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字的内容我记关键词必须是摘要里面的吗 考试时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扩展描述表达?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咨询关于关于承办学术期刊的请示的问题,小编结合多年的经验整理出来一些关于承办学术期刊的请示报告对应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通知,通知的功能多,种类多,写法彼此有较大的区别。写起通知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术会议通知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和光学领域研究热点。得益于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发展和应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为医学领域提供并将继续开拓为追求人类健康所期望各种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医学仪器。召开本次讨论会,正是基于这样交流需要,邀请各位在光学或医学领域做出一定成就专家学者,回顾总结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成就,同时积极展示最新前沿研究和应用成果,并探讨今后发展方向,促进该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希望您届时光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会议主要内容:1、宣读学术论文;2、交流教学和科研经验。

二、 出席会议代表应向大会提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三、 会议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由大会负责,往返交通费由代表自负。

四、 接到会议通知后,请即向会议筹备组寄回登记表(电子邮件或传真均可,

会议开前三天没有寄回登记表,即视为不出席会议,不再安排食宿)。

七、 代表登记表和会议论文投稿邮箱:*@*****

八、 联系电话:000-‐(人名);传真:000-‐

联系电话 往返抵离时间

一种是以布告形式贴出,把事情通知有关人员,如学生、观众等,通常不用称呼;另一种是以书信形式,发给有关人员,次种通知写作形式同普通书信,只要写明通知具体内容即可。通知要求言简意赅、措辞得当、时间及时。

规范写法应由召开单位、事由(会议名称)和文种类别(方案)“三要素”组成。个别情况有省略会议召开机关(发文机关)。

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构成。在开关之前,有要写明方案送达机关。属于要送上级机关批示,就写送达上级机关名称,属于要下级知晓、发给与会机关或个人,则写下级机关名称。开头部分应写明制文(开会)原由、单位、会议名称、会议时间、地点、会期等,大致相当于一般专题方案中“指导方针”、“总体设想”部分。会议方案主体部分,要写出会议宗旨、规模、议程、做法和准备情况,相当一般方案中“主要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三项。结尾语部分写作,要根据会议方案性质而定,属下级机关请示上级机关,可写上类似请示报告结尾用语。如:“以上方案,当否,请批示”。

(3)签署发文机关、日期

属上级机关“指导性”方案,多将日期标示在标题下,发文机关在标题中标明,不另外落款。

(4)不同季节有不同风景,不同季度有不同商务会议需求,过去企业在组织会议时,对于会议地点和会议形式总是绞尽脑汁四处寻求而不得其法,针对这种需求,首次将在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推出不同季节商旅会议精品方案会展,为企业提供最佳适合时令商务会议解决方案,同时向企业推荐最合适商务会议服务提供商。

为了繁荣环境司法研究,促进司法文明建设,加强理论界与实务部门之间的互动,国家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决定召开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探讨

(二)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

(一)时间:20xx年12月2日

报到:20xx年12月1日下午,酒店大堂

离会:20xx年12月2日下午5点(可提供食宿至3日中午)

(二)地点:军悦假日酒店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415号

会议采取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的形式。

(一)本次研讨会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

(二)投稿论文需有作者详细简介,例如作者,职称或者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邮箱等。(投稿论文与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环境司法、公益诉讼三个主题其中一个相关即可)

(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xx年11月23日。

国家2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科锐路1号 苏州科技大学石湖校区

外国文学经典重读与大学文学教育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2022年8月27日晚,毛浩然教授组织召开了“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专家点评会,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毛浩然教授、程璐璐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对参与“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的师生们近期产出的论文初稿进行精准点评。

国内20多所高校在读硕博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青年教师共计107人在线参与,3个小时的会议面向全国奉献了一场“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学术思维碰撞盛宴。

(文末附50多位参训师生复盘反思)

通过一个暑期的“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在不断创新、丰富并完善的基础上,毛浩然教授形成了“525”1.0A、1.0B、2.0A、2.0B、2.0C3.0A、3.0B、3.0C学术思维与表达进阶训练模式,既有统一的“525”作业提交要求,又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参训成员可根据自身的学术积累水平,依照方案确定自己现阶段的学习节奏,确保参训成员保持高质量输入,推动阶梯式内化,催生高质量产出。

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营引导师生以“吃什么长什么”的理念提高学术输入质量,通过“5+2、白加黑”模式训练批判性思维,从而不断优化学术产出成果,达到完善跨学科知识结构和重点深耕某一研究领域的目的。

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在自律和他律、自治与复盘的交互效应下,525团队每晚睡前均能提交累计约7万字的525学术训练1.0A版或1.0B版,且已有32位师生产出原创2.0版22份和3.0版11份。

本次点评会上,首先由毛浩然教授对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进阶训练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对1.0版本的实施细节进行局部纠偏,随后专家们对师生们提交的2.0和3.0版本进行了精准“点穴”,分别从论文选题论证、标题摘要和文献综述撰写、研究设计规范、结果讨论、结论凝练以及如何培养逻辑思维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极具建设性和启发性。

王涛博士、高彬博士等与会校外教师也对产出成果进行了补充点评,并分享与会感想。点评内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专家点评的主要观点概要如下:

一、表述要言必有据,文献要甄别把关

徐锦芬教授在对一篇3.0初稿选题进行肯定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参考文献中存在的问题:缺少权威文献的引用不仅大大降低了文章的理据性,也影响了审稿人的阅读积极性。张文忠教授也指出文章的表达要经得住推敲,要有具体的文献支撑,避免印象式表达。这就要求围绕研究问题不断阅读权威文献,临摹权威文献并融会贯通,凝炼出自己的观点。四位点评专家都针对具体问题向大家阐述了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以及避雷要点,强调了文献综述部分与论文其他要素之间的匹配、关联与回应

二、谋篇布局要得法,导语写法有讲究

程璐璐教授对部分3.0初稿的内容布局和理论架构给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包括哪些内容需要浓墨重彩,哪些主题需要环环相扣,哪些表述需要简明扼要。四位专家在点评中多次强调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逻辑严谨,从题目如何精准表述到结论如何呼应研究设计,专家们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剖析。王涛博士指出,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正文的每个部分都要围绕题目展开,不能左右漂移。毛浩然教授指出,引言应定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起点,指出前人不足,引出研究问题。表述应直入主题,言简意赅,不要绕弯子捉迷藏

