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人体环境湿度多少合适健康的空气湿度是多少?医学

初中生物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  生物的特征: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   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一.  练习使用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  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   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3.   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   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五.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六.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七.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2.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3.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结构图(4)草履虫的应激性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种子贮存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 (菜豆: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   幼根的生长:(根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以上的结构: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导管增多,疏导功能加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2)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芽分为了叶芽、花芽、混合芽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四.描述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3)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成熟区有大量根毛,使根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新中考》P30.8题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表皮  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控制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

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5)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

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  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遮光照射  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比

1)方法步骤 摘下叶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新中考》P31.例题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实验(教科书P127-129)

3)原料:二氧化碳、水(4)产物: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如:淀粉)、氧气(5)场所:叶绿体

8)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3.场所: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4.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5.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在一定浓度内随氧的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森林覆盖率低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草场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  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40周。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  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   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

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3)心理卫生: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  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30—31)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消化道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位于消化道内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1)最长,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适于消化和吸收;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酶(胃液、胰液、肠液)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三、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3)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条件: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三、人体内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1)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三、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 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房、心室与瓣膜的活动关系: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1、血量:占体重的7~8%

2、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概念: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区别于: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单位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三、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和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

1)人粪尿的价值:作为农家肥。特点是: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

第六章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主要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分布在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里,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2)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89)

  内容物   晶状体:双凸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1)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膝跳反射的实验:P101

  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跳起来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

效应器: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脊髓灰质内的膝跳反射中枢

3.反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

性腺: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

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5)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三北”防护林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2、   环境污染: 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书P115.117《新中考》P60.11题)

类型   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控制措施:书P118)

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4)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5)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6)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7)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2.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靠近身体前端有一节特别大,颜色较浅,且光滑,指环状,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3、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2)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3)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4)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5)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1)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2)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3)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4)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5)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6)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保证家鸽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2)鸟类的主要特征: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骨中空,内充空气,心脏分四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

殖器官不成熟,也叫若虫)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有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

2)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

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第二章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骨骼肌    肌腹:由肌肉组织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

肌键:位于骨骼肌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属于结缔组织。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  关节头   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概念

1)、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2)、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可被植物重新利用

遗体被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含氮无机盐等也可被重新利用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有益:传粉、传播种子,扩大分布范围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查活动:调查目的、材料用具、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食用、药用、观赏用等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最理想的“乳房生物反应器”及开发前景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接种

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2.主要特征: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孢子繁殖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着参与物质循环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肠道内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发酵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食品保存的原理

3.细菌、真菌与疾病的防治   转基因技术与胰岛素

4.细菌与真菌与环境的保护:污水处理厂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裸子植物:油松

节肢动物:蜜蜂、蜘蛛、蜈蚣、虾、螃蟹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已知的种类很多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成因: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三、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有性生殖(见本资料的第4页)

1)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条,把枝条的下部插入湿润的土壤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不久,枝条下部长出不定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一个新个体。

2)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体的任何一个活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都有分化并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能力。

2)组织培养的过程:

3)组织培养的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繁殖速度快;可以培育出无病毒的植株;不受季节的影响;易于诱导变异,有利于科研与生产。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家蚕的生活史:卵、幼虫、蛹、成虫

变态发育: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1)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例如:蜜蜂、菜粉蝶、蝇、蚊。

 2)不完全变态发育: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都在水中进行,有性生殖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被污染不利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形状。

2.   相对性状:遗传学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3.   分析资料《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得出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二.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染色体:细胞核内存在的一些能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2.基因经精子或者卵细胞的传递

   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22条+x或者y),形成受精卵以后恢复。

三.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1、基因是成对的,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2、当成对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性基因的性状表现出来。

  3、禁止近亲结婚原因:产生的后代增加患遗传病的机会。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变异的定义: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根据遗传性分  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根据对生物个体的意义分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

3、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培育生物新品种

   高产奶牛、高产抗倒伏的水稻、太空椒

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3.生物进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

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2、原因: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而形成的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1、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促进白细胞吞噬抗原,或使病原体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

1)胸腺:产生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激素(促使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

2)淋巴结: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3)脾:产生白细胞,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或异物

