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值得读吗

  2022新浪&微博百所高校招生访谈栏目《高校驾到》重磅启动,在4月-7月将陆续邀请全国百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做客,发布最新招生录取政策、提供权威实用的招考信息、解答考生及家长的报考难题。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 张潇

  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 张潇

  以下是访谈实录内容: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2022新浪&微博百所高校招生访谈《高校驾到》栏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张潇,欢迎张主任!

  张潇:大家好,我是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张潇,今天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

  财经优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主持人:张主任,请问中央财经大学的院校性质和办学特色都有哪些呢?

  张潇:我们通常会用“为国而生,与国同行”来描绘中央财经大学的使命和责任。之所有说是“为国而生”,是因为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于1949年1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在新中国诞生之初,为了稳定国家经济和尽快恢复生产,国家急需一批财经管理人才,所以中央以秘字号文件批示创建了“华北税务学校”,时任税务总局局长李予昂兼任我校的第一任校长。

  “与国同行”体现在建校后70多年的历史中,中财大也不负国家厚望,始终与国家共命运、同发展,在共和国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财经管理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家经济领域主战场活的优秀中财大人,其中有被誉为亚洲最佳财长的,有铁面审计长,还有央行行长等等,所以又有财经管理专家摇篮和财经黄埔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办学阶段。先后被评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我们的学科专业从建校之初的财政、金融、会计,一直保持着全国领先的位置,后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不断细分演变,又逐步新增了经济学、统计学、保险学、精算学、投资学、法学、经济信息管理、财经新闻、财经文秘等等。对于中财大的学生,在其他高校作为专业课程的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在我校是每个专业都要修学的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我们的法学专业,以理论法学为支撑,以财经法学为特色,是全国20家同时具有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我们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侧重的是经济心理学方向,是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分会的秘书处单位;我们的传媒专业,聚焦于财经新闻、财经媒体和金融品牌传播类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以财经为基础的学科融合特色。

  可以说我们专业都是紧紧围绕着财经特色,依托学校的经管学科去做的交叉融合发展,本科招生专业中,100%都与财经类有关,其中被列入到国家或者北京市的重点项目的招生计划的数量占到学校年度总招生计划的90%以上,也就是进入到中财大的新生中,90%都是进入到了国家级或者北京市级认可的专业中,学科优势非常显著。

  我们学校财经优势突出,体现在国内外业界学界的广泛认可上。全国经济学类、金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设在我校,资产评估、保险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设在我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该学科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相当于学界的风向标。再看国外,我校是国际会计、保险等领域各种资格考试认可减免课程的高校。我校保险学院获得英国精算师协会CT系列全部8门课程的认证,是除英国本土外,欧美亚三所最高认证院校之一,也是亚洲唯一院校。

  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主持人:好的,张主任,请您介绍下中央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哪些呢?专业设置又是怎样的?

  张潇:学校的学科优势与70多年的办学过程密不可分,比如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经济系科全部并入我校,195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校并入我校,可以中财说是集合了当时北方地区的经济系科之精华。在这样一个高起点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中财人的努力,学校目前发展为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目前,我校共有19个本科学院,设有50余个本科专业。2017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是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特色专业有8个,拥有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过往的办学历程奠定了中财大鲜明的财经优势。在ESI基本科学数据指标中,中财大经济学和商学(Economics & Business)入围ESI学科排名前1%,这标志着中财大经济学、商学学科已具有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应用经济学、会计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会疑惑,为什么报考的时候没有在本科专业目录上看到应用经济学呢?应用经济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具体到本科生报考和就读主要包括了:财政学、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科技、税收学、国民经济管理、保险学、精算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等。这其中,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很多专业我们都可以排到全国第一甚至于亚洲第一。

  人才培养多元化,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主持人:张主任,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特色人才培养途径都有哪些?请您讲解一下。

  张潇:师资力量方面,许多老一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先后在学校任教。学校先后多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入选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学校非常重视本科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持续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两次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同时,众多国外知名学者担任我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亲自授课,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秉持“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个性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科学、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体系,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主辅修制度、转专业制度等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在专业选择上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保障所好与所学的统一性,提升学习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学校同时建立转专业制度、主辅修制度和双学位制度等专业自由选择通道。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实验班