三、研究方法要得当,表述务求学术化

针对团队中的“科研小白”,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指出,随意引用普通刊物的研究方法会严重影响论文的信度与效度,建议可以从临摹仿写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开始,要精心挑选权威期刊的代表性研究方法,在改换1-2个变量的情况下进行复制性、验证性或拓展性研究。研究设计中的受试选取、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讨论分析,每一步要详细交待,使其具有可复制性,要使用学术化表达,避免口语化。毛浩然教授指出,对研究数据进行素描后,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数据,聚焦Why?和So What?阐明数据背后的深层次成因及其启示

四、前后衔接要自然、逻辑清晰最重要

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清晰的脉络结构,逻辑层次要分明,不能有跳跃性表达。研究内容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要有内在逻辑性,避免类别重叠以及不能穷尽所有分类。缺乏内在逻辑性的表达容易让读者如坠云雾之中,干扰核心问题的解决,影响论文的说服力。同时论文的文献综述是为后面的研究问题解读服务,前后需密切衔接,方能让读者有如沐春风之感。

五、语言表述要严谨,持续训练不可少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在措词、搭配方面要不断推敲、思考、学习、训练。语言表达要严谨,前后逻辑须严密。特别是英语的定冠词用法、衔接词的使用、汉语的隐性逻辑等都需要认真推敲上下段之间、上下句之间都要有衔接与连贯,这样才能达到清晰有逻辑性的表达。

六、勤能补拙需韧性,先摹后临再创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阅读文献、理解文献、再升华为自己的研究,即输入、内化、输出,这都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付出,需要耐得住寂寞,同时也需要一份真心热爱,甘之如怡。针对前期阅读训练多集中于期刊文献,徐锦芬教授提出,系统性和串联式文献阅读更利于从宏观上掌握和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建议成员们增加专著的阅读量。毛浩然教授指出,要先摹后临再创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没有1.0A和1.0B的输入和内化,是不可能产出高质量的2.0和3.0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根深的叶茂,其实只是浮云。

专家们肯定了师生们产出的成果与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殷切希望,在毛浩然教授打破壁垒充满大爱的学术思维与训练团队中,校内外师生能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北京交通大学的周红红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孙大满教授、赵婷廷博士等导师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所感所悟。

最后,毛浩然教授指出经过近6周的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师生们的进步、成果和不足均有目共睹,名家精准点穴,因为专业,所以信赖。一针见血的犀利点评更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他强调要从下水游泳到下海游泳,动真格,划重点,避免自己在舒适区被温水煮青蛙。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同时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要果断放弃不值得阅读的文献和不值得研究的选题,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掉战略竞争力量,不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面浪费精力。

点评会后,50多位师生在微信群内畅所欲言,反思复盘自己在此次学术分享会中的具体收获。兄弟院校分管领导表示此次点评会惠及全国20多所高校,提出其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也想借鉴这种模式,并思考如果推动此项改革将会面临哪些阻力。他说:阻力可能不仅来自于学生的惰性,还来自于导师的压力。但也唯有刀刃向内,真抓真带,导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才能实质性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附:与会师生的会后反思复盘

1. 避免地沟油,选用高质量的文献

选择好的文献,有营养的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找不到特别好的文献的时候需要查找上位概念的文献。

论文的需要及时标注出处,让自己学着写带注释的句子。个人体会需要结合理论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

3. 从借鉴别人的研究模式开始

论文要从仿写开始,从模仿核心刊物的论证结构开始。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

4.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通过不下20次的不断细致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一步一步才能达到的。

程璐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好论文是“修”出来的

修改是对论文初稿内容的不断深化认知,不断优化选择直至定稿的过程。论文的修改是对语言的锤炼、对逻辑的推敲、对数据的校对、对格式的把握,以便使文章观点正确、鲜明、简练。

2. 好论文是一个好故事

一篇好的论文从提出研究问题开始,研究问题可以基于现实和文献两个方面提出,从而决定要选择哪些适切的研究方法,以便围绕研究问题而展开层层论述。由此,整个研究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呈现出一个好故事。

1. 525学术研讨会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的有效模式,尤其有利于学术青椒的科研成长。

2. 专家点评专业细致,能否转化关键在于会后组员的思维与行动反馈。

3. 文章需要千锤百炼,方能淬炼成精,入得专家法眼。其中选题的第一粒扣子要扣对。

1. 批评越犀利,收获越直接

各位专家提出意见的风格不同,但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如果能够虚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批评意见越犀利,收获越直接。

一个值得做的选题和方向才有意义,也才能吸引读者和审稿人。之前做研究只想能不能做,没考虑过值不值得做,所以在低水平上缓步不前,以后的选题应该优先考虑选题的价值。

3. 在摘要中不要捉迷藏

毛浩然教授针对我提交的摘要提出的意见。一针见血,非常到位。摘要是让读者读完就知道文章到底做了什么的,所以忌用空泛概括的词,而要用详细具体的词。

刘婷婷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1. 论文动手写之前,必须要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写着写着就会清晰”的想法永远不可能实现。要想有明确的研究问题,首先需要培养问题意识。无论是看书还是教学,多问why,然后带着问题读书读文献。不带问题的阅读都是自欺欺人的无效劳动,至少也是效率低,收获少,信息散,最终一切都是烟消云散。

2. 要读高质量文献。高质量的输入是高质量的输出的必要前提。文献的阅读和梳理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分类现有信息、总结研究趋势、探究研究前沿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文献阅读和笔记整理,借助必要的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展示,但最终要落点在“述评结合”。这一过程有助于为研究的确立和开展铺平道路。

1.论文选题要有研究意义,选题的提出要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贡献和价值。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要做常识性的研究。