3、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百白破: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1、   安全用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或者危害。

1)人工呼吸:注意保证呼吸道通畅,次数为15-20次/分。

2)胸外心脏挤压:有节律、带有冲击性的用力挤压病人的胸骨下端。

3)出血和出血的护理: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1.  体循环(大循环)∶ 由左心室射出的,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然后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经过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再经过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流回。血液沿着上述路径的循环称为体循环或大循环。体循环主要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经静脉运回心。 
      体循环的途径:动脉血从左心室泵→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在人体的毛细血管或动脉注射,经体循环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或潮湿程度。水的气体形式是肉眼看不见的,但产生压力,此压力与湿度密切相关。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称为“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AH)”,常用计量单位为mg/L,即每升气体内所含水分的毫克数。在一定温度下,每单位体积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水分含量称为“最大绝对湿度”,又称“饱和湿度”。相对湿度(relatiye humidity,RH)是指一定温度下,气体实际所含水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湿度含水量的比值,常以百分数表示。

例如,在室温20℃时实际测得的绝对湿度为9mg/L,而20℃时的饱和湿度为17.3mg/L,那么相对湿度是: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是用于反映气体湿度的两种单位,对表达不同条件下的气体湿度,绝对湿度较相对湿度更为确切。

联系方法:@/中国蛇协/home电 击 伤【病例】当日下午4时,急诊室接到某工地打来电话,说一名中年男性在工地上被断落之裸包电线击倒,已经切断电源,但该男子依然昏迷不醒,呼叫无反应,面色苍白,口唇发黑,无呼吸动作。要求指导现场处理和立即派人出诊。请问该男子目前处于何危急状态?如果是你接电话应该如何答复?出诊时应注意什么?一、概述电击伤(electrical injury,或 electric flow)通过而引起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不论是电流还是静电的电能量,均可引起电击伤。高压、超高压情况下,电流亦可间接(空气或其它介质)电击人体。现代社会人们在每天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都要与电打交道,甚至有时会触碰到被破坏的高压电线,加上对安全用电缺乏认识,电击伤事件经常发生,是常见的急诊急症,应引起重视。 二、发病机制电击伤有电源进口和出口,进口为人体接触电源处,出口为身体着地处。电流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有:①化学作用:通过离子运动引起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异常等。②热效应:使电能转变为热能而引起组织、器官的烧伤。电击伤的严重程度与电流种类和强度、电压高低、皮肤及其他组织电阻、触电时间长短、电流在人体内的径路、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一)电流的种类和强度:就电的种类而言,交流电比直流电对人体的损伤更大。频率在15~150Hz的交流电对人的危险性很大,其中以50~60Hz对人的危险性最大。频率为50 Hz时,即使电压仅为60V,也可引起致命的心室纤颤。但当频率高达2000 Hz以上时,其对人的危险性反而降低,因高频电流有通过导体表面化的趋向。人体通过的电量(电流强度)为决定损伤轻重的重要因素。人体接触交流电频率为50~60Hz时,不同的电量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症状:电流强度2mA有麻刺感;8~12mA有刺痛、肌肉收缩;20mA肌肉强直性收缩、呼吸困难;25mA以上如通过心脏,可致心室纤颤或心搏停止;90mA以上电流通过脑部,触电者立即失去知觉。闪电击中人体后,虽可发生心室纤颤,但这种高电流(A)通常使心跳停搏,随之可能恢复为正常心律,而呼吸停止的时间则长而持续,因此,抢救闪电击伤时,必须进行持续人工呼吸为主的心肺复苏。(二)电压的高低:电压的高低决定了电流能否克服皮肤电阻及人体的通电量。按电流强度(I)=电压(V)/皮肤电阻(R)的公式,在同一皮肤电阻条件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危险也越大,故高压电比低压电危险性更大。一般认为电压低于24V时,对人体是安全的,超过40V则可能有危险。低压一般指电压在1000V以下,它可致心室纤颤、心搏骤停。1000V以上为高压电,它可致呼吸肌强直性收缩、甚至呼吸停止。超高电压为雷击(闪电),高达1亿~10亿V,具有极高的热度及爆炸力。(三)触电部位的电阻及通过途经:按电流热效应原理,组织电阻最大的部位产热量最大。人体各种组织的电阻各不相同,神经、肌肉、皮肤、肌腱、脂肪及骨骼的电阻依次递增。骨组织电阻最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最高,加上深部组织散热慢,骨周围的其他深部组织可因此而增加损伤,但骨对热的耐受力却较大,受损较轻。