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住建局领导班子建设总部大厦是干啥的?

主动适应新常态 全力构筑新优势 

加快推进龙湾赶超发展新进程

这次区委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总结2014年工作,研究部署2015年任务,审议通过《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龙湾建设的意见》。下面,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做报告。

一、新常态下推进龙湾赶超发展的实践和成效

2014年是龙湾建区30周年,也是全区上下适应新常态、推进赶超发展的攻坚之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三联四推五提升”活动为总抓手,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龙湾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91亿元,同比增长8.0%;规上工业总产值464.98亿元,同比增长5.8%;财政总收入38.8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73亿元,同比增长8.3%;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同比增长5.8%;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1亿元,同比增长11.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5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5元,同比分别增长9.0%、10.3%。

(一)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坚持实效与特色并举,圆满完成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广大党员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深入推进整改落实和22项专项整治,全面清理超标超配公车、超标办公用房,“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以上。深入开展“红色细胞工程”“五星争创”活动,11个软弱涣散村(居)党组织全部完成整转,建成首批16个村民中心,建立党内关爱机制,成立区民情处置中心,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开展建区3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打造“龙湾问政”网络平台,舆论氛围更加浓厚。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新居民党外人士联谊会,统战工作取得新成效。深化“清廉龙湾”建设,推行“技防+人查”正风肃纪组合拳,率先实行审计项目警示谈话机制,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试点,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控险保稳促调为主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力防控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全面落实助企强工系列政策,建立驻企服务和政银企协调常态化机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持续扩大有效投资,预计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62.43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限上工业投资60.29亿元,同比增长53.2%;实际到位内资58.36亿元、外资175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2%、9.35%。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政策,高新区城投债顺利发行,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246.20公顷,累计清理转而未供土地299.13公顷,落实建设用海指标575.27公顷。持续推进工业建设,开工建设小微园5个,总供地53.39公顷,空港新区6个项目建成投产、31个项目开工。持续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时尚产业,激光与光电创新园、电子商务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发展,白鹿堡葡萄酒城等时尚平台开业运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温州国际机电城、温州金属现代物流中心、青山控股集团总部大楼等项目加快建设,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永昌堡通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验收;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力度加大,完成“个转企”815家、“规下转规上”55家、“限下转限上”41家、企业股改32家,推动“机器换人”项目57个;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雅林现代农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验收。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创成省创新型试点城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申报“国千”14人,入选“省千”5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跃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三)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坚持规划引领,基本完成温州高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城市中心区空间战略规划和空港新区概念性规划,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狠抓重点区块建设,高新区核心区块城市更新有序实施,中兴大道及综合管廊工程、排污管网改造工程等加快推进;城市中心区加快建设瑶溪南片、龙水北片等城区道路网,基本建成中心区农贸市场、人才公寓一期工程、F地块大型地下停车场等项目,加快实施区规划展示馆、区便民服务中心等项目;空港新区基本建成覆盖滨海工业园和永兴南园的道路网。狠抓交通治堵,330国道龙湾段、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等工程进展顺利,环山北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建设扎实推进,市域铁路S1线政策处理工作全市领先。有序推进征管工作,实施房屋征收项目19个,完成征收面积13.05万平方米。统筹推进电力、通讯、排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率先启动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智慧城市展示中心正式开馆。

(四)以“五水共治”为抓手,区域环境明显改观。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实施三级“河长制”,消灭了垃圾河,整治验收黑臭河86条112.75公里,建成东片防洪一期等工程,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深化“三改一拆”工作,开工建设永中东林三期等城中村改造工程,旧厂房、旧住宅区改造和拆违工作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强势推进永中中心工业区等重点区块环境综合整治,深化五大行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合成革行业生产线削减35.4%。狠抓“四边三化”、园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新增绿地109.04公顷、绿道16公里。深入开展“六城联创”,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技术评估,创成省级示范文明城区。

