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充共享充电宝一起冲三种型号手机可以吗?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


一次不愉快的消费经历,让梁晓君把共享充电宝列入了自己的“黑名单”。

不久前,梁晓君在出差期间手机电量告急,于是通过餐厅的“怪兽充电”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归还充电宝时系统显示,使用时间为33分钟。但回家两天后,梁晓君收到一条信息提示,被告知她未归还充电宝,将被扣费99元。她联系了客服,却被对方要求返回100多公里外的现场查看。

双方协商的结果,是梁晓君与怪兽充电共同承担这笔费用,她需要支付48元。但在她看来,怪兽充电此举无异于“乱收费”。梁晓君选择向消费者权益平台投诉,最终得以减免此次扣费。

梁晓君的遭遇并非个例。雪豹财经社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9789条对怪兽充电的投诉,小电科技投诉量17654条,由街电和搜电合并而来的竹芒科技则被投诉超6200条。

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小竹兽”(小电、竹芒和怪兽充电),满足用户“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简单期待,为何会这么难?

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电量“焦虑症”,让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应运而生,却也催生了新的焦虑。

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被资本推上风口,玩家们为了抢占市场纷纷采取低价策略。当时,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通常为每小时0.5元到1元,还会赠送免费时长,个别品牌免费充电时长甚至高达2小时。

据Trustdata数据,截至2019年底,头部企业“三电一兽”(小电、街电、搜电、怪兽充电)的市场份额合计达96.3%。

随着市场格局稳定,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集体涨价,从“1元时代”迈入“3元时代”。

目前,共享充电宝价格已普遍涨价到每小时3元以上。今年3月,国内多家媒体曾报道,某地酒吧夜店、热门景区等地的共享充电宝价格高达每小时10元,99元封顶,被网友戏称“比特斯拉充电都贵”。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

今年6月,有关部门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价格水涨船高,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体验却没能同步提升。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透露,消费者投诉最多的是乱收费。约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在归还后仍在继续计费。这可能是系统错误、没有归还成功等原因造成的,但后果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

除了乱扣费,找不到归还点、不能用却强行扣费等,也是被网友吐槽的重灾区。

上海消保委也证实,在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投诉中,有23%的消费者遇到过上述问题,而且联系客服也无法解决。

用户们纷纷声讨充电宝企业涨价,但提供共享充电服务的企业们却并没有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曾被誉为国内共享经济最后一块“遮羞布”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普遍“电量告急”。

据财报数据,2021年三季度,有“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之称的怪兽充电,营收微增0.6%至9.3亿元,净利润却由去年同期的1.09亿元下滑至亏损7944万元。怪兽充电结束此前连续5个季度的盈利,首次亏损。

这与怪兽充电高昂的营销成本不无关系。作为市占率34%的共享充电宝“一哥”,怪兽充电至今仍未摆脱靠烧钱换市场的局面。

今年三季度,怪兽充电的成本与费用同比增长25.8%至10.1亿元,其中销售与市场费用同比增长23.8%至8.14亿元,占其总营收的87.5%。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怪兽充电净利率分别为8.2%、2.7%、1.28%,今年三季度净利率为-8.5%。

对比前几季度的增收不增利,怪兽充电如今的处境更加不利。今年三季度,怪兽充电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共享充电服务营收8.5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8.96亿元有所减少。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烧钱换市场的阶段,已成为过去时。

今年4月初上市时,怪兽充电的发行价为8.5美元。截至12月10日美股收盘,怪兽充电收跌0.67%至1.48美元,已较最高点跌去85%。

怪兽充电CEO蔡光渊将营收增速趋缓和利润下降归结为受疫情影响。他预计,公司四季度业务将继续受到挑战,营收预计为8亿-8.3亿元。

截至2021年9月30日,怪兽充电的POI(点位)环比增长7.7%至82万个,充电宝数量却从去年二季度的600万个减少至580万个。怪兽充电目前的策略,是减少投放密度、增加投放广度,尽可能覆盖更多的面来去提升用户使用频次,但这一策略显然尚未取得显著成绩。

不只怪兽充电“电量告急”。“小竹兽”中的小电科技同样盈利状况堪忧。招股说明书显示,年,小电科技净利润为别为-0.45亿元、1.94亿元和-1.07亿元,亏损比怪兽充电来得更早也更大。

共享充电宝难盈利,归根到底在于行业门槛低,难以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为127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78亿元。但因为门槛低,规模并不算大的赛道已显拥挤。除“小竹兽”外,美团、云充、魔宝电源、云租店、哈喽等玩家们也试图分一杯羹。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大多数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是为了方便,并没有明显的品牌倾向性,而是会选择距离近、点位多、便于归还的品牌。为了争夺更多点位,共享充电宝企业展开了疯狂“内卷”。