神经及血液的电阻较小,但这些组织却更易为高热所损伤,电流通过血液可直接影响血管层,引起血液凝固、血管栓塞,血循环的病变及严重的“内烧伤”使肌肉发生变性及渐进性坏死。身体各部皮肤的电阻因皮肤厚度不一而相异,角化层及全层皮肤最厚的手掌及足底部的电阻最大。皮肤电阻的大小随着所含的湿度、温度和电位差而变化,潮湿的皮肤比干燥的皮肤电阻降低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疲劳、过热、过冷、失血、疼痛性创伤及精神创伤等因素均可提高人体对电流的敏感性。若将皮肤下各层组织视作为单一导体,则经过截面较小部位的电流密度大于经过截面较大者。一定量电压的电流经一侧手至一侧颈部,则在臂部的电流密度大于躯干的电流密度,因而在臂部产生的热及内烧伤也较大。皮肤下的小接触点,截面最小,产热及内烧伤也最重。(四)触电时间长短:触电时间越长机体受损越严重。低压电击时电流持续时间>4min,呼吸停止即难以恢复。(五)病理:尸检发现电击即刻死亡者可见局灶性烧伤和全身瘀斑样出血,数日死亡者的脑或脊髓充血、水肿和局灶性坏死;触电处可见血管损伤、血栓形成、肌肉水肿和凝固性坏死;镜下发现广泛肌肉组织破坏后释放肌球蛋白引起肾小管坏死。三、临床表现电击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从皮肤发麻到表皮烧伤引起组织损伤、骨折和功能障碍、急性肾衰,重者可发生心搏骤停和呼吸停止,甚至死亡。(一)症状与体征1.局部表现:轻者触电局部发麻;重者皮肤灼伤,局部渗出较一般烧伤重,包括筋膜腔内水肿。有“入口”和“出口”体征特点,入口处常呈炭化,形成洞穴,多累及肌肉、肌腱、神经、血管、骨骼,损伤范围外小内大。深部组织呈夹心坏死,坏死层面不明显。电击伤及血管时可继发出血或营养障碍,伤口久经不愈。邻近血管常受损害,出现进行性坏死,伤后坏死范围可扩大数倍。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表面烧伤轻微,而深部损伤可达肌肉、神经、血管,甚至骨骼。随着病情发展,可在一周或数周后出现坏死、感染、出血等。有些电击伤者身体可见各种花纹,病人所带指环、手表项链或腰带处可以有较深的烧伤。2.全身情况: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轻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脸色苍白、口唇发绀,惊恐和四肢无力;部分病人有抽搐、肌肉疼痛。中度者呼吸浅快、心动过速及早搏,短暂意识障碍;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肌肉强直、尖叫、阴茎勃起、休克、昏迷,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立刻死亡。3.电击伤后综合征:胸部不适,毛发改变,月经紊乱,性格改变。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眩晕、神经过敏、脊髓损伤等。(二)并发症电击伤可引起永久性失明或耳聋;短期精神异常;周围神经病变可致肢体瘫痪;局部组织烧伤坏死继发感染;内脏破裂或穿孔;肢体剧烈的强直性肌肉收缩或电击后病人从高处坠下可致骨折;由于大量深部组织的损伤、坏死,肌间隙的大量渗出、肿胀、筋膜内压力增加可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肢体远端缺血,造成肌肉不可逆的损伤和坏死,释出大量的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当经肾脏排出时,尿呈葡萄酒色或酱油色,可导致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妊娠妇女被电击后可发生流产或死胎。(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可有WBC增高。2.尿液检查可有肌红蛋白、血红蛋白阳性。3.动脉血气分析可有PaO2降低、PaCO2升高及高血钾等电解质异常。4.血清CPK、LDH、GOT等升高。5.心电图检查:常有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或停搏。也可见到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及急性心肌梗死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对电流进口在左臂的病人应行心电图检查。如心电图有变化,应行持续的心电监护。6.X线可明确骨折的情况。7.MRI对诊断深部组织的损伤有帮助。四、诊断要点电击是非常紧急的急症,急诊医生必须马上作出诊断和病情判断以及处理。根据有明确的触电或被雷击史,结合局部体征特点、全身情况及电击伤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及损伤程度。电接触点位于左臂时应注意心肌的损伤,于颈部则应注意脑、脊髓及眼晶状体的损伤。五、急诊治疗急诊救治原则:立即使患者脱离电源,检查伤情,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对症治疗、处理外伤和防治并发症。挽救生命优先于保全肢体,维持功能优先于恢复结构。急诊救治流程图:电 伤外伤烧伤骨折使患者脱离电源心肺脑复苏术心搏呼吸停止检查伤情对症处理出现并发症消毒、清创、包扎、固定等处理复苏成功进一步生命支持生命征稳定留观察室治疗EICU监护治疗生命征不稳定(一)急救的第一步为立即脱离电源,防止进一步损伤:救助者切勿以手直接推拉、接触或以金属器具接触病人,以保自身安全。最妥善的方法为立即将电源电闸拉开,切断电源。但对接触某些携带有巨大残余电力的电容器性能的电力设备而被电击的病人,以及电源开关离现场太远或仓促间找不到电源开关时,可用干燥的木器、竹竿、扁担、橡胶制器、塑料制品等绝缘物将病人从有关设备电线或电器分开(图5-1-4),或用木制长柄的刀斧砍断带电电线切断电源后,救助者方可接触伤者。但应认识到,如木棍、皮带、橡皮手套、绝缘工具等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尤其是在潮湿或高电压的情况下。分开了的电器仍处于带电状态,不可接触。