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

在资源与环境专硕的考研院校中,比较容易上岸的学校有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等。相对来说考研难度最小的几个学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专业院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2022资源与环境专硕考研难度小的学校

资源与环境专硕容易上岸的大学怎么选择

资源与环境专硕想要选择一个好考的难度小的学校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要选择一个保护第一志愿的学校。考试之前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分数线一划,调剂系统一开,你立刻就会感受到什么叫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调剂系统开放以后就会出现一片神仙打架的现象,报考名校滑档的考生或者自主划线高校的滑档生都会向你的学校飞奔而来,他们的成绩都相当的拿得出手,用一句话形容他们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学校不保护第一志愿,面对这些高分的神仙你也只能参与进调剂的过程里。

本人18同济土木考研初试成绩单如下

最终学院排名第八,桥梁专业排名第二。专业课147,后面会主要谈谈专业课的复习经历。

背景:本人是二战考生,17年一站(18年二战)成绩对比:

下面首先分学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之所以不谈经验,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基础、经历都不一样,防止盲目模仿,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复计划、方向。

政治:满分100,包括50分选择题,以及50分简答题。选择题是由16个单选(一分一个)以及17个多选(2分一个,不完全选对则0分)。

两次考试我的政治分数基本可以说一样,两次考试的难度也基本一样,所以大致可以看出政治是一门相对比较稳定的学科,也就是说,再往上是很难提高的。注意上海的政治64放在水区基本就是74(北京可能还要苛刻),所以我的政治在工科里算是复习得还不错的(毕竟话费时间不长)。再啰嗦一下我的政治成绩构成:选择34/36+简答题30(一般来说在你背了各种资料,考试也都基本压中的情况下,你估分30就差不多了,所以考北京上海的一定要理性估计自己的分数,当然如果花大力气研究一些什么答题技巧等等可能分数会更高,但是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少的,或者说可能是不划算的)

8-10月:我买了肖秀荣的三件套,然后这段时间主要是看精讲精练,然后做对应的1000题,实际上到快十月才认真看,之前也就学别的学累了,随便看看。我一开始看马原是有点懵逼的,所以结合肖秀荣的视频看了几集,发现稍微能够理解点了,后来基本也没有看视频了,原因是我认为对我来说通过反复的看书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效率更高,可能这个优势胜在自己看书的过程中,是自己给自己梳理,由此能有更深的记忆和认识。(当然我没有具体对比扎扎实实看视频的同学,但是对我来说,我是没有时间看完所有视频的)。每次看完一个章节就做上一个章节对应的练习题,这是因为我感觉如果刚刚看完这一章节就做对应知识点,检测效果不太好。所以这也算是一种温习的手段。大概到十月底精讲精练可能还没做完,但是大头(马原和毛概)基本过完了。

10-11月:10月份出来一本叫做“风中劲草”的书,几乎人手一本,毕竟比精讲精练薄多了,基本都是重点,所以从这本书开始渐渐的放弃精讲精练了(也是考虑到思修和近代史偏记忆)不用长篇大论的看。基本就是看风中劲草然后做1000题,感觉效果还不错。这段时间政治的复习方针就是:每天抽两个小时看看政治(一般是学别的科目效率低下的时间,每个人习惯不同,这也是我总体的一个复习方针,那就是针对不同学习状态调整学习内容,比如感觉思维不够清晰,我就做做政治,记记单词,或者总结下最近的情况,这种时候的大脑配置我觉得刷数学题或者研究难点我觉得毫无效率)。

12月:进入冲刺阶段,基本就是刷各种模拟题,质量比较高的还是肖秀荣的,其他老师的慎重购买,因为有些老师的出题思路不对,甚至答案也值得斟酌,这样的模拟试卷

不仅浪费时间,甚至还有副作用。虽然我几乎把世面是的所有模拟题都做了,每次还能记下不少“所谓的笔记”,但是能过感觉到很多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模拟卷这块我暂且只推荐肖秀荣,其余的大家斟酌的做点。我当时肖秀荣四套卷最高分拿过47,平均分大概35(可能因为很多题目或者知识点与1000题类似)。 最后两个星期开始背诵大题,一般来说跟着肖秀荣走没什么问题。