2. 论文选题的核心观点要在正文中体现,文中内容也要围绕关键词,形成精彩且严谨的叙事和论证,避免出现文题不相符的情况。

3. 学术成长需要多积累,包括阅读高质量文献、练习写作和思考请教等。尤其是要多动笔,包括反思复盘和论文初稿撰写等。

扈彩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论文题目要有新颖性,要有“吸睛”力

题目有新意才会吸引评委及读者读下去。会上,专家评委选取的点评文章当中颇有几篇相同的。至少说明这些被选取的文章在题目上是比较过关的,比较能引起评委的关注。新颖的题目是文章入围的第一步。

2. 论文写作要有聚焦点,并一以贯之

论文写作过程当中,题目、摘要、关键词、文章具体内容要围绕一个聚焦点,如同讲故事,要自始至终在讲述一个故事,不要产生“漂移”。

3. “启示”不能单独作为研究问题

“启示”只能作为“讨论”的一部分,研究设计中不能作为独立的研究问题。这是论文写作当中经常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

孔德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立足自己的教学内容,发现研究潜力点

教什么最好就研究什么,抓住自己的教学领域,发现研究的潜力点,如能做到教学和科研同步成长是最好的,但也不是非得教什么就只能研究什么。

2. 阅读高水平文献,学会如何表达

学会建立专业的学术话语表达方式,看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的,自己又该怎么表达。525训练方式能够很有效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受益很大,提高专业话语的信息传递。

3. 抓住一个研究方向,一直钻研

525训练营干感受颇深的是,大家的研究方向都很专业,逐渐向高精尖发展,找到参照系,再找到切入点,即可事半功倍

4. 多向人请教讨论,学会自我反思

昨天的组会提醒我要做小学生,和专家一比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力求有所长进。

1)科研起步者可以从复制性研究着手。首先对研究设计和研究步骤了然于心,研究对象可以不同。先把模仿写作做好,步子放慢一点,给时间空间慢慢去弄,Take baby-steps,积累经验。逐渐读文献,去领悟,有新idea再去谈原创性的创新。

2专著阅读和思考仍然十分必要,有助于思考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式的思考容易断章取义且导致茫然和精神焦虑。

2. 思维品质+信息差=好的口头书面交流

1条理性和逻辑性,直接决定了“可听性”和“可读性”。①语法措辞层面的逻辑性。②分类的逻辑性。③有一个从前世到今生的逻辑链条或者逻辑框架串起叙事的各个部分,文章看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具体化的信息差。为何要做此研究?做出了什么?然后呢,做出的东西能说明什么或有什么意义?

刘艳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文章自始至终都在讲一个故事,不要漂移

题目是灵魂,摘要、关键词以及正文的每个部分都要围绕题目展开,不可以跑偏。

2. 逻辑层次要分明,不能有跳跃性表达

虽然逻辑性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还是在二级标题的设计上有上文不搭下文的情况发生。要不断论证,寻找最核心的逻辑关联。

3. 前面的理论阐述为后面的策略提出奠定基础

虽然思路上清晰,但是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在策略的创新性和与前面理论的关联性方面有让自己满意的见地,还有不断挖掘。

4. 论文不厌百回改,需要不断往深处探寻

每次写完初稿后,自己就已经知道不足,但不知道怎么改,期待精准点穴指导,本次的525点评会,我非常幸运,得到多位大咖专家的指导,这些修改建议使我非常受益,将促使我不断完善初稿,力求做到更好。

5. 团队的力量能够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感谢院长的大爱,为这么多的师生搭建了这个交流平台,治疗了懒病,在主动与被动中不断进步,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暖暖的,将来也会有更多的产出。

1. 坐得冷板凳,“饭”得一口口吃

高质量输入是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没法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持续内化,偷不得懒。

2. 研究要聚焦,立论站住脚

研究内容要聚焦,逻辑框架先搭建,所述内容时刻围绕要点。所提论点有体系性支撑,杜绝两张皮。

3. 学术话语持续积累,论文行文持续修改

学术话语需要多加积累,做到精炼准确,避免非学术表达拉低整体水平。论文是个不断“淬炼”的过程,要经历几十甚至上百次修订,需不厌其烦,反复打磨。

1. 学思践悟,贵在坚持

要把做科研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常态,将学思践悟融入日常,长期坚持,必有所得。

2. 循序渐进,反复推敲

做科研的过程,也是选定目标、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体验成功的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

3. 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525模式既是一种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相互促进学术引领平台,又是学以致用、反哺日常教与学的朋辈互助、互相监督的过程。

李燕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从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到正文各个部分,都要紧紧围绕核心研究问题,始终讲述同一个故事,不可漂移跑偏,模糊研究视角。 

汲取团队力量,结合个人特点,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研修计划,设定阶段性目标,利用他律和自律的双重约束、督促作用,逐步实现有效产出。

定期对个人学术训练进行反思,参加组会后撰写参会反思,及时总结复盘经验教训,发现个人进步的痕迹,在训练中获取获得感,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同时,反思记录也可成为研究教师发展的个案材料。

团队成员的3.0版,经过多次打磨,质量逐渐提升。这充分说明在有效输入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输出训练,下水游泳,多呛几口就能浮上来。

孙大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科研训练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要坚持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柳暗花明。

2. 论文的摘要非常重要,好的摘要会激起专家和读者读全文的欲望,不好的摘要会使读者和专家心生厌恶。

3. 论文写作犹如讲故事,故事要围绕主题环环相扣,不能左右漂移;要逻辑清晰,语言精炼,不能模糊表达;要概念精准,文献新鲜,不要引用“地沟油”。

1. 逻辑严谨,言之有物

文章要注意写作逻辑,摘要写作需多写具体的研究发现,引言部分要从实践背景重要性、前人研究不足之处逐渐过渡到研究问题,论证设计部分要注意研究问题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阐述、研究数据与理论的结合及其对问题的回答,各部分之间逻辑层层递进深入,融合一体。

2. 仿写创新,多次修改

文章写作可以从仿写学科内高水平期刊的论文开始,模仿其中的语言与逻辑,可以是对某研究成果的拓展,也可是对某结论的验证,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创新之处。文章写作完成之后,需要多次修改、各部分不断翻新,才能达到高水平期刊的标准。

1.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

徐老师给我论文的反馈意见一阵见血,指出了研究概念界定不够清晰、理论视角相关介绍不足、研究方法描述不够细致、研究发现和讨论与研究问题不完全对应等具体问题,对我进一步修改论文指明了方向。我打算根据徐老师意见,继续、反复修改论文。

2. “跨学科研究需谨慎!”