(二)现场心肺复苏:迅速把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作伤情判断,检查若有气道阻塞的病人,应立即给予清除口、咽、喉内的分泌物,并打开气道,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心跳或呼吸停止者,应立刻分秒必争地进行心肺复苏,可望及时挽救生命,降低或减少后遗症或并发症。心肺复苏方法参见第一篇第六章。(三)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对于较轻的电击伤病人,经一般对症处理即可。高压电击伤时,深部组织的损伤大,渗出多,体表烧伤面积不足以作为安排输液的根据。在进行输液治疗时,主要依据病人对输液治疗的反应,包括每小时尿量、周围循环情况及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补液量根据其表面积计算应多于一般烧伤的补液,为了及时将游离的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排出体外以减轻对肾脏的刺激损伤,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注意利尿和碱化尿液,可使用利尿剂、甘露醇、碳酸氢钠等,开始应输入较大量液体以保证病人尿量在每小时50ml以上。但是,在有过心搏骤停或心电图异常的电击病人,应控制输液量,以防心脏负担加重。对于严重的电击伤病人,尤其是有合并症的病人,应尽快转入EICU进行监护治疗,针对不同的并发症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四)处理外伤:对有明显电灼伤或合并其它部位损伤的病人,应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早期切开减张,包括筋膜切开减压。如对有较大烧伤创面患者,应保护灼伤创面,防止污染和进一步损伤。密切注意继发性出血。早期全身应用抗生素,注射TAT,注意预防厌氧菌感染。对合并有四肢骨折者,在搬运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固定,保护患肢。此外,腹壁电击伤致胆囊坏死、肠穿孔、肝损伤、胰腺炎等;头部电击伤致头皮损伤、颅骨外伤、甚至全层颅骨坏死等;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案例分析】根据本案例被电击后呼叫无反应,面色苍白,口唇发黑,无呼吸动作,是心搏呼吸停止的表现。对电击伤的病人现场急救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目击者对心搏呼吸骤停的病人应立即进行现场持续徒手心肺复苏术,同时呼救。急诊值班医护人员接到呼救电话时应嘱现场目击者立即进行现场持续徒手心肺复苏术,直到患者复苏或急救医务人员赶到并接手抢救。本例出诊时应注意带上用于现场复苏抢救用的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氧气、心电除颤监护仪、外伤处理包等设备,以及有关抢救药品。【思考题】1.电击伤的严重程度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2.电流对人体产生哪些作用?3.电击伤的典型症状与体征有哪些?4.电击伤的急救原则是什么?淹 溺【病例】某学校女生, 18岁,某日13时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并被急流冲入深水区, 想挣扎但未果,逐渐沉入水底,在旁的同学见状,立即呼叫救人,熟悉水性的同学即前往施救,5分钟后,在众人努力下将其救上岸,此时见落水者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无呼吸、呼之不应,此时有人将其身体倒立给予“倒水”,未能倒出,即将其平卧,用手将口腔吸入杂草异物清出,并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直到13时15分120救护车的医护人员到达。此时120急救医护人员应做何处理?一、概述淹溺(near-drowning)也叫溺水,指人体淹没于水中,呼吸道被水、淤泥、杂草所堵塞,或喉头、气管反射性痉挛,引起急性缺氧、窒息。造成呼吸、心搏停止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死亡(又称淹死或溺死,drowning)。在我国,淹溺是十分常见的急症,淹溺者以青少年为主,是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常见原因。二、发病机理淹溺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急性窒息所产生的缺氧状态。当人淹没于水中时,因本能地屏气而缺氧,又被迫深呼吸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了气体交换。落水后的挣扎使机体氧耗量增加更加重了缺氧。淹溺分为干性淹溺(窒息缺氧)和湿性淹溺(肺泡进液)。(一)干性淹溺:为喉痉挛致窒息,落水者呼吸道液体进入很少或无。人落水后,因惊慌、恐惧或骤然寒冷等强烈刺激而引起喉头痉挛、声门关闭,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和(或)反射性心搏骤停而死亡。据估计溺水死亡者约有10%~40%属此型。(二)湿性淹溺:为落水者呼吸道和肺泡吸入大量的液体而窒息,数秒钟后可以发生呼吸停止和室颤。淹溺时水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理生理也有所不同(表5-2-1)。表5-2-1 淡水与海水淹溺时不同的病理生理溺水成分 淡水淹溺 海水淹溺性 质 低渗液体。 高渗液体,含3.5%氯化钠和大量钙盐及镁盐。吸 入 可迅速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 进入气管及肺泡腔后不进入血液,但对肺泡壁 毛细血管有明显的化学刺激作用。缺 氧 循环血量骤增,可引起肺水肿。肺泡壁上皮 大量血浆及水份渗出到肺泡,引起肺水肿。动 细胞受到损害及其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 脉低氧血症较淡水淹溺更为严重而持久。 塌陷,造成全身严重缺氧。电解质 低钠、低氯及低蛋白血症。红细胞在低渗血 高钙血症可使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阻滞,甚至紊 乱 浆中破坏而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高钾血症 心搏骤停。