(五)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各项改革初见成效。紧紧扭住改革重点,健全改革工作机制,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完善龙湾区(高新区)“政区合一”管理体制,高新区工作格局进一步优化。扎实推进“四单一网”建设,健全联合审批等高效审批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三公”经费网上申报制度,政府治理水平得到提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大力开展商事登记改革,稳步推进企业股改和上市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加快建设,被农业部授予“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称号。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建“龙湾好人”关怀帮扶机制,社会资本办医办学改革和民政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深化党建、纪检等体制改革,推行领导干部实绩记实和公示公议制度,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三转”,启动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六)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加大民生投入,“十大民生实事”成效明显。推进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和“美丽学校”建设,区域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创成省级卫生强区和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化礼堂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十五届省运会创历届最好成绩。建立全市首个“医养一体”机构,构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生活补助待遇,社保提质扩面进程加快。人口和计生工作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成省级红十字工作示范区。深入推进“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成为全省首个提前并超额完成的县(市、区)。开展“同心同行·共建和谐”试点工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化“警灯工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发案、“两抢”案件均同比实现下降。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创成省级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深化“三知一包”网格精细化管理,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人民调解、流动人口管理、劳资纠纷化解、社区矫正等工作,有望实现平安大区“二次夺鼎”。

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区人大、政府、政协以上率下破解工作难题,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老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慈善、红十字、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管武装、档案、史志、人防、港澳台侨和外事等工作得到加强,凝心聚力、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龙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有效投资后劲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尚未根本缓解,稳定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二是产业转型基础较为薄弱,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工作有待加强,加快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有待完善,“五水共治”、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仍需加大,“六城联创”长效机制还需健全,提升区域环境和形象压力较大;四是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隐患仍然较多,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较大;五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整治“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仍需完善,从严治党压力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新常态下推进龙湾赶超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明确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围绕新常态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适应新常态指明了方向。对龙湾而言,新常态既带来了新挑战,也蕴含着新机遇,更提出了新要求。

(一)适应新常态,我们必须应对“四大挑战”。一是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挑战。2008—2013年6年间龙湾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2%,比此前6年(2002—2007年)年均增长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呈现明显换挡回落的态势。2015年宏观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龙湾区仍处在局部金融风波化解期,保持区域经济中高速增长挑战巨大。二是创新动能不足带来的挑战。长期以来,龙湾区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等传统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企业比重偏低、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投资结构不够优化,创新对龙湾区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还不明显。三是环境约束强化带来的挑战。当前,龙湾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及“低小散”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环境治理对经济转型的倒逼力度持续加大。四是支出刚性增长带来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待培育,财政收入增长不再具有原有增速的财源基础,但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资金平衡压力加大。加上国务院新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融资行为,这对地方政府投融资以及保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适应新常态,我们必须发挥“四大优势”。一是高新平台优势。在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新引擎的大背景下,龙湾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具备独有的政策和平台优势。随着高新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吸引创新机构、才智资源、高新企业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龙湾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城市战略优势。新一轮修编的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双核双中心”的城市架构,将龙湾定位为温州城市东部的组团中心,对龙湾区发展赋予了更高目标。随着温州龙湾机场上升为一级口岸,市域铁路S1线、机场T2航站楼等工程的加快建设,加上城市中心区人气商机日益显现,空港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龙湾的新型城市化迎来了厚积薄发的重要节点。三是企业家群体优势。龙湾作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最大的优势在民营企业家。约有10万龙湾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经商,担任异地温州商会副会长以上的有350多人,自主创业主体3万多个,投资总额在1500亿元以上。随着温商回归工程的深入实施,在外龙湾人回乡发展的意愿增强,这将成为推动龙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干部团队优势。近年来,龙湾区把齐心协力干事创业摆在重要位置,开展了“四到底三促进”“三联四推五提升”等活动,构建了责任明确、奖惩严明的考核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连续三年获得全市考绩优秀奖,这些都为我们适应新常态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适应新常态,我们必须把握“四大要求”。一是注重凝聚共识。适应新常态,凝聚共识是前提。要增强应对变化的自信心。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新常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紧密结合龙湾实际,正确对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保持定力、冷静应对。要增强主动作为的进取心。克服面对经济增速回落“无所作为”的心态,瞄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靶点”,精准发力,做到调速不减质、量增质更优。要增强抢抓机遇的责任心。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时不我待的效率意识、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问题导向,抢抓发展机遇,争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棋局中赢得先机。二是注重加快转型。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型是根本。要加快产业转型。按照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大力发展高效产业,加快打造高效经济。要加快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增强信心,在“三转一市”“四换三名”“退二进三”中发挥主体作用,加快企业治理结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营销模式转型,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市场转型。充分利用内外龙湾人营销网络,积极推进内外龙湾人互动发展,再创龙湾市场发展新优势。要加快城市转型。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集聚集约,突出创新功能、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要加快社会转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注重培育动力。适应新常态,培育动力是支撑。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创新创业创优的发展之路。要强化改革促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审批权限、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一切制约龙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强化投资拉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设推进一批带动力强、投资体量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让重大项目释放出龙头带动效应。要强化开放推动。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重点加强对韩、对台贸易,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强化文化带动。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提炼区域文化内核,弘扬法治文化、信用文化等先进文化,使文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四是注重提升质量。适应新常态,提升质量是目标。要实施生态化战略。按照“两美”建设总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治水治气治污,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实施都市化战略。抢抓温州城市东移机遇,发挥龙湾沿海沿江、立体交通的独特优势,着力强功能、提品位、优形象,加快打造温州城市东部组团中心。要实施信息化战略。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催化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产业信息化水平。要实施时尚化战略。坚持品质、品牌、品位“三品”相结合,建设时尚产业制造、时尚要素流通、时尚消费等三大板块,全力打造“时尚活力新区”。要实施国际化战略。依托龙湾空港海港优势,加大对外贸易力度,实现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转口贸易一齐上,主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新常态下推进龙湾赶超发展的任务和举措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实施“五化战略”、深化“十大举措”、努力开创新常态下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的工作要求,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环境倒逼转型,以法治优化治理,以民生维护和谐,以作风强化保障,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龙湾赶超发展新进程。

