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短语造一个句子英语?

      词汇是具体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具体的句子是由若干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若把语言比做建筑物,那么词汇就是它的建筑材料。词汇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单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语”,“语”就是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固定短语。所以,词汇有时候也叫“语汇”。
       具体语言的词汇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词汇是语言里所有词语的总汇,单个词语是不能称为词汇的。词汇和词的关系是整体和个体的关系,词语的总汇就是词汇。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对一个语言片段不断地进行切分,得到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语素。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就可以切分至7个最小单位,也就是7个语素。
一般地说,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书面上就是一个汉字,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有7个字,7个语素。但是,音节是从语音学角度分析的结果,文字是书面记录的符号,语素则是语言中构词的基本成分,它们三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现代汉语里还存在两个字、三个字甚至更多字的语素。如何确定语素,是我们在学习词汇一开始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
       确定语素的方法是替代法,即对某个语言片段(一般是双音节)的各个成分进行同类替换,如果替换后仍然有意义,那么被替换的单位就是一个语素,否则就不是语素。例如:
       经过替换,我们发现礼、貌两个语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分别同其他相关语素结合。所以这四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
      1.双音节的语言片段在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成分同时被替换,如果只有一个成分能被替换,那么整个语言单位还是一个语素。例如:巧克力,其中的“克力”可以被替换成:巧妙、巧合、巧劲儿,但是“巧”无法被替换,汉语中再没有第二个“×克力”。所以,“巧克力”合起来才是一个语素。
      2. 如果这个语言片段有两部分,其中一个成分被替换后,另外一个成分不能改变其意义。例如:马达,似乎两个成分都能替换——马匹、马路、马车/到达、下达、送达。但是替换后的“马”和“达”指的是马和达到的意思,而替换前却不是这种意思。因此,“马达”合起来是一个语素。
根据意义,语素可以分为单义语素和多义语素。只有一个意义的叫单义语素,如“水、哎、忐忑、奥林匹克”。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的叫多义语素,如:“盗”有“偷”和“强盗”两个意义,“火”有“火焰”和“红火、热闹”两个意义等等,汉语中大多数是多义语素。
       根据语法性质,语素可以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如“人民、热闹、巧克力、幽默”是实语素,“吗、着、第、阿”等是虚语素。汉语中实语素占多数。
根据构词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不同别的语素组合就可以成词的语素是成词语素,如“树、吃、你、重、不”等。成词语素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再同别的语素组合成新词,如“树”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构成“松树、梨树、树枝、树林”等。不成词语素不和别的语素组合就不能成词,如“阿、语、民、卫、奋”等。
根据在合成词中的位置,语素可以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有些语素只有一种位置,不能在别的位置出现,如“阿、第、老”等只能在别的语素前面(前缀prefix);又如“子、儿、吧”等只能在别的语素后面(后缀suffix),这样的语素就是定位语素。反之,那些同别的语素组合构成词时可前可后,位置不定的叫不定位语素(词根root),如上举例“树”字。
       1 .可以单说,即能独立成句,或者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例如:“!”“!”“?”“什么时候走?马上。”
       3. 将能单说和单用的部分提出后剩下的单位,即所谓“剩余单位”,一般认为是虚词的。例如:“和平与发展”将“和平”、“发展”提出后剩下的“与”。
词由语素构成。语素不等于词,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两点:
       1. 语素的意义不太明确,也不太稳定。例如:“亲切”中的“亲”和“切”单独的意义就不太好理解。
民族的文化性也会对词汇产生影响。有的是互不相同,例如:英语有“参议院、众议院、上院、下院”,而汉语有“人代会、政协”。有的是同中有异,例如:英语中“fire”的名词义“火、火焰”与汉语的“火”相同,但英语中还有丰富的动词义“射击、解雇、发射、激发、激起、提出”,而汉语只有“发怒、兴隆”两个。有的是基本义相同而引申义不同,例如:英语“sheep”基本义指绵羊,与汉语相同。英语的引申义有“羞答答、胆小鬼、信徒、愚笨、献媚(make 模糊性指词的意义界限不清楚,这主要是由词义内涵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就说“青年”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指年纪不大的人,多指十六七岁到二十几岁。这本身就有不确定性:15岁算不算?14呢?30岁算不算?31呢?到了具体语境中,词义的模糊性就更大了。如共青团是青年中的先锋队组织,它的年龄上限一般是28岁,中小学的青年教师一般到30岁,高校教师算到35岁,全国杰出青年评选规定是40岁,县市级青年干部一般指45岁以下,而省级和中央干部,55岁都算青年干部。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从构成词的语素的角度着眼,我们对汉语中词的构造,一般首先区分单纯词和合成词。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对合成词来说,构成词的语素也可以分为两大类:词根和词缀。词根是词语结构中的基本构成部分,意义比较实在,例如:电脑喝水子、头。词缀是词语结构中的附加成分,没有具体的意义,按位置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例如:姨、王——巴得、看看——桌、木
根据构词法,我们把汉语里所有的词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只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汉语中一个语素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单音节词就都是单纯词,绝大多数的单音节单纯词都既是语素又是词。例如:吃、走、飞、脸、好、不、但、你、鸟儿、再。除此之外,还存在多音节的单纯词,也就是说,一个语素可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节。主要有四类:
      主要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单个音节没有意义。根据读音分为双声、叠韵以及非双声叠韵三种:

  1. 双声:琉璃、惆怅、参差、忐忑、拮据、唐突、坎坷、崎岖、澎湃
  2. 叠韵:蜻蜓、逍遥、玫瑰、伶仃、妖娆、迷离、绸缪、烂漫、蹉跎
  3. 其他:牡丹、邂逅、疙瘩、妯娌、蟋蟀、玛瑙、芙蓉、蝴蝶、鹧鸪

      1. 双声指两个声母相同,如果是零声母也可以归入双声:犹豫、委蛇。叠韵只看韵腹和韵尾,不计韵头。2 因为古代汉语读音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现代的双声叠韵和古代的双声叠韵不完全相同。3 连绵词由音得义而不是由形得义,所以一个连绵词可以有好几种写法:展转、辗转——仓促、仓卒、仓猝。
音译词,用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词语而形成的单纯词,音节可以超过两个。例如:克隆、咖啡、吉普、沙发、摩登、拷贝、马赛克、迪斯科、海洛因、高尔夫、布尔什维克。音译词之所以是单纯词,是因为构成该词的几个音节同该词的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说该词所表达的意义在这种语言中一定就是单纯的。例如:microphone翻译成“麦克风”是单纯词,翻译成“扩音器”就是合成词。词汇的单纯与合成仅仅是从构词的角度讲,同实际表达的概念并无联系。
       3. 叠音词,重叠音节构成的词。叠音词中的音节在现代汉语中都不能单独表示意义,例如:孜、岌、猩、惺、蝈、蛐、侃、潺。这些字在字典里都没有单独的解释,必须看它们的叠音形式才能了解意义。
      4. 拟声词,模拟自然界和人类声音的词。例如:呼噜、滴答、轰隆、喀嚓、哗啦、哐啷、扑通、丁冬。拟声词只要求音近即可,常常单独使用。拟声词同一般表义的实词和虚词不同,它们是以表音为主,同具体的概念并无必然的联系。
      由两个及以上的语素构成,是研究词的构造的主要对象。根据合成此种语素的性质和关系又可将其分为三种:复合式、附加/加缀式、重叠式。
       由词根加词根(实语素相互结合)直接构成,这是汉语词汇构成的基础形式。主要有五种基本类型: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
      (1)联合式: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者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根据两个词根的意义关系,分成:
       意义相关或者相反但只有一个意义起作用的:国家、质量、人物、忘记、睡觉、窗户、兄弟
      (2)偏正式:多由两个语素构成,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整个词义以后一个词根为主,前一个为辅。
       名词性语素为中心成分的如:草帽、马路、手表(名+名)、香肠、黑板、红旗(形+名)、开水、走狗、考场(动+名)。
       动词性语素为中心成分的如:席卷、龟缩、瓦解(名+动)、轻信、重视、小看(形+动)、再生、漫谈、顿悟(副+动)。
       形容词性语素为中心成分的如:火红、肤浅、漆黑(名+形)、鲜红、蔚蓝、微妙(形+形)、飞快、喷香、镇静(动+形)。
      (3)补充式:1 后一个语素作为一种结果状态补充说明前一个动词性语素,前后之间是补充说明和被补充说明的关系。例如:推动、看见、打倒、推翻(动+动)、扩大、改正、眼花、年轻(动+形)。2 前一语素是名词性语素,后一语素表示其数量,如:竹竿、房间、书本、树枝、车辆。
      (4)动宾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和涉及的事物。主要构成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例如:理发、放心、伤心、播音、关心、司令、理事、绑腿、围脖、管家。
      (5)主谓式: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是话题,后一个语素表示前一个语素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前后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例如:面熟、地震、耳鸣、胆怯、年轻、霜降、月亮、性急。
连动式:两个语素都是动词,动作有前后承接关系,如:集训、考取、剪贴。
兼语式:两个语素表示的动作有发出和接受的关系,如:召见、请教、劝降。
任何一个词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结合。形式指词的读音、构成等,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方面,这主要指的是实词。虚词一般没有明确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例如“而且”一词,没有明确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是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后一成分对前一成分来说意思进了一层,同时又加强语势的作用。由于一个实词的词汇意义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反映并标志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因而对于词义的特性也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加以认识。
这是我们应该首先看到的性质。词义都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是虚构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例如“鬼、龙、菩萨”等,他们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曲折的反映。但是另一方面,词义又都有主观因素,不通过人脑为中介,人类口中的声音无法与本来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相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出现在人脑中。不同的人由于客观条件、思维能力、观察角度、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就会很不相同。例如“窗户、屋梁、桥”,建筑师和一般人的认识就会不一样,而基督徒和无神论者对于“耶稣、圣经”等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识储备,不同的心情的影响下对一个词的认识也会不同。
