的效果是不是满意。

汤青良:夜景亮度的问题,确实我们内部也经过了激烈的讨论,有可能把bug解决完了会好一些,也有朋友可能觉得过亮。因为亮度这个值一个是我们内部在讨论,另外我们也做了消费者测试,我们大的思考是这样的,默认出来的亮度选择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用户会喜欢,因为我们现在设计三个夜景不同的层次,或者四个,这四个分别是超级夜景模式,这是时间足够长,整体画质、观感、亮度更高一点的,因为超级夜景时间长一些。另外不切到超级夜景,就随手一拍,这时候会比超级夜景收敛一点。大家觉得还是亮,有个AI图标,可以把AI关掉,这时候就会是更简单的策略,就不会那么亮了。如果还不满意,我们还有一层,可以通过专业模式做一些调教,这时候可能可以对夜景的氛围感做一些点。

当然亮度这个点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不仅是夜间的亮度,白天的亮度控制在什么值,我们内部讨论了很多,我觉得很难做到大家都满意,但是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调整阀值让更多的人满意,这是我们设计亮度时候的一些想法。

另外我们交互上也有众口难调的因素,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会跟交互团队深入沟通,在用户使用便捷性方面做一些调整,我们会跟交互团队再讨论一下。

雷玮:我有一个问题,我们观察到之前在发布X60系列的时候,其实有强调这个色彩体系,未来vivo是不是会考虑和像Adobe这样的专业机构合作,推出更加针对专业类用户后期的创作能力的功能?

李卓:和专业影像处理软件合作的方向,我们之前跟他们都有过接触,但是这种合作都是属于双向的,对方也要有一些类似的方向上的思考或者诉求,我们是在积极推动,确实希望能这样。我们现在跟蔡司合作,蔡司今年相机终于上市了,相机里面就内置了lightroom我们也想有类似的推动,也一直在跟专业厂商沟通,但是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考量,我们也是尊重人家的考量,希望双方越来越了解之后最终能够有一些合作,现在来说当前确实还是没有,但我们确实也在做这个事情,也希望能够未来有这样的机会。

汤青良:还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们先把蛋准备好,未来在X系列后续机型上面大家肯定会看得更多,因为我们要达到人性化的专业。专业用户满不满意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然后把专业用户满意的东西让普通用户能够感受得到,这两个战略方向定下来,在做很多事情方向的选择上就非常简单了。

王乔: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媒体沟通会就到此为止了。感谢各位媒体老师准备了这么多很客观、真实的问题给我们影像团队,提出了这么多建议和咨询,也感谢vivo影像团队汤青良和李卓两位影像同事给大家的解答,相信大家还会有很多问题,包括之前的解答可能通过媒体老师的试拍样张和文字来描述,这些都可以发给我,或者给到vivo公关团队,包括蓝标,我们会收集整理给到影像同事,让他们帮忙分析、解决,继续优化在vivo X系列包括在其他系列上的影像方面的表现。

再次感谢媒体老师们对线上媒体沟通会的支持,下次有相关的新品或者新技术的时候再见,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vivo全部手机型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