建议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7.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5%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以上;R&D经费支出增长17%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2015年要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综合施策,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确保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夯实基础。

一是全力控风险。健全政银企法协调机制,落实稳定金融秩序八项机制,打好风险防控化解“组合拳”,持续推进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力争重点风险企业基本化解完毕。推进重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坚决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加快建设“信用龙湾”。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形势研判,完善常态化企业联系帮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政策资源、政府服务向实体经济集聚。

二是全力优投资。按照“适开工、保续建,重民生、调结构”的要求,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以上。紧盯工业项目建设,开展“机器换人、强工增效”行动,确保实现限上工业投资68亿元。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探索PPP等股权性融资建设模式,持续推进低效土地再开发、土地清理和围垦工作,切实强化资金和用地保障。坚持引温商、招央企、选外资三管齐下,确保全年引进内资55亿元、外资6000万美元。深入实施龙商回归工程,组建精干专业小组精准发力,推动“贸易回归”“总部回归”“项目回归”。

三是全力扩消费。规划建设“时尚商圈”,积极引导时尚消费、时尚产业集聚,做强白鹿堡葡萄酒城等时尚消费平台。发挥万达城市综合体的辐射带动力,推进罗东街等传统商圈提升,加快打造时尚消费板块。建设时尚文创园、塘河旅游走廊等项目,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月光经济”。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经济。认真落实外贸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措施,组织企业参与境外重点展会,帮助开拓国际市场。

(二)提质增效,着力加速转型升级。全面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以平台建设促集聚。充分发挥“政区合一”体制机制优势,集中全区力量,整合政策资源,全面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步伐。围绕建设“创新型特色高新园区”的目标,大力发展“时尚经济、研发经济、总部经济、信息经济”,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核心区、科技创新示范区、时尚之都发展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优化各区块产业布局,强化高新区核心区块科研孵化功能、空港新区产业集聚功能、城市中心区商务总部功能,启动温州工业园有机更新,形成联动发展的产业平台。在做强大平台的同时,加快推进小微园建设,严把入园企业质量,推动小微企业集聚提升。

二是以产业调整优结构。把传统产业提升作为立身之本,深化“四换三名”“三转一市”工作,加大重点区域传统产业疏导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阀门、特种不锈钢、食药机械等行业转型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作为长远之策,做大做强激光与光电、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重点企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所在,加快推进机场航空总部大楼等总部楼宇项目、温州国际机电城等商贸平台、温州金属现代物流中心等专业市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把网络经济作为“一号新产业”,依托电商产业园、电商联盟等集聚平台,发挥龙湾网联会作用,提升电商产业规模。把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农业园等资源,打造特色乡村一日游等品牌,促进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三是以创新要素强保障。以创新型试点城区为载体,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强化与北航温州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先进技术与龙湾区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加快人才特区建设,构建高端人才信息库,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做好拟挂牌、上市企业储备工作,积极引入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满足企业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提升内涵,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围绕打造温州城市东部组团中心的目标,实行规划、建设、管理“三轮驱动”,实现城市发展从硬件建设向内涵提升转变。

