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主业是体面副业是赚钱与副业的关系?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服装企业如何处理好主业和副业的关系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5-11-08, 作者: 艾浪滔, 访问人数: 2145
  在多元化盛行的今天,做大的服装企业主们往往已经不满足于单一产业的成就,在服装产品获得成功以后,多会选择发展副业,向其它品类或行业拓展。  
  现时服装企业主业与副业的关系一般会出现有四种情况:
  一、主业、副业相关联,副业为服装相关产品。
  比如说,做西装的企业成功了,产品逐渐延伸到牛仔、女装、童装、鞋子等产品。西装仍然是主业,其它产品为副业。
  又如做裤子的延伸到休闲,做内衣的延伸到袜子,做羽绒服的延伸到羊毛衫等等。
  二、主业与副业不相干,跨度大,副业为非服装行业。
  比如宁波杉杉,在服装产业成功后,进入到了地产、医药、能源等产业。
  这类副业操作模式也许完全不同于服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等也许完全不同。
  三、外销型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内销型企业拓展外销市场。内外销的产品基本是类似的,但各有所侧重。于是形成了外销为主业,内销为副业或者内销为主业,外销为副业的状况。
  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这类企业多为合理利用公司产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主副业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地域性带来的产品间的差异。外销的产品尺码、风格、色彩等往往和内销产品有很大不同。
  四、主业稳定以后,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发展副业。
  有些企业做大以后,会逐渐向原材料系统发展、比如介入印染、织布、服装辅料等。而有的企业则往下游发展,介入流通渠道、终端经营等。
  通常,服装企业既然有了副业,肯定是希望副业也能有所发展。如果把主业比做鱼,副业比做熊掌,企业主们当然都会希望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而不是顾此失彼。那么,如何来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兼得呢?  
  一、以企业发展为核心,给主业、副业明确定位
  有了副业以后,主业的定位更加要清晰,在原来的基础上要进行战略的调整。两条腿走路和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肯定不同。
  不管主业、副业产品是采用同一品牌战略,还是多品牌战略,“企业品牌”才是主业副业共同的核心。主业和副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企业整体的发展。所以,要围绕“企业发展”这个核心,来明确主业、副业的战略定位,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让主业、副业扮演各自合适的角色。  
  比如说:有的企业其主业赚的是吆喝,而副业赚的才是真正的银子。主业规模看上去很大,但赢利状况却不一定会很理想,主业创造的是品牌,打的是名声,树的是形象,主业带来的虽然不是白花花的银子,但贡献的却是品牌的无形资产。而副业会给企业创造利润,促进公司发展。主业的主要任务定位为“树形象塑品牌”,而副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享受主业所创造的现有品牌资产的情况下为公司带来实效。  
  而有的企业还是靠主业在维持着发展,副业则属于长远投资型产业,需要慢慢来培育。
  二、主业、副业分清界限,独立核算  
  通常主业和副业的操作模式肯定不尽相同,操作副业肯定也需要有着和主业不同的理念以及不同的运营系统的支持,通常两者能分开的话尽量分开操作,最忌主业、副业之间纠缠不清。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发展副业的时候往往共用原来的很多人力、物力等资源,导致公司职能不清楚,责权不明确,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通常主业副业应该独立核算各自的利润,明确各自的投入产出比,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让企业整体获得健康发展。  
  还有,企业老板需要抛开主业的惯性思维和方式,主业由于经营已久,轻车熟路,副业则由于介入时间短,相对比较陌生,缺乏经验,很容易因为一些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而导致问题的出现。主业副业尽量采用不同的人马来操作,由于主副业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差异,必须要有不同的专业人群来运作。 
  一些有实力的大的服装巨头,往往会是通过成立另外的新的子公司来运作自己的副业,这样责权就要明确得多。比如杉杉,旗下就拥有十多个保持统一而又各自为战的子公司。  
  三、主业、副业之间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没有副业之前,主业是资源独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企业发展了副业以后,内部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双方的资源分配就变得很重要。由于江山是主业打下来的,“品牌”也是主业创下来的,主业很多时候是扮演着老大的角色。现在的主业也许是绩优股,如日中天,有的也许已经是衰退股,正在走下坡路;但副业通常会是潜力股,是企业主比较看好的投资方向。潜力股相对主业来说,也许还是小孩子,还处于需要大力扶持的阶段,让其顺利成长,便于以后的收获。  
  企业需要根据主业、副业的不同定位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给予合理的资源配备,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四、成立主业副业间的协调、管理机构