我们尝试跨学科研究经常面临一个现实困境: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相关积累远远不够,我们的研究在专业人士看来,“一看就外行”。由此,我在想:也许我们不应盲目离开自己的“本行”,但可以获得跨学科(或者是理论视角,或者是研究方法)的借鉴,否则有可能一步跨进沟里!当然,在本学科功底扎实时,可以更多地尝试跨学科突破。

1. 研究综述和研究问题之间的过渡性

在研究综述中要指出GAPS,且不能依靠印象式表达,而是需要具体的文献支撑,研究问题则是对GAPS的回应。

2.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之间的匹配度

研究设计要重视过程性,不能太简单或者只依靠经验,在维度和指标方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研究问题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研究问题之间要具有内在逻辑性,切忌聚焦不够、逻辑平行,一篇论文解决好一个具体的小问题。

3. 高质量文献阅读到验证性研究产出

实证性研究论文的产出可以从借鉴入手,在对研究问题的得来和研究设计的思路了然于心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进行创新。

徐小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学思评写,输入输出并举

没有输入的输出都是空中楼阁,学思同步,评写跟进,从仿写、模写开始,不断训练科研思维,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从标题到关键词、从摘要到研究问题再到研究发现和结论,主题要始终如一,不可跑偏分心,问题与对策需前后呼应。

好的论文都是改出来的,不断打磨,逐步完善,每一稿论文质量的不断提升也是团队成员进步的最好印证。

4. “游街示众”,团队监督,学术共同进步

定期写作业,公开发群里,使525训练的每一次作业,都不能马虎。团队成员的互相监督,是克服懒癌的良方,研读团队成员的作业,汲取跨学科的知识,学术共同体的力量不断展现。

5.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

定期的组会,成员的分享,大咖的点评,专家的字字珠玑,犀利背后却是无限的期盼与呵护。

1. 文献阅读,贵在坚持,重在效率

学术能力养成的基础是大量阅读文献,要读高水平的文献,带着研究问题思考着细读,前人研究的某个词或某句话都可能成为可用的材料。

2.论文写作,贵在完成,重在完善

论文初稿的完成是论文产出的第一步,从无到有向来艰难,不论是兴趣驱动,还是压力迫使,先完成初稿;初稿完成下来难免会思路僵化,论文的修改须多向专家请教。

1. 阅读学术论文之外,还要阅读学术专著。论文是点,专著是面;点引出面,面深化点。学习中,要做到点面结合,积累沉淀知识储备;学习后,要时时总结评述,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2. 阅读文献,要有甄别能力,即从众多文献之中,能找出优质文献,进行阅读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污泥而不染,是好!然多数出污泥,必染!

3. 论文写作,要逻辑清晰、视角独特。不然,论文易流于形式,乃表面文章,犹如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

4. 让阅读成习惯,思考常相伴,文思蓄心中,论文终出生。

1. 文献阅读要重质,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文献阅读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量,更重要的是质。首先是文献的质量,要加强高质量论文以及专著的输入,其次是阅读的质量,宁可在每篇文献上多花一些时间,要保证输入的有效性和质量。

2. 论文是改出来的,论文写作需要不断打磨,好的文章都是不断修改,反复打磨出来的,心急出不了好文章。通过每一次的打磨,甚至推到重来,主题更加聚焦,逻辑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3. 生活处处是科研,每次525组会的反思记录可成为研究教师发展的个案材料。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思维思考生活中问题。

张英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感动于同事们的勤奋和坚持。

第二佩服院长的525学术思维训练,既是监督,更是手把手教会大家学术思维与训练,循序渐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受益于专家的点评,比如:科研论文的写作亦如讲故事,一次讲好一个故事,不可漂移;研究问题不可太多,且要层层递进,不可平行或概念overlap;实证研究要注重设计,可以从临摹优质的论文开始,然后才可以创新。自我反思一下,开始做才是硬道理。

张建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 摘要文眼,引人入胜

论文摘要高度凝炼论文研究,要落到实处,避免空洞,有信息差,明了论文焦点问题,言明具体研究发现,读完有所汲取收获。

2. 宏微结合,讲好故事

论文写作既要大处着眼,需主题突出,逻辑严密,不可文思飘忽,不能论证漂移;又要小处着手,需语言精当,概念准确,不能低级出错,不怕反复打磨。

3. 思维先导,开启研究

科研当中要学习如何起好步,用好525,做思维训练,深度思考,系好第一颗扣子;参加525组会,接受专家指点,进行团队分享,做好个人反思,高质量输入方可有高质量产出。

徐锦芬教授这个词的概括把我一直的疑惑解释的淋漓尽致。一直在想毛院长是怎么样的动力带着像我一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小白们并肩努力,徐教授此话一出我顿时共鸣!

徐锦芬教授在点评论文时对引言部分进行了宏观概括,指出引言的表述要从大到小逐渐narrow down,聚焦到论文要论述的点,这点我立刻检查自己的本子,实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 一篇论文一个聚焦点

毛浩然教授提到一篇论文标题最好不要出现“…与…”的结构,一篇论文解决一个问题,这点正是我所疑惑的,听后豁然开朗。

1. 高质量的文献综述不只仅停留在现有文献的事实描述和数据堆积,而是仍要有研究发现与鲜明观点。

2. 同一篇文章的各节点关系是层层递进的,而不能是平行的,若为平行模式,则要拆成几篇文章来出来,同一篇文章只能就一个问题深挖深究。

3. 摘要直接反映论文内容,不要遮遮掩掩。研究发现和创新点要明示,且要占主要篇幅。

4. 敢于亮剑,引用他人文章是来支撑自己的。不能只说别人的,不说自己的。

一篇文章,题目也就是研究内容负责吸引人来阅读,摘要是从题目出发,给出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结论。文章题目和摘要内容如果离关键词很远,审稿人看到这里就会直接放弃了。