一是加快重点区块建设。积极对接全市总体规划,做好与经开区、生态园、瓯江口等区域的规划衔接,进一步完善各区块规划,确保实现规划全覆盖。高新区核心区块要按照打造产城融合核心区的定位,强化旧村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完善研发、商贸、文化等服务功能,凸显科技新城形象。空港新区要按照“一区一港一城”(临空高科技示范区、国际航空商务港和温州生态新东城)的定位,完成永兴南北园及滨海工业园道路网建设,增强社会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全面提升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的承载力。城市中心区要按照打造中央活力区的定位,加快瑶南片配套建设,加速瑶北片整体开发,促进旧城融合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业态、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态,建成区规划展示馆、科技创新大楼、民防应急指挥中心等配套设施和建设大厦等总部大楼,不断拓展城市空间,集聚商气人气。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330国道龙湾段、瓯江路东延、环山北路、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南口大桥南接线主体工程,加大打卡口力度,逐步实现城市道路连线成网、内联外畅。加快推进公交、社区巴士、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打造交通“微循环”。狠抓防洪、排涝、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推进温州奥体中心等项目建设,重视市域铁路S1线周边区块开发与建设,提升城区承载能力。

三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建成智慧龙湾综合运行与协调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两化”融合,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打造云制造平台。发挥智慧民情处置中心作用,构建高效、便捷的民情处置系统。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都市生活智慧化。

(四)治管齐抓,着力打造宜居环境。围绕建设美丽龙湾的目标,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城联创”为重点,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确保区域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深入推进治水治气治污。全力抓好“五水共治”工作,整治黑臭河39条,巩固黑臭河整治成果,实现河道长效化管理。狠抓“五水共治”项目建设,加快排污管网、平原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建成东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狠抓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合成革行业生产线累计削减50%以上。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等专项整治,持续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坚持“零容忍、严打击、重处罚”,依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拆违治乱,深入开展“无违建”创建,进一步健全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拆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启动永中朱垟等城中村改造项目,继续抓好永中龙水北片等续建项目,加快签约拆旧工作,组织实施房屋征收市场化改革试点工作,加大旧住宅、旧厂房改造力度。继续抓好“两无三化”“四边三化”工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千百工程”,加快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和精品村。狠抓温州高速东进城口整治,配合推进三垟湿地公园、滨江商务区建设,打造靓丽城市景观。

三是深入推进“六城联创”。全力攻坚“六城联创”,抓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确保通过考核验收。注重机制建设,完善村级保洁等长效机制,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巩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继续抓好森林城市建设,新增绿地70公顷,新建滨水公园7个。

(五)依法治理,着力建设“法治龙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是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全面落实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各项工作。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四单一网”工作,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依法科学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健全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公正廉洁司法,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办案质量。推进“阳光司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

三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落实法治惠民举措,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方式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加强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六)注重民生,着力提升幸福指数。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美丽学校”建设质量,大力推进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力争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区第一人民医院迁扩建等工程建设,努力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加大双拥工作力度,发挥“双拥模范城区”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全民社保登记,加快社保城乡一体化。

二是打造群众精神家园。发挥“龙湾好人”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德暖龙湾”品牌建设。启动区综合博物馆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文艺精品创作,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培育红连文化创意园二期等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网格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一网兼容”社会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扎实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完善立体式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防范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打造无欠薪龙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监管力度,严防“一票否决”事项的发生,力争实现平安大区“七连创”。

四、新常态下推进龙湾赶超发展的根本保障

适应新常态、实现赶超发展,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不动摇,以改革创新精神常抓党建不放松、凝心聚力谋转型,为加快龙湾赶超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牢固树立持续整改、长期整改的思想,狠抓“两方案一计划”的落实,扎实推进专项整治,实行整改销号制,确保改彻底改到位。注重源头治理,建立一批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严格制度执行,扎紧扎密制度笼子。区委常委会要带头整改问题、带头优化作风,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二)持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把2015年作为深化改革攻坚年,以深化党建工作体制改革为导向,扎实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预算管理制度、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机制等改革,抓好龙湾承担的全国和省、市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把试点抓成示范,打造一批体现龙湾特色的改革品牌。鼓励各条线自主申报一两项突破性改革内容,争取列入省级以上“改革清单”。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