概括性我们已经讲过,词义都有概括性。例如“手表”的词义是“带在手腕生的表”,它概括了男式、女式、电子、机械、罗西尼、飞亚达等各种手表的共同特点而舍弃了它们的差异。但另一方面词义又具有具体性,意指在特定的上下文和话语中,词义所指的对象必须是十分清楚、明确的。例如有人说“我的车子不能骑了,得送去修。”这里的车子指的是说话人的那辆26的自行车。再有“这个人真不是人。”前一个“人”是具体的,由具体的国籍、种族、身材、阶级、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而后一个“人”却不是具体的,而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人格、品质等。
一般情况下,词义的范围、量度、差异是清楚的,否则人们无法进行交际,比如“铅笔、钱包、围巾、筷子”等日常用品,“煎、炒、炸、煮”等烹饪方法。但当人们考察词义时,词义的模糊性很容易被注意到,这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论,比如“凌晨与清早、早上与上午、下午与黄昏、晚上与夜里”,到底是几点几分,没有标准,四季也不一样。精确与模糊是相对的,在语言表达中各有各的作用,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绝对明确的标准。
词的外部形式和其所表达的现象、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一旦确定就约定俗成了,它们就要稳固的进入人们的话语交际中去。尽管语音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按规律进行,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如“n和l”。前面讲过,语言是变化的,在这种变化中词汇是变化最快的一种。然而如果不是历史地考察词义变迁,有时人们甚至感觉不到词义的变化。词义就是在这种共时环境之中完成其交际任务的。若非如此,我们在每一句话中都得对此已作一番说明和定义。稳定性是词义满足人类语言交际功能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如果没有这种性质,语言交际的困难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词义又是变异的。社会在变化,人类的认识在变化,词义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如“错”,本来的意义是“镶嵌”,《汉书·王莽传》:以黄金错其文。在身体上刻画也叫“错”。后引申为交错,又引申为交互更迭,从交错又引申为不合、不一致,《汉书·五行志》:刘向治春秋谷梁,与仲舒错。后又引申为差错、错误,出现时间较晚,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的意义都具有操使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可理解和可把握的性质。如果不是这样,语言的交际作用就不能实现了,尽管人们在拾取语言的意义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但如此,一个语言内部无论如何都会产生并形成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理解和把握的词及其意义,以满足社会需要。与此同时,词汇也具有阶级性,词的语音形象及其意义的联系首先都是在一定的阶级语言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其语音形式上所凝结的意义首先是阶级社团意义。其次这种意义有可能推而广之,最后成为操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并理解的一种意义。
      总之,词义的性质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系统,各种倾向是相辅相成的,过分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合适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义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就一些多义词而言,每一个词的意义也是一个系统。只要是实词,一般都具有与概念相关的核心意义——理性意义,此外还有一系列附加意义,也可以叫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意义、语用色彩意义、形象色彩意义等。理性义每个实词都有,色彩义则不一定,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
这是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那部分内容,是人们对所指的事物或现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反映。理性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决定于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方法,如“水”一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准也”,是对水的静止状态所做出的解释。《白虎通》的解释是“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经养万物。”这是对水滋养万物的特性作出的解释。到了现代,“水”的解释就更趋合理、科学、全面了。理性义又分为通俗义和专门义,如“水”,通俗义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专门义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标准大气压下冰点零度,沸点一百度”。
指一个词所体现出来的反映了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在词的各种色彩义中,对理性意义影响最大的就是感情色彩义。因为感情色彩义往往和概念义内涵联系在一起,如“喜欢、讨厌”分别表示“对人或事物喜爱、有好感”“对人或事物厌恶、嫌弃”,这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差异,并通过理性意义所反映。又如看见一位女士打扮入时,可以说“时髦”,也可以说“妖艳”,再比如“教导——教唆、赞美——奉承、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就义——毙命”等。名词也可以包含感情义,如“技能——伎俩”等。当然,并非所有的词都有一个感情色彩,比如“杯子、课本、饭馆”等。