  由于主业副业间的某些必然联系,经常会有很多交叉工作、内部工作需要进行协调处理,这就需要有相对独立的部门,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疏通、协调,及时解决二者间的存在的矛盾问题。建议通常以企业主为核心成立管理小组等职能部门,专业处理二者之间的各类工作关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要实现鱼和熊掌的二者兼得,既要有捕鱼的真功夫,也要有猎取熊掌的勇气和魄力,二者相辅相成,其间的微妙之处,最后的源头当然还是看企业的掌舵人如何来驾驭掌控了。
  艾浪滔,营销策划专家,致力于国内服装(内衣)产业市场的研究,现任终极(广州)营销策划机构首席顾问、策略总监,为国内多家服装(内衣)企业提供品牌全方位服务。《服装销售与市场》专家顾问,《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等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联系电话: 020-37610130,电子邮件: airelly@soh
Need Script!.com
欢迎作者投稿,投稿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本站投稿协议(http://www.emkt.com.cn/article/send.shtml)。本网刊登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相 关 文 章(共5篇)
批发转型服装企业如何应对品牌定位策划? (2005-09-06,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郑磊)福建服装企业要学会打阵地战 (2005-08-17,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爱成、范亚琴)服装企业如何由批发型向品牌型过渡? (2005-08-0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郑磊)服装企业,如何摆脱家族式管理模式? (2005-05-24,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建良)服装企业营销模式转型成败浅析 (2005-04-05,
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刘建良)

大家好,我是花生酱。
今天讲点亲身经历的硬货。
在产品领域写作也有五年了,慢慢发现:活跃的作者一批批换,很多朋友写着写着就不见了,能坚持五年以上的凤毛麟角...
问了他们放弃的原因,大体上都是---“主业太忙了,无法坚持副业和写作”
如何平衡副业、爱好、生活和工作,好像日渐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回答得不好,就很容易两头不靠,把自己搞得又累又得不偿失。
所以,我这个局中人觉得,这件事其实非常值得仔细聊聊。
但坦率地讲,这个话题又很敏感,没几个人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很多人羞耻于聊副业、聊爱好,觉得谈副业就是背离了组织和公司,是自己在偷偷做事。还有一些热衷于副业的人又鼓吹副业多么优越,仿佛不这么说,自己就没有坚持的理由。而我觉得,这两种想法都有待商榷。
细究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的敏感性来自于:“个人”和“组织”天生有相悖。
我问了很多朋友,都坦言“无法在工位认真写作”,其背后原因是“工位”属于“组织”和“主业”,在单位的自己是“角色化”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想安心写点东西,又需要激发出“真实的自己”,所以实在是难以两全。
随着工作经历走向资深,承担的业务也越来越重,“主业”天然地占据了生活中大多数清醒时间,所以能挤出时间干干副业、写点东西,实在是太难了。
我并不想政治正确地去鼓励大家好好上班,或是,辞职专职写作、副业转正。不考虑个人特质和发展的情况下,这两个建议都是放屁。
好好上班呢,本质还是出卖时间,个人的获得感不强,很担心走到最后发现没能留下什么个人印记的东西。专职写作呢,本质是彰显个人能力和创造力,但现在的大环境还是头部内容独大,普通小作者想踏踏实实写点文字换钱,很难养活自己。
所以副业和主业平衡的本质,是我们如何平衡“个人创造”和“组织中的生产协作”。
分析看来,“个人创造”更偏向于自我满足而不是赚钱,而“组织中的生产协作”在赚钱方面更高效,只是经常要服从于组织所以自我感知弱了些,两者各有侧重。
一门心思扑在主业上“赚钱”,而不思考,就会变成效率至上的机器,逐步陷入追逐名利的“有限游戏”,最终把自己耗尽,陷入崩溃,反而做不好主业。
所以,“赚钱”和“自我创造”,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件事,又能互相促进,所以不能对立地看这两件事,必须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我在找这个平衡的时候,狠狠地失败过一次。
那是在我刚换工作的时候,大概入职3个月左右,工作强度就拉满了。拉满了,意味着即使你清醒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也无法如期完成P0级别的需求。这就很可怕。
在这种状态下,身心会承受极大的压力。你会感觉到你为组织掏空了自己,不断奔波忙碌,但又很少有自我认知上的收获。自我认知越来越弱,照镜子越看自己越像一颗螺丝钉,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持续了两个月之后,整个人就崩溃了。
结果就是,我的知识星球在那时候断更了几个月。不是我不想更,而是我人快没了。那种透支的感觉就像加特林机枪按住**连续使用1小时后的冷却,脑袋里什么都装不进去,只想休息。
说真的,我还从来没遇到过能把自己逼到过饱和,进一步把原有生活节奏击溃的情况,着实让我措手不及。
但再难也得爬起来,一方面我觉得,就这么放弃了怪可惜的,这种高强度工作经历蛮难得的,日后分享出来也能给大家帮助。另一方面是,星球有很多朋友付了钱,这样不声不响停更实在太不是人了。
所以我紧急修整之后,马上联系知识星球团队帮我恢复,还缴纳了几千块钱的保证金,担保自己不会断更。重新给加入的同学们发了低价补偿券,也继续开始写作了。
恢复写作后,我发现我又能继续从工作中沉淀思考了,而不是“做事第一”。这种沉淀和思考,让我不断从组织协作中抽离、吸收、恢复,每天只抽出半小时时间,却能让我的工作状态加倍兴奋。
大家好,我是花生酱。
今天讲点亲身经历的硬货。
在产品领域写作也有五年了,慢慢发现:活跃的作者一批批换,很多朋友写着写着就不见了,能坚持五年以上的凤毛麟角...