共享充电宝企业与线下商户的合作模式,主要是“入场费+分成”。为了拿下更多点位,尤其是人气餐饮店铺等优质点位,共享充电宝企业会以高额入场费和高比例分成进行竞价。

即使是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在点位铺设过程中也几乎没什么议价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为商户打工”。怪兽充电相关负责人曾对《中国经营报》透露,共享充电宝的收益中,商户起码能拿到五成,有些流水比较好的商户甚至能拿到八成。

据怪兽充电财报,其高昂的营销费用主要用来铺设点位和拓展用户。小电科技招股说明书披露,2020年付给商家激励费用(分成费用)及进场费合计占比近总营收53%。

今年9月底,怪兽充电竞标成功,成为唯一入驻环球影城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蓝鲸财经援引知情人士称,其中标原因是入场费(至少700万元)给得到位。

坐拥上亿用户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不缺流量,只是苦于没有更好的变现渠道。

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营收模式单一。怪兽充电2021年三季度财报披露,共享充电服务营收贡献占比96.2%,小电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共享充电业务营收占比97.3%。

盈利状况不佳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亟需寻找新的故事,为自己“充充电”。

拥有超过80万商户点位和两亿多注册用户的怪兽充电,曾试图寻路广告业务。蔡光渊称,要尝试让有需求的企业,通过怪兽充电进行品牌营销。但从结果来看,这条路并不好走。2021年三季度,怪兽充电广告业务营收720万元,占总营收不足1%。

小电科技盯上了短视频流量的风口。据招股书透露,小电科技计划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不过目前来看,这一尝试未能激起多大水花。

竹芒科技则计划在未来3年内,打造并落地至少3款新的智能硬件产品。目前,该公司已在部分区域试点口罩机、无人零售、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产品。

此外,“小竹兽”们还尝试过白酒、电子烟、抽油烟机等业务,但均未有建树。

好不容易从激烈的竞争中厮杀到头部位置的“小竹兽”,又面临新的成长挑战:老本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沼,又迟迟找不到第二增长曲线。

但用户们已经没有太多耐心了。经历过上次的风波之后,梁晓君花69元网购了一个充电宝,打算随身携带。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消费者,在失望中选择离开,才是共享充电宝前路最大的阴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梁晓君为化名。

共享充电宝哪里有?共享充电宝在什么地方?扫一下码就能借充电宝的创意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共享充电宝能否成为第二个充电单车,成为“共享经济”的又一个成功类型呢?小编带大家实地一探究竟。

共享充电宝在什么地方?共享充电宝哪里有?

仿佛一夜春风来,共享充电宝突然在一些大城市的商圈遍地开花,好像不摆个充电宝箱子都不敢说这里是一流商场一样。多达15家企业入局,以及不少互联网大佬们的纷纷投资让“共享充电宝”成为了2017年的资本热点。

一、共享充电宝的三种使用场景

从操作流程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五步,扫码、注册、付款、使用,归还。第一次使用可能要花费一点时间,注册过之后就很快了。归还方式则类似于共享单车,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目前共享充电宝一般分布在三种地方,同时也代表着三种不一样的业界模式。

第一种是大场景下的移动充电模式,代表是“来电科技”。这种充电宝一般会放在大型购物商场和交通枢纽等地方。这种模式下,人和充电宝是可以移动的,用户可以在A点借到充电器,然后在B点归还,而用户借充电宝是需要押金的,但如果用户的芝麻信用积分超过600则可以免押金租借。来电的充电宝似乎是自有品牌,参数并没有印在上面。而且来电是的出租是不包括数据线的,需要另外购买(10元一条,下面会有详细介绍),如有自备则不用购买。

第二种是小场景下的移动充电模式,代表是“街电科技”。这种模式一般会直接进入店铺,比如餐厅、酒吧和咖啡厅。用户在吃饭时手机没电要充电,就可以借到充电宝,用户同样可以在A点借到充电器,然后在B点归还,这点和“来电”大同小异,但值得称赞的是,街电会免费提供数据线。

第三种是所谓的柜台充电模式,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提供一个充电装置;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三种模式的付费方法都选择了扫码付费,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押金一般为100元,某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充电宝的成本了。