语用色彩义指一些词经常用于某种特定场合而形成的风格色彩,它反映了词与交际场合的关系。通常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口头语体通俗活泼,自然随便,书面语体严谨规范,庄重典雅。如“爱人——配偶、碰头——会晤、咬耳朵——私语、生日——诞辰”等。词的语用色彩义能使词语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满足不同交际对象的需要,丰富了表达。如《战国策》中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触龙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称自己为“病足”,称太后为“玉体有所隙”,称自己的儿子为“贱息”,称太后之子为“君”。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是词的区别性特征。对词义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义素分析法,它把词义放在跟其他词义的联系中来进行比较分析。义素本身不能直接出现在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只有不同的义素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独立运用的意义。义素有以下特点:
       例如“靴子、鞋子、袜子”三个词,“衣物”、“脚穿”对于三个词来说是共同的特征,是用来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义素;而“有筒”、“着地”则是组内的区别义素,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个对外,一个对内,都是区别性语义特征。
        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中进行,只有一组相关的词语才可以比较,才能选出更经济适用的义素。例如:哭(悲伤、有声、有泪)、泣(悲伤、有泪)、号(悲伤、有声)、哀(悲伤)。
        义素分析最基本的是要比较相关词义的异同,找出一组相关义项的区别性语义特征,有时候区别特征并不是唯一的。例如: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可以找出“人、成年、男性”做区别性语义特征,也可以找出“人、幼年、女性”做语义特征。
义素提取需要注意必须提取和其他词有区别作用的义素。如上文提到的“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男人”的区别义素是“+人+成年+男性”,这三个义素是有区别意义的义素,只要其中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会和其他的词语区别开来。“男人”一词还可以划分出其他义素,例如个子的高低、胖还是瘦、爱抽烟还是爱喝酒,但这样的义素对这组词没有区分作用,对于词义的分辨来说属于没有区别价值的义素而没有必要出现在这一组义素分析中。提取义素到什么程度要看是否能达到区别词语意义的目的,如果两个词语的义素完全一样,这说明两个词语的差别还没有完全揭示出来。
        义素分析是随着语义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方法,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和一种基本的方法。其作用是可以深入到词语的微观结构,独立地反映词义之间的语义区别与联系,是语义分析形式化、精确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考察一个词的词义,要进行义素分析,这种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放到词和词的联系中去进行。人们根据这些词语在词义上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把它们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组成一个一个词义的聚合,这个聚合就是语义场。所以语义场是通过相关的词语之间的比较根据它们在词义上的共同特点而划分出来的聚合关系。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语都有相同的义素,但是它们也存在不同的义素以显示彼此的区别。如上文的“靴子、鞋子、袜子”三个词,“衣物”、“脚穿”、“有筒”、“着地”形成了它们的语义场。
        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意义,有的多,有的少。只有一个意义的就是单义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就是多义词。单义词括两类,一类是常见事物的名称,如“杂志、电话、汽车、袜子、楼房”,另一类是专有名称或者专业术语,如“北京、列宁、硫酸、血型”。
        语言中大多数常用词都是多义词。如“端正”在“五官端正”中是“物体不歪斜”的意思,在“端正学习态度”中是“使正确”的意思。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有经济性原则,人们总是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尽量让一个词承担更多的意义。多义词往往都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
        多义词的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项”,义项是该词固定的意义,是长期使用,被社会公认的意义,不同于词语运用过程中根据语境临时产生的意义。词典在反映多义词义项的时候总是把他们归纳为几项,分类列出。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深化,词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些词由专有名词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
词义的缩小比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汉朝以后,民房不再称“宫”,只有帝王的居室、殿堂称“宫”,比如“未央宫”、“阿旁宫”,到了现在范围进一步缩小,只指文化场所,比如“少年宫”、“文化宫”,词义日渐缩小。又比如“汤”,原来指“热水”,如“固若金汤”,现在只指烹调菜肴的汁水,作为“热水”的意义只在成语“赴汤蹈火”中存在。
转移指词的理性义发生了变化。比如“闻”,本来指用耳朵听并且听到,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现在指用鼻子辨别气味。“暂”在表示时间范畴这一点上古今义有联系,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默,犬暂逐人也。”大概到东汉时转变为“不久”,中古以后又发生了转移,即现在的“暂时”。
