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使用方法是不是二层交换机使用方法?

二层交换机工作于OSI模型的第2层(数据链路层),故而称为二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连线埠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 参数:连线埠、晶片、地址表
  • 功能:决定最优路由和转发数据包

(1) 当交换机从某个连线埠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连线埠上的;

(2) 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连线埠;

(3) 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连线埠,把数据包直接複製到这连线埠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连线埠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线埠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学习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连线埠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连线埠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

(1) 由于交换机对多数连线埠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汇流排频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连线埠,每个连线埠的频宽是M,交换机汇流排频宽超过N×M,那幺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 学习连线埠连线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一为BUFFER 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

(3) 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晶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于各个厂家採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网路层操作,其工作模式与二层交换相似,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这个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传递包时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不同。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个表,这个表所标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个地方,下一步应该向哪里走,如果能从路由表中找到数据包下一步往哪里走,把链路层信息加上转发出去;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哪里,则将此包丢弃,然后返回一个信息交给源地址。

路由技术实质上来说不过两种功能:决定最优路由和转发数据包。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信息,由路由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径,然后由相对简单直接的转发机制传送数据包。接受数据的下一台路由器依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继续转发,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路由器。

在所有的动态路由协定中,最简单的就是距离矢量路由协定(D-V)。它使用的是最简单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简称D-V)路由算法。

距离矢量算法通过上述方法累加网路距离,并维护网路拓扑信息资料库。距离矢量协定定期直接传送各自路由表的所有信息给邻居(RIP默认是30秒)。网路中的路由器从自己的邻居路由器得到路由信息,并将这些路由信息连同自己的本地路由信息传送给其他邻居,这样一级一级地传递下去以达到全网同步。每个路由器都不了解整个网路拓扑,它们只知道与自己直接相连的网路情况,并根据从邻居得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它所有的信息都靠道听途说,它相信所有邻居告诉它的所有信息,只在这些邻居中选择最优的来採用,类似于“传话”这个游戏。

如上所述,发生路由环路时,路由器去往网路11.4.0.0的跳数会不断增大,网路无法收敛。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跳数定义一个最大值,在RIP路由协定中,允许跳数最大值为15,当跳数到达最大值时,网路11.4.0.0被认为是不可达的,路由器会在路由表中显示网路不可达信息,并不再更新到达网路11.4.0.0的路由。

通过定义最大值,距离矢量路由协定可以解决发生环路时路由权值无限增大的问题,同时也校正了错误的路由信息。但是,在最大权值到达之前,路由环路还是会存在。也就是说,这个方案只是补救措施,不能避免环路产生,只能减轻路由环路产生的危害。

水平分割是在距离矢量路由协定中最常用的避免环路发生的解决方案之一。分析产生路由环路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因为路由器将从某个邻居学到的路由信息又告诉了这个邻居。水平分割的思想就是在路由信息传送过程中,不再把路由信息传送给接收此路由信息的接口上。

路由中毒和抑制时间结合起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路由环路产生,同时也可以抑制因复位接口等原因引起的网路动荡。这种方法在网路故障或接口复位时,使相应路由中毒,同时启动抑制时间,控制路由器在抑制时间内不要轻易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从而避免环路产生、抑制网路动荡。

触发更新机制是在路由信息产生某些改变时,立即传送给相邻路由器一种称为触发更新的信息。路由器检测到网路拓扑变化,立即依次传送触发更新信息给相邻路由器,如果每个路由器都这样做,这个更新会很快传播到整个网路。

当网路11.4.0.0 不可达了,路由器C立即通告网路11.4.0.0不可达信息,路由器B接收到这个信息,就从S0口发出网路11.4.0.0不可达信息,依次路由器A从E0口通告此信息。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使用触发更新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路由环路发生。但是,仍然存在两个问题:

(1)包含有更新信息的数据包可能会被丢掉或损坏。

(2)如果触发更新信息还没有来得及传送,路由器就接收到相邻路由器的周期性路由更新信息,使路由器更新了错误的路由信息。

为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抑制时间和触发更新相结合。抑制时间方法有一个规则就是当到某一目的网路的路径出现故障,在一定时间内,路由器不会轻易接收到这一目的网路的路径信息。因此,将抑制时间和触发更新相结合,就可以确保触发信息有足够的时间在网路中传播。

在多路径的情况下,要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路问题。距离矢量协定无论是实现还是管理都比较简单,但是它的收敛速度慢,报文量大,占用较多网路开销,并且为避免路由环路需要做各种特殊处理

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一类域内路由协定。它採用一种“拼图”的设计策略,即每个路由器将它到其周围邻居的链路状态向全网的其他路由器进行广播。这样,一个路由器收到从网路中其他路由器传送过来的路由信息后,它对这些链路状态进行拼装,最终生成一个全网的拓扑视图,近而可以通过最短路径算法来计算它到别的路由器的最短路径。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定的目的是映射互连网路的拓扑结构。每个链路状态路由器提供关

