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全注全译资治通鉴鉴新注与新译的区别?


第一部分:白话版《资治通鉴》到底哪家强?
在喜马拉雅FM做了一年多的《白话资治通鉴》专辑,收听人次超过了1000万,被听友和《资治通鉴》微信交流群的群友问到“白话版《资治通鉴》哪家强?”也差不多有上千次,虽然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看法,但我觉得是时候搞一个“白话《资治通鉴》排行榜”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这里评点的都是我仔细读过的。因为在做专辑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白话版本,已经绝版的也找到了电子版,总共有10种白话版。分别是:三民书局(台湾)、中华书局、新世界出版社(黄锦鋐)、万卷出版公司(柏杨)、贵州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线装书局、光明日报出版社、改革出版社和北京燕山出版社。如果要对它们进行排序,我觉得按这个顺序应该是客观的。当然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资治通鉴新注》等详尽注释本也很好,不过没有白话文翻译,此处不列入。
一、《新译资治通鉴》(张大可、韩兆琦译注)台湾三民书局2017年版。
推荐度 ★★★★☆
优点:
(一)正文校勘精准。他家的古文正文以清代胡克家本为底本,勘校严谨,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代研究成果厘定文字,并且专门列出“校记”部分。而且每一个字都按照台湾的注音法标出了读音。虽然我不懂,但是碰到生僻字,看台湾标注法的“阴阳上去”还是能给我很大的启发。
(二)翻译文雅流畅。他家的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不是大白话,也不佶屈聱牙。
(三)注释详尽明确。他家的注释详细得让人近乎感动。我读过的最细的注解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资治通鉴新注》了,但我比照了一下,他家比陕西的这个要详细得多。(下图标重点符号的都是陕西版没有注解的。)有人说过于详细,但是我认为这些注释不是为了让我们通读的,而是读的过程中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像工具书一样翻查。
(四)独家的题解、章旨和研析。这些才是我推荐他家的真正原因。他家每卷开头都有“题解”,指出这一卷大事内容,相当于每卷大事记。“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基本以年为单位,但是一年内容较多的,可能以半年或三个月为单位,述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每卷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这都是译注者认真读过研究过之后思考的结晶,并且提出问题让读者引申思考。
缺点:
(一)价格太贵。因为是台版,所以贵得离谱。一般人消费不起。
(二)大陆读者不一定适应繁体竖排。所以,在大陆发行之前,很多人可能都不会去买。
(三)没有地图。
二、《资治通鉴》(全18册)(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沈志华 今译,张宏儒 主编)中华书局2009年版。
推荐度 ★★★☆☆
中华书局邀请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文翻译。著名学者黄永年、吴树平等担任编委会顾问,著名学者陈祖武、张双棣、林冠夫等承担审稿工作。
优点:此书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对文字作了大量修订。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便于读者对照阅读。其翻译底稿较为准确,在网上流传多年,影响甚广。而且会把原文中没有的重要内容在白话文中标出来,便于理解。
缺点:
(一)白话文字体太小。近视眼或者想保护好视力的强烈不推荐。对于字体,我特别介意,因为我近视,相信很多喜欢看大部头的人都有点近视,所以尽可能看大字版吧。字号小于五号的都不建议多看。一般来说,一枚1元硬币盖住3行,这样的行间距是合理的,盖住4-5行就有点小了。32开本一行26个字是最好的字间距,超过30个字就有点小了。
(二)没有注释。没有注音。没有地图。特别是前两项,还是很重要的。
(三)有一些错情,包括人名、官名译错,有些重要的句子也译错。
三、《白话资治通鉴》(黄锦鋐主编,台湾27位教授合译)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推荐度 ★★★☆☆
上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优点:
(一)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二)有重要人物画像,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
缺点:
(一)很多地方翻译得佶屈聱牙,可能是台湾白话和大陆白话不一样,但是有些地方明显古文还是古文,没有翻译成白话文。看公元297年讲“贵有”、“崇无”的时候,那翻译差点没把我噎死。也有很多明显的翻译错误。比如卷一那个沉灶产蛙(灶没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居然翻译成了长脚虾,真是哭笑不得。