转化是指词的理性义不变,色彩义发生了变化。比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于攻击的爪子和牙齿,没有贬义,现指坏人的党羽和走狗。“勾当”原指一般的事情,甚至是带有褒义,《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现在转化为贬义。“领袖”在元明戏曲、小说中是贬义的,《金瓶梅》中蒋竹山对李瓶儿说西门庆是“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而现在指国家、政党、团体的最高领导人,是褒义的。
我们在研究词义时一般把多义词最初所具有的意义叫做本义,本义只有一个,是这个词最初产生时的意思,例如“错”字的本义是“镶嵌”。在当时使用最多、最普遍、最基本的意思叫基本义,基本义一般也只有一个,例如“错”的基本义是“不正确”。在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思称为派生义或引申义,派生义可以有很多个,它是造成汉语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多义词词义派生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引申,一类是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字的形体像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的周期现象把月圆到月缺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示时间的意义。“城”字本义是“城墙”,后来由“城墙”很直接地引申为城市的意思。直接引申的意义与本义的关系很近,产生的时间一般较早,也比较容易辨认。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联系而是间接联系。 “朝”字的本义是早晨,直接引申为朝见的“朝”,因为古代群臣朝见帝王一般在早晨,“旦见君曰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引申为朝代。 “早晨”与“朝代”两个意义毫无联系,把这种辗转引申的线索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变得很合理了。(要注意语音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认为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词。)
       有时候词义引申途径很复杂,线索超过一条,如“解”的本义是解牛,直接引申为分解动物,由分解动物再引申为解体——开放;另一方面还由分解动物引申为解开绳结,再引申为解脱——解说——了解——见解——和解。又如“兵”:兵器——武装力量——军队——士兵
       词义引申非常复杂,不是凭主观想象和联系能发现其规律的,必须通过占有大量可靠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
同义义场中各词的基本意义都是一致的,至少主要的义素是相同的,但是各同义词之间必然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别,有的差别很细微,这要从理性义和色彩义两个方面的差异来看:
       [事件、事变、事故]事件和事变都是指历史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而不平常的事情,但事变特指突然发生的政治、军事事件,事故指意外发生的损失和灾祸。
       [家族、亲属、家属、家眷]家族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是一个群体,亲属指有亲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家属指家庭户主以外的所有人,家眷只指妻子儿女,有时还可以专指妻子。
       保护——庇护、果断——武断。充满——充斥、手段——伎俩。成果——结果——后果、鼓励——鼓动——煽动。
       恐吓——吓唬、邂逅——碰到、赞誉——夸奖、太阳——日头、肥皂——胰子、摩登——现代、。
构成反义义场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的词语,如:烫——凉(表面温度),饿——饱(胃内是否饥饿),胜利——失败(在斗争中的胜败关系)。而坚持——灰心就不能构成反义义场,因为不属于同一范畴。反义词是词义与词义、词与词的关系,词和短语不能构成反义词。例如:瘦——不瘦,忠诚——不忠。同一个词的前面加上“非”、“不”等否定前缀都不能构成反义词。
从反义词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反义词内部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两个词构成互补反义义场。肯定甲就否定乙,肯定乙就否定甲,反过来否定甲就肯定乙,否定乙就肯定甲,两者之间不允许出现第三种情况,如:真——假,内——外,对——错,生——死,出席——缺席,正面——反面。
互补反义词之间的反义关系是绝对的,所以又可以称为绝对反义词
        在相对反义义场中,肯定甲就否定乙,肯定乙就否定甲,但是不能逆推,否定甲不一定是乙,否定乙不一定是甲,两者之间可以有中间状态和其他情况,如厚肯定不薄,薄肯定不厚,但是反过来不厚不一定薄,不薄不一定厚,前——后,快——慢,大——小,迅速——缓慢,切实——浮夸,轻易——艰难。
在依存反义义场中,有甲必定有乙,有乙必定有甲,甲和乙相互依存。一种是直接依存,两方同时存在或者同时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如:买——买,嫁——娶,胜——败,赚——赔,行贿——受贿,攻击——抵抗,师傅——徒弟。有卖才有买,有胜才有败。另一种是间接依存,两方面无需并存,是异时的,可以先有甲后有乙,但是一方的存在通常是以另一方为条件或前提的。如:借——还,存——取,传——接,产——销,提倡——响应,包围——突围。取必须以存为前提,还必须以借为前提,没有存谈不上取,没有借谈不上还,但是存了以后不一定取,借了以后不一定还。
       肯定甲或者否定甲,对乙都不产生直接影响,二者是对立的,但没有矛盾。如:质——量,经——纬,点——面,国产——进口,城市——农村,文科——理科。二者不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往往有社会习惯决定,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1. 同形同音词,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米(大米)——米(毫米),直(笔直)——直(直打喷嚏),白(雪白)——白(白吃白)、仪表(外表)——仪表(仪器)、别、出(出去、一出戏)、怪(奇怪、责备)。同形同音词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上下文语境才能区别开。
      2. 形同音词,语音形式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如:事物——事务,地域——地狱、机制——机智、化妆——化装,形势——形式——刑事——行事。单音节的异形同音词更多,只要是成词语素,同音的字都算。异形同音词写出来就可以区分,一般不会引起歧义。