(三)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学而不信、学而不化、学而不用的问题。树立政权、阵地意识,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管好用好网络舆论和对外宣传“两大舆论场”,不断传播正能量。聚焦中心工作,发挥《今日龙湾》等宣传平台作用,为推进重点工作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四)全力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干部选拔任用流程,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深化领导干部实绩记实和公示公议制度,全过程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坚持目标定位、考绩激励、督查倒逼,组织干部一线练兵,组团攻坚,着力提升干部战斗力和执行力。探索实施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强化退二线干部管理,着力消化超职数配备干部,推动机构改革整合,促进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五)不断夯实党的基层基础。深化“红色细胞工程”“五星争创”等工作,抓好村民中心建设和后进村整转,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大党内关爱力度,狠抓村级组织带头人建设,推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和“党性体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建信息化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率。深化党建示范群创建,打造“两新”党建品牌。

(六)凝聚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的作用,筑牢“同心同向同行”的思想基础。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系交友,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深化对台交流工作,拓展海外联络联谊,积极搭建龙湾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扎实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工作,努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七)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探索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倒逼、倒查机制,促进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惩贪腐、纠“四风”,加大执纪监督、公开曝光力度,强化“不敢腐”的社会氛围。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全面推行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工作,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化,着力打造“不能腐”的制度环境。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律意识,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同志们,适应新常态、构筑新优势、推动新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创先争优,为加快推进龙湾赶超发展新进程而不懈奋斗!

    Q1: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在北京市丰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36号3幢10层1011室。

    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425765,企业法人孟兆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非证券业务的投资管理、咨询。(不得从事下列业务:1、发放贷款;2、公开交易证券类投资或金融衍生品交易;3、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4、对除被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提供担保。)(“1、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2、不得公开开展证券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3、不得发放贷款;4、不得对所投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5、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510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外投资5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北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Q2:总部在北京的基金公司都有哪些?

    注册城市为北京的全部基金公司
    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7号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南楼3层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0号首钢国际大厦10层
    东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28号盈泰商务中心2号楼16层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188号鸿安国际商务大厦
    华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6号国际投资大厦C座15层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空港工业区A区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9号富凯大厦B座18层

    Q3:北国投(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么样?

    北国投(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是在北京市海淀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906-14。

    北国投(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56779C,企业法人刘广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国投(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股权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财务咨询(不得从事代理记账)。(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105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国投(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Q4:上海北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怎么样?

    上海北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是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蒲州街道兰江路188号B幢1012室-359。

    上海北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ATJL5T,企业法人黄超,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上海北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股权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未经金融等监管部门批准,不得从事向公众融资存款、融资担保、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上海北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Q5:北京北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北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由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投资控股,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4号九层

    Q6:有谁知道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怎么样?另外他的分公司北京北广集团好吗?