高镁血症可抑制中枢和周围神经,甚至心搏骤停。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论淡水与海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后,都可引起肺水肿,阻碍肺内气体交换,共同的基本病理改变为急性窒息所产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吸入污水时可引起肺部感染,进而发生ARDS使肺通气功能障碍加重。全身缺氧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脑水肿、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等。若跌入粪池、污水池,可同时引起硫化氢中毒等。淹溺在冷水中还同时引起体温过低症。三、诊断要点根据淹溺史和打捞经过,不难诊断,但应迅速评估淹溺者生命状态:如是否有呼吸心跳、血压及意识状态等。还应寻找其他的损伤证据,特别是颈椎损伤。(一)临床表现:尚处于濒死期淹溺者获救后,由于机体缺氧,往往表现为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可伴有抽搐、全身青紫或皮肤粘膜苍白、四肢厥冷、面色灰白、球结膜充血、面部浮肿、上腹部膨隆,口腔、鼻腔和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或污泥,呼吸停止、心跳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到,甚至心跳停止。有的患者还合并颅脑及四肢损伤。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常有呛咳、呼吸急促,两肺布满湿性罗音,重者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及心力衰竭等。1~2天后可出现脑水肿、ARDS、溶血性贫血、DIC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继发性呼吸道感染多见。(二)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及pH测定示低氧血症和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淡水淹溺可有血钾、钠、氯化物轻度降低,溶血时血钾增高,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海水淹溺者血钠、血氯升高,血钙、镁可增高,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X线胸片见肺部阴影扩大,肺纹理增多,肺野有絮状渗出或炎症改变,甚至可有两肺弥漫性肺水肿。心电图检查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通常数小时内恢复正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时提示病情严重。四、急诊处理淹溺的急诊处理原则:立即畅通呼吸道,呼吸心搏停止者,进行心肺脑复苏处理,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积极治疗肺水肿,纠正低氧血症,防治吸入性肺炎、MODS等并发症。淹溺的急诊流程图:心肺复苏术(CPR)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呼吸衰竭肺水肿复苏后处理供氧密切观察生命征保护脑神经复温海水淡水输注5%葡萄糖液或血浆。输注3%盐水,全血或成分输血。机械辅助通气对症治疗判断心跳呼吸有无淹 溺清除口腔淤泥杂物支纤镜清除气道吸入异物(一)现场急救:将淹溺者从水中救出后,应立即清除口鼻腔内的水和泥沙等污物,恢复其呼吸,如呼吸心搏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具体操作参考第三章第五节“心肺复苏术”)。尽早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器进行间断正压呼吸,待心跳恢复后再送医院继续抢救。除海水溺水外,患者肺内积水多已吸收,故无需“倒水”处理。呼吸道有较多分泌物或液体影响通气时,应予负压吸痰处理。(二)安全运送:因淹溺者大多数有复杂且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常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故复苏初步成功后,仍需转送医院进一步观察和治疗。在转送和搬运过程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继续吸氧,呼吸停止者继续使用人工呼吸器维持呼吸,开通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三)复苏后处理:复苏成功者应转入EICU治疗。1.积极纠正低氧血症:供氧。插胃管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对昏迷患者应气管插管,支气管纤维镜下清除吸入气道内的异物。呼吸衰竭者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可加用PEEP。对于清醒的患者可通过面罩给氧持续气道正压(CPAP),目标是保证PaO2>60mmHg。必要时高压氧治疗。2.复温:低温淹溺者应脱去湿冷衣服。需人工呼吸者给以经过加温湿化的气体。患者肛温在32~33℃时可用干燥的毛毯或被褥裹好身体,逐渐自行复温;肛温<31℃时,应加用热风或用44℃热水温暖全身。不需要做心肺复苏的患者,可做全身性温水浴,方法是头部外露,裸体浸泡在40~44℃或稍低温度的水中,使其缓慢复温。< p="">3.脑神经保护措施:给予冰帽,防治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6~8h一次。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淡水淹溺用3%的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可输全血或成分血。