  学校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实验班,分别是经济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金融学(国际金融与公司理财)、财政学(财政理论与政策)。实验班的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专职教师均为海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归国人员。核心课程采用权威英文版教材,并以英语授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以使学生完全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国际交流,培养模式与国际系科直接接轨。

  (二)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

  2020年,学校获评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设立“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基地班入校后进行择优选拔,采取“书院制”“精细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中国未来的经济学家。

  (三)“统计学-金融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统计学-金融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发挥学科比较优势,将统计学与金融学深度融合,构建交叉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科学问题的“统计+金融”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获得统计学、金融学双学士学位。

  (四)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

  我校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签约共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即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直接作为一个专业面向高考招生。英才班以著名运筹学家许国志先生命名,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金融、经济和企业管理大数据领域的顶尖人才。

  (五)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学校设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 。该项目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采取“4+0”的合作办学模式,4年教学全部在中央财经大学完成。达到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由中央财经大学授予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由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商学学士学位。

  除此之外,财政税务学院有“财政基础理论基地班”,金融学院有“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会计学院有“科研创新孵化班”,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有“本科生学术人才培养项目”,经济学院有“经英人才培养计划”,商学院有“大数据菁英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学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法学院有“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等,这些人才培养试验区都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分类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成长为行业和学科向上向前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主持人:请问张主任,学生在转专业、学位报考时学校能提供哪些支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出国以及读研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潇::学校为了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生潜质和特长,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符合学校规定条件的在校普通全日制一年级、二年级本科生,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提出申请的学生中50%-70%成功实现了转专业。

  学校还面向本校在校生开展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符合规定条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未来就业意愿等,自主选择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以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目前我校有金融学、会计学、法学三个辅修双学位专业。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高位稳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稳定在五成左右。其中,国内升学高校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财经类专业领域全国领先的科研院所为主;出国(境)留学中七成以上毕业生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高校就读,一半以上毕业生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就读。

  毕业生就业流向特色鲜明,就业质量较高。其中,就业行业优势明显,金融业就业占比最高,稳定在五成左右;就业单位性质集中在国有企业,比例接近六成;就业地区以北京、江浙沪地区、广东为主,其中在北京就业比重稳居六成左右。

  学校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开展成才报国就业观教育,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021年,学校选调生工作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实现定向选调招录省份全覆盖,这在全国属于非常不容易的,通过选调生招录,中财大的毕业生传承财经报国的红色基因,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主持人:好的,张主任,您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央财经大学2022年的招生政策。

  张潇:2022年学校的整体招生规模和招生政策与往年相比基本保持平稳。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2500人左右,招生专业类共计32个。

  在平行志愿的批次提档比例不超过105%,超过100%被提档的考生也不用担心,对于服从专业调剂且没有其他受限性条件的进档考生,我们一般采取提档不退档的政策。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0退档”,对于服从专业调剂且没有其他受限性条件的进档考生,原则上予以录取;

  对于进档考生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根据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由高分至低分顺序录取并分配专业,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

  学校在提档及专业录取时认可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总分值不超过20分,即一加到底,国家有规定的特殊类型除外。

  对于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中央财经大学来大部分财经类学科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要求,部分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比如金融学类、保险学、精算学、统计学类、数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投资学、计算机类、电子商务类须选考物理科目。所以在报考时,要结合往年录取分数、招生章程等合理填报志愿,增加录取的机会。建议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前,提前与我们联系咨询,我们的咨询人员会给予考生更多的报考建议和帮助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主任的分享,栏目最后请您给今年的考生送一句高考祝福吧!

  张潇:我是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张潇,预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去到理想的学校!欢迎各位考生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在这里实现财经报国之理想,我们在中财大等着你!

  主持人:好的,再次感谢张主任做客我们《高校驾到》栏目,了解更多高校招生内容,请您持续关注2022新浪&微博百所高校招生访谈《高校驾到》栏目。

原標題:建教育投融資服務平台 為教育改革創新添動力

兩年來,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融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時代洪流,以服務教育改革創新為使命,建成四大重要業務平台——教育研究與數據、學校綠色發展、產教融合創新與教育投融資。這四大平台從來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倚重,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教育投融資在所有平台中扮演的角色,就像是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是戰斗部隊最強有力的“大后方”,為學校綠色發展、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匯入社會資本,為整個教育創新改革事業注入了最強驅動力。

