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筑物抗震

由于服务器出现重大故障,服务被迫全部暂停,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处理,此次故障维修时间较长,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如有疑问,可通过如下方式联系我们:

我们有客服人员接听电话,但由于来电人数较多,偶尔会造成占线的情况,请知悉。

本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练习题选择填空概念专题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天津城建大学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建筑抗震设计主讲人:王庆鹏目录多层砌体房屋5场地、地基与基础2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3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4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6抗震设计原则17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原则1抗震设计原则15. 建筑抗震设计中为什么要重视构造措施?(P17)6. 地震按其成因也分为四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P1)7.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较: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以面波为主。(P2)8.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

2、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P2)抗震设计原则19. 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用符号 M 表示。(P2)10.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P3)11. 震源是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 ;震中是指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 。(P1)12. 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 高 ;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 低 。(P3)13. 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P9)14. 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四类,分别为甲、乙、丙、丁类。(P8)抗震设计原则115. “三水准、二阶段”抗震设防

3、目标可简单概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P9)16. 结构抗震变形验算包括在 多遇 地震作用下和 罕遇 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P9)17. 试简述抗震规范规定的“二阶段”设计法。(P9)18. 2. 下列哪项抗震设防范围一般情况下只需按构造考虑( A )A. 6度 B. 7度 C. 8度 D. 9度19. 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的地震。称为( C )A. 火山地震 B. 陷落地震 C. 诱发地震 D. 构造地震 20. 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 _基本烈度_ 。(P10)抗震设计原则121.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P9)22. 简述抗震设防烈度如何取值。(P8)答:一般情况

4、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23.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距( )(P1)震源深度24.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P7)基准期50年场地、地基与基础27. 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液化等级,根据 液化指数 划分为三级 轻微、中等、严重。(P39)8. 什么是场地?(P18)9. 等效剪切波速的概念。(P19)10.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如何计算?(P29)11. 为防止地基失效,提高安全度,地

5、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应在地基土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小于1的调整系数( )(P29)12. 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P30)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B地震持续时间长,即使烈度低,也可能出现液化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D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31. 抗震规范规定的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包括: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P68)2. 抗震规范规定对高度不超过 40 m、以 剪切 变形为主,且 质量 和 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P71)3. 在给定的地震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 速

6、度 反应、最大 加速度 反应随质点 自振周期 的变化曲线称为地震反应谱。(P46)4.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有:瑞利法(能量法)、顶点位移法、折算质量法。(P87)5. 考虑地震效应的基本组合S=GSGE+EhSEhk+EvSEvk+wwSwk中,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是,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h的取值为 1.3 。(P102)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36. 试简述D值法的计算步骤。(P126)7. 试简述分层法的计算步骤。(P281)8. 试简述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步骤。(P281)9. 8、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高耸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P

7、84)10. 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是永久荷载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P69)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319. 抗震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中,当结构自振周期在0.1sTg之间时,谱曲线为( A)(P54) A水平直线 B.斜直线 C.抛物线 D.指数曲线20.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D )(P27)A. 加速度峰值 B.频谱特性 C. 地震持时 D. 地震烈度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41. 我国目前的结构构件抗震设防标准抗震等级,共分为 四 级,其中 一 级抗震要求最高。(P110)2. 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8、强节点弱构件 等设计原则。(P259)3. 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截面尺寸,宽度与高度均不宜小于 300 mm,柱剪跨比宜大于 2 。(P262)4.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方法有 分层法 和 弯矩二次分配法 。(P137)5. 框架梁的控制截面为 两端支座 截面和 跨中 截面;框架柱的控制截面为 上下两端 截面。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46. 什么是剪压比,如何表示?(P261、265)7. 什么是轴压比,如何表示?(P263)8. 在抗震设计中,控制框架柱的轴压比的原因。(P263)9. 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抗震锚固和连接由于地震时的内力很大所以抗震锚固长度比静力锚固长度大。( ) (

