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筑物就像是被放在人行道上的,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可以笃定的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一线城市不仅经济上已经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平起平坐,城市天际线的层次也逐渐与国际化接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建筑大师的竞技场。

也只有中国城市建设的巨涛洪流,才培育出如此众多的大师级作品。

即使不用刻意去盘点,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扎哈哈迪德的丽泽SOHO、隈研吾的三里屯SOHO……这些北京耳熟能详的大师作品,就会脱口而出。

而上海,不但有邬达克亲手绘制的百余幢异国建筑,还有外滩延绵十里洋场的万国博览建筑群。

som事务所设计的金茂大厦、kpf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安藤忠雄的保利大剧院、B+H事务所的上海IFC……

那么拥有大卫·奇普菲尔德、安藤忠雄、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王澍、隈研吾、西扎、扎哈……作品的,新一线城市

,又有哪些能够拿得出手的大师级作品?

GMP大致是最早进入杭州的国际级建筑事务所之一,首个作品

位于当时杭州最为鼎盛的黄龙CBD,总建面约11.5万方。

由两个21层塔楼、四个裙楼、两条分别长达117.6米和84米的柱廊、7000多平方米的景观庭院和杭州当时唯一一的专用新闻发布中心组成。

整个建筑群建立在高出人行道1.5米的基座之上,通透的柱廊和天然石材铺就的台阶,直线条石材干挂立面与外界光滑相连,从细部到整体一气呵成,简洁而紧凑。

公元大厦的美不仅在建筑的大气沉静、简洁内敛,更是把德国制造的精致严酷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设计到施工监理,从严苛选材到内装景观,GMP团队全程把控,及对建筑的极致追求,强大的场所解读能力,或许,才是建筑作品能成为永恒经典的根本奥义。

正如壹向大厦标榜的:理想的建筑首先应该忠于人们内心的需要而建造,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与这个城市、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楼占地3177 ㎡,地上10 层,建筑面积7084㎡,地下3 层,建筑面积5895㎡。

它重拾对材料的敬重,采用全球罕有的整楼紫铜板横竖拼接的干挂外立面,而室内空间整体采用的是无柱式设计。

德国OWA拉花吊顶、德国海德鲁门窗系统、欧洲进口格宁斯窗帘、无漆北美白橡木饰面电梯厅……公共空间也有着欧式的严谨、舒适、环保的美感。

而设计师为了给使用者最大的舒适感,把原本压迫周边场地的13层降低为舒适的地上10层……

内外整体延续着大卫·奇普菲尔德崇尚的:

任何作品都会与周围的环境相融

这栋楼的紫铜立面就这样暴露在空气和阳光里,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产生微妙的氧化反应,外立面颜色也由亮面的

慢慢过渡,仿佛让时间在上面刻下斑驳的印记。

由此,2016年,这幢楼入选了

“30幢世界最棒建筑”

;它的打造者也是当初的南都地产人。

安藤忠雄从未对那些气宇轩昂的摩天大楼、华美的欧式建筑有过丝毫的热情,他讨厌垂直的建筑物,声称

“一旦建筑物变高,就成了生意”

他只建造那些扁平的、深入地表之下的建筑物,因为它们“离大地更近”。

而他在杭州的第一件作品,就安静地匍匐在良渚文化村。

几何线条弯折而成的屋顶,自然的掩映在河流和茂林中,形成一幅安静的画面,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大屋顶”。

巨大的几何形屋顶下面分成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晓书馆和剧场,南侧是美术馆,北侧是大屋顶商场。

安藤凭借独特的清水混凝土应用,抽象化的光、水、风,引发风潮。

初看大屋顶,会觉得它是个“毛坯”的半成品,墙面没有任何的修饰,全面是素面混凝土。

而这种不带“修饰”的修饰,才是真正的简洁和自然,是返璞归真的境界,也是安藤忠雄一贯提倡的清水混凝土公益所要求的真材实料下的营造效果。

如今的大屋顶,每年都要举办百来场活动,因此,大屋顶不仅是建筑地标,更是文化地标,这种坚持不懈的文化传播,逐渐为了它找到了精神内核。

形神兼具的大屋顶,也由此成为了安藤大师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设计师事务所,总建筑面积6.25万㎡,建筑高度约99.9m。

大楼主体采用极具想像力的钻石般的多面大斜切角,通过黑金色玻璃幕墙折射出光影变化,酷似一颗金色钻石。

大厦平面呈回字形,内部中庭贯通整个建筑。中庭顶部采用可整体开启的采光顶,给大楼内部带来舒适的光线和空气,提供更加亲近自然的办公环境。

立面则采用多角度大板块隐框单元幕墙,有垂直、内倾斜、外倾斜三种形式,最大板为3x9.7m。

与毗邻的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大剧院交相辉映,形成钱塘江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天目里是意大利知名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得主

一片由17幢9层的小高层建筑和中心广场构成的集群,还包括办公、艺术、设计、文化、餐饮等多种业态。

如果大家对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不太能接受,以细腻精致设计手法而闻名的伦佐·皮亚诺笔下的天目里,每个人都很喜爱。