海水淹溺用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静脉滴注,应输血浆以纠正低血容量及血液浓缩。5.处理并发症:应用抗生素防治吸入性肺炎,特别是吸入污水、粪便者。肺水肿及支气管痉挛时,可喷雾吸入0.5%异丙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可防治脑水肿、肺水肿、ARDS,并能减轻溶血反应。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者也应积极对症治疗。【病案解析】患者意外溺水5min后被救上岸,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无呼吸,呼之不应,可以确定为心跳呼吸停止。幸好目击者掌握基本现场急救技术,并给予徒手心肺复苏术。尽管120救护车的医护人员到达已经是事故后15min,此时120急救医护人员立即接手继续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并使用人工呼吸器进行间断正压呼吸。同时开通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1mg和3%生理盐水200ml。心电检查示心室纤颤立即给予除颤。5min后患者心跳恢复,继续人工呼吸、给氧,并送医院进一步抢救。在EICU监护及对症治疗6h后患者出现自主呼吸,12h后神智恢复,经高压氧治疗7次痊愈出院。通过本例的成功急救,说明在全民中普及基本急救知识是如此重要,也提醒那些不会游泳者要有安全意识,以防意外。急诊出诊要迅速、抢救要及时、治疗要有效。【思考题】1 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有何区别?2 淹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什么?3 如果遇到淹溺的病人,该怎么处理?中 暑【病例】患者男性,21岁,南京某工地工人,于7月某日高温闷热天气下,高强度劳动时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而送来急诊。查体:T.41℃,R.40次/min、P.120次/min,Bp.70/40mmHg,无汗,昏迷状态。血常规WBC. 3.6×109/L,Plat.60×109/L,PT. illness)指在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和热辐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出现一系列热应激症候群的总称。重症中暑分热痉挛(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热射病(heat stroke)和日射病(sunstroke)四种类型(也有将日射病归属于热射病同一种类型)。这些病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所不同,其症状和体征亦有差异,因而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据临床资料分析,重症中暑的死亡率较高。二、病因 常由于夏季持续性高温(35℃以上)同时存在高湿度(相对湿度80%以上)和太阳热辐射下的气候环境露天作业,患者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过多获取外源热能以及产热增多和散热障碍等为常见病因。患有各种慢性病、年老体衰、肥胖、营养不良、体内严重缺钾、过度疲劳、先天性汗腺缺乏或皮肤广泛受损以及使用阿托品等影响出汗功能的药物,可成为中暑的诱发因素。高温下进行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后水、盐大量丢失或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时是发生热痉挛的原因。热衰竭多发生于饮水不足的老年人、体弱者和婴儿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人体头部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可发生日射病。热射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持续闷热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者。三、发病机制(一)体温调节障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环境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人体可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方式散热,使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平衡状态。当外环境气温增高、热辐射强度增大或劳动代谢产热轻度增加时,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增加散热,此时血流加速、皮肤血流量增加和血管扩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继续保持平衡。如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人体唯一散热途径只能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虽大量出汗(环境空气中湿度大时,即使大量出汗,其汗液蒸发量也很小),但散热量仍小于产热和受热量时,使机体蓄热量不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水、电解质紊乱,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暑表现。(二)热适应能力下降:人体在受热后发生热应激反应,此反应的特点是选择性合成热应激蛋白(HSP),可使人对热产生热适应,提高耐热能力,但热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或热适应能力下降就会引起热损伤。