“座充”的小电目前只有北京有

二、怎样找寻附近的共享充电宝:亟待改善的体验

无论是“来电”、“街电”和“小电”,他们的APP和微信公众号都有定位功能,用户可以知道身边哪里有充电宝借,可供租借和可供归还的充电器数量有多少。小编所在的广州,“来电”已经占据了不少商业地段,“街电”则主要进攻各种娱乐场所,至于“小电”则还没登录广州。

不过小编在亲身体验之后,发现无论是“来电”还是“街电”,公众号的用户体验都有不少槽点。“小电”还没登陆广州,就不吐槽它了。

先说“来电”,目前来电的市场布局相当进取,已经进驻了包括正佳广场,万菱汇,太阳新天地和天娱广场等大型商场,甚至还有像人民法院等政府机构。而充电租赁设备的摆放也相当有规律:商场公共区域摆放的是最多能借40台的大机器。

商场公共地带大多摆放这种大型设备

高人气餐厅的等位区摆放的是能借12台充电宝的中型设备。

餐厅等位区的充电宝使用率较高

餐厅内摆放的是能借6台充电宝的小机器

不进去消费都不好意思借充电宝

看起来似乎很齐全,不过可惜的是,来电公众号的体验着实拖后腿。首先是对用户定位居然只能定位刚点击进去页面的那一刻。打开页面之后无论用户怎么移动,那个点都不会动。

代表用户的那个圆点永远不动

公众号会显示不同网店的可出租和可归还的情况,但是小编发现这里的水分有些大。比如这家的租赁设备明显拔了插头,所以没电无法工作,但公众号上仍然显示这里是可以租借的。

公众号显示这台机器还能借28台充电宝,但很明显它连电源都没插

网店信息更新也不及时,比如正佳三楼这台机器旁边的许留山已经关门许久,变成了正在装修的咖啡厅了,消费者对着它找怎么可能找到?

希望这家咖啡厅开业后能及时更新信息然后说一下“街电”,街电的租赁设备基本清一色的摆放在商家的柜台那里,某种程度上更加好找。一般能租借6台充电宝左右。

街电的公众号的体验好不少,但是缩放地图时会出现中心偏移的情况,不过这种瑕疵问题不大。网点会有二级页面,点击进去可以看到租借实况,人均消费和电话等等。不过非常重要的商户类型没有注明,小编建议加上。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街电公众号的的完成度还是要高一些。

街电一般都是放在餐厅等服务场所的收银台,那么充电宝的使用量究竟如何呢?小编在天河城6楼一间餐厅前的“来电”前观察了半小时,发现有3位消费者租借充电宝,1位消费者购买了数据线。而另外一家餐厅的服务人告诉小编,午饭和晚饭时间借充电宝的人会比较多,每天大概会借出10台以上。当然小编观察的时间是工作日下午,人流量会比晚上和周末低很多。

三、共享充电宝究竟好用不

为了验证共享充电宝的性能,小编特意借来了一台来电和一台街电,当一下白老鼠。

先看大小,小编还特意拿出一台5.2英寸屏幕的努比亚(nubia)Z17mini手机来做参照物,可以看出来电的体积相对较大,面积和手机已经差不多了,和街电明显小上一圈,而且显得更有设计感。

厚度方面,街电的厚度看起来是来电的两倍。只能说一个比较薄和大,一个小而厚,当你手机没电的时候,应该不会太在乎外观厚度和造型这些吧。

来电充电宝的一侧是支付宝的广告,提醒大家用芝麻信用积分可以免押金租用,LED等则是提示电量。另一侧则是各种参数,可以看出充电宝的输出电量只有3100毫安,最大输出为5V2.1A,虽然达不到QC3.0的快充,但也比5V1A充电效率要好,而制造商是国内知名的飞毛腿。

插口则安装在底部,总体而言非常中规中矩的设计。不过来电本身并不带充电线,租赁机器也十分“人性化”地提供数据线销售,有主流的Micro-USB、Type-C和Lightning三种,对于一条15cm的充电线要价10块钱,小编觉得买数据线比出租充电宝更好赚钱。

街电的设计相对更有意思不少,线机一体(分为不同接口的版本),并且线的收纳方式非常巧妙,档次要高一些,值得一提的是街电的充电宝都经过了苹果认证。用户租借街电的充电宝可以节省10块的线材钱,不过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街电不支持芝麻信用积分免押金,用户必须掏100块钱作为押金。