总结: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基本的经验还是坚定不移地跟着肖秀荣老师走就好了。想特别高分就早点开始,开始晚点也很有希望拿个不错的分数的。

补充一条选择题做题习惯:选择题很多时候就相当于判断题,即你是否认可这个说法,所以练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认识慢慢修正的过程,遇到错题一定要自我批判,重点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这个做到基本的定性即可,也就是对某个说法的认不认同,模棱两可的可能做多了也会自然的理解并记下。

英语:二战只有57!!!(比一战还低了12分),除了考试状态差以外,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只有一个:飘!

一战其实英语也就做了做真题,其实六月份以前还经常背背词汇,后面平均每天可能学了不到一个小时,最后得了69。

二战其实除了真题还多刷了一些阅读理解(张剑150),可是没有沉下心去对待,所以导致没有一点点进步(二战投入时间增多,少考得分暂时定义为发挥和难度原因)。所以英语的学习还是越扎实越好。

推荐用书:真题+张剑阅读150+一本作文书+恋恋有词(其他也可以看个人习惯)。

还是不写了,估计这个分数信服不了任何人的^O^^O^。

我用的资料是:张宇全套、李永乐模拟卷(6+2)、超越135.(其实还买了汤家凤的1800,但是感觉他的很多解析不能切中要害)。

3-4月:先开始复习高等数学,我是以同济版本教材为主干,辅助以高等数学十八讲,结合张宇的基础班视频,按部就班的复习。两个月时间大概刚好过完高数上下册,高数十八讲课后题也做完了,只剩下例题(难度总体比课后题难)没有仔细看,当然视频课也跟着走完了。

5月:我清楚的记得那个五一长假我没有回家,基本都在图书馆度过,大概花了九天时间把线性代数九讲过了2遍,对就是两遍,因为感觉线性代数比较简单所以没有使用教材,直接用的九讲(这段时间数学我只看线性代数,而且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数学上)。好处是进度唰唰的上去了,教训是半个月后发现高数题非常生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温习,特别是高数!! 过完线性代数大概就迎来了末考和课程设计的繁忙期,于是五月后面基本也没什么进度了,除了让概率论开了个头。这个进度在当时也算处于比较快的那一档。

6月:这个月杂事印象中还是很多,零敲碎打总算把概率论除了后面两章都看完了,也吸取了五月的教训时不时温习高数,无奈这段时间事情太多,进度条混乱。

7-8月;暑假应该是最适合集中刷题强化的时期了,一方面这个时候数学基本算是过完一轮了,我使用的是张宇1000题,应该里面很多题目明显难于真题,但是我的建议还是踏踏实实做完(如果时间允许),对你的思维培养有较大帮助,当然想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要求你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不会做就看看答案怎么做的,然后“记”下来,“以为自己会了”,事实上下次做你会发现还是卡在那一步。另外做题必须得"自己”总结,例如线性代数中矩阵“相似”、“合同”、“等价”,如果直接记忆其各种性质有时候容易混,灵活运用时就容易模棱两可,如果你仔细体会你会发现这三个条件是逐次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条件强度是逐渐加强,这样才能对概念有清楚的定性认识。

再如,线性代数中你对各种变形的本质也要有一些思考,举个例子(18年数学一真题选择题6):

我考完发现我好一些同学这个题目居然做错了,或者说很多人考试这个题目花了很多时间分析,最后得出来的答案还带有蒙的性质。C、D选项应该很多人还是能够轻易举例判断,下面看A、B。要知道任何一个矩阵M右乘一个矩阵N(即相当于发生初等列变换),M的秩是不可能大于其本身的(这里讨论的方阵,即当N可逆时对M的没有削弱作用),而且从列向量的角度出发,是不会产生与M无关新的列向量的,在这里即矩阵AB的列向量小于等于A,即对前半部分的列秩没有贡献,这样答案显然是A。