问了他们放弃的原因,大体上都是---“主业太忙了,无法坚持副业和写作”
如何平衡副业、爱好、生活和工作,好像日渐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回答得不好,就很容易两头不靠,把自己搞得又累又得不偿失。
所以,我这个局中人觉得,这件事其实非常值得仔细聊聊。
但坦率地讲,这个话题又很敏感,没几个人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很多人羞耻于聊副业、聊爱好,觉得谈副业就是背离了组织和公司,是自己在偷偷做事。还有一些热衷于副业的人又鼓吹副业多么优越,仿佛不这么说,自己就没有坚持的理由。而我觉得,这两种想法都有待商榷。
细究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的敏感性来自于:“个人”和“组织”天生有相悖。
我问了很多朋友,都坦言“无法在工位认真写作”,其背后原因是“工位”属于“组织”和“主业”,在单位的自己是“角色化”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想安心写点东西,又需要激发出“真实的自己”,所以实在是难以两全。
随着工作经历走向资深,承担的业务也越来越重,“主业”天然地占据了生活中大多数清醒时间,所以能挤出时间干干副业、写点东西,实在是太难了。
我并不想政治正确地去鼓励大家好好上班,或是,辞职专职写作、副业转正。不考虑个人特质和发展的情况下,这两个建议都是放屁。
好好上班呢,本质还是出卖时间,个人的获得感不强,很担心走到最后发现没能留下什么个人印记的东西。专职写作呢,本质是彰显个人能力和创造力,但现在的大环境还是头部内容独大,普通小作者想踏踏实实写点文字换钱,很难养活自己。
所以副业和主业平衡的本质,是我们如何平衡“个人创造”和“组织中的生产协作”。
分析看来,“个人创造”更偏向于自我满足而不是赚钱,而“组织中的生产协作”在赚钱方面更高效,只是经常要服从于组织所以自我感知弱了些,两者各有侧重。
一门心思扑在主业上“赚钱”,而不思考,就会变成效率至上的机器,逐步陷入追逐名利的“有限游戏”,最终把自己耗尽,陷入崩溃,反而做不好主业。
所以,“赚钱”和“自我创造”,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件事,又能互相促进,所以不能对立地看这两件事,必须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我在找这个平衡的时候,狠狠地失败过一次。
那是在我刚换工作的时候,大概入职3个月左右,工作强度就拉满了。拉满了,意味着即使你清醒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也无法如期完成P0级别的需求。这就很可怕。
在这种状态下,身心会承受极大的压力。你会感觉到你为组织掏空了自己,不断奔波忙碌,但又很少有自我认知上的收获。自我认知越来越弱,照镜子越看自己越像一颗螺丝钉,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持续了两个月之后,整个人就崩溃了。
结果就是,我的知识星球在那时候断更了几个月。不是我不想更,而是我人快没了。那种透支的感觉就像加特林机枪按住**连续使用1小时后的冷却,脑袋里什么都装不进去,只想休息。
说真的,我还从来没遇到过能把自己逼到过饱和,进一步把原有生活节奏击溃的情况,着实让我措手不及。
但再难也得爬起来,一方面我觉得,就这么放弃了怪可惜的,这种高强度工作经历蛮难得的,日后分享出来也能给大家帮助。另一方面是,星球有很多朋友付了钱,这样不声不响停更实在太不是人了。
所以我紧急修整之后,马上联系知识星球团队帮我恢复,还缴纳了几千块钱的保证金,担保自己不会断更。重新给加入的同学们发了低价补偿券,也继续开始写作了。
恢复写作后,我发现我又能继续从工作中沉淀思考了,而不是“做事第一”。这种沉淀和思考,让我不断从组织协作中抽离、吸收、恢复,每天只抽出半小时时间,却能让我的工作状态加倍兴奋。
这种调整的背后,其实是我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千万别觉得“副业要以收入赶超主业为目标”。
之前我也一直这样觉得,但现在发现其实是不对的。
客观来说,副业在还是“副业”的情况下,收入很难超过“主业”。能够达成“副业转正”的人,至少需要有3种特质:
头部内容的生产能力或超高价值的资源
辞职的魄力
独立工作的自控力
三者任一不具备,都很难稳定、长久。都具备的,算下来其实少之又少。所以,如果任一点不具备,最好就别放弃主业了,风险太大。
所以分析下来看,抱着“副业转正”为目标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废。原因是“对副业的期望太高了”,激发了一个“赚不到钱、坚持不下去”的恶性循环,一步步给自己加了过大的压力。