      同形词指汉字相同但语音和意义均不同的词,和同形同音词的根本区别在于语音是否相同。如:长、难、头儿、地道、大意。
       义项是对词义的分项说明。编纂词典一般总是把词的理性义分解为若干个义项加以说明,有时也顺便指出其色彩义,尤其是语体色彩,经常用、、等区别。
       词的义项都是从该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中归纳出来的。例如“热”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5个义项:在“去年夏天非常热”是“温度高”的意思,在“把中午的菜热一下”是“加热”的意思, “她非常热爱登山”是“情意深厚”的意思,“看着他高升,大家都眼热”是“形容非常羡慕、急切想得到”的意思,“去西藏旅游最近仍然很热”是“受很多人欢迎”的意思。
      即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这是前人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词释词,现代语言学称为语词式。如《说文》:近,附也。宅,居也。追,逐也。
      直训又可以根据其形式分为:同训,即用一个词来解释几个同义词,如“遭,遇也。遘,遇也。逢,遇也。”互训,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茅,菅也。菅,茅也。”递训,即几个词辗转相释,如“继,续也。续,连也。”
      直训的缺点是有时显得过于简略,难以精确、严密,不便于人们理解。例如《说文》:劈,破也。《汉语大字典》改为:用刀、斧等破开,隔开。
      又称界说,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解说词义,现代语言学叫做定义式。如《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蛟,龙之属也。《现代汉语词典》:灰,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东西。螺,软体动物,体外包有锥形或椭圆形硬壳,上有螺纹,如田螺、海螺。
      运用语言对所解释的事务的性状加以描写叙述来说明词义的方式。如《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汉语大字典》:咽,消化和呼吸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上方,喉的上方,分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铃,以铜铁为圆壳,下面微裂,置金属丸于内,摇则发声。
      有些词语难以用描写或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可以通过用人们熟悉的事物,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如《说文》:黑,火所熏之色。《汉语大词典》:白,像雪一般的颜色。蓝,颜色的一种,像晴天天空的颜色。
       即例证法,有时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词义,人们还采用列举实例的方法说明词义。如《汉语大字典》:砖,用黏土制成坯,经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红砖、瓷砖等。螺,软体动物,体外包有锥形或椭圆形硬壳,上有螺纹,如田螺、海螺。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词义单一化,使词义具体化,可以增加临时性词义,可以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基本词汇指语言中那些意思最明确、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的总汇,它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基本词汇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人类本身和社会生活的一些最基本概念。他们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适用面广。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词汇大多都是实词,也有一部分虚词。从整体看,基本词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基本词汇在人类交际中必不可少,在千百年中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服务,反映了人类思维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许多基本词汇从甲骨文一直到现在都在为我们服务,如:牛、马、人、左、右、上、下等,意义都没有变化。这些词汇今后还将被人们一直使用下去。
       基本词汇之所以具有稳固性是因为它所表示的客观事物和现象都是极为稳定的。当然,基本词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是变化极为缓慢,主要表现在许多基本词汇作为语素进入词汇之中。
语言需要不断地增加新词或使原词增加新义来表达新出现的事物,这都是通过基本词汇来体现的。因为基本词汇都是人们最熟悉的,以此创造出来的新词人们易于接受。基本词汇绝大多数都是构词语素,可以根据它构成大量新词。例如“人”在甲骨文已经出现,现代汉语中以“人”为基础构成的词汇有几百个,加上历代出现而现在已不用的,数量还会增加。
      能产性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具备的,表达的意义和使用范围有限的词如表示亲属称谓和表示关联、语气的词是不能产的。
      基本词汇流行地域很广,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这种语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理解,都要使用,像牛、马、人、左、右、上、下。基本词汇不受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等条件限制。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相辅相成:因为全民常用,所以不能轻易变动,比较稳固;因为稳固和经常使用,所以人们自觉将其作为构词材料,具备能产性。