对于B选项则是因为后面是以方阵B为基础,可能引入新的向量即与前半部分A线性无关的列向量。

说明有不少人平时做题的时候没有思考“其变形”的本质作用。

9-10月:复习得快的可以慢慢练真题了,一般来说很多人做真题会有简单的感觉,这很有可能是由于你平时做的辅导书很多和真题类似甚至就是真题原题的题,你早已经熟悉,所以做的也相对比较顺利。所以做得好也不要骄傲。一定要重视真题所犯的错误,特别是那些你以为是自己粗心算错或者大意想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反省,才能尽量避免再次犯错。做完一套总结一套,仔细查看草稿纸看自己究竟是怎么错的;非常重视每次模拟考试,但不要在意分数,无论高低,考完抓紧解决自己暴露出来的薄弱知识点。

11-12月:1.刷模拟题,目的是保持状态,另外一张试卷的综合性也能让你对知识点全面温故,总结试卷的重要性不再强调。 2.针对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点进行专题总结,总结的过程很能体现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我以前有过这样一种状态:想总结来着,然后看书上也给你总结了,就直接对着书看看,然后觉得总结得挺好,把书一闭自己经常说不全。实际上自己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梳理是一种比较积极的主动调动思维过程,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记得非常牢固。自己说得出才是真的会,而不是对参考资料的一种认同。

时间规划我这里本来不想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要知道你的宗旨是:学完所有知识点——弄懂——加深理解——自己梳理串联知识点(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要知道“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所有你的做题计划都是为了掌握知识点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做题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错题要认真对待就不想强调了。

谈谈笔记:我的笔记有两种,一种是看视频,然后按部就班的记下所有内容,后来发现书上都有,就没坚持了,这一项我觉得好处是:一方面能够让你注意力更集中,一方面系统的笔记确实能过让你对知识点地框架加强把握(如果知识点梳理这个过程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就最好了)。

  1. 错误认知(往往是概念性的),以此警示自己。
  2. 思路断点。复习比较全面之后,一般来说遇到不会的题目都是卡在了某一步,如某个条件不知道转化,或者不知道这一步过后,下一步干嘛。这些都是你解题困难的关键,把这些点记清楚(准确还原你的思路和正确思路并不厌其烦的写下来,这个题目其他都可以不记,只要记这个关键点)
  3. 习惯性错误。每个人都会由于跳跃性思维犯一些错误,这些也要引起重视,往往反复犯的是同一类错误。比如你算积分总是喜欢犯某种计算错误,错误看似是偶然的,背后的原因可能蕴含着必然性。

谈谈如何尽量避免细心错误:以我这次考研为例,总分130,有大约6分是看错题目(泊松分布看成了指数分布),有7分计算错误(分别是最后一题概率论积分漏掉绝对值和高数部分的曲面积分),2分(线性代数没有考虑周全),还有5分确实是不会。

再对比17年我数学119的情况,应该都知道17比18数学一简单不少,为什么我反而涨了分,其实我的数学水平在二战半年期间基本只是保持状态,培养一些好习惯,知识水平变化应该说不是很大。17年我大约有25+的失误分,18年只有10+把(这是大概估计,我不能把所有自己会的都算成是必然能做出来的,只考虑非常愚蠢错误的)。

为什么我18年反而分数高一些?

因为题目变得稍微难了之后,我不容易产生跳跃性思维,犯错的概率就小了很多,而对知识点复习得比较全面,也很少存在很多不会做的情况,所以有时候调侃:要是今年数学再难点就好了。

综上我的控制失误能力还是比较差的。

推荐方法:平时做题要慢中求快,慢的是笔,一步步写扎实了,快的是脑,多想想这样对不对,每一步都要带着批判性思维,想想是否有没有注意事项,思维不停重组到底有没有问题。当然得慢慢培养这个习惯。

复习计划可以参考其他经验贴,我觉得没什么新东西说的,每个人自己安排时间吧。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808):

808大概是同济考研路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了(今年题目比较简单,但更能拉分了)。