远远望去,粗粝的清水混凝土、铝板与玻璃连成一大片朴素但又与众不同的精致风景。

而在设计之初,伦佐心中的天目里是一个内核坚硬,外皮柔软的苹果,除了建筑之外,还要设计各样的小空间丰富它的内在。

建筑是艺术,但却是“沾染”了许多其他物质的艺术。可以理解作吸收各家之长的一门艺术

所以,在天目里的矩形地块中,伦佐首先规划了一栋方框形的建筑,又用相互交错的斜线把方框“切”成了17个形态各异的几何体;

用于“切割”的线条则构成园区中的路径,路径两旁草木扶疏,将行人引向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的花园广场。

建筑用材大道至简,混凝土粗粝的外观下是丝滑的手感,这得益于施工过程中意大利团队难度极高的一次性浇灌;铝板则是采用了阳极氧化工艺,实用性和美学性更上一层楼。

园区中央让给了水景广场,2cm左右的水深有效阻断了人流的拥堵,在诺大的广场上开拓了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

此外,还有水景、绿地、下沉庭院……天目里包容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元素。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PaulKephart参与了景观设计;片草坪,出自英国地景艺术家理查德·朗;禅主题庭院,则是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的作品。

因为引入了茑屋书店、Seesaw等业态,许多人只把天目里当成“网红打卡地”,但站在更广博的视角下,天目里开启了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和空间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商业与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这种兼具人文与美学的建筑,才是符合杭州城市气质的精神高地。

被亲切称呼为“两只啤酒瓶”的杭州来福士,是全球第八座来福士广场,由荷兰UNStudio建筑师事务所首席建筑师BenvanBerkel担纲设计。

与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形成四足鼎立。

杭州来福士总建筑面积38万方,涵盖了来福士购物中心、国际超甲级写字楼、雅诗阁服务公寓、希尔顿康莱德酒店、精品公寓等业态。

从空中俯视水波潺潺的外形,仿若钱塘江中川流不息的江水。而这些平静的同心圆水波从底部开始,沿着纵轴线一层层盘旋而上,愈来愈富有动感。

双子塔的流线型外层安装有可旋转的垂直太阳能遮阳板,放置在幕墙的顶部,和裙楼“披着”银光闪闪的鳞片状铝砖“外衣”的立面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

双子塔的设计为两个对角线和相交的八字形,每座塔都由一个“建筑立面”和一个水平的“景观立面”所构成。

而这座菠萝外皮双子塔,加上扭曲变化的内部空间,每一块幕墙玻璃,形状大小几乎都不一样,不仅难哭工程师,造价还是普通综合体的数倍,也因此,来福士一造就是八年。

但近看来福士,建筑之美充斥在各个细节之中。

250米的高度,流动的线条,以及外立面的金属铝板层层叠叠,下沉式广场、空中花园景观,实在别致。

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不但是中国的最美校园之一,还可能是大师作品最集中的高校校园之一。

3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本身就是一场凝固的建筑秀。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外墙用红色阿格拉砂岩砖包裹,构成三角形空间,辅以米白色大理石,是

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

建筑群落,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把国美变成了一幅立体又绵长的山水画,一切的无序都被白墙和黑色的屋顶和曲折的楼梯线条所统治,而此刻墙上的漏窗仿佛一个个编码,颇有味道。

除了与外部山水的关系,不得不说,王澍的“造景”——框景手法真巧妙,在这里,每扇窗户与正对的景物都组合成了一对IP,

窗户真的成为了建筑的眼睛

而且几乎每栋楼里都有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庭院或者天井,按照传统民居的三合、四合院的原型来布置。

跟复杂的空间不同,他用的材料都很质朴——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

砌筑方式也很简洁,让设计很有棱角。

,建在流水环绕的象山半山腰上。

成千上万的瓦片被悬挂漂浮在墙面上,与自然光线交织出斑驳的效果。

博物馆内部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取代了冰冷的水泥墙,窗外的青山是室内的盆景。

而动线更是用斜坡取代了楼梯,人走在迂回的道路上,仿佛正沿着村子里高低错落的小道,从这家跑到那家。

这种田园诗般的设计给人一种像是在家里的感觉

而据说这是隈研吾最为满意的建筑。

我们在拥有这些大师作品的同时,也在期待下一个大师作品的诞生。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担纲的江河汇杭州IFC;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以中国书法优雅的笔触为灵感,在大运河之上制造的悬浮博物馆——

KPF操刀的杭州恒隆广场West lake66、嘉里城……

即将给杭州的国际化大都市之路添上一个又一个封面作品。

杭州最早的大师级作品之一当属85年前

,迄今依然车水马龙,链接着江南江北的传统与现代;

其他本文未涉及的大师作品也还有很多,包括

白鹭郡东、西溪天堂悦庄

邦德亚历·维多的银杏汇

程泰宁的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

,以及富春江畔好玩的船屋等等。

其他还有哪些遗漏的,或者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欢迎留言和点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行道内能种树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