(三)热损伤:高热使IL-1、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发生相应改变,使人体耐热,同时过热会使细胞膜、细胞器、酶类受损,组织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受损甚至凋亡。脑水肿是中暑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热损伤后的一种组织病理反应,血管原性细胞外水肿(血脑屏障破坏)和细胞毒性细胞内水肿(细胞代谢障碍) 两种类型并存。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常常由于大量出汗或出汗后只进水未进盐,出现低钾、低钠血症和低血浆渗透压更加重脑水肿。1、热痉挛: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神经肌肉细胞兴奋性发生改变,从而突然发生肌痉挛,伴有收缩痛。2、热衰竭:由于高温高湿度下大量出汗,同时周围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剧增但不伴内脏血管收缩,以至循环血流量骤减、颅内供血不足而引起昏厥。3、日射病:日光热辐射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温增高可达40~42℃,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另外,脑水肿机械地压迫脑血管,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脑内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和多巴胺、5-羟色胺浓度的升高而致脑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了脑缺血。脑血流不足必然导致脑缺氧,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散热障碍。尸检发现日射病死亡者的脑组织有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变性及轻度中毒性脑炎样改变。4、热射病:当体温高于42℃时,高热对机体细胞膜及细胞内结构的直接作用,使蛋白质热变性,改变脂膜的流动性,损伤线粒体,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发生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细胞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和衰竭,影响到全身各器官系统,最后产生病变。如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起DIC出血及水肿等。高温直接影响肝脏,同时受到缺氧、缺血、DIC和代谢性酸中毒的影响,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肾脏的损伤主要是肾小管变性,肾包膜、肾盂、间质出血,出现少尿、尿液比重高,重者出现血尿、肌红蛋白尿,甚至无尿、高氮血症,肾功能衰竭。热射病死亡者尸检可见广泛的细胞变性或坏死,心、肝、肾、脑等器官可有出血和瘀血。四、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一)先兆中暑症状1、高温环境下,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无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3、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二)轻症中暑症状1、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往往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2、体温往往在38℃以上。3、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三)重症中暑症状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1、热痉挛:神志清楚,体温不高。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常呈对称性和阵发性。可有血清钠、氯离子浓度降低,血清CPK增高。2、热衰竭:头昏、头痛、心悸、多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口渴、皮肤湿冷、血压一过性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常有血液浓缩、高钠血症以及轻度氮质血症。3、日射病:低热,体温增高不如神经系统方面症状明显,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四肢轻瘫、尿潴留及病理反射阳性。甚至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双侧瞳孔散大。可有脑电图异常。4、热射病:高热、无汗、昏迷、MODS为特点。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全身出血、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蛋白尿,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血清CPK增高,肝、肾功能异常。四、诊断与鉴别诊断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出现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中暑。热(日)射病应与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疟疾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病史以及腰穿脑脊液、大便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热痉挛伴有腹痛时,应与急腹症相鉴别。