  1. 材料力学(宋子康)/同济航天那本(任选一本)、朱慈勉结构力学(上下册)。这是指定教材,必须认真钻研,材料力学几乎每个知识点都要弄懂(后面的疲劳什么的除外),同济经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材料力学基本都能学懂,就不要偷这点懒。朱老师的结构力学课后习题务必认真独立做完(动力学后面的内容目前没有考过,可不作为重点),不能含糊,对于难得年份,这个可能只是比较基本的要求。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比较困难,务必克服。
  2. 于玲玲结构力学。汇集了各大高校的真题,本书整体难度较低,可以练练,有些总结也很不错,但是不利于思维培养,有些解答也不够好。缺点是很多地方解释得不够本质,容易把人带偏,所以我基本都只参考他的解析,里面的题目都是用来练练概念分析(即所有弯矩图不解直接画,毕竟常规题做的很多了,同济每年都会考不经计算画弯矩图的,甚至直接画振型图)
  3. 李廉锟结构力学。非常容易上手的一本结构力学教材。感觉还不错。
  4. 罗永坤概念结构力学。冲着名字买的,里面有至少一个错误,不少概念分析值得借鉴。
  5. 徐新济结构力学。里面有一些相当难度的题目,特别是动力学,质量比较高,可以重点做做。
  6. 樊友景结构力学。这本书应该算是比较冷门的,一般人都没听过,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好处就是习题多,从基础到拔高,简单的基本概念(帮助你梳理)到拔高题(难度大于朱慈勉的)。这本书是我后来发现的,感觉从中收获不少。重点看了动力学和弹性稳定(近些年没考过)这2章。后来也把其他章节的习题粗略做了,质量都还行。
  7. 单建趣味结构力学。这本书的特点是以趣味性问答的形式,给你解惑,帮助你去理解某些教材没能强调的点,还有几个趣题质量也相当高。
  8. 结构力学解疑(清华大学出版社)。与上本书相似,这本书也是以问答的形式帮助你理解各种概念,例如为什么位移法中一端固定一端滑动的基本杆件中,滑动端的位移不作为基本未知量。都是从本质解释了其原因。里面变形图的绘制也讲的非常完备,这是很多教材都做不到的。还要很多例子,不一一列举。
  9. 范磷材料力学习题集。之前听学长们说这个里面很多以前真题的影子,于是差不多人手一册,还是推荐做完,不管怎么说里面涵盖的题目类型之广,难度之深都足以应对考研。
  10. 孙训方材料力学。孙的材料力学个人感觉讲得内容要细一些,章节也多一些,所以有些不懂的地方就来这里加深理解,另外课后习题也很不错,17年有一个“卡氏第一定理”的题目几乎是他教材课后原题,而同济出版的里面没有着重说卡氏第一定理,然而考了,再次说明材料力学的复习一定要全面。材料力学复习全面了,一般来说题目都是能做做的,而结构力学想达到这个境界可能花的精力是其很多倍,所以建议优先保住材料力学的分数(808是前五道材料力学,然后四道结构力学,一道材力结力二选一,每道题15分,也就是说材料力学可以占到最多90分,然后结构力学一般会有两个简单题,这样一来算是性价比最高的得分策略)
  11. 808真题。真题的重要性就不用强调了,重点做06及以后的,越近年份的参考价值应该说越大,15-17都比较难,18相对简单了不少,但是还是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全面复习,深入理解,不留死角。对每个知识点不能有丝毫模棱两可,材料力学解题步骤熟稔于心(材料力学虽然思路不难,但是尽可能节约时间)。建议刚刚开始复习可以就先看看真题粗略感受一下,然后暑假再看看,认真训练的话九月也是不迟的。这个过程主要是根据自己对真题的感受来调整复习计划,甚至如果暑假过后感觉还有很大的困难,可以考虑求稳换学校。
  12. 对了说一下自己的复习时间安排,以上之所以能推荐这么多书(虽然不是每一本都看完,但是每一本都仔细看了并且汲取了自认为有用的信息)主要可能还是因为复习了两次,但是回忆一战的时候,其实资料也用了不少,可能加起来离看完这些书也不远了,都是网上杂七杂八找到的资料习题,因此感觉走了不少弯路。专业课我一战复习得作息比较乱,二战比较划水,因此我结合起来给出我认为可以参考的一个复习战线:
  • 3月:粗略复习一下,然后看看真题(可以翻书)感受一下,主要是客观评估自己的差距,感觉懵逼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感觉简单……(这个时期恐怕是不存在的)。
  • 4-6月:我是建议这段时间以朱慈勉的教材为核心好好复习结构力学,从我的书单中你可以大致猜到我结构力学花的时间是材料力学的很多倍,我个人保守估计五倍(当然每个人两门课的基础不一样),然而考试还是最担心结构力学不太会。可以结合朱慈勉的结构力学看他的课本,可能还会有些吃力,这个时候我感觉可以看看李廉锟的教材,讲得比较容易理解,然后7.8两本书是可以作为工具书伴随你的整个结构力学复习计划的,某些不太理解可能里面解释得比较多,但是还是要记住多思考!
  • 7-8月:可以进行材料力学第一轮复习+结构力学(这个时候结构力学大概率我估计还没看完,因为上半年事情比较多,而且是真的难!)。我那个暑假刚好在看动力学。材料力学复习进度比较快,可能这两个月就能把主流知识点复习完了。
  • 9-10月:复习进度快的九月就可以上真题了,慢的我觉得十月份必须做真题了,一定要看好时间,认真对待每一张试卷,尤其是近5年的,做完及时总结,然后趁热打铁把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
  • 11-12月:这段时间基本就是加强对重点的再次强化梳理,以及自己的课后习题错题、真题错题进行总结反思。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考试策略(实际上这一点你应该早就得注意了)。
  • 另外还是啰嗦一句,每个人的计划应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设定,计划只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握知识点从而攻克考试,计划是死的,你的目标就在那里,你得时时刻刻看看远方,别走偏了!