正确的想法是,先把“赚钱”和“副业”这两件事剥离开,纯粹地把“副业”看成一个“自我创造的窗口”,怎么爽怎么来,而不是怎么赚钱怎么来。
之前我开始尝试商业化,初心完全是为了体验一把内容生产者的变现业务,但跑着跑着自己也贪婪了,也想能更进一步赚大钱。想赚钱和想尝试的心态变化,会带来动作变形和压力骤增。同时,现实是很残酷的,想赚大钱你得输出足够多的东西,这在只靠副业写作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除非你是行业泰斗。
所以,大部分有兴趣写作、做副业的同学,我会建议你选择和主业一致的方向,然后一步步奔着“行业泰斗”的位置去努力,这样才可以“一字千金”,到时候才有副业转正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开始就操之过急。
很多人会觉得,“行业泰斗”也太难了吧,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怎么能成为“泰斗”呢。
其实上面提到了,只要你找到了合适的领域和足够细分的“行业”,你就有机会成为泰斗。当你选择的赛道越大,意味着越难发挥你的个人实力、越依赖团队、成功率越小。如果在你选择的赛道里,你是最有天赋的那一个,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最后的赢家,在你的BGM里没有人能够赢你。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的赛道其实是如下条件的一个集合:
产品思维:作为产品经理赶上了互联网浪潮尾巴,也有市场验证过的全栈产品经验
本质思考:记事起就有日思的习惯,收集信息能力强,所以看法往往深于平均值
自我成长:有超于常人的创造欲和慕强性格,善于吸收信息来迭代自我
也就是说,有这三种特质的朋友,大概率会关注我。起码在这个赛道,我是有一席之地的。
而这三种特质和对自我的认知、定位,是我这五年来不断在“写作”上玩耍,得到的宝贵结论,并且还在不断迭代调优。在发现自我并成长的路上,其实早已解决了无数可能导致我放弃的问题。今天这篇文章讲的“坚持”,以及对“赚钱”和“个人创造”的认知,只是九牛一毛。
举几个我不断反思,迭代自己行为的例子:
当我认知到“在工位不可能写作”,我就选择早起一小时进行写作,然后在通勤车上补觉,这样能够更好达到我工作、生活、写作的平衡,也更好地利用了通勤时间,让工作更加专注。
当我意识到“创造就是生命的意义”,我才排除万难恢复了知识星球,继续搭建自己的半公开知识库,我坚信坚持输出有个人标志的内容,会支撑我更好向前。
当我明白“具体才不焦虑”,我才能清空我的待办清单,每天只留三件事,让自己养成不贪多只求好的习惯,让自己能够眼光长远地去徐徐图之,而不是每天焦虑想一口吃个胖子。
这些路上的坚持,以及坚持带来的自我迭代,就是我觉得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也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幸好一路上有很多同路人。
这半年来我和少楠交流了很多关于flomo和个人输出的思考,从他身上我看见了长期主义、记录与梳理的价值。我还和fonter学习了如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更加坚信了这种生活状态的价值。刚好少楠最近上线了小报童产品,很荣幸作为30号用户入驻,相信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所以未来,我会新增一个付费内容渠道。基于少楠的“小报童”产品,开设了我的付费专栏《浪人与产品》。
浪人,指的是我这种自我放逐的行为,把自己丢在不同的境地中,去反思和迭代。
产品,是我终生热爱的事业。
浪人与产品,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穿梭在各个公司中,看似从未忠于某款产品,但又不断秉持内心、不断求索的状态。而人生,或许就是如浪人般,在“满足”与“追求满足”间不断摇摆的过程吧。
而我能做的,就是每天在这个专栏分享我这个“产品浪人”的真实摇摆过程,3个月,用80+条思考,10000字,来分享我在精进之路上的踩坑经验。
如果你好奇我的摇摆动态,也认可上述的生活状态,可以试着订阅《浪人与产品》和我成为同路人。如果内容没法满足你的预期,也可以选择退订,我也真心希望你能发现更对口味的内容。
-E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业是体面副业是赚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