(二)印刷有错误。不知道是原版如此还是新世界校对不仔细,印刷及校对错误较多,不及中华书局态度认真。
(三)没有重点字词的解释。这一点还是有必要的,中华书局做的不错。因为我们不可能像古文专家一样完全正确理解古文,起码他们的解释比我们自认为的意思错得要少。
(四)没有地图。没有注释。
四、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万卷出版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推荐度 ★★★☆☆
优点:
(一)说良心话,我对柏杨的版本是有感情的,因为把我带到《资治通鉴》的美丽世界的,就是柏杨版。柏杨先生耗时10年翻译,颇有特色。此书不但保留原书史评,而且采纳了后人的研究成果。他的版本入门很好,所以我的喜马拉雅FM《白话资治通鉴》专辑一开始是参照柏杨的译本,一直参考到公元前60年。
(二)柏杨亲手绘制地图,虽然简明,但是很清楚,而且地图很多,对于研究战争很有参考价值。
(三)翻译非常详尽。柏杨先生将古代生涩的专业名词、官职、地名、天文学名词等进行了现代语言翻译。而且重要人物在哪一年多少岁了也会标注,这一点很好。
缺点:
(一)错误太多。随着读得越来越深,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的译文,于是去对照古文,发现真的错译硬伤很多。而且柏杨版改编成分大,喜欢演绎,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为了可读性,牺牲了准确性。可能柏杨的历史功底确实不够深厚。
(二)“柏杨曰”影响初读者。柏杨自己的议论过于情绪化,虽然对很多我们习惯的历史知识提出了质疑,但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以今评古,满纸批判古代不民主无人权,封建文化大酱缸,动不动就说诬以谋反。柏杨翻译的时候,正值台湾自由化民主化时期,所以柏杨一上来就批评司马光没有民主观念,有点可笑。这种评论一次两次还好,多了之后就看不下去了,会把人带坑里去的。所以到后来,我果断把专辑里面的柏杨曰全移除了。
(三)官名今译误导人。虽然古代官名和现代官名有一定对照性,但是生搬硬套很奇怪,而且很多现代官名感觉是柏杨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什么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首都警备区司令啥的。还有,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好奇怪。还有国君或者皇帝的称呼也直呼其名,有些还呼错,什么齐桓公翻译为姜小白,怪怪的。其实,一个国君或者皇帝,即使是当世的人也应该尊称他,不会直呼其名。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存有敬意。
五、《资治通鉴全译》(张舜徽审订)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不再印行,只有二手书或电子书。)
推荐度 ★★★☆☆
优点:译文比沈志华团队在很多地方准确通顺。注释详略得当,有注音。字体较大。
缺点:错字太多,校对不仔细。二手旧书已经被炒到两千多一套了。没有地图。
六、《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大字本(全套十二卷)。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版。
推荐度 ★★★☆☆
优点:
(一)大字本,内文为4号大字体的文白对照,精装豪华设计。翻译可能和很多别的家差不多,但是字大就是一个大优势。
(二)内文版式为双栏排版,文白对照,左栏原文,右栏译文,逐行逐段对照。
缺点:
每本很厚,只适合摊开在桌子上放着看。其实对我来说这不算缺点,反正我都放在桌子上读的,还要做笔记。
七、《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全译全注)。线装书局2017年7月第1版。32开,全20册
推荐度 ★★☆☆☆
优点:该版号称在参考了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拾遗补缺,重新标点注释,并用准确生动的白话文进行翻译。
缺点:
(一)白话翻译字有点小,大部头的看的会费眼。
(二)错字较多。在1750页最后一行,“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 ”漏掉一个燎字。有个地方越嶲郡的嶲写错了。个人感觉是从别的电子版补正的,因此错漏不少。
(三)书页的边剪裁得窄了些。有几本里边排版略微有瑕疵。
八、《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全译全注)。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版。
推荐度 ★★☆☆☆
优点:这套书感觉和线装书局上面那套很像。
缺点:
(一)翻译的字体很小。
(二)翻译有一些错误。
(三)没有注释。
(四)很多人反映纸张破损。
九、《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硬精装,16开。(不再印行,只有二手书或电子书。)
推荐度 ★★☆☆☆
优点:翻译尚可,有原文(宋本)对照。是中华书局版的底版。
缺点:字比较小,读起来体验不太好。里面也偶有错字。
十、《资治通鉴》(文白对照 全注全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全套12册,16开) 2010年7月版。
推荐度 ★☆☆☆☆
优点:书质还行,绸面封皮,内容清晰,字体不大不小。
缺点:
(一)行间距有点小,字稍微有点紧凑,看着有点费眼;译文和原文间的间隙太小,只是不同的段行间距。纸张略微有点薄,有些临页根部都粘在一起了,纸也容易和封皮脱离。
(二)翻译的内容和注释有时不太一样。
(三)错别字太多。例如,田儋的儿子是田儋,一会陈馀一会又是陈余。
(四)注音错误太多。例如,第23、24页连续两个注释中出现注音错误,“栎阳”标的yué,“嬖”标的bè。以上是市面上较为通行的十种白话版《资治通鉴》。另外,也有一些别的出版社出,但很多译本可能基本上参考的是沈志华90年代初的版本,有一些还参考了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注释,都各有长处,但其实差别都不太大,手里有哪一种都可以。甚至可以去买不带翻译的注释本,陕西人民出版社或者线装书局都出注释本,都不错。最关键的是,要坚持读。
很多人看电子版的《资治通鉴》,我认为一定不要看可编辑、可复制的那种电子版,即使看电子版也只能看不可编辑的那种扫描版。因为很多生僻字在电子版中都缺失或者识别错了,这样以讹传讹还不如不看。还有,尽量不要看精编版,要看就看全本,哪怕没时间看完,挑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的当词典随时翻查也好。
第二部分:读《资治通鉴》的完美配置
我始终认为,《资治通鉴》真正要读的话还是应该读文言文原文,最好的是读中华书局20卷或者30卷本的繁体竖排胡三省音注版《资治通鉴》。当然,有钱的应该花15万去收藏一套宋刻本线装《资治通鉴》,那才是真正的好东西,不过我不敢奢望。
对我而言,读《资治通鉴》的完美配置是这样的:繁体竖排胡三省音注版《资治通鉴》、陕西人民出版社《资治通鉴新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一份3D版《中国地形图》。有很多人也会说,关于官名啊、地名啊、年月历法啊需要更多工具书。当然多多益善,但前提是别把自己累着了。如果一定要加上白话文作为参考的话,我只能自己去参照稍好的版本一字一句校对修改了。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快累崩溃了。
第三部分:完美的白话《资治通鉴》应该什么样?
对于想读《资治通鉴》的现代读者来说,白话版是不可替代的,毕竟新文化运动和汉字简体化以来,逼着国人读繁体竖排文言文有点过于苛刻,特别是对于业余读者来说看古文原文无异于催眠。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难以尽得其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白话版的《资治通鉴》,一则便于入门,二则便于和文言文版相互参考着理解,三则听音频的《资治通鉴》最好还是听白话版。对致力于推广“全民读通鉴”运动的我来说,为国民先找一个好的白话版真的是份内之事。第一次读或者听《资治通鉴》确实可以通过白话版,先把整个历史看一遍或者听一遍,毕竟学史不是学字词,也不是做专家学者。
但是可惜,到现在为止,也没找到一个完美的白话版。在我心中,一个完美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应该有这么几条原则:
1、文白对照,左文右白。16开精装版,32开也行。大陆出版的还是简体横排好了,但是重要的影响到字义的繁体字要备注出来。字号小四号或者最好四号。文言、白话和注释最好字号一样大,字体可以不一样。译文一定要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搞不清楚的,可以把几种译法在页脚备注出来供读者参考。可以参考前人的翻译成果,但要纠正各版本中出现的错误。
2、注释尽可能包含在译文正文中。官名用古官名,但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括号标注官职的职责范围。地名应该括号标出今地名,以及在当今哪个省大约哪个方位。在页脚注释中可以备注离主要城市距离,以及常出现的或者重要的地点的地形如何,在战争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3、每一卷或者每个朝代国土范围发生变化时,要附上国土范围图。碰到战争,要详尽画出战争形势图,甚至可以分重要阶段画精细的3D图。
4、生僻字要准确标注今音,如有条件也可以标注古音。注音太重要了,不然那么多生僻字,读者一个一个字查好累。
5、胡三省的注解,要翻译成白话文。没有胡注真是少了许多乐趣。从最基本的汉字读音(反切),词句出处,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乃至朝政之变更,版图之分化,胡注都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虽然有人说基本上三成解释姓氏的来历,三成告诉你对应宋朝的地名,剩下四成是“XX翻”的注音,真正补充原书不完整的注释不足一成,但是前面三项很重要,而且即使是最后一项也足够了。
6、每一年的前面要有本年《资治通鉴》所载内容大事记,以及《资治通鉴》漏掉的本年大事。每个朝代列一个皇帝基本信息列表,有条件的话,宰相级官员列表也可以有。
7、原文和胡注有错误的,要标明。
8、研究《资治通鉴》有哪些可以进一步读的著作,要列一个文献清单。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知道有没有哪个出版社组织这样的团队,或者有没有谁能够资助我去搞这样一个大工程。
但是,我在制作喜马拉雅《白话资治通鉴》专辑时已经在按照我的上述设想尽可能做一个完美的音频版了。另外,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资治通鉴微信交流群,欢迎添加微信号baihuazizhitongjian加入,群里大神和老师众多,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书局全注全译资治通鉴 的文章

 

随机推荐