习题举例:列出一些个人认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和难度的题目(待更新)

  1. 影响线:试做支点A的反力和反力矩的影响线

现在是19年的一月末了,19考研的学子想必都在准备或者过完年即将准备全力到复试的复习之中,最近也有好几位学弟私聊我复试的一些问题,所以年前抽空打算简单写一写,作为一个参见过两次复试的,我觉得还是有比较多的经验或者教训可以借鉴。

先如实还原自己的两次复试过程以及结果(毕竟原材料是最真实的)

由于初试考的很差,初试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十分难过吧,也没怎么看书,天天计算分数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可能过线?可能录取?每次算来算去大概都是刚刚过线甚至还有不过线的可能,但是怎么说,如果刚刚过线还不好好准备那肯定等于慢性自杀了,所以还是零零散散的收集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经验,打算等成绩出来如果过线就全力以赴(出成绩之前在学校待了几天,不过效率值很低,自己自制力不够加上想想初试总觉得过不了线就给自己找找借口吧)。然后大概是2月中旬出成绩了,我在出成绩的前一天就来到了长沙(亲戚家),想着如果过线,赶紧回厂里准备,查成绩的时候时候是真的很害怕,一看成绩(具体如前所述),唉没有惊喜,但好像也没有宣判死刑,刚刚过初试的水平,然后想着假如桥梁方向报考人数不多(具体多少人报考得等到你复试时才知道)还是很有希望的,而且说不定还可以调剂呢,于是很快回学校看书,同济土木通常是3.20左右复试,所以满打满算也就一个月吧,还有一些开学各种杂事等等,时间相当紧迫了,总之当时的内心活动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吧,当时看的书主要有:范立础的桥梁工程、顾祥林的混凝土、李国平的压应力混凝土结构(两次复试好像都证明这本书意义不大,不过毕竟是指定教材还是买了)、苏小卒的专业英语(事实证明这本书对桥梁方向的复习不是太实用,可以买李嘉的专业英语,恩...好像也不是特别好,矮子里面拔高个吧)、邵老师的桥梁设计百问(神书不解释,各个学校的桥梁复试都用的很多)、肖汝城的桥梁结构体系(当时时间原因看得不是很细,不过瞎眼可见这本书很好,特别是复试深度较深的时候)、回忆版真题(这个当然得看)