于它邻居的拓扑结构的信息。这包括:

· 路由器所连线的网段(链路)。

· 那些链路的情况(状态)。

这个信息在网路上泛洪,目的是所有的路由器可以接收到第1手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器并不会广播包含在它们的路由表内的所有信息。相反,链路状态路由器将传送关于已经改动的路由的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器将向它们的邻居传送呼叫讯息,这称为链路状态数据包( L S P )或者链路状态通告( L S A )。然后,邻居将L S P複製到它们的路由选择表中,并传递那个信息到网路的剩余部分。这个过程称为泛洪( f l o o d i n g )。它的结果是向网路传送第1手信息,为网路建立更新路由的準确映射。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定使用称为代价的方法,而不是使用跳。代价是自动或人工赋值的。根据链路状态协定的算法,代价可以计算数据包必须穿越的跳数目、链路频宽、链路上的当前负载,或者甚至其他由管理员加入的权重来评价。

1) 当一个链路状态路由器进入链路状态互连网路时,它传送一个呼叫数据包,以了解其邻居。

2) 邻居用关于它们所连线的链路以及相关的代价度的信息进行应答。

3) 起始的路由器用这个信息来建立它的路由选择表。

4) 然后,作为定期更新的一部分。路由器向它的邻居传送链路状态数据包。这个L S P包括了那个路由器的链路及相关代价。

5) 每个邻居赋值数据包,并且将L S P传递到下一个邻居。这个过程称为泛洪。

6) 因为路由器并没有在向前泛洪L S P之前重新计算路由选择资料库,聚合时间减少了。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定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即路由选择循环不可能形成,原因是链路状态协定建立它们自己的路由选择信息表的方式。第2个优点是,在链路状态互连网路中聚合是非常快的,原因是一旦路由选择拓扑出现变动,则更新在互连网路上迅速泛洪。这些优点又释放了路由器的资源,因为对不好的路由信息所花费的处理能力和频宽消耗都很少。维护路由器区域的链路状态资料库将在路由器上加入R A M负担。类似的是,

D i j k s t r a算法不得不在每次路由改变的时候运行;这在所有的路由器上加重了C P U的负担。

D i j k s t r a算法首先是最短的路径,在这里对路径长度的叠代确定了最短的路径生成树。

由于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径计算工作,一般处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其性能的优劣。当然这一判断还是对中低端路由器而言,因为高端路由器往往採用分散式处理系统体系设计。

在交换网络中,通过VLAN对一个物理网络进行了逻辑划分,不同的VLAN之间是无法直接访问的,必须通过三层的路由设备进行连接。一般利用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来实现不同VLAN间的相互访问。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具备网络层的功能,能够根据数据的IP包头信息,进行选路和转发,从而实现不同网段之间的访问。

直连路由是指:为三层设备的接口配置IP地址,并且激活该端口,三层设备会自动产生该接口IP所在网段的直连路由信息。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互访的原理是,利用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通过识别数据包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进行选路转发。三层交换机利用直连路由可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互相访问。三层交换机给接口配置IP地址,采用SVI(交换机虚拟接口)的方式实现VLAN间互连。SVI是指为交换机中的VLAN创建虚拟接口,并且配置IP地址。

三层交换机1台,两层交换机1台,PC2台,交叉线1根,直通线2根。



3.与三层交换机设trunk链路

3. 配置 三层 交换机



这是启用三层交换机的功能,不启用则为二层交换机

3.三层交换机上设trunk链路


最后实验一下pc0与pc1的连通性:

 第一个数据包丢掉是因为第一次封装的的时候发现ARP缓存信息中没有目的的MAC地址,所以封装失败。于是发送ARP请求获得目的MAC,再次封装就成功发送ping包了。更详细的情况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书籍,本篇不做详细讲解。

一个交换机能带动多少个网络监控摄像头?千兆交换机一般接200万网络摄像机能接几个?24个网络头,用一台24口百兆交换机行不行?下面就这类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根据摄像机的码流和数量来选择

选择交换机前,首先要弄清楚每路图像占用多少带宽。

要弄清楚交换机的带宽容量。常用交换机有百兆交换机、千兆交换机。它们的实际带宽一般只有理论值的 60~70% ,所以它们端口的可利用带宽大致是 60Mbps 或 600Mbps。

根据你使用的网络摄像机的品牌看单台码流,再去估算一台交换机能接多少台摄像机。

比如130万:960p摄像机单台码流通常4M,用百兆交换机,那么就可以接15台(15×4=60M);

200万:1080P摄像机单台码流通常8M,用百兆交换机,可以接7台(7×8=56M);

用千兆交换机,可以接75台(75×8=600M)