與恆豐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三家國內知名商業銀行開啟戰略合作﹔成立“中國教育投資基金”,致力於服務教育領域項目,促進創新發展服務鏈,首期規模達5億元,目前基金已為中心ICT產教融合項目提供股權融資近3000萬元﹔搭建了線上的教育金融服務平台,為高校與金融機構架起了高效便捷的溝通渠道,開啟了“金融超市”的新時代﹔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治理研究院積極參與“中國PPP良好實踐”研究﹔拓展外國政府優惠貸款項目……這兩年,中心教育投融資服務平台事業不斷探索,正向著更寬更廣的方向前進。

首創“金融超市”讓“銀校合作”零距離

作為教育創新要素聚集的平台,2016年底,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發的教育金融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讓銀行等金融機構與高校通過線上的“金融超市”,各自選取需求的金融產品完成對接,實現了“銀校合作”零距離的初體驗。

這是中心經過半年時間醞釀出的國內首家教育領域“金融超市”,不再是以往“點對點”的合作模式,而是集聚了“平台對平台”的資源優勢,有針對性的設計教育金融服務產品,進行批量合作。除了線上服務平台,中心也在不遺余力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模式,從2016年5月以來,在半年時間內,相繼與恆豐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三家國內知名商業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設計教育金融產品,支持學校發展。

2015-2017年相繼舉辦兩屆教育行業投資與創新研討會,研討教育行業的投資機遇與挑戰,2017上半年舉辦了兩屆教育投融資沙龍,其中首屆教育投融資沙龍推出5個項目總融資需求近7億元,第二屆針對職業教育推出4個項目,總融資需求金額達6000萬元,讓投資機構及融資學校實現“面對面”洽談,架起了教育投融資項目與資本對接的渠道與橋梁。

中國教育投資基金 助力產教融合項目落地

除了開發“銀校合作”的新渠道,中心深度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模式,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數據、大健康等國家戰略,為ICT、智能制造、新能源、環保與安全等重大學科專業集群領域項目提供金融服務。

2016年4月,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投資基金,是一支專注於投資教育產業的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60億元,首期規模達5億元。基金以助推中國教育現代化為核心目標,緊密結合《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教育技術創新與教育現代化,為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提供資本和智力的全方位支持。

2017年5月,中心聯合中央財經大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治理研究院,探索開展教育金融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研究。中心與中央財經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與交易平台,以實現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完善高等學校創新性資產整合管理機制。2016年底,由中心主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籌)和恆豐銀行共同建立了滇西金融研究院,也是中心探索開展教育金融研究取得的一大成果。

在創新教育金融服務方式領域,中心主任陳鋒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在應邀出席“中國PPP良好實踐”國際研討會上,他談到,“教育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領域之一,在教育領域積極推動和運用PPP 模式有助於促進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循著這種理念,中心放眼更開闊的領域,不斷拓展教育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的研究與探索。

借力外國政府資本 他山之石助推高校轉型

教育金融體系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其中涵蓋的教育金融產品包括國內銀行貸款、外國政府貸款、金融租賃、基金投資、短貸置換、節能減排PPP項目等多種形式。

中心運用信息與資源整合優勢,建立創新的教育投融資服務平台,為融資主體“量身定制”,幫助金融機構設計符合國家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金融服務產品,拓展教育服務領域。

除了傳統的融資手段與創新的教育金融服務外,中心積極引入外國政府貸款,用“他山之石”,攻“產教融合”、高校轉型之玉。外國政府貸款資金作為社會資本的形式之一,有其獨特的優勢,如貸款利率低、還款周期長等,有效引入和利用外國政府貸款,“抓住新機遇,用好新資金,引進新技術”,高等院校的現代化建設就能呈現新氣象、新格局,加快國內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創新發展。

在過去的兩年,中心外貸工作獲得國家發改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的大力支持,先后在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關於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咨詢會。針對各地區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更精准更詳細的咨詢和解答,目前正在推進的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申請院校覆蓋20個省市,20所院校,合計金額約7億人民幣。

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及進口信貸項目現場會

年共舉辦兩屆利用外國政府優惠貸款促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項目說明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及進口信貸項目現場會的舉辦,大大推動了教育金融領域利用外國貸款事業的前進。來自美國駐華大使館、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及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有關專家親自介紹了各自國別的優惠貸款政策,項目首批70多所地方高校的負責人與專家“面對面”進行了咨詢研討。滁州學院、巢湖學院等實施外貸項目的成功經驗吸引了更多高校的興趣與關注。