9、P276)10. 简述强柱弱梁的原则。(P259)11.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P109)12. 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 D值法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413. 简述框架节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P266)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内应有可靠的锚固;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14. 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P263)15. 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P113)多层砌体房屋510. 限制多层砌体房屋高宽比的理由是( B )。 A. 提高房屋结构的整体延性 B. 保证房屋在强烈地震下不发生整体倾覆 C. 避免墙的高厚比过大 D. 增强基础与房屋结构的共同作用 11.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多层砌体房屋512. 多层砌体房屋采用底部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要完成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要立足于一定的基础对结构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进行共同考虑,并且要保证两者之间可以实现协作和配合,所以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必须充分重视建筑设计的作用,同时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还要有效地发挥出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抗震设计,必须要将建筑设计这一基础工作做好,施工单位必须要重点解决抗震设计方案能否使人们的抗震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一问题。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分析了其中比较关键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使我国建筑行业的抗震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1 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作为项目建设的框架和基本参照,建筑设计必须要在正式施工之前完成。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气候、地理及环境的各种因素,因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属于工程项目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保证具有较高安全性以及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施工工作。所以将抗震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能够使建筑项目的抗震性得以显著提升。

  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只有保证两者能够实现相互协作,才能够使建筑物获得最好的抗震效果。如果已经将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确定下来,往往无法对其进行大范围的改动,因此如果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样就只能够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利用设置加固部分构件的方式从而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得以提升,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充分地解决建筑物的抗震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将构件安排以及材料设置等各方面的工作充分做好,从而最终全面地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

  2 在建设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的要点

  2.1 建筑构件和连接点部位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对建筑质量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对连接点的科学设置以及对建筑构件的合理搭设,因此使得现在的建筑施工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比如一般都会用到瓷砖以及大理石等新材料对建筑物的外部进行设计,选择人工造影以及吊顶等技术对建筑的室内装饰进行设计。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首先要充分地保证施工技术和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此同时,还要对建筑物的牢固性进行重点的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出现由于意外坠落而导致的人员伤亡。

  2.2 建筑物顶部的部位

  现在大部分的建筑都普遍具有过高以及过重的顶部问题,这样就会使建筑墙面由于顶部产生的压力而形成比较大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减弱了建筑物的牢固性和抗震性。所以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使建筑整体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重心,并且要对材料选择进行充分的考虑,要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均匀刚度以及较轻重量的顶部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设计限制的问题

  一般在建筑施工之前就会将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明确下来,在确定建筑物抗震级别的时候的主要依据就是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因此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进行建筑施工,从而全面地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并且有效地防止出现墙体坍塌以及墙体裂缝的现象。

  3 在建设设计过程中具体的抗震设计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需要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还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结合起来,将抗震理念真正地融入到施工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打破原有的建筑常规,并且彻底改善我国建筑物的抗震现状。

  3.1 在建筑物空间设计中对建筑抗震设计的具体应用

  立足于三维空间对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方案就是所谓的建筑物空间设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直接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城市的人口压力变得持续增加,随之而来就是城市中越来越高的建筑物楼层。由于高层建筑物在城市中的普遍存在,因此人们对建筑物的空间设计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般来讲,建筑物具有越低的层数就具有越高的稳定性,而且在地震中也会受到较小的损害,相反,建筑物具有越高的层数就具有越差的稳定性,而且在地震中也会受到越高的损害。因此在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全面地融入抗震设计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从而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在建筑物平面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在建筑施工设计中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筑物日后的使用性质以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物的平面设计,比如居住用途的建筑物与商务用的建筑物的平面设计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异。要想使其使用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就必须要严格的以未来建筑物的使用用途为根据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物的平面构造。除此之外,还要在建筑物的平面设计中充分地融入抗震元素,除了要重点考虑建筑物施工材料的坚固性之外,同时还有综合性地考虑建筑物内部各因素的协调性以及构架安装的合理性。总之,在建筑物平面设计中必须要有效地结合抗震设计和平面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设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之外,还需要对抗震技术和审美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建筑物的内部美观性不会受到影响的前提之下,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3 在建筑物形状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

  对建筑物的“体型”进行设计就是所谓的建筑物情况设计,建筑物的形状设计具体来说包括建筑物立体空间设计、平面布局设计等。在具体的建筑形状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外形的不同特点,由于不同的建筑外形的实际需求和建筑特色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一般来讲,选择凸凹形状的建筑体型就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所以在建筑物形状设计中,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的形状,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物整体抗震性。

  尽管现在已经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地震进行预测,然而地震仍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提出了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建筑设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有效地融合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1] 王若南.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J].中华建设,2011,(12).

  [2] 石雪松.浅谈《抗震防灾规划》对新建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J].河南建材,2012,(1).

  [3] 李志刚.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震建筑原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