      一般词汇是语言中除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新词语产生,这些新词都是先进入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大部分会消失掉,只有极少数能进入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中单独的个体我们一般称为通用词,其特点是变化性强。通用词数量非常大,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将本民族语言中所有通用词全都掌握,人们都是掌握其中那部分与自己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部分。一个人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强弱也同他掌握的一般词汇有关,其掌握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职业和社会角色。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基本词汇的发展和替代,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以前的基本词汇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为通用词,例如“君”在封建社会是常用词,具有能产性,属于基本词汇,如“君王、君侯、昏君、国君、孟尝君、信陵君”等。而现在上述用法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与“君”有关的词汇如“郎君、伪君子、正人君子”等已经很少在口语中运用,已经演变为一般词汇中的一员了。
       一般词汇包括古语词、新造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词、固定词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俗语、隐语等。
      分为历史词和文言词两类。历史词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消失,如鼎、祭坛、科举、礼部、司马、巡抚、轩辕、大都等。在以下四个方面时使用:学术专著尤其是历史专著,历史小说、戏剧、电视剧,特定外交场合(如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2004年退位),为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文言词指那些在古汉语中使用,其所代表的事物、现象、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但以绝大多数被现代汉语词汇替代的词。这类词一般都在书面语中出现。如囹圄(监狱)、亵渎(轻慢)、玷污(弄脏)、聆听(听)、败北(失败)、邂逅(遇到)、毋(别)、啻(只)、亦(也)、甚(很)。
指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创造出来的词,是一般词汇中的重要一员。通常以反映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为主要内容,其出现总是以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标志的。如五四时代的“民主”、“科学”;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扫荡”;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斗私批修”、“大串联”、“红宝书”、“臭老九”等。新造词产生以后首先进入一般词汇,少数后来进入基本词汇,相当一部分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退出历史舞台。
      新造词产生的途径主要是利用原有的基本词汇根据需要而随时创制出来,还有一部分是由港台或海外转借翻译过来,如镭射、艾滋病等。
有两种情况虽然表示了新义,但不能算是新造词。一是旧词兼表新义,如“水分”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多余的东西,“包装”又可以指演员的形象塑造,这些都属于词义扩大。二是旧词义复活,有些现象以前就有,词后来只是一度消失,但随着这些事物的再次出现,这些词又复活了,如当铺、妓女、老板等。
纯粹音译词(不考虑所用汉字意思,只求音近):阿訇、哈达、喇嘛、冬不拉、胡同、克格勃、克隆、欧佩克、马赛克。
半音半意词(对引入概念进行分解,一般音一半意):摩托车motorcycle、新西兰New Zealand、霓虹灯neon-lamp。
直接借用词/字母词:GDP、BBC、SOS、WC、MTV(直接借用)、AA制、T恤衫、B超、pH值(混合借用)。
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指流行于各个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中通行的词,例如“太阳”北京土话称“老爷儿”,河北方言叫“日头”,还有的方言叫“日亮、日头爷”等。陕西话中把头称“sa”,称没问题为“莫麻达”,称好为“嫽得很”,称心烦为“谋乱”。一种指已经被吸收进普通话里带有方言色彩的词,例如粤方言的“龙眼、槟榔”、陕西话的“锅盔”(东西是该方言特有的),吴方言的“龌龊”、粤方言的“鱼腩、生猛”、东北方言的“唠嗑”(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其区别体现在第一种仍读方音,第二种读普通话的音。
      指社会各行业中所使用的词语,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造成,通常为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如:工业——冷焊、模具、车床、打磨,商业——盘点、脱销、清仓,体育——二传、点球、门将、小鸟球、难度系数。
     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意义完整、结构固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大多出自于神话寓言(自相矛盾、狐假虎威、夸父逐日、掩耳盗铃)、历史文献(一鼓作气、卧薪尝胆、三顾茅庐)、名言警句(知己知彼、老骥伏枥、狗尾续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口语中短小的习惯用语,形式灵活、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例如:放空炮、井水不犯河水、眉毛胡子一把抓、吃哑巴亏、摸老虎屁股、打小算盘。
     分两种:一种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擀面杖吹火——走着瞧、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另一种后一部分采用谐音的方式表达意思,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梁山军师——吴(无)用。