前言在高质量期刊中非常重要,层层递进写出背景环境,前人研究的结论及不足,从而新出我们要做的研究及拟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手很容易出现罗列别人的研究,泛泛而谈,逻辑混乱的问题。解决办法应该还是做研究的时候要慢下来,先仔细读别人的研究,做好笔记,找到别人的优缺点,下笔的时候才能写出精炼的语句。但是这个做起来很难。很多同学都是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再去看文章,泛泛而读,很容易出现罗列现象。

3. 讨论部分决定录刊质量

自己目前讨论还没写满意,等我自己有体会了再来写。

写论文是一个不断需要修改打磨的过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学者,也需要在一遍遍的修改中不断完善。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也需要我们不断用“空椅子理论”问自己问题。每一次折腾都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我们可以适当跨学科,在其他学科中挖掘试用自己研究课题的先进的高大上的方法。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由于所跨学科基础不够牢固导致的“外行”。因此,跨学科需做到以下两点:(1跨得有必要,不要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牢记跨学科的目的是服务于本学科;(2跨得有高度,需做到夯实基础,融会贯通,锦上添花。

1. 做学术要有耐心和诚心

一篇文章的发表背后可能要经历几十遍打磨修改和以年为单位的实验数据,真知灼见并非出自一朝一夕。这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输入内化,还需要对学术的耐心和诚心,能够经得起反复修改甚至全盘推翻重来。

2. 研究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逻辑

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和建议之间必须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每一步都在回答研究问题,不要“声东击西”。另外,语言也要凝练有逻辑,前因后果有条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吃什么长什么”,杜绝“垃圾地沟油”类文献。要对文献来源进行甄别,高质量输入才能有高质量输出。

在摘要部分不仅要说清楚文章做了什么事,更要让读者一眼看懂你做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解决方案。不能出现欲知详情如何,请看正文分解。

在科研初期应该先模仿学习高质量文献,先把别人的研究设计摸清楚再尝试想出自己的创新点。

一篇文章要不厌其烦地修改,要多找别人帮忙挑错,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没缺点或敝帚自珍或重面子不重里子。

选题需要有明确的聚焦点,就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切忌泛泛而谈。明确重难点,使论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文献综述应有综有述,有述有评。对所研究对象现阶段各流派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已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的阐述,要有归纳和适当的评述。

文献的引用需采用高质量的文章,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出。要阅读高精尖文献,远离“地沟油”文献

1. 因材施教、求同存异

徐锦芬教授提到每个学生的悟性不同,应考虑个体差异;毛老师也提到既要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

2. 迎难而上、苦尽甘来

张文忠教授提到,在进行525科研训练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特别困难的一段时刻,但熬过之后,总会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1. 选题正确是成功的开始

论文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要最为清晰且简洁明了的展示文章的精彩之处,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2. 英文论文要注意细节

在撰写英文论文时,首先要尽可能避免语法错误,实文章基本功,不犯低级错误,才能提高文章质量。

吃什么长什么,有高质量输入才能有高质量输出,所以要阅读高质量文献,重论文出处和质量。

1. 内外约束,把握节奏

根据自我节奏把握525学术训练,各人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接收程度,要准确把握好自身的学术科研节奏并及时跟上团队中的525思维训练,两者结合,提升自身思维。

2. 聚焦话题,精炼话语

论文中要注意避免莫名其妙的措辞和语句,聚焦于研究话题,常识性的语段也需要杜绝,学术话语要地道且精炼。

在阅读文献时要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综述类文章除了分类梳理前人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性,而部分引领性来自于最近的研究发现。如目前语言加工的实验研究采取的最新技术是fMRI,与反应时技术和ERP技术相比,该技术观察到的脑区活动更多,相关研究发现已经推翻了早期的研究结果。

从研究设计到数据收集、分析、结果讨论,每一步都应该具体交代,如采取了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怎么得出来的数据和结果,在这些问题上不能留白让读者自己去脑补。如果缺少这些关键信息,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受到质疑。

1. 语言表达须规范,行文逻辑要严谨

作业提交前应通读几遍,避免低级错误,确保前后表述的逻辑对应。不能想当然。

2.文献综述应细化,主题分类更清晰

文中夹注不宜过多,须按主题进一步细化分类,以便醒目、易读、易懂。要学会做减法。

3. 先临再摹后创新,分层递进见实效

在研读大量权威文献基础上,根据个人研究方向,临摹相关高质量论文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内容与题目需要严格对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得随意删减。

一篇论文只研究一个问题、一个方向,逻辑关系应该为层层递进的,而非平行。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断发现问题并修订之,需要时间和脑力,不能操之过急

谨记吃什么长什么,看什么学什么。一定要看核心期刊而非硕士论文,避免“地沟油”类文献。

1. 搞学术研究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不能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好的输出一定是有足够的高质量的积累作为基础的,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同时也不能只输入不输出,要注意把握节奏。

2. 撰写英语论文,要注意行文规范和论证逻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同步夯实英语基本功,提高英语语言运用水平,不能因为用词不准确影响内容理解,甚至导致误解,更不能论证无力、逻辑混乱、文不对题,避免影响论文整体质量。

摘要切忌假大空,要落到实处,精简凝练。摘要要直接反映出文章核心问题,使人一目了然。

一篇优秀的文章一定是经过重重打磨,不断修改才能达到高水准。文章可以从仿写临摹高水准期刊做起,仿写其中的结构与逻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科研态度。

好的文献给人以启迪,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可靠的视角看待及解决问题,切记避免地沟油式文献。

作为文章的摘要,对于文章的主要研究发现和创新点要清晰明确,切不可假大空,泛泛而谈,不然摘要就没有意义,也会降低文章质量。

2.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厚积才能薄发,有大量输入,才会有内容输出,初始阶段先模仿,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深入的理解和输出;不要过于追求数量,文章要精读。

1. 涉及核心论点,引用的量化数据或其他支撑性数据需从权威专家的文献中得来。

2. 通过有针对性的输入、有条理的内化来保证输出的动力及质量;读完文献,提出的3个问题要在逻辑上递进,由此确保思维紧扣论点;提出论点时,各要素要紧紧相扣;写作时一篇文章瞄准一个核心问题,剔除无关内容,确保核心观点表达明白。