这些都是以主流的H.264摄像头为例给大家讲解的,H.265减半就可以了。

从网络拓扑结构上来讲,一个局域网通常是两到三层结构。接摄像机那端为接入层,一般用百兆交换机就够了,除非你在一个交换机上接了很多个摄像机。

汇集层、核心层则要按该交换机汇聚了多少路图像来计算。

如果接 960P 的网络摄像机,一般 15 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 15路则用千兆交换机;如果接 1080P 的网络摄像机,一般 8 路图像以内,用百兆交换机,超过 8 路则用千兆交换机。

监控网络有三层架构方式: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1、接入层交换机的选择

也就是说,接入层交换机上传端口必须满足 80Mbps/s 的传输速率要求,考虑到交换机实际传输速率(通常为标称值的 50%,100M 的也就 50 M 左右,),所以接入层交换机应选用具有 1000M 上传口的交换机。

条件 2: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如选择 24 口交换机,自带二个 1000M 口,总共 26 口,则接入层的交换机背板带宽要求为:(24*100M*2+)/Gbps 的背板带宽。

根据以上条件得出:当有 20 路 720P 摄像机接入一个交换机时,此交换机至少必须具有 1 个 1000M 上传口、20 个以上的 100M 接入端口才能满足需求。

2、汇聚层交换机的选择

假如总共有5个交换机接入,每个交换机有20摄像机,码流为4M,那么汇聚层的流量为:4Mbps*20 *5=400Mbps,那么汇聚层的上传端口必须是 1000M 以上的。

如果 5 个 IPC 接入一个交换机,一般情况下需使用一个 8 口交换机,那么这个 8 口交换机是否满足要求?可以看如下三个方面:

包交换率:端口数*端口速度/Mpps=包交换率,即8*100/=1.20Mpps。有些交换机的包交换率有时计算出不能达到此要求,那么就是非线速交换机,当进行大容量数量吞吐时,易造成延时。

级联口带宽:IPC 的码流*数量=上传口的最小带宽,即4.*5=20Mbps。通常情况下,当 IPC 带宽超过 45Mbps 时,建议使用 1000M 级联口。

有个园区网,500 多个高清摄像机,码流 3~4 兆,网络结构分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存储在汇聚层,每个汇聚层对应 170 个摄像机。

面临的问题:如何选择产品,百兆与千兆的差别,影响图像在网络中传输的原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与交换机相关的……

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数量之和的 2 倍应该小于标称背板带宽,可实现全双工无阻塞的线速交换,证明交换机具有发挥最大数据交换性能的条件。

例如:一台最多可以提供 48 个千兆端口的交换机,其满配置容量应达到 48 ×1G×2= 96Gbps,才能够确保在所有端口均在全双工时,提供无阻塞的线速包交换。

例如:如果一台交换机最多能够提供 24 个千兆端口,而宣称的包转发率不到 35.71 Mpps(24 x 1.488Mpps = 35.71),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该交换机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结构设计。

一般是背板带宽和包转发率都满足的交换机才是合适的交换机。

背板相对大、吞吐量相对小的交换机,除了保留了升级扩展的能力外,就是软件效率/专用芯片电路设计有问题;背板相对小、吞吐量相对大的交换机,整体性能比较高。

摄像机码流影响清晰度,通常是视频传输的码流设定(包含了编码发送及接收设备的编解码能力等),这是前端摄像机的性能,与网络无关。

通常用户认为清晰度不高,认为是网络原因造成的想法实际是个误区。

根据上面的案例,计算:

主要考虑到接入到汇聚之间的链路带宽,即交换机的上联链路容量需要大于同时容纳的摄像机数*码率。

这样视频实时录像就没有问题,但如果有用户在实时看到录像,就还需要考虑到这个带宽,每个用户查看一个视频占用的带宽就是 4M,如果一个接入交换机的每个摄像机都有一个人在看,就需要摄像机数*码率*(1+N)的带宽,即24*4*(1+1)=128M。

汇聚层需要同时处理 170 只摄像机的 3‐4M 码流(170* 4M=680M),也就意味着汇聚层交换机需要支持同时转发 680M 以上的交换容量。一般存储都接在汇聚上,所以视频录像是线速转发。

但要考虑到实时查看监控的带宽,每个连接占用 4M,一条 1000M 的链路可以支持 250 个摄像头被调试调用。每台接入交换机接 24 个摄像头,250/24,相当于网络可以承受每个摄像头同时有 10 位用户在实时查看的压力。

核心交换机,需要考虑交换容量以及到汇聚的链路带宽,因为存储是放置在汇聚层的,所以核心交换机没有视频录像的压力,即只要考虑同时多少人看多少路视频即可。

假设该案例内,同时有 10 人监看,每人看 16 路视频,即交换容量需要大于 10*16*4=640M。

局域网内的视频监控进行交换机选择时,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的选择通常只需要考虑交换容量的因素就够了,因为用户通常都是通过核心交换机连接并获取视频的。

另外,由于主要压力是在汇聚层交换机,因为既要承担监控存储的流量,还要承担实时查看调用监控的压力,所以选择适用的汇聚交换机显得非常重要。

来源:智能化安防弱电知识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换机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