完全的,完整的 空白plete

完整的;完全的 空白plete

什幺是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

你帮助他你狠友善这一类的,望采纳哟~

英语句子的完整结构??

英语的句式结构有很多种。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化了的动词,形容词,分词,副词或数词、从句等谓语:动词或动词为中心的词组宾语: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或ing形式从句表语: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动词的-ing、从句系动词:be 还有翻译成()起来的词 看起来 look 闻起来 smell 摸起来 feel宾补:形容词不定式,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副词,介宾短语。

英语歌曲里的每句句子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吗

只要是从句就该是完整句子,除非不是从句,而是分词、形容词、不定式,或独立主格结构等形式来表示从句的意义。

举几个例子:His first novel a success, he wrote another. 此句前半不是完整句子,而是名词+名词的独立主格结构,表示原因,由于他的第一部小说很成功,他又写了一部。

1.我认为保护环境的最佳办法是多种树。

总体而言,英语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主语补语(常指表语),宾语补语,形容词补语,同位语,独立成分这十类组成,每种成分的常见表现形式最多不超过三类:单词,短语,从句。

比方说,以主语为例,您需要再进一步搞清楚哪些单词或短语可以充当该成分,从句作主语有什幺注意事项(如作主语的句子是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时各有什幺要求及注意须知等等),如此这般将每个成分过上一遍,保证您的语法底子坚如磐石!主语有两种定义(请务必注意句子成分的定义与句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1.在“主语+谓语”结构中,主语是陈述/被陈述的对象或说明/被说明的事物。

) 注:请特别注意以上四句的谓语动词,它们在这里代表着四组不同类别的半系动词3)主语+不及物谓语动词/ 不及物动词短语:The breeze has died away.( 微风渐渐止住了.)2.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里,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

能够作主语的一般有: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名词化的形容词【即:the+形容词表示每一类的人或物,如:the rich(富人),the poor(穷人)等),此外还有动词不定式、动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代词短语和从句(即主语从句)】。

谓语同样也是两类定义:1)在“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中,谓语=系动词+表语,在 “主语+不及物谓语动词/不及物动词短语”中,谓语就是该不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短语。

2)在“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中,谓语是主语所发出的动作。

此时谓语由动词来担任。

(详情参阅链接提示中内容) 宾语总体分为动宾和介词宾语两大类,动词宾语是仅指“主语+谓语+宾语+......”类结构而言,宾语是主语所发出的动作的承受者,介词宾语则是指放在介词后面单词、短语或从句(详情请参看英语语法书)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修饰限定成分,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或后面。

(一般称为“修饰、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成分”。

定语有两类,位于被修饰词之前的单个词或者合成词称作前置定语;位于被修辞之后的单词、短语或从句称作后置定语。

前置定语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形容词作用的词(如数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来担任;后置定语则由形容词、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和从句来担任。

后置定语分为三类,详情见下:单词:1)以a开头的形容词: a world anew 一个崭新的世界(其中,anew就是后置定语,用来修饰限定world 。

补语有三大类:主语补足语:一般多体现为表语形式,表语即是主语补足语的最常见的一类。

宾语补足语(放在宾语后面补充说明宾语的成分) 形容词补足语:放在形容词后面,用来补充说明该形容词的内容,原因等的成分。

状语包含的内容很复杂:用以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让步、方式和伴随、比例、比较等十余种概念...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86.7%

语的简单句分成5种,至少有主语,有动词.
所有的英语句子都不能离开这五种基本句型,
1.S十V “主语+谓语”结构
2.S十V十P “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
3.S十V十O “主语+谓语+宾语”结构
4.S十V十O1十O2 “主语+谓语+双宾语”结构
5.S十V十O十C “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结构
运用5种基本句型的注意点
句型1.S十V “主语+谓语”结构
在这种句型中,除了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外,我们要注意掌握这个句型的变式:
有时有附加成分,有时没有附加成分.有时还需要倒装,有时还要用it作形式主语.
在口笔头表达时,我们要根据要求,灵活使用.如:
句型2.S十V十P “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
在这个句型结构中,联系动词是不能独立作谓语的,它必须和表语一起使用,
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性质、情绪和状态等.使用这个句型,一是要注意
联系动词V,二是要注意表语的多样性.
联系动词(V),除BE动词外,还有不少动词可以作为联系动词用.以下几类动词均可
1.seem,appear 等表示“似乎”、“好象”等意思的动词;
3.remain,keep等表示“维持,保持”等意思的动词;
所谓表语的多样性,意思是这些动词后的作表语词类和结构等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现结合联系动词举例说明.
以上例句说明,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性质和状态的表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
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和从句.有的可以和其他句式相互转换,如上面的第4 、5、6等.
在使用时要灵活变通,不可生搬硬套.
句型3.S十V十O “主语+谓语+宾语”结构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这里的V与前面两个句型中的V不同,它是个及物动词,必须带
宾语O;最重要的是这个句型中的谓语动词,它对后面的宾语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个英语短语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