1. 论文要长时间打磨完善

组会中听老师介绍很多次“这是半年前就开始改的论文”,好的论文需要多次修改,从修改中发现不足,不断完善。

2. 多读高质量论文,远离“地沟油”

吃什么长什么,只有读高质量文献才能高质量产出。要远离地沟油文献,不能打着先易后难的旗号读乱七八糟的浅谈初探文章。

从背景落笔写到自己论文的研究聚焦点,要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不要空泛得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选题是第一粒扣子,要聚焦一个具体的问题,不能太宽泛也不能没有研究价值,从小切口入手,找到创新点进行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2.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精炼

论文的摘要需要精心打磨,让读者知道这篇论文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得出来了哪些新结论。这些都要在论文摘要中体现出来,不要没有逻辑的泛泛而谈。

无论学术上的想法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想法存不存在合理的逻辑。如果逻辑合理的话,学术想法就有变为学术结果的可能。但是如果缺乏内在的逻辑,学术想法中的内容就很难联系到一起,也就不容易出结果。

2. 学术结果是一遍一遍改出来的

无论是多么厉害的学术大牛,做的是什么样的研究,都避免不了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只有在不断更改中才能真正的做出结果。

1. 临摹仿写,拓展延伸

没有足够多的输入,输出论文的质量堪忧。结合自身实际,多进行临摹仿写,可以换一个研究对象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研究。

2. 不捉迷藏,不兜圈子

摘要不同于引言,不能欲知详情请看正文分解,不能泛泛而谈,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摘要部分的研究结果占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以上。不要写做了哪些,而是聚焦做出什么成果,有什么新发现。

3. 家国情怀,全球视野

讲好中国故事,现在欠缺的是什么?目前国际关注点是什么?选题从国际语言服务和传播的视角出发,扩展情怀,开拓视野。

论文摘要需要明确告诉读者研究发现和结果,而不是雾里看花捉迷藏。摘要中研究结果要占大比例。

一篇论文需要层层递进,前后对应。研究问题是怎么来的?设计研究方案又如何回答研究问题?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一篇论文要聚焦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并把它说好说深说透。不要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什么都讲,就等于什么都没讲。

修改才是写作的常态。一篇论文不管是格式,语法,还是论文框架甚至题目都要经过多次地修改,这样才能做出好论文。

黄思琦  2022级语言智能与全球治理

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拒绝假大空且无营养的话语的存在,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第二、文章中的句子要做到有理有据,切记不可以让一些句子没有前因后果的“凭空出现”,写句子之前多问问“为什么”。

题目是文章的眼。论文题目并不是文章研究要素的无意义堆积,也不是越繁琐、越复杂越好。相反,题目要以最精炼、最直接、最恰当的方式去概括你的想法,抓住读者的眼球。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词语的选择“差不多”,随便选一个就可以。比如“比较”“对比”,看似这两个似乎“差不多”,但其实差很多,下笔一定要斟酌斟酌再斟酌。

王静怡  2022级语言智能与全球治理

1. 好选题为好文章的开端

选题具有研究意义是文章写作的基础,系好第一粒扣子是后续工作跟进的前提。选题最好着重研究一个问题,最好不要有多个研究要素出现。放弃不值得研究的问题,盯紧精华,吸引读者。

2. 循序渐进是最快的途径

不要一上来就要谈自己的创新,要学会吸收好文献的好观点,认真琢磨其研究方法和设计,清晰地认识每一部分如何进行,经过长期积累,逐渐引入自己的研究对象。

3. 多次反复修改方可成文

文章的初稿的提升空间巨大,需要耐心地不断打磨,逐渐添加丰富内容,紧扣研究主题。注意文章逻辑和语言表达准确简练。

论文标题中的关键词一般是该论文的研究问题,在具体行文中,明确研究问题后应首先将其体现在标题之中,接下来的正文尤其是摘要引言部分要紧紧围绕标题中的研究问题展开。

避免标题出现A&B的形式(相关性研究除外),一篇论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在阅读优质核心期刊文献的基础上,把小问题用精炼的话语研究透彻,切忌蜻蜓点水式研究,避免空泛废话的堆砌,好文献的衡量标准在质不在量。

后一句提出的观点是否是以前文的总结为基础,该观点之后的表述是否是证明其权威性和可行性的?文章前后内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文章的表述要确保逻辑自洽

论文标题里的关键词要在文中凸显出来,相关核心概念要给出界定和阐释,明确研究对象,不能模棱两可。

文章前面提出的要解决问题,在后面中要对应地给出解决方案,前后要一致对应起来,论文内容写作要环环相扣。

说到研究发现,就要直接指出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不足,就要直接指明哪里有不足。表达要直截了当,避免虚晃一枪故弄玄虚的措词。

1. 引言有意义,点穴有原因

引言不只是写研究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背景,梳理前人研究,引出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由大到小,将其穿成一条线;其次,文献综述不只是点出前人研究不足,更重要的是回答为什么,即这些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2. 数据有分析,策略有呼应

Results不是只罗列数据,而是要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它说明了什么或者为何会出现这些数据或者呈现这样的特征,然后so what,这些数据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即落到怎样做的问题上。因此,结果、分析、策略是环环相扣的。

3. 分类有逻辑,行文须衔接

不管是文献综述还是文章内容的分类都要有依据,且各类别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避免重叠,又要避免不能穷尽所有分类;文章中上下章节之间要有过渡,有衔接,如同讲故事,要有前因后果,要有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

1924年,华北平原风声鹤唳,直系首领曹锟获悉奉军向山海关进发,战争一触即发,奉军以空中优势直攻山海关,而直军则在山脊处架起意大利制高射炮,炮火连天中,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

就在距离这场纷乱并不遥远的北京西城,察院胡同23号的一家叶姓古宅依然宁静祥和,这座静谧的“燕京旧家”诞下一女婴,她就是叶嘉莹。

1937年,时任北京南苑临时总指挥赵登禹登上一座黑色轿车,轿车刚刚开到天罗庄附近,一匹死马横亘在道路中央,埋伏在四周的日军枪声顿响,北平沦陷。

就在日军前线指挥官川岸文三郎下令“华北驻屯军”从永定门外的大红门通过时,叶嘉莹从母亲送给她的《词学小丛书》中,看到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那一天的黄昏还没过去,夜幕便已垂垂降临。