    你说的北广集团是传媒还是北广电子?
    我给你找了这三个公司的简介和主页,你看一下吧.据我了解还是北广传媒猛一些,祝你工作顺利,加油:)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cn/)是北京市国资委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重点骨干企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投资控股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13亿人民币;总资产391亿人民币;净资产103亿人民币,其中电控权益/)
    2003年11月,由原北广电子集团、北京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制造厂、北京北电科林有限公司三家广电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组整合为北京北广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均是在广电行业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在广播电视领域各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独特的产业优势,重组后,在现有的广电产业链上,拥有了从无线到有线,从演播室到终端设备的全线产品,射频技术优势得到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的跟踪和研究力量得到加强。
    新组建的北广集团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开发能力、生产规模、销售渠道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优化,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较早通过了ISO版质量体系认证;并在企业内建立了CIMS管理平台,荣获了科技部颁发的“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称号;广播电视发射机等各类产品取得国家广电总局、无委会等机构颁发的相关生产证、入网证,并多次被认定为“北京名牌产品”。公司设有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人员500余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50人,教授级高工12人,享受津贴的技术专家11人。主要产品领域涉及无线发射设备及配套产品、有线电视网络产品、电视转播车及广播电视演播系统、应用电视设备、录象机和摄录一体机(与JVC合资)、数字机顶盒、天线与铁塔设备、无线通讯设备、雷达显示设备以及强大的系统集成技术和能力。
    重组后的北广集团总资产达到16亿元,净资产11亿元,拥有北京JVC、北京迈可林等多个合资企业。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产品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远销欧、美、非、东南亚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公司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好评。
    北京北广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着“诚信为本、互惠互利”的原则,愿以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军方以及部门进行真诚合作,并热忱欢迎各界新老朋友前来参观、考察和洽谈业务!
    北广传媒集团(简称“北广传媒”.cn/)是北京地区一家大型传媒文化企业,隶属北京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成立于2001年5月28日,其前身为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北广传媒的成立,是北京广播影视业集团化、产业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北广传媒集团的战略定位:通过搭建地面数字播出与有线网络传输两个网络运营平台、形成内容集成与服务集成两项核心业务集成,成为专注于细分市场上一流的网络和平台运营商,并迅速发展为一个媒体主业形态突出、产业链条完整、跨地域拓展、国际化程度较高、汇聚一批国内知名媒体品牌的大型媒体产业集团。
    1、有线网络传输及增值业务集群:包括以歌华有线的有线网络资源为基础的网络传输及增值业务。歌华有线成功上市并率先在全国实现一市一网,为北广传媒信源传输网络化、数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城区双向网改造已基本完成,覆盖用户330万,注册收费用户286万户,形成64套数字电视节目传输的能力。歌华有线还利用技术创新,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在宽带增值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宽带接入用户已超过2万户。在银行代收体系、客户服务体系、网络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也为数字电视的全面运营创造了良好的服务平台。通过基础网络的建设和双向改造,预计到2008年,可传输的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将达到100套,同时还可提供相关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宽带接入以及数据传输等增值业务。
    数字电视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结合点,将为北京提供一条最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北京最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到2008年,数字广播电视用户将达到300万。北广传媒目前拥有付费频道23个,已经开播22个,其中自办12个,集成11个。与中央电台、天津电视台等4家单位合作组建了鼎视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中央节目平台的开办主体,于2005年8月通过了总局的各项验收。
    2、无线网络传输及新媒体业务集群: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北京六环路以内的数字移动单频网络,并形成基于该地面数字移动网络运营平台上的新媒体业务,包括以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电视已经完成第一批5000公交车的安装,日覆盖受众400万人;出租车移动电视已签约近3万辆出租车,实际已安装5000辆车;楼宇电视已在医院、银行、机构等场所安装5000个视频终端,初步形成跨行业、覆盖市区重点区域公共场所的规模化联播网,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将达到1万个终端的安装规模;地铁电视已经开始在13号线一列车试播,年内将实施地铁1、2号线、城铁13号线和八通线的地铁电视系统建设;手机电视业务也正在积极筹备中,年底前完成试商用工作。
    到2008年,北广传媒将形成涵盖公交移动电视、出租车移动电视、地铁移动电视、小轿车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和手持终端相结合的北京移动电视传输网络平台。
    3、内容生产集群。包括以紫禁城、中北、北艺、北广传媒影视公司为组成部分的内容生产业务。北广传媒充分利用已有的节目资源优势和制作优势,改革现有内容制作体制,提升内容制作的产业化水平和盈利水平,充分研究市场需求,扩大内容产品的制作范围,面向多平台、多通路,提供依据媒体形态定制的节目内容。北广传媒将加快与国内宽带网运营商的合作步伐,开发多种类的视音频产品,为各类数字媒体平台和户外媒体平台提供内容产品,稳步扩大市场份额。
    4、相关文化业务集群。包括以歌华文化集团为代表的文化、户外广告、报刊出版、科技与非广电传媒业务。北广传媒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将充分依托歌华文化集团,做大做响歌华的文化品牌,走“大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最终形成集大型活动、文化会展、娱乐、教育、体育、旅游为一体的环状产业链条,逐步建立三个中心:以中华世纪坛为平台的文化中心(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娱乐演艺);以华北大酒店为平台的传播中心(影视积木交易服务、广告经营、艺术教育培训、音像制作发行);以歌华(正阳)大厦为平台的科技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孵化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湾大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