热衰竭应与易引起虚脱和低血压的疾病鉴别。五、急诊处理急诊处理原则:是使患者脱离高温现场,降低体温,补充水及电解质,对症处理,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急诊抢救流程图:见表5-3-1。中 暑立即脱离高温现场,至通风阴凉处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休息安静休息,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补充氯化钠为主,口服含盐饮料,局部按摩,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日射病口服含盐饮料,必要时静脉补液,一般不用升压药。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对症治疗防治MODS头部物理降温,甘露醇脱水,吸氧等对症治疗。(一)中暑先兆使患者暂时脱离高温现场,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即可。(二)轻症中暑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现场,至通风阴凉处安静休息,解开衣扣,让病人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风扇,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不能饮水者,给病人静滴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用量根据具体情况掌握。(三)重症中暑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并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类型进行急救。1、热痉挛:主要补充氯化钠,一般可口服含盐清凉饮料或饮食中加盐,局部按摩,必要时给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2、热衰竭:使患者暂时脱离高温现场,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即可恢复,一般不必应用升压药。3、日射病:病死率较高,应注意及时头部物理降温,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脑水肿,吸氧等对症治疗。4、热射病:迅速降低患者过高的体温是急救的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1)物理降温:最简便的方法是将患者置于通风阴凉处(空调休息室更好)电风扇吹风,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亦可冷敷全身或冰浴,同时不断用毛巾搓擦,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每10~15min测量1次体温(肛温)。有条件使用降温毯或自动降温仪进行物理降温。循环系统严重衰竭导致其它方法难以迅速降低中心体温时,腹腔冷液降温是降低中心体温的有效手段。(2)药物降温:为了防止因体表受冷刺激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或肌震颤使机体产热增加,目前多主张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同时进行。首选氯丙嗪,氯丙嗪可影响体温调节中枢,降低代谢,减少机体产热;阻断交感神经,扩张血管,增加散热;松弛肌肉,防止机体产热增加;降低氧消耗,增加机体对应激的耐受能力。给药方法:氯丙嗪25~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情况危急时,可将氯丙嗪25mg及异丙嗪25mg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100~200ml中缓慢静脉注射。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血压,必要时停用氯丙嗪和使用升压药。降温过程中,必须始终观察肛温变化,待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药物降温,暂停物理降温,待体温回升后继续以物理降温为主的治疗。(3)对症与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纠正失水、低血容量及电解质紊乱;低血压者,可用升压药;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心力衰竭时,选用西地兰、多巴酚丁胺;疑有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不全者,可选用甘露醇和利尿剂;无尿、高钾血症及尿毒症发生时,可行血液透析治疗。昏迷患者,可给予纳洛酮0.4~0.8mg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1h重复用药。酌用中枢兴奋剂,呼吸困难者除给予吸氧外,必要时人工辅助呼吸。抽搐者可给予镇静剂。【病案解析】患者是一名从事高强度劳动工人,发病时值在俗称“火炉”的南京某工地上,体温高达41℃,无汗,昏迷状态。并出现心、肺、肝、肾及血液等器官功能衰竭。符合重度中暑、热射病合并MODS的诊断。收入EICU治疗后,经补液及物理和药物降温等处理后,体温及血压恢复正常,同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予糖皮质激素、钠洛酮以及护肝药等,辅以高压氧等支持和对症治疗,2天后意识逐渐恢复,血气分析、肾功能及凝血指标逐渐趋于正常,血清酶谱下降。转入急诊普通病房治疗18天后痊愈出院。【思考题】1.中暑的概念是什么?2.重症中暑症状分为多少种类型?3.热射病的症状特点有那些?4.中暑急救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李其斌  主任医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环境湿度多少合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