1949年,众多达官显贵登上了一座名为“太平轮”的豪华邮轮,包括曾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的王毅、袁世凯之孙袁家艺、著名音乐家吴伯超、蒋经国留俄的好友俞季虞…这座搭载“最后一批乘客”的巨轮,在舟山与满载煤炭的货轮相撞,近千人遇难。

几乎与此同时,叶嘉莹与丈夫赵钟荪在基隆码头登岸,她跟随丈夫的海军部队南下,却一直回忆着临行前顾随先生的赠别,“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

1966年,“满街红绿走旌旗”,十年文革开始。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深夜长廊里响起一阵脚步声,叶嘉莹在台湾历经了近二十年的军事戒严后,前往美国讲学,开始王国维诗词的研究。当时图书馆为她专配一把钥匙,供她在闭馆后工作,“竟有一种感觉,仿佛静安先生(王国维字静安)的精魂就在附近徘徊。”

1978年,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在一间小屋内,透过一盏昏暗的夜灯,在一张契约下按下了18个手印,开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揭开。

正是在这一年,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学校需要教师,一天傍晚,她坐在窗前写信,然后穿过一片树林将信寄出,信写给国家教委,她请愿回国教书。

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有“寒衣处处催刀尺”之语,似乎错的并非凛凛秋风,而是身上的瑟瑟寒衣。

个人在苍茫的历史中,更有一种夸张的变形,生命在其中变得更慢,更悠长,几乎犹如默片电影,它因携带着遥远的音节与古韵,继而整整衣襟,从容地面对命运的一切掠夺与馈赠。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在叶嘉莹迄今将近百年的生命历程,时代的波谲云诡翻腾,那些扑面而来的浪潮,她时而侥幸避过,时而直面而上,于是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它变得更宏大了,几乎成为哲学命题。

闻一多曾在评价《春江花月夜》时如此说道,“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雾坛,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

叶嘉莹的诗词世界也如同这样的宇宙时空,它带着辽远的历史与巧合走向我们,其声悠扬,犹如远海之上的蓝鲸,洞察着某种更为深远的意义与由此而鸣的余音。

在一个视觉时代,叶嘉莹九十多年的人生以及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面目或许需要用更生动的方式留下痕迹,它是一种优雅的回旋,回到过去的古诗词,回到曾经的旧时代,但它面向的则是久远的未来,某一个更想被探求的未来时刻。

于近日上映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或许承载这一使命,从《他们在岛屿写作》出发的导演陈传兴,记录下了叶嘉莹在面对古诗词这一“永恒的神奇”时的微笑与记忆。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海报

当叶先生从大时代的大变故中穿梭而来走近我们,一生之中十个微小的片段被攫取,我们试图揭示由诗词相伴的一生中,她那些惊险却微妙的回忆。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但叶嘉莹的祖先不是满族旗人,而是蒙古族旗人。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其祖先部落的祖先居住在叶赫河畔。

叶赫河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河畔坐落着著名的 叶赫古城 ,是明代 海西女真 四部的 叶赫部 发源地。我们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氏族与叶赫那拉氏关系密切, 努尔哈赤 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 皇太极 便是叶赫那拉氏( 孟古 )所生。

白先勇评价叶先生身上拥有一种“天生的华丽”,笑称可能和她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有关系。2002年,叶嘉莹在席慕容的陪同下,前往叶赫古城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

叶嘉莹与白先勇在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南开专场

曾经的木石结构城垣已不复存在,顺北墙而去,有一道豁口,是古城北门。登高后城内瓦砾遍地,破碎的 瓦当 和雕砖俯拾即是,叶赫那拉氏族中最声明显著的人物是慈禧,但这一支氏族的光辉历史如今也早已落下帷幕,但其中依然闪着光的词人,留在这世间。

在申明秀的一篇文章里记述了有关中国文人雅士关于别号的小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便会给自己起名字之外的别称,比如“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别号在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 陈洪绶 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叶嘉莹的伯父是叶嘉莹的诗词启蒙人,她的第一首诗、第一个联语是由伯父指导下写就。伯父曾给叶嘉莹讲述清代词人陈维崧,他的诗歌“词采瑰玮”,曾被誉为“江左凤凰”,他也是词人中写词最多的人,别号“迦陵”。

后来顾随先生要把叶嘉莹的习作拿去发表,询问叶嘉莹的笔名或别号。叶嘉莹想起伯父所讲的“迦陵”,觉得这两字和“嘉莹”声音相近,于是就用“迦陵”做了自己的别号。

叶嘉莹曾在《红蕖留梦》谈到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古往今来的那些诗人,最愿意和谁做朋友?

她这么回答:“我说还是稼轩。因为像杜甫这个人,他的诗忠爱缠绵,很了不起,可是这个人好像古板一点;李商隐诗我一直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我可以欣赏,但是李商隐这个人又太忧郁了一点; 所以想来想去辛弃疾这个人不但词写得好,而且这个人在生活上也是个很有情趣、很有办法的人。 你看他写的词里面,他所居住的地方,要栽什么花啊,种什么树啊,什么地方盖房子,什么地方开窗子都安排得多好! 我当然愿意跟稼轩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 ”

庭院文化在中国文化及建筑史中都有着重要影响,日本学者武田雅哉曾在《构造另一个宇宙》中论述中式庭院里的洞门、石阶等各种细节里所蕴含的宇宙观,“‘地穴’是连接现实世界和另一个遥远世界的通路,尽管在人类世界,这两个时空相隔甚远,不过只要穿过连接彼此的通路,移动上必经的空间和必费的时间就能一并缩减。对现实世界而言,彼端空间为‘异界’,因此在意义上,‘洞门’和那通往桃源乡的洞窟相同。”

叶嘉莹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庭院宁静安详,蕴含着中国诗词的意境,她的诗情便是在这座富有韵味的庭院中孕育而成。可以想象,童年时期的那些雅致宁静的庭院别景,也会在而后的漫长岁月里酝酿成其诗词里的片片竹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一节点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历史。