街电的充电宝同样是自有品牌,但是容量大一些,有5200毫安。输出2A电流。不过由于街电的充电宝没有USB接口,所以就测试不了实际的充电效果。

来电的充电宝搭配来电的Type-C线,小编用它来为两台安卓手机充电,输出电流分别是1.4A和1.9A,和它表示的2.1A输出电流有差距。

至于为iPhone6S的充电效率则游戏人强差人意,只有不到1.3A电流的输出。不过话说回来,毕竟收费还算便宜,并且能免押金,慢点就慢点吧。

共享充电宝本身好不好用?我们觉得未来从充电宝本身和支持服务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对于如Z17mini这些支持快充的手机还是有较快的充电速度,一顿饭或者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可以解决没电的烦恼,应急情况下的实用性还是值得赞扬。

1、业内:对共享充电宝未来充满信心

在很多媒体的质疑声中,共享充电宝却成为了今年资本市场的一大爆点。从本月初到月底这短短的时间里,已有5家企业宣布获得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共享充电宝领域,总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其中不乏腾讯、小米、奇虎360等行业巨头的身影。截至目前已有8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其中,来电、街电、小电三家公司的融资金额已经过亿。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表示在去年8月份便实现了盈利。在盈利方式上,除了获取用户充电收费外,来电科技还将充电宝当做流动媒体,以承接广告的形式获取盈利。目前广告占总利润的40%左右。对于今年的发展目标,袁炳松表示将进一步拓张城市和城市中的商业场景。

20台充电宝机型的一半屏幕可用于广告

街电则表示今年年底,街电在中国为超过1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移动充电共享服务,预计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每个城市总计可供用户租借电源数超过100万个,全国可供租借的移动电源预计超1000万个,将会全面覆盖重点商圈、商场、银行、医院、机场、地铁、星级酒店、连锁餐饮、KTV、酒吧等不同类型的场所。同时,我们还会和商家端以及用户端有更多的互动,包括线上及线下的品牌推广的合作,希望达到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合作关系。目前也正在进行和推动和一些商家和品牌商家的合作,未来盈利空间会很大。

而对于合作商家来说,目前来电和街电都是采取“愿者上钩”的形式,既商户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即可让租赁设备进场,而日常只需要提供不间断的Wifi和电力就可以了。安装和后期维护的均有由来电和街电。业界似乎想说服商家通过这种方式零成本的缓解用户的充电焦虑,延长消费者的消费时间。

2、业界观察:复制共享单车的辉煌不容易

和共享单车那种可以几种不同的单车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同,共享充电宝是具有排他性的:一个场所里只能有一种品牌。这就意味在目前的市场初创阶段,大家的首要目标就要“抢地盘”,抢占各个能放共享充电宝的地方。

至于潜在市场有多达呢,目前各家公司对市场规模的预期都不尽相同。之前曾有国内媒体做了粗略的计算,以北京25万家本地商户(餐饮、KTV、台球、亲子、咖啡等)、每个商户布放5台计算,单城有100万台需求;按照4个一线城市(与北京体量相同)+6个二线城市(北京的80%)+20个三四线城市(北京的50%),再加上公交、地铁等流动场景,加起来约为百亿级市场。

BAT三巨头中的两家已经出手,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接着是蚂蚁金服和来电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在各种因素的推波助澜下,共享充电宝服务提供商开始了肉搏大战,除了大力抢夺各大城市的潜力场所,来电和街电最近又因为专利问题“大打出手”。

但在小编看来,即便抢到了“地盘”,共享充电宝想复制共享单车的辉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享单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方案,本身就具有“方便、便宜”的特点,和其他方案(自带单车、平衡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共享充电宝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某种程度来看,它似乎有些落后于时代。而且除了微薄的租金本身外,还应该寻找其他的盈利渠道,这点相信在腾讯等巨头来想象和开拓。

2010年iPhone4和三星Galaxy S发布后,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犹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占领了手机市场,而智能手机电池不经用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伴随至今,充电宝就是基于手机电池技术相对落后的伴身品,小编还记得当年买第一部5000毫安的充电宝就花了300多块钱。时至今日,虽然智能手机的电池还是那么不经用,但充电宝的售价比四五年前已经大幅下降,某宝上很多大品牌的10000毫安充电宝售价都不过80块人民币。加上充电宝不大的体积,买一个随身携带不成负担。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要还要租借一个用呢?

同时,对于很多餐厅、咖啡厅和酒吧等商家来说,为了吸引客流,他们早就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就提供了自己的移动充电解决方案:店家提供充电宝、在座位周围安装多个充电插口。这些已经提供了充电解决方案的商家会入会在允许共享充电宝进驻,这同样是个问题。最后共享充电宝最后是否可能会像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过度发展,在成功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行业理性的对待和投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电宝充电同时充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