“多層次立體推動地方高校熟悉並利用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加快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基地、實踐實訓中心、課程改革、智慧校園等項目建設,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這便是中心推進外貸項目的初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心也將繼續秉承“擔當,創業,團隊,開放”的四種精神,在服務教育創新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開闊。 

來源: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

(責編:熊守朋(實習生)、熊旭)

【2019银行综合评选正式启动】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9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定于7月25日在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本年度银行评选正式拉开帷幕。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 【】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新金融时代新金融实践聚焦“三个能力”建设

  来源:中腾泰战略整理

  金融的宗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的本真模样不是为了追求虚假的繁荣,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贴近社会、源于生活、聚焦问题;新金融唯有回归服务本源,关注民生百姓,方能行稳致远!

  回溯历史,金融在文明进步中孕育成长,在技术迭代中成熟壮大。从十八、十九世纪银行体系诞生,到金融全球化席卷,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物联网日新月异,到方兴未艾的5G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新技术在不断重塑新金融的未来,金融机构也在不断找寻新的功能和属性。

  在以往的逻辑下,当我们谈起金融,无非是指信贷、投资和理财等传统功能,这些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但依然不能满足客户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一些金融机构即便拥有强大的技术“加持”,但因缺少了对金融业底层逻辑的深度建构,缺失了对自身本源初心的回归重塑,对“我是谁、为了谁”的概念模糊不清,就必然会走到相对狭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上,甚至于会对社会和人民造成不利影响。

  10多年前,由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金融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昔日光鲜亮丽的华尔街精英在当时成了“过街老鼠”。在国内,业在完成指标赶超的宿命后,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经营理念和发展逻辑也迎来巨大挑战。

  新技术革命浪潮来势汹汹,由此孕育出的新经济亟需新金融与之匹配。尽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成例可循,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打造的新金融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金融行为一定是融为一体,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如同把一颗糖放进水中,糖看似消失了,其实是融在了水里,最终水变甜了。

  新金融就好似这杯变甜了的水,由高科技做配方,演变为化解痛点难点的甘露。普惠共享是关键,让普罗大众都能享受到甘甜,让金融活水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地方,让人们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中腾泰战略]

  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做甜水”的本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我们应该懂得,金融不应该是“高大上”的贵族话题,它关系到百姓居家生计、柴米油盐。

  金融机构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背后承载的是万家忧乐。新金融有能力也应该为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位于金融需求金字塔底层的企业和个人,奉上一杯解渴“甜水”。

  作为金融工作者,我们深切地感到身上的责任不可推卸,是时候痛定思痛,及时转变甚至颠覆思维方式,为结束资本的狂欢和金融机构间的自娱自乐做些事情了。到底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面对这个永不过时的问题,作为一家成立65年、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的国有大型银行,初心从未改变。

  银行属于服务业,是实实在在为大众服务的机构,只有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把新金融的科技属性、普惠属性、共享属性和传统的金融属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新金融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才有我们事业的发展空间。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普罗大众的心声,是党中央领导的牵挂,也是我们主动温柔化解社会痛点的关键一步。我们通过建设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平台,基本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上线超过1600万套房源,打造国内最大的阳光租赁平台。

  此外,我们还创新推出“存房业务”,激活存量房源,培育新型财富管理市场。努力用新金融的智慧和初心,疏浚楼市“堰塞湖”,让真正的住房需求者不在“居者不易”的感叹中焦虑。

  我们借助金融科技和大数据的开放性优势,成功建立为客户精准画像的风控模型,将普惠金融业务批量推向市场。2018年建设银行普惠贷款新增2125亿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

  在此之前,像建行这样的大行,每年的普惠贷款新增也就在200亿左右,不良率则高达7%-8%。除了贷款,我们还借助“裕农通”平台把普惠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1.4万个物理网点还开设“劳动者港湾”,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歇脚、喝喝水、上厕所的地方,让感受到建行服务的温度。

  我们用六年时间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通过公有云、智慧政务等开放平台向社会赋能,助力政府优化社会治理,推出“一部手机办事通”APP。