七七事变的前后,中国文人甚至一度影响了当时的抗日格局,当时正在济南任教的老舍,受到了时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冯玉祥的邀请,离开妻子儿女南下武汉,开始筹建“文协”。

而曾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读研,在哥大哲学系师从杜威的胡适,于1938年出任当时国民政府的驻美大使,向美国当局阐明孤立主义的危害及中美利害关系,为美国后期加入同盟国厘清障碍。

当时的叶嘉莹正值豆蔻年华,这一动荡历史同样对其个人生活影响巨大,她本家世显赫,曾祖父为“佐领”,伯父是中医,父亲任职于航空署。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辗转全国,母亲在叶嘉莹考上大学之际亡故。

母亲的离世对叶嘉莹的打击巨大,当时年仅18岁的叶嘉莹连写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顾随是中国著名的文论大家,除了众多诗词、散文著作外,他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 燕京大学 、辅仁大学、中法大学、 中国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 中国古代文学 ,其弟子很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红学泰斗”周汝昌及叶嘉莹。

顾随先生在叶嘉莹大二时,教授她唐宋诗课程,从此和叶嘉莹开始了六年的师生缘。在从大学毕业之后,叶嘉莹还经常赶往辅仁大学或中国大学旁听顾随先生的课。

顾随对叶嘉莹也有很高的期望,1946年,顾随在写给她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

叶嘉莹在《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中如此回应,“顾先生不希望我只做一个唯唯诺诺的能够遵守师说的弟子而已,而希望我如同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那样,能够‘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而后在叶嘉莹终于回国后,同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共同整理了当年的听课笔记,将之誊录出版,以传承和发扬顾随先生的学说。

“白色恐怖”一词起源于法国大革命,而它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俄国共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宣传中。一九一七年后的俄国内战中,反共的俄国“白军 ” 与布尔什维克的“红军”相对,当时的布尔什维克使用“白色恐怖”来形容白军的残暴。

1948年,叶嘉莹与丈夫南下抵台,而后,她经历了长久的军事戒严期,国民党开始在岛内全面肃清共产主义和左翼文人。

据记载,戒严时期,台湾军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达29,407件,无辜受难者约达14万人。然而,据司法院透露,政治案件达6、7万件,如以每案平均三人计算,受军事审判的政治受难人,应当在20万人以上。

1949年夏天,叶嘉莹的长女言言出生,同年12月,丈夫被捕入狱。1950年夏,叶嘉莹所任教的彰化女中,有六位老师被捕,叶嘉莹也在其中,当时不满周岁的女儿一并关押。不久获释,却失去了教职。

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描述当时的情景:“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纪录片团队于台北采访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叶先生学生)

少年时代开始,叶嘉莹就经历了时代动荡、战争烽火、家道变迁,随后又远迁台湾,又接连遭遇含冤入狱、生活窘迫各种困境,彼时叶嘉莹才27岁。

1954年,叶嘉莹进入台湾大学执教,得以重回她最爱的古典诗词世界。当时,为了教学、也为了调解台湾旧体诗人与现代诗人之间的争论,她完成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这也成为她此后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在此次的纪录片中,《秋兴八首》组曲成为了片中另一条隐含的叙事线,搭建了属于中国诗词意境的另一空间。

1966年,叶嘉莹前往哈佛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开始了用英文教授中国古诗词的历程,1968年再度返台,而后又一次离台赴美,却因为签证问题留在温哥华,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76年3月,结婚不足三年的大女儿和大女婿,给了52岁的叶嘉莹再一次打击。葬礼结束后,她写下《哭女诗十首》:“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曾说,“我是在苦难之中成长起来的,而伴随着我的苦难,给我理想,给我力量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诗歌。”

陈传兴导演与谢琰施淑仪伉俪,于温哥华

1978年,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有着史无前例的时代意义,这种转折也渗透进个人的生活,甚至包括远在加拿大的叶嘉莹。

就是在这一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大陆学校需要教师,继而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请愿回国教书,自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也不要任何报酬。

叶嘉莹还记得写好申请信的那个下午,寄信时正是黄昏时分。她看到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的光影,更加坚定了归国的决心。

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其去往北京大学。不久之后,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以师生情谊坚持邀请叶嘉莹去南开大学任教。

于是,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三十余年的书生报国路。

1979年,叶嘉莹应李霁野先生的邀请前往南开大学,开始讲授“汉魏六朝诗”。

据《时代人物》相关采访记述,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从香港买了一件蓝色的中式人民装。学生们回忆,她讲课从来不拿讲稿,而是随讲随写,这个习惯像极了她的恩师顾随先生。

她常在黑板上大段大段写下文句,从右向左,竖排繁体,写了又擦,擦了再写。因为皮肤过敏,叶嘉莹的手常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所以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每次上讲台,叶嘉莹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期间也很少喝水。

每到她的课堂,不仅中文系,外系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都来听讲,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学校而后要求学生凭听课证进入,外校的学生便用萝卜仿造了“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图章,假造听课证,想蒙混进入叶嘉莹的课堂。

除了教课,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顾随的名义设立“驼庵”奖学金。2018年,叶嘉莹为南开大学捐赠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用以支持研究古典诗词文化。

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墙壁上,有一首叶嘉莹写就的词,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诗情描绘:

一世多艰,寸心如冰,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渺姑初识真仙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叶嘉莹在探讨朱彝尊的词作时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指在约束和收敛中保持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坚持,其形虽“弱”,却蕴含着“德”之操守。

弱德所真正体现的不仅是中国诗词的微妙美感,是中国传统士人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是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女性主义,她曾自称是“穿裙子的士”,却拥有比所谓士大夫更多一分的孤绝与坚持。

当她说到自己的回归与抱负,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这不仅是一种归乡,更是一种女性意识的确认与回归,“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我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我去美国、去加拿大都是迫不得已。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

她曾经深情地说过,“我说‘老去余年更几多’,我还不知道能活几年,也许旦夕之间的事情,我就教大家吟诗,我觉得这个要把它传下去。所以剩将余世付吟哦,我说遥天如有蓝鲸在。

沈先生说的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留下来,就是这样。”

编辑 | 徐鹏远、杏花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键词必须是摘要里面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