虽然时间紧,任务急,还有毕业设计的杂事处理,但是在满满的求生欲下,也算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复习体系。算是破釜沉舟吧。去复试才知道有60人进复试,然后跟往年一样招30人左右,这一年是29,我大概排名56左右,本科还是双非学校。。。。恩当时很想自爆,但是都来了就当玩玩吧(当时可没想过二战),最后认真的参加完了初试和复试,另外不得不吐槽一下复试按成绩排名决定面试顺序的机制真的是扎心啊hhhh,我显然是小组最后一个(手动微笑)

最后成绩出来,奇迹还是没有出现(因为复试也有500分,所以逆袭的希望还是存在的,而我面试我觉得答得还可以,可能问的问题不难,但是毕竟都答出来了,笔试也还凑合)。就这样铩羽而归(好像不应该打“而归”?)

初试考完基本大概确定自己百分百能进复试吗??no !

虽然我数学专业课都没大问题,甚至还有高分可能,但是英语着实有点危险,估分是55-60出头吧,(毕竟往年线都是55),万一我54岂不是很尴尬,但是一但过线大概就是370+。

18年初试成绩出来的比较早,好像是2.4就出来了,大早上,群里还没炸,我打开电脑试探的查了下,卧槽...在缓冲好像... 还没等我紧张,成绩单已经映入眼帘,卧槽(第一眼看到的是排名,学院排名第八,不敢相信,我有这么厉害??我记得我英语考崩了啊),然后目光赶紧转向英语(是不是英语给我阅成了70+),结果57,与预期基本一致甚至略低,数学130政治完全与预估一样,专业课当时内心吹爆(破音)(今年专业课确实简单,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拿过高分的感觉了,即便算上本科末考)

然后就感觉基本很稳了,就开始联系导师,然后复习好像没有特别大压力了,就看了几天回家过年了,但是我知道仍然不能太浪,毕竟复试500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过完年还是回到了租房中规中矩复习。

因为去年的复试成绩还不错(大概就是只看复试成绩的话我能录取),所以去年的复习方针是没有问题的,今年在深入一点就更好了,然后在去年以上的基础之上又加看了:钢桥、桥梁概念设计、钢结构、桥梁工程综合习题精解。当然钢结构和钢桥只随便看了看,因为深入看很费时间,来不及,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时把真题进一步打磨,题不多但是真的想要解决很困难,很多都是需要查找论文来理解,所以这一次复试期间针对性的看了好一些论文吧,总算是把真题基本解决了,还有些可能是回忆错了,确实不太好答就没管了,因为往年考试规律性很强,重点知识点徐变、收缩似乎必考等等。所以感觉把真题吃透已经很好了,忽略了一些基本概念的记忆掌握(导致我今年复试吃了大亏,诸如支座布置这些我一时忘了、、、)。所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今年的风格完全与往年不一样,考的东西资料上基本都可以找到,而我没有记忆,所以我今年复试刚刚及格,还好初试够高,不然gg了(手动捂脸)。

总结一下18年开始复试发生的变化:

1.笔试变得简单,基本书上都有答案。(建议:不管是简单的简答题还是需要重点深入掌握的知识点,全都要!!)

2.面试中的英文自我介绍取代为中文自我介绍(建议各准备一份)

3.英语笔试的汉译英篇幅大概是17年的2倍(时间不变)

4.英文面试变难了,之前是很普通的介绍性质的桥梁方面的知识,18年是直接弄一个专业文献的摘要,让你先读一遍,然后翻译,比较难。(建议: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应该说越来越重,可以自己找一些方向的英文摘要,练习,汉译英英译汉交叉练习,都很重要)

5.面试顺序不再按初试成绩排名,由抽签决定(原本应该第一个进去的我,又排到了最后一个。。)

专业课资料可以找我(部分为付费资料)

各位21考研的可以慢慢开始了。

个人认为考研过程中使用感觉比较不错的书籍:

力推:考研阅读理解练习

基础30讲(基础差的购买)

力推:张宇八套卷+四套卷(难度较大但是很好)+闭关修炼

专业课可以使用计算器。本人使用的是如下型号,感觉还不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