  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民工惠”产品,做这个产品的初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广大农民工、建筑工人、矿工等摆脱讨薪难窘境,不再有劳动者以牺牲个人尊严乃至生命的代价,去讨要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金融说到底是社会实践活动,金融的宗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的本真模样不是为了追求虚假的繁荣,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贴近社会、源于生活、聚焦问题

  金融机构不仅要服务金字塔塔尖上的荣耀,更要去“滋润”金字塔底层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新金融唯有回归服务本源,根植实体经济,关注民生百姓,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方向、同步调,方能行稳致远。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客户行为因科技而变,提升金融服务也必须以科技驱动。新金融的科技属性外在表现为金融工具属性的变化和延伸,其深层逻辑则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做到极致。我们与时俱进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改变传统科技附从于银行业务和流程的定位,以金融科技思维重新武装和再造,使金融科技本身成为产品和服务,成为价值创造活动。

  新金融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金融本源和初心的回归之路,绝非金融机构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所能成就。未来的组织和个人都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节点,联网才能整合资源、携手并进,断网就会孤舟难行、事倍功半。

  当我们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走出银行自身框架,想要越来越主动地发挥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时发现,一些社会痛点问题仅靠自己的智慧和方案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一些同样想解决这些难题的社会机构、高校、企业也在苦苦找寻合作伙伴。

  在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之下,我们走出,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共同研究、共同面对鲜活的金融案例。我们走到普罗大众中去,推动新金融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让新金融“甜水”如涓涓细流,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拿随用,应享尽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建行大学和产教融合联盟成为理所当然的必由之路。作为国有大行,我们主动尝试跨前一步,承担起推动构建新金融生态的社会责任。

  01、开放共享数据源和使用环境

  依托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消解资源壁垒,打造数字化生产要素跨界流动和共享的平台。比如,建设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建行大学大数据实验室将根据具体合作课题,制定确切稳妥的数据范围、脱敏策略,在依法依规保护客户隐私等要求下,为联盟成员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源和使用环境。

  02、打造金融+科技+产业+教育孵化生态

  我们将建设一批有实力的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室,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科研创果转化的桥梁,不断提升产、学、研对接服务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通过打造“金融+科技+产业+教育”综合孵化生态,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服务。

  03、拓展延伸建行大学平台

  “跳出金融做金融”,我们积极开展与高校广泛合作办学、共建建行大学,通过“金智惠民”等项目,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家、创业者、农民、扶贫干部等进行金融普及和专业培训。通过开办“愚公学院”“创业者港湾 ”等,建立普惠金融商学院,为服务初创公司、中小企业保驾护航。不仅如此,我们还进一步拓展延伸建行大学平台,把培训送到广大乡村的田间地头,用金融服务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0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联盟将把新金融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除了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教育外,还要为新金融专业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和提升全社会金融素养做出贡献。

  我们开启万名学子下乡活动,就是希望为联盟大学在校生提供一个感知金融、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演练学习,同时我们也将更多地为学子们创造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建行大学与社会机构、境内外高校、央企和金融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共同组建“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在今年上海举办的第一届理事会暨论坛上,64家理事单位、6家观察员单位携手共同向社会发布联合宣言并推出联盟“上海行动计划”。

  勠力同心,百花齐放。在各方协作和努力下,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已落地一系列重要合作和举措:我们和云南省政府合作开发“一部手机办事通”APP,打通全省政务数据,实现近400项服务“一网通办”; 复旦大学与我们合作建立“复旦-建行人工智能大数据实验室”已正式揭牌;

  香港科技大学与我们共同举办国际创业大赛,推动建行普惠金融体系与高校教育资源融合对接;与我们开展住房租赁战略合作;、与我们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深度合作,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研发的金融产品中。

  不惧跨越山海之远,只为万家忧乐到心头。让高楼大厦和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不再只是束之高阁的盆景,让新金融服务如阳光雨露润物无声,建设银行将融通四海、久久为功,携手越来越多的同道人,共建金融教育新模式,探索新金融回归初心和本源的新路径。

  (以上为中腾泰战略根据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暨论坛上的致辞整理)

  PS: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是由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以及汇桔网、比亚迪、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共同发起,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和大众生活,旨在用“金融+科技”为社会赋能,为政府助力,为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贡献智慧。

  联盟成员之间共享资源、共同育人、共拓新路,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银政校企融通互惠的新格局。6月24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